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系列:中國傳統經典選讀   作者:楊照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出版日期:2013/11/20

《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出版日期:2013/11/20

《封建秩序的黃昏:左傳》      出版日期:2013/12/19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GroupBook.aspx?ID=40018

 

 

《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作    者:楊照

系    列:中國傳統經典選讀

出 版 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20

------------------------------------------------------------------

導讀:作家楊照

         

◎內容簡介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楊照的《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以《論語‧先進篇》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為選讀的內容,透過這樣的閱讀,應該可以清楚顯示一個價值:與其將《論語》當作抽象的道理來吸收、背誦,還不如藉由《論語》看到特殊的「春秋」時代狀況,看到孔子在面對時代變局時,提出的種種主張,以及這些主張所賴以統合的基礎信念。

 用這種方法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興奮驚訝之感──怎麼會有孔子這樣有個性的人,他以獨特而高遠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許多充滿智慧的語言。這是一個比我們強大、比我們有智慧的生命,在作者楊照引領之下,我們得以體會孔子的強大與智慧,進而活用他的思想來對應我們自己的時代,處理我們自己的現實問題。

◎作者介紹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目錄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論語的身世

「論語」的兩種唸法

聽孔子說話

學生的共同筆記

師生關係的起點

第二章 做為老師的孔子

「先進於禮樂」的準備

被圍困的師生

有個性的人

這才叫做教學相長

真正的好學

第三章 孔子不是真理發言機

不是整天講道理

判斷人才的方法

過分與不過分的哀傷

老師也是很矛盾

多面向的人

怎樣成為「仁者」

從來沒有現成的回答

孔子的幽默感

第四章 還原真實的孔子

孔子是唯心主義者?

禮與情感教育

劃錯重點的學生

孔子非常憂心

全幅人格的老師

孔子怎麼開玩笑

第五章 標準答案不存在

生與死是怎麼回事?

性格瞭解命運

分辨真假的工夫

答案不只一個

學生的志願

小結

附錄:《論語》選摘

◎內容連載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節錄)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了種種對於歷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了別人給的歷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產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了我們的人生體會。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寧比較傾向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歷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選讀,不只是選書讀,而且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了凸顯某種特別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出來詳細解讀的,可能只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出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

◎內文選摘(節錄)

〈《論語》的兩種唸法〉

現代中文裡,通常將《論語》書名的第一個字「論」讀成二聲。這樣的讀法,來自劉熙的《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將《論語》解釋為「有條理地敘述自己要說的話」。

不過傳統上也有另外一種將「論」字讀為四聲的主張。《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段話先解釋《論語》的內容,是孔子回答弟子、當時代其他人提問的記錄,以及弟子從孔子那裡聽來的話語。為什麼稱「論」?那是因為孔子在世時,弟子各自記錄老師所說的話,等到老師去世了,大家將筆記集中過來,經討論才編定了這樣一本書。

比較這兩種不同說法,唸成四聲好像要比唸成二聲來得合理些。唸做二聲,《論語》是一本有條理、彰顯條理的書;但唸做四聲,《論語》書名就提醒我們,這是弟子們比對筆記,經過討論爭議才編出來的書,換句話說,這本書不是成於一手,無法有一個完整設計的結構,也不可能避免書中內容有互相衝突、矛盾的現象。

回歸《論語》書本內容,我們看到的的確是一條條短文接在一起形成的。把這本書看作「倫理、條理的語言」,意味著相信書中各條文詞的順序是經過特別設計,依循或為了顯示某種內在的秩序,使得傳統以來,很多讀書人花了大工夫去串聯解釋《論語》的結構。然而這樣的解釋,很容易就填塞了許多文本無法支撐的臆測,將後人的主觀想法強加在《論語》上,對我們今天理解《論語》,從《論語》中去探知孔子的人格與價值信念,往往非但沒有幫助,還製造了阻礙和混淆。

將「論」讀做「倫」,還有一個問題,是使我們傾向於將《論語》的內容視為原則、視為規範、視為真理,如此就喪失了《論語》本文中其實再明白、再鮮活不過的特性──這是對話的記錄,這是討論過程中的切片,這裡明明存在著一種活活潑潑的人與人互動的現實精神。孔子當然說道理、談原則,但他說的方式,永遠都是「即事論理」,從來都不是抽象、空泛地說。所以,每一句話有其背景,有其不同的對象,因而我們也就不應該抽離了時代或現實的背景,忽略當下發生的事件,架空來讀《論語》。《論語》和《左傳》完全不一樣。《左傳》有著嚴格的自覺結構秩序,了解《左傳》一定要先了解這份編年的結構秩序。《論語》卻是相對鬆散的筆記彙編,沒有經過強烈主觀的排比,也就不能強求應解其中的文句順序,有什麼必然的道理。

