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蘭陽有約】

楊照讀歷史。照見文明因果

Ep.2:《史記的讀法》

作 者:楊照

出版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公司

主講人:作家楊照

年少時讀過〈報任安書〉,但少年不識愁滋味,哪兒讀得懂司馬遷「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的用心、用力與堅持。

 

數十年反覆閱讀《史記》、反覆思忖司馬遷的公共知識份子楊照說,歷史不只是單純歷史事件的排列;否則,不管誰來寫都是一樣的。楊照從「成一家之言」帶出了司馬遷窮盡畢生心力書寫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字《史記》的「使命感」。

 

是什麼樣的「使命感」讓「司馬遷,這位中國史學上最重要的人才」寧願承受比死更糟糕的恥辱,也要完成《史記》?楊照說:「這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所寫下來的一本書!而且他的使命感有多強烈,就在我們剛剛講的那一段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已經意謂是說,他活下來是為了這個使命。」

 

「《史記》這本書,我們必須對得起司馬遷,因為他是用這種精神寫的!那為什麼這本書這麼高的價值?這又牽涉到司馬遷的史觀,因為這是一個太龐大的計畫,因為他就是要整理人類今天稱之為的通史(我們也都小看了通史這兩個字)。講到通古今之變意謂著,這是他自己認為我們要了解歷史、吸收歷史的智慧,最廣大的關懷就是人類的全幅的經驗。所以,什麼叫做通史?就是我能夠追究我能夠找得到的最古遠的開端一路寫下來,寫到我不能夠繼續寫下去的這一個點上,這是一個全史。這是當時對司馬遷來說,他所認識的人類的全史。」而司馬遷清晰的「史家意識」與「來歷」,也正是楊照口中「司馬遷無法放棄、也不能放棄之司馬氏世典周史—傳承近千年的家世傳統」。

 

楊照強調,除了家世、父親的教導與成就(《論六家要旨》),司馬遷從小的準備與走幾萬公里的壯遊,「就是要去看,要對歷史的現場有所感受,才能做正確的選擇。因此在開筆七年遇到李陵之禍時,司馬遷就碰到了人生痛苦的抉擇。如果他保有自己的尊嚴就這樣死了,至少不必活下去接受這種痛苦,可是所有這一切就全部付諸流水。他的使命感來自他的歷史的承傳意識,我不是一個人,我還要負擔我們司馬家,包括他為什麼要把司馬家所寫的《論六家要旨》完整地抄錄在他的〈太史公自序〉裡,也就意謂著我爸爸最重要的著作也要靠著我把它傳留下來,我怎麼能死?我怎麼能不把這個使命、這個任務承擔下來?這個用意、用心是從頭到尾貫穿在《史記》裡的。」

 

再者,針對後人「謗書」之謂,楊照也回到文本,以司馬遷鉅細靡遺、有人有事件、有本有據書寫漢武帝的史觀,論述司馬遷才是看到了漢武帝真正的雄才大略,以推翻後人對漢武帝與司馬遷二人的刻板推論與想法。楊照強調,「漢武帝真正的歷史定位跟評價,不應該是從拓邊打匈奴來訂定的,而是他真正開創了漢朝。」「他在打匈奴這件事情上完全是錯誤的,因為付出了不必要的代價;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我們講說,他改變了漢朝的制度,最重要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到漢武帝這一朝,很重要的一個功業,完成了一個混合式、新時代的王朝核心思想。這些是司馬遷寫在《史記》,對漢武帝的評價。」

 

以上,只是我試圖從訪問中提出詮釋書名的梗概脈絡,至於更多的精彩內容以及《史記》是如何成為楊照口中「這五十二萬字,是我生命經驗裡可以陪伴我幾十年從來沒有離開的一本書」?

 

請聽【楊照讀歷史。照見文明因果】Ep.2:《史記的讀法》。

 

聽書|客座總編

作家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A624史記的讀法.jpg

A624史記的讀法立體書封.jpg

史記的讀法_書封底.jpg

照片、影音提供、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公司:書封

王夢真:蘭陽溪河口晨景 2020.09.21

蘭陽溪出海口北岸晨景 2020.09.22

 

收聽{聽書}

FB|https://reurl.cc/OqMr53
Blog|https://reurl.cc/N6QQx9
Castbox|https://reurl.cc/OqMMR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聽書 的頭像
    聽書

    聽書 Reading by listening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