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叛逆,都是5%惹的禍》
作者:丘引
出版社:新手父母
出版日期:2014-11-29
--------------------------
導讀:作者 丘引
◎內容簡介
〈青少年的叛逆,都是5%惹的禍?!〉
青少年的腦袋,還有5%尚未發育完全,
5%雖少,影響甚大,大到揭開抓狂青春期,
說穿了,這樣的過程,青少年也情非得已。
如果你家有青少年,那麼,這本書是為你量身訂寫的。
如果你家有12歲以下,9歲以上『前青春』的孩子,這本書也是為你寫的。
如果你家有已經上大學的『後青春』少年,這本書,仍然是為你寫的。
『教養青少年』是全球性最艱難的工作(與任務),
各國父母都叫苦連天,都想突破重圍,都想為自己找到一條生路。
作者從多方角度(科學、醫學、心理學、成長經驗、實例……)切入,
希望幫助深陷『教養青少年』苦海中的父母,脫離苦海!
父母要了解,要從高高在上的教養神壇走下來,
把孩子當大人,用平等的方式相處,傾聽他們,
把孩子當朋友,用信任讓親子之間能坦然對待。
找出青少年的「愛之語」,避免觸犯教養禁忌,
陪著他們走過叛逆,度過這個必經的轉型時期。
首先,認清『青少年的叛逆,是轉型必經過程』。
(別忘記了,你也曾經從父母心中的小天使變成惡魔)
‧青春期孩子,要自由,要獨立,還要自我認同
‧持續學習、進修,不然就買本教養書來讀讀吧
‧別緊張,放輕鬆,必要時刻記得尋求專業協助
然後,放下權威。『先當朋友,再當父母』。
(對青少年而言,朋友最重要。你得當他最重要的朋友)
‧一起聊天的優質時光就是溝通,讓「傾聽」變成神奇魔術
‧參與青少年,摸索他們專屬「愛之語」,並記得投其所好
‧認識孩子朋友、支持孩子興趣。用「同理心」對待青少年
接著,『善盡管教責任』,避免『觸犯教養禁』忌。
(小時候那套不管用了,新世代有不一樣的管教方式)
‧賦予青少年應有的責任,責任感讓他們懂得對自己負責
‧認識青少年的6種改變,用心解讀各個轉變的真正意義
‧父母教養一致,讓孩子有所適從。千萬別犯教養14忌
最後,保護青少年,『教他們遠離致命吸引力』。
(別想控制孩子,因為也控制不了。請教他們自我控制)
‧保護孩子的安全,注意青少年的異常言語與行為
‧教青少年拒絕,並遠離危險殺手(菸、酒、毒)
‧重視禁果對青少年的誘惑。關於性,早說比晚說重要
青春期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相處,就像是一場戰爭。
這場仗,少說要打六年。八年抗戰,還算小兒科。
既然,這是場硬仗,這麼難打,你當然要『全神貫注』!
記住,這一場戰爭,最重要的是,爭取『雙贏』,
你家的青少年贏,你也贏,這才是真正的勝利。
◎得獎紀錄
《後青春:優雅的老》-衛福部的「2013年優良好書獎」
青少年教養專家‧一致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李貞慧/國中英語教師、人氣部落客(水瓶面面)
‧李偉文/牙醫師、暢銷教養書作家(A寶B寶爸爸)
‧游乾桂/親職教育專家、心理學家、暢銷作家
◎作者介紹
丘引
[簡介]
一個熱情開朗,動靜自如,行動派的獅子座女人。酷愛學習,每天閱讀。愛玩,愛跑,愛冒險,好奇心強。好客,愛聊天,有點人來瘋,但注重隱私。
一個開明教養的資深媽媽。顛覆既定教養方程式,尊重孩子天生氣質,給予適當養分。深信學習與成長,是媽媽與孩子共同的事。深信旅行能培養孩子獨立、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對兒女自助旅行30幾國)。
在臺灣有個家,美國也有個家。她這兩個家,接待過不少的青少年,有臺灣的,有國外的,多是正值抓狂青春期的孩子。在接待青年的眼裡,她「不是標準的女性」,因為她和媽媽不一樣,什麼都可以聊。
透過接待家庭與自助旅行50多個國家的經驗,她觀察到,雖然,青少年階段有共同的現象(像是不講理、火爆個性),但是,每隔幾年就是一個「代」。而且,代代有別,還不分國內國外。
[現職]
作家、演講者、學生(不斷的充實與學習中)。
[經歷]
美國梅崗州立大學數學系(差3學分畢業)。曾任報社主筆、專欄作家、電視編劇、師大人文中心講師、宜蘭社大講師、美國夏令營帶領人
[交流與聯絡]
f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hiuyin538
E-mail:chiuyin538@gmail.com
◎目錄
【自 序】 家有青少年,颱風掃不斷
◆ 先做朋友再說
01/一起打球,一起流汗
02/青少年的「愛之語」
03/優質時光:一起聊天
04/「傾聽」是魔術
05/參與青少年
06/先當朋友,才當父母
07/投其所好
◆ 我家的天使到哪去了?