用這種讀法,我們會有較大的空間,得出《論語》真正的最大價值──那就是透過《論語》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偉大人格,既覺得和這樣的人格相親近,又衷心地為其偉大所感動、所折服。

〈從來沒有現成的回答〉

下一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第一眼我們就看出來,這一章的開頭和結尾,都和上一章一模一樣,只有把顏淵換成冉雍,就是仲弓。冉雍問的也是仁,聽了老師給的答案,他也就恭敬地說:「儘管我沒有特別聰明,但我會努力遵照您說的這幾句話去做。」

正因為開頭結尾一樣,主題也一樣,兩處孔子給的答案的差距,就更形顯眼了。

孔子給冉雍的回答,第一項專注在「敬」的態度上。「大賓」、「大祭」都強調重要且莊嚴的場合,不能有所掉以輕心。也就是人生當中會讓你覺得最莊重、最開不得玩笑的那種狀況。孔子教冉雍:在外(應對公眾事務時)的態度像是要去見你心目中最重要,可能可以改變你人生的人。「大賓」指的是人,而「大祭」指的是場合。領導支使人民(運用你的權利)時,要如同在忠烈祠主持秋殤國祭一般莊重謹慎。

敬謹的根本,或說敬謹的作用,就在於讓你心情沉澱、不輕浮,你就會認真體會、思考別人的心情、別人的要求。以己度人,自己不想要的,別加諸在別人身上。設身處地不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你就不可以那樣對待別人。這是相關聯的第二項修養條目。

第三項則是不強求要有什麼地位、什麼身分。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著同樣意思,孔子教冉雍:獲得權力地位,服務國君,很好,沒有怨言;得到不賞識,只能待在家中,也很好,沒有怨言。

這三項都是針對有心從政的人,給予的提示。因為孔子看好冉雍具備可以從政的人格與能力條件,顯然冉雍自身也對於從政有著高度興趣,所以孔子的答案,就朝向在政治上實踐「仁」來強調,和教顏淵如何在自身修養上趨近「仁」,大不相同。回答顏淵時,孔子談的都是內在,甚至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相對地,回答冉雍時,談的都是外在的作法。

孔子給顏淵的答案,和孔子給冉雍的答案,中間有什麼樣的連結?把這兩個答案視為「仁」的兩個不同價值面向,可以讓我們對「仁」有什麼樣更完整的理解或想像?《論語》並沒有提供簡單、現成的答案,需要我們自己去思索、去演繹,這也是讀《論語》的一大樂趣(挑戰的樂趣)所在。

〈孔子的幽默感〉

下一章,孔子又用不一樣的態度和方法回答弟子問「仁」。「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司馬牛也來問「仁」,孔子給了一個看來像是開玩笑的回答。「訒」字從言從刃,做反義解,指的是說話遲鈍不銳利,更不會傷人。「仁者說話遲鈍,不以語言傷人。」就是孔子給的答案。

司馬牛立刻追問:「說話遲鈍,就算得上是『仁』了?」孔子逮住這個機會,不客氣地修理他:「要做倒是很難的,你現在就有辦法做到別急著搶著說話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顯然,司馬牛最大的毛病就在性急愛說話,老師說了一小段話,他就急著質疑反問,於是孔子就給了他機會教育,表示:別小看「其言也訒」,我才剛教「其言也訒」,你馬上就插嘴多話,這樣你該明白光是要做到「其言也訒」都有多難吧!

真是鮮活有趣的師生對話啊!若將下一章放在一起讀,還能讀出更多有趣的訊息來。《論語‧顏淵篇》第四章,記錄的也是孔子和司馬牛的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你看,司馬牛又來了。老師回答一小句,他又急著反問:「這樣就算是『君子』了?」和上一章對著看,我們忍不住笑了,難怪老師要這樣教他,因為司馬牛就是個口頭反應很快、也很沒禮貌的人。對於老師給的答案,他的反應模式是先質疑,而不是先分析、思考。

