【蘭陽有約】
Ep.5:時代關懷迸發的璀璨文化
■《不一樣的中國史 3:從爭戰到霸權,信念激辯的時代──春秋戰國、秦》
■ 作者:楊照
■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公共知識份子 楊照 X 彭瀞儀
延續上一集談到周人帶給中國文明的不滅影響之一是「文字與語言的關係」,今天請楊照大哥談談到底是什麼樣的時空環境與條件,能醞釀、激盪出中華文化至今最人文薈萃、蓬勃發展的文化思潮。
學術百花齊放:從王官學→諸子學
西周「王官學」的核心內容是姬姓子弟的標準訓練內容,包括:詩、書、易、禮、樂、春秋,以及禮、樂、射、御、書、數。《不一樣的中國史》指出,「西周的王官學有三個重要的支脈:禮學、史學和占卦學。封建宗法解紐後,這套獨占式的貴族知識守不住原本的地位,開始往外、往下散流。散流之後,就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強調重點,從而發展出東周的諸子學」。
在《不一樣的中國史》中,楊照提出「西周一人,東周百家」,這八個字深深觸動自認喜歡中華文化的我。有汗顏、有感動,汗顏於見樹不見林、感動於黑暗與光明的一體兩面,也終於體會了何謂「封建宗法解紐」以及「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時代精神的遞嬗:春秋戰國「賴活不如好死」→秦漢帝國以下「好死不如賴活」
如果把「萬古如長夜」四個字放進「西周三百年只出一位周公、東周五百年卻出了上百位代代相傳的人物」,很自然能理出兩層意義:其一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普及教育之功,把知識傳遞給了庶民;其二則是在那兵連禍結、人命如草芥的時代裡,有志之士們(諸子百家)都在苦思如何提出拯救黎民蒼生的救世解方,並且能為國君採用。
也就是說,這些代代流傳、影響至今的中華文化,其豐沛的底蘊與生命力,就迸發自國與國之間烽火連天、征戰不斷下的民心望治;所有在史冊上沒沒無名的芸芸眾生們才是真正促成秦朝大一統的無言推手。而這也是楊照認為,除了人格特質與作為外,項羽(localism)必敗於劉邦的真正關鍵——整體社會氛圍(渴望統一不再兵燹連天)。
諸子百家的論述風格從「孔子說」→「戰國辯」
至於諸子百家的論述風格何以從孔子的直述句轉變為「滔滔雄辯」、「正言若反」?孟子何以會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請聽照見文明因果。楊照讀歷史 Ep.5:時代關懷迸發的璀璨文化,作家楊照導讀《 不一樣的中國史 3 》。
聽書|客座總編
作家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照片提供:遠流出版公司
收聽{聽書}
Castbox|https://reurl.cc/m9jNDV
SoundOn|https://reurl.cc/x0jk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