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有約】
■ 借指見月。水月蘭若書齋
Ep.12:談「心」之主體性—自心是涅槃
■ 《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
《觀心自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要》
■ 作者:陳琴富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導讀:水月蘭若主持人陳琴富
人間福報主筆、中國時報副總主筆
最近接連看到印度神童與未來人預言「2020、2021風聲鶴唳危影幢幢」的影片,再加上收到《禪的智慧:與聖嚴法師心靈對話》一書,看著看著不禁思忖「自我」對於人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在《禪的智慧》一書中,西方弟子問聖嚴法師:佛教指出,人之所以受苦,是因為執著於自我。然而西方認為,發現、強化自我和認同,是通往成功與快樂之道。請問,我們要如何調和這些看法?佛教如何看待自我?
聖嚴師父回答:佛教用三種方式來看待自我,也就是:小我、大我、無我。大多數人把日常的自我當成的自我,果真如此,就不必修行了。一般人通常所認為的自我,就是佛教所說的小我,那只是我們為了回應外在環境所捏造出的名字和觀念。自我會使我們不斷地評量自己的感受並加以判斷:「這是我的城鎮、我的朋友、我的配偶、我的處境、我的觀點、我的感覺。」小我便來自這些過程。……
*
當我們從習慣順從小我的「驅使」,到彷彿識得小我的「虛幻」,這小我的「意欲」在生命成長「識得本性清淨」、「觀世自在」的過程中又扮演了何種角色?帶來什麼樣的開展?
除了陳琴富老師以「白雲蒼狗」為例精彩衍繹「自我」與「心性」的關聯,我在閱讀過程中信手摘錄幾段《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坐禪品第五》書中,陳琴富老師提出禪宗祖師們談論「心」、「性」的段落,搭配老師的解說:
《達摩血脈論》:「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
四祖道信說:「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任心自在,莫作觀行。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五祖弘忍在《最上乘論》中說明無記:「問曰:何名無記?答曰:諸攝心人為緣外境麤心小息,內鍊真心;心未清淨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清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亦是漏心,猶不免生死大病,況復總不守真心者;是人沈沒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憐!」
六祖慧能答智常「法本無四乘」云:「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決疑品第三》六祖慧能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
說了「我」與「心」的重點關係,陳琴富老師拉回短短260字,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請聽【借指見月。水月蘭若書齋】Ep.12:談「心」之主體性,聽人間福報主筆陳琴富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片提供、
陳琴富
《觀心自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要》
《明心見性:『六祖壇經』法要》
王夢真
前進山毛櫸、白雲深處櫸葉黃芒花白
2020.10.31
聽書|客座總編
陳琴富
台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文學碩士,從事新聞工作三十餘年,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人間福報主筆。
學佛近三十年,曾經跟隨一行禪師學習四念處,從隆波通學習動中禪,與帕奧禪師請法習禪定,請益星雲大師、聖嚴法師禪宗法要。
涉獵南傳、漢傳、藏傳佛教,對禪宗尤有因緣,曾翻譯並著述佛教典籍十餘冊,現任水月蘭若主持人。
收聽{聽書}
Castbox|https://reurl.cc/WLM7eD
SoundOn|https://reurl.cc/GrLvE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