還有,兩次他的質疑都是針對老師給的答案看起來太簡單、太粗淺了。明顯地,他期待老師給他更複雜、更深奧、更有學問的答案。就是因為太明白司馬牛這種毛病,所以孔子如此教訓他。一次是訓他:「仁」的重點在於行為實踐,落在行為上,每一個條目都是困難的考驗,一個真正試著去實踐的人,自然會體認到言與行之間的差距,也就自然不敢任意說大話,謹慎看待自己說出去的話,於是「其言也訒」。只有那種缺乏真實修養功夫經驗的人,才會老看重言詞,只想學會一些可以拿來說得很好聽的道理。

第二次,孔子訓司馬牛:「君子」的資格條件在內不在外。關鍵在於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原則,自在優游於安心的道德狀態中,而不在於什麼高遠的目標。「君子」之所以「不憂不懼」,因為他不斷在做自我省察的功夫,嚴格地檢驗自己言行之間的出入,基於這樣的知,得到了內在的舒爽平靜。

還原對話的情境,我們就了解,這段中孔子的回答,與其說針對「仁」來解釋,還不如說是針對司馬牛的個性與缺點的教育設計。「其言也訒」,在「仁」的修養上,其實真的沒那麼重要,只是一種實踐後連帶的外在表現,頂多是「仁者」會具備的特質之一,其位階與重要性,都不能跟給顏淵或冉雍的答案相提並論。也因此,對這第三個答案,我們應該有不同的讀法,不必在「其言也訒」上面做太多文章,而是去會心體認孔子做為一個老師的隨機方法,及其中顯現出的幽默感。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7057

 

 

《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作    者:楊照

系    列:中國傳統經典選讀

出 版 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20

--------------------------------------------------------------------

導讀:作家楊照

 

◎內容簡介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周人征服商王朝之後,遣使者四出採集民歌,以便了解新領地裡的社會狀況和人心。合理的推測,最初收集的數量應該有成千上萬首,經過汰選之後留下的精華,就是今日所見的《詩經》。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詩經》就是三千年前黃河畔的浮世繪。

 活在21世紀的我們,有什麼必要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在想甚麼?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其實,閱讀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如果把閱讀看成一場心靈的旅行,離我們越遙遠的事物,通常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三千年來,已經出現過無數種「《詩經》導讀」,有些作者主張《詩經》蘊藏著儒家義理,努力闡發其微言大義;另一些作者用自身歷練或時代經驗去解讀,通常只能帶著讀者去到他們所處的時空,而非西周時代的黃河畔。楊照認為這些作品可能都偏離了《詩經》的原貌。

 楊照在《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一書裡的導讀簡單而真實,他讓讀者知道《詩經》裡頭這些歌謠是什麼人在什麼情境下創作詠唱的;歌謠被記錄下來之後,人們如何利用它在不同的場合裡傳情達意。這就是「歷史式的讀法」、「文學式的讀法」。

 透過《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楊照並不打算高聲疾呼「人人都應該讀《詩經》」,他只是提供讀者一個選擇:如果你想知道《詩經》裡頭寫甚麼,不妨打開這本書,它可能最貼近《詩經》的原貌。

◎作者介紹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目錄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三千年的民歌

中文的獨特系統

周朝人如何唱歌

封存起來的聲韻

不一定是大道理

採集民歌與封建統治

詩裡的副歌

「風雅頌」與「賦比興」

聲音與文字的規律

三種文類

第二章 貴族的基本教材

從關雎開始

桃樹的變化

採車前子的少婦

潔淨的女孩

熟讀詩經的太子

貴族的對話基礎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女性的聲腔

第三章 庶民生活的切片

閒置的人才

媽媽的辛苦

河濱散記

悲憤的離婚女子

從怨女等成怨婦

愛情來了

熱鬧的青春戲謔

破碎的家庭

翻牆求愛的男子

附錄:《詩經》選摘

◎序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節錄)

 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了種種對於歷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了別人給的歷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

 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

 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產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了我們的人生體會。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寧比較傾向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歷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選讀,不只是選書讀,而且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了凸顯某種特別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

 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出來詳細解讀的,可能只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出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

◎內容連載

〈不一定是大道理〉

《詩經》是歌,是歌詞。今天的台灣流行歌詞無法充分、準確反映台灣人的生活與普遍的價值觀,因而我們也就沒有道理相信能夠從《詩經》裡充分、準確的掌握周人的生活與想法。

《詩經》比較能夠有效反映的,是周人唱歌的場合。當時的人在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狀況下唱歌?在歌中表現什麼樣的情緒與內容?什麼樣的事件、什麼樣的情感對他們來說是適合放入歌中的?這些是我們讀《詩經》時應該探問的問題。

    讀《詩經》,我們不能忽視歌的形式,包括句子的字數,句子和句子間的連結,同樣句子的反覆規律,以及整首詩如何由重複及相異的句子組成特殊的結構。讀《詩經》,我們還應該特別關心字與音之間的關係,認真看待形象的符號,和口舌發出的聲響,中間是否有些什麼固定的關係?

