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

作    者: 彭明輝/著,何榮幸、高有智、黃哲斌/採訪整理

出 版 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3/11/27

--------------------------------------------------------------------------------------

導讀: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

           

◎內容簡介

    真相眾說紛紜,表述南轅北轍

不論你擁核/反核,都需要了解核電議題的真實觀點

 本書作者彭明輝長期在部落格發表社會評論,思考領域橫跨理工、人文、社會,並以嚴審當權者的犀利文風,讓有志之士心有戚戚,同時也以溫厚、同理的態度,殷切地為臺灣年輕人發聲。

 核四的抉擇攸關每一個人,更攸關我們子孫的未來。作者為釐清核電議題莫衷一是的觀點和表述,大量閱讀國內外可信的學術著作和研究報告,以及媒體與網路未曾揭露的重要核電資訊,深度解構核安文化和核廢料、缺電迷思和經濟問題,整理出33個你一定要知道的關鍵事實,同時輔以臺灣觀點,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依據嚴謹的資訊與數據,在核四議題上做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判斷。

 最詳實的民間版核安報告

 重新思考臺灣經濟力和我們子孫的未來!

  ‧你知道…

   設計愈先進,核災風險卻因人為疏失而更高?

   原能會、清大、台電一家親,核安誰來監督?

   淨空半徑30公里,新北市上百萬人失業失學?

   2千公噸/年的核廢料,連歐美都沒能力解決?

  ‧為什麼…

   即使沒有核四,也不等於廢掉臺灣產業競爭力?

   善用節能措施,8年內臺灣都不會有缺電危機?

   錯誤的電價補貼政策,才是產業升級最大障礙?

 核四議題不是專家說了算,它不僅攸關你我的身家性命,更影響台灣的產業與經濟。

 本書以具體而詳實的數據和文獻告訴你,為什麼不是核電不好,而是臺灣太小!

◎本書特色

 1、最詳實的民間版核安報告

   關於核四真相,官方說法與民間團體各自表述,前清大教授、現為社會評論者彭明輝,大量閱讀國內外可信的學術著作和研究報告,以媒體與網路未曾揭露的重要核電資訊,彙整出本書內容,每一項理由都有事實根據佐證。

 2、最多元的核電與經濟觀點

   本書目的並非推銷擁核或反核的立場,而是希望以橫跨理工、人文、社會等各領域的思考,提供讀者嚴謹彙整的資訊與數據,讓讀者可從事實根據裡,評估臺灣核電廠的可能性、困難與風險,以及影響核災受害人數的關鍵因素。

 3、33個關鍵事實,詳述核電好與壞

   本書分為5章、33個關鍵事實,內文以問答方式讓讀者易於了解,核四安全、核廢料儲存、缺電問題,以及核電與臺灣經濟困境的關係。但作者強調要把最終抉擇留給每一個讀者,希望讀者不要以片面的事實做出決定,因為核四的抉擇攸關每一個人,更攸關我們子孫的未來。

◎名人推薦

 顧忠華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政大社會系教授

 瞿海源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中研院社會所暨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

 楊儒門  248農學市集發起人

 賀立維  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

 高飛鷂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碩士/企業家/政經作家

 沈芯菱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社會公益家

 ‧核四的幾個重要問題,彭教授都根據豐富的實際資料抽絲剝繭地透徹剖析,讀起來有點像偵探懸疑小說,一路讀下去,就覺得一個個問題都被破解了,最後全案就破了。─瞿海源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彭明輝教授的這本書,讀起來「文如其人」;在他慎密的系統思考、冷靜的科學論據背後,隱藏的是一顆炙熱的、急切的、關懷台灣社會的心。─顧忠華 全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政大社會系教授

 ‧這本書包含核安真相、核災問題、缺電迷思、核電與經濟、對核四的抉擇等等,還對美國三哩島事件、福島事件的起因與過程都做了完整的敘述。─賀立維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基金會藝術評論獎」,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40歲以前閉門讀書;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

 1995年愚人節與朋友創辦新竹文化協會,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1996年與朋友一起成功地擊退中央與地方炒地皮集團的1,025公頃香山濕地開發案。

 1999年擔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因為看見社區組織有樁腳化的危險,開始謀思替代策略。

 1999年參與朋友的災區「921民報」工作與災區重建工作。

 1999年與朋友發起社區大學,並擔任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後來因為關心WTO對農業、農村與農民的衝擊,開始與美濃社區大學朋友一起研究WTO與農業的因應策略。

