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年18%,一生理財這樣做就對了》

作者:施昇輝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5-12-29

------------------------

導讀:作者施昇輝

   第一本著作《只買一支股,勝過18%:理財專家不敢教你的事》

   登上全國公共圖書館電子書 104 年借閱排行榜」第 2 

   ──全國公共圖書館電子書 2016-01-19 公布

◎內容簡介

 「理財」就一定是「投資」嗎?

 只要好好理財,人生一樣可以非常精彩!

 人生各階段的理財重點跟建議,作者不藏私在書中分享!

 如果你剛滿20歲,恭喜你,這本書可以陪伴你超過40年,不會重蹈作者各階段失敗的覆轍,同時還可以把它借給超過50歲的父母看,讓他們及早為人生下半場做準備。如果你已經超過60歲,雖然相關的篇幅不多,但也可以借給剛成年的子女看,讓他們一輩子在理財上不用走冤枉路。

 理財的正確觀念是不分年齡的,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重點,而需略做調整罷了。「人不理財,財不理你」,本書教你的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如何透過理財讓生活無憂的「人生寶典」。

 真正靠投資致富的人終究是少數,他們的人格特質不是一般人所能模仿的,而當時讓他們致富的主客觀環境又不可能重來,所以真的不必羨慕他們,也不一定要有「他們能,為什麼我不能?」的雄心壯志,只要好好理財,人生一樣可以非常精彩。

 「理財」顧名思義是「管理你的財產」,而「投資」的目的則是要賺錢,但是很多理財方法其實是不必考慮它的「投資」收益。作者施昇輝指出,「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項,而「投資」絕不等於是「理財」。

 作者在44歲離開了職場,人生中年提早失業。這個突然的衝擊,也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捩點。他必須積極投資來賺取養活一家7口的生活費,在這個階段他嘗試了各種投資工具和策略,獲得相當多的經驗和心得。

 本書主要闡述作者的理財經驗提供讀者參考。書中將人生區分成5個階段,讓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可以對號入座,提早了解自己該以什麼態度來面對人生的理財課題。

 例如20~30歲初入職場的青年,建議工作優先、好好存錢。而到了30~40歲,可能已經擔任基層主管、結婚成家,這時就是奠定理財基礎的好時機。40~50歲,擔任中階主管的你可能正面臨子女陸續就學、需要學費支出的階段,此時更要用心投資。在晉升高階主管、子女面臨升學壓力的50~60歲,就要輕鬆理財。退休前後、60歲以上的讀者,家中的子女大多已離家獨立,因此這階段就開心花錢吧!

 這本書無法教你致富,只是在分享凡夫俗子透過理財讓生活無憂的自身經驗。因為沒有傳奇色彩,就比較容易讓讀者親身複製和實現。

 「人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很多人真的就此以為只要把財理好,人生就海闊天空。想要「投機」取巧,不肯腳踏實地,在閱讀本書時,也請先斷了這個念頭。

 如果你有正確的認知,不做過度期待,本書將會是你的「人生寶典」,而不是「投資聖經」。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李雪雯 金融保險知名專欄作家

  徐佳馨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

 ○真心推薦

  呂子立 金管會檢查局副組長

  陳凝觀 年代新聞台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趙靖宇 知名專欄作家基金一姐

  林婉美 世界遺產旅行導覽與作家

作者介紹

施昇輝

24歲時,畢業自台大商學系。26歲進入天下雜誌,圓了文藝青年都想進入文化界的美夢。輾轉換了幾份工作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在此度過了人生最精華的15個年頭。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53歲,將他的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時報出版)一書,成為當年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總榜第68名,正式晉升暢銷作家之列。

3年內又陸續出版了4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和旅遊等多重面向。56歲,又回到天下雜誌,出版了這本集其投資理財之大成的第6號著作。

「樂活」是他的人生態度,「簡單」是他的人生哲學,「分享」則是他的人生職志。這本書就是分享他最簡單的理財方法,以及他最樂活的生命能量。

◎目錄

總編輯與作者的Q&A 失業之後,如何能夠年年獲利18 %

推薦序真的,投資理財愈簡單愈好,千萬不要弄得太複雜!李雪雯

推薦序打造自己的黃金人生徐佳馨

作者導讀

自序 「理財」就一定是「投資」嗎?

