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眼鏡:點亮人生路的59個心靈觀點》
河合隼雄の幸福論
作者:河合隼雄
譯者:李漢庭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10-24
------------------------------
導讀:時報出版社主編李筱婷
◎內容簡介
幸福,只是一副眼鏡、一種觀點。
村上春樹唯一尊稱為老師的人──河合隼雄,為你戴上幸福眼鏡。
幸福的條件︱向地震學習︱故鄉愛︱孩子的權利︱共鳴的靈魂︱安靜的聲音
「幸福」像是個頑皮鬼,我們愈想靠近他,他就逃得愈快。
本書集結河合隼雄於1993至1997年間連載於中日新聞與東京新聞的<幸福眼鏡>專欄,當時正值阪神大地震與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傳統價值觀與幸福觀遭到粉碎,本書從多重角度傳達當時社會氛圍以及人心之間的無聲晃動。
在家庭生活、人際關係、親子教養、人生目標上,揣摩幸福的樣貌。通常與幸福有關的感人故事傾向圓滿結局,甚至陷入美好的錯覺,但作者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問題。從不同面向去思考幸福,並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結論。
時代會改變,價值觀也不盡相同;社會會進步,但災難依舊存在。以幸福為目標相當危險,幸福應該是次要的;幸福,應該是一副眼鏡、一種觀點。本書超越散文該有的深度,傳達了能夠貫穿時代與人心的幸福真諦。
「即使站在幸福的巔峰上,若沒有深沉的悲傷撐住腳,幸福也會變得膚淺。」
○名人推薦
養老孟司推薦‧河合俊雄導讀
「感動心靈的小品,不看就虧大了!」――養老孟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
1928年生,2007年卒。著名日本臨床心理學者。京都大學榮譽教授,京都大學教育學博士,2002年二月至2007年一月間擔任文化廳長官。成立國際沙遊療法學會與日本臨床心理士協會,於國內外推廣實踐楊格分析心理學。
著有:《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心的棲止木》、《大人的友情》、《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遺作《愛哭鬼小隼》等書。1995年獲頒紫襟勳章,1996年獲頒日本廣播協會廣播文化獎,1998年獲頒朝日獎,2000年獲頒文化功勳獎。
○譯者簡介
李漢庭
1979年生,畢業於國立海洋大學電機系,自學日文小成。2003年進入專利事務所從事翻譯工作,2006年底開始從事書籍翻譯。領域從電機專利文件乃至於小常識、生活醫學、科技等等的中日對譯,樂於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識。目前嘗試將觸角延伸到特殊造型與影像創作,有各方面之作品。往後仍希望能接觸更多領域,增加知識廣度,同時磨練文筆。
◎目錄
前言
導讀/河合隼雄之幸福論 河合俊雄
何謂幸福
Momo的笑容
手足
帶小孩
能表達什麼?
感謝的話
常識
後半輩子
計算幸福的效率
儀式
想要什麼
享受命運
我是無所謂
重要的事物
人生滋味
渡河
圓滿的人生
親子關係
孩子的幸福
為什麼只有我?
屠龍
我是誰?