01/趕緊買個血壓計
02/買本「教養青少年」的書
03/調整你的優先順序
04/進修去吧
05/尋求專業協助
◆ 都是5%惹的禍?!
01/神經少了一條
02/別緊張
◆ 二個世界
01/虛擬的世界(Online)
02/和網路妥協
03/真實的世界(Offline)
◆ 父母對青少年的責任
01/一個有屋頂的家
02/保護孩子的安全
03/養孩子
◆ 青少年對父母的責任
01/和父母隨時保持聯絡
02/安全至上
03/尊重
◆ 角色混亂的危機
01/自我認同
02/毛毛蟲變蝴蝶
◆ 青少年的6種改變
01/要更多「隱私」
02/說謊
03/心不在焉
04/「毒」你千遍不厭倦
05/說外星人語言
06/物極必反
◆ 父母可以這樣做
01/摸索青少年的專屬「愛之語」
02/彈性要大
03/永遠要正向思惟
04/父母要學習成長
05/關於「性」,早說比晚說重要
06/「同理」青少年
07/把對孩子的期待說清楚
08/注意孩子做什麼
09/認識孩子的朋友
10/設限
11/接受孩子偶爾過癮一下
12/要多擁抱孩子
13/支持孩子的興趣
14/父母教養要一致
15/要誠實
16/將死
◆ 父母的禁忌
01/不准!……
02/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03/嘮叨
04/說的多,聽的少
05/批評青少年的朋友
06/音量太高
07/比較心態
08/賄賂孩子
09/直升機父母
10/寵溺和過度保護
11/代勞
12/鉅細靡遺
13/控制孩子
14/掩耳盜鈴
◆ 危險區
01/抽菸
02/喝酒
03/吸毒
04/失聯
◆ 危險就是轉機
01/管教
02/責任
03/信任
◆ 性行為
01/禁果的誘惑
02/危險與防護
【後記】陪著青少年,走過轉型期
◎序
‧推薦序1:〈家長如何跟青少年做朋友〉──李偉文/牙醫師、暢銷教養書作家
常常會覺得,臺灣的家長在孩子幼兒園或小學階段,投入太多心力,可是當孩子一上中學,幾乎所有的教養工作都「委外」了,由學校、補習班、才藝班,或電腦、手機、網路等,全面接管孩子的生活,父母不再真實地陪伴孩子,更不了解孩子:現階段的他們,究竟在煩惱些什麼?在擔心什麼?在害怕什麼?
「青少年」是從受父母百分之百照護下的兒童,跨到獨立自主的成年人間的過渡時期,渴望脫離家庭,卻又害怕。在身體快速成長時,有許多狀況是青少年自己不了解,也無法掌控的。
比如說,負責理性思考的大腦前額葉,尚未完全發育完成,往往由負責情緒活動的杏仁核來掌握行為表現,因此,在「理智上」青少年知道:打人不好,飆車、吸毒也都不好,但是,杏仁核正驅使他們去做,並獲得情緒上立即的滿足。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正是追求生命意義,與同儕認定的階段,急著想要釐清-「我是誰」、「我的價值是什麼」?他們在尋找自我,特別討厭父母親老是用「小時候的他」來為自己定位。好辯頂嘴、挑剔唱反調、討厭偽善、挑戰權威是這個「叛逆期」的象徵。不了解孩子內心的徬徨,父母多只會震驚地懷疑:「我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然後,傷心地回想孩子小時候有多乖。其實是無濟於事的。
當孩子情緒很不穩定時,若是家長沒有發覺異狀,仍然採取高壓的管教方式,親子間的衝突只會愈來愈嚴重。這時候,父母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情,不再當個無微不至的管理者,與其想爭回孩子的掌控權,不如轉換角色成為「顧問」。因為他們雖然不想被大人限制,但是他們還是需要些意見指導。
所謂顧問,就是當「客戶」(你家的孩子)準備好,並且確定他們想聽時,才發表意見。因為父母與子女對於「需要」的認知不太一樣,往往家長認為只是好意的提醒,孩子卻會覺得不受尊重,甚至視為「魔掌伸到我的勢力範圍」的危機,立刻暴怒、發飆、反抗。
