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全球資源布局戰的最大贏家,如何掌控世界商品的供需網絡》

 

Winner Take All: China’s Race for Resource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World 

 

作者:丹碧莎.莫尤 

 

原文作者:Dambisa Moyo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3/01/16

 

--------------------------------------------------------------- 

 

導讀:野人文化責編翁淑靜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排行榜暢銷書

 

 看中國如何在全球佈局,

 

 掌控石油、可耕地、礦產、水、糧食等大宗物資,

 

 改寫「新殖民主義」世界史!

 

 

 

 .2005年,中國企業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買下IBMPC部門。

 

 .2007年,中國鋁業公司,以30億美元買下祕魯托洛莫丘山,以開採銅礦。

 

 .2008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以43億歐元買下世界第三大客運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兩座貨櫃碼頭的35年經營權。

 

 .2009年,中國借俄羅斯石油公司250億美元,換取供給石油20年。

 

 .2010年,中國對巴西投資達200億美元,用以興建煉鋼廠、電訊設施,以及近海油源的探勘和開採。

 

  2011年,中國成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

 

 

 

 中國在2005~2011年間已執行超過350項、總值高過4千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天然資源。過去我們以為,中國的搜購行動只限於非洲、南美等落後地區,本書明確指出:這個資源布局行動早已遍布全球!

 

 在這「現金為王」的時代裡,中國挾著龐大的外匯儲備、黨國合一的管控、環環相扣的複雜策略,以及堅定的決心,在資源競奪戰中勝出,形成「買方壟斷」的獨大態勢!

 

 尤有甚者,中國更藉此建立國際人脈、對外輸出中國製廉價商品、移植人民與勞工,寫下另一部中國專屬的《新國富論》,既維持其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又搖身成為援助落後地區的救世主;而如歐洲、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明明身為資源戰中的競爭者,卻也和它產生微妙難解的依存關係,再也無法擺脫。

 

 事實上,整個中國就是一家公司,而我們每個人都被抵押給了這家China, Inc.

 

 作者為我們攤開世界地圖,繪製出地球上各種大宗物資的分布板塊,無論硬性(如礦產、金屬、土地、水、能源)或軟性(如木材、糧食穀物等)物資,均從需求、供給到消耗與流動,全盤解析中國如何操控全球期貨交易市場,一步步寫下「新殖民主義」的史頁,以及世界各國如何進行制衡;而現在和未來,又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造成怎樣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丹碧莎.莫尤(Dambisa Moyo

 

 1969年出生於非洲尚比亞。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碩士,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9年獲選《時代》雜誌「世上百位最有影響力人物」,被指名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並名列歐普拉「20位傑出遠見人士權力名單」。

 

 她在過去10年間走訪50多個國家,發展出以新興經濟體(特別是金磚四國與非洲)的政經、全球金融運作為基礎的獨到見解,並突顯重要的投資機會。

 

 她的前兩本著作《Dead Aid》及《How the West Was Los》均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文章常見於《金融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目前是商業、金融新聞網CNBC特約撰稿,也是國際兒童慈善機構Absolute Return for Kids贊助人。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譯作包括《蒙娜麗莎五百年》、《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等,其中《項塔蘭》、《歷史上的大暖化》、《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由野人文化出版。

 

目錄

 

推薦  中國的海外購併已成了美中新鬥場!◎南方朔

 

推薦  全球資源爭搶,中國巨龍盤據其間◎陳旭華

 

推薦  理解中國海外投資策略的重要著作◎呂正傑

 

好評推薦

 

引言

 

第一部  中國的競奪資源

 

第一章  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推動者

 

為推動經濟成長、減少貧窮人口,中國需要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看來是很難滿足的需求,促使中國追求全球大宗商品。鑑於中國的廣土眾民,中國的一舉一動對全球資源需求的發展,有更為廣泛的影響。

 

第二章  資源狀況:土地與水

 

全球性的土地爭奪戰,乃為確保糧食供應無虞,只是,大部分土地交易涉及到種植非供食用的作物。因此,在可耕地有限的世界,糧食產量的減少,自然會推漲糧價。可耕地不足時,政府得尋找其他糧食來源;水不足時更危險,因水是生命存續的基礎。

 

第三章  資源狀況:石油、天然氣、礦物

 

