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熱血師的十堂公民課》

作者:黃益中

出版社:寶文化

出版日期:2015-05-04

-------------------------

導讀: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黃益中

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巢運」發起人之一

公民師行動聯盟發言

         

◎內容簡介

 「犧牲一個人去拯救其他的大多數,認同?」

 「民主只要多數決,就?」

 「如果就是那個被犧牲的少數呢?」

 

 從高中課堂出發,十場關於公平正義的思辨對話!

 不思辨,就不會有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

 

 從一名買不起房的高中公民老師,

 到成「巢運」發起人之一,

 黃益中不僅講授課本知識,也反問學生:什是公平正義?

 他以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的現象,說明「居住正義」的迫切性

 他以樂生療養院、苗栗大事件,與學生討論何謂「符合公共利益」

 他以全國關廠工人案、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等事件,談「勞動權益」

 他從25萬人洪仲丘上凱道,318學運和香港佔中,談「公民不服從」之必要

 他從多元成家、同志婚姻議題,討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影響

 作者黃益中是高中公民老師,本書重現了他最震撼人心的學現場。他透過師生討論、激辯、對話的過程,轉化我們日日面對爆炸資訊下的「理性思辨」能力,讓近年來台灣社會最重大的人權議題、被忽略的弱勢族群,在學生的辯論中發酵,重獲關注。公民老師?黃益中以《思辨──熱血師的十堂公民課》這本書,做扎根的工作。因,當社會資源分配嚴重傾斜,階級不再流動,育,是最後的希望!

◎名人推薦

 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張茂桂(中院社會學究所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學者專家一致推薦!(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王珢(宜蘭高中校長)

  王榮璋(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增勇(政大社工所副教授兼所長)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吳伊婷(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

  林佳範(師大公領系主任、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理事長)

  花敬群(房市改革行動聯盟發起人)

  周美里(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召集人)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張添唐(台南一中校長)

  彭揚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馮光遠(知名作家)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管中祥(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理事長)

  滕西華(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

  賴振昌(立法委員、前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專文作序!(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不管哪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為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麼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麼是真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清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絕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戛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作者介紹

 黃益中

 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1979年生,師大公訓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年資11年。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錯誤價值,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

 「我就是譁眾取寵!」他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用熱血形象打破傳統老師的刻板印象,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目錄

【推薦序一】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

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008

【推薦序二】跟孩子一起上公民課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011

【推薦序三】向下扎根的公民思辨課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014

【推薦序四】「師生共學」的公民課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016

【自序】公民課,比我們想得更重要  020

第一堂 要成就多數人的利益,就要犧牲小我?◎公共利益  027

第二堂 他/她的性別愛欲,由他/她決定◎多元性別  049

第三堂 文化,只有差異,沒有高下◎多元文化  071

第四堂 當勞動環境崩壞,痛苦指數日增◎勞動權益  095

第五堂 不吃不喝一百四十年買一棟房子◎居住正義  119

第六堂 公民有不服從的權利◎社會運動  145

第七堂 「山也BOT,海也BOT」之後◎永續發展  169

第八堂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民主參政  193

第九堂 在國家認同的分歧點上◎兩岸關係  219

第十堂 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戰爭◎自由貿易  245

◎序

 推薦序一:〈體制高牆無法閃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身軍伍同梯,我是先認識迷彩猛男黃益中,再認識熱血公民老師黃益中──這樣的順序,彷彿預告著他進入社會運動的姿態:毫不遮掩的直接。這作風,不只是跟他作對的公部門感到棘手,連社運伴都得費一番功夫去適應,但是這些難和顧慮,益中沒有太過在意;推動他往前的,是始終如一的樸素正義感和說一不二的性情。

  帶著樸素正義感和性情,在事事講究倫理、辯證和批判的社運圈裡,又要面對被法規制度、政治利益和傳統窠臼死的公部門,他完全是一個異數,也因此,我太習慣於原本那種一個念頭打三個結的節奏,所以益中是直來直往,我就總是直冒冷汗。後來,我看到益中的確扮演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像是對著國王新衣哈哈大笑的小孩,我愛上這一位麻吉老友兼抗爭戰友。

  我們在社運場合的第一次重新邂逅,是好幾年前的同志遊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這位異男味猛男向我打招呼,我必須坦白承認,鑽進我腦子的第一個問題,是好奇於他的性傾向。我沒有問出口,因我很快察覺到,對益中的行動來說,自身的身分和處境並沒有任何影響。等到這兩年我也跟他邏輯同步化之後,我運作他的肌肉外表和率直止來性別多元議題發聲,效果十足:不管是在同志團體的小室裡,還是馬路中間的大舞台上,他都能激勵士氣。一個大剌剌的異性戀男子,衣著除了裸露肌肉的鋪陳之外,沒有任何裝飾作用,卻能用扮裝皇后那股萬夫莫敵、唯我獨尊的辣氣勢,把目光聚集起來,再把能量放射出去。

