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如何讓日本航空再生》

JAL再生高収益企業への転換

作者:引頭麻實/主編, 內也逸勢, 宮內久美, 林正浩等/合著

原文作者:Indo Mami,Uchino Haiyanari,Miyauchi Kumi,Haiyashi Masahiro

譯者:呂美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3/11/06

------------------------------------------------------------------

導讀:譯者呂美女

            

內容簡介

 驚艷全球!遠超呼預料的V型復甦。

 直擊!讓日本航空奇蹟復活的「稻盛改革」。

 在日本航空宣告破產後,於短短的兩年八個月,又再度於東京證券交易所重新上市股票。

 在如此短時間內得以重建,實在是一種奇蹟!

 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宣告破產前的日本航空,在經營上遇到的種種問題,並不是日本航空獨有的問題,可說是多數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與課題。身為航空業門外漢的稻盛和夫先生如何運用獨家心法,將龐大的企業體從上到下進行完全的改革。日本航空破產前與破產後到底有何改變,特別是員工的實際行動到底有何改變,本書將一一剖析。也值得所有企業參考借鏡。

 京都陶瓷創辦人稻盛和夫早在60歲就自京瓷退休,並將京瓷交棒給專業經歷人,卻在年近80的前3年,將宣告破產、下市的日本航空,做出遠超乎預料的V型復甦。

 日本大和總研直擊這場「稻盛改革」的奇蹟,採訪了稻盛名譽董事長所帶領的約50名日本航空經營群、軸心幹部以及現場員工,直搗稻盛改革成功的謎底,詳述稻盛改革日本航空的精確步驟,值得所有企業一度或已經走入頹勢、欲做改革的參考。

 日本航空於2010119日宣告公司破產,於220日撤銷股票上市。日本航空的經營狀況並非到崩潰之前才顯現出急速且激烈的惡化。2002年到破產前的2008年,7期中有4期的最終收益淨額(當期的純利益)出現虧損。日本航空的危機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透過長期調整尚無法修正經營狀況的日本航空,為何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就完成重建工作,甚至於短短的28個月再度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呢?前提就是它能利用「企業更生手續」進行法律上的整頓。藉此,在面對金融機構時,可以讓對方同意日本航空公司放棄債權,而公司的減損狀況也得以在財產評定下獲得認可。同時,日本航空也進行9項重建計畫。大量削減人員、取消不符成本的飛行路線等過去早該做的經營課題,也藉此機會一口氣解決了。

但是,光這樣還是很難充分解釋清楚。畢竟,就算採行企業重建程序而無法完成重建的企業不乏其數。此外,從申請重建到股票上市只費時28個月,如此短期的重建可說是一種奇蹟(根據上市企業有價證券報告統計,至今為止最短的案例大約是7年)。那麼,這種「額外增加(plusα)的效果」到底從何而來呢?

 當稻盛名譽董事長從管理財務人身分,轉為被指派的業務執行責任者之後,同時擔任更生三企業(日本航空、日航國際、日航資金/ JAL CAPITAL CO.,LTD)董事長的他,為公司導入了意識改革。隨著改革的進步,日航的情況逐漸改變。朝著經營群與現場員工合為一體的正確方向邁進;超越縱向聯繫的習慣、改為重視橫向的領導;並且開始追求新的客戶價值。使得日本航空朝向理想的企業重生。此外,以徹底的成本概念支撐經營的行為也是不可忽視的。

 本書的構成由第1章至第7章組成,外加1篇終章。第1章將陳述日本航空的破產處理狀況與相關的財務數據。第2章到第6章,將以採訪所得資訊為基礎,分析日本航空再生的過程。第7章的部份,就今後的挑戰進行分析。終章則總括復習日本航空再生的重點。

 環繞日本企業的經營環境是嚴酷的。日本航空如何從根基開始改變?改革中的領導人和現場員工們如何思考?他們改變的行動為何?一般企業如何運用此案例進行改革?本書將深度剖析。

名人推薦

 葉匡時  交通部長

 尹啟銘  前行政院經建會主任委員

 孫洪祥  中華航空董事長

 鄒若齊  中鋼董事長

 尹衍樑  潤泰集團總裁

 戴勝益  王品集團董事長

 唐松章  崇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盛和塾召集人兼幹事代表

 童至祥  特力集團執行長

 徐重仁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沈方正  老爺大酒店集團執行長兼礁溪老爺大酒店總經理

 沈文振  拓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芳民  生產力建設集團總經理

 許書揚  經緯智庫暨保聖那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湯明哲  台大副校長暨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溫肇東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楊頭雄  味丹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庭妃  薰衣草森林創辦人

 汪志謙  真觀顧問首席顧問暨總經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內也逸勢(Uchino Haiyanari)

   大和總研()金融調查部副經理 主任研究員

   慶應大學法學院畢業。1990年進入大和總研,擔任金融、服務業的證券分析師,1998年借調外派大藏省財政金融研究所,之後從事社會基礎建設相關、金融相關顧問業務,20122月開始擔任經營顧問部副經理、20134月開始擔任現職。也是對國際監察、保證基準審議會(IAASB)進行諮詢、提供意見(CAG)的委員。

  宮內久美(Miyauchi Kumi)

   大和總研()經營顧問部副經理  顧問主任

   京都大學理學研究科研究所肄業(修了)。1991年進入大和總研,擔任食品、化妝品、梳妝、藥品、健康保養事業的證券分析師。2009年開始擔任現職。專精領域為,經營戰略、集團經營、開發新事業、策定購併(M&A)戰略等。也是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證券分析師協會的檢定會員。

  林正浩 (Haiyashi Masahiro)

   大和總研()經營顧問部副經理  顧問主任

   慶應大學文學部畢業。1993年進入大和證券。曾在分店任職,2003年進入大和總研,2006進入事業戰略顧問部,策定經營院景,擔任支援由持股變成公司。2011年開始擔任現職。專精領域包括,事業戰略、企業重整等。也是中小企業(問題)診斷士。

  吉川英德 (Yoshikawa Hidenori)

   大和總研()諮詢解決方案第一部代理課長顧問

   慶應大學綜合政策學院畢業。2005年進入大和總研,擔任資訊服務業證券分析師。之後協助事業戰略顧問部從事事業評價、支援集團企業重整等。曾經借調外派到經濟產業省資金課任職,2012年起擔任現職。專精領域包括事業戰略、事業評價、集團重整、企業管理、敵對購併攻防術等。也是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證券分析師協會的檢定委員。

 編者簡介

  引頭麻實(Indo Mami)

  大和總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執行幹部、調查總部副總經理

  一橋大學法學院畢業。1985年以女性綜合職務第1期生身分進入大和證券。曾擔任電機業的證券分析師、策略師,進入投資銀行從事業務工作。2009年擔任大和總研執行幹部,20134月起擔任顧問總部副總經理,20134月起擔任現職。為官民競標等監理委員會委員、日本總務省獨立行政法人評審委員會委員、核能損還賠償支援機構營運委員會委員。歷任會計師審計監理委員會委員、企業會計審議會委員。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證券分析協會檢定委員。

 譯者簡介

  呂美女

  西元1975年生,政大新聞系、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專職日文筆譯。

目錄

1  凌駕更生計劃的V形復甦

1.無法解釋的四百億日圓──與更生計劃的差距

逼迫整頓的更生計劃切實執行的更生計劃企業再生支援機構的目標

變身後的JAL JAL在世界航空業界的定位無法解釋削減四百億日圓成本的內容

2.破產前的常識

國家航空不會垮/維修零件只一定得用新品從不質疑成本是否有必要

事業計劃不是由自己擬定別的部門如其他公司比顧客更重要的是工作手冊

經營是經營、現場是現場留意到問題的經營幹部

3.JAL懷抱的六大課題

與經營基礎相關的三項課題與現場有關的三項課題

2  不要成為管理者、要當領導人

1.首要是教育領導者

經營群與現場工作者欠缺的東西執著在自立的教育組織改革前的措施

2.開始崩潰的巨大障礙──正要展開重建瞬間

稻盛家傳的課程為何能讓經營幹部同意?

產生一體的原動力用熱誠宣告的決定聲明──日本航空重建踏出第一步

3.員工的幸福最重要──企業理念、哲學的誕生

把全部員工放在第一順位的企業理念

日本航空哲學──實現企業理念所需的心理準備

破產前已經存在的機制拿到新的聖經

4.專欄:滲透人心的意識改革

以集團全員為對象員工如何接受此事?

提升領導人教育利用哲學教育擴展人際關係領導人教育帶來什麼效果?

3  透過部門獨立損益計算,進行意識改革

1.為何核算損益(成本、利潤)的觀念低落?

擬定計劃與執行計劃者是不同的人經營數據並未與現場員工分享

不得不改變的財務與會計部門粗略計算的數據管理方式

2.朝組織體制與權限開刀

經營企劃總部的權限大幅縮小各航線收支成本更透明

具有收益觀念、提供服務的四個事業支援部門/

徹底支援現場的總部部門

3.引進部門分立的損益計算

架構公司內部交易體制公司內交易的流程成本分配法改成「一對一的原則」

4.不要放任數字不管──提升參與經營企劃意識

業績報告會議改變現場領導人的觀念徹底追究數字的含意

改變樣貌的業績報告會議提升現場參與經營企劃的意識顯著改變的現場

4  領導人從內部走向現場

1.如何縮短現場員工與經營群的距離

破產之前就有的批評多一項質疑縮短距離感的三大重點

2.領導者率先做榜樣與哲學教育

以前領導人如何接近現場員工用自己的話對現場員工訴說

目標是當最接近現場的幹部機長工會的變化填補鴻溝的哲學教育

3.領導人應有的風範──稻盛先生眼中的日本航空再生

5  從手冊主義到現場思考

1.過去用手冊掌控的現場

現場太晚留意手冊曾經控制現場

客戶支援中心的孤軍奮戰關門放棄的整備總部

2.透視客戶觀點

沒有瑕疵就是好嗎?留意真的顧客看得到真實的客戶

用手冊更費工夫飛行員的顧客服務

附加價值的服務諮詢的內容改變了

6  有價值鏈才開始產生價值

1.賣掉空中巴士、交機的案例

2.因東北大地震而動起來的現場

臨時航班數增至兩千七百二十三班讓波音767飛往山形縣救災吧!

用日航商標(圓形鶴)為東北打氣為每一位乘客動動腦筋吧!

3.進步中的橫向聯繫──員工從中學到什麼?

超越縱向領導的大力量真正的合作現在才要開始

7  改革當中,難道沒有死角?

1.戰略課題堆積如山

對應廉價航空的戰略走到半路構築堅固的財務基礎加強對航空聯盟的戰略

2.企業文化已經確定了嗎?

恢復利益關係者的信任讓意識改革更加確定建構新的日本航空品牌形象

3.日本航空未來的形象──訪問植木總經理

4.回顧日本航空再生──訪問名譽董事長稻盛和夫

終章  促成日本航空再生的五大關鍵

眾目睽睽下的再生稻盛的領導與內部員工的共鳴讓價值觀共享的機制與手法

能讓員工參與的會計管理機制/每位員工根據新價值觀展現行動

四百億日圓之謎的答案一般企業的課題與日本航空的重建

結論──我們如何活用日本航空再生的經驗?