容易與困難
忘我
節慶
悲傷
向地震學習
觸摸
木
又見木
森
平成鬼魂
藉口
離婚的理由
投胎轉世
禮物的價值
共鳴的靈魂
震災後一年
媽媽
故事
孩子的權利
故鄉愛
幸福的條件
不一樣的校長
用身體學道德
身與心
文化富庶
人生學
押寶
家庭和諧
終生學習
極致的幸福
日子難過的孩子
兩個女人
無法獨立
就是不喜歡小孩
育兒憂鬱症
樂觀
預測
不要綁著我
安靜的聲音
◎序
○前言
人類經常在思考何謂幸福。
我的職業是心理治療師,來看診的病患通常都處於某種不幸狀態,來找我就是希望能擺脫不幸,獲得幸福;或是過於絕望,根本不敢渴望幸福,只是被其他人硬拖來看診罷了。
我見到這樣的病患,首先都讓他們思考何謂「幸福」。生病的人認為健康就是幸福,沒錢的人認為富有就是幸福,或者認為社會地位愈高就愈幸福。但果真如此嗎?我見過形形色色的人,聽過許多真心話,感覺幸福沒那麼簡單,因為有人富可敵國,位高權重,卻說自己因而不幸。
我絞盡腦汁思考,也見過了許多人,甚至想過:「幸福真有那麼重要?」即使幸福很重要,把幸福當成努力的最高目標似乎也不太妥當;幸福固然好,但把幸福當成目標,反而容易撲個空。「幸福」像是個頑皮鬼,我們愈想靠近他,他就逃得愈快。
問題終究在於怎麼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幸福只是其次。再者別人評價你幸福不幸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本身覺得是否幸福。就算沒有權力、名聲、金錢,兩袖清風的人也可以擁有幸福心境。
這個論點確實沒錯,有時遇見人家宣稱:「名利於我如浮雲。」確實了不起,但大聲嚷嚷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我覺得這種心態確實了不起,不過可以更低調些,而這就是「幸福」有趣之處。畢竟有錢、有權、有名聲,也不是什麼壞事。
總之,如果要我正面探討「幸福論」,是不可能談出個結論來。不過當中日新聞報的記者林寬子小姐邀我寫個輕鬆的連載,標題叫做<幸福眼鏡>,我立刻排除萬難扛了下來。
如我所言,我的職業比一般人更加關注「幸福」,正面探討幸福固然有難度,但當我與眾多來看診的客戶談過,確實有很多人是自己選擇了不幸的生活,令我忍不住想說:「你再精明點不就得了嗎?」所謂精明,並不代表要聰明、要深思熟慮,其實只要戴上另一副眼鏡,換個新觀點,看看不同的世界,幸福似乎就在你身邊。
因為這個念頭,讓我開始了連載,每隔一個月輕鬆地分享自己的見聞與讀書心得,於其中直接或間接討論關於幸福。文章裡引用了許多他人作品,在愧疚的同時也深深感謝各位作者大德。前面提到的林記者不時將她自己與讀者的反應迴響分享給我,為我打氣。我本來沒打算連載太久,但回過神來,份量已經累積到足以出書了,於是就先停下連載,整理成冊。
本書並沒有一個完整架構,讀者從哪裡開始看都可以,只要其中一篇能夠幫助讀者稍微了解幸福,那就是我的幸福。
最後是我個人對本書出版的小小感言。其實前面提到的林寬子記者,以及為本書擔任編輯的海明社辻和子小姐,都是我任職於京都大學教育學院時教過的學生。我們有緣一同出版本書,而我看到優秀的學生有所成就,並與我一同打造講述幸福的書本,這正是我的喜樂與幸福。
平成十年五月四日
河合隼雄
連載期間
中日新聞 一九九三年一月至一九九七年二月
東京新聞 一九九三年一月至一九九六年九月
○導讀
前言提過,本書是將一九九三年一月到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間連載於中日新聞與東京新聞上的<幸福眼鏡>專欄整理成冊,並在一九九八年首次由海鳴社出版。可惜本書缺貨許久,才由PHP編輯部重新出版《河合隼雄之幸福論》(編註:此為日文新版書名,中文版書名沿用改回專欄名稱)。
這個書名並不是以系統分析來剖析幸福,或者強迫讀者接受某種幸福。正如前言所說,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雄經常碰到陷入某些不幸的人,試圖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河合先生必須考慮何謂「幸福」,然而幸福的特徵就是你猜不透幸福的源頭在哪,也不清楚幸福是否重要,而且想得愈多就愈糊塗。
作者在本書中根據自己多元的經驗來探討幸福,比方說某位客戶的經歷,援交問題流行,旅途中遇見的人,讀者透過本書分享作者的經驗,藉此探究幸福。像是<孩子的幸福>這篇文章,就談一個父親他唸國中的兒子不肯上學,從中深入探討人們如何追求自己孩子的幸福。
