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0 蘭陽有約
【陳乃菁全人照護希望工程】Ep.2
預防失智症從 RECODE 做起
—大腦、伴侶&親子關係、社會認知
陳乃菁診所院長 X 彭瀞儀
少子化 + 高齡化 + 失智症=又老又病?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臺灣65歲以上人口即將在2025年達到總人口的20%(扶老比29.4)〔註1〕,成為「超高齡社會」;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交互影響下,急遽老化的人口結構,將在2039年突破3成達到30.1%(扶老比49.7),並且在2057年一舉跨過4成來到40.1%(扶老比78.5%)!
再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以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搭配內政部民國106年7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臺灣65歲以上的銀髮族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的年長者更是每5人就有1位失智者。
「少子化 + 高齡化 + 失智症」,這可預見「又老又病」的未來,臺灣如何因應?
在今天的【陳乃菁全人照護希望工程】Ep.2一開場,陳乃菁醫師就以當前國際最新的研究進程與治療方向,為聽眾斷開不切實際的藥物期待,「目前新的研究模組,正透過國際上的合作,攜手找到更合適的大腦健康促進模式,包括因應疫情的挑戰而建立的E-FINGER團隊,以及FINGER + 藥物介入。」陳乃菁強調。
一、大腦 RECODE
陳乃菁解釋,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失智症的藥物都沒有效果,無論各大藥廠投入多少億美金,從雷根總統到現在,所有的藥物跟臨床試驗其實都是失敗的;國際間這十幾年來盛行的方式就是要把大腦重新編碼(RECODE)。
陳乃菁指出,十多年前瑞典 Francesca Mangialasche 博士在「 FINGER 」研究〔註2〕,針對兩個正常退化長輩的社區進行比較研究,一個社區用重新編碼(重塑生活、生活模式再造)的方式生活,另一個社區則維持沒有重新編碼的生活方式,結果發現:經過 RECODE 重新編碼、生活功能再造的社區長輩,其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比另一個社區少得非常多。所以原本預計要做3到5年的研究計畫,因為效果太明顯,所以只做了一年多就結束了。陳乃菁強調,「生活功能重新再造的介入之後,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改善,這就是在社區上面的力量。」
除了「FINGER」振奮人心的研究結果,陳乃菁繼續解釋,後來又有一位醫師去做「REVERSE」逆轉失智症,後來叫做「RECODE」。這位醫師做了一系列所有生活上的改變,從吃、運動、睡眠、心情、正念、瑜伽、身體的過氧化、毒素、營養素、重金屬等等檢測,甚至包括血液中的維生素 D 以及荷爾蒙。臺灣比較熟悉抽的荷爾蒙是甲狀腺跟可體松,可是這位醫師連男性、女性荷爾蒙都做檢測,然後尋找到一個屬於患者的平衡值。他一開始只有做 9 個長輩,其中一位是晚期失智症,其餘 8 人是阿茲海默風險基因檢測陽性的早期或是極早期失智症患者。結果,除了晚期失智症那一位,其餘全部都逆轉,而且是重新回到職場!
「所以就在這個事件之後,有一批醫師就是奉行,認為我們應該要做這種生活上的徹底改變,把身體所有的各種指標跟指數都調整到正確的模式,讓身體可以維持下去,而不是只用藥物去治療!」陳乃菁說道。
二、伴侶、父母、子女關係 RECODE
由於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陳乃菁提醒,失智症在病發之前,其實已經在大腦中進行了 20 年之久,為了免除失智症病發時的驚慌失措,民眾有必要從 45 歲開始積極面對並且調整伴侶關係與親子關係。
陳乃菁提醒,許多家庭的生活模式是「關係良好但是不太熟」,或是「在一起的平行線」,因此不易及早察覺長輩的失智症病情,往往都是等到病情發作,才經醫師確診得知罹患失智症。此時,患者往往已經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是期待的被照顧模式,甚至也已經錯失了給予積極協助的時機……。
此外,由於病發後是相當漫長的生活照顧,因此,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如果沒有良好的互動關係或信賴基礎,往往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摩擦、衝突甚至照顧上的困難。
陳乃菁提醒,對子女來說,在成家立業30年之後,得重新思考,如何與父母建立照顧新關係?對父母來說,當孩子介入生活時,該如何與自己多年來習慣的「放空生活」取得平衡點?