不諱言,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父母眼中,的確是非常「難搞」的,因為他們要求擁有自由,卻無法承担責任與後果,主觀的意識很強,卻沒有完整地思考判斷能力。他們強烈宣示對自己身體與活動的所有權,並且想從事成年人可以做的事,可是,這些活動卻是他們很少或完全沒有經驗的,因此,往往落入眼高手低的處境。
青少年是需要大人的陪伴與協助的,但是,我們如何跟這些酷酷不理大人的孩子做朋友?並不會因為我們自以為的愛孩子、關心孩子,他們就會買單,因此,每個大人都必須認真的學習。就像書裡提的:「雖然青少年有共同的現象,但每幾年就是一個『代』,而且,代代有別,還不分圈內圈外。因此,你以前在學校學的那一套,不管用了。除非你,回到學校繼續求學。」
幸好,丘引老師很用心地寫了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又完整,文筆生動又簡潔清晰,更重要的,既有理論佐證又兼實務經驗法則,值得每個關心孩子的家長仔細閱讀,並且嘗試著在生活裡運用。
因為,陪伴孩子走過青春叛逆真的很重要。以前的時代,家長們只要靜靜等待孩子度過狂飆期,待他們長大成熟後,也許往日正常乖巧的模樣又回來了,但是,這個時代誘惑太多,一旦陷進去,就回不來了,甚至,等不到大腦完全發育,他們就永遠的改變了,我們豈可不謹慎看待這一段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關鍵期!
‧推薦序2:〈提升教養力,教青少年變容易〉──李貞慧(水瓶面面)/國中英語教師、人氣親子部落客
我在國中任教,許多人都會問我:「國中的孩子是不是不好教?」
國中的孩子不必然就不好教,他們正處於身心急遽變化的過程中,「叛逆」是他們追尋自我、宣示獨立的展現,大人們若能多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將可避免許多無謂的衝突與誤解。
丘引老師這本書,正可以當作與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的互動實用指南。書中條理清晰,敘述教養青少年該具備的觀念與做法。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一段文字是:
「時代在變,青少年更是變中求變,當父母的人,不得不變。唯一不變的是,愛孩子的心,是無條件的愛。而愛,是挺一個青少年往成熟獨立的大人之路的根本。缺了愛,就算給皇宮和錦衣玉食,又如何?」
的確,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有了親情的滋養,青少年的成長之路會走得更為安全穩當。
對於「優質時光」的重要性,我也非常地認同。
丘引老師建議要多陪伴青少年,給予青少年「優質時光」。所謂「優質時光」,就是在陪伴的過程中,心無旁鶩地參與孩子的活動,甚至心中的世界。把孩子視為大人,平等待之,並用心傾聽他們說話,不批評、不責罵,好讓孩子願意敞開心扉,說出心裡話。
「孩子的成長很快,在他們最需要父母,也是他們生命最艱難,最想要長大獨立和自我認同的時刻,父母的參與,不能少。你可以選擇讓自己的事業更成功,更富裕,但你可能花再多的錢,都買不回失去靈魂、沒有人生方向的孩子。參與孩子,絕對錯不了,請相信我。」
這是作者最真誠懇切,且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身為父母的,千萬要牢記於心,勿留悔憾。
在教養孩子,尤其是青少年的過程中,父母需要不斷的學習、成長。閱讀優良的親職教養書,就是提升教養力的最直接的途徑。如果您希望更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您希望與青少年有更良好的關係,如果您希望您的孩子順利長成好大人的模樣,千萬不要錯過丘引老師這本優質的親子書。
◎內容連載
○〈趕緊買個血壓計〉
家中如果有青少年,我建議你,趕緊買一個血壓計,最好是電子式的,插電後,只要把手伸進那個充氣環裡,幾秒鐘之內,你就可以知道,你的血壓,因為你家的青少年,飆高了。
這代表的是什麼?這件事正危急你的健康!