以實際經驗探討幸福是相當有趣的作法,畢竟抽象的幸福論、幸福觀都只是紙上談兵,我們必須在有限的人生之中找出幸福,所以從實際經驗來探究幸福確實是很好的方法。但他人的例子總有限制,會關係到作者的個人特色,同時也會發現河合隼雄不斷強調「案例研究」在心理治療中有多重要。
本書有趣的是並不特別探討幸福本身,而是透過各種觀點來思考幸福、體驗幸福,所以專欄原題<幸福眼鏡>確實頗具巧思,暗指幸福只是一副眼鏡、一種觀點。本書將幸福解釋為觀點,具備普通散文集所沒有的深度。
閱讀本書的感想之一,就是作者不僅工作內容多元,連人生也很豐富,從經驗中獲得感動與獨特的觀點。我想人生在世,自然就會產生幸福。
作者同時也提出了警世的訊息,比方說<媽媽>這篇溫暖的文章,最後引用的童詩卻是:「為什麼喜歡,還要一直吵架?我想知道。」<押寶>這篇提到一位老師教放牛班學生拳擊,自己也得以成長,其中引用老師的話說:「掉幾滴眼淚之後重新做人?那是電視劇,現實社會可行不通。」
通常與幸福有關的感動故事容易趨於圓滿,甚至陷入作者本身的美好錯覺,河合先生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問題。
由於作者都是參考時事寫心得,所以具有時代意義。本文在報上連載期間,正值一九九五年的阪神大地震與地鐵沙林毒氣案,日本被迫大幅改變價值觀。傳統的價值觀與幸福觀遭到粉碎,同時也重新喚醒了日本人心靈深處的「向心力」。本書第一次出版於一九九八年,與阪神大地震相隔三年,這次重新出版於二〇一四年,又與東日本大地震相隔三年,在日本同樣需要改變價值觀的時間點上重新出版,或許是對現代人的重要警訊。本書巧妙且均衡地描述如何放慢腳步,如何經營人際關係,如何在享受傳統風情的同時又能應對新變化。
本書是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幸福,並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結論,其實作者在連載後半也驚覺自己原來並不太了解幸福(<終生學習>一文),但本書依然包含了作者一貫的幸福觀。第一個觀點是以幸福為目標相當危險,幸福應該放在次要地位上。我想除了幸福之外,人生和心理治療都應該重視這種「老二哲學」。
另外一點則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不僅不明白什麼才是幸福,即使幸福了,背後也一定有不幸與哀傷作為基礎。最後一篇<安靜的聲音>描述作者自己吹奏長笛,發現無聲的和音很重要,尤其吹高音的時候一定要有無聲的低音打底。作者表示:「人類的幸福也是如此,即使站在幸福的巔峰上,若沒有深沉的悲傷撐著腳,幸福會變得膚淺。」
這次重新出版也修正了文中些許錯誤,由於本書非專業書籍,並無必要修改或註明任何用詞。文末感謝PHP編輯部的田畑博文先生,熱情推動本書再版並協助處理繁枝末節。
二〇一四年 盆節
河合俊雄(京都大學 心靈未來研究中心教授)
◎內容連載
何謂幸福
當總編輯給我<幸福眼鏡>這個主題,我一聽就好喜歡,立刻決定接下連載。幸福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主題,我以心理治療為業,客戶可說是為了擺脫不幸、追求幸福才會來找我看診。
世界上總有不幸的人。雙親早逝、碰上意外受傷、身染重病,甚至上述狀況接踵而來;今天覺得還挺順利,明天就倒大楣;有人說自己實在太不幸,連生氣和傷心的力氣都沒了;有人說不幸不是他的錯,他什麼壞事都沒做。這種人見多了,會深深覺得人生實在不公平,但我還是陪他們走了出來。然而我不打算說太艱深的故事,來點大家熟悉的話題吧。
有個讀高中的男生沒去上學,想勸他去上學,但早上就看他雙腿發軟走不動。他的父母煩透了心,卻無計可施。這個男生不僅不肯去上學,生活還日夜顛倒,整個白天都在睡覺,父母束手無策只好帶他來找我。
根據父母的說法,父親只有國中學歷,幹了多年的粗活,好不容易拼出一番小事業,日子還算過得去。父親不希望兒子跟他過一樣的苦日子,想讓兒子讀完大學,所以從國小開始請家教逼兒子唸書。父親認為這是為了兒子好,要兒子好命、不要吃苦,但兒子竟然不懂父母的用心,就是不肯去上學。
聽了這段話,我不禁要想:父親為了兒子的幸福著想,做法上真的會讓兒子幸福嗎?嘴裡說是:「不讓你吃苦。」沒錯,國中畢業就出社會是很辛苦,但是有家教老師逼著自己唸書不也是「吃苦」嗎?
