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夢想跌倒,痛也得!》

作者:冒牌生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9-15

----------------------

導讀:作者冒牌生

         

◎內容簡介

 誰的人生不是充滿遺憾,關鍵在於你怎麼面對

 

 有一個人,從還是小男孩的時候就懷著作家夢,在數不盡的訕笑與冷言冷語中悄悄前行,安靜又堅持,不間斷的寫下去。父母不支持,朋友不看好,工作要辛苦兼顧,生活要努力維持,沒人能保證成功。

 如今,這已是他的第三本書,68萬粉絲傾力支持。

 沒有誰比他更能告訴,如何用學習來滿足野心,用努力來補足才華。

 

 為你很孤單,夢想沒人支持,到挫折走不過去,付出的努力都沒有報償?只是,做了什努力來讓別人願意支持遇到的挫折是否的熱情變得不堪一擊?是否計較人生的輸贏更勝過改變自我的決心?

 不起身改變,夢想永遠都只是幻想。別再猶疑害怕,因夢想跌倒,痛也得!

 

 2012年,冒牌生出版第一本書,旋即登上各大書店排行榜,攻占暢銷榜長達18週。隔年7月,出版第二本書,同樣熱銷。

 就在人生一帆風順之際,他卻爆發了「粉絲團事件」──圖文未註明出處──網友謾罵排山倒海而來,禁不住壓力的他宣布關閉粉絲團。

 那段時間,他承受各大媒體質疑、民批判、親友關切,快速成名也讓他付出慘痛代價。外人看他一路風光:出國留學、網路名人、暢銷書作家……殊不知他在外求學承受異樣眼光,網路經營比別人花更多時間,出書前更曾不斷遭到各家出版社退稿。雖然也曾沮喪,但他從來正面看待。

 褪去「海賊王」的光環與包,這一次,冒牌生決定好好談談當時的心路歷程,以及不同時期的挫敗帶給他的成長。

◎作者介紹

冒牌生

 本名楊立澔,當了十幾年的小留學生,上過幾次節目,過英文,繞了地球一大圈後,又回到臺灣闖蕩職場。喜歡交朋友,從小立志當作家卻常被冷眼相待。總算出了兩本書,攻占各大排行榜,粉絲團人氣累積直達 68 萬人,還成《今周刊》網路專欄作家,不定時到學校演講。即使面對家人好友不時潑冷水,也決心堅持寫下去,是個克服重重訕笑與困難的夢想者。

 有旺盛的學習力與好奇心,凡事都能看到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收獲。喜歡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證明人定勝天,從挫折中成長。

 曾獲項:

 2013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TOP1-2012代表性圖書

 金石堂暢銷排行榜連續18週入榜

 《數位時代》年度粉絲團個人組冠軍

 2012博客來年度百大得作品

 68萬人次粉絲團,搜尋關鍵字:冒牌生驚點語錄

 www.facebook.com/InMyWordz?fref=ts

◎目錄

自序

CHAPTER 1 學習,一場無止境的冒險

1. 先學習,再圓夢   

2. 努力過,不需要後悔   

3. 自己而活   

4. 想變,先得堅持   

5. 出發!得到會比失去多   

6. 你的價值,別人奪不走!   

7. 走過才知道答案   

8. 夢想只是加分題,未必要遠大   

9. 得不到支持就放棄,只是打嘴炮   

10. 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只有未下足的功夫   

CHAPTER 2 人生籌碼與價值,靠累積   

1. 無法控制潮起潮落,就學會乘風破浪   

2. 勇於追求   

3. 迷惘是好的   

4. 先努力,才能改變世界   

5. 不計輸贏的人生   

6. 努力了,才會有希望   

7. 回頭看,但不走回頭路   

8. 拓展人脈,先提升自我層次   

9. 人生,別看一時的成敗   

10. 追夢前,先學會承擔   

11. 犯錯,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CHAPTER 3 謝謝那些批評你的人   

1. 謝謝鼓勵與打擊你的人   

2. 友情像一棵樹,只在乎根有多深

3. 陪你走到老   

4. 忠於你的選擇   

5. 人生沒有滿分,只有進步的空間   

6. 讓關心你的人放心   

7. 不計輸贏的愛情   

8. 真正的遺忘不需要努力   

9. 分手了,不一定還要做朋友   

◎內容連載

先學習,再圓夢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學習。

求學期間,大家或多或少都碰過這種狀況:你發現自己不好也不壞,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卻又擔心無法出眾而作罷。高中時擔心「是不是要考國立大學,未來就業才有保障?」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大學後,又怕「高等學歷被稀釋,似乎要讀研究所才會有競爭力。」過多的憂慮讓自己裹足不前,甚至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迷惘著自己的未來是否會因為學歷不足失去競爭力……