  我們第二個合作的運動,是居住權;益中關心高房價問題,站在買不起房子的小市民立場,而我反迫遷而奔走,跟守護家園的住戶並肩;這也是益中之所以從聲援者進化行動者的關鍵時刻。談這個議題,益中幾乎做到如同白居易以老嫗能解作標準:沒有拗口的理論,只有晰的思路。他用信函去跟公部門對話,用投書於媒體去跟大眾對話,他迎戰質疑和辯論,追擊閃和沉默,把一個原本只牽到弱勢族群的冷門話題,上人人無法閃的基本民生。這場長征的最新進度是,他從街頭和會議室,打回他的老巢,育現場。

  不管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的一記直拳。老實說,這一拳打上去,高牆打一個洞,益中的拳指恐怕也傷得不輕,鮮血滴流的,因他畢竟不是活在空的人,他有他的職涯,有他的生活。無論如何,他吃下反作用,再蓄一力,再出一拳。

  然而,他的樸素,並不代表簡單粗糙,他的直接,並不代表未經深思,而是一種直指核心的堅持,不會被混淆原則,不能被轉移焦點。身公民老師的益中,對理論畢竟是不陌生的,受的思考訓練畢竟是扎實而完整的,所以我對他最新一拳打回他最熟悉的育領域,頗有期待:在體制高牆上打幾個洞,讓春小毛頭有機會鑽過去看新視野──總有一天,小老鼠們會把牆根拱鬆了,雞蛋也能有戰勝的機會。

 推薦序二:〈跟孩子一起上公民課〉──沈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2013年在哲學星期五的場合中,有幸認識到一位奇特的人物:黃益中。後來,相談之下才知道他是高中公民老師。不同於我年少時對公民老師暮氣沉沉的印象,相反地,黃益中老師充滿魅力與熱情,更是頭腦晰、口才便給。不僅於此,黃益中老師和他一群同樣高中老師的朋友們,因對現實不公的反省與行動,共同聚集一群有理想的人,投入到居住正義的公民運動,更是讓人佩服不已。

  目前3、40歲的人,也包括年紀更大的人,對自己成長環境中的公民育如果不是無感,就是或多或少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感,原因是,許多人長大才知道自己當時所接受的歷史、地理有許多因政治控制而生的虛構,而公民課程──「公民與道德」毋寧是黨國意識形態,延伸到校園中,所進行的效忠式道德規訓育。不過目前高中的公民課程,卻因許多熱血公民師的介入,重新思考「何謂公民?」、「公民育可以是……?」而有不一樣的面貌。黃益中老師就是在這幾年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的歷史時刻,寫就出充滿思辨的公民課程。

  這本書生動地透過老師與學生間「對話」方式,爬梳了台灣近年公民自覺運動,是思想性的,也是實踐性的。凡台灣目前高房價卻高空屋率的奇特景象,當住宅成炒作商品,從而思考如何透過制度面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並衍生出:「社會住宅是否必要?」;藉由護家盟與同志團體之間的論爭,引導出同性婚姻的討論背後,所隱藏的偏見;在過去對於勞動權益的漠視,藉由關廠工人、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思考公平的勞動條件何;當市場以自由競爭來合理化對勞工的剝削,以及我們自以公平正義的社會,卻處處發生著對東南亞移工「視而不見的歧視」,從中導出多元文化以及尊重他人的價思辨;在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爭議(反核、台東美麗灣),過於向財團傾斜的短線政策操作,影響的是後代子孫原本可以看到的山、海與自然;當然這本書也帶進了近年甚囂塵上的「公民不服從」(洪仲丘事件、318太陽花運動、香港佔中等)的反省,一旦政府失去了監督時,或是政府以公權力壓迫人民時,非暴力抗爭難道不是一種必要?

  這些思考點都是從原生於台灣土地的情境並具有國際視野寫出的公民思辨課程,乃是透過統計數字、文章、報導等不同來源的資料,輔以漸進、引導式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比較台灣與國際之間的連動關係,提供學生對現實反省的背景廣度,讓學生得以自主判斷,因而翻轉了我們公民課程上對下充滿說理、條的刻板印象。原來,公民課也可以這上!

  閱讀著黃益中老師精心安排的上課紀實,看到師生之間的對答,常常讓我掩卷大笑外,自己在閱讀書稿的期間,不由自主地回想到高中熱情青澀年代,那個希望能獨立思考成大人卻又對世界充滿疑惑的時期,筆者心想,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

  這本書交代了黃益中老師在課堂上許多思想發,背後有一種純與熱情的交織,以多元觀點激發學生思辨的潛能,生對人的柔軟、對事的堅持,讓對他者的關懷成正義感的底蘊。筆者淺見,黃益中老師不會是個異數,而可能是台灣目前20幾歲到30幾歲的新一代公民老師,所共同有的特色:善於思考批判並且勇於行動。也是這特質,筆者相信,不論時代如何困頓,他們將會導著我們的孩子並守護著他們心靈中那的正直。

  我們不妨跟著自己的孩子上公民課,也自己補課,喚回自己早已經被過度世俗現實感驚嚇下所逃離的正義感,也喚醒年少時心中那股追求富的熱情。如果我們慶幸台灣有一群傑出的公民老師在我們的下一代默默地奉獻,而筆者自問:那我們的責任呢?