壹、40~50用心投資

│01│中年失業男

│02│計畫、變化和電話

│03│未來的財務報表

│04│本益比VS.本夢比

│05│媒體偏空,誰要看?

│06│技術分析就是看圖說故事

│07│什麼投資零風險?

│08│期貨,美麗的誘惑

│09│午覺前的頓悟

│10│從電影學理財:當幸福來敲門

貳、20~30工作優先

│01│有工作,再談理財

│02│記帳是理財的第一課

│03│配合預算,記帳才有用

│04│不念研究所,多存兩年錢

│05│認真找工作,飛越二十二K

│06│大夢想VS.小確幸

│07│魔鬼藏在細節裡

│08│小資投資術

│09│我的職場菜鳥階段

│10│從電影學理財:穿著PRADA的惡魔

叁、30~40奠定基礎

│01│租房子VS.買房子

│02│我在三十歲買房

│03│第一間房,不是拿來賺錢的

│04│我只買了三張保單

│05│買保險,也不是拿來賺錢的

│06│我不是創業咖

│07│中年危機,事業外遇

│08│股票上市上櫃的內幕

│09│逃過ㄧ九九○,逃不過二○○○

│10│從電影學理財:社群網戰

肆、50~60輕鬆理財

│01│雞蛋與籃子

│02│自助餐VS.無菜單料理

│03│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04│投資標的呼之欲出

│05│入門版:長期持有

│06│進階版:波段操作

│07│終極版:樂活套牢術

│08│子女教養不能停損

│09│不要把什麼都當投資

│10│從電影學理財:魔球

伍、60歲以上開心花錢

│01│你有資格退休嗎?

│02│五百萬就夠了嗎?

│03│簡單、安心、風險

│04│節儉還是美德嗎?

│05│以後花費都打九折

│06│用「分享」來豐富退休人生

│07│沒有健康,退休變黑白

│08│整理你的金融清單

│09│郵輪之旅,開心花錢的實踐

│10│從電影學理財:一路玩到掛

◎序

○推薦序:〈真的,投資理財愈簡單愈好,千萬不要弄得太複雜!〉──李雪雯(本文作者為金融保險知名專欄作家)

  出過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施昇輝,不管在媒體界或金融業,都算是個人的前輩與大哥。因此,當他很誠心並客氣地邀請個人從保險的專業角度撰寫推薦序時,個人也只有「恭敬不如從命」。

  儘管在施大哥過去的經歷中,都是以證券投資為主,並且只買「台灣50」這一檔標的,就能年年勝過。但其實擁有保險業務員證照的他,對於保險的觀念與想法,卻也「深得我心」。

  隨便信手拈來,像是書中提到的:「投保是為了讓家人免於恐慌,不是讓他們藉此得利,所以,我一直傾向購買消費型保單」、「保險不該和投資掛勾,保險與投資一加一之後,很可能反而小於一,且把這筆保費拿去做穩健的投資,大概只要超過2%,就能勝過儲蓄險了」……等。

  當然,除了保險之外,個人還注意到這本書的「與眾不同」之處,更是願意在此大力推薦給讀者分享與學習的重要理由。其中,特別引起個人注意與鼓掌叫好的內容如下:

  第1、別把我當做報章雜誌最喜歡歌頌的那種「投資英雄」,因為我並不是從極端逆境中,透過投資翻身賺大錢的傳奇人物。這本書無法教你致富,只是在分享凡夫俗子透過理財讓生活無憂的自身經驗。因為沒有傳奇色彩,就比較容易讓讀者能夠親身複製和實現。