    更重要的,讀《詩經》,不要一開始就掉進傳統的泥沼裡。《詩.大序》、《毛詩》或朱子《詩集傳》的解釋,主張每一首詩都要有「微言大義」,都要有歷史隱射或道德訓誡,往往非但無助於我們接近、認識這些詩,還會讓我們對《詩經》裡的作品產生不必要的距離與厭惡。

    讓我們記得,在成為「經」之前,這些作品先是周人傳唱的「詩」、「歌」。當他們唱這些「詩」、「歌」時,絕對沒有想到有一天,其內容會變成「經」,被賦予那麼高的地位,被貼附上那麼龐大的意義。「詩」被抬高成為《詩經》,而「經」的定義就是包藏古代聖賢智慧真理之處,於是後人就一定得要在《詩經》裡讀出配得上古聖先賢的內容。

    「經」是記錄大道理的,《詩經》是「經」,所以《詩經》裡一定都是大道理。如此論理是嚴重的時代前後錯置,拿後來的定義來改寫之前的作品,強迫之前的作品要包括後來規定的內容。讓我們去除掉這種錯置,盡量將《詩經》放回其產生的時代環境來予以解讀。

〈熟讀詩經的太子〉

    西漢劉向編了一本《說苑》 ,裡面收錄了許多過去的故事,在其中〈奉使〉篇,有一個關於魏文侯的故事。

    魏文侯的長子擊,按照禮法應該被立為太子,但顯然魏文侯不太喜歡擊,在他還未成年時,就把他封到中山去,讓他離開國都宮城。擊到中山三年,都沒有回到國都,也沒有和父親見面。擊有一個幕客,叫趙倉唐的,就對擊說:「作人子的,三年間都沒有跟父親請安,這是不孝。作父親的,三年都不探問兒子,這是不慈。你為什麼要讓這種不對的情況一直維持下去呢?你要不要派個使者去見父親呢?」

    中山君擊說:「我早想這樣做,但能派誰去呢?」趙倉唐就自告奮勇擔任使者,問擊:「那你知不知道父親喜歡什麼?」擊回答:「父親喜歡北狗和晨鳧。」趙倉唐於是帶著北狗和晨鳧前去見魏文侯。

    到了魏國王廷,趙倉唐謹慎地請門房傳話,說大兒子擊派了使者來,因為大夫們在上朝,不敢擅闖,能否請魏文侯得空時接見。又將晨鳧送進廚房裡,北狗則交給了負責管寵物的人。

    聽了通報,魏文侯很高興,原來兒子知道、記得他喜歡什麼,也就召見了趙倉唐。見了,魏文侯問:「擊好嗎?」趙倉唐「唯唯」,意思是嗯嗯了兩聲。魏文侯又問:「擊沒有什麼問題吧?」趙倉唐仍然「唯唯」。魏文侯覺得不對了,「對我問的問題,你怎麼如此敷衍呢?」趙倉唐這才認真地說:「您已經將我的主人封為『中山君』,卻在我面前直呼他的名字,以是於禮我不能回答。」

    魏文侯嚇了一跳,就換了口氣,問:「中山君如何呢?」這時趙倉唐才正式回答:「我要來時,中山君送我到郊外,身體很好。」魏文侯再問:「中山君現在長得比我高了嗎?」可見三年前即被封到中山時,年紀還很小。趙倉唐的回答是:「不敢和君侯相比,但如果將您的衣服賜給中山君,穿起來應該很合身。」用這種委婉的方式表示擊已經長得跟魏文侯一般高大了。

「中山君平常讀什麼書?」魏文侯問。趙倉唐回答:「他讀《詩》。」魏文侯又問:「那他喜歡《詩經》中的哪幾首詩呢?」趙倉唐顯然有備而來,回答:「他喜歡〈晨風〉和〈黍離〉。」聽了這答案,魏文侯就唸起〈晨風〉:「鬱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晨風中看到蒼鬱的森林,那經驗雖美,卻撫慰不了因為見不到你給我帶來的煩憂,究竟發生什麼事啊?怎麼會把我都忘了!