以石油為基礎的能源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然石油不可再生,終會用盡;若以煤為根本能源,需付出龐大的環境成本;新開採技術雖可增加天然氣來源,但投資報酬率低;其他礦類因投資不足或政治問題,供給亦不穩。全球資源供給有其無法克服的限制,中國正竭盡所能要避開資源不足的危險。

 

第四章  典當家中珠寶

 

中國對國際資源市場運用三管齊下的手法:資金轉移、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其目的是取得大宗商品、基礎設施,及收購航運資產和運輸線路。地主國本身的考量也不複雜:需要基礎設施、經濟成長需要資金挹注。為此,他們樂於把自家資產賣給出價最高者。

 

第二部  中國競奪資源對世界的影響

 

第五章  大宗商品價格概說

 

大宗商品價格受到多個變數的影響,但基本上是由供需決定。且大宗商品價格往往會衝擊到生活水平,糧食、能源的價格暴漲,可挑起消費物價的上漲。如果中國積極收購資源的行動,破壞了任一大宗商品的供需平衡,其價格波動性則會加劇。

 

第六章  屯積大宗商品以操控市場

 

中國的全球大宗商品策略,具備了共生關係:一方倚賴另一方。龐大的現金使中國能在各種大宗商品領域都成為邊際買家,從而成為決定市場價格的買家,那完全平衡的市場可能會瓦解;事實上,中國是能夠囤積大宗商品以操縱價格。

 

第七章  干涉市場

 

政府的所有干預,不管是透過補貼、關稅、還是囤積,最後結果都是價格、供給、需求,遭嚴重扭曲,進而阻礙大宗商品市場的有效率運作,而這可能讓全球消費者都受害。許多政府都幹了這類變相的活動,只是程度有別。

 

第八章  地緣政治學

 

中國對地主國的作法至目前為止,絲毫不見過去歐洲殖民主義的特色。事實上,中國關心的是取得資源,對此之外的事,都抱著不感興趣的心態。中國的出擊,可以從純粹經濟投資的角度來解讀,因為資源的取得攸關經濟的持續成長。

 

第九章  預兆

 

補貼、保護主義、破壞力最大的供給面市場的變相作為,往往來自已開發世界,但需求的成長主要來自開發中世界。在開發中世界,人口急速成長、都市化、所得快速增加,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快速上漲。遺憾的是,要找到辦法來紓解急速上漲的壓力,更難了。

 

第十章  明確且立即的危險

 

明眼人都看得出,從可耕地,到水,到礦物,到能源,世界資源面臨前所未見的侷限,尤以石油為然。大宗商品的長期不足,將限制全球經濟成長,使數億人陷入不得翻身的貧窮。但除了經濟問題,還有一更大的威脅,大宗商品不足會造成政治動盪,乃至戰爭與暗殺。

 

誌謝

 

參考書目

 

圖表目錄

 

 

  推薦序:〈全球資源爭搶,中國巨龍盤據其間〉──陳旭華

 

  近幾個世紀,經濟成長已然成為衡量國力的唯一指標。大英的日不落帝國過去依賴的是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超強美帝則是資本主義推手,在20世紀先藉世界貿易組織(WTO)打破各國貿易藩籬,再利用「全球化」的包裝,橫行全球市場。但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讓中國富起來,2010年便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估計將於2025年,挑戰美國經濟龍頭地位。

 

  但中國的大,主客觀條件卻相對不利,老霸權英國當年靠殖民地、霸主美國則有美洲新大陸,並掌控全球半數以上市場,那中國要憑藉什麼?

 

  中國雖大,物產豐饒,但中國的人口數也是世界第1,這個第1對任何政府組織或國家領導都是一大負擔與艱鉅的管理難題。20031121日,中國總理溫家寶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就曾表示,「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用除法的話,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的數目。這是許多外國人不容易理解的。」這位中國的大管家坦承,「作為中國的總理,我感覺擔子很重,工作難度很大,工作也做不完。」

 

  中國往資本主義的道路邁進,經濟生產3要素,即土地、勞務、資本,一樣不能少。而地球畢竟只有這麼多土地(即古典經濟學家眼中的「自然資源」),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一旦啟動,由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後,大量的青壯農民工往都市移動,一旦經濟發展減緩、停滯便會發生失業、遊民工騷亂,引發社會失序,因此,近年來中國政府極力保8(年度經濟成長率維持在8%),務求社會的穩定,這即是中國的大管家口中「避免小問題成為大問題」。

 