  第2、「人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很多人就此以為只要把財理好,人生就海闊天空,想要「投機」取巧,不肯腳踏實地,在閱讀本書時,也請先斷了這個念頭。

  投資理財不是在比拼紙上華麗的作文比賽,而是個長期而辛苦的耐力賽。且愈是務實、不浮誇及不背離人性,也才能隨著時間的前進,發揮出滴水穿石的驚人效果。

  記得華人流行音樂歌壇長青樹──李宗盛曾有句名言:「既然青春留不住,還是做個大叔好。」反觀年齡才剛過知天命之年,卻早已開始享受退休生活10年的施大哥,不但沒讓青春留下空白,還能將退休後的生活,過得比之前更樂活與無憂。單憑這點,恐怕就有旁人值得仿效及學習之處。

  身為讀者的你(妳),也想要像他一樣天天樂活,還可以出國坐郵輪旅遊,過著人人稱羨的愜意退休生活嗎?那麼,就請讓施昇輝這本書,成為你(妳)的「人生寶典」,進一步內化為個人的行動指引,以便順利地搞定此生各種投資理財目標!

○推薦序:〈打造自己的黃金人生〉──徐佳馨(本文作者為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

  因緣際會認識施昇輝先生,也很榮幸受邀在他的新書中寫序。其實以他的學養、著作與投資經驗,在僅對不動產界略有涉獵的我來說,實在是不夠格為他寫序,為此我也推辭多次。後來,昇輝告訴我兩件事,讓我十分感動,就厚顏接下這個任務。

  在這紛亂的時代,踏實特別讓人覺得珍貴,也特別容易感動。

  第1個讓我感動的是,昇輝告訴我,這並非一本「投資英雄」的書,而是一個人人可以嘗試複製的理財觀念書。在這個處處造神的年代,俯拾皆是從零開始、一本萬利的傳奇故事,可是到底多少人能夠複製這個經驗,我想大家心中都有問號。昇輝以自身經驗,透過多種投資工具,為自己打造出財富自由的人生,在這個大家都擔憂退休後何去何從的年代,與其等待18%,或是感嘆沒有18%,昇輝願意無私分享賺18%的心法,讓我十分佩服。

  第2個感動是,在事事求快、凡事都只求速成的主流價值觀中,昇輝很誠懇地告訴讀者自己數十年來累積的軌跡。無論是工作、股票或是不動產,都是這樣一步一腳印,慢慢累積而來。就拿我最有感覺的不動產來說,昇輝的「小換大」、「遠換近」的購屋邏輯,足以成為年輕人購屋的典範。

  在過去10年的房市多頭中,若以昇輝的智慧與能力,他大可以炒房致富,可他仍堅持落實自己的投資原則,認真過生活,穩健過著樂活人生。昇輝用自身經驗告訴讀者,輕鬆理財和開心生活可以同時達陣,這事實在頗讓人振奮。

  最後,再次感謝昇輝給我這個機會為讀者推薦這本好書,也祝福所有的讀者,透過本書的觀念,在理財之路上穩健前行,早日達到財富自由!

○自序:〈「理財」就一定是「投資」嗎?〉

  最近接到一個高中的邀約,請我去和高一學生談「理財」。這場演講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我最擅長的主題是「股票投資」,但是高一學生真的知道什麼是股票嗎?

  就算公民課本教過,我難道要和他們談如何閱讀財務報表來進行個股的基本分析?還是如何解讀技術線型來掌握買賣的時機?這些恐怕兩個小時都講不完。

  最後,我決定只跟他們分享一個最重要的觀念:

  「理財」就一定是「投資」嗎?