 2003年在朋友協助下建立「社區大學SARS資訊網」,寫出全球第一本《SARS防護手冊》。

 2004年開始參與生命教育,並曾擔任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2012年出版《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2020臺灣的危機與挑戰》。

 2013年出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

 目前為農陣自由學者。但最喜歡寫的文章是影評、畫論、小說導讀,以及人生哲學。

◎目錄

  推薦序

‧〈核,必惹塵埃?〉─顧忠華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理事/政大社會系教授

‧〈為核四抽絲剝繭〉─瞿海源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中研院社會所暨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

‧〈請用真實的數據和理由說服我〉─楊儒門  248農學市集發起人

‧〈核電議題需要多方面的思維〉─賀立維  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

‧〈關心臺灣核電,開啟思考大門〉─高飛鷂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碩士/企業家/政經作家

‧〈第101個反核四的理由〉─沈芯菱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社會公益家

自  序

〈擁/反核,不是簡單的是非題!〉─彭明輝

    第1章 8個核心問題,快速理解核四

第2章  核安的真相

第3章  核災的傷害

第4章  缺電的迷思

第5章  走出悶經濟

    後  記  我的核四抉擇

    附錄

一、三哩島事件起因及過程

二、福島事件起因及過程

三、國外對「斷然處置」的相關研究

四、美國猶卡山爭議

五、核廢料乾溼式儲存優缺點

◎序

  ‧推薦序1:〈核,必惹塵埃?〉─顧忠華

   彭明輝教授的這本書,就如同他處理過的任何題材一樣,讀起來「文如其人」:在他慎密的系統思考、冷靜的科學論據背後,隱藏的是一顆炙熱的、急切的、關懷台灣社會的心。

   他的部落格如此介紹自己:「40歲以前閉門讀書,想要知道人活著有什麼值得追求的;40歲以後開始摸索跟這塊土地與同胞互動的方式,想知道自己可以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而這本關於核四的書,便是他為了自己「解惑」,大量閱讀相關文獻後,希望貢獻所知,幫助這塊土地上的其他同胞,若在真的面臨核四公投時,能夠清楚做出正確的選擇。

   本書的每個章節都有條理分明的問題和解答,反映的是作者對於「事實」鍥而不捨的追問,並以有所根據的客觀資訊,來回答種種疑問。作者表明假若有人讀完本書,在公投時卻採取與他不同的立場,他也不會感到訝異,這是一個標準的「講道理,但不強迫讀者跟從」的知識份子態度。

   不過,如果讀者認真地從頭到尾讀完本書,恐怕很難反駁彭教授提出的「反核四」理由,他(她)在核四公投上應該如何選擇,其實也就很明確了!

   我很佩服彭教授運用科學論證的邏輯,精闢分析了核四爭議、能源政策、以及產業升級等重大公共議題。但唯一的遺憾是,作者並未探討台灣的公民投票制度真的可以解決核四的爭端嗎?這個問題的回答,似乎只有在風中了。

  ‧推薦序2:〈為核四抽絲剝繭〉─瞿海源

  因為「關於核四的真相,官方的說法與民間團體的說法南轅北轍,不知道要相信誰」,彭明輝教授就查詢並閱讀了大量有關核四和核電的著作和研究報告,就核四的問題撰成本書。希望為民眾「釐清事實,並且以事實為基礎去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彭教授和《天下雜誌》出版部希望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序,先是花了一點時間,看了書稿頭一兩章,覺得要看完全書,來寫序,可要花不少時間。自己雖然退休了,但還是有幾個研究計畫在進行,最近又特別忙,又想想,要寫這篇序,還得傷點腦筋。

  想就不寫了。但過了半天、一天,覺得前一兩章彭教授寫得很實在,核四問題又實在非常重要,攸關台灣的前途和千萬人的性命。最後,就決定把全書看完,再來看看要不要為這本書寫序,要如何寫。

  繼續看這本書,居然一口氣就看完了,核四的幾個重要問題,彭教授都根據豐富的實際資料,抽絲剝繭地加以透徹剖析,再經《天下雜誌》出版部編輯整理成較易閱讀的書稿,讀起來,有點像讀偵探懸疑小說,一路讀下去,就覺得一個個問題都被破解了,最後全案就破了。

  核四,從1980年初決定興建,1985年貢寮居民抗爭,政府決定暫時停建,1986年立法院凍結核四預算,到1992年解凍,1999正式動工,2000年民進黨政府停建,大法官會議解釋後又復工。之後,又一再拖延完工日期,從2006年拖到2009年,再拖到2011年,又再延到2015年。