  中國雖地大物博,但現代化的歷程中所不能缺少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氣)、水、礦物等資源的開發與供應卻無法全然自足。中國向資本主義靠攏,也代表加速自然資源的消耗,但這些原物料的供應在世界各地卻警報頻傳(參閱第3章)。美國人口僅有全球不到5%的比例,卻耗用今日全球石油消耗量的1/4,而全球有1/5的人口在中國大陸,耗用量則僅有9%。但中國是開發中國家,只要中國人平均的石油耗用量向美國人看齊,不論是現在的開採量或儲存量,都將不敷所需,這便是大管家所說「一個很大的總量也會成為很小的數目。」需求增加,造成世界各地原物料「供應吃緊」,各國怪罪「中國緊吃」的現象。

 

  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孔德 (Auguste Comte) 曾言,「人口即是命運」(demography is destiny),資源受限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將會依人口的多寡、出生率、中堅人口數量,以及人口都市化程度,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人口數量多、年輕,而且都市化人口增加最快速的國家,將會受創最深。

 

  能源、食物與水,都是生存的必要條件,石油所代表的資源耗竭問題只是其一,這僅僅代表著地球資源的枯竭與競爭的開端。而地球的人口壓力,則逐步上升。世界人口從1900年的20億,198750億,2011年已達到70億。聯合國估計,2025年將達到80億,2050年將會超過90億。每年地球都會多出7千萬個新消費者,經濟成長於是更顯重要,因為經濟成長一旦停滯,現代人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便無法維持,甚至被迫倒退。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書中就詳述了中國預先因應未來資源不足的挑戰,已經布局全球,中國不但在非洲大陸積極部署、籠絡非洲新興國家,更積極收購能源、土地、水及礦物。中國此舉無疑是為有限的地球資源預作準備。中國領導人一方面需想方設法滿足中國暴增的各項需求,另一方面,則限縮了其它國家人民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他國的生存權。

 

  歐洲環境總署的報告指出,歐洲經濟已受到全球自然資源減少的威脅,《環境現況與展望報告》中說,歐洲經濟所面臨的威脅,是因全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所致。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則反應了西方列強更深一層的憂慮,當全球各地石油、礦物等資源的開採權陸續落入中國手中,未來車子要能跑、飛機要能飛、通訊要順暢,如在承平時期,這些價格的制訂將是中國說了算。而一旦與中國搞對立時,這些原物料的供給便恐遭斷絕……,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當然坐立難安。

 

  資源的爭奪,勢必引發全球動盪與不安(參閱第7章),根據歷史的教訓,危機可能會來得比預期晚,但危機發生時往往要比預期嚴重(參閱第8章)。我們但看釣魚台列嶼的爭奪,引發中、日間箭拔弩張的氣氛與區域的動盪即可知彈丸之地底下隱藏的龐大能源利益,將會觸動各國最敏感的神經。

 

  世人常以「衝突、妥協、進步」,認為許多爭端可以在衝突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然而這裡所說得解決通常是指政治或外交等協商手段,而非用殺戮、戰爭的方式,而妥協也因為有其它選擇或替代方案(即使較差,但可免兵戎相見)。然而,當生存面臨威脅時,引發的衝突往往非常血腥暴力,絕無樂觀的理由。《當中國買下全世界》說明了地球資源有限,人類慾望無限,以有限的資源要滿足無限的慾望,衝突極可能在國內、兩國間,或多國間爆發。但,中國顯然已經準備好了。

 

○引言

 

  2007年夏天,有家中國公司買下祕魯境內的一座山。更具體的說,中國買下這座山的礦物開採權。托洛莫丘山(Mount Toromocho)海拔4600公尺,山形宏偉,高度有聖母峰的一半多。該山蘊藏20億噸的銅,是世上最大的銅礦床之一。祕魯政府以30億美元的高價,把托洛莫丘山的所有權由祕魯人民轉到中國人手中。

 

  中國收購大宗商品的行動令人咋舌。只花10餘年時間,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就從微不足道成為第1把交椅,在全球各地談成許多與資源有關的交易。

 

  中國鋁業公司,也就是買下祕魯托洛莫丘山開發權的那家公司,2008年也斥資將近130億美元,參股澳洲的鋁業。20096月,中國石化業龍頭之一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斥資72億美元,買下在伊拉克、奈及利亞擁有可觀資產、總部設在瑞士的阿達克斯石油公司(Addax Petroleum)。201010月,中國國營石油公司以70億美元,買下西班牙能源公司力豹仕(Repsol)的巴西分公司的4成股權;20066月,以35億美元,買下與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合資成立的一家石油公司的部分所有權。