「理財」顧名思義是「管理你的財產」,而「投資」的目的則是要「賺錢」,但是很多理財方法其實是不必考慮它的「投資」收益。我只能說,「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項,而「投資」絕不等於是「理財」。

  舉例來說,保險、房地產和股票,都是理財的工具之一,但誰買保險是希望從中獲利的?大家都希望平平安安,不必理賠,結果很多壽險顧問卻都從「投資」的角度來推銷保單。再者,如果你買房子要自住,有必要把增值空間看得那麼重要嗎?或許你一輩子能買一間房都很吃力了,又何必將它當成「房地產投資」呢?至於買賣股票這種理財方法,你一定希望能從中獲利,所以當然是一種投資(或者說是一種「投機」)了。認清各種理財工

  具的特性,你才能充分利用它,而不會動不動就從投資獲利的角度來考量。

  因此,我在寫作時,會特別要求「理財」和「投資」這兩個字眼的使用時機,也希望大家把這本書歸類成「理財類」,而非「投資類」。

  很多人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把「理財」也當成是和「投資」、「投機」一樣的負面辭彙。一般圖書館和公益團體都不太喜歡辦「理財講座」,這可能是被很多口齒伶俐的投顧老師誤導。但是,我受邀去圖書館演講「郵輪旅遊」的主題時,聽眾因為知道我是理財暢銷作家,都希望我留最後半個小時來談「股票投資」,結果後者得到的回響還更勝前者。我們再從書市來看,投資理財類絕對是最暢銷的類別,大家都愛看,但又覺得太庸俗,這種矛盾還是肇因於這兩個字眼被高度混淆。

  我不管寫書或演講,核心理念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理財」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為了樂活,而且賺得夠用就好了;反觀「投資」則是為了致富,讓你開名車、住豪宅,賺錢當然愈多愈好,永不滿足。

  真正靠投資致富的人終究是少數,他們的人格特質不是一般人能模仿的;而當時讓他們致富的主客觀環境又不可能重來。所以你真的不必羨慕他們,也不要有「他們能,為什麼我不能」的雄心壯志,只要好好理財,人生一樣可以非常精彩。

◎內容連載

  40~50歲用心投資

這個階段,一般人在工作上應該已經晉升中階主管,經濟狀況也逐步穩定,有較多的錢可以開始進行風險性投資。子女開始進入小學就讀,課業壓力和親子關係相對輕鬆。工作家庭兩得意,更能用篤定的心情面對未來。

在這個有些餘錢,但又不是太多的時候,我不建議做太多元的資產配置。因為這樣做,會讓每一種理財工具所能分配到的金額太小,無法產生較大的效益,反而應該集中火力在國人最熟悉的股票投資上。因為有穩定的工作收入,所以可以稍微積極一點。

股票投資因為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可說是所有理財工具中最難的一種,不過也有最多的分析技巧供你研判行情。每一種技巧都有它的侷限和盲點,我在此將一一為你破解,並找出可行的因應之道。除了個股買賣之外,交易所也不斷推出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這些獲利機會當然伴隨不同程度的風險,我將以親身操作的經驗來和大家分享。

不過,隨著職場競爭愈趨激烈,中高階人力需求不若以往必要,此時工作上也不是沒有遭逢重大變化的可能,就像我在44歲離開職場一樣,因此仍該做好應變的最壞打算和萬全準備。

01│中年失業男

2003年,我離開了工作18年的職場。當時44歲的我,立馬成了「中年失業男」。當年,全家一共7口人,包括高齡父母、妻子,再加上3名子女。大女兒剛上國1,雙胞胎弟弟和妹妹則是小學4年級。

當時全家的財產有什麼呢?兩棟台北市的房子,一棟父母住,一棟我們夫妻帶3個小孩住,好在貸款都已繳清,再加上大約1千萬的現金和股票。除了每個月可能要付的信用卡帳單外,倒是沒有其他負債。

此外,我和妻子都有投保壽險和意外險,萬一發生不幸,其他家人應該不會立刻面臨經濟困境。

妻子當時在她哥哥經營的餐廳幫忙,雖然每個月都有支薪,但我沒有讓她把薪水拿出來用,要她好好存著,以備萬一時可用。所有家庭生計,我請她放心,還是由我一人來扛。

房子自住,即使比當初購入時增值了許多,但也不可能去處分,所以未來的生活就靠那筆千萬積蓄了。夠嗎?肯定不夠。因為子女要念到至少大學畢業,還要10~13年。此外,台北應是全台灣物價水準最高的地方,1年沒有100萬,肯定過不下去。1千萬的積蓄裡面,還包括股票喔。要是股價跌了,財產就剩不到1千萬了。如果什麼都不做?10年後,大概就Gameover了。