後語

〔附錄〕何謂企業再生支援機構?歐、美航空業者的破產與重建

〔專欄〕企業再生支援機構發揮的角色功能改善顯著的資產負債表

日本航空與盛和塾後援團隊日本航空哲學與飛行員的心理狀態

美國航空為何邀請稻盛先生演講?全員參與縮減成本

改頭換面的社內報曾經想採用大家的意見──專訪大西先生

航空聯盟策略──訪問經營企劃總部經理大貫哲也

京瓷的哲學教育由上往下改革的重要──訪問大西賢

能培養出新領導人嗎?──訪問企業再生支援機構董事長瀨戶英雄

  推薦序一:〈變得更好〉──孫洪祥(中華航空董事長)

  我非常尊敬稻盛先生,因為他創造了「日本航空再生」傳奇;我非常尊敬稻盛先生,因為他經營企業從「人」出發。

  身處航空產業,我當然關注2010年這個領域所發生的頭條大事:與航空毫無淵源的稻盛和夫,擔任已被宣告破產的日本航空董事長,負責推動重整復興「更生計畫」。也當然持續追蹤這位經營之神在短時間內所創造的偉大奇蹟,2010當年日本航空即轉虧為盈;2011年創下這家老字號航空公司自1953年成立以來的最佳盈餘成績,躍然成為「高收益企業」;2012年股票重新上市,兩年多前才剛受命投入更生資金的機構順勢完全賣出持股,不但完成「支援」,還因此獲利;V形反轉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讓人震驚。

  但作為一名航空界的老兵,我1970年進入中華航空,從基層做起,歷練各種職務,也曾擔負國華航空總經理、華信航空副總經理、復興航空總經理、揚子江快運總裁等工作,當然明瞭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裡,一項偉大奇蹟的發生需要各種機遇的巧妙配合,而機遇千載難逢,不可能輕易複製,「日本航空再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案例。

  正因為瞭解奇蹟的獨一無二,撥開很容易神話化了的遮眼雲霧,更突顯這本書的價值。《稻盛和夫如何讓日本航空再生》首先是一本極佳的企管個案分析,書中提及的走向現場、數字管理、即時業績、部門獨立損益計算制度、變形蟲組織,以及竭盡所能降低成本、擴大利潤、衝高收益的策略,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精闢管理原則。但更重要的是字裡行間呼之欲出的意識改革,也就是有名的稻盛哲學:「變得更好,what a better world it would be if… ?」無時無刻不斷思索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思索如何讓公司同仁變得更好?如何讓公司變得更好、讓社會變得更好、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樣的正向循環,才是這本書的關鍵核心,也就是稻盛先生高舉「可燃燒之鬥志」而「利己利人」的所謂「生存之道」。

  這是我尊敬稻盛先生,也願意推薦這本書的真正原因。這本書談個案、談管理、談策略、談願景、談高收益,卻也談價值與哲學,後者的重要性更勝前者。

  全球情勢急遽翻轉,新的知識與科技蓬勃進步,競爭越演越烈,我們因此必須更努力地工作,狹義收益之重要,不言可喻。但另一方面,某些看似單純的價值與哲學卻歷久彌堅,而且與幸福企業、幸福生活息息相關,那才是我們更該追求的廣義收益。奇蹟無法複製,恆久價值與哲學卻值得分享,也應該被分享。我誠摯推薦這本書,希望讀者在讚賞奇蹟與學習策略之餘,也能深沉體會「變得更好」稻盛哲學的人生高收益。

  Enjoy Reading.

 推薦序二:〈值得企業經營者詳讀的好書〉──鄒若齊(中鋼公司董事長)

  天下雜誌出版莊素玉總編邀約為《稻盛和夫如何讓日本航空再生》一書寫推薦序,我雖然不懂航空業,但答應她先看文稿後再決定。201310月初,因一時不注意,罹患急性腸炎住院治療4天,銷假回辦公室後,看到莊主編寄來的稿件,乃利用空餘時間,先睹為快在4天內讀完全書,這是我第1次了解日航自破產至更生的始末,日航自向法院申請更生起,短短13個月內法院裁定更生完成,讓人驚訝的是,日航由2008年度虧損508億日圓(虧損率2.6%),逆轉正為2011年度獲利2049億日圓(獲利率17%),編者大和總研引頭先生及4位作者,簡明扼要記錄日航更生過程,在終章歸納出日航再生5大關鍵因素:(1)眾目暌暌下的再生;(2)稻盛和夫的領導與內部員工的共鳴;(3)讓價值觀共享的機制與手法;(4)能讓員工參與的會計管理機制;(5)每位員工根據新價值觀展現行動。然而,要深切體會這緊密關連每一關鍵因素,如何自發想、推動、執行及落實,是須要慢慢閱讀這本書。

  中鋼集團20131-8月合併收入2317億台幣,稅後淨利128.6億,雖然獲利率比亞洲同業略優,也比2012年同期大幅改善,但相較往年,卻大不如前,主因是自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全球鋼鐵業因產能過剩及價格惡性競爭,尤其2012年最為嚴重,亞洲一貫作業鋼廠集團都深陷泥沼,中鋼經營團隊在2011年第3季已預知市場即將進入最嚴峻時刻,必須全面快速應對,對集團所有公司及全體員工宣告「我們無法影響市場,但我們可以嚴格控制成本」,在不影響員工薪資福利前提下,針對5大面向、10項策略、142個計畫啟動全員節省成本,同時加大力度投入原料成本結構改善、產品品級與品質再精進、行銷通路擴大、客戶結盟深化、嚴格推動環保工安績效提升、中鋼企業文化升級傳承及因應退休潮來臨快速培養人才,這些努力也獲致不錯成果,2012年中鋼個體稅後淨利58.1億元,此盈餘完全來自集團企業相互合作及中鋼全體員工嚴格執行成本節省計畫。在經歷驚濤駭浪的2012年,此時閱讀《稻盛和夫如何讓日本航空再生》一書,感受良深。

  過去27年,中鋼集團曾有7家關係企業,或經公開重整、或併購入集團後重整、或業務切割後重整,重整後都能經營順遂,這些企業目前都訂有明確5年成長計畫穩健執行中,我有幸躬逢其時,每案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閱讀此書,那時一些刻骨銘心重整過程歷歷在目。

  《稻盛和夫如何讓日本航空再生》是值得企業經營者詳讀的好書,閱讀這本書必能對企業經營有所啟發與助益。

 推薦序三:〈以燃燒的鬪魂 延續生命的志業〉──張芳民(生產力建設集團總經理、台灣盛和塾幹事代表)

  2012719日盛和塾第20屆世界大會在橫濱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近4千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塾生,正聆聽大會最後一堂由恩師稻盛和夫的體驗演講「讓人與企業成長發展的要素談日本航空再起的主因與日本經濟的再生」稻盛和夫先生道出2009年底承諾接手重建日本航空的主因有3個:第1是為了要拯救留在日本航空的員工們;第2是為了日本經濟復甦;第3是為了國民的方便性。

  20102月在完全沒有航空運輸業的背景知識下,帶領2名京瓷的員工,以及自創經營哲學「PHILOSOHY」和經營管理系統「阿米巴經營」進入了經營問題堆積如山而導致破產的日本航空;以80歲高齡從1週工作3天到不得不改為1週工作5天的投入;有時晚餐就以便利商店的御飯糰果腹;有時感到精疲力竭的時刻,得以堅持下去的力量來自於盛和塾生們,展開每人號召100位夥伴,總共500萬人為日本航空加油的活動;甚至印製了「日本航空加油團」的名片,每回乘坐飛機時,都會給日本航空的員工們加油打氣;還用日本航空的標誌而折了許許多多的紙鶴做為贈禮。結果不僅撫慰了我,也成為受到破產傷害的日本航空員工們的精神支柱;而對業績也是一大貢獻。因此我總覺得日本航空能夠跨出重建的第1步,靠的就是盛和塾生們這塊強大的後盾,大家為日本航空所做的事,正是「利他」之心的展露。

  今年717日我與台灣塾生再次參加第21屆世界大會。期間頃閱日文版本書時,即期待天下雜誌日本館總編輯莊素玉快速發行中文版以嚮世界華人讀者,分享蛻變的智慧;今受囑推薦,其實我早將日文版本書送給味丹企業楊頭雄董事長。他的企業集團正啟動推展創新企業文化,落實部門利潤中心;與本書企業變革有部份類似,楊董事長如獲至寶並來電致謝。雖然今天我將出發前往德國見學取經,為提昇國內產學而忙碌,然而思及恩師稻盛和夫投入日本航空的奮力一搏精神,在歷經12個月的重建努力,竟然營業淨利超過1800百億日圓;成為航空業界收益世界第一的企業,這種奇蹟的展現成果,讓全世界驚豔:我無論如何亦要實踐「利他之心」趕文推薦給華人各界領導人,讓本書每一位投入日本航空改造自己從管理者變成為真正領導者的心路歷程,進而展現實際的成果──共鳴學習;「更生重建的第2年雖遇上東日本大地震,營業淨利卻更勝第1年,達到2千億日圓。」

  在重建過程中稻盛和夫先生長年籠罩在各式各樣的經營問題之下,一間無人能營救,好比魔鬼伏的殿堂般企業;在小說中被媒體界揶揄為名譽掃地的企業;每個人都認為必定會二次破產的企業,究竟為何得以如此順利地被重建呢?稻盛和夫先生曾對盛和塾生這麼說:「首先必須改變全體員工的思考方式,也就是進行所謂的意識革命,我把花了半世紀以上的時間實踐經營而導出的『京瓷哲學』熱切地對日本航空各級幹部遊說,使其理解,讓所有領導者才擁有令部屬尊敬的品格,每天提升自我心性,實踐以人為本的生存之道,才能『提升心性,拓展經營』其次我以每週1次分4次講授「企業經營12條準則」(即盛和塾生的經營信條),再以提升經營效能的「會計7原則」與「6項精進」植入在每個領導人。以「PHILOSPHY」進行意識改革,以「阿米巴經營」進行組織改革的方式,日本航空才能出色地起死回生!」。

  經營企業本就波瀾萬丈,無時不刻須審慎評估外在環境的萬變;梵文的格言中,有這段話「偉大人的行動之所以成功,與其說是憑藉行動的手段,倒不如說是仰賴其純粹之心。」稻盛和夫恩師曾教導我們「再好的經營手腕,如沒有純正之心很難持久。唯有純正之心,純粹的作為,上天也會回應對我們伸出援手;然而只有溫柔,是無法從事經營的。即使再不景氣都要設法提升業績,確保經營。若沒有驚人的氣魄,執著的鬥爭之心,燃燒執著於勝負的膽識,則將無法成就大事。」日本航空的重建成功,是否會發生第2次更生?稻盛和夫這樣指導我們:從事經營,建立事業之時,必須保有本性,一定要擁有個人智慧、領導長才;更重要的是保有「燃燒的鬪魂」與「堅定的意志力」這是一位80歲的導師給我們永遠的引領與期盼,感動之餘,分享為序,祈望台灣企業界有心之士燃燒起鬪魂,齊努力,使瀰漫停滯不前氣氛的台灣經濟擺脫現況,像日本航空再生一樣重返台灣成長之路。