 

  用來生產商品與服務的生產要素,統稱大宗商品,而大宗商品充斥於現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驅動汽車、卡車、電網的能源;各種生物維生所需的水;生產穀物和其他糧食的可耕地;用於從手機到電視螢幕等各種產品,且作為各種機器之生產要素的多種礦物。

 

  難怪標題編輯和媒體評論員要以警世語氣說道,大宗商品圈將有大災難:可耕地不足引發的衝突、水源不足時的搶水衝突、隨著全球能源供不應求可能引發的政治惡鬥。但儘管大宗商品和大宗商品市場如此重要,我們對全球經濟這一基本成分,這一世上最大的資產類別的了解,再怎麼說,都仍然很模糊。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將探索,接下來幾十年世界所將面臨的大宗商品局面。幾可確定這一局面的特色是,因資源短缺加劇所引發的全球性緊張。更具體的說,本書主要著墨於,中國在世界各地區競奪資源的手段和可能帶來的影響。世上諸大國中,只有中國把其經濟、政治策略的重心,放在預為因應未來資源不足的重大挑戰上。

 

  但除此之外,《當中國買下全世界》也是向世界其他人發出的一則強力呼籲。儘管全球知名且傑出的大宗商品專家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大約10年前已在其著作《熱門大宗商品》(Hot Commodities)中,就資源的重要性,提出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論點。面對資源不足的挑戰和中國作為所引發的種種變化,世上其他人大體上仍未充分準備好因應方式。

 

  會有什麼危險?最起碼,資源嚴重不足會使世界走上大宗商品(可耕地、水、礦物、石油)的平均價格飆升且持久不墜的境地。屆時,超市裡的糧食(用小麥做的麵包、穀物和糖、肉、奶等)、自來水、手機與汽車、汽油,其他許多日常生活品,價格會大漲。而價格上漲必會導致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水準下降。

 

  隨著資源不足的情況持續惡化,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大宗商品短缺可能引發兵戎相向。誠如後面會談到的,自1990年以來,全球至少有18場暴力衝突肇因於資源不足和資源取用權的問題,其中有好多場衝突至今尚未停歇。此外,在大宗商品不足地區,例如缺水的中東或人均可耕地較少的亞洲部分地區,還有許多國家很可能爆發暴力衝突。在這些地區和其他地方,居民處於龐大需求與供應不足的脆弱平衡中。可想而知,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和更多人被捲進這棘手的情況裡。

 

  中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舉收購資源。中國在全球各地購買硬性大宗商品(開採或提煉出來的金屬、礦物)、軟性大宗商品(一般來說是地上長出的商品,例如木材、穀物和其他糧食),以及投資用來支持、方便他們開採、運送前述商品的基礎設施(鐵公路與港口),確保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持續不墜。為達此目的,中國人似乎決意竭盡一切手段,而由於中國收購資源的舉動遍及全球,且積極程度為史上所未見,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我們當然也無法倖免。

 

  本書探討3大主題。

 

  首先,本書從全球大宗商品供需的角度,探討中國崛起為全球資源最大買家一事,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中國如今是已開發、開發中世界裡,許多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短短幾十年,中國就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外資來源。事實上,不管是富國,還是窮國,都不只是坐等中國眷顧,而是主動尋求中國投資。

 

  如今中國向外國政府提供貸款、購買外國債券,資助學校、醫院的興建,出資興建鐵公路之類基礎設施(特別是橫越世上最貧窮地區的鐵公路),滿足地主國的需求,比起常在貸款上附加嚴厲政策限制的世界銀行之類國際組織,中國是更受歡迎的投資者。中國的經濟影響力遠及美國、非洲、東歐、澳洲、南美,且影響力之大無可估量。中國與日俱增的全球影響力,反映其經濟的成長和隨之而來對資源需求的成長。

 

  其次,本書著墨於中國日益壯大的金融影響力,和其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運作可能的影響。經過一段時日,中國已成為各種大宗商品(礦物、石油,乃至土地之類非公開買賣的資產)的邊際買家。中國如此大量購買全球資源,使其定價權力日增,從而自然而然的影響市場的交易方式,這有助於決定地主國境內資產的價值。因此,釐清中國涉入資源價格訂定和影響市場價格起落所帶來的後果,至為緊要。