我和大多數學生一樣,求學時也對未來迷惘,不曉得究竟書要讀到什麼程度才夠?雖然知道人人有機會,但心裡卻是個個沒把握。每當想跳脫既有制度,做一些特立獨行的決定時,又擔心不確定因素太高,寧願選擇屈就於原有的社會規範,以求一份保險和心安。

社會以分數、名次掛帥,當你無法以成績取勝時,這個社會的價判斷會殘酷的說明和別人的差距,於是變得更茫然,不明白求學的意義何在。雖然不服氣,但社會大多數人似乎就是這:人生似乎一定要好好讀書,通過考試求取高學歷,未來才有出息。

這樣的話語不斷在周遭出現,透過大眾媒體傳播到每個人的腦袋。可是聰明如不禁反問:難道高學歷才有高成就?難道人生不能自己安排?

我在紐西蘭讀大學時也是那種不重課業的一子。對課本心不在焉,卻在網路、社群、樂評中投注相當多的時間。外國學風開放,上課不用點名,功課不會有人逼,只要足學費,要混還是苦讀都是自己的選擇,這也讓我有更多時間從事喜歡的娛樂。

當時有位很會讀書、又有人生目標的馬克斯學長,我們交情很好,但他看不慣我一天到守著筆電,時間不花在讀書,老在網路上爬文寫部落格。

了讓我多讀點書,他常試圖在課後與我相約到大學二十四小時開放的電腦室通宵念書。可惜不知長進的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自習時間大多數是馬克斯學長念書,而我則上網寫部落格,記錄生活瑣事。

每次只要寫部落格,學長就會苦口婆心地規勸:「可以不要再浪費自己時間了?我們是來這裡讀書的耶。」

我明白馬克斯學長的好心,可是每次聽到他的話,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怨懟,總覺得沒人瞭解心中所想。

一天課後,馬克斯學長又找我到電腦室熬通宵。沒多久,我故態復萌的手癢上網寫文章。他無奈的念了幾句,讓我終於爆發了。

「學歷到底有多重要?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扇窗或者一條路讓我前進?學校我們的事情總是有那多的條式框框架架?難道我不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難道讀書就的那重要?」

我吼得憤慨莫名,完全聽不進去馬克斯學長的話。

這件事雖然沒有影響我們的友誼,但他再也不對我的動加以規勸。

接著我了證明自己的能耐,整理歷年的部落格文章,打算投稿結集成冊。沒想到居然順利出了一本到大陸求學的小說。書出版後,我炫耀式的拿到學長前擺譜。現在想想實在幼稚至極,而且,那本大陸求學的小說賣得並不好,自此之後,我一連好幾年投稿更是石沉大海,下一部作品遙遙無期。

面對寫作路上的初次挫敗,我不願意跟任何人傾訴,尤其是馬克斯學長,我總認他嘴巴上不說,心中一定包持著一種「看,早跟說了!」的心情。

我開始質疑自己是否有寫作的才能,並開始幫作品不受歡迎尋找理由。「一定是因我常年在國外求學,沒有中文底子,不會寫中文,只會打字,大家一定都覺得我腦袋空空,一無所知……所以才沒有讀者喜歡我的作品,所以才沒有出版社願意幫我出書。」

這些自我厭惡的情持續了許多年,仍然無解。因找不到出版社,推出下部作品的日子遙遙無期,我心中越來越抗拒這個夢想,雖然很想繼續做,卻又缺乏執行的動力,只能在原地踏步著。

五年多後,我出了社會,進入職場工作,作家的夢想已經變成遙不可及的一件事。有次,在書看到一張網友瘋傳的照片,那張照片列了三位休學卻成功的名人,如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以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但圖片的末端卻出現一位眼睛被馬賽克的臺灣超商店員,文字反諷著「他大學畢業」。

這則網路諷刺圖文是網友嘲諷臺灣高等學歷被稀釋的物。底下眾多的臺灣網民留言紛紛感嘆學歷無用,就算大學畢業也比不過沒讀完大學的老外,那何必求學

這些圖文帶給我很多的衝擊,尤其是圖文引發的一連串留言,猶如當年我對馬克斯學長咆哮的翻版:「讀書到底有什用?我們何不能決定自己未來的人生?」

於是我開始瘋狂的爬文。爬文的過程中,我豁然發現組圖中的三位企業家不是因休學才達到現在的成就,而是休學前就已經具備了足的實力,帶著義無反顧的決心追求目標。

很多人只看到賈伯斯的休學,卻忽略他繼續留在大學旁聽課程;馬克祖克伯在大學時期總是犧牲多彩多姿的校園活動,窩在宿舍寫書的程式雛形;比爾蓋茲確實沒有完成哈佛學歷,但在某次媒體訪談中,他展示自家書房,裡面擺滿母校哈佛大一至大四必修的課本,上面寫滿了自學的注解。