小孩子確實要吃點苦,但做人最大的苦,就是被逼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聽了這個故事,我覺得人生明明就有幸福的康莊大道,人們卻故意吃苦步入不幸的歧途。如果這位父親能夠戴上一副「幸福眼鏡」,驚覺他正在花錢、花時間奪取孩子真正的「幸福」,那就太方便了。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小時候什麼都沒有,想上學也沒得上,所謂的不幸就是「匱乏」。因此我們認為「擁有資產」、「高學歷」就是幸福,並且不擇手段去追求這個幸福,到頭來卻開始懷疑這是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認為大家應該擁抱傳統而簡單的幸福,戴上「幸福眼鏡」重新看世界,別像那位父親一樣,為了孩子好卻反而把孩子逼得苦不堪言。
計算幸福的效率
人會努力做很多事情來追求幸福,如果你認真思考何謂幸福,還真不容易找出個答案,所以我們不要想太多,先討論普通標準就好。
比方說,有人放假就是在家睡覺,有人會出門釣魚,有人看職棒或足球比賽,有人通宵打麻將;以上任何一派人對其他事情都沒興趣,可能還認為是浪費時間與金錢,但他們各自喜歡自己從事的休閒。做喜歡的事情就是開心,就是幸福,別人怎麼想都與自己無關。
我還單身的時候熱愛古典樂,當時可說是花了大錢去聽演奏會,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有場由尚.馬蒂農(Jean Martinon)指揮NHK交響樂團,演奏白遼士(Louis Hector Berlioz)的幻想交響曲。那時候一張票八百日圓,好貴啊!但是聽了感動無比,實在值回票價。那天聽完之後只花十日圓吃了豆皮烏龍麵,我當時認為花大錢吃飯愚不可及,所以便是這樣花錢。
那天肚子很餓,但豆皮烏龍麵簡直是人間美味,而我身邊每個吃麵的人也都吃得心滿意足。當時我就想了,幻想交響曲給我的幸福感,是不是這碗麵的八十倍呢?我總覺得花大錢吃飯的人很俗氣,花在藝術上才高級,但想到剛才這個問題,突然發現我花了八十倍的錢,幸福只比身邊其他食客多個幾倍,似乎也是愚不可及。甚至可說,我哪有這個身分花八百日圓去聽音樂會?
我當時在高中教數學,思考任何事情都講究合理、講究邏輯,所以才會用音樂會的票價去計算自己的幸福,認為倍率愈高,幸福的效率愈好。法蘭克林確實也在自傳中寫道,他小時候很想買笛子,存了很久的零用錢終於買到,後來發現被人敲竹槓而後悔不已,我當時對這個故事深有同感,或許當我們一心追求幸福,就會做出沒效率的事情。
而計算效率不僅要考慮金錢,還要考慮自己耗費的時間與勞力。當我們計算了自己投入的資源,就會發現自己經常做划不來的事情。
這麼想確實沒錯,但太鑽牛角尖又會發生問題,基本上你怎麼能把聽音樂的快樂和美食的快樂相提並論?