  建建停停前後拖了32年,正式施工也13年,最後核四還是不確定什麼時候完工,什麼時候商轉。而在這32年間,民意起先都支持興建,但自2000年以來已多支持停建,包括TVBS、年代、財訊等媒體,或是指標民調公司,從2012年10月以來所進行的民意調查,有57%到72%的民眾贊成停建核四。

  究其根本,就在於主政者不能有智慧地解決爭議,又忽視理性溝通,到最後依舊以威權的態度,壓服民眾接受續建完成。即使決定提交公投後,政府仍堅持興建,同時立院國民黨團又操弄公投,刻意讓公投結果倒轉民意。

  對於這麼一個難解的公案,彭明輝教授強調,本書「並非推銷擁核或反核的立場,它只是希望提供讀者嚴謹彙整的資訊與數據,而把最終的抉擇留給每一個讀者。」

  但是,實際上不只本書結論清清楚楚反對核四興建,反對核能發電,甚至從頭到尾彭教授也清楚地表達反核四的立場。例如書中所說:

  錯綜複雜的政商產學關係,是臺灣核電最大的隱憂。

  臺灣核能界對國外既存的核安知識嚴重掌握不足。

  假如連美國都無法搞定永久儲存場址,臺灣有機會做到嗎?

  即使核四不商轉,且核一、核二不延役,除了2015年之外,臺灣都不會面臨缺電問題。

  核四的施工品質與驗收過程讓人不能安心,未來出現嚴重核災的機率必然達高於老舊的核一、核二和核三。

  這是彭教授自己的選擇。

  至於讀者們的立場,我更贊同彭教授所言:「積極向身邊的人說明核四議題的嚴重性,遊說他們去了解核四的相關資訊,以便做出屬於自己的審慎抉擇。」

(本文作者為瞿海源,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董事長、中研院社會所暨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

  ‧推薦序3:〈請用真實的數據和理由說服我〉─楊儒門

  常在社會運動的場合,聽到反對的聲音,好像事情就是單一方面的發生,政府專門做些為害人民的事;久而久之,總感覺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不是真真實實對事物的理解。

  如同反核一般,大家只說出核電的不好,但是卻沒有說明為什麼台灣會蓋核電廠?而另外一個問題是,沒有核電,那台灣的替代能源是什麼?或是大家可不可以建立起省電、節能的觀念,在把廢核之後,沒有替代能源之前共同時艱

  請不要一邊開心地吹著冷氣,一邊告訴大家核能的不好,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

  反之亦然,擁核的團体和政府,只會用半恐嚇的言語大談,如果沒有核電,台灣的經濟會衰退,民生用電會不足,但是對人們最關心的核電安全問題卻是避而不談。在經歷日本311大海嘯之後,大家才發現人類的脆弱,核電廠在自然力量來襲時,又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一直講述核能是安全的時候,另外一個思考點是為什麼要把核廢料大老遠的運到蘭嶼去?既然是核電是安全的,那按照各地區用電的比例去存放核廢料啟不是更好?那麼大部份的核廢料都放在台北,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不是更好? 

  不要再用悲情或是意識形態告訴我,請用真實的數據和理由說服我!

  每次看到彭老師的書或是演講的時候,都會發現原來事情可以用簡單明白的講述和數據的證明,客觀地去看待身旁周遭一直在發生的事物,覺得很有意思,這樣的事證也才有真正的說服力。

(本文作者為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推薦序4:〈核電議題需要多方面的思維〉─賀立維

  自從日本311核災事件發生後,以及我國核四問題層出不窮,引發了政府欲以公投方式來解決核四的爭議。無論未來公投是否會如期舉行,或只是一個假議題,至少引發了國人對核電問題的普遍注意,也延伸出國人對國家整體核電政策的關心。

  原來我國的核電政策,似乎只是核電官員的事,一般社會大眾,似乎並不甚了解也沒有什麼發言的空間。自從日本311事件後,人民漸漸覺醒,愈來愈多的社會大眾開始關心、開始發聲、開始向核電領域的官僚挑戰,與核電相關的書籍也一本本的在市面上出現。

  這些書有技術層面的,有社會倫理層面的,也有經濟層面的。而本書作者彭明輝教授,則是集合多方面的思維角度,整理出33個有關核電的關鍵事實,這些事實也都以嚴謹的學術精神,舉出事實與參考依據,讓讀者清楚的明白在這些事實背後的正確性。

  本人曾於2013年春季出版了《與核共舞的覺醒》一書,描述自身從事核武與核電生涯的經驗,以及後來對核能覺醒的心路歷程。又於2013年的秋季出版了《圖解你我應了解的核能與核電》一書,嘗試以最簡單的語言來介紹核能與核電的基本知識。就如彭教授這本新書,但願社會上有更多的人,藉由非核電官方立場的書,以客觀而無利益糾結的基礎,多來了解核電的真相。

