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神再在 Ep.3:在「我」裡面有富足

書  名:《老神再在:奇蹟對話錄》

出 版 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4月25日

導 讀 人 :作者謝明杰

-------------------------------------

 

明杰在今天訪問的尾聲,分享了一幀對聯。上聯是「身無病、心無憂、門前無債主」,下聯為「倉有粟、庫有財、腹中有詩書」,橫批則是「人生好時節」。

上聯與臺灣三、四月份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緊繃時,人們經常因為擁有口罩而心滿意足不謀而合。只是這「口罩富翁」好景不常,五月份紓困方案一啟動,社會情緒丕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率全球之先推出的實名制eMask口罩預購系統,破除階級與財富的藩籬,讓每一個人都能依照自身需求,公平、公正、公開地購買到口罩。口罩是防疫重要物資,人們不僅慷慨共享,還發起了「我OK,你先領」運動。但面對金錢,人們態度大不同,癥結何在?

《老神再在:奇蹟對話錄》:「你之所以還會一再的要求得到金錢,是因為你在生活中是那麼的需要它,你非得要有錢以便過活!而這個「想要錢」的念頭又把你和金錢的距離拉的更遠了。因為"想要"就是對宇宙表示缺乏的宣告,宇宙便會回應給你缺乏......」(p.36

「宇宙是從不匱乏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滿足每一個人而有餘。」(p.38

既然神說自己所造一切皆是豐足與完美,那世上的貧窮與飢荒又所謂何來?老神指出:「一切是我的愛所造化,你們可以盡情的"享用"!在你們的文字裡,"享用"被解釋成"享受並使用",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分享的使用"。但是你們不願意分享!卻只管"分配"——用你們的"階級意識"!(p.157

老神說:「你們曾經把任何一種"競爭"比喻成"戰爭",其本質與起源上都來自於人類的貪婪與驕傲之心;貪婪與驕傲不可能帶來雙贏的局面,因為那是"""恐懼"的表徵。不論競爭或戰爭的發生都來自"階級意識"所導致的一切分配不均,而"階級意識"又來自於"缺乏愛"。」(P.158)

儘管老神如是說,但承認自己確實貪婪的人,應該不多。老神書中還說:「在這個相對領域裡,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對大多數人而言,儘管可以假裝不在乎利益,但利益的決定卻永遠凌駕於一切的決定!我問你:如果你是建商,你會在乎傾倒廢土?如果你是檳榔大盤商,你會重視水土保持?如果你是養殖業者,你真著介意地層每年"下陷六公分"?你們關注的是利潤!利潤!永無止境的利潤!你們的貪婪甚至不惜破壞這讓你們產生利潤的母親島嶼,更別說要對她感恩了!這就像殺雞取卵一樣的愚蠢!而關於金錢,我要問的是,如果你有"賺錢的能力",那麼當你得到報酬時,你真的心存感激?你不知道是誰使你有"賺錢的能力"嗎?你感激父母的養育嗎?你感激老師的指導嗎?你感激客戶的貢獻嗎?你感激老闆的聘用嗎?又或者,你感激神的愛嗎?......在缺乏感恩下,你就切斷了金錢所來之處,因為感恩是一種不可思議的能量頻率,可以源源不絕供應你們的需求,甚至無中生有的為你們創造出新的資源......。」(p.48

看著書、聽著明杰的分析,我意識到人們「好還要更好,有還要更多」,來自我有你沒有的競爭、來自你有我沒有的恐懼,缺乏、貪婪就這麼形成了貧窮的惡性循環。說到人們根本的貧窮,明杰歸結出三大類:意識的貧窮、心態上的貧窮,以及因果上的貧窮。要如何擺脫貧窮循環?曾經「勞神籌錢」的明杰,分享自己突破困境的實際做法——「想要富裕,就要先在心裡富裕起來」(如同老神在書中反覆強調的,我們沒辦法成為我們不是的)。

請聽老神信差謝明杰分享,「在""裡面有富足」,了解內在富足的要件包括快樂、信任、感恩、愛、平衡的關係,即知即行跨出邁向內在豐盛的第一步。

.「孩子!生命也可以是甜的,如果你曉得怎麼創造和應用的話。……生命之所以苦,只是因為你們遺忘了感恩和怎麼去愛。」(p.101

「你們如此的恐懼在"失敗的發生"上,以至於看不見自身還擁有多少"成功去經歷"的機會與潛能;你們如此渴望他們"敬重的眼光",以至於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能夠身而為人並且有個創造與經歷的過程,就已經是成功了,失敗並不存在我的計畫裡!」(p.155

.「我觀察到,你們人類所謂的"成功"定義,絕大多數是建立在「財富」上。財富的確是世間成功的象徵之一,但卻不是唯一。......我的孩子,財富不是成功唯一的標準,在這一點上,你們都誤解了!財富只是結果,是宇宙因你的思、言、行而產生的結果;它並非獎勵,也非施予,和我一樣是很中性的!就像雨水落在好人身上,也落在惡人身上一般自然,任何人都能支取宇宙所供應的財富,除非你不知道怎麼支取應用。而現在,我已經將創造的祕密告訴了你,你可以透過宣告自己所「是的」,隨意的支配宇宙為你創造出你要的財富和成功,直到你不再需要為止。」(p.156

.「你必須要先宣告我是""騎車!然後去""得有如"是的"那樣,最後你才能得到""的經驗和能力。遺憾的是,多數人都是選擇"眼見為憑",看到""什麼出現了才相信,才肯行動,也因此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創造力!」(p.130

 

:::本書簡介:::

https://www.cite.com.tw/book?id=8037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聽書 的頭像
    聽書

    聽書 Reading by listening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