 推薦序四:〈浴火鳳凰,展翅高飛〉──許書揚(經緯智庫暨保聖那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看完了這本書,我只能用「感佩」這2個字來形容當時的心情;稻盛和夫先生以他在民間的聲望,大可以不必去幫助日本航空日本航空公司,但他擁有強烈使命感,希望自己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他不怕挑戰,因而在日本航空破產之際挺身而出擔任董事長,並致力於改造整個日本航空公司。

  《稻盛和夫如何讓日本航空再生》一書敘述日本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如何從嚴重赤字及破產的狀況中走出,在極短的時間內V型復甦,並在28個月後使股票重新上市。名譽董事長稻盛和夫先生是此次更生計畫的靈魂人物,而稻盛先生採取的措施大致可以分為2方面。第1,是縮減成本;第2,則是進行多項員工教育訓練,改變員工的想法以及創立「日本航空哲學」。董事長稻盛和夫以及總經理大西賢面對破產的公司,首要任務就是處理造成負債的龐大成本。日本航空賣掉許多與本業無關的子公司、出售過多的飛機、鼓勵員工提前退休、並修正路線網路,撤除虧損的航線,這些措施讓飛行單位成本(1個坐位飛行1公里的成本)減少2.4日圓,是淨利由赤字轉為黑字的關鍵因素。

  降低成本雖然使淨利脫離虧損,但日本航空之所以能在2010年賺進比更生計畫多400億日圓,主要歸功於員工的改造。在破產之前,大多數的員工都以身為國營航空公司的員工為榮,他們覺得國營事業不可能倒閉,而且毫無成本、營收的概念。

  稻盛先生透過會計獨立於各部門的制度,讓員工更接近「數字」。在過去,經營數據不讓現場員工分享;而改革後,財務與會計部門的透明化使員工清楚知道自己的部門獲利狀況,並成功改變員工對於成本及營收的觀念。此外,為了改進機場員工的服務品質,稻盛先生及大西先生親自到羽田機場視察,他們提倡拋棄過去「以手冊掌控現場」的工作模式,要求員工獨立思考,判斷現場狀況,以顧客為第一優先的處理事情。稻盛先生也大刀闊斧的進行組織改革,他將經營企劃部的權限大幅縮小,並透過「董事長的信」縮短了縱向領導關係的距離,高階領導者也被要求走出辦公室,親自去了解機場發生的實際狀況。稻盛先生非常重視顧客,使得客服部門獲得相當大的改善。在破產之前,客服部門收到顧客的意見後向上呈報,但往往沒有回音,因為各個部門都以「上面怎麼交代就怎麼做」的態度,完全忽視顧客的聲音。稻盛先生將各部門的關係拉近,讓顧客的意見確實傳達至各部門並獲得改善。

  稻盛先生將京瓷公司的哲學稍做調整,創造出新的「日本航空哲學」,並讓每位員工了解、落實「日本航空哲學」。在V型復甦之後,日本航空更繼續追求提升品牌形象、鞏固財務基礎等工作。日本航空在眾目睽睽之下再生的例子帶給企業經營者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改革必須由上而下,以及,企業必須重視顧客,提升服務品質。」

  我一邊閱讀這本書,一邊檢討自己。深深覺得這是一本所有企業經理人必讀的好書;也非常適合職場工作者從日本航空浴火鳳凰,展翅高飛的故事中來自我省思。

 推薦序五:〈日航V型反轉解密〉──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自從稻盛和夫接掌日航董事長,擔負起其再生的任務,我就很想了解其作法和成果。沒想到「經營之聖」稻盛先生奇蹟似地只花了兩年八個月,就讓日航轉虧為盈又重新上市。這個再造(turnaround)的過程應會成為企業管理的經典,也很高興有這樣一個作者群將其經過很真實生動地做了紀錄,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本書所描述「破產前的常識」:「國家航空不會垮」,「從不質疑成本是否有必要」,「事業計畫不是由自己擬定」,「別的部門如其他公司」,「比顧客重要的是工作手冊」,「經營是經營、現場是現場」等。這些不只是日航,也是許多大型公司或國營企業的共同現象,只是嚴重程度的差別而已,相關的經營者、幹部、或員工看了應該會冒一身冷汗吧!

  作者將這些共通課題歸納成3個屬於經營基礎面: 1.沒有共同的價值觀; 2.現場員工缺乏參與經營企劃意識; 3.經營群與現場員工之間有距離。3個屬於工作現場面: 1.無法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 2.現場沒有領導; 3.沒有橫向領導。這些課題看起來都很熟悉,重整再造的功力不在「知道」,而是這麼龐大的組織要如何改造。

  更生計畫雖可免除其沈重的債務,使其有空間進行結構改革,日航的V型反轉,在開源節流之外,還有額外400億無法解釋的盈餘。本書的書寫架構就從這裡展開探索,一般在商管院策略的課程或個案,很多是沒有量化的數據,但日航這個個案有各種數據,可以呼應、驗證相關的策略作為。就像稻盛常說「數字自己會跳出來」。航空服務業尤其要眼觀四方,看得到天空自然的顏色,這種強調對經營數字、對現場的敏感度,與將經營哲學牢記在心是一樣的重要。

  他們從最高階的52人進行「領導人教育」開始,經過1個多月17次的課程,加上每人1300日圓的「酒聚」,打破高階經理人之間的隔閡,建立起經營理念與共識,接著再往下一層去擴散。日航的企業理念是要「追求全體員工物質、精神兩個層面的幸福」,相對於服務顧客及貢獻社會,員工還是擺在最前面。這是很多經營製造業,甚至服務業的人不易明瞭的。因服務業最終是靠人在傳遞價值,而不是資本或資產(好的飛機、裝備、機場)。稻盛就主張「對人而言,何者是正確的,請依此道理做判斷」這麼簡單清晰的核心概念。

  在討論日航這個個案時,有些不能忽視的獨特因素,稻盛對航空業並不熟悉,有很多航空業的專家要獻策,他全部都拒絕了。他只用自己的方式(京瓷、KDDI、和盛和塾的經驗)。後來日本航空的哲學有九十%和京瓷相同,因經營的本質是相同的。台灣殊少有這種背景的企業家,可以讓台灣重病的企業的再造。

  稻盛先生的哲學、精神、領導、及現場主義固然絕對重要,整個重建團隊的其他人物還包括從京瓷調來的大田嘉仁專務、2010年當時的大西賢總經理、加上現任總經理木義晴等也功不可沒。在本書的最後有一些人物專訪,更可從不同角度收三角驗證之效。

  311福島事件也是天賜良緣,它提供了一個日航員工幹部實踐其企業哲學的機會,他們如何「擺脫工作手冊」,有時效性地「利他」,在日航重生的同時也加入貢獻於日本的重建,是很感人的篇章。

  當然在較具體的管理制度上,透過部門會計獨立,進行「意識改革」也很重要。讓各航線收入成本變透明,提供服務的事業支援部門與四個總部,都需建立收入成本的意識,並讓負責的董事進行報告,才能貫徹其鼓勵第一線人員都能參與經營企劃的意識。

  本書很詳實地紀錄這2年多來日本航空重建成功的過程,但日本航空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很多,如日航不再是國家航空公司,廉價航空的興起會不會讓日航的服務顯得過剩,甚至稻盛功成身退後,改革的意識會不會鬆懈下來都是挑戰。

 推薦序六〈學習稻盛經營心法 企業受用無窮〉──楊頭雄(味丹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成功重整日本航空公司,是他經營企業「集大成」之作。凝聚畢生經營心法:「稻盛經營哲學、阿米巴組織、人人都是經營者」等展露無遺。只要從本書中擷取稻盛先生集80餘年功力之一二,經營企業即受用無窮。

前言

  日本航空(譯註:英文名Japan Airlines Co., Ltd. 中文名:日本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日航,書中名稱為日本航空)宣告企業破產之後,於短短的28個月再度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絕大多數的相關人士都無法想像會這麼早迎接這個日子。宣布破產之後,有人甚至擔心日本航空會面臨2度破產。

  過去,日本航空全體員工的成本意識低落,身為國家的航空公司,倒是擁有很高的驕傲。公司員工的想法不外乎「Too Big to Fail!」(太大所以不會倒)」、「公共交通機構沒問題吧!」但是現實卻完全不同。

  日本航空於2010119日宣告公司破產,於220日撤銷股票上市。此舉造成了約44萬名股東的股票變成廢紙,其中包括了持股不滿一個單位者;也讓金融機構等相關單位不得不放棄高達5215億日圓的債權。

  日本航空集團與金融機構共同以企業再生支援機構(譯註:2009年成立,由日本中央政府出資或擔保,融資給擁有有效經營資源、和巨大債務的企業。)為基礎,策劃擬定了事業再生(譯註:即企業重建)計劃。以此計劃向該機構請求支援的同時,向法院申請進行重整手續之際,也以該機構擔任破產委託人。在法院裁定當日,重整手續立即開始。不但決定了以該機構擔任支援,也公布了政府的支援聲明。上述事項全發生在2010119日。

  更生計劃案(譯註:意思同「重建(或再生)計劃案」)提出之前,準備工作並不順利。原本定在同年630日提出,結果卻無法在期限內提交。525日,日本航空與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將更生計劃案的提出期限延到831日,申請當天就得到延長許可。根據公布的委託人公報備忘錄,延長的理由為:「為徹底修正飛行路線與飛機機材的狀況、為呈現適當的公司規模,據此追加擬定削減成本對策。以便加強收益能力、提升危機對應力、同時也衡量利益相關者的調整問題。以擬定出更確實可行的更生計劃案。」

  更生計劃其實已經建立一份原案,但是被迫放棄債權的金融機構要求日本航空提出更確實的重建計劃。另一方面,大西賢(當時的總經理)所帶領的經營群已具有「絕對不可以再度失敗」的強烈想法,因此日本航空想要就原案更加深入研究,以提出更能夠被接受、更進步的內容。

  831日向法院提出的更生計劃案於1130日取得認可。相較於原案,整個企業規模更加地切入要害,就外界看來,這是難度非常高的更生計劃案。之後,重建債權的付款順利進行,隔年,2011328日即完成重建手續。從申請那時開始,只花費12個月的時間,手續就完成了。

  日本航空的經營狀況並非到崩潰之前才顯現出急速且激烈的惡化。從2002年到破產前的2008年,7期中有4期的最終收益淨額(當期的純利益)出現虧損。日本航空的危機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

  透過長期調整尚無法修正經營狀況的日本航空,為何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就完成重建工作呢?前提就是它能利用「企業更生手續」進行法律上的整頓。藉此,在面對金融機構時,可以讓對方同意日本航空公司放棄債權,而公司的減損狀況也得以在財產評定下獲得認可。此外,大量削減人員、取消不符成本的飛行路線等過去早該做的經營課題,也藉此機會一口氣解決了。

  但是,光這樣還是很難充分解釋清楚。畢竟,就算採行企業重建程序而無法完成重建的企業不乏其數。此外,從申請重建到股票上市只費時28個月,如此短期的重建可說是一種奇蹟(根據上市企業有價證券報告統計,至今為止最短的案例大約是7年)。當初,如果把更生計劃的達成率──連想要實現都有困難──指定為100%,恐怕這齣重建劇就演不成了。

  那麼,這種「額外增加(plusα)的效果」到底從何而來呢?本書重點就在於此。為此,作者採訪了稻盛名譽董事長所帶領的日本航空經營群、軸心幹部以及現場員工。總數大約50人,直搗這項謎底。

  據說,日本航空集團的多數員工在獲知公司破產的當下,極大的失落感忽然襲上心頭,一時心無所向。

  但是,當稻盛名譽董事長從管理財務人身分,轉為被指派的業務執行責任者之後,同時擔任更生三企業(日本航空、日航國際、日航資金/ JAL CAPITAL CO.,LTD)董事長的他,為公司導入了意識改革。隨著改革的進步,日航的情況逐漸改變。

  「稻盛名譽董事長能夠駕臨日本航空,就看到一道曙光了。」

  不錯,這就是日本航空員工的心聲。

  日本航空員工看到的光,是什麼呢?