既然風險這麼大,為什麼要離開呢?這要從一場尾牙宴說起。

退伍後的前3年,我在天下雜誌和商業週刊做過行銷企劃,也在遠東集團擔任總經理的幕僚工作。之後的15年,我進入了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上市上櫃以及募集資金的承銷業務,離開前做到部門的副主管。因此,我主要的職業生涯是在證券公司。你可能會說,我是「華爾街之狼」,整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但電影太誇大了,我們哪裡是狼?我們是任客戶宰割的羔羊。

2002年和2003年,是承銷業務最黑暗的時期,整個業界幾乎沒有人賺錢,因為大部分的承銷案都會跌破承銷價,導致我們部門每季(請注意,不是每年喔)的虧損都是以億元起跳;在公司各部門的績效評比,永遠都是敬陪末座,走在走廊上,頭都抬不起來。總經理甚至跟我們說,別再出門跑業務了,乖乖待在辦公室,就不會賠那麼多了。

最屈辱的一件事就是當年的尾牙,公司席開至少50桌,承銷部不只被安排在最後一排,前面還有兩根大柱子,根本看不到舞台上的主持人陶晶瑩和所有精彩的表演。

吃完尾牙,心裡早就有數。果然,沒過多久,高雄分部所有員工無預警遭到資遣。同仁進了辦公室,才知道只有1小時收拾私人用品,明天就要回家吃自己了。雖然我在總公司,並不在名單內,但也被狠狠減薪2成。離開,恐怕是遲早的事了。

2013年初,今週刊特別專訪我,把我的故事當做近來最夯的素人投資典範,並以「中年失業男」來稱呼我。乍看這五個斗大的字出現在雜誌標題時,其實是很難接受和釋懷的,同時也引來許多網友的酸言酸語。事隔多年,我終於能夠以平常心來看待,也才真正願意重新面對和徹底省思。

離開當下,說不惶恐絕對是騙人的;但是說完全沒信心,也不盡然。除了1千萬的積蓄不至於立刻讓家庭經濟陷入絕境外,也想到自己在證券業累積了15年的經驗,往後的日子靠投資股票來賺錢,應該不成問題吧?

這15年來,為了開拓業務、服務客戶,和上市上櫃公司的互動是非常頻繁而緊密的,從中得到的第一手觀察和消息,絕非一般投資人詳閱財務報表和吸收媒體訊息所能企及。即使離開職場,和這些總經理或財務長,以及許多承銷同業好友,仍有私誼存在,消息來源肯定不缺。

這是比較安心的部分,但我忽略了如果完全以投資股票做為唯一收入來源時,每個月都必須獲利的壓力以及它所帶來的極度焦慮,都會讓自己對行情的判斷和個股的選擇受到很大的干擾。

剛開始的幾年,我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投資工具和標的,也經常進行投資策略的調整,最後才找到一個最簡單安穩的方法。所有失敗和成功的經驗,在後續的篇章裡,我都會忠實地和大家分享。

44歲離職當時,全家雖有2棟房子加1千萬積蓄,但有一家7口要養,子女仍在就學中,這樣的資產就夠在台北生活了嗎?