  這本書包含了核安的真相、核災的問題、缺電的迷思、核電與經濟、對核四的抉擇等等,還對美國三哩島事件,福島事件的起因與過程都做了完整的敘述。對國人陌生的「斷然處置」也做了清楚解釋,對核廢料的諸多爭議,還有即將進行的核廢料乾溼式儲存,也做了明確介紹。

  凡是關心我國核電何去何從的國民,以及有良知的官員,都應仔細閱讀這本書,才能讓人民做出正確的選擇,官員做出利國利民的政策。

(本文作者為賀立維,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

  ‧推薦序5:〈關心臺灣核電,開啟思考大門〉─高飛鷂

  我起初以為彭老師是經濟學教授,後來知道他的本行是控制工程,而且出自名校英國劍橋,有點吃驚,而我平生最佩服的就是能跨領域、跳脫框框思考的人。

  後來,他開始討論核電的安全議題,我不禁替他擔心: 保守的擁核人最討厭非核工人挑戰核工專業了,你這下子不是討戰嗎? 果不其然,他就像捅了馬蜂窩似的,被我的學弟妹們批判、圍剿,說他是「在不擅長的領域發表自以為專業的言論」,就像他們對反核的大眾說: 「你們不懂核工(電),所以才會怕核電,才會反核。」一樣,先否定對手說話的資格。

  可是彭老師不慌不忙的把福島核災的過程巨細靡遺的鋪陳,讓事實說明一切,然後從當中探討出核災是偶然還是必然。我也看到他提出前所未見的論點,像是從fail safe (勉強直譯成: 失能安全)的觀點來看核電的安全性問題等,叫我這個學核工的人,對這位能把核電說得這麼明白透徹的圈外人肅然起敬。

  這本《有核不可?》自序中的標題:關於核四,我們需要台灣觀點。深得我共鳴,因為我認為,我們學到的核工知識,不過就是商業應用科技。就像是核電設備公司訓練核電推銷員和核電客戶用的資料,我們大部分的核工人卻把他奉為學術真理,而不深思台灣是否合用。

  所以只要您關心台灣的核電,彭老師的這本書,都能夠開啟您思考的大門,值得你一讀。

(本文作者為高飛鷂,核工碩士/企業家/政經作家)

  ‧推薦序6:〈第101個反核四的理由〉─沈芯菱

  連日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人心惶恐,每一餐都擔心禍從口入,寧願多花些錢買進口食品,也不願嘗試可能由化學元素組成的實驗品。對於這些封鎖起來的秘密,被踢爆以後,終於提心吊膽,但是,面對那些早已公開、歷歷在目的風險危機,為何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

  是的,就是在說核四。

  這議題已經吵了幾十年,始終還是兩派對立、各說各話,真相撲朔迷離。幸好,有了這本書,作者並非一味地反對,甚至也坦言曾動搖過反核立場,所以才研究大量資料,與台灣經驗對話,透過兩造之間不斷辯證,讓讀者獨立思考,做出抉擇。

  停止對立、開始思考;釐清模糊地帶、想想長遠之計,台灣需要的到底是核電?還是創造永續、有利於產業轉型的環境?或許有100個支持核四的理由,但我在這本書上,看見了第101個反核四的理由,畢竟,台灣,承擔不起這麼大的核災賭注。

  當您閱畢這本書後,或許還無法做出決定,但無論立場如何,我們都在這片土地上,擁核、反核的結果,都是全民承擔。或許,用十年、二十年的眼光來看,誰不支持核四?反正只要賺夠了,管他核災又怎樣?但是,我們還有下一代、台灣還有無數個百年,以及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未來。

  有核不可?萬萬不可。

(本文作者為沈芯菱,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社會公益家)

◎自序:〈擁/反核,不是簡單的是非題!〉─彭明輝

 核四的抉擇攸關每一個人,也攸關我們子孫的未來,誰都不該在這關鍵議題上缺席。臺灣是我們大家的,核四公投的錯誤將會貽誤每一個人和後世子孫,因此它值得我們費心去了解,以便做出較周延而審慎的決定。

 但是,關於核四的真相,官方的說法與民間團體的說法南轅北轍,不知道要相信誰。為了解決這困擾,我開始大量閱讀國內外可信的學術著作和研究報告,據以確認什麼是事實,進而彙整出這本書的草稿。