 推薦序三:〈向下扎根的公民思辨課〉──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面對當前不公不義的社會,本書作者提出十個課題,形成了十堂課。原本擔心有許多課題並非屬於我個人專業,作者希望我幫忙寫推薦序,無法勝任而拒。但當我仔細讀完全書,看到作者的理想與熱血,這些課題除了給高中生的思辨外,更可以給社會一般人民的「公民課」,我義不容辭寫下此序。

  個人在大學從事學、究與服務3項主要工作,轉眼已有28年時間,過去較多心力投入在學術究的工作,最近有機會借調到台北市政府服務,難得的人生經歷,也逐漸改變調整自己未來的工作想法,希望能投入更多心力在學與社會服務方面。看到這本《思辨──熱血師的十堂公民課》,深深感受到作者對學與社會服務的熱心投入,令人感佩。尤其作者更致力於改善當前台灣嚴重的居住問題,此正好和我的專業究領域相一致,責無旁貸應予支持。

  看到台灣從過去較勤奮努力的美好樸實社會,隨著經濟成長繁榮進步卻逐漸走向政治藍綠、社會貧富、甚至不同世代彼此對立不信任的醜陋浮華社會。大家擔心與焦慮我們未來的下一代,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就從本書的「公民育」開始

  本書安排了十堂課程,包括:一、公共利益,二、多元性別,三、多元文化,四、勞動權益,五、居住正義,六、社會運動,七、永續發展,八、民主參政,九、兩岸關係,十、自由貿易。每堂課都很重要,是現代公民必須認識的基本課程。

  每堂課的課程材內容安排包括了:一、摘要(課程、新聞、搭配閱讀、影片),二、課堂(背景、提問、對話、影片、結論),三、課後作業,四、後記等四部分,內容充實富,深入淺出,不但適合作高中公民課的材,也適合作一般社會大眾的公民讀本。

  身推薦者,我也必須提醒,在現代公民的成長過程中,應體認公民課程學習背後的「價觀」才是關鍵,如何透過各方的知識數據與對話討論,以及自我的思辨,逐漸調整形成,才是成熟的現代公民。我這學期剛好在政大有門通識課「房地正義的思辨──面對房地的衝突與選擇」,上課的材與討論,同樣希望學生的學習能發揮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的能力,透過如此的學習過程,建立自己的房地觀。顯然讀者對本書的閱讀與學習也要抱持相同態度,本書的各種說法與觀點,需經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未必要全部認同。

  看到高中公民課的師,本書作者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

 推薦序四:〈「師生共學」的公民課〉──張茂桂(中院社會學究所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認識益中是在數年前一次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們行的習裡。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是:不盤也不勾關、我行我素且有點孤僻的樣子。對照他書中的自,他當時恐應該還屬於自己顧自己,認可以靠個人努力成有殼一族的階段?!

  去年,2014年初,益中逐漸開始從一個彷彿事皆不關己的中學老師蛻變成「充滿正義感」的熱血年。他和一群同樣基於正義感的高中老師,投入街頭的「翻轉室」行動,抗議育部亂調課綱的黑箱作業、程序不正義。益中加入了禁食抗議的行列,同時也在一旁號召大家參與他同時跨場進行的「居住正義」行動。本書在一開始時誠實地交代了他因房地產飆漲而震驚,進而激發他一路走來成行動派師的歷程。

  從自我冷淡而熱血澎湃轉變,很多人都經歷過從個人的「不幸」處境,從而能反省到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這在歷史與現實中都不乏案例,也讓我聯想到社會學者C.WrightMills關於「社會學想像」中著名的「個人問題vs.公共議題」的說法。所謂個人問題,是指在日常生活情境,那些被歸當成屬於是個人層面、和公共無關的麻煩事兒。當益中開始投書並寫信給總統府時(有些天),他所面對到的嘲諷與冷淡對待,其實就是大部分人的心裡想的問題,把「買不起」當成純屬於個人的理財不足、儲蓄不、時機判斷,或者是個人的夢想太不切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將這問題想成可能是政策的帶頭炒作,或者,把問題想成是房地市場的自然週期、自由機制,而非可怕的、人的財挪移(disposition)操縱過程。

  了突破這樣的「孤獨」,也許是不知不覺地,益中終於透過自己公民老師的專業背景,選擇抗爭行動,朝向「公共議題」之路成長。而這本書就是這樣經驗的結晶,眼前他的個人實踐總結,我的觀察就是:身公民老師要比常人更有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的勇氣、育下一代的責任,是自己也了下一代。