慢慢的,離開學校好多年的我才有所體會學長的苦口婆心。他想表達的從來不是學歷至上,更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只是想告訴我:「當的才華還撐不起的野心時,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學習。」

這句話後來在網路上也有類似說法,無論一種說法,重點都該放在「靜下心來學習」。

靜下心來學習,指的不只是學校提供的那一紙學歷證明,更重要的是,是否保持一顆謙遜的心,思考自己的天分、特質、興趣、夢想?又了那些夢想做出何種準備?是否具備不計成敗、不管未來如何仍奮勇向前的勇氣?

上述的問題,我不敢一一的肯定回答。

可是如果只把問題歸責於沒有系統性的學習中文,那對未來的作家路絲毫沒有助益。

了不讓自己一無所知,我決定大量閱讀,讀網路、實體的文字作品,再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理解。又一陣子,我決定試著寫一篇沉澱過的文章,便針對上面那張熱門的組圖寫了一篇回應。

沒想到竟得到一萬九千個讚,四千五百多次分享轉發!

雖然有些網友留言:「認真你就輸了」,沒必要對網路流傳的內容太過認,但那次網友們的按讚和轉發仍替我打了一劑心針。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求,但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可是與其僵持沒有得到的事物,不如把已知的缺憾做動力持續付出。

把問題歸咎於外部環境、先天不足或者其他各式各樣的因素,是一件最容易的事,但如果的想透過挫折拉進「與夢想之間的距離」,就必須先用更踏實的態度面對本身的不足。

人生路很長,趁著自我檢視的機會激勵自己,保持一顆持續學習的心,遠勝於一紙學歷能證明的價

犯錯,比什都不做來得好

方向總在摸索中逐漸晰。

連續三個月,我的朋友張顥收入一一k,在生活費日益高漲的臺北根本無法生活。張顥身高一八八公分,體重七十八公斤,練得一身八塊肌,挺鼻薄唇丹鳳眼,不是典型的大眾帥哥,但對是個有味道的型男。

二十三歲的他是知名模特兒經紀公司簽約的小小男模,從小到大很會讀書,大學念成大,由於擁有八塊腹肌,被朋友戲稱「成大好腹肌」,後來又去了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是模特兒中少見的高學歷。

「成大好腹肌」張顥由於心中對表演工作有興趣,到紐約進修時又專程到當地的表演工作坊學習幕前和幕後的技術。回臺灣後參加模特兒公司的選秀活動,進入前十,但半年過去了,進展有限,人生似乎卡關了。

那天上,張顥在我家,算了算自己的收入,他好想放棄,本應是光鮮亮麗的模特生活,卻過得鬱鬱寡歡,就算接過幾次活動,拍過一支電視廣告,前途似乎還是一片茫茫。

其實,以他的學歷,若選擇傳統的上班族生活不是問題,但偏偏就選了那條最難走的模特兒之路。前幾天,他了幫電影宣傳,同時慶祝粉絲團突破千人按讚,他打赤膊露出一身精壯結實的八塊肌,並寫下一段感性的文字。可是,有人留言:「立金變態」(你真變態),接著又被其他評論酸道:「這跟電影有關係,沒名氣還多作怪。」

這些評論看似很眼熟,曾經也有網友留言給我說「無病呻吟,寫得不樣,等寫好一點再發表!」

對方沒有什惡意,但對於網友的留言,我回了一句:「謝謝指,但實力是需要練習的,是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閉門造車只會成長得更慢。」

那則回應得到許多人按讚,因無論實力也好,名氣也罷,都是從無到有的累積。過程不是慢慢等出來的,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做起,經歷一段漫長重複又枯燥的練習才有可能堆積得出來。

沒有人可以直接一步登天,而努力的過程往往會被旁觀者忽略。

張顥曾羨慕的對我說:「麼你的粉絲團有六十八萬人按讚,而我的卻只有一千多人。」

我確實沒有高大挺拔的身材,更沒有八塊腹肌。但早在十多年前,我就開始規定自己每週寫兩篇部落格,到後來開始經營粉絲團後也曾創下每日更新三篇,連續兩年未間斷的記錄。

粉絲團的人數累積,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沉澱的魅力,畢竟在剛開始分享時,我從來沒想過會得到什,也曾一個讀者都沒有,試過天天發文無人看,所以當後來三年累積了六十八萬個讚,在別人眼裡看似輕而易的得到,對我來說,是從十五歲那年每週寫兩篇部落格,到後來每日更新三篇,連續兩年未間斷所累積的結果。