 考慮到很多人應該有類似的困擾,而且這本書裡有大量媒體與網路未曾揭露的重要資訊,所以我請《天下雜誌》的朋友協助,將草稿與訪談資料整理成較易閱讀的書稿,希望有助於讀者釐清事實,並且以事實為基礎去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核四議題牽涉到許多臺灣長遠發展的面向。假如核電確實嚴重地影響臺灣的經濟競爭力,我們就不可以輕率地排斥核電;假如政府確實有周全有效的辦法可以保障核安,那麼就更沒有排斥核電的理由。反過來說,假如臺灣的核電廠確實不安全,而且核災的後果不是我們承擔得起的,那就必須積極尋找可行的替代方案。

關於核四,我們需要臺灣觀點

  不過,臺灣的綠能發展空間有限,近十年來經濟政策又一籌莫展,我們真的有確實可行的替代方案嗎?要回答這問題,不能只靠抽象的理念和國外的學術研究報告,而是必須配合臺灣的具體現實。

  譬如,過去全球因火力發電的汙染而致死者,遠多於核災致命的人數,因此國外有愈來愈多的人寧可要核電而不要火力發電,其他人則主張積極發展綠能以便同時取代火力發電與核電。

 但是,臺灣與歐美國情不同,我們維護核電安全的能力遠低於歐陸的許多國家,而臺灣核電廠距離首都與人口稠密地區的距離之近更是舉世罕見,如果發生核災,淨空範圍至少需要30公里的半徑,在此半徑範圍內的人口近百萬甚至上百萬,這些人要遷移去哪裡?他們要如何重建家園、找到新工作、重新就學、重建新的生活秩序與社會關係?我們真的有能力辦到嗎?

 從過去藍綠政府的災後重建執行能力來看,這樣的風險真的是臺灣社會承擔得起的嗎?要確切地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有具體可靠的本土數據為本,而不能只是天真地移植歐美社會的結論。

  這本書,不只是彙整國外的可靠資訊,更進一步地從臺灣觀點去解讀,以便扣緊臺灣人真正會面對的問題。

 為了確實了解核電廠與核廢料的安全問題,過去數個月裡,我日以繼夜地閱讀與彙整國外可信度較高的學術期刊論文與政府報告,努力了解三哩島事件、車諾比事件和福島事件的原因、後果和防範的可能性,以及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永久儲存的可能性、困難與風險,以便評估臺灣核電廠的風險,以及影響核災受害人數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在綠能發展潛力有限的前提下,節能減碳是非核家園的重要配套,問題是臺灣節能減碳的真實潛力有多少?足以取代核四嗎?要花多少錢?幸運地,近年國科會耗資數千萬元委託國內外專家進行兩年的研究調查,寫出了數百頁報告,清楚地描繪出臺灣節能減碳的成本與潛力。

 至於電力供需的問題,曾任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的鄭金龍先生寫了許多相關文章,客觀而專業,可以拿來跟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比對,而匯整出臺灣電力供需較可靠的圖像。

擁/反核,我們需要事實基礎

 核四的抉擇並非簡單的是非題,它牽涉到許多不確定性。以核安為例,它不僅跟核電廠的設計有關,也跟施工品質、驗收程序和核安文化有關;而核災的後果更是因核電廠所在地區的人口密度、核災時的風向以及政府應變核災的能力有關。此外,核四的抉擇也牽涉到價值觀的判斷以及風險的判斷:是以人命為重,還是以電價和經濟發展為優先?是要積極督促政府落實節能減碳,還是繼續仰賴低廉的電價而不去管背後的風險?

 行政院剛宣佈要將核四付諸公投時,我是有所期待的。不管擁核或反核,本來我們大家都是在同一條船上,沒什麼好對立的:核四如果不安全,我們大家一起受害;廢核四若會導致供電不足,我們大家一起受害;廢核四若會導致經濟受創,我們大家一起受害。最後的價值選擇上我們也許各有偏好,但我們都需要知道事實,想要知道事實。

 核四議題有屬於事實的部份,有屬於價值判斷的部份;核四商轉與否有利有弊,有確知的實際情況,也有不確知的風險。事實的部份應該由各領域專家提供客觀資訊,包括確知的與不確定的,以便拼湊出完整的核心事證;然後,價值判斷的部份則交由公民投票來決定出大家共同的抉擇。

 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各自的主觀價值判斷,這才是成熟的民主。可惜的是政府立場偏頗,導致民間團體不信任,最後發展成擁核與反核團體立場鮮明的對立,甚至不擇手段地彼此詆毀、污辱,使得我們只知道片面的事實,而無法知道完整的事實。

