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多情簡史:GDP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每個國家都愛GDP?》
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
作者:黛安‧柯爾
原文作者:Diane Coyle
譯者:劉道捷
出版社:好優文化
出版日期:2015-04-29
-----------------------------
導讀:經濟學家 吳惠林教授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華爾街日報》非小說類選書
《被賣掉的未來》作者黛安‧柯爾最新力作!
GDP成長=/=國民幸福指數
=/= 薪水一定會漲!
過去,我們用GDP來評估國力。
現在,我們用GDP來騙取選票。
○GDP的誕生,一開始就與你我的幸福生活無關
在《被賣掉的未來》中,黛安‧柯爾告訴你,GDP無法衡量出國民福祉。在本書中,黛安‧柯爾則要進一步告訴你:GDP打從一開始就不是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或幸福指數。
‧起初,GDP其實被拿來評估國家可以花多少錢打仗。
‧後來,GDP被拿來算:不打仗,可以省多少錢?
‧曾經有人想過GDP應該要能夠衡量國民福祉,但最後仍不敵政治鬥爭。
‧結論:GDP其實不是故意忽視你我的幸福生活……而是一開始,幸不幸福這件事,就不在GDP的管轄範圍內。
○大家都愛GDP!但我們跟它,很熟嗎?
或許大家都知道GDP,但我們真的知道,GDP計算了什麼、又不計算什麼嗎?
‧女性對家庭的付出到底值不值錢?嗯,GDP要告訴你:不值錢。只要女性待在家裡操持家務、撫育幼兒,就註定無法對GDP產出任何貢獻。
‧不過,不論是戰爭支出、戰後收拾殘局,都會對GDP成長造成極大的貢獻。所以從GDP的角度看,戰爭要比女性對家庭的貢獻要值錢多了。至於實際如何……抱歉,那與GDP無關。
‧順帶一提!因為GDP的重點在「生產」,所以……去血拚,對GDP的貢獻也比在家裡做家事高。
‧結論:其實,不只是家庭勞務,就連學校教育與醫療品質的好壞──老師教出多少好學生?護士照顧病人的品質?這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事,就GDP來看,幾乎沒有貢獻可言。
○什麼都能喬!連GDP也是……
喬人事、喬檔期?這都不希奇,你看過GDP也能喬的嗎?另外,為什麼GDP非喬不可?
‧70年代時,英國因為負債與GDP提供的警示而決定力行樽節,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的緊急貸款。但這個警示在3年後被證實過份誇大經濟危機,英國其實根本不需要這筆貸款。
‧據說中國政府已經在2000年時說服世界銀行,降低該行對中國的人均GDP估計值。相較於70年代的英國,中國政府是真的想申請優惠貸款!
‧2001年時,希臘靠著帳面上的債務「喬」到GDP的3%以下,成功混進歐盟。2015年的現在,希臘不但沒打算還錢,還打算從歐盟借出更多錢。
‧結論:GDP要「喬」嗎?當然要!不管是借錢、不借錢,或是不還錢,把GDP「喬」好,全都有可能!
○我們還需要GDP嗎?