  進行採訪時,記者留意到了過去日本航空內部所產生的、可能也是導致破產的種種問題。其實這並不是日本航空獨有的問題,可說是多數日本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與課題。

  日本航空的經營可說是徹底地改變了。朝著經營群與現場員工合為一體的正確方向邁進;超越縱向聯繫的習慣、改為重視橫向的領導;並且開始追求新的客戶價值。使得日本航空朝向理想的企業重生。此外,以徹底的成本概念支撐經營的行為也是不可忽視的。

  說起來很簡單,但要化為實際行動卻不容易。其中不可欠缺的,就是必須具有能壓倒全場的領導人,而他也必須與現場的員工產生共鳴。

  然而,也有人提出以下的評論:「此次日本航空能夠復甦,是因為使用適當的公司更生法。能夠進行處理種種的負債問題,其所帶來的效果相當地大。」我們的確無法否定這方面的批評。不過,日本航空的復甦,表現出比這種情況更大的效果。因此,本書將注重超越更生計劃所帶來的利益部份,針對破產前與破產後的改變,特別是員工的實際行動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

  本書的構成由第1章至第7章組成,外加1篇終章。第1章將陳述日本航空的破產處理狀況與相關的財務數據。第2章到第6章,將以採訪所得資訊為基礎,分析日本航空再生的過程。第7章的部份,就今後的挑戰進行分析。終章則總括復習日本航空再生的重點。若您有以下的疑問:「我想直接知道日本航空再生時,現場的工作人員到底做了什麼應對措施?」,可以從第2章開始閱讀。

  環繞日本企業的經營環境是嚴酷的。日本航空如何從根基開始改變?改革中的領導人和現場員工們如何思考?他們改變的行動為何?以上這些資訊若能為您的日常行動帶來些許啟示,我將深感榮幸。

內容連載

首要是教育領導者

破產之前的日本航空是個典型的機能分工型組織。

因為航空事業是由運輸、整備、接客室(機艙)、機場、業務等專業功能匯聚而成,採用機能分工型的組織型態也是合理的做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航空事業是在所有的功能都配備齊全的情況下,才能提供一項有價值的服務,屬於一種價值鏈型態的商業模式。也就是將所有的元素串聯起來,然後提供一項服務。

問題是,過去的日本航空卻忘記此事,每個部門只求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後就罷手,欠缺追求對全體最好的眼光。

「問題並非在於縱向組織,事實上無論那個企業基本上都屬於縱向組織的結構。問題是,員工只要躲在自己所屬組織的象牙塔就滿足,對其他部門絕不提出評論,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與風氣裡,批評會帶來麻煩。」

這是某位旅客售貨統合總部幹部的回顧。職權不可侵犯變成了常態的習慣,因此我們很難產生對全體而言最合適的觀點,進而與其他部門合作。

此外,工作現場也欠缺公司是一個整體的感覺。

「很少有機會可以跟其他部門的員工說話,彼此好像是不同公司的人一般。」(年輕員工)

過去的日本航空,航運總部只顧如何讓飛機安全地飛行;整備總部只管切實做好準備工作;旅客營業總部只把如何讓座位客滿當成自己部門的使命。除此之外他們不太留意其他的事物。

由此,把其他部門的員工也當成公司同事的意識是缺乏的。既沒有機會,也沒有資訊去了解其他部門員工的思維以及所處的狀況。

各部門只做對自己而言最恰當的事。這種狀態就足以顯示公司內的價值觀並不一致。

「就算我們主動請求別的部門協助,很多時候他們也會以忙碌為由,延後處理我們的請求。」(年輕員工)

為何身處同一企業,彼此竟然無法得到協助呢?要求協助的人難免會想,難道還有比這個更緊急、更重要的事嗎?

經營群與現場員工欠缺的東西

「不能採行『管理者研習』嗎?」

 「不,那跟『領導人教育』的意思不同,現在需要的是『領導人教育』。」

上述對話是負責研習活動幹部暨專務董事大田嘉仁先生的對談。

稻盛先生就任日本航空董事長時,由京瓷調出兩位協助他的部屬,大田先生是其中之一,主要負責觀念改革。這也是大田先生就任日本航空專務董事(譯註:原文為「役員」,是指具有特定經營任務的高層幹部。日本公司的上層經營團隊大致區分成3種役員職務,役員的定位類似台灣的董事)時所負的使命。

破產之前,日本航空已經具有職務、職種的教育系統,那時針對經營幹部也實施「管理者研習」的教育。但是,大田先生為什麼如此堅持這個名稱呢?

大田先生的想法是,管理的研習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只會做管理的人,在為企業創造價值上並沒有貢獻。還有,管理的人與執行業務(被管理)的人立場如果分立,擔任管理職的人就會表現出自己宛如具有特權般的行徑。這一來,企業全體就無法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公司真正需要的是領導人,從經營群到現場工作團隊,都不能缺乏的存在就是領導人。領導人是一種人才,透過本身的動作,將周圍的人都席捲進來,結果就能著實地提升公司的價值。

我們不想傳承管理方法,而是想培育領導人才。在大田先生思維的深處,存在著稻盛先生強韌的哲學。

執著在自立的教育在大田先生的眼裡,當時的日本航空的狀況又是如何?

「當時的狀況就是不知如何是好。外界的指責非常嚴厲,大多數的人都質疑日本航空的意識改革並非容易的事。就算是稻盛先生也不能改變什麼,這樣的聲浪很大。」

大田先生同時感受著外界強烈的壓力與內心的壓力,著手開始調查日本航空的教育狀況。

「日本航空在破產前也採行各職級的研習制度,只是範圍仍不出管理研習,即教導組織管理方法的範疇。問題是『領導人該如何做?』不僅是組織的最高領導應該知道,也應該讓每一個員工深入理解、熟悉這句話的意思。換句話說,要把日本航空的經營哲學深植到全體員工身上,這也是領導人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我眼中,我們應該追求的領導人教育與當時日本航空實行的管理教育完全是兩回事。混為一談只會令人困惑。但是,日本航空內部即使在破產之後還是強烈堅持各職級的管理研習,員工也實在很難理解領導人教育的真意,因此做得非常辛苦。」

20102月,日本航空迎接新的經營群。大田先生與負責人事的幹部對於如何進展經營幹部的觀念改革進行強烈的爭論。

此外,破產前的各職級研習裡,一般的做法都是聘請企業外知名的講師授課,也就是「向外學習」。教育的內容並非日本航空的企業文化,主要都聚焦在經營技巧的研習上。這種聘請外部名人授課的研習造成了企業文化的問題。

大田先生以意識改革者的身分,從頭到尾堅持執行讓他具有「自立」的教育。因為,必須藉由實現真的教育,而非從外頭借來的東西,才能徹底從根部改變員工,包括經營群的意識,這樣做才能打造日本航空復甦的平台。大田先生強烈堅持這種想法。

透過向稻盛先生提出建言與人事負責人的激烈辯論,20103月已經確定了採行領導人教育的基本方向。

組織改革前的措施

20106月,第1梯次的領導人教育開始舉行。

當時很多人認為時間尚早,新生日本航空的未來藍圖也還未定型。因為2010年夏天預定進行大規模的組織改組,預料可能會大量裁員企業重建也會持續展開。大多數幹部的觀點是,如果在6月實施,將充滿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不適合在6月實施研習活動。

「日本航空全體員工都很忙,在6月開始實施領導人教育不會太過分嗎?反對聲浪很強喔!請慎重行事。」

連稻盛先生也不禁如此擔心。再早也得等到初秋,這是公司內部重要人物的意見。為何大田先生堅持要趁早實施呢?

「現在回想起來,在重建工作最忙碌的時候,我卻把幹部聚集在一堂,而且每週4次,連週末也實行領導人教育,這樣做的確有點不講理。但是我的內心已經確定在7月的改革之前,實施6月的既定計劃。這一點我絕不動搖,理由在於日本航空重建的重點並不在組織的形態,而是每個員工的觀念改革,因此我認為等組織改革後再實施就太晚了。只不過,實際的組織改革也比預定時間延緩進行。」

在企業採行大規模的組織改革與更新人事配置之前,領導人應該做些什麼?也就是說,大田先生判斷,對日本航空而言,最優先的任務就是讓經營幹部心中擁有等同行動規範的經營哲學。

當時的總經理大西先生,對這項領導人教育的態度非常積極。當大田先生告訴大西先生自6月開始有其必要時,大西立刻表示理解地說:「我了解,立刻進行吧!」

因此決定6月開始實施。

事實上,大西先生也是從提案之前就強烈感覺到領導人教育的必要。無論大西先生或日本航空的經營群,都注意到日本航空面臨的課題,但是卻得不到如何才能解決問題的答案。

「我們那時覺得,不得不儘早找出解決辦法,因此想快點展開領導人教育。我們還向京瓷的教育總部索取稻盛先生演講的影音紀錄,請京瓷公司教育總部的員工們幫忙。坦白說,就因為我們內部沒有這種知識,才會導致破產。因此我們一方面向京瓷的幹部求救,一方面委託外界的講師,協助我們建立教育機制。」

面對一個個的課題,一一尋求解決的方法於乍見之下是很平實的,但還是有可能陷入只顧及局部,我們知道必須由更高的角度尋求解決方案才能成功。

之後,我們由多位經營幹部口中,得到以下的意見。

「正因為我們在早期階段就實施領導人教育,日後經營上的判斷才沒有出現錯誤。」

「我們能夠像海綿吸水一樣快速理解什麼是經營,完全是託領導人教育的福。」

也就是說,領導人教育是支撐日本航空重建的最大的原動力。

日本航空所實施的領導人教育,並非偏向抽象理論的「啟發型教育」,其目的是讓經營哲學可以被員工分享,並且落實到經營的現場,能夠被實踐、執行出來,領導人教育的思想根源就是在經營判斷時不可或缺的原理。

意思是說,讓集團整體,從經營幹部到一般員工,面對業務問題判斷或採取行動時,把身為領導人應有的行為規範,當成大家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去運用、展開行動。

這樣做就可以帶來日後更快速、有效率的經營,並且讓員工能自動自發、持續不斷地展現自己的創意工夫。

開始崩潰的巨大障礙——正要展開重建的瞬間

那麼,實際的領導人教育又是如何展開的呢?