核四公投,我們將決定彼此的未來

 這本書的首要目的並非推銷擁核或反核的立場,它只是希望提供讀者嚴謹彙整的資訊與數據,而把最終的抉擇留給每一個讀者。基於這本書所彙整的資訊,我個人最後決定不支持核四;但是,我也深知臺灣發展綠能的空間有限,火力發電對人體的傷害不下於核電,我也擔心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因此這個決定下得並不容易。書末〈後記〉會說明我這個抉擇的心路歷程。但是,如果有人讀完本書之後卻做出不同的抉擇,我也不會感到訝異。

 這本書不是核四議題的百科全書,它只是彙整我認為最重要且較擅長的資料,而無法包山包海地納入所有可能的面向。況且,每一個人對社會發展有不同的期待,對各項風險係數的評估與拿捏有不同的感受與評量。在核四公投裡,我們每一個人的決定都影響著別人的未來,因此也必須尊重別人的決定並忍受那些決定對我們的可能衝擊。

 核四公投門檻很高,參與投票人數必須達投票權人總數一半以上,而且有效投票數得超過總投票數的一半,否則即視為否決公投提案。不管你最終的抉擇是什麼,我都期待這本書的讀者以這本書所提供的視野為基礎,繼續去吸收其他被我遺漏的資訊,並且在公投之前遊說身邊的人積極去了解核四議題,積極參與公投。

 最後,我要感謝《天下雜誌》的哲斌、榮幸和有智,他們付出了很多心力,把我的草稿和訪談紀錄改寫成可讀性較高的文本,本書的問世他們功不可沒,但是文責悉歸我這個始作俑者,並且負責最後定稿的人。

◎內容連載

第1章  8個核心問題,快速理解核四

核四議題至少牽涉到三大面向:核四與核廢料儲存的安全性、廢核是否會導致缺電,以及沒有核電之後台灣的經濟競爭力會不會明顯惡化。

第1章的定位如同全書概論,先針對這三大面向提出8個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直接摘述主要證據與事實,以便讓讀者對整個問題獲得完整的概觀,而不需要為細節費神。後續4章會較細緻地依序討論「核電安全與核廢料儲存」、「核電與電力供需」以及「核電與經濟」3大議題,進一步闡述本章所概括陳述的證據與事實,並且按學術界的嚴謹慣例,為每一筆數據與論證的依據,提供學術文獻和政府報告等可以信任的原始文獻出處。

就我的觀點來說,假如核四是絕對安全的,實在沒必要浪費全國人的心力去爭論要不要蓋核四,讓專家決定就好了;假如核四輻射外洩的機率無法忽略,而後果又大到台灣根本承擔不起,那就寧可把已經花掉的錢認賠,也絕對不能輕易地再拿全國人的性命家財當賭注。

因此,核四問題的首要關鍵就是「安全問題」。核四的設計與施工安全嗎?國際公認日本福島事件的首要元凶是漠視核電安全的核安文化,那麼台灣的核安文化會比日本更可信靠嗎?假如核四的輻射外洩,對台灣的衝擊到底有多大?會比福島事件對日本的衝擊更大嗎?甚至連美國都無法解決廢燃料棒的儲存,到底是一時性的政治問題,還是技術上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

談完核電安全問題,接著是台灣會不會缺電的問題。政府一直宣稱,沒有核電未來會缺電。但是民間團體卻一直質疑台電誇大未來的電力需求,並且主張用綠能發電取代核電。

事實上,雖然台灣的綠能發展空間有限,但是政府卻一直對大家隱瞞一個國內外專家耗費兩年時間和三千多萬台幣完成的研究結論:台灣節能的空間非常大,至少是4座核電廠總發電量的兩倍;更吸引人的是,節能雖然需要在設備上投資,但是省電卻會省錢,而且省的錢遠遠超過在設備上的投資。

最後必須考慮的是核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例如,為了避免重視環保的歐盟等國利用碳排議題抵制台灣出口產品,所以政府向國際承諾了2025年總碳排降到2.15億噸的目標。

假如沒有核電,光靠節能減碳可以達成我們對國際的減碳承諾嗎?廢除核四之後真的將造成2.5萬人失業嗎?假如沒有低廉的電價,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又在哪裡?

底下讓我們來看看這8個核心問題的主要事實,證據與數據的原始出處,會在後續4章裡逐一詳實提供。

1、核四安全嗎?