這些話對正在模特兒起步階段的張顥來說太過遙遠,有時候反會讓他陷入一種迷惘的糾結,對未來找不到肯定和方向。他曾問我:「是否應該寧缺毋濫,先想好自己適合做什再嘗試,不要懵懂無知的時候就跌跌撞撞。我好像不適合做模特兒,那乾脆不要做了。」

我笑了笑沒反駁,只問了一句「?」

他沉吟了一陣子,出一句:「因做不好,乾脆不要做了。」

我反而認,不要因害怕自己會犯錯,就選擇什都不做。誰又天生知道自己適合做什?就好像我確立了寫作志願,但實際尋覓的時間長達十八年。從十歲開始,我開始摸索自己能寫什,但我不知道能寫什,該小說還是散文,根本沒有念;但我知道,不可能等到白髮蒼蒼,馬齒徒長後再執行。

沒有幾個人一開始做事就能做到天才的水準,每個人都是從失敗中學習成長。人生永遠不可能萬全準備再出發,路上總會有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大多數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適合做什,所以當有了六分把握後,就開始行動!唯有願意嘗試,才能讓未來擁有無限可能。

那天,我問嚷嚷著放棄的張顥,「一開始想當模特兒?」

「其實也沒有,就腦海中有一個模糊的念,好像我挺喜歡表演這件事,而且身高,身材也不錯,幾次在臺上表演,當臺下有回應時,都會感到激動。但下臺後又會開始疑惑,如果要做,該往個方向。」張顥說。

「那是什到現在都還不放棄?」我又問。

「這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每次想放棄時總是很幸運的獲得另一個機會。可是那些機會,反倒讓我認識到自己更多的不足……我似乎做不到他們的期許。」

「那覺得那些貴人們願意給機會?他們看中的什質?」

張顥搖著頭說:「我不知道,雖然他們的要求,我願意嘗試,但很懊惱無法一次到位。」

確實有一些基本條件,但那些願意給機會的人,不見得是看上的身高外貌,因你尚未成名前,這些條件的可取代性都太高。願意給機會的貴人,也許是在身上看到一股別人沒有的勁和態度。」

張顥聽完,靜默了好一陣子。他知道自己不是大眾型帥哥,但也正因這樣,他對每一次的機會都格外珍惜。也許是高度的自我要求,讓他忘記了,方向總在摸索中逐漸晰,實力則因重複磨練而成長。

人生從不完美。更需要的是規畫、執行和完成。面對一件事的成敗,毋須把的價畫上等號。「做的事情失敗了」不代表「這個人失敗了」,失敗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提升自我的契機。

最後,我告訴他,在經濟許可的狀況下,如果想追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就必須讓世界先看到最好的。不要過分輕視自己,即便還默默無名,實力未發揮,但每個人都是從無到有的。

現在該做的,不是拿著弱勢跟別人的優點相比,那只會讓心情更加鬱悶。而且即便做了又發現這條路不適合,那也根本不是損失。釐失敗的意義,比成功更難能可貴!