思考「這個幸福」是「那個幸福」的幾倍,是個有趣的問題,但如果真的計較起來,人的快樂與幸福就變得平淡無味。追求效率、汲汲營營的人生會讓心靈緊繃,思考幸福的效率只會令人疲乏。童書《默默》裡的角色就是太專注於節省時間,才會過得戰戰兢兢。
若你認為某種快樂或幸福是「絕無僅有」,那倍率就是「無限大」,無論耗費多少時間金錢去追尋這個幸福,都不必煩惱前面所說的效率問題。
這麼看來,最前面說的幸福效率計算便毫無意義。但話說回來,當下認為「絕無僅有」的幸福,事後回顧可能一文不值,因此還是要有點掌握效率的眼光。
震災後一年
阪神大地震已經過了一年,當天發生的經過,以及日後前往災區觀察的光景,依然歷歷在目。而這一年內,受災戶重建家園所付出的努力更令我佩服。
我出生於兵庫縣,便透過兵庫縣的教育委員會,想為災後的心靈療癒貢獻一點力量。
一月十七日是阪神大地震的週年日,兵庫縣的教育委員會為了振奮人心而舉辦一場研討會,我也有參加。這場研討會的主題並非物質上的災後重建,而是從災害中學習經驗,試圖建立更棒的心態。
我在研討會上拿到一本《阪神淡路大震災作文集》。
這本作文集收錄了災區小學到高中生的震災體驗,其中刻骨銘心的描述令我動容,讓我引用縣立兵庫高中三年級森本米紀同學的文章。
「『理所當然』是無價之寶。一家人在明亮的燈光下吃著熱騰騰的晚餐,唸書準備討厭的英文小考,洗個熱水澡睡覺。早上搭電車,進校門,向同學說早安。我從未想過這些『理所當然』竟然如此珍貴,又如此脆弱而感傷。奢侈的生活可以用錢買到,但再多錢都買不到我們的『理所當然』。」
還有其他人寫到「理所當然」的珍貴。森本同學在這篇文章的尾聲寫到:「當我們取回自己的『理所當然』,必定每天感激,並努力傳達它的珍貴。」
我們一直把「理所當然」看得理所當然,而這篇文章讓我們感受到活著的份量。
我從這本作文集發現另外一件事,就是人心之間的羈絆有多重要。縣立東灘高中一年級的竹田幸代同學,在作文中有下面這一段。「有些人我從來沒他們聊過天,看起來又很可怕,沒想到他們其實都很親切。我不希望再次發生這樣的地震,然而這場地震讓我重新發現現代日本人早已遺忘的『親切』,讓我有些感謝地震。」
地震教導我們「親切」,但依然是恐怖的天災,蘆屋市立清道國中三年級的中島香代子同學,就以嚴肅而悲傷的文筆描述妹妹的死。
我所屬的日本臨床心理士協會與日本心理臨床學會,致力於「心靈療癒」問題,所以我整理了地震經驗出版一本《喚醒心靈:往後的災害諮商如何治療心傷》(講談社)。
震災發生後,報章雜誌開始大量提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我考慮到前面說過的日本人心靈羈絆,或許日本人的PTSD會比歐美國家少,而從報告來看,數字確實也比較少。
同時可以發現報告書的另外一個重點,有時候PTSD不會對個人造成症狀,卻會損害整個家庭的心靈羈絆,造成家人之間關係緊張。報告書指出我們必須撐過這樣的難關,我完全同意。
每個人在天災之後多少都會受到心靈創傷,個人不一定會因為創傷而畏縮,或者引發心靈疾病,卻很容易將痛苦投射給家人,想靠著心靈羈絆共度難關。所以家族之間的羈絆碰到重大創傷很容易跟著受創,增加家庭之間的紛爭。
讀過這些文章,深覺地震真的教了我很多,我要吸收其中營養,努力振興日本。
共鳴的靈魂
新的一年到了。去年多災多難,今年會如何呢?沒人知道,但應該會更加重視教育。去年日本發生許多大事,愈來愈多人認為要檢討教育,可見今年會是教育年。最近讀到東大的佐藤學教授的「學習的死與新生」(太郎次郎社),其中對教育有許多想法,讓我介紹非常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