1梯次的領導人教育針對52位以董事為主的經營幹部進行。期間由201061日到77日,只有1個多月,為期很短。利用3個上班日與星期六,每週4次,總共17次的集中課程(curriculum)。

關於安排這項教育課程也遇到一個麻煩。

最早大田先生提出的計劃案是「每週5日、總計20次」的訓練。經過公司內部討論的結論是:執行上有困難。事務局提出「每週2次」的建議案,但是大田先生的判斷為「這樣做沒有效果,唯有做好最前線經營幹部的意識改革,才是最便捷的重建路徑」。最後,決定「每週4次」。

值得訝異的是,52位經營幹部全員都出席這17次的課程。當然過程中重建的工作也堆積如山,他們手頭的業務非常繁忙,但是全體都拿到「全勤獎」,包括所有的功課、報告都如期完成的全勤獎。

「至今為止,日本航空內部從來沒有高層幹部集合起來接受教育的經驗。我原本以為,一定會出現『剛好有點事,不能出席』的狀況。研習之後,每週都要他們交報告,我告訴他們『我與稻盛先生都會看,絕對不要缺交』稻盛先生將累積50年才建立的經營技巧和知識,直接傳承給我們,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總之大家都出動吧!起初還有硬套上繩索勉強大家的感覺,但是後來就慢慢改變了」(大西先生)

稻盛家傳的課程

那麼,能改變經營幹部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呢?

日本航空的領導人教育課程內容,是由稻盛先生的經營哲學「經營12條」、「會計7原則」、「6項精進」,以及外部聘請的講師的授課內容集結而成。

所謂的外聘講師,並非完全委託外部辦理所聘請來的講師群,而是由一群完全領會稻盛哲學的外界經營者或盛和塾的成員,以及日本航空經營幹部費心找來的講師,就日本航空自己思考擬定的課程進行教學。

閱讀及此,或許有人會覺得在領導人教育展開前日本航空已做好萬全準備,其實不然。直到領導人教育展開之前,17次教育課程內容事實上還沒有完全定案。

「我們是每到當天的研習結束之後,才開始全力架構下次課程的內容,如今回想起來,當時好像在騎自行車。」

宛如一邊踩自行車踏板,一邊往前行進一般。

儘管稻盛先生已屆高齡,在17次的課程當中,仍有5次親自擔任講師。第1天以「領導人應有的姿態」講題開講,之後每週1次,分4次講授「經營12條」。而「會計7原則」與「6項精進」則是用觀看DVD的方式進行。

不過,學員並非只聽講課,演講結束後還要分組討論,第2天還得提交報告。

稻盛先生除了擔任5次講師,最後一次也出席,總共參加6次研習。

2-1就是「經營12條」、「會計7原則」、「6項精進」的內容。每項內容的陳述都是平易近人的語句。然而表面平易近人的語句,其所含精神卻極為深邃。領導人教育就是在徹底地探討這些精神。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5267

 

 

 

《生存之道:對人而言最重要的事》

作者:稻盛和夫

原文作者:Kazuo Inamori

譯者:呂美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3/09/04

-------------------------------------

導讀:譯者呂美女

內容簡介

本書是渾沌迷亂時代的樁礎,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信念的原點!

 何如此閉塞的景況,會鋪蓋整個社會?理由不就是因為,大多數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因而失去人生的方向?……我認為,大家有必要徹底地問自己:「人為什麼活著?」--摘自序章

海外8國翻譯發行,反應熱烈。

幫助你實現夢想、步向踏實的人生!

中國大陸發行量突破百萬!

日本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書中闡述稻盛和夫對於人生、工作的詮釋與想法,並提點了做人處世的原理原則。稻盛和夫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磨練自己的靈魂、提升自我。而磨練心志的最佳途徑便是專注地工作。此外,稻盛和夫也在書中提點人生與經營的智慧,如「夢想愈多、人生愈能大幅飛躍」、「經常內在反省、勿忘磨練人格」、「企業收益只是寄放,要貢獻給社會」等人生智慧結晶。

此外,稻盛和夫在書中也提及了晚年開始信奉佛教的發想與啟示,如「一種心態,讓地獄變成天堂」中闡釋利他心的觀點,並強調「商業的原點就在利益他人」。

本書特色

稻盛和夫在書中不僅以自己過去的經驗為例,說明過程中獲得的智慧與啟示。若讀者遭逢相同的困境時,便可以稻盛和夫的經驗為借鏡,並從中獲得啟發。

此外,書中亦闡述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與對於工作的觀念,提及佛教義理與在人生中的體現,並說明自己出家的原因。

作者簡介

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生於1932年,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1959年設立京都陶瓷株式會社(即現在的京瓷),歷經總經理、董事長,1997年轉任名譽董事長。1984年設立第二電電(KDDI)擔任董事長,2001年轉任最高顧問。1984年設立稻盛基金會,同時設立「京都獎」,每年定期表揚對人類社會發展有功的人。此外,針對年輕企業家設立「盛和塾」企管訓練班,親自擔任校長,盡心盡力為日本培訓年輕的經營人才。主要的著作包括:《高收益企業》、《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敬天愛人:我的經營理念》、《稻盛和夫的實學》、《你的願望必會實現》、《稻盛和夫的中小企業經營學》、《人生的王道》、《稻盛和夫工作法》、《成功與失敗的法則》、《稻盛和夫愈挫愈勇的自傳》、《努力,認真地活著》。

譯者簡介

呂美女。西元1957年生,政大新聞系、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專職日文筆譯。

目錄

序章

因應渾沌時代,重新探索「生存之道」

此生的意義就是磨練魂魄

單純的原理原則,不可動搖的生活指針

從拚命勞動中,可體會出人生的真義

「改變想法」就可完全改變人生

宇宙法則:心有描繪的、必定實現

真的有不停帶給人睿智的「智慧之礦」

貫徹執行嚴以律己的「王道」吧!

第一章 讓思想成真

只取自己所需的人生法則

重要的是,醒著、睡著都要用力去想

是否能看到「彩色版」的事實?

對所有細節都持有印象,就能實現

沒有細心的籌劃與準備,不可能得到成功

因為生病,學到心的大原則

注意到運隨心轉的真理

能不放棄地做下去,結果也只有成功

重複努力,平凡也會化為神奇

每天發揮創意,就能產生大躍進

你能聽見就在身旁的「神的聲音」嗎?

經常記得,要過「有意識地留意」的人生

夢想愈多,人生愈能大幅飛躍

第二章 就原理原則去思考

人生或經營的原理原則,簡單就好

「生活哲理」成為迷惑時──指標

能固守原理原則,不隨波逐流嗎?

貫徹的意義,光知道是不夠的

思維的向量,決定人生整體的方向

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大戲?

不在現場揮汗,什麼也學不到

就是現在,抱著必死決心、活在當下

愈能熱愛,愈能成為「自燃型」人物

戰勝自己(的弱點)往前進,人生就有大的改變

能破解複雜的問題,凡事皆透明可見

試著用單純的方式,思考國際問題、與國家之間的摩擦

與外國的交涉,捨棄常識、講求合理

第三章 磨練、提高心志

為何日本人失去「優美的心」?

對領導人的要求,道德勝過才能

經常內在反省,勿忘磨練人格

磨練心志的「六種精進方法」

在幼小心靈中,播種感謝思維的「暗中念佛」

無論何時都準備好,說「謝謝」的心情

高興時就表現高興,誠實的心最重要

佛教形容人類慾望之深,連托爾斯泰也感嘆

如何才能斷絕迷惑人心的「三毒」?

抽「正劍」奔向成功,拔「邪劍」自掘墳墓

勞動的喜悅,世上最高

把佛說的「六波羅蜜」銘記在心

透過每天的勞動,磨練心志

勞動的意意是,找回勤奮的驕傲

第四章 用利他的心生活

托缽之行,遇到人心的溫暖

一種心態,讓地獄變成天堂

商業的原點就在「利益他人」上面

貫徹利他思維,能拓展觀察事物的角度

每晚捫心自問,跨入新事業領域的動機

真正為世界、為人類,即使虧損,也要繼續試著做

企業收益只是暫時寄放,要貢獻給社會

日本啊!請以「富國有德」作為國策

沒有忘掉這項可敬的「美德」嗎?

開始以道德為基礎,展開人格教育

勿重蹈歷史覆轍,構築新的日本

從自然天理學習「知足」的生存之道

人類覺醒時,也是「利他」文明開花的時刻

第五章 跟宇宙洪流取得協調

掌管人生的兩大無形力量

能理解因果報應原理,命運也會改變

別急!因果的總帳最後都是正確的

包羅萬象、不斷促進成長的宇宙洪流

偉大的力量,注入到所有的生命當中

我為何下定決心、進入佛門?

不夠完整也無妨,重複精進就是尊貴之舉

心中擁有連結真理的美麗之「核」

遭逢災難是消除業障,可喜可賀

比開悟更值得做的是,利用理性與良心磨練心志

再微小的東西,都有其角色與職責

將人類該有的「生存之道」列為目標,未來就在其中

後語

推薦序一:〈披沙瀝金的生命智慧〉──唐松章(崇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灣盛和塾召集人兼幹事代表)

  稻盛先生一直是我所尊崇的人。從他身上所散發的單純信念,無一不在書中的字裡行間中顯露;這本書更是我在一九九年代,首次接觸到的稻盛和夫先生的著作。他在成長、求學、工作的過程中並不順遂,但秉持心中對自我正確的估量與對目標的堅持,使得眼前的一切困難化成了前進的動力,而那一段黑暗中緩慢摸索的步履,也形成了一種披沙瀝金的揀選過程,建立了專屬於「稻盛哲學」堅定不移的人生準則,以致於在日後創業,得以不斷維持企業的高收益成長、企業全球佈局如繁花盛開。

  稻盛風,早已吹向全球。他的書在日本銷售破百萬,中國大陸也動輒百萬以上發行,海外至少超過十一種語言授權,回響熱烈。最讓人好奇的是:無論在經濟景氣或者不景氣,稻盛企業為何都能穩定高收益成長?面臨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稻盛如何將之起死回生,重生再造?

  這本書是稻盛和夫信念的原點,讓我們得以窺探日本經營之聖對於人生的詮釋與想法,做人處世的原理原則,以及企業領導人該如何從「心」開始,主導企業的未來發展。究竟是基於何種信念?稻盛先生得以讓面臨股票下市、遭受破產解散命運的日本航空(JAL)得以奇蹟重生?我們該如何運用「稻盛哲學」,幫助自己和企業走出時下又窮又悶的時代,實現心中的夢想藍圖?