  所謂「公共議題」,就是將原來看起來是獨立存在的很多個人的問題,系統化、公共化後並開始歸因於結構的過程,或者,是能利用個人之外的結構或者集體觀點,來分析其對個人的各種麻煩事的作用,將看來可能只是一些局部的不幸,個體的問題,連接到還有更大的、更普遍的公共議題,特別指結構不平等的問題。Mills屬於1950年代的美國本土左派,並不是女性主義者,不過當時他主張將「個人的麻煩」進行公共議題化的社會學想像,這和日後女性主義發展出來的「個人的即政治的」口號,實屬異曲同工。

  本書各章節所反應的,可以說是依照不同的公民課主題的學實作呈現。其中包括了例如,認識公共利益、文化的位階與不平等、社會抗議與公民不服從、性別平等、勞動者權益、永續發展乃至於程序正義等等。面對這些硬邦邦的題目,益中用個人的經驗,結合了各種社會現實案例,例如樂生、大、關廠工人、318學運以及香港佔中事件,簡直可說是近年來,包括「巢運」在內的重大社會運動的講解分析。益中運用了多種的媒體材料以及新聞報導、紀錄片與暢銷的社會科學普及書,藉以刺激學生思辨,鼓勵師生之間的討論。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

  現在育理論家對於老師的期待,要求老師在學時以學生主體,將學理與現實結合,例如,讓中學生也可參與公共事物的討論,藉題發展出相關的知識能力、思辨能力、移情同感能力等等,這實在構成很大的專業挑戰。如果要求每一個老師都能面面俱到,恐怕不切實際。而我也可以想像,一定有人可能會拿傳統的育專業來挑剔這本書,就是說這些實作並沒有先寫好的劇本,案的格式也不標準,而師生間的論辯天馬行空,知識內容的掌握還不周延等等。甚至也可能會面臨校園秩序維護者的批評,認老師個人主導的風格,鼓勵學生行動的暗示又太烈等。但如果我們將之看成一種接近實的「師生共學」的經歷記錄,本書未嘗不是一種可公共評論的「自拍」圖像。所以,當我們發現這共學的過程中,有些矛盾或難以自圓其說之處,或者發現有一部分是濃厚的粉妝,但也有一部分留白太多等等問題;但重要的,最後回頭看,這些問題將都無法遮掩那些學習成就感與喜悅的光。

 自序:〈公民課,比我們想得更重要〉

  「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正義的人。

  說來慚愧,身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師的我,過去雖然都會關心新聞時事,雖然偶爾有空也會參與遊行,但更多時候我只是在看熱鬧,對於那些會了不公不義上街頭抗議的人們,我大多抱持著基本同情但不關我事的態度。不要說捐款了,有時候連新聞也懶得多看幾眼(因版面都太小或根本不登)。

  直到2010年底,工作一段時間,錢已存得差不多,收入也相當穩定,是該開始買房準備成家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根本買不起房子!原本鎖定位在台北市中山區的中古屋,短短半年間,每坪竟然從四十六萬漲到五十六萬。不只這一間,其他區域包括新北市、桃園市,甚至全國都開始炒房瘋「漲」!在看了上百間房子、接觸上百位房仲的過程中,我知道,買不起房已經不是個人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體制全面傾向得利益與富人階級──而且根深柢固、牢不可破。

  我曾天地試著以個人力量,我投書給媒體,我寫信到總統信箱,我盡可能希望政府聽到我的聲音,拯救我買房的夢想。投書有回應?有的,我在網路論壇被公開批,批評我年紀輕輕只想住在台北市是好高騖遠不自量力,批評我麼賺的比他們多果然當老師是爽;總統信箱有回信?有的,洋洋灑灑的制式公文回覆我差點以是文言文閱讀測驗,所謂的民意信箱原來只是幫把Google文章剪貼整理回覆罷了。

  這一刻,我才知道我有多孤獨,沒有人幫助我,就如同過去我沒有幫助那些弱勢朋友一般。這次,輪到我成了不公不義體制下的受害者!人性是自私的,所謂的同理心,嘴巴上講得再多,都不如自身面對來得實。唯有親身經歷,才知箇中辛酸。這一刻,我才知道社會運動的偉大;這一刻,我才理解街頭抗議的心酸。

  這群擁有崇高心志靈魂的社會運動者,他們了這一代的社會奉獻,他們了下一代的幸福奮,他們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一群。可悲的是,有太多太多的民眾不了解、也不願了解,民眾只看到他們不斷地抗爭,從靜坐、集會,到包圍、佔領,一遍又一遍地叫喊、一次又一次地推擠,在主流媒體鏡頭底下,新聞裡看起來就是一群吃飽太閒、不事生的暴民畫面。不能怪民眾無知,因這就是育失敗。