少年S從小就有過動症,上課時會沒來由地在教室裡走動,最後老師受不了而將他趕出教室,S便跑去後山玩耍。
但是他上國中之後成績意外地好,離開了瀨戶內海的小島故鄉,升學至本島的高中。
上了高中之後沒有朋友,對老師相當叛逆,最後拒絕上課,整天窩在圖書館看書,或是在音樂教室彈鋼琴,成績也一落千丈。
S還有怕生、口吃、大舌頭等神經症狀,某天回去找家人商量退學事宜,沒想到剛好碰上颱風,渡輪不開,只好一個人在音樂教室裡打發時間。
當時有位教音樂的Y老師,問S要不要一起聽巴哈的小提琴第二號組曲「夏康舞曲」(chaconne),S回憶當時的經過說:「那次震撼的音樂體驗,只能說是靈魂的昇華或解放,這位偉大作曲家的作品,讓我敬畏且頓悟,從內側擊碎了我狹隘的心房,讓我溶入廣大的宇宙之中。」
聽完唱片之後,Y老師問S要不要當個音樂家,老師知道S雖然不去上課,卻很喜歡音樂,S很感謝老師的用心,卻說:「當下我不知怎麼著,突然下定決心要走上教育之路。」
S後來奮發向學,成績突飛猛進,並如願從事教育工作,這位S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本書作者佐藤學,他是東大教育學系的教授,在教育研究上有卓越貢獻。我與佐藤學教授一同研究教育,他對討厭唸書、不想上學的人特別溫暖,而我知道了他這樣的過往,心想果然不出所料。
這件事情還有很重要的後續發展,在遇見Y老師的二十五年後,佐藤教授得知Y老師退休,不禁把那段回憶寫成一封感謝信,一星期之後收到了Y老師的回信。其實Y老師當時也在煩惱教音樂的意義何在,並且有不少誘惑讓Y老師想放棄教育,但還是希望能與學生分享音樂,努力前進。
Y老師並不是為了讓S同學變得更好才讓他聽音樂,而是為了自己的信念才放那張唱片。佐藤教授說:「我和老師偶然在『夏康舞曲』的演奏之中,默默交換了極有意義的體驗,或許這並非完全的偶然,但只有具備共同信念的人,才有機會分享這樣的體驗。」
這故事不就說明了教育最重要的關鍵?Y老師當下並不打算「教」什麼,而是想與一個需要撫慰的學生分享體驗。此時正好出現一個最需要撫慰的學生,兩人的靈魂便產生共鳴,這正是不折不扣的教育。
押寶
編輯向我邀一篇「有新年味」的稿,我一時不知道該寫什麼,碰巧看了一本有意思的書,封背上還有這樣一段話。
就一個寶
什麼都好
有它我就能活
有它我就能拚
我想這句話不錯,可以拿來向大家拜年。希望大家能夠找到自己想押的一樣寶,為它痴狂,這寶是什麼都好,已經找到的人就繼續努力,還沒找到的就每天睜大眼睛去找。有人找寶找得快,有人找得慢,像我找得就很慢,但這不是大問題,只要有心總會找到。
這本書是脇濱義明寫的《押在拳擊上》(岩波書店),其中對押寶的定義寫得非常好,容我稍作介紹。作者脇濱是西宮西進修高中的老師,形容自己是「這十年來都在學校教夜間部的笨蛋打拳擊」、「自己打不動只好教孩子打拳的老頭」。短短兩句話表現出他是個直爽、親切,有膽識的老師。
進修高中的學生通常都在半工半讀,要挪出時間來運動都不容易,但脇濱老師率領的拳擊隊卻在一九九五年獲得兵庫縣綜合體育大會的團體冠軍,以及高中聯賽冠軍(蠅量級)和季軍(雛量級)。
進修高中有很多混混、中輟、胡作非為的壞孩子,脇濱老師帶領他們「押寶」在拳擊上,因此拳擊隊像個混混大隊。脇濱本人則說:「我老是叫他們混混,反正也沒有其他形容詞,想說叫得親切點就好了。」