  在弱肉強食的商企業界,一切「利」字為上,稻盛先生始終奉行不悖的原則卻是:商業的原點就在「利益他人」上面。他說:追求利益的心情,是企業或人類活動的原動力,因此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想儲蓄財物的「欲」。但是絕對不要將這個欲只停留在利己的範圍內,要拓展成為「大欲」,謀求公眾利益。利他與利己其實互為表裡,從小地方看屬於利他,擴大來看終究會轉成利己。

  稻盛先生認為:思維的能量,決定人生的方向!他在書中提到:「如果能夠擁有確切的原理或哲學,無論在任何狀況下,應該都能夠從事正確的判斷才對。」心中是否有正確如金石般不可撼動的原則與覺悟,是決定了生存之道,以及能否得到成功果實的關鍵。

  在書中,他不僅以自己過去的經驗為例,說明過程中獲得的智慧與啟示,也揭露自己遭逢困境時如何面對並從中獲得啟發。本書上市十年長銷不墜,等於稻盛先生的智慧結晶。這是一本人人必備的暢銷好書,千載難逢,十分慶幸自己能有機會拜讀此書,並為之作序。

 推薦序二:〈人生之道貴在於心〉──林信義(前經濟部長、前行政院副院長、廣源投資()公司董事長)

  日本航空在20101月以負債額高達約2.3兆億日圓聲請破產。在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大刀闊斧改革下,201141日到2012331日的營業淨益高達2049億日圓,並在20129月股票重新上市,而在今年春天所結算出的業績概況,營業淨益也有1952億日圓的亮眼表現,自有資本比率也達到46.4%,較前一年提高10.7%,這些數據都顯示出日航在稻盛和夫的領導下,財務體質更為健全。就在交出如此傲人成績之際,稻盛和夫毅然決然辭去董事一職,但日航仍禮聘其為名譽董事長。2012年底由日本產業能率大學所舉辦,以日本565位企業經營者為調查對象,選出年度最佳企業經營者,也是由稻盛和夫一舉拿下第1名的殊榮。稻盛和夫將不為人所看好的日航,創下不可思議的逆轉勝,讓人津津樂道,也成為企業成功經營的最佳範例。

對於稻盛和夫在經營管理上的理念,每每讀來深有所感。「不在現場揮汗,什麼也學不到」,這是稻盛和夫在參加一次經營研習會中,由本田技研工業創辦人本田宗一郎所觸發出親身力行、全力工作,方能有所得的道理。在1995年時擔任中華汽車總經理的我,面對裕隆汽車的虧損,提出「遷都三義,廠辦合一」的構想,在思考出經營層面若與現場脫節,就無法了解現場的實際情況下做出的決策建議,而這個構想也讓裕隆集團快速走出損失的陰霾,成功的樽節溝通成本。就如同稻盛夫在20102月接掌日航之後,在3月即開始為期4個月的日航全日本據點拜訪之旅,親身與第一線的員工交流,並以身作責地在機場迎賓送客,讓員工了解到日航不是運輸業,而是必須用心待客的服務業。如此親力親為,只是為了凝聚公司的向心力,鞏固起高層與第一線員工同舟共濟的思維。誠如書中所言「重視體驗的感想更甚於知識」,這也是我常論及的概念。如果只是光說不練,並沒有採取行動,一切也只是空談(Just thinking/talking if no action equals nothing)

  在這本《生存之道》中,稻盛和夫提及「用利他的心過生活」以及「商業的原點就在『利益他人』上面」,在接下重整日航的重擔,相信稻盛和夫也是懷著一顆無私的心,以不接受報酬方式,為的只是要把自己所長貢獻給這個社會。回憶起在2000年時,在接到是否有意出任經濟部長的意願洽詢時,心中情緒複雜萬分,未曾涉入政治洪流的我,為此不斷反覆思量是否具有能力扛起為人民為國家盡力的重責大任。但懷抱著想為台灣人民服務與無私奉獻的心,以首位企業經理人跨足到政界,一直沒有為忘卻自己當初投入的初衷,就是要讓人民能「安居樂業」。所以,不論是在基隆河的整治(員山子分洪)、改善大高雄地區的供水、中科開發,甚或是促進民間參與BOT公共建設、國營事業的變革上,都有了成效。政策的實施是需要許多的單位加以協同合作與磨合,若彼此間都以本位的立場來加以思考,只會讓政策的執行延滯,民眾也無法感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用心。因此,我總會希望彼此採取尊重對方立場的姿態,不固執已見,一起思考出完善的解決對策,以最有利於人民的考量來規劃與執行政策,透過這樣一個想要達成共同目標而做的努力,能夠貫徹這種原理與原則,也就能夠達成既定目標。

  稻盛和夫所闡述的「人生之道」其實就是最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只不過,最簡單的原理原則,反而易被遺忘與忽略。同樣地,當我們在面對問題時,雖然看似複雜難以解決,但只要回歸問題本質,原來其實是相當單純的。稻盛和夫曾提出一則「成功方程式」,也就是人生工作的成果=思考方式×熱誠×能力,就如同我曾提出過的企業要能成功,就必須擁有策略、決心與執行力(策略+成功+決心=成功),成功與否存乎一心,人生不可能是永遠順遂,唯有秉持著純正無私的心,動機良善純正,心性的提升也就能走向輝煌的人生。也希望讀者能由書中體會出稻盛和夫所要帶給我們的最純粹的人生滋味,轉化出更為美好的心,建立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道。

 推薦序三〈生存、生活到生命〉──溫肇東(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像稻盛和夫這樣一生成功的經營者或創業家本來就不多,像他這樣認真用心寫書,分享生命哲理的人就更少了。由於他是非常多產的作家,書與書之間的內容難免會有重疊,但他的每一本書都有一個主軸。

  這本《生存之道》()出版的年代,是日本經濟已渾沌了10年的2004年之際。當時閉塞的氣氛瀰漫整個社會,他認為這種狀況的起因在於日本人找不到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和今天台灣的狀態有若干相像。日文的「生」就像中文的「生」,不只是「生存」」也有生活、生命等較廣泛的意涵。

  我一直對稻盛先生十分敬重,3年前他以81歲高齡受邀整頓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這個包袱沈重的日本國家象徵,在他的領導下,歷經2年左右的時間,已反虧為盈、起死回生。這2年去日本時,我都特別選擇搭乘日本航空,一方面松山到羽田比較省時,一方面可近身觀察其成果。

  日航改善過的「服務旅程」(Service Journey)從地面報到服務,到艙門的登機時間、艙內座位設計、機上飲食及服務,據我個人的評價都超越競爭者。因此,稻盛先生的經營管理不只是說說寫寫而已,他是可以力行、實踐、做到的。審視本書的內容,他說的不只是經營管理,像他所談的其實是生活、工作、事業及生命的基本道理。

  許多日本人寫書的風格有點像爐邊談話,穿插個人經驗或歷史故事,侃侃而談、平易近人,可能沒有太多的系統或架構。稻盛先生要傳達的道理,也不是十分艱深,但因為都是作者身體力行的心得(包括佛教修行),因此十分有說服力。

  稻盛先生所談的「生存之道」並非侷限在個人層次,也觸及企業、國家、甚至人類文明。本書主要分成4個章節,第1章〈讓思考成真〉,強調運隨「心」轉;第2章〈就原理與原則去思考〉,簡單即是善、即是美;第3章〈磨練、提高心志〉,和他修行佛教的磨練與啟發有關;第4章〈用『利他』的心生活〉,從商業原點到「富國有德」的國策一樣適用。

  「利他」也是施振榮先生最近在談「王道」時常提到的,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自私利己的,雖也沒錯,但兩者並不互相衝突。過去太強調自私的部分,在物質缺乏時代,有許多的零和遊戲。但今日的網路世界、免費經濟及共享價值,有許多利他分享的作法,最後還是回到利己。對生命、對價值的了悟,才是指導生活、生存的法門。

 推薦序四:〈生存之道即是修行之道〉──沈文振(拓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稻盛和夫先生的新著作《生存之道》分享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在無形時間遞嬗中,在有形事物空間的創造裡,在人與人之間用心投入而淬鍊出的生命智慧,包含了深刻體會生命轉化的道理,並歸納出不論個人生存、企業、國家乃至整個文明或全體人類都可奉行的法則。有幸受邀為本書作推薦序文,在閱讀本書時,引動心中思緒流轉與稻盛和夫先生的生命智慧遙相呼應,謹以恭敬心提筆為文與大家分享。

  我想從「道」說起,《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從眾生萬物豐富繁榮裡領受到其中規律,而歸於單純之初始本源,先古聖賢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也是指自然變化的法則;而從為人的角度出發《說文解字》中:「道,從首,謂長行,首,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這意涵中「道」不僅僅是法則、是方向,也更是行動。因此「道」是我們邁步向前的方向,也是到達目的的行動。方向需要正確確立;行動需要方法執行。而稻盛和夫先生的「生存之道」中「道」的「面之所向」為何呢?就是「讓往生時的靈魂比出生時更美好」。「道」中「行之所達」所用的執行方法為何呢?稻盛和夫提出「努力讓思想成真」、「以原理原則思考」、「磨練提高心志」、「利他的心生活」、「與宇宙洪流取得協調」等等重要的方式來達成「生存」的目標與意義。

  佛法不說「生存」,但提倡慧命。慧命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探究稻盛和夫先生所用之「生存」一詞,意近佛法的「慧命」。稻盛和夫先生的「讓往生時的靈魂比出生時更美好」,意近佛法所謂的除垢無染回脫自性之「慧命」。如何自淨慧命呢?佛法經典《四十二章經》提到,「佛曰: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說出除垢無染回脫自性之「慧命」的執行方法,就是要富貴能求道,要貧窮能布施,要面對所有大環境與個人心性的挑戰,能藉事練心,能秉持生命關懷的同理心與綜觀宇宙的大悲心,明明白白堅定的執行慧命的修行之道。

  現今人類活動頻繁,自然資源的快速耗用帶動個人,社會價值觀的混亂失序。要怎麼樣可以撥亂返正,達到個人、家庭與社會的祥和、國家的安康、自然環境的永續等等,所有課題的探討都指向每個個人對生命的態度與執行。

  我的心領神會「生存之道」即是「修行之道」。

 推薦序五:〈劍及履及-步出自己的生存之道〉──許書揚(經緯智庫暨保聖那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我們常常說:「當一個人的人生歷練已經到達一定的階段時他的體悟也有一定的深度。」閱讀完這一本書,就感覺像是吸收了一個人的畢生精華般,內心的滿足及充實真的是難以言喻。在書中記錄下的是稻盛先生從自身奮鬥經驗中體會出的哲理與見解,他所分享的每一個觀點都值得我們再三咀嚼思考、細細品味。

  其中稻盛先生提到的「企業身為社會的公器,因此也有為社會、為人類盡力量的職務和義務。」這份理念絕對不是博取聲望的口號或是號召而已,稻盛先生的的確確實踐他所說的願景,他那份回饋社會的熱情,使我深有共鳴。當然不能單憑一人的力量,我認為每一位企業家都應當正視自己對於社會的責任,將一己之力回報於社稷,唯有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這股向上的力量才會在社會間流轉,帶動大家一起往進步的方向前進。

  此外他在書中提到:「人生的目的在於磨練自己的靈魂、提升自我。」令我佩服且印象深刻的是稻盛先生在自我實踐上,也將經營企業當作是一種修行,認為磨練心志的最佳途徑便是專注地工作。這樣的心態看似是工作狂心理,然我個人卻不這麼認為,反倒覺得他十分高明。自古至今有很多人都在追求磨練心志,也因此產生了各式各樣號稱能磨練心志的方法,在眾多方法中,稻盛先生選擇把自己融入了工作,把工作歷練當作是一種自我提升的過程。對他來說,埋首於工作中並不是件苦差事,只認為自己是一直不斷地在學習、追求成長。