走到老

有一種愛情,叫做白頭到老;有一種幸福,叫做相偎相依。

媽媽身體不好,最近老是氣喘,咳嗽咳得厲害。連持續好多年的有舞蹈運動都去不了。爸爸人在大陸,弟弟當兵,我又不住在家裡,成天感慨自己實在老了。

其實,媽媽的身體狀況,我們全家都很擔心,跟從年輕走到現在的爸爸更是連帶被低靡的情感染。

了讓媽媽早日痊癒,爸爸放下手邊的工作,從大陸飛回臺灣,特地開車跟我一起陪著媽媽到臨近的醫院做全身檢

「這情形多久了?」醫生把媽媽肺部的X光片放入燈箱。

「好多年了。」媽媽無奈的說,「只是這幾年更嚴重了。」

醫生拿起射筆,圈起X光片中的一個小白點,似乎在思考該如何委婉的說……

過了好一陣子,醫生才娓娓說道:「肺部有個白點,有可能是癌症的前兆。現在還不能做出詳細的判斷,最好再做更深度的檢測,才能得知身體的狀況……」

「要多久才能知道?」我詳細的追問。

「大要再過兩週,待會還要驗痰、抽血,不然目前的無法判斷是否是癌症的前兆。」

媽媽聽了醫生的話,一直默不聲。坐在身旁的爸爸著急站起身,希望醫生立刻安排下一步的深度檢測。

我們的心情很沉重。前幾年爺爺和家族友人都是因癌症辭世,病發後短短半年左右就走了,那種滋味猶在眼前,現在有可能輪到我們面對,實在都不好受。

陪著媽媽作完身體檢後,爸爸沉吟了好久才問道:「醫生,報告最快什時候能出來?」

「最快需要一週的時間,所以要下禮拜才能拿到。」醫生說完,又叮嚀了一些注意事項,了媽媽好,我們聽得仔細,不敢掉以輕心。

回家的車程,媽媽接到軍中弟弟的來電,說著說著眼就紅了。我坐在後座,用手機詢相關資料。原來「肺部有白點」有許多解讀,有可能是黴菌,也有可能是肺結核,最後一種可能是肺癌。

我把詢結果告訴媽媽,試圖舒緩的緊張。只見閉眼點頭,卻不見笑容。

回家後,媽媽寫了一段文字貼在書。

「以前常覺得現在的日子很好很幸福,老公雖然是個工作狂,但也還算體貼,兩個兒子也長大了不用操心。可是心裡總有一股莫名的感覺,這樣的日子能多久?原來,老天會嫉妒,會把這樣的日子給收回去……」

看到這段文字,我想安慰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口,只好假裝沒看到,也不想按讚分享,我心知不管做什效果都不大,那陣子除了多多關心也沒有其他辦法,畢竟,沒住在同一屋簷下,實在無法面面俱到。

那天開始,爸爸請了長假,暫停大陸的工作,留在家裡照顧媽媽。

一週後,媽媽在檢驗報告出爐前打電話給我,說爸爸病倒了,讓我陪一起去拿檢驗報告。本來說好是三人一起出發,可是爸爸居然病倒。

我訝異不已。「上週爸爸還好好的?怎麼會重感冒?」聽家庭醫生說,爸爸是疲勞過度才導致病毒感染,發高燒又重感冒。這對身體一向健康的爸爸來說,倒是難以想像的一件事。

後來在車上,媽媽才告訴我,爸爸這陣子比媽媽還擔心的身體狀況,工作、生活蠟燭兩頭燒,作息不正常。從那天開始,爸爸雖然請了長假,但仍然在臺灣遙控大陸的員工,他不願讓媽媽太過擔心自己的病情,於是每天上網尋找其他的醫生做二次檢驗,以及找「肺部有白點」的醫學資料,一週不到就整理了厚厚一疊資料,裝訂成冊。

後來他陪著媽媽到另一家醫院做身體檢,大是過度疲勞,醫院細菌多,回家沒多久就發高燒又重感冒。

「好好的日子不過,幹一天到陪我醫院!」

爸爸在床上,抬頭望向牆上兩人當年的結婚照,再看著媽媽,只說了一句:「一定要好好的,打點家中大小事,陪著我背井離從宜蘭到臺北,又從臺北到大陸,辛苦了大半輩子,接下來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好多地方沒有一起去。一定要好好的。」

在媽媽的堅持下,爸爸只好在家休息,由我陪同前往醫院。不知的,原本笑談此事的媽媽突然哽咽。媽媽哭了,的嘴角卻依然上揚。結逾三十年的兩人,依然保有彼此關愛的兩顆心。我徹底了,那叫做白頭偕老的愛情,還有那種相偎相依的幸福。

途中爸爸打了好多通電話,希望可以儘快得知媽媽的病況,並用濃濃的鼻音說:「好好安慰媽,那不見得是癌症,就算是癌症也要告訴沒事的。」

最終的身體檢報告出爐後,醫生帶來了好消息:是良性缺陷瘤,不用動手術,只需要定期追蹤兩年,觀察是否有變大的跡象,也不會影響媽媽的呼吸、肺活量及生活品質。

我開心的打電話向家人報喜,爸爸先是緊張得說不出話,一聽到好消息總算鬆了口氣,但他說著說著竟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印象中,除了爺爺去世,我從沒看過爸爸情失控。可是就在同一天,我的父母分別了彼此流淚。我十分篤定,原來那些讓流淚的,都是最在意的人;那個懂你為何流淚的,多半是最愛的人;那個替拭淚的,就是那個最後和相守的人。而那飽含關心的眼淚,只有彼此最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8443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聽書 的頭像
    聽書

    RIBRE DE VOLER 聽書-彭瀞儀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