 

  最後,本書旨在探討中國追求資源的舉動所可能帶來的社會、政治影響。我們不可以只從經濟、金融的狹窄角度,審視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中國有計畫的全球性追求資源行動,不只大大影響地緣政治,也左右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他們與自己政府的互動。中國的投資若有助於提升地主國的人均收入,減輕地主國的貧窮,其影響就可能大體上是正面的;但這一新獲得的財富也可能讓專制政府獲益,使後者能利用這些錢來擴權或制服本國人民。中國人或許未公開表示意圖削弱地主國的政治環境,但他們(一如其他外來投資者)必須在資源投資的好處,例如,在亟需這類投資的國家裡,創造就業機會和建設基礎設施,和這類政治成本之間,仔細拿捏輕重。

 

  當然,中國不是第1個向全球追求資源的國家。睽諸歷史,遠至西元1世紀時羅馬人的著名戰役,到16世紀末期英國的跨大陸行動,再到1860年代中期至1870年代之間,現代歐美跨國企業的興起,都可看到類似的情形。為這些經濟體提供動力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對原物料無法滿足的需求,使他們必須遠赴異地尋找資源。歐洲人殖民非洲和後來瓜分富藏石油的中東,基本上都是掠奪大宗商品的舉動。中國雖然大張旗鼓購買資源,卻似乎沒什麼領土野心。但中國有兩個有利工具,且是那些更早期的大宗商品追求者所未具備的,至少從規模上來看是如此:龐大財富、經濟和政治紀律。

 

  在現金為王的時代,人盡皆知的龐大現金儲備──2012年超過3兆美元的外匯儲備,使中國能做到其他國家所做不到的事,能前進其他國家所到不了的地方。簡單的說,中國人在全球各地大肆採買。即使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下降,中國無可饜足的大宗商品需求,也不可能大減。

 

  祕魯之類的窮國,覺得拿自己的資產抵押借款、賣掉自己的資產,並沒什麼要緊,即使那資產是14千多公尺高的銅礦山亦然,因為祕魯亟需資金來推動經濟成長和發展。

 

  在這同時,債台高築且需要增加國家收入的工業化國家也低頭,向中國大舉借款。例如,2011年,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在由外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庫證券中,有26%是在中國手中(約占美國所有公債的8%)。

 

  漸漸的,日本、南韓、位於中東的其他國家,也各自展開其爭奪大宗商品的行動,特別是與非洲可耕地有關的行動。但中國有廣土眾民、滿滿現金(亦即能出價高過對手)、堅定不移的決心,意味著就目前來看,大體上是由中國獨擅勝場。

 

  但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該把中國的各個部分看成渾然一體的實體?總合始終大於組成部分?中國的成就有賴於許多推動者,如個人、企業、共黨政府。但追根究柢,不管在公領域或私領域裡,他們在「中國更好」這個大目標下統合為一,受一股統貫一切的力量領導。

 

  這一宗旨在中國的「和平崛起」路線裡,或許得到最貼切的體現。透過外交政策發言人鄭必堅於1997-2004年的多場演說,這一路線廣為人知。這些演說,加上中國總理每年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類似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演說),已說明領導階層心中的國家戰略目標。這些演說和報告,從經濟成長目標、技術策略,到外交政策和中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聲明,清楚強調了中國政治圈的抱負和攸關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教育、保健、國內基礎設施之類的公共財。

 

  原則上,其中許多目標和其他政府所訂定的目標,差異不大。但就中國來說,重點不在這些較不具爭議的聲明,而在中國的政治機構如何實現中國的發展目標。中國共產黨透過中央計畫式的指揮、管制經濟體制,來贊助並影響銀行、能源公司、運輸業與物流業、資源公司等龐大國營企業的作為。更普見的是,國家出手贊助由國家帶頭的資本主義(政府在推動創造利潤的商業活動上扮演中心角色),意味著所有行動者都被集中於滿足共產黨的目標,因而就連中國企業家盲目創造利潤的動機,也趕不上中共政治局的政治欲求。

 

  因此,中國政府如何遂行其國家目標主張?它運用制度管理、金錢、人員。

 