02│計畫、變化和電話

所有投資人應該都聽過這句名言:「一個計畫趕不上一個變化,一個變化比不上一通電話。」

股票投資是所有投資工具中,資訊最不對稱的一種。保險產品百百種,各家內容都不同,但是說明書寫得清清楚楚,你可以充分了解比較再選擇。房地產資訊本來也不透明,但現在有了「實價登錄」,買賣雙方都有了明確的殺價攻防範圍。股票就各顯神通、各憑本事了。沒本事,至少要期待有消息靈通人士打電話給你。

我想靠股票賺錢、繼續養家活口,當然就想接到這通關鍵電話。不一定是電話,也有可能是各種見面的機會。在證券業打滾十多年,不只累積了錢財,也累積了人脈,包括同業和上市上櫃公司的經理人。有時候,打電話問候寒喧,有時候見面吃飯喝咖啡,消息來源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機器會折舊,人脈也會折損。離開職場後,這些人脈因為仍在上班、工作繁忙,因此他們大概只會給你1、2次見面的機會,你總不好意思一直去打擾人家吧?久而久之,取得股市明牌的資訊來源,就不斷消失了。

離職後的某個中秋節前夕,子女問我:「這幾年怎麼都沒人送月餅了?是不是已經沒人要巴結你了?」他們的觀察真是一針見血。股市明牌是要靠彼此交換的,如果我都不能回饋,這些人脈又何必繼續跟我互動?

此外,在各種聚會的場合裡,多數人常常會主動提及最近聽到的股市明牌。1來炫耀,至少這還善意;2來讓你抬轎,因為他已進場,多多宣傳,股價自然會漲,這就有點心機了。不過,他推薦你買之後,你不一定有機會再碰到他,問他什麼時候該賣?他也不可能記得通知你賣,甚至你主動打給他,問他賣出時機,但他其實早就賣了。

大家都知道:「會買不稀奇,會賣才是高手。」結果我們通常都在找該買的「股票」,卻沒有任何消息來源告訴我們該賣的「時機」。

就像我一樣,每個股市投資人都巴不得可以接到這通電話,告訴你哪一支股票會大漲,買了之後就會賺大錢。但是,為什麼世上會有這種好心人,要告訴你這個穩賺不賠的消息呢?天下沒有白吃的晚餐,要人家打這通電話給你,是要付出代價的,因而造就了一個老祖宗絕對想不到、360行之外的行業「投顧老師」。

一個公司營運好壞和成長前景,誰最先知道?當然是公司董監事、經理人,甚至是它的上下游廠商,然後是大牌股市分析師,證券公司研究部和承銷部,再來是認真的媒體記者,最後才是一般散戶。資訊經過幾手之後,一來會質變,二來會落後。在這個傳遞鏈裡,愈前面的人收到的是「情報」(Intelligence),愈後面的人收到的是「消息」(Information)。前面只有少數人知道,所以值錢;後面全天下都知道,你怎麼就認為靠這種消息,你就會賺錢,別人就會賠錢?

很多散戶都懂這些道理,為了取得比別人更即時、更精確的消息,也願意付錢,因此成了「投顧老師」的「會員」。我不諱言,我也一度參加過。

我們看這些老師在電視上口沫橫飛、煞有介事,看圖分析、吹捧戰功,好像參加會員之後,賺錢就可以天經地義了。真的付錢參加後,不用我贅言,大部分人的會員經驗都是慘痛的。他們一次推薦好多支,奇怪怎麼我挑的都會賠錢?其中當然也會有漲的,這些就成了他們大吹大擂的證據。

怎麼辦呢?離開職場之後,以往的人脈不管用,參加會員的投顧老師又兩光,挑選股票只能自立自強,無法再假手他人。為因應這種資訊劣勢,我擬妥了3種對策:

1.仔細研究各家公司財務報表,從中挑出優質潛力股。

2.充分閱讀相關財經媒體訊息,掌握國內外金融及產業變化。

3.認真鑽研技術線型的解讀,掌握正確買賣時機。

(上面3點,像不像政府的口號式政策?或是理財專家的廢話?)

因為我們相信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則金科玉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比別人努力,就一定會賺錢。但是,真的適用在股市嗎?

少數人收到的是「情報」(Intelligence),肯定能獲利,多數人收到的只是「消息」(Information),怎能期待會獲利?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164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聽書 的頭像
    聽書

    聽書 Reading by listening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