  過往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一批服膺體制、順從權威的「好」國民,所以老師講話要聽、學生上課要乖,所謂的「好」學生就是認科書、不遲到不睡覺、頭髮剪短短、制服紮好好,反正只要考試成績高分,將來畢業考上明星學校就是傑出校友。所以國中會考放榜,校門口會貼建中幾個北一女幾個;高中學測放榜,校門口則貼台大幾個大幾個。貼榜單沒有什不對,我要調的是,就算台大畢業考上檢察官,擁有高社經地位、了很多錢又如何?如果看到火車站大廳裡很多移工(外勞的不歧視用語)卻認這樣會「有礙觀瞻、出亂子」,那我還是要說,這就是典型的育失敗。

  的太重要了!這些年來,一群有識之士開始推動所謂「翻轉育」,訴求打破老師單向授課,調學生要主動學習發問,室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平台。我當然認同這個理念。不過,我心目中的育不只是如此。育期待塑造品格,我期待的品格是「公平正義」。我們都曉得《獨立宣言》裡那句撼動人心的「人皆生而平等」,然而實際上是這樣?每個人的出生條件、背景際遇都不可能相同,我們不用去羨慕富貴人家可以含著金湯匙出生,至少我們要保護窮苦人家能擁有人性的尊嚴。「人權」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化解這些不平等,找回屬於人的基本價

  本書是我課堂上的實際重現。我從公民課本裡,挑出十個台灣社會重要的人權議題,寫出可供學的案,透過時事討論、影片省思、學生分享的方式,讓這些被誤解的抗爭、被忽略的角落,得到他們應該受到的肯定。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在網站上回信給一名參與香港雨傘運動的年輕女生,他說:「民主而走的路,最終不會白費。們走過的路,已化作事實留下來。今後,請們繼續努力,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世界。我仍會為你們加油。」

  謝謝寶文化提供我闡述理念的機會,謝謝這多願意推薦本書的公義人士,更謝謝書中那些默默人權守候的社會良心。因們的努力,我不會悲傷,我知道台灣未來還有希望!

  所以,一起行動。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從育開始。

◎內容連載

第一堂 要成就多數人的利益,就要犧牲小我?◎公共利益

「所謂的正義與不正義,是體制處理這些事實的方式。」──羅爾斯(John Rawls)

摘要

1課程

功利主義/自由至上主義/正義論

2新聞

樂生療養院事件/大事件

3搭配閱讀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著,樂良譯,雅言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著,吳四明、姬健梅譯,先覺

課堂

今天是這個學期第X堂公民課,我們要上的是關於「公共利益」,什是「公共利益」?我想從一個遙遠的實故事來談起。

19世紀的大西洋上,發生了一起船難。英國的木犀草號(Mignonette)倖存的4個船員搭了一艘救生艇逃生,在大海上漂流了20天以後,船上的補給品全都消耗殆盡,沒有用水,將是他們生存的最極限。最年輕的17歲船員帕克不聽勸阻喝了海水,結果身體狀況衰弱,已經瀕臨死亡。

死神在虎視眈眈,而帕克已經陷入昏迷。這時,另外3個船員開始商議:再拖下去,4個人都會死,但犧牲1人,且在自然死亡之前,有新鮮的血液可供用,還有足以維生的食物,其他人就有機會得以生存。

一陣激辯之後,他們下了決定。

4天,終於等到了救援船,3人得以倖存。後來其中一位船員迫於良心不安,向警方自首,這件事當然在英國引發喧然大波,負面批評聲浪不斷。

是「公共利益」?這個常常出現在報章雜誌與我生活當中的名詞,我們最常聽到的解釋大就是指「一般大眾的福利或福祉」。如果這個定義可以接受的話,那叫做大眾福祉呢?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功利主義(或稱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他主張欲追求社會的最大幸福,應考量行的結果是否能帶來最多的快樂。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公共利益評斷的標準就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祉」。

不過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要如何認定呢?功利主義認公共利益是可以計算的,將一件事務對於社會上每個人可能生的幸福與痛苦加以衡量計算,最後可以得到整體社會的幸福淨總和。當個人對於事件結果滿意時,則此行對個人來說具有正效益;相反的,若此事件使個人不滿意,則具有負效益。

由此看來,公共利益是一個可以加總的念,政府了實現大眾的公益,難免、或者不得已,只好犧牲極少數人的權益。

在這些前提之下,我開口問了學生第1個問題:

