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教養。王晴的快樂森林
Ep.8:為什麼「知錯不改,一犯再犯」
—相同錯誤一再發生,悔改戲碼重複上演
—知「錯」不會改,只會想證明「自己沒錯」
—知「對」才能改,恢復孩子對的能力
------------------------
主講人:親子作家、教養顧問王晴
王晴老師
20年以上個案輔導與教學經驗,幫助多達1600位的孩子或家庭。受邀至幼兒園、中小學校、圖書館與各式公司行號、機關團體(如世界展望會、家扶中心、科博館等)演講,10多年來,平均每年百場以上邀約,累積場次超過1600場,參與人數超過6萬人。
因為身兼老師與母親的兩種角色,更能感同身受孩子的小宇宙。因為貼近教養實境,經歷教育現場,更是激發親職教育的熱忱。棄守人人稱羨的鐵飯碗教職,特地遠赴美國、澳洲進修教育顧問,期待將理論融通,賦予爸媽新力量。
著 作:《撕掉孩子的NG標籤:先接納,再賞識,就能順應特質教》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376
粉 絲 團:王晴老師的教養秘訣
Youtube:聰明教養三分鐘、王晴老師語錄
------------------------
「明知故犯」、「屢勸不聽」、「重蹈覆轍」,這三句成語為什麼放在一起?教養顧問王晴老師在《聰明教養。王晴的快樂森林》Ep.8:〈為什麼知錯不改,一犯再犯〉指出,這些您我常用來指責他人的字詞,其實正反應出當事人已經陷入「知錯不會改」與「知對才能改」的「拔河」狀態。
親子作家王晴老師說,這話聽起來弔詭,但卻是男女老少通用的。之所以說得通,是因為背後的出發點相同——「我一定是對的」,因為我是「對」的,當然就要繼續執行!簡而言之,就是「用繼續犯錯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雖然「我一定是對的」,是人類的本能衝動,是人們天生自我保護的本能,只是自己明明做錯,要怎麼「屢勸不聽」、「明知故犯」?王晴老師舉了個成年人的例子,她的姊妹淘曾經下鄉衛教,工作是向年長者宣導戒除檳榔,以免口腔癌上身;結果不分男女,長者們的說詞一致,「我就是因為嚼檳榔所以才這麼健康」!所以當然還是要「大嚼特嚼」。
同一個邏輯,不只成年人如此,許多學生更是經常如此,因為打從心裡不接受自己「犯錯」,所以「繼續犯錯」以「證明自己是對的」。
那到底要怎麼樣讓孩子改過遷善呢?王老師說,請家長先耐住性子,不要急著跟孩子「講道理」,要先陪孩子做「坦白從寬」的「真心話不冒險」,用「同理」贏得孩子的信任,然後再「講理」,設法用對的方法把孩子引導到對的位置上。
「養的是孩子,修的是父母!」王晴老師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她最受歡迎的演講主題之一——為什麼「知錯不改,一犯再犯」,用生活中的大小實例,向父母娓娓說明「相同錯誤為何一再發生」、「知錯不會改」、「知對才能改」,以及父母如何循循善誘陪伴孩子做「真心話不冒險」和「對在哪裡的練習」。
《撕掉孩子的NG標籤:先接納、再賞識,就能順應特質教》一書強調,『孩子身上都住著兩隻狼,一隻「天使狼」,一隻「惡魔狼」,關注哪一隻,那一隻就會逐漸壯大。大部分的爸媽習慣關注惡魔狼而忽略天使狼,過度關注就像不斷餵養。餵飽了,便會壯大起來,孩子展現出來的,自然是惡魔狼的特性。愈處罰孩子的「不對」,他愈會展示他的「不對」。放太多的注意力在「訓誡懲處」上,過分去強調孩子的偏差行為及不良習慣,他天使狼的那一面,哪裡有機會表現出來呢。學習用理性和溫和的態度面對做錯事的孩子,讓他們擁有「夠多的"對"」,他們就會改變想法。觀察到自己不足,發現有缺失的部分,感知自己所作行為的正誤性,發自心裡真正地「自我反省」。』(p.55)
請聽《聰明教養。王晴的快樂森林》Ep.8:〈為什麼知錯不改,一犯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