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有約
【李鴻源建言。喚醒公民意識】Ep.23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用讀書與觀察奠定人生幸福力
臺大教授李鴻源X彭瀞儀
元‧翁森〈四時讀書樂・春〉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日前聽到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的一段訪問,主持人張大春說:李鴻源是他訪問過的來賓中,少數幾位知識取得與生命記憶密切連結,而且至今還在運用小時候獲得的求知能力。
疫情基調下,暑假如何過?今天節目就請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組李鴻源教授,分享他來自觀察與讀書的博聞強記與積極自信力、以及「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人生幸福力。
李鴻源:「數學很美麗!」
唐・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用文字傳遞的鐘聲,而從中學時代每天通學在公路局新莊總站看著新莊响仁和鼓藝工坊製鼓的李鴻源,不僅因此看懂如何製鼓,還在學會偏微方程之後,用數學演算、描繪、紀錄不同的鐘聲。李鴻源說:「數學真的很美麗!」
不少人望之卻步的數學,如何成為他口中的「美麗事物」?說自己「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讀書/觀察」的李鴻源強調,必須先讓學習變得有趣,而讓學習不枯燥而且有趣的方法,就是「觀察」。
李鴻源提醒,「學習不只在書本上」,譬如他和他的博士生共同完成的「臺灣人工濕地的設計規範」—在鄉下只要用「植物根系的生物膜」,就可以處理污水,不需要集中式的污水處理廠。
李鴻源強調,研究發想與他自小生長於農家的日常觀察有關,「以前鄉下房子的結構,進來是客廳、後面是飯廳、再後面是廚房、廚房旁邊是豬舍、豬舍後面是池塘養魚;所以人吃剩的給豬吃、豬屎豬尿全部變成魚飼料,到了池塘裡面,裡面有魚、有水生植物,然後就把污水處理掉了;然後再放出去,水就變乾淨了。這個我們鄉下每天都在看的。」
「從小我就這樣觀察,後來偶然之間我看到美國環保署人工濕地的設計,弄了半天就是我們小時候的農村嘛!我就丟了一個學生進去,用數學、用電腦模擬,把整個設計規範弄出來,然後就寫了一本設計規範,帶到臺北縣,做了一個三百公頃的人工濕地,一天處理三十萬噸的生活污水,然後製造三百公頃的公園交給學校去做環境教育。小時候的生活經驗、後來的專業訓練,加上博士生的苦工,最後開花結果。」李鴻源說道。
暑假在即,李鴻源強調「留白」的重要性,「不必填滿孩子所有的時間,要留一點時間跟自己對話、留一點時間跟環境對話、留一點時間給孩子觀察周遭世界。」
【李鴻源建言。喚醒公民意識】Ep.23: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用讀書與觀察奠定人生幸福力_臺大教授李鴻源X彭瀞儀
聽書|客座總編
李鴻源教授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組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系博士。
曾任內政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北縣副縣長、台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
2002年參與荷蘭起草面對氣候變遷計畫,催生成立「三角洲委員會」。荷蘭並同步成立跨國的「三角洲聯盟」(delta alliance),輸出「荷蘭經驗」。
照片&圖說提供、
李鴻源
撰稿&製作、
彭瀞儀
收聽{聽書}
Podcast|https://reurl.cc/ZAkV8p
飛碟聯播網線上聽APP
iOS系統|https://reurl.cc/Y98ZNX
Android系統|https://reurl.cc/Y98Z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