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有約

李鴻源建言。喚醒公民意識

Ep.12:當極端氣候常態化時

—歐洲、鄭州暴雨 & 臺灣乾旱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X 彭瀞儀

面對 COVID-19,各國政府莫不以施打疫苗作為解決疫情的釜底抽薪之計;然而,接種疫苗之後,口罩、安全的社交距離、肥皂洗手、實聯制等防疫作為,是否仍然是必須奉行、不能放鬆的防疫指引?

關於病毒生根無法驅離人類世界,「後疫情時代」的務實面對是「新冠肺炎流感化」,應對的策略則轉移到疫苗是否混打?以及是否追加第三劑?

就在全球卯足全力對抗變種中的 coronavirus 之際,7 月中旬西歐暴雨,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瑞士、德國河流決堤爆發洪災,死傷慘重!慘案不只西歐,中國河南 20 日降下暴雨,大水甚至淹沒鄭州地鐵站、京廣路隧道,人車無處可逃!

「海綿城市」失效了嗎?當年雨量800毫米的西歐一天降雨 160 毫米;年雨量 640 毫米的河南,卻發生鄭州一日降雨 200 毫米的天然災害時;人力是否還有機會自救轉圜,抑或是當天災發生之時不會併生人禍?!

前內政部長、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組李鴻源教授認為,在氣候變遷下,沒有任何人為的工程設施會是絕對安全的,人們無法迴避必須面對的課題是:「城市如何重新設計」。李鴻源強調:「鄭州是特例嗎?臺北的防洪設計是把籌碼壓在那兩道 200 年頻率堤防的高度,如果鄭州暴雨下在石門水庫集水區,石門水庫還安全嗎?臺北防洪還安全嗎?假如不安全,我們該怎麼辦?」

著名的《史登報告》(Stern Review)(《全球新政:氣候變遷下的世界經濟改造計畫》一書的前身)2006年就在氣候變遷風險管理的既定防災與減災方向之外,提出「調適」的看法,亦即,在暖化趨勢之下,災害已經無法免除,人們學習如何與自然、與災害共處,將是未來的常態。

是輕忽放任或是治絲益棼,只見氣候災難越來越頻繁、災害規模越來越劇烈……,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指出,夏威夷毛納羅亞大氣基線觀測站於 2021 年 5 月測得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 419 ppm,更高於 2020 年 5 月所測得的 417 ppm。從 2013 年 5 月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首度超過 400.03 ppm到 2021 年測得的 419 ppm,只用了 8 年。

面對coronavirus持續變種無法根絕、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災難頻傳,李鴻源教授指出,Covid-19 告訴我們,人必不能勝天,要約束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碳足跡、約束水足跡,要重新設計都市,要學著與大自然相處。……鄭州水患、歐洲水患、臺灣上半年的旱災,共同點就是「當極端氣候已經變成常態,我們該怎麼辦?」李鴻源強調,這是用現在的思考邏輯、現在的法令規章沒有辦法面對的問題!

請聽【李鴻源建言。喚醒公民意識】Ep.12:當極端氣候常態化時—歐洲、鄭州暴雨&臺灣乾旱_前內政部長李鴻源 X 彭瀞儀

 

聽書|客座總編

李鴻源教授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組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系博士。

曾任內政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北縣副縣長、台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

2002年參與荷蘭起草面對氣候變遷計畫,促成「三角洲委員會」的成立。荷蘭並同步成立跨國的「三角洲聯盟」(delta alliance),輸出「荷蘭經驗」。

橫.jpg

照片提供、

李鴻源

 

收聽{聽書}

粉    專|https://reurl.cc/kZ2A7n

聽    書|https://reurl.cc/j82K31

Podcast|https://reurl.cc/9rqmR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聽書 的頭像
    聽書

    聽書 Reading by listening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