「請問各位同學,殺1人救3個人,符合公益標準?」

「當然不行,這是殺人欸。」同學異口同聲地說。

我接著問:「就算他們不殺他,他自己也會死。而且帕克沒有家人,其他3位船員都有家庭,了他們的家庭,這樣算符合效益原則?」

「殺人就是不對,沒有人有權力決定他人的死活!這不是公共利益。」說話的是班長小華,在班上很有正義感,也很有主見。

「所以……」我看著小華,「們寧可4個人都一起死?」

他們開始面有難色,我決定讓同學自由討論3分鐘,整間室瞬間進入熱鬧的氣氛,一言、我一語,彼此討論非常熱烈。

「如果是法官,會判決這是緊急避難情況,所以符合『阻卻違法事由』給予免刑?」我結束討論,先問了這個問題。大多數同學都手表示反對。

「那如果其他船員拜託年輕船員帕克,比如說給帕克的朋友或親屬一大筆錢作交換,而當事人自己同意呢?」

「這樣就可以,因是他自己同意的。」小周邊說邊點頭,坐在他旁邊的男同學們,大家都贊同的點點頭。

「不行,吃人肉就是不對。」小華還是堅持。

「反正他本來就會死……這樣子至少還可以救活另外3個船員。」小周說。

在有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我再進行一次表,明顯發現,大多數同學都認這樣就符合公共利益。

我拿出桑德爾(Michael Sandel)這本暢銷書《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來說明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的觀點。

「自由至上主義」主張市場放任機制,反對政府管制,出發點不是經濟效率,而是人的自由。自由是一種基本人權,人人對自有財物皆享有支配權,前提是必須尊重他人的相同權利。

然生命都可以賣了,所以假設一個有錢人需要器官移植,卻苦等不到,那他或他的家人直接去買活人的器官也是可以的囉?」

有部分同學點點頭。

「很好,然有人點頭,那就表示奴隸制度是可以接受的囉?因這是雙方合意交易的契約,屬於市場機制的範圍,只要不是迫對方接受,們也同意人類可以如同商品般在市場自由買賣囉?」看著他們又開始面有難色,我再次給了同學3分鐘討論。

「不行……奴隸制度是不對的,人類不是商品。」富有同情心的小美怯生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周立刻反駁,「可是老師說雙方都是自願的,應該沒關係?」

「人家24孝的故事都還有賣身葬父呢。」也有同學這說。

「各位同學,大家都聽過人權,人權是普世價,我們應該都認同。其實,按照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說法,人權的根本在於『人性尊嚴』,人之所以人,是因人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如果把人當成商品來販售,就是剝奪了人性尊嚴,這不但侵犯了人權,也不是一個文明社會該有的價。」

看著同學們得大大的眼睛,我等於用力地給同學們打了一巴掌,駁回他們剛才的回答,順帶給了一場機會育。

其實不只是學生,有時候連大人們自己都忽略了很多價:自由主義的市場機制帶給人們富裕與自由,但是卻讓我們遠離了美好生活的想像。

過去三十年來,市場和市場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了我們的生活。特別是冷戰結束後,市場經濟似乎證明了是唯一可以創造富足與繁榮的正確道路。但是桑德爾授特別點出,並非所有東西都能用價格機能進行合理的衡量,比如奴隸制度,比如買賣兒童,又比如擔任陪審團成員,不能雇用別人代替去,或者有人急著收購選票,我們也不會准許公民販賣選票。

以上這些例子,用桑德爾的話來說,都指出一個重點:「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一旦被轉化商品,就會淪於腐化或墮落。」人類社會中有感情、有道德、有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如果什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身人的基本價是不是就因此被剝奪了呢?

樂生療養院事件

從1930年代就在新莊地區建立的樂生療養院,是台灣專門收容與隔離痲瘋病患的病院。由於該院院區被規劃捷運機廠用地,在機廠開工前,文史團體就曾要求進行古蹟審,呼籲捷運機廠另覓地點或變更設計。2004年開始,「年樂生聯盟」、「樂生保留自救會」等團體開始以積極行動來促成院區保留。然而,台北市捷運局與台北縣政府以會增加工程預算及延宕通車由,反對保存團體的訴求。

了讓學生了解少數人的聲音,我播放一段新莊樂生療養院的故事《中天的夢想驛站/被世界遺棄 痲瘋病人徐周富子的故事》:

這是一位老阿徐周富子的故事,小時候家裡很窮,得了痲瘋病,人人害怕被傳染,把送進樂生療養院。過年時,阿也不能回家團圓,阿只能「以院家」。但是阿很樂觀,即使有諸多歧視,還是儘量活得樂觀,甚至還與痲瘋病友結婚,生下正常的女兒。阿很自豪地說:「我們家的女兒不但很正常,而且比親戚家的女兒還漂亮呢!」

從17歲入院,如今已過了半個世紀,這一次,不向命運低頭,生在這裡,死也要葬在這裡,這裡就是的故

諷刺的是,政府當初是因要隔離痲瘋病友,就把這些人關進療養院。當病友自立自,做到「以院家」地步時,我們的政府突然大筆一揮,說是因要蓋新莊捷運機廠,必須要拆掉樂生療養院。當然政府也說要照顧病友的權益,所以在旁邊迴龍醫院蓋了新的病房要請病友搬過去。政府的說法是,不能因50位病患,卻耽誤了150萬大台北通車族的權益,何況新病房都幫蓋好了。