設計先進,核災風險可能更高

核四廠的主機是「先進型沸水式反應爐」,設計的目標是要比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核准的安全標準高出一千倍,理論上比福島電廠或核一、核二的沸水反應爐更安全。問題是,它過去的實際運轉紀錄並不比傳統沸水反應爐更好。(詳見48頁Q1)

日本柏崎刈羽電廠(Kashiwazaki-Kariwa NPS)的六號機與七號機,就是採用跟核四一樣的「先進型沸水式反應爐」,過去近十年的實際運轉紀錄中,它們因故障被迫停機的次數,卻明顯高於日本所有核電廠的平均值。這種情形並不奇怪,新型的產品往往會採用較新穎的技術,但因應用技術不成熟反而忽略一些實務上必須考慮的因素,因而更容易出現瑕疵。

零組件的瑕疵好像不要緊,但是重大核災通常就是從不要緊的小故障開始,因為人為的疏失而把災難一級一級地擴大。三哩島與車諾比事件哩,出事的反應爐都是當時較新穎的機種,也都在小故障時引發人為操作錯誤,而擴大為嚴重的災難。(詳見52頁Q2、59頁Q3)

全世界的嚴重核電廠災難,比專家的預測高出27.6倍,就是因為核電專家忽略了機件的小故障可能引發人為疏失,而造成嚴重的核災。

核四雖是新型的第三代反應爐,但是儀控系統複雜,加上施工品質不良而且驗收過程有嚴重的瑕疵,未來機件故障合併人為疏失的機率很可能遠大於舊型的核一和核二。(詳見78頁Q8)

另外,經濟部長張家祝委託核安委員林宗堯去強化核四的監督,但林宗堯最後卻跟經濟部分道揚鑣,並且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核四的施工品質與驗收過程弊端叢生,因而遠比老舊的核一、核二更不安全。

政府相信核四絕對安全,因為包括馬英九等官員都誤以為台灣有獨創的斷然處置措施,所以就絕對不會讓福島事件在台灣發生。其實,國際上研究斷然處置長達15年,最後卻因為風險太大而不敢用;臺灣因為不知道這些風險的存在,也不去查過去相關的研究報告,甚至閉門造車卻自以為獨步全球。

第2章將會更清楚地陳述相關事實,顯示斷然處置是很有機會提前引發氫氣爆,所以歐美研究多年之後還是不敢用。(詳見83頁Q10)

2、核安誰監督?

球員兼裁判,可信度大打折扣

日本國會調查團與國際組織都把福島事件的首要過歸諉到日本的核安文化:誇大核電安全,漠視核災出現的機率,核能監督機構被核電廠綁架,而沒有認真執行監督,任意放水。這種球員兼裁判的問題,台灣遠比日本更嚴重。

原能會隸屬於行政院,必須受政治及經濟考量掣肘,本來就難以獨立運作。而且目前國內僅清大設有核工相關科系,從台電、原能會到清大原科院,產官學各單位都是系出同門的師生或學長學弟,這就像是球員、裁判、公正第三者全是一家親。

更可議的是,原能會和清大原科院至今都還是從台電獲得大量研究經費。清大核工所多名教授一方面擔任核安監督委員,另一方面卻承接台電研究案多年,這種拿著台電經費卻同時替核電安全把關的情況,其監督的中立性更令人質疑。(詳見81頁Q9)

事實上,核四的工期漫長,弊端橫生。從1994年到2013年3月,監察院曾因核四廠的違規疏失,先後糾正、彈劾台電與行政院原能會等相關單位至少10次。

林宗堯多次向總統府、行政院及立法院提出建議案,希望政府高層瞭解核四工程的困境,但是原能會卻不肯向上呈報;經濟部長張家祝力邀林宗堯去強化核安監督,最後卻因漠視核安而使林宗堯黯然離去。政府不把核安當作首要政策目標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相信核四的施工品質與驗收程序?(詳見76頁Q8)

3、輻射外洩怎麼辦?

30公里,臺灣輸不起的淨空半徑

有人以為福島事件的傷亡與經濟衝擊都不嚴重,那是因為特殊的運氣:311事件時因為吹強勁的西風,把約莫80%的輻射塵吹到海上,而洋流則把污染的海水帶離日本沿海,因此日本本土的輻射污染大幅減輕。如果當時吹的是東北風,所有的輻射塵將會吹向東京,連東京都要淨空。(詳見103頁Q13)

日本首相菅直人曾經說,假如福島1號與2號電廠共有10座反應爐及11座燃料池,如果全數失控、熔毀,需要撤離淨空的範圍將廣達半徑250公里,包括東京在內的首都圈,高達5千萬人口將被迫大遷移,失去家園、工作和學校,許多重症病患會在過程中死掉,日本社會將喪失大部分的機能,至少長達10年。他說:這樣的後果根本不是日本承受得了的,因此「最安全的核能政策,就是完全不要使用核電。」(詳見107頁Q14)