陳乃菁建議,沒與雙親同住的子女,如果時間允許,可以選擇非過年過節時,為自己規劃一年兩次的週末,用兩天一夜的時間,放下手機在家陪伴長輩,要放慢速度,參與他們的日常並且從旁觀察以增進了解,「有平常的知識,平常的觀察,才有異常的發現」。至於增進感情的方法,陳乃菁建議,一起唱歌、一起娛樂、一起運動、一起玩桌遊,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社會認知 RECODE
至於社會認知方面,陳乃菁表示,一般人對失智症缺乏足夠的認識,面對會忘記吃飯、忘記付錢之類「怪怪」行為的失智症患者,大多會認為「都這麼不好了還讓她出來?!」但這類可能出自保護心態的言詞卻往往傷害了病人,甚至造成病人自尊心受損切斷與外界的社交互動,更有礙病情。選擇走出醫學中心、投入社區醫療、開辦基層診所的陳乃菁強調,「這就是歧視,失智症不是傻瓜!而且對於國家來說,20年後,40%以上的人口可能都是55歲以上或是60歲以上的結構,難道任何『怪怪』的人都必須關在家嗎?」
怎樣才是「失智症友善社區」呢?根據衛福部民國108年3月的新聞稿〔註3〕指出,「失智症是一種認知退化症候群,全球每3秒新增一名失智者,預估臺灣平均每年約增加失智者1萬人。衛生福利部為因應失智人口快速增加,提供失智者、照顧者及家屬所需的服務與支持,降低對家庭社會的衝擊,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以消弭對失智症的歧視和偏見,於106年底在政府與民間的攜手合作下,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積極布建失智照護資源,願景為打造一個能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友善社會,並確保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經推估,目前臺灣失智人口已逾28萬人,且有九成居住在社區中。衛生福利部積極推動各地失智友善社區,藉社區網絡連結社區中的商家、郵局、寺廟、醫療院所、派出所等各場域組織及鄰里成為共同守護力量。」
這來自社區的「共同守護力量」該如何凝聚?如何操作?請聽【陳乃菁全人照護希望工程】Ep.2:預防失智症從 RECODE 做起—大腦、伴侶&親子關係、社會認知_陳乃菁醫師 X 彭瀞儀
〔註1〕
扶老比=老年人口÷青壯年人口×100,即每100個青壯年人口所需扶養老年人口數。
〔註2〕
空氣汙染、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保護大腦健康這樣做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6953597
〔註3〕
打造失智友善社區照護網絡,找回失智者笑容!(衛福部新聞稿)
https://www.mohw.gov.tw/cp-4259-46746-1.html
聽書|客座總編
陳乃菁醫師
現職
陳乃菁診所院長
高雄長庚醫院兼診醫師
學歷
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
高雄長庚醫院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長庚癲癇科主治醫師
高雄長庚學術組副教授
高雄長庚臨床研究員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住院醫師
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學會與認證
台灣神經內科專科醫師
台灣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台灣輔助醫學專科醫師
台灣癲癇醫學會會員
台灣失智症診療認證醫師
診所服務項目
一般健保門診(神經內科、高齡醫學、慢性病)
其他醫療服務(肌少、衰弱、痠痛復健)
輔助醫學(飲食營養分析、血液營養分析、腸道菌分析)
輔助營養醫學治療:客製化提供治療建議
陳乃菁診所
陳乃菁診所粉專
照片提供、
陳乃菁
王夢真
撰稿&製作、
彭瀞儀
收聽{聽書}
Podcast|https://reurl.cc/pLnbW8
飛碟聯播網線上聽APP
iOS系統|https://reurl.cc/Y98ZNX
Android系統|https://reurl.cc/Y98Z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