乍聽之下的確很有道理,50對150萬,從邊沁功利主義的效益原則來看,這對符合公共利益。

於是我問學生:「如果徐周富子阿自己的阿還會支持這件事?」

「把家拆了,然後跟說我幫蓋了一個全新的台大醫院,請住進去,願意?」幾乎全班同學都頻頻搖頭。

「假設家是舊公寓又沒電梯,我現在換一間全新的電梯醫院給,冷氣很涼喔,如果要看病還可以直接到樓下掛號!」這樣的福利,引起同學哄堂大笑。

小美默默地起手,我用眼神示意說話。

「房子再怎麼破舊,那畢竟是我家。」室陷入一陣寂靜,此刻,孩子們的腦袋陷入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這時我引用美國當代自由主義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在《正義論》裡提出的「無知之幕」(the veil ignorance)觀點:假設大家來寫一社會契約,或是制定一個決策,怎麼做呢?

所謂「無知之幕」,就是假設訂約者在原初立場中不知道某些特殊事實:不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階級或社會身分;也不知道自己的自然資源、稟賦、能力和體力;也無人知道自己的價觀。除此之外,立約者也不知道自己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情勢,也不知道自己社會的文明水準和文化成就;也不知道自己是屬於一個世代。

我們假設大家都是在一片無知之幕之後做選擇,一切都一無所知,回歸到平等的原始狀態來做選擇。

羅爾斯要我們想想,身一個理性的自利者,怎麼選擇?

一個例子來說明:夫妻離婚時要分財,雙方財包括存款、房子、車子等。請各位同學想想:怎麼樣分最公平?

小周不假思索地回答:「把房子車子都賣掉換得現金,再把所有現金加起來除以2。」從他上的表情來看,他並不覺得這是什困難的事。

「聽起來很有道理喔,不過我剛剛漏講一些,他們的財還有沙發、電視、冰箱、抱枕等等一大堆。而且房子車子也不見得馬上賣得掉。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我還沒說完,就看見同學面面相覷。

「其實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像切蛋糕一樣,只要指定夫妻其中一方將所有財分成兩部分,但是卻由另一方優先選擇一部分,這樣分出來的財產絕對是最公平的!」

的耶!」「剛剛怎麼沒想到這個方法?」同學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

「這樣分的確最公平,」小周點點頭,「沒有人會害到自己。」

從羅爾斯的角度來看,他認透過「無知之幕」,大家不會選擇功利主義,道理很簡單:「如果我是那個要被犧牲掉的少數呢?」

由於民主政治過分調多數決的原則,社會上的弱勢團體,往往由於人數較少,也未掌握政治社會的資源,使得這些正需要社會關懷的人,反而得不到政府的照顧。因此,羅爾斯在此提出一個公共利益的衡量標準,即「社會正義」。他的正義兩原則,第1是「平等原則」,每個人都有權利與他人享受同等的自由;第二是「差異原則」,允許財富分配、社會地位和職務的不平等。其中第1原則優先於第2原則。

由於社經背景與天賦條件不同,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相同地位、相同收入,假設允許某些不平等,卻可以社會最底層帶來好處,這時羅爾斯同意可以有「差異原則」。

例來說,醫生是個很重要的行業,這關係到我生命健康安全,如果沒有經過相當嚴格的專業訓練,是有可能危害到人體性命的。了吸引社會菁英投入這個行業,我們給醫生比較高的薪水。但是這個給予高薪的前提是醫生能帶給偏遠村或社會底層更多的醫療照顧。如果這位醫生只是服務社會頂端階級,則不能享有高薪。

我們常常聽到人要有「同理心」,可是同理心不能只是嘴巴說說,甚至表達同情眼光。那都是假的同理心。每個人如果都能在「無知之幕」之後思考,如果我都有可能是那個被犧牲掉的少數時,還會支持所謂的效益原則

在給同學們討論的時候,其實可以發現,同學們對所謂的功利主義的「公共利益」觀點開始生了質疑。這代表同理心的觀點開始發酵了。

事件

事件,是一起發生在苗栗縣竹南里居民反對政府區段徵收與制拆遷房屋的抗爭事件。苗栗縣政府執行「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周邊地區特定區」都市計畫,進行區段徵收。然而並不是每位居民都同意被徵收,居民組成「大自救會」,加上「台灣農村陣線」等公民團體的協助,開始後續一連串抗爭與全國性的聲援。過程中有兩位被徵收戶因此自殺,包括2010年73歲的朱馮敏老太太與2013年張藥房老張森文。

2014年1月3日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宣判,判決張藥房、朱樹、黃福記及柯成福4拆遷戶勝訴,其他駁回。2014年1月28日內政部決定不上訴。