  確實,在工作上我們都會面對到各種不同的狀況,每一次的難題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且在工作中我們也不斷地磨練著自己的能力。就像陶藝師在拉陶坯的過程一般,不斷地踩動著轉盤,眼睛專注地盯著陶坯,手反覆地修整不平的表面,最後臻於完美。現下很多就職者或是求職者總是覺得難以投入在工作之中,認為工作是辛苦的,但其實歸咎到底其實是心態上的問題,若是我們能學習培養出把工作當作是磨練心志的心態,把心的視角轉向,相信在工作上得到的收穫及成就也會日益增長吧。正如稻盛先生所言:「開悟就在每天的勞動當中。」

  衷心推薦這本書給各位讀者,不僅可從中吸取稻盛和夫先生這近一甲子的奮鬥心得,也能學到他的人生態度,謙遜而踏實、積極而努力的前進;重要的是,靈活地將之運用在職場工作當中。在台灣社會當中,人人都應該像稻盛和夫先生學習,秉持著「利他」的精神,努力認真的面對社會上、職場上的重重困難挑戰,勤奮不懈地實踐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要忘記感謝的心情,經常用誠實的反省心自律;更別忘了正向思考、用正確的態度、持續做正確的事,在每天的生活中磨練自己的心,以提升人格。

  然相信各位讀者也知道「知易行難」。在學習每位成功者所分享的理念時,除了理解之外,其實最重要的是能夠真正地「Take action也就是去實行。我在人事圈服務的這二十五年來,也面對了不少優秀的菁英及成功人士,其實他們都有反映出書中所描述的成功的特質及態度。然他們和一般人的差異就在於:面對著那些成功的理念,他們都有確實地去「Take action」。唯有去實踐才能夠有機會複製他們的成功經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因此,在此與大家共勉之,不僅是學習稻盛先生的生存之道,也要努力走出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推薦序六:〈邁向地球時代的企業家典範-稻盛和夫的生命智慧〉──洪啟嵩(國際禪學大師、地球禪者)

  2012年,台灣盛和塾召集人唐松章博士,邀請我到盛和塾演講。當時演講的題目是:「佛教創造財富的秘密」。這與一般人認知佛教安貧樂道的思想大不相同。然而,稻盛先生以佛法的智慧融入企業經營的卓越成就,卻具體地說明了自利、利他,自福、福他的「菩薩經濟學」,為近代人類深陷於資本主義的困局,點亮一盞明燈。

  2008年,中國大陸的毒奶事件,震驚了社會,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有深刻的反省。當時應上海復旦大學之請,以「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為題,探究佛經中以慈悲和智慧為核心的「菩薩商主」,21世紀的企業家如何在企業中具體實踐全體與個人的幸福。2010年與不丹總理吉美.廷禮閣下會面時,暢談我個人所建構的菩薩經濟學,與不丹所推行的「國家幸福力」(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之密切關聯。

  《生存之道》一書,在世界各國的出版,皆受引發廣大迴響。稻盛先生以甚深而單純的道理,做為一生行事的準則。他認為這些讓他一生獲益無窮的觀念,與其經營企業茁壯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在第1章〈讓夢想成真〉,提到無論醒著、睡著都要精進地觀想,以專注持續的念力,讓生命如同持續燒煮的水,終有沸騰之時。

  稻盛先生運用佛法中「觀想」的法門,透過以心念對通向成功路徑,孜孜不倦、重複不斷地模擬想像,愈來愈熟練,甚至在眼前鮮明地具體顯現,讓成功的美夢重疊無數次後,形成現實。十多年前,我也曾運用觀想的方法,創發出「成功心象法」,每天睡前及晨起前,將一天的生活順利成功的影像先觀想一遍,增強成功的念力。當觀想的心愈放鬆,愈沒有執著,如同明鏡映照萬物,就愈能創發不可思議的成果。

  在〈就原理與原則去思考〉一章中,則談及大原則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生命大戰略的建立,永遠重於戰術;做對的事,永遠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掌握了大根本,就不會迷失方向。稻盛先生一生依止為人類謀福利的「利他」思想,作為根本的生命目標,確立這樣的生命大戰略,讓他不曾在成功中迷失,也能在艱困中安度寒冬。我們可以說,稻盛先生的一生,所依止實踐的正是:「自利利他、自福福他、自覺覺他、自圓圓他」的菩薩商主之道,一生都是以「利他」的心在生活。

  稻盛先生認為,「利他」正是經商的原點。他也期勉企業家應該要成為「三好商人」──對客戶好,對社會好,對自己好。

  事實上,企業本身正是最好的布施。我們可以將企業,視為菩薩的布施行。一個企業的運作,最直接的布施對象有三者: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企業的員工及眷屬,及企業主自身及其家人。

  企業在營運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創造消費者、員工及其眷屬及自身及家人幸福的過程。而企業所創造的利潤,則是所獲致的福報。因此,我將個人從《金剛經》中體會的菩薩企業精神,寫成如下的偈頌:「企業即布施,利潤即福報,輾轉善循環,共成淨世間。」而這樣的企業,將利益全體人類,為未來的地球發展突破困局,創造新的地球黃金世紀。

  慶喜世間有稻盛先生這般慈悲的智慧長者,作為邁向地球時代企業家的典範。我們也期待「以智慧創造利潤,以慈悲善待一切」的菩薩經濟學理念,能昇華現代的企業精神,而引發未來企業的新典範,共創人間未來福!

內容連載

序章:〈因應渾沌時代,重新探索「生存之道」〉

我們正處於極度渾沌、眼前一片迷茫的「不安的時代」。個人生活應該算是富裕、內心卻不滿足;衣食應該飽足、卻欠缺節制;社會應該自由、卻充滿閉塞氣氛;只要使出幹勁就可以得到一切,但是人類卻軟弱悲觀,甚至有人因此犯罪、製造醜聞。

為何如此閉塞的景況會鋪蓋整個社會?理由是因為大多數人找不到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因而失去人生的方向。我認為,應該不只我個人這樣認為,眼前社會如此混亂,起因在於人們普遍欠缺人生觀。

處於這樣的時代,我認為大家有必要徹底地問自己:「人為什麼活著?」首先必須正向面對這個問題,確立自己的生活方針的「哲學」。這裡所謂的哲學,也可以說是一種理念或思想。

要做到這樣,可能如同在沙漠理灌水般徒勞無功、或者像在急流中打樁般困難。然而,正因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鄙視努力、流汗」風潮的時代,因此我相信,此刻單純、直接的提問,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除非我們去嘗試、徹底從頭思考生活方式,否則混亂會愈來愈嚴重,未來也會愈來愈渾沌不明,社會的亂象不斷擴展下去──我認為感受到這種切實的危機與焦慮的人,應該不只我一個人。

我想從正面的角度切入探討人類的「生存之道」。由基礎開始觀察,毫無顧忌地道出我的想法。我徹底重新質疑人活著的意義與正確的生活方式。藉由這種做法,在時代的急流當中,我想試著打下一支小小的樁。

各位讀者,如果可以從此書中,找尋到生存的喜悅或得到一點啓示,因而讓自己度過充滿幸福且充實的人生,將是我最高的喜悅。

此生的意義,就是磨練魂魄

話說,我們人類活著的意義或人生的目的又是什麼?對這個可以說是最根本的問題,我還是想從正面提出我的答案,也就是提升心志、磨練魂魄這件事。

人活著的時候會被欲望迷惑牽引,這也是生物活著的特性。一旦放下迷惑,我們就能夠追求無止境的財富、地位和名譽,成為被快樂淹沒的生命。

的確如此。只要活著,就不能沒有足夠的衣食,想要活得自由自在,也必須有金錢才行。由於出人頭地也可以成為生存所需的能量,因此,我們也不能否定,人活著就該擁有人生的目標。

問題是,以上所提的,都只限於眼前這一世。不論你擁有多少東西,往生時一點也無法帶到另一個世界。這一世的事物,都得在這一世做出清礎的結算。

在所有的事物當中,如果有一項是不滅的,那不就是所謂的「靈魂」嗎?當我們死亡時,不得不全數放下今生今世努力積累的地位、名譽、財富,只能用靈魂迎向嶄新的旅程。

因此,每當有人問我「這輩子你為什麼而來?」時,我就毫不遲疑地回答,因為我想成為「比剛出生時更好一點」的人,也就是說,我為了想帶著更美麗、高尚一點的靈魂離開這個世界而來。

在庸俗的世間誕生,嚐盡各種苦與樂、在幸運、與不幸的波浪沖洗下,直到最後的日子為止,還是絲毫不倦怠,努力地存活着。生存的過程有如磨亮自己的砂石,提升我們的人性、修養我們的精神,讓我們擁有比來到此生更高境界的靈魂,然後離開這個世界。我認為,這才是人類的生存目的。

今天比昨天更進步,明天比今天更進步,每天都老老實實地努力生存。我想,人類生存的目的與價值,就存在這種不鬆弛地工作、踏實地行事、謹慎地求道當中,不是嗎?

人類活著的時候總是受苦居多。多到有時候難免怨恨神佛,抱怨為何唯獨自己必須如此受苦?但是,我們有必要這樣考慮,世界就是為了提供靈魂的磨練機會,才會這般地苦啊!辛勞、痛苦正是鍛鍊人格的絕妙機緣。

能夠把考驗當成「機會」的人──唯有這樣的人,能夠將有限的人生,變成自己的財產、存活於世間。

這一世是上蒼給我們提升心志的時間,也是我們修煉靈魂的道場。首先我想強調的是,人類存活的意義與價值,就是提升心志與磨練自己的靈魂。可以這麼說吧!

單純的原理原則,不可動搖的生活指針

所謂的魂(註:即靈魂)會因為「生存方式」的磨練而出現不同的光彩。隨著你想過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心志可能變得高尚、也可能趨於卑微。

世界上,有不少人同時擁有高超的能力,卻因為靈魂不在而誤入歧途。看看我身處的經營世界,就有人抱持著只要我賺錢就好的自私想法,因而發生所謂的醜聞。

每個都是富於經營才華的人才,為何會連考慮也不想?這就像自古流傳的日本諺語「才子易因才失足(譯註:意思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所示,才華洋溢的人,往往因為過於自信,反而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這種類型的人就算一時獲得成功,因為只仰賴才氣聰明,很快就會步入失敗的後塵。

才氣愈不如人,愈需要引導自己走入正途的羅盤(指南針)。能成為羅盤、指針的也就是所謂的理念、思想,或哲學。

以上提到的哲學,如果不足、導致人格不成熟,無論具有多少才能都會落於「有才無德」的境界,無法將身上所具有的高超能力,活用在正確的方向,因此誤入歧途。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企業領導、經營方面,也會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根據我的想法,這裡提到的人格,可以用「性格+哲學」的公式呈現。由人類與生具來的性格,與後天生活過程中學到的哲學,兩者融合構成所謂的人格。總而言之,我們的人格──心與靈魂的品格──就是由先天的性格,加上後天的哲學,不斷陶冶、磨練出來的。

話說,個人根據何種哲學基礎、走向人生,也會決定當事人的人格。換句話說,如果哲學的基礎也就是根部沒有紮得很穩,日後人格這根樹幹,也無法長得很粗壯。

人究竟需要那種哲學呢?我認為就是「對人而為是否正確」這項重點。這是父母親傳承給子女的簡單、原始的家教,也是自古以來人類積累出來的倫理、道德觀念。

27歲時,就因為周遭的協助,設立京瓷公司。但是,當時的我是個經營的門外漢,既沒有知識,也沒有經驗,因此,對於要如何經營才能順利往前走,全然不解。我困惑到了極點,最後終於下定決心,貫徹去做「對人而言是正確」的事情。

換句話說,我將不可以說謊、不可以帶給他人困惑、正直行事、不可貪心、不可以只考慮到自己等,父母親從小就教導我──然後,長大就忘掉的──很單純的行事準則,一成不變地改成經營企業的方針,也就是判斷對錯的基準。

這樣做的理由,一方面是基於我對經營的無知;一方面也是我很單純地確信,做出違反已經廣泛為人接受的道德或規則,還能獲得成功,這種案例一個也不可能出現。

這是非常簡單的準則,卻具有可以通行世界的原理。只要沿著這種原理去做,人就不會迷路、能夠走上正途,最後將事業導向成功的方向。

若要為我的成功找尋理由,或許也就只有這些了。換句話說,或許就因為我才華不夠,才會找出追求對人類而言是正確的,這種單純而有力道的生存指針吧!