每次生氣,就量一下血壓。血壓,是會說話的。電子血壓計使用方便,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而你,一天可能要使用好幾次。
血壓計是很誠實的好朋友,它不會騙你,也不會察言觀色,只會老老實實的報告你的血壓現況。如果你搞不清楚,究竟收縮壓和舒張壓要多少,才算正常,這也沒關係。現在的血壓計的右下方,通常會隨著你的血壓上升下降,而註明「OK」。這兩個英文字母的意思,就是沒關係。若不是這樣,你要小心就是。
血壓計同時有測量心跳速度的功能。你知道的,人在激情時,在憤怒時,或在運動中,心跳速度會加快。因此,如果血壓是因為心情的影響而上升,心跳自然也會陪著跳舞。
所以,為了你的生命安全,要趕緊踩煞車。把自己冷靜下來。
血壓計的最大作用是保護你的健康。但更大的效用是,要你冷靜下來。
冷靜,是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一定要學習的生存本事。
要怎麼冷靜呢?最簡單的是和自己對話。
「有什麼事情需要生這麼大的氣嗎?」
「為什麼會是那樣的結果呢?」
「有沒有什麼解決的方法?」
再捫心自問,「自己在孩子那個年紀時,是不是也如此的對待父母」。也許,這會讓你啞然失笑,血壓因而下降。
或者是離開現場,散步去。你可以對家人說,你現在心情不好,需要平靜一下。出外散步會讓你的心境開闊。
沖個冷水澡也不錯。冷水會澆熄你心中正在竄升的怒氣,「氣」會隨著水的冰涼程度而逐漸消失。
如果你家陽臺有種花,可以澆花。就算你常生氣,把花澆死了,也總比逼死你自己或你家的青少年還經濟實惠。
○〈「傾聽」是魔術〉
陪三位青少年打籃球,是戶外動態的活動。除了和三位臺灣少年到籃球場打球,我也陪他們打「兒童麻將」,就是「拉密數字」遊戲。這是靜態的活動。
我沒有玩過「拉密數字」。因此,他們是我的「拉密數字」的老師。是他們教我玩,而且還教得挺好,讓我一玩就上癮。
「拉密數字」的英文是「Rummikub」,那是一種稱為「Rummy」的桌遊和「麻將」合併而成的數字遊戲,於1930年時,由一位在羅馬尼亞的猶太裔人所發明的。當時,他在發明這個「拉密數字」遊戲之後,還自己沿街叫賣。至今,「拉密數字」已經成為國際性的遊戲,甚至還會定期舉辦世界拉密牌比賽,每年都有幾十個國家的好手參與。
我本來以為不會打麻將,要學習「拉密數字」遊戲恐怕不簡單,沒想到,我不但很快就學會了,而且,還和他們一起玩得很盡興。
從「拉密數字」的規則,我就看出來,那是一種數學遊戲。而我在美國大學主修數學,一看就知道那是數學裡的排列組合。這是提高數學能力的一種遊戲。
若沒有和三位少年玩﹁拉密數字」遊戲,我怎能洞悉他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呢?在玩遊戲時,我還從那兒看出青少年的個性來。
三個青少年,三個不同個性。C很聰明,但他總是同時做好幾件事,例如,玩「拉密數字」遊戲時,他要看電視影集,還想要寫日記。A和B也會如此做,但他們更專心的玩「拉密數字」遊戲和聊天。
由於這樣,輪到C時,我們總得等他很久。他說他在思考,但其實是分心而無法馬上反應。我讀過「拉密數字」的規則,每個人的思考時間是一分鐘。因此,我提出,「大家得遵守遊戲規則」,但C說,「遊戲規則不重要,可以改變」。
由此,我就知道了。C是一個自主性很強的青少年,拒絕服從「遊戲規則」。他對我說,「玩遊戲,不必遵守遊戲規則」。相對於C,A和B會遵守﹁遊戲規則」,也比較尊重權威,而C則是比較自我的青少年。
不遵守遊戲規則,大家就得等C很久,因為他的手裡拿著牌,眼睛卻在電視上,有時候一等超過十分鐘,其他兩個人也會跟著看起電視影集,或跑去做他們自己的事情。這樣就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以自我為中心,是青少年最常見的現象。分心,也是他們常有的現象。
我對他們說,不論是玩遊戲,或是到任何地方,都要遵守「遊戲規則」。「遊戲規則」的訂定,一定有其道理,當然要遵守才行。就像法律,也可以算是「遊戲規則」,大家都遵守法律,社會秩序穩定,大家就平安。破壞法律,就是破壞社會秩序,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藉著玩「拉密數字」遊戲,我趁機將「遊戲規則」的用意說出來。