是的,我們仍然需要GDP。我們仍然需要一個衡量工具,為我們評估國家財政,藉以確認施政方向。然而,黛安‧柯爾要告訴我們的是:GDP在20世紀是很好的衡量工具,卻越來越不適合21世紀的經濟現況,因為21世紀的經濟火車頭是創新、服務與無形商品。
★奈及利亞是窮國嗎?★
有一項針對已經是非洲最大經濟體之一奈及利亞的估計認為,如果考慮行動電信和奈萊塢電影之類繁榮產業的成長,2014年奈及利亞的GDP會一舉增加40%,奈國的經濟規模會直追南非。整個非洲,或許不像英國或美國那麼富有。但真的有我們想的那麼窮嗎?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台大經濟系退休教授林向愷
中華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吳惠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黛安‧柯爾(Diane Coyle)
1961年2月生於英國蘭開斯特郡。曾進入牛津大學布拉斯諾茲學院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再到哈佛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柯爾曾在英國財政部擔任顧問、也曾是英國競爭委員會(UK Competition Commission)、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皇家文藝學會的成員。並曾擔任BBC Radio 4的節目主持人。2009年因在經濟方面的貢獻榮獲大英帝國勳章。2011年起成為BBC信託的副主席。曾撰寫過一系列教導不同的經濟概念的書籍。
柯爾目前擔任國際性投資顧問公司Enlightenment Economics的常務董事、英國能源公司EDF Energy的顧問,也是英國移民諮詢委員會的成員。2014年9月起將在曼徹斯特大學擔任兼職教授。著有《高尚的經濟學》(The Soulful Science)、《Sex, Drugs and Economics》,以及《無重量世界-科技和創意主導的年代》(The Weightless World)等書。
○譯者簡介
劉道捷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經濟日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譯作包括《21世紀資本論》、《能源大探索》、《股票作手回憶錄》、《看的到的世界史》、《基業長青》、《下一個社會》、《野蠻的下一個社會》、《猶太人致富金律》、《資本家的冒險》、《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等書。譯作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18世紀到1930年代:戰爭與大蕭條
第一節 現代國家帳目的誕生
第二節 GDP的特質
這是什麼?定義
非洲算窮嗎?
矽谷的統計頭痛症
1976年英國無危機
製造的極限
第二章 1945-1975:黃金時代
第一節 戰後的反彈
第二節 我們表現得有多好?
第三節 匯率與購買力
第四節 國際比較能展現什麼?
第三章 70年代的遺產:資本主義的危機
第一節 經濟的膨脹性蕭條
第二節 共產主義
第三節 環境保護論
第四節 人類發展
第四章 1995-2005:新典範
第一節 了解什麼是成長
第二節 新經濟繁榮
第三節 衡量服務業
第四節 多樣化的大爆炸
第五章 我們的年代:大崩潰
第一節 希臘悲劇:傲慢與復仇女神
第二節 加值與減值
第三節 製造的極限
第四節 非正式的經濟
第五節 經濟產出與福利
第六章 未來:21世紀的GDP
第一節 複雜性
第二節 多產性
第三節 持續性
第四節 結論:21世紀我們需要怎樣的國家統計?
◎推薦序:〈認清GDP,才能買回「被賣掉的未來」〉
