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走讀走讀蘭陽】
主題:永遠的鄉愁—宜蘭縣頭城鎮龜山島社區
解說:龜山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頭城鎮民代表簡英俊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賀知章《回鄉偶書》的首聯與頷聯,鋪陳出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只是現實生活中竟然還有比頸聯、尾聯所寫「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更哀傷的情境!
民國83年,宜蘭縣政府以「歸來吧!龜山」做為全國文藝季的主題,並提供60個名額給龜山人登島,與家鄉闊別20載的簡英俊說,「一踏上岸,我就忍不住看著岸邊一顆又一顆的石頭......」。
龜山島當年被軍方列為軍事設施,居民房舍沒能保留一磚一瓦,魂牽夢縈的家園,只剩不變的山水與土石;自然也不會有孩童的嘻笑與問候聲了。
俗諺有云,「龜山戴帽大水浩浩」、「龜山若崁頭,大雨隨時到」,與宜蘭一海之隔的龜山島,不僅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也是宜蘭的天氣指標。
民國63年到64年間,龜山島106戶大約5、6百位居民陸續搬遷散居在大溪漁港附近,後來集體遷入仁澤新村;其後,龜山里被併入大坑里,里民幾經陳情最後才終於正名爭回龜山里。
正名的過程備極艱辛,頭城鎮民代表、龜山島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簡英俊說,一切的努力只為了不忘根本。
回憶遷村往事,簡英俊說,民國60年,李鳳鳴縣長跨海到龜山島召開里民大會,要里民遷村頭城,里民之後想回家隨時可以回家。那時候的他20歲,對未來有憧憬、有夢想,只是怎樣也沒想到有朝一日會有家歸不得。
在居民陳情下,監察院對遷村過程展開調查,調查報告最後明白指出軍方的徵收過程有瑕疵,但是島民的家被消失一事,至今沒有補正、沒有亡羊補牢,只剩簡英俊民國92年在地政事務所申請到的189筆島民的房屋和土地登記。
房產、田園不見了,家也回不去了,島民想留住記憶中的美好,於是在民國94年成立了「龜山島漁村文化館」,並且推廣龜山島特有掛著響弓的「七十二角風箏」。
投身地方事務20餘年的簡英俊說,他的博士論文《龜山島的歷史與文化》已經完成,年底提出口考,龜山島的歷史、文化以及當年「被遷村」的真相,不能被湮沒。
除了留下真相,深愛龜山島的簡英俊說,希望龜山島能列入世界遺產或是成為海洋國家公園,讓她的美能被全世界看見。
「蘭陽走讀」單元,「見龜山如此多嬌 話故土歷史文化」,請聽頭城鎮民代表簡英俊娓娓訴說永遠的鄉愁。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72角風箏照片/簡英俊代表提供
*龜山島影像 / 林姓讀者提供
部 落 格:https://gloriapeng2.pixnet.net/blog
Castbox:https://reurl.cc/5lLe1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