我說:「玩,就要盡情地玩。做事,就要盡力地做。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玩遊戲時就是玩遊戲,而不要寫日記,也不要看電視影集,但可以聊天。因為聊天不影響玩遊戲,而且聊天可以促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引導。引導青少年往一個方向去走,方向引導對了,青少年就走對路了。
但青少年容易一再地重複同樣的錯誤。例如,即便說好要遵守遊戲規則,他們還是會一次又一次的違規,還是會忍不住要在玩遊戲的同時做其他事情。這也是青少年常見的現象。
因為遵守「遊戲規則」,在玩「拉密數字」時,我們聊的比打籃球時聊的更多。說是聊天,不如說,是「他們說,我聽」。
聆聽他們說話時,我就像臺灣學生上課一樣,靜靜的聽,不加入任何的評語。他們說話,我聽;若我聽不懂他們說的話題,就問;問了後,還不知道怎麼玩,或不懂怎麼走捷徑,就請他們示範。
因為「傾聽」,加上觀察,藉由遊戲,我知道他們的思考模式,像是綜觀全局和鑽研局部的配合,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卡住時,他們怎麼解決?如何重組?要重組得先破壞或全面移動,那是稍一動法,就改變全局的動作。
在遵守遊戲規則下,玩「拉密數字」遊戲時,大家都很專注的思考,怎麼玩?怎麼拼?怎麼破壞?怎麼恢復?怎麼因應對方的牌,打自己的牌?
「拉密數字」遊戲需要思考,遊戲時間自然拉長,聊天聊的就更多了。在玩遊戲時,青少年會願意全盤說出他們心中的話,以及他們同儕的狀況。
和青少年在籃球場打球、聊天,和在家玩拉密數字遊戲,都是「優質時光」。聊天,還是要聽,需要專心聽,一點分心都不行。
看,在籃球場上,可以傾聽青少年說話,這比在家裡更自在,更讓他們願意坦然開口。這也是優質時光中的傾聽和交談,就是「溝通」。而和青少年溝通,非常不容易。我相信,你早就體會到了,有時候,想要和家裡的青少年好好講上一句話,卻常碰了一鼻子的灰。
在玩「拉密數字」遊戲時,我們有時候在我家客廳,大家都坐在地板上,很平等。偶爾還有零食上線,例如爆米花、馬鈴薯片、飲料等。
有時候,少年們會說,在桌上玩「拉密數字」,比較有打麻將的感覺,我也依了他們。他們還說,旅行用的「拉密數字」遊戲牌,不比在家用的「拉密數字」遊戲牌,有更強烈的感覺,「旅行用的主要是要輕,要小,這樣方便攜帶。但在家用的,體積大,重量較重,比較有打麻將「碰」的感覺」。
從那樣的對話,我也就知道了,少年在臺灣的家有上桌打麻將的經驗。
傾聽,是我認識和了解他們的一個方式。我想,如果父母願意傾聽青少年心中的話,而不加以批評,不愛開口的青少年,也會在沒有防備大人的前提下,樂意像和同儕聊天一樣的自在說話。
青少年不愛說話,是全世界共有的現象。因此,傾聽他們,尤其重要。這是父母蒐集資訊的重要管道。而傾聽,也是「優質時光」的必要過程。
○〈虛擬的世界(On line)〉
在虛擬化的世界裡,什麼都不是真的。那種不真,對青少年來說,卻比真實更真,你說怎麼辦?老實說,我真不喜歡青少年將所有的時間花在網路遊戲上,或在臉書或在通訊聊天軟體,我也不願意看到他們一張開眼睛,就是網路,直到上床的前一刻,還是網路。
有一封我朋友轉來的電子信,主題叫「新世代」(New Generation)。裡頭是某對父女信件往返的內容。
看了之後,有沒有這種體會?如果這個爸爸不懂電腦,不上網,也不知社交軟體、拍賣網站,心臟又不夠強的話,哪能寫出這樣幽默,又能和孩子互動的信。
這封信的確顯得誇張些,但也離事實不遠。這只是說明了,現代的青少年活在虛擬的世界太久,無形中,他們也把自己虛擬化了。
女兒寫給爸爸的信是這樣寫的。
Dad, I'm in love with a boy who is far away fromme. I am in Australiaand he lives in the UK. We meton a dating website, became friends on Facebook,had long chats on Whatsapp, he roposed to me onSkype and now we've had 2 months of relationshipthrough Viber. Dad, I need your blessings and goodwishes.