就人而言我是正確無誤的嗎?我有沒有違反根本的倫理或道德?──在我有生之年,我一直把這些問題當成至關重要的事,惦記在心,並且終生努力地守着它們。

在現代的日本社會中,一提及跟人類應有的言行相關的倫理、道德,或許會讓很多人,對你抱持思想落伍的印象。這是因為第2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對戰前的道德思想教育抱持反感,因此談論道德也變成禁忌。道德本來就是人類累積出來的智慧結晶,也是規範人類日常行為的軸心理念。

近代的日本人有項通病,喜歡用陳腐的理由排斥過去生活中整理出來的各種睿智,一味追求方便的結果,也因而失去許多不能失去的東西,我想倫理道德也是其中之一!

就在此刻,難道我們不該找回,對人而言最基本的原理原則,然後依據這些原則,切實地生存和生活嗎?我認為透過此行為,就有可能找回過去的寶貴智慧。

從拚命勞動中,可體會出人生的真義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磨練自己的靈魂呢?是否應該從事特別的修行活動,如登高山或讓瀑布拍打身體呢?無此必要。寧可說在這個凡塵俗世中,每天努力工作這件事,比任何修行都重要。

我將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解說,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的修行方法——「精進」的重要。所謂的精進就是,拚命努力地工作。非常專注、心無旁騖地從事眼前的工作。才是人類用來提升心志、磨練人格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一般而言,把勞動視為獲得糧食、報酬等生活所需的手段,是普受認可的想法。因此,盡可能花很短時間勞動,就賺到很多錢,其餘的時間就留給自己從事休閒、趣味的活動,這樣的生活就是所謂的富裕的人生。具有這種人生觀的人當中,也有人甚至把工作視為必要之惡(痛苦)。

但是,對人類而言,勞動具有更深、更遠、更崇高的意義、更大價值的行為。從勞動當中可以得到克服欲望、磨練心志、不停鍛鍊自己人格的效果。換句話說,工作不只可以達到獲得糧食的主要目的,也具有上述各種附帶的次要機能。

正因為這樣,每天都注入全副精神,把精力放在工作,這件事非常重要。這樣的行為就是能夠磨練靈魂、提升心志,是尊貴的修行活動。

舉個實例,二宮遵德(譯註:生於1787-1856年,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農政專家與思想家)誕生、成長於一個貧窮農家、是個沒有學問的農民。每天帶著一根鏟子、一把鋤頭,由尚未日出的昏暗清晨開始,到夜晚繁星滿天為止,在田地裡老實地、專注地從事農作,不停地勞動。只憑著這樣的工作,竟然能夠把疲弊不堪的日本農村,一一化為豐富的村莊,完成偉大的事業。

就因為擁有如此的業績,爾後他受到德川幕府(譯註:存在於1603年至1868年,由德川家康建立的、日本始上第3個封建軍事政權)拙拔重用、召進朝廷與諸侯共事。當時他所提出的工作方法,沒有一樣是透過學習而得的知識,但是,他卻像個真正高貴的人,充滿威嚴、神色凜然。

總而言之,每天在田裡揮汗和泥、不停勞動的「田間精進」作業,令自己在不知不覺之間,自動往內在深耕而進,自行陶冶人格、磨練心志,把靈魂修煉、提升到更高次元的世界。

像這樣,投身在一項工作裡、使盡權利拚命勞動的人就是每天透過工作達到精進,這樣就可以磨練自己的靈魂,幫自己塑造有深度的人格。

所謂工作這種行為的尊貴之處就在這裡。講到磨練心志,或許會讓人聯想到宗教,其實,只要能做到打從內心喜歡工作,並且能拚命專注在工作上,也就夠了。

拉丁語好像有句話說:「比完成工作更美好的是,完成那個工作的人。」個人的人格要透過工作才能培育完成。換句話說,哲學是從血汗中誕生,心是從每天的勞動中磨練出來的。

埋頭在自己該做的工作中,花費心思構想工作方法,然後重複不斷地努力。這件事也與我們應該珍惜上蒼賜予的今天、這段短暫的時間,努力生活有關。

我也經常告訴員工,每一天都應該「非常努力、認真地活」才行,別浪費一個人只有一次可用的人生,要像加上「努力、非常」(譯註:原文為「ど」,發音do,放在字首,為強調語氣的用法,有非常的字思。)字眼一般,認真地存活下去──能夠保持如此憨直地生活,久而久之,凡夫也會蛻變成非凡的人。

那些被稱為世界「名人」、在各行各業登峰造極的人,我想大致上都歷經過同樣的過程才對。換句話說,勞動不只可以創造經濟價值,或者說,勞動正好能夠提升人類本身的價值。

再則,即使我們沒有離開庸俗的世間,也可將工作的現場當成最好的精神修練場,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希望大家心中一定要切記,過切實地努力工作的每一天,就可以同時獲得高尚豪邁的人格以及美好的人生。

「改變想法」就可完全改變人生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把人生活得更美好,得到幸福的果實呢?我用以下這則方程式來表現。

人生、工作(事業)的結果=思考方式X工作熱誠X能力

也就是說人生和工作的結果是根據這3大要素,用「乘法」、絕對不是用「加法」計算出來的。

首先,所謂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才能或智能,多半是屬於先天的資質,健康與運動神經也包含在內。還有所謂的熱誠是指想完成工作的熱心與努力的心情,那是一種可以由自己的意念控制的、後天的要素。兩者的得分範圍都是由0-100分。

因為是運用乘法計算,就算能力很強,如果欠缺工作熱誠,也無法獲得好的結果。與此相反的是,就算沒有能力,如果能有所自覺,並且對人生與工作具有高度的熱誠,結果還是會比先天有能力、卻沒有熱誠的人得到更好的結果。

接著談到第一個要素「思考方式」。這是3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項,若說,人生好壞是依據這個思考方式決定也不為過。從字面上看思考方式,有點淡然無味,意思就是心態或生存姿態或者包含先前談過的哲學、理念或思想等。

這項思考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包含負的點數。最低分數並非到零就結束,零以下還有負數。也就是說分數範圍很廣,由正100分到負100分。

話說回來,剛才也提到過,就算具有能力和熱誠,萬一思考方向錯誤也會招來負面的成果。因為思考方式的分數如果為負數,相乘的結果當然也還是負數。

說起來,這是我自己的羞恥經驗。我大學畢業時,正逢很難就職的時代,因為沒有人脈,參加許多企業舉辦的新人考試都告落敗,根本無法就業。因此我心想,乾脆去當「高等流氓」(譯註:原文為「知識分子流氓」)算了。與其生存在弱肉強食的社會,倒不如進入講究道義人情的黑道世界比較划算。──那時心念已經扭曲──我一時心中真的持有這種想法。

那時如果真的選擇黑道這條路,現在說不定也小小出了頭,當上某個黑社會小組的老大。問題是,就算我在那個世界使上全力,因為我最初的想法是扭曲的、負面的,我想結局也不會變成幸幅,無法走上受上帝祝福、庇祐的人生吧!

那「正向思考」又是什麼東西呢?很簡單、一點也不復雜,也就是用常識就可以分辨的「好的心念」,用這種心念想就對了。

也就是正向、具有建設性的思維;是具有感激的心情,和與大眾同步一齊走的協調性;是開朗、肯定的心;也是充滿善意、體貼、溫柔的心;是不保留地努力;也是知足、不自私、不強行貪求的行為。

每一項都是到處聽得到的話語,也是小學教室裡,貼在牆上的有關倫理、道德的標語。雖然只是這些,還是不容輕忽,我們不只是用頭腦理解,更應該身體力行,讓它們深植體內、化為血肉才行。

宇宙法則:心中描繪的、必定實現

我們應該不忘卻這樣的心態,然後去發揮自己擁有的能力,經常保持工作的熱誠。這就是能為人生帶來豐碩果實的祕訣,也是把人生導向成功的王道。原理就在於這乃是順從宇宙法則的生存方式。

佛教有一項教喻:「業由心造」。所謂的業,就是業障(Karma),意思是造成某種現象的原因。也就是說你心中所思就是原因,然後變成現實的結果。因此有人說,人類的思考內容非常重要,思考的念頭裡不應該參雜任何惡念才好。倡導積極思考的日本哲學家中村天風(譯註:生於1876-1968年,本名中村三郎。他是日本早期的瑜珈行者,曾創辦天風會,推廣心身統一法。)也根據同樣的理由說過:「絕不可在腦中描繪惡毒的想法或念頭。」

所謂心想事成,是指在心中描繪的同時,因為強烈的思念導致所描繪的內容實現,成為現象。──首先我希望大家心中牢記這項「宇宙的法則」。看法因人而異,或許有人會將這樣的說法歸為神祕學(譯註:occult¡A有隱匿之意),拒絕接受。但是對我而言,依據我人生當中的無數體驗,這卻是我深信不疑的絕對法則。

也就是說,你愈往好處想像,人生就愈開闊;愈往壞處思考,人生就愈滯礙難行。由於腦中想的事不一定會立即顯現,因此,可能不容易理解這種道理。把時間範圍放大到20、或30年的長度來看,人生大致上都是如當事人自身想像的樣子。

因此,最重要的是,先擁有一顆單純、美麗的心,這是考量人類生活時的重要前提。理由就在於,一顆好的心──特別是「為世界、為人類」的思維──也就是所謂的宇宙本來就具有的「意志」。

宇宙中具有一股力量,幫助萬物生成發展、與持續進化。如果能夠順利搭上這股由宇宙意志衍生出來的洪流,就可以讓人生得到成功與繁榮。如果掉落在洪流之外,等著你的就是衰亡與沒落。

所以無論我們面對任何事物,都應該秉持「與人為善」的利他心和愛心,長久努力下去,就能夠搭上宇宙洪流,過完美好殊勝的人生。與此相反的情況是只會憎恨、埋怨別人,只想讓自己獲利的自私自利心態,如此一來,人生只會不斷愈變愈壞而已。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8431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