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有約
《慣性討好》
聽見內在小孩渴求的 18 堂幸福課
心理諮商師蘇絢慧 X 彭瀞儀
*「討好傾向」檢測:https://bit.ly/3J6IGnT
□ 你無法拒絕內心不想要接受的事?
□ 你會在別人提出任何意見或評價時,不自覺想要符合對方的標準和喜好?
□ 當別人看起來難過或生氣時,你會立刻選擇讓步或妥協?
□ 你很害怕被別人評價,特別是負評,為此總想做到讓別人滿意?
□ 對別人的訊息總會秒回,深怕別人覺得被怠慢而不高興?
□ 你會隱藏自己,不讓人了解你真正的想法或感受?
□ 若需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你總是特別緊張,不知道如何開口?
以上是蘇絢慧心理諮商師在新書《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 18 堂課》中列出的「討好傾向」具體表現…...,您是「慣性討好者」嗎?
蘇絢慧指出,所謂慣性討好者,不只是望文生義的弱勢、卑微或討好,就連所謂很善良(總是壓抑忍讓委曲求全)、很體貼、很隨和,甚至有求必應,過度勇於助人,這些性格都可能來自「童年制約」的塑造—希望能面面俱到(追求完美)的「自我期待 → 慣性討好」(低自尊傾向)。
「人設」是近年來的新興網路用語,常用在某一個角色、IP或是偶像包裝。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何嘗不也是依照家庭、外在環境、人際關係的變動,不斷修正成自己期待的自我人設?也就是說,在任何關係中的「慣性討好」,都與自我選擇、自我造就密切相關。
「慣性討好」其來有自,蘇絢慧強調,「每一個慣性討好者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從小被灌輸「怎樣才是乖小孩」的內在設定。」父母的期待加上小孩子為求生存害怕面對衝突的選擇性配合,「討好習慣」漸漸養成,進而演變成一種面對所有關係一體適用的行為模式(親子、師生、伴侶、婆媳、妯娌、職場......)。
《慣性討好》指出,造就「討好習慣」的成因包括:我總是不在乎自己 / 我總是討好別人 / 我總是幫別人的忙 / 我總是答應別人要求 / 我總是不照顧自己 / 我總是為別人擔憂 / 我總是有情緒就要壓抑 / 我總是拒絕別人後內疚 / 我總是自責、批判自己 / 我總是不滿意及厭惡自己 / 我總是挑剔自己的錯誤 / 我總是直接反應而沒有思考。以上 12 種壓抑自我的行為,會不會也剛好是經常出現在您內心小劇場的情境?
「你是否時常受否定,因過於渴望被認同,常不自覺迎合他人,甚至無限度地給出自己;你用一再妥協和退讓,避免多數衝突發生,大家都心滿意足了,為什麼只有你卻過得越來越壓抑?原來是存在焦慮,使我們無法理直氣壯顧及自己的心情。」蘇絢慧邀請您一起共讀《慣性討好》,重新設立自我界限,學習表達情緒,開啟全新人生。「不再迎合別人,從現在開始,我活得理直氣壯。」
18 堂「認識自我 / 不迎合討好」的幸福課,蘇絢慧不僅要帶您找回自我主體性與關係自主權,讓您我不再迎合討好、委曲求全;更要陪伴您學習不再制約孩子的教養方式。請聽《慣性討好》,一起成為「獨立自主、自愛自尊自重自信」的幸福之人_蘇絢慧 X 彭瀞儀
延伸閱讀、
蘇絢慧認識自我、重建自我的快速閱讀書單依序:
.《你過的,是誰的人生?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 5 種鍛鍊》
.《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練習以愛,重新陪自己長大》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6 種人格原型,認識「我是誰」,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療癒孤寂:30 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 18 堂課》
聽書|來賓
自我療癒心理專家/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進修中。
曾專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安寧療護社工師,醫學中心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目前為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助人經歷20年以上。
所進行的專題演講和心理成長工作坊,及助人技術訓練遍及臺灣各領域,
也曾發展至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
著作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關懷、助人技巧、自我療癒、童年情感創傷、人際關係成長。
本書是作者第 26 本作品。
♦ Facebook 粉絲專頁:【蘇絢慧分享空間 】【璞成心理學堂】【同哀傷】【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
♦ 璞成心理學堂官網:www.puchencenter.com
照片提供、
三采文化
撰稿&制作、
彭瀞儀
收聽{聽書}
Podcast|https://reurl.cc/dXGkDz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