我播放一段苗栗大拆遷案的新聞《大案逆轉 徵收判違法需還地》, 這是2014年1月3日的判決,在台中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書裡,認政府拆大犯了兩個錯誤:其一是未遵行正當法律程序,其二是並沒有公益性、必要性,且違反比例原則。從《大農地徵收案說明圖》上來看,苗栗科學園區廠房閒置率高達42%,而大這4戶明顯未妨礙交通,結果因苗栗縣政府「官方認定」的公共利益,死了兩條性命。

「房子拆了可以再建,」同學們從影片中回神,室很安靜,大家都被渲染了一些哀傷的情,「但,人死了,誰賠得起?」

回到樂生療養院的案例,當初政府說不拆樂生,捷運無法通車,會耽誤到大新莊地區人民的權益。事實上捷運新莊線已於2012年1月5日通車,甚至一路通到迴龍站。想來也好笑,當初非拆樂生不可的捷運機廠到現在也沒有蓋

最後我以樂生年聯盟的《樂生戰手冊》做總結:「抗爭有用?常常遇到朋友這樣問。但是讓我們想一想,悲劇的發生然是日夜累積的過程,要改變悲劇的運動怎麼可能在一夕之間就大功告成?北2高走山前夕,邊坡上方的土地必定也已經鬆、龜裂,如果當時就有人上去勘、警告,甚至之抗爭,幾位駕駛人的性命是不是就可以保全了呢?

所以,關於抗爭到底有沒有用,也許今天明天看不出有什用處,但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的,這些美好的風景,正是千千萬萬場看來無用的抗爭所換來的。

很多事我們都忽略了,就算是狀況如此,也不代表應該如此。用羅爾斯的話語來說:「所謂的正義與不正義,是體制處理這些事實的方式。」

這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表情的嚴肅,在這些17歲孩子的上,那些嘻笑的表情慢慢收斂了起來,原本理所當然認的觀點,在此刻好像不再是那麼絕對。看著學生的眼神,我心中想著,這堂「公共利益」的一課,似乎有那一點成功呀!

課後作業

@這一課,認識的公民團體NGO:年樂生聯盟/台灣農村陣線/台灣人權促進會

一、塘滅農航空城

(1)行政院目前止僅核定了機場園區綱要計畫中的第3道(615公頃)和自貿港擴建區(130公頃),僅745公頃土地核定通過,究竟何最後會變成總計畫範圍4791公頃,需要徵收3707公頃的土地,4萬6千名居民面臨迫遷?

(2)目前航空城規劃捨現成軍用道不用,反將該閒置軍用基地規劃作商場豪宅使用,以區段徵收方式辦理,大規模徵收民地。

(3)航空城計畫在第3道個案環評通過前,應立即停止徵收程序。政府應停止這個弊案重重、浮濫徵收的航空城計畫,就計畫全區召開行政聽證,開始正的民眾參與程序,一同組成聽證籌備小組,重新檢視整個計畫的公益性與必要性。

二、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無意上天」》

台灣要國際化,因此被期許作國際化跳板的「桃園航空城」看來勢在必行,是史上最大區段徵收案,當然有人不願意,認審議過程不透明,發生不少抗議甚至自殺事件。一個願景美好的計畫卻仍然有人不贊同?原本不在計畫範圍內的住戶,結果還是要被遷走?獨立特派員帶實地聽聽居民的心聲,看一看土地的相。

一、請各組同學蒐集並分析桃園航空城計畫之正反方意見,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基礎,在下堂課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二、除了航空城的爭議,想想看,台灣還有沒有些地方正面臨這種「公共利益」的拆遷議題,也請各組同學至少選擇一個案例,進行比較分析,並於課堂上報告。

後記

這些年來,「公共利益」這詞其實已經被濫用過度了,不管是中央或地方政客,在「開發主義」的思維底下,伴隨著炒地皮的龐大利益,在公益的大旗下,浮濫徵收、拆迫遷,成了這些政商金權結構獲得金錢與選票最好的方式。

從北到南,我們發現台灣的病了:淡水有淡海2期新市迫遷、桃園有航空城迫遷、新竹有璞玉計畫、苗栗是大竹科基地、台南有鐵路東移案件。由於被犧牲者一定是少數被徵收戶,相較於多數不受影響的市民,以及深信科學園區、生技園區可以帶動地方發展的神話,政府做出來的民調往往是贊成者佔多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聯合著房開發商不斷壓迫那些弱勢民眾,加以輿論的推波助瀾,少數願意挺身捍衛弱勢權益的社運團體,就被打妨礙城市開發、只會上街頭抗議的「暴民」。

從學生的反應,我相信人性是可以發的。關鍵在於有沒有方式引導他們思考:唯有親身體驗,才知箇中辛酸。當然我不可能還原事件現場,但是我可以試著用當事人現身說法的新聞畫面來使同學感同身受。影像有的感染力,適度運用畫面來說故事,透過同學們的討論思辨,再搭配課堂理論說明,也許是一個比較容易處理相關議題的方法。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271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