    唸了這幾句詩,魏文侯感慨地說:「中山君以為我忘了他嗎?」趙倉唐說:「不敢,但他常常想念您。」

    魏文侯接著又唸出〈黍離〉詩句:「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因為心中有牽掛、掙扎,連走路都走不穩,了解我的人,知道是煩憂讓我變這樣,不了解我的人,還以為我有什麼強烈的慾望。老天啊,竟然還有人這樣誤解我!

    唸出詩來,魏文侯體會了詩的意思,就問趙倉唐:「中山君在怨我嗎?」趙倉唐用完全同樣的話應答:「不敢,但他常常想念您。」

    魏文侯於是將一套自己的衣服裝好了,交給趙倉唐帶回去給中山君,還特別交代:要在天亮雞鳴之前送到。趙倉唐照做了,中山君受賜拜領,打開一看,發現下身的裳放在上面,上身的衣反而放在底下,中山君立時說:「為我備車,我要進國都去見我父親了。我的君侯召見我。」

    趙倉唐嚇了一跳,連忙提醒:「君侯沒說要你去啊!我離開時他只是給了我這套賞賜的衣服而已。」中山君解釋:「父親給我衣服,不是為了給我禦寒,這是他用委婉、間接的方式要我進城見他的方式。把衣裳顛倒放,要你雞鳴前拿來給我,用的是《詩》裡的句子:『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中山君入國都,魏文侯大喜,擺出宴席來,接著就將擊立為太子。

〈愛情來了〉

    再來讀一首好玩的小詩──〈靜女〉。

    〈谷風〉記錄了婚姻的破滅,〈氓〉記錄了婚姻的毀壞,〈靜女〉則記錄了愛情的開端。還是講男女關係的。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靜女」在此不見得是安靜、文靜的意思,比較接近廣東話的「靚女」,簡單說,就是漂亮女孩。「姝」字也是形容美麗,所以「靜」字「姝」字重複交疊,強調女孩有多麼美。漂亮女孩跟我約好了,在城牆底下,角角隱密的地方等我喲!這開頭,就顯露出男生心頭蹦蹦亂跳,既興奮又緊張的模樣。

    他趕了過去,「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裡的「愛」字,應該是「曖」的意思,「曖昧不明」原本指的是因為光線不足,昏暗情況下看不清楚。懷抱著高度期待,跑到牆邊隱密處,在那充滿暗影的地方,東找西找,都不見漂亮女孩的蹤跡,於是抓著頭走來走去,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孌」字和「姝」一樣,還是形容美麗的字。正不知所措時,漂亮女孩出現,感覺上更加漂亮了,帶了一隻紅色的竹管來送給我。拿到了這份禮物,忍不住稱讚:「紅色竹管還有光澤呢,你多美啊,我多麼欣賞你的美啊!」表面上說竹管,實質上當然是借說竹管在讚美女孩。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歸」字是帶回的意思,原來漂亮女孩去了城外,隨手帶回了茅草尖,這茅草尖真是又美又奇特啊!這說明了為什麼漂亮女孩要約他在城下了,或許是她藉著出城踏青的機會,偷偷來會情人,帶了紅色竹管,順便還給他一把剛剛摘採的茅草尖。剛接過茅草尖,他興奮地說:「哇,茅草尖實在太棒了,跟我看過的其他茅草尖都不一樣呢!」這樣說完了,意識到話說得太誇張,連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對著茅草尖說:「啊,不是啦,不是你真的有多美、有多特別,而是因為漂亮女孩送我的緣故。」

這是移情作用。喜歡這個女孩,加上之前找不到她那種心慌,以至於當她出現帶來的狂喜,投射在物品上,使得再平常、再簡單的東西,映在他眼裡,都會發出特別的光,那是愛情與幸福的光吧!

    這首詩有很細膩的因果層次。如果不是知道女孩已經在等了,不會匆匆忙忙趕去,以至於在慌亂中找不到人。如果不是一時找不到人,就不會在女孩出現時,刺激出那麼強烈的高興反應。如果不是那麼高興,就不會誇張地稱讚女孩送的禮物。先用那種方式稱讚了女孩特別準備的禮物,接著又用同樣的方式稱讚女孩隨手摘採的,既不珍貴、也不特別的茅草尖,因而顯現了其中的荒唐,以是自己都不得不承認,重點不在茅草尖,而在漂亮女孩的心意啊!

    一首簡單卻巧妙的好詩。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706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聽書 的頭像
    聽書

    RIBRE DE VOLER 聽書-彭瀞儀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