「爸爸,我愛上了一位住很遠的男孩。我住在澳洲,他住在英國。我們是在一個約會網站相遇,然後成為Facebook(臉書)上的朋友。我們在Whatsapp(通訊軟體)聊天,他在Skype(免費的語音視訊通話程式)上向我求婚。如今,我們已經在Viber(社交網站)同居兩個月了。爸爸,我需要你的祝福和祈禱。」
爸爸的回信是這樣的。
Wow! Really!! Then get married on Twitter, havefun on Tango, buy your kids on Amazon and sendthem through Paypal. And if you are fed up withyour husband...... sell him on ebay.
「哇,真的啊!那麼你們就在Twitter(社交網站)結婚,然後在Tango(社交網站)盡情的玩吧。在Amazon(購物網站)上買孩子,再透過Paypal(線上交易支付平臺)付款運送。最後,如果你不喜歡你的丈夫了,就在eBay(拍賣網站)上賣掉他吧!」
○〈和網路妥協〉
畢竟,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是虛擬的世界。
不可否認的是,網路很容易讓人上癮,包括我自己。我不太喜歡看電視,但卻非常喜歡上網。
如果沒有限制自己,我可以從起床一睜開眼睛開始,到爬上床就寢的前一刻,都盯在電腦網路上。我克制自己不上網的方式,就是家裡沒有裝設網路。當我需要用到網路時,我得走路到家裡附近的公共圖書館。我的手機也沒有網路。我用這樣的不方便,來減少我上網的時間。
我是個大人了,都得如此費盡心思,用不方便來控制自己,你說,沒有控制力的青少年,若逮到機會,怎麼可能願意下線呢?
這是一個網路無國界的時代。網路,讓這個世界變平等了,富國窮國,都因網路而改變了。要什麼,Google一下就行了。這就是我喜歡上網的其中一個原因。
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很多的功課和報告都要上網搜尋資料。網路,無奇不有,多吸引人啊!
網路固然有其壞處,但好處也不少。
例如,賈斯汀就善用YouTube(一個分享影音的網站,使用者可以藉此上傳、收看或收聽、分享影片或音樂),來為自己開創了一個非常光明的前程和事業。因故出名,他還寫了幾本書。一個來自貧窮環境的單親小孩,媽媽整天為生活奔波,而他因為從小愛玩樂器,自學樂器又唱歌的少年,在家百無聊賴,就把自己唱的歌錄下來,上傳到YouTube。
若是沒有網路,沒有YouTube,就沒有賈斯汀。
因此,若懂得控制自己,那麼,善用網路的好處將多於壞處。
而目前的青少年出生、成長在網路時代,屬於N世代(Net Generation),父母無法禁止他們上網,正確的說,也禁不了。而關心你家的青少年,你需要知道,他上的是什麼網站,玩的是什麼遊戲。
有些網站,是一夜情的出發點。青少年愛冒險愛刺激,但卻分辨不出好壞。一夜情,可以說有「致命」的吸引力。經常伴隨著危險而來,可能是性病和懷孕,以及偏差的行為。
有些網站,讓孩子迅速上癮。所謂的上癮,是一進去,就出不來。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成長到有克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而容易陷入其中。
所以,多和你家的青少年聊聊網站,透過聊天,可以知道孩子上了哪些網站。何況,現在的青少年,幾乎是什麼都上傳到臉書或其他社交網站。什麼芝麻蒜皮的照片,都要上傳。什麼微不足道的動態,都要分享。所以,一句英文這樣說的:SELF(表示「自己」,由 Showcase Every Little Fact濃縮而成。意思是「展現每一個小細節」)About Me。你說傳不傳神?
由此可以知道,網路已經不只有電腦安全和隱私的問題了,實際上,網路已經造成心理問題了。
在網路上待太久了,青少年會脫離真實世界,與人隔離,沉浸在一個虛擬的世界太深,憂鬱、躁鬱,很多病症也就找上門。終究,不是件好事。
也就是這樣,看好你家的青少年在上什麼網站,在網站上做什麼,很重要。但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去控制你家的青少年,我只是提醒你:要注意!
當然,當父母的你,不能以「我不懂電腦,我不懂網路」為理由,撇清你的責任。就算笨手笨腳,也得張開你的眼睛,打開你的靈魂,看看孩子為何這麼著迷。
記住,你的責任是保護孩子安全的長大。所以,知道孩子上什麼網很重要,了解孩子花多少時間在網上也不能忽略。限制孩子上網的時間,更是父母不能妥協的首要任務。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