在愛的教育、鐵的紀律之下,混混們逐漸成為有擔當的人。書中充滿了押寶多年的人才能說出來的好話,令我感動不已,讓我與各位分享。
「掉幾滴眼淚之後重新做人?那是電視劇,現實社會可行不通。」說得沒錯,人生可沒那麼簡單。「人生就像疊石頭,疊到一半總有人來故意踢倒,但是不像地震一樣全倒,還會留個兩、三塊,所以要繼續疊下去。」意思就是人不能輕言放棄。
脇濱老師這麼形容自己的教育。「教育沒有絕招,沒有特效藥,就算有我也沒聽過,我只知道老派的『比氣長』。」這段話讓我想到自己的心理治療,即使學生累了,偷懶摸魚不肯來,老師還是要摒足了氣等著,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沒資格教人。
所以脇濱老師老是在忍耐硬撐?並不是,這位老師也會生氣,比方說溫和的爸爸突然大發雷霆,讓浪子懂得回頭。那時候是真的氣了,不是講道理,就是生氣而已,這種純粹的怒火才會撼動孩子的身心,講道理則像是揮空拳。
我喜歡脇濱老師的一句名言:「幹苦差事哪有不苦的?」既然我們注定要踏上人生的擂台,當然要吃點苦。
脇濱老師靠什麼信念撐過來?他說:「就靠緣分、發現、感動撐過來,不多也不少。」從這話可以想見一個押寶多年的人歷經了多少滄桑。
安靜的聲音
我唸書的時候吹過長笛,但吹得不好而放棄,現在五十八歲了又從頭學起,請了專業的音樂老師,每兩週上一堂課(可惜諸事纏身不太順遂)。學些技藝真的很好,人只要學會新的事情就會開心,尤其我的工作是心理治療,特別關注人生的樣貌,學長笛感覺與人生和心理治療也有不少關聯,真是一舉數得。
長笛與鋼琴不同,一次只能吹出一個聲音,所以只能吹奏主旋律。吹到得心應手了,老師會問剛才的和音吹到哪去了?原來吹主旋律的時候也要了解底下的和音會怎麼改變,我還以為就算不懂和音也不會影響主旋律,其實不然,和音吹得用不用心,主旋律聽起來迥然不同,而老師竟然聽得出來,實在可怕。
於是,我們知道沒有吹出來的和音很重要,仔細想想這對人際關係也很重要,人只有一張嘴,一次只能說一句話,比方說「我很難過」,如果這是主旋律,底下應該還有許多和音,主旋律的音色也會因此千變萬化,所以聽出一個人沒有說的和音就非常重要。想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就必須用心傾聽那些安靜的聲音。
老師還教了我另外一種「安靜的聲音」,長笛的音域很高,然而吹高音相當困難,一般人吹起來都會破音,老師聽了會說:「你把高音吹到飄走了。」或者身體挺得太高了,所以吹不好。
原來要吹高音的時候反而要稍微彎腰,才能撐得住那個力道,而且音愈高腰就得愈彎,只有實際吹過長笛才會懂。感覺就像肚子裡放著低音要撐住高音。
實際吹起來可真不容易,每次吹高音就忍不住挺胸,音色也因此變差。
練習長笛讓我有個感想,人在一帆風順的時候總是容易趾高氣昂,得意忘形,但無論爬得多高,總得掉下來重新打好基礎。人生在高低起伏之間有種緊張感,是你往上爬的踏腳石,也是你人生的深度所在。
人類的幸福也是如此,即使站在幸福的巔峰上,若沒有深沉的悲傷撐住腳,幸福會變得膚淺,因此人不可能只有幸福。就像雖然普通人只能聽見長笛的主旋律,但沒有那些聽不見的和音,主旋律就不好聽。即使他人眼中只看見你的幸福,你也得用深沉的悲傷堆出幸福的深度。
我以「幸福眼鏡」為題,從直接間接等各種角度探討人的幸福。本篇是最後一篇,我想強調,幸福固然美妙耀眼,卻同時需要深沉的悲傷做基礎才能穩固提升,或許深沉的悲傷才是幸福的關鍵。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