1994年11月29日,我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題目為〈諾貝爾、史密斯、凱因斯、顧志耐〉的小文,先是說諾貝爾獎設立的緣由,竟是阿弗烈‧諾貝爾(Alfred Nobel)為了贖其發明的火藥被用作殺人工具之罪而出資設立,呈現的是:「無心」的好事卻可能釀成巨禍。火藥若用於增進人類福祉的事,當然有大貢獻,但用作殺人武器卻成巨災,發明者雖無心,甚至是善意,卻可能將人推向地獄。其餘3人都是經濟學界巨人,卻也出現與諾貝爾發明火藥的異曲同工後果。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是公認的經濟學始祖,其經典之作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旨在探索財富的本質及源頭,而財富是要造福全人類,但「nations」一字的「s」被忽視,乃被誤導為只為「某一國」追求財富,於是助長「以鄰為壑」的「國家主義」之興盛。在台灣,該書通譯為《國富論》,正是反映此種誤解和誤導,與史密斯的原意可說相反。
凱因斯(J. M. Keynes)有「總體經濟學之父」稱呼,其倡議「創造有效需求」的理論,讓政府掌握權力以各種政策創造有效需求解決「過剩供給」、經濟不景氣難題,是為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提供解藥,但此政策風行全球的結果卻成為酗酒、毒癮,表現在「債留子孫」、大債時代、金錢泡沬、沒有明天,這也並非凱因斯創造其理論的本意。
顧志耐(Simon Kuznets)是第3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國民所得之父」尊稱,他是在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之際,創造了「國民所得會計帳」,本意是在藉之了解一國經濟的內涵,就像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收支帳一樣。哪知由國民所得所引發的各國「競逐」經濟成長率,強調「本國」的經濟實力、經濟競爭力,導致全球貨幣戰爭、經濟戰爭,脫離各國應分工合作、互通有無的本質,和史密斯的《原富》被解為《國富論》之後果相同。
我們的未來即將被拚掉
我在20多年前提出的警訊和憂慮,迄今的演化可說每下愈況,各國都一再應用凱因斯理論讓政府拚經濟、追求經濟成長,竟已到「拚掉我們的未來」之不堪境地。英國經濟學者黛安‧柯爾(Diane Coyle)在2011年出版的《The Economics of Enough》為我們作詳細的描述,她質疑政府拚經濟卻賣掉人民的未來,將環保、公債、貧富懸殊等等當今重大課題作明確剖析,並明指「永續發展」愈來愈沒希望。她不只一針見血提出警訊,還將諸種待解決的問題歸結,認為要妥善處理必須想清楚3件事,最重要的第1件事是改變衡量經濟的指標,而當今全球最通用的指標就是GDP,但黛安‧柯爾明確指出,以GDP衡量經濟成長卻讓人民「無感」,她認為癥結所在是沒能含括無形資產,而且以一個專章將近40頁的篇幅說明。
可是,顧志耐的這個偉大發明,怎可能這樣就可講清楚說明白的,而且,過去我們用GDP來評估國家的經濟力,現在的政客們卻用GDP來騙取選票,人民若不能清楚明白GDP,就會被騙得團團轉。雖然當前經濟學教科書都有專章介紹國民所得,但不容易看懂也很難教,亟需深入淺出容易看懂的書籍出現。黛安‧柯爾或許有同樣的感受,乃緊接著《The Economics of Enough》再寫出這本《GDP的多情簡史》,教導一般庶民弄懂GDP。
GDP的精采故事
本書由國民所得、國民經濟會計的誕生下筆,以歷史過程演變階段陳述GDP的來龍去脈,分成5階段來回顧過去,各以1章介紹,先是18世紀到1930年代的戰爭與蕭條時期,現代國民所得帳和GDP誕生;第2章講的是1945-1975年所謂的黃金時代GDP的面目;第3章則是1920年代到1990年代資本主義危機時期的GDP角色;第4章描述1995-2005年新典範時期的GDP;第5章則是全球金融海嘯迄今GDP的面貌。黛安‧柯爾還用最後一章來展望GDP的未來。
同樣的GDP,在不同時期的內涵卻不相同,即使同樣的意涵所涵蓋的項目也不一定相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GDP從一開始就不是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它是衡量一國財政收支的工具,是一種會計帳,但其帳目複雜,資料又難精確,很容易被喬來喬去,人民也很容易受唬弄。不過,即使它有諸多缺失,但GDP還是一個好的衡量工具,而且也不會被丟棄,所以任何人都應對它有所了解,以免受騙。可是它難教難懂,總體經濟學被視為畏途,關鍵就在國民所得(GDP)難搞。