相較之下,地狹人稠的臺灣,在距離首都臺北僅30至40公里的範圍內,就有3座核電廠,其中核一、核二兩座廠役期即將屆滿,核四尚未開始營運就已弊端連連,至今無人能保證其安全性。

恐怖的是,首都圈內任何一座核電廠發生輻射外洩,人口密集的新北市就要開始疏散撤離,這將造成上百萬人失業與失學,更別提萬一反應爐或廢燃料池熔毀,北臺灣將有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甚至淨空區內的男女,未來婚嫁都會被質疑「染色體會不會有問題」,終生被歧視。

從921等大型天災的經驗來看,臺灣政府處理偏遠地區小規模的安置與重建,就已顯現能力不足,若期待政府處理數百萬人口的遷移、安置與重建,根本是空想與妄想。福島事件給我們的啓示就是:核災的後果我們承擔不起,所以根本就不該拿身家性命去賭!

4、到底應該放在哪?

核廢料永久存放的殘酷真相

在核安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中,核廢料是迄今難解的重要環境議題,也是核安的重大威脅。目前核廢料的存放場地,大致分為廢燃料池、乾式儲存、暫時儲存場,以及最終處置的永久儲存場。全球專家都同意,地下的永久儲存比地面儲存更安全;但各國經驗也顯示,要保證永久儲存地點的絕對安全,可能超出目前科學家的能力。(詳見117頁Q16)

美國對於高階核廢料(含用過核燃料)最終儲存的規定如下:永久封存後,一千年內不能有任何核外洩,之後每一萬年的洩漏量,也不准大於儲存量的十萬之一。然而,人類歷史不過5千年,永久儲存場的設計卻要超過一萬年,也遠超過科學家過去累積的實證經驗,因此科學家無法準確預測這麼長時間內的地震、火山活動與氣候變遷等的影響。內華達州猶卡山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詳見111頁Q15)

美國政府一度指定內華達州猶卡山(Yucca Mountain)為唯一永久儲存場,預計儲存7萬公噸高階核廢棄物,最後卻發現地質穩定性遠不如地質學家原初探勘的預測,而部分政府發布的調查數據又被造假,使美國民眾與白宮對於猶卡山的地質穩定性失去信心,而於2010年3月撤銷執照,並「永不得再提出申請」。

目前,全球僅芬蘭與瑞典戡定永久儲存場,但能否順利建置完成並營運,仍待觀察;其他使用核電的國家,都無法順利找到永久儲存場。至於地震斷層帶遍佈全島的台灣,要找到永久儲存場將遠比其他國家更困難。在各國都找不到永久儲存場的窘境下,想要把核廢料委託國外處理將更是不可能,這也成為臺灣和許多國家一直以來相當頭疼的無解習題。(詳見120頁Q17)

5、臺灣會缺電?

即使沒有核四,我們也沒有缺電問題

經濟部與台電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核四,2018年起,幾乎每年都會缺電限電。但那是使用舊的資料而導致高估未來的尖峰電力需求。近年來台灣的產業結構已有明顯的改變而使用電量下降,根據台電最新資料估算,在核一、核二及核四都不發電的前提下,2021年之前也僅有2015年落在「可能有缺電風險」的區間內,其餘都在安全線之上。(詳見134頁Q19)

此外,臺灣夏季的尖離峰用電負荷,差距高達1,100萬瓩,幾乎等於4座核四的發電量,所以只要台電妥善運用「中午高電價、晚上低電價」之類的時間電價政策,讓用電大戶有足夠誘因,透過儲冰式空調系統、汽電共生設備或緊急發電設備自行發電,就能降低尖峰用電,因此更不必擔心缺電問題。台灣過去也推動時間電價,但是電力專家指出台電的配套錯誤,所以成效不彰。(詳見148頁Q23)

還有,根據國科會2013年一份有關溫室氣體減量的大型研究,只要改善住宅、服務業、資訊科技與運輸部門的能源效率,預估到了2025年將減少0.27億噸的碳排放量,這等於降低了422萬瓩的發電負載,比起核四270萬瓩的發電容量還多出56%。而且,採取這些措施的結果台灣還會因為節省燃料費而省下千億美元的支出。

如果妥善採取以上各種現成可用的措施,即使核四不商轉而舊的核電廠也都不延役,未來也不會有缺電危機。

 

以上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有核不可?》第一章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7802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