很幸運地,黛安‧柯爾的這本講述GDP故事的新書,為我們化解了這個難題,因為它好看、好懂,讓讀者輕鬆的就能讀懂GDP。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內容連載
引言
「在希臘,統計是一種技擊運動。」安德烈亞斯.耶奧爾耶歐(Andreas Georgiou)聽說自己要面臨刑事控訴和國會調查後,說了這句話。耶奧爾耶歐很傑出,曾經在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工作多年,如果要拍跟歐洲經濟災難有關的電影,耶奧爾耶歐或許可以由影星喬治.克隆尼扮演。2010年下半年,他由國際貨幣基金和歐盟空降,出任新成立的希臘官方統計機構統計局(Elstat)局長。幾星期後,他的電子郵件遭到駭客攻擊,幾個月後,新近遭到裁員的舊統計局理事指控他違反希臘國家利益。檢方後來在造成希臘人意見嚴重分歧的一個案子裡,指控他玩忽職守、偽造報表、偽造官方資料等重罪。
他犯了什麼罪?就是試圖在統計官員承政客之命、粉飾統計數字幾十年後,提出跟希臘經濟有關的精確統計。這個案子關係至為重大,因為歐盟是否撥付紓困資金,救援希臘政府、防止希臘經濟崩潰,取決於希臘是否達成刪減政府支出與借貸的嚴苛目標。目標是以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表示,國內生產毛額是一國經濟規模的標準,是大家熟悉的術語,對大多數人卻沒有太大的意義。本書意在敘述這種統計怎麼會這麼重要的故事。
耶奧爾耶歐獲得任命前不久,歐盟執行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希臘已經篡改數字多年。這一年稍早,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新統計局的前身)局長在多少有點絕望之餘,跟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官員聯絡,「宣稱官方干預數字的提供。」這份調查報告斷定,希臘多次誤報統計數字,希臘政府無論如何,都無法掌握自己的支出,大家對「希臘制度架構的可靠性」深表懷疑──這句官僚用語的意思是:希臘政府沒有能力控制、甚至沒有能力計算國防支出之類很多領域的花費。
官方調查其實毫無必要。統計專家可以告訴歐盟執行委員,希臘人只是看著報上來的數字做假帳。2006年,希臘宣布GDP比先前想像的高出25%一事,就是潛在的警訊:因為當時的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在經濟統計中,加上沒有列入帳簿、稅捐機關也不察的估計產值。當然不是只有希臘會在官方GDP統計中,納入所謂的非正式經濟(後面會重新探討)估計值,但是在需要對外舉借更多債務時,這樣大幅提高GDP很有用,因為GDP規模是放款人判斷借款人償還貸款能力的關鍵。
除了這種變化、除了歐盟統計官員經常拒絕批准希臘的數字外,編造的數字也會有統計上的指標,顯示這種數字是捏造出來的。GDP或其他經濟變數的型態有一種特別的統計指紋,很難偽造。這種系列統計數字不是隨機的。具體的說,就像隨機統計的情形一樣,第1個數字是不是1(或最高到9的任何其他數字)的機率為1/9;相反的,統計數字以一開頭的機率大多了:第1個數字是1的機率比是9的機率高出6倍、是1的機率比是3的機率高出2倍多,其餘以此類推。這種指紋型態叫做班佛定律(Benford’s Law)。在2006年播出的罪案劇《數字追兇》(Numb3rs)中,名叫《跑路哥》(Running Man)的一集裡,大衛.克萊姆赫茲(David Krumholtz)飾演的數學天才查理.艾普斯(Charlie Eppes)博士,就是用班佛定律,破了一系列的竊盜案。希臘的GDP統計中沒有班佛定律的指紋。
歐盟執委會的報告很清楚──是我所見過最不客氣的官僚語言──指責希臘財政部為了保持貸款源源流入希臘,下令官方統計單位,必須交出什麼樣的赤字和GDP數字。2010年前,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理事會一定知道數字造假,不然就是一定不知道,不管知不知道,兩種情況都顯示,這個理事會幾乎不是有效的國家統計機構。巧合的是,我的好朋友、在著名的國際事務智庫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擔任經濟部門主任的寶拉.蘇巴琦(Paola Subacchi),曾經在2002年參觀過希臘國家統計服務局。當時她飛到雅典,搭上計程車,坐到居然是屬於郊區住宅區的一個地址。
她說:「統計局設在普通商店廣場內,我被迫在一段1950年代的公寓街區中尋找入口,然後爬樓梯,走進一間積滿灰塵、沒有幾個人在的房間。我記得自己沒有看到電腦,這種情形非常特別,根本沒有專業作業的樣子。」難怪國際貨幣基金和歐盟執委會要借給希臘政府紓困基金時,把派任耶奧爾耶歐先生、創建新的統計機構,當成條件之一。其中可能有尚待揭發、令人厭惡的驚異問題。耶奧爾耶歐遭到背叛國家利益的指控後說:「我因為不做假帳,而遭到起訴。」理論上,背叛國家利益罪名的最高刑責可能是無期徒刑。
提到這個惡意編造統計的故事,目的是要突顯GDP在日常政治與金融上的重要性。理論上,耶奧爾耶歐先生可能因為提出跟前任不同的數字,而鋃鐺入獄,然而,千百萬希臘人的生活水準──他們會有工作嗎?他們需要在食物救濟站排隊嗎?──卻取決於他的數字。
GDP是我們衡量和比較國家表現優劣的方式,不是測量土地大小或平均溫度之類自然現象精確度偏差多少的問題。GDP是人為衡量的實體,相關觀念只能追溯到1940年代。就像第一章裡要探討的東西一樣,大家在1940年代以前,利用不同的觀念,衡量經濟表現的好壞,而且就算是這些觀念,起源也只有200年出頭。萬一耶奧爾耶歐先生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鋃鐺入獄(該案的調查仍然拖延不決),失去自由,一定是為了把一切加總起來而形成的抽象觀念──一切指的是釘子、牙刷、耕耘機、鞋子、理髮、管理諮詢、街道清掃、瑜伽教學、碗盤、繃帶、書籍、和經濟中數以百萬計的所有其他服務與產品──然後再用複雜的方式,配合季節性的波動,進行調整,同時考慮到通貨膨脹,再進行標準化,以便所有國家的統計只要再經過假設中的匯率調整,大致都可以互相比較。你明白了吧:這是從極為複雜的方法中得到的抽象統計,重要性卻至為重大。
因此,這麼虛假、這麼複雜、這麼抽象的東西,怎麼會成為決定經濟政策、影響希臘人民生計的極度重要因素?影響他們和我們命運的關鍵政治決策,居然是由GDP決定,這樣子到底對不對?畢竟,光是「經濟」這個指標,通常就會主導政治上的競爭,每季GDP增加0.2%、或減少0.1%的差別,似乎會造成政府的命運跟著起伏。後者可能表示經濟衰退,前者可能代表當選連任。經濟學家和政客經常在新聞快報中,針對經濟表現,發表截然不同的聲明,據以說明經濟成長率可能有多少、因此政府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GDP是代表經濟成就至高無上的標準,但是這種地位已經碰到愈來愈多的挑戰,政客或經濟學家倒沒有像人民一樣,把GDP當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出問題的主要象徵。例如,環保人士相信,GDP造成大家過度強調成長,卻犧牲了這個星球,提倡「幸福快樂」的人認為,必須用代表真正「福祉」的指標,取代GDP。推動占領運動的行動份子聲稱,大家把重點放在GDP上,掩飾了不平等和社會的不和諧。
GDP及其扮演指導經濟政策的角色,的確遭到一些理性的批評。這些批評也包括質疑GDP的統計結構怎麼會變的這麼複雜、以及這麼複雜的抽象數字實際的意思是什麼。但是,就像本書也要說明的一樣,GDP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自由與人類能力的重要象徵。GDP以不盡完美的方式,指出創新和人類的可能性。GDP是人類創造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在愈來愈多服務與無形事物主導經濟的狀況下、人類互相照顧的指標。2002年時,美國經濟分析局宣稱,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4這是大家都可以了解的誇張說法。
本書要解釋GDP的意義、描述其歷史、說明其限制,還要為GDP辯護,主張GDP仍然是經濟政策的關鍵指標。GDP的確勝過建議中一些相當流行的替代指標(如「幸福快樂」)。我也會質問在衡量經濟表現上,GDP是否還是夠好的指標──我的結論是不夠好。GDP是為20世紀大量生產實體經濟設計的指標,不是為快速創新、無形、日漸數位化、服務化的現代經濟而設計。經濟表現多好總是會成為日常政治中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一個勝過GDP的「經濟」衡量標準。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