  制度管理的方法相當簡單。一如世上其他政府,中國政府透過訂定投資法則、許可證發放規則、個人與企業所必須遵守的營業準則,來約束公司行號的創設,透過中央銀行和審批營業許可機構(例如國家工商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彼此盤根錯節的管制機構,來監控商業環境。但除此之外,重點在於政府能影響到的範圍——法律的長臂有多長。就中國來說,顯而易見的,「管制」遠不只是發放許可證、核發營業執照。

 

  中國的黨國體制也透過錢,例如控制其龐大公款(包括中國的外匯儲備)的撥用,來施行其國家目標。中國國庫金錢的撥用,至少受兩個因素指導。

 

  首先,官方的經濟政策聲明,例如針對哪些部門和產業(糧食生產和能源等)發表的聲明,和中國總理每年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裡的內容──內容都是服膺於中國持續推動經濟成長和降低貧窮為目標的最高發展計畫。中國政府行事的最主要考量,乃是持續掃貧和可長可久的高經濟成長率。

 

  其次,中國的資金撥發還受到更廣泛的市場情況影響,而這市場狀況可能使國家必須進場提振低迷的經濟成長,或在經濟危機時進場干預。例如200811月,中國政府在短短幾天內施行了5860億美元(約4兆人民幣)的一籃子刺激方案,以打消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出口產業萎縮導致的失業率上升和隨之而來經濟成長放緩)。中國的一籃子刺激方案,相當於在兩年時間內投入大約年經濟產值的15左右的資金。

 

  中國政府展露其金錢實力,因此公私分際有時似乎會遭到刻意的模糊:例如,中國政府保有許多上市公司相當可觀的股權(在某些例子裡,政府擁有這些公司超過七成的股權),且中國的前30大跨國企業,幾乎都屬於國有。投資石油、礦物或公共基礎設施等戰略部門的中國企業,往往屬於國有,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們如同中國黨國體制的延伸。這一結構乃是中國的全球資源行動的核心。例如,中國在非洲的3大投資公司都是國營的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國所謂的走出去戰略,採用由國家控制的工具來進行海外擴張,甚至透過私人企業來從事海外收購。許多中國企業得到政府的資金挹注或國營銀行的(低利)貸款,比起必須以更高成本從金融市場籌得資金的外國公司,明顯占了優勢。許多中國公司不只受益於優惠信用額度(也就是還款條件富彈性或寬大,且一般來說是還款期長、低於市場利率的信用額度),也得益於稅額優惠和重要合約的優先締結權。例如,2009年,武漢鋼鐵公司(中國第3大製鋼企業)獲國營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給予將近120億美元的綜合授信。這筆借款的首要目標,乃是為該公司的「海外資源基礎建設」提供資金,這包括建設大型鐵礦場和生產這些大宗商品的煉鋼廠。隨著中國政府鼓勵國營銀行放款,以刺激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這類貸款變得司空見慣。

 

  最後,中國的控制擺在人和人事上。中國的勞動人口中,約有1成是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人數將近8千萬,且數量有增無減。重點不只在於黨幹部人數,還在於黨員幾乎全被擺在重要位置上,以使各部門都把共黨的最高國家目標奉為圭皋。上市公司「雇用」黨幹部,且這些黨代表被視為比這些名義上屬獨立運作實體的執行長,還要重要、還要有權、還要有影響力,這種情形並不罕見。

 

  更甚者,公司的高階人員由中國政府派任,最高階主管的職級等同於部長級。公司在經營上獨立自主,但服從、遵守共黨政策是常有的事。從公司的觀點看,為了得到來自政府的好處,例如優惠性資助和中國政府所居間促成的國際人脈(例如外國高階官員、外國政府的人脈),公司必須接受政府干預成本和依從共黨世界觀的壓力。

 

  讓自家公司能取得(低成本)資金和官方批可,能優先取得外國政府人脈(這些人本身在他們各自國家的資源部門裡地位亦舉足輕重),中國的這套策略似乎有助於實現中國的發展目標。而這套辦法對中國政府和共產黨的指揮、控制來說,都很管用,因此短期內不可能改弦更張。甚至,如果經濟面臨「硬著陸」,中國經濟成長如2012年某些經濟學家所預測的大幅緊縮,中國官方的干預很可能會增加。

 

  在許多親中人士眼中,中國政府無所不在,且無所不能。但有位中國企業家挖苦道,政府影響力的高低,取決於你受官方許可的程度,拿公家錢的多寡;以及你選誰,或誰挑選你的重要職員,例如執行長、董事或財務長。差別就在於你被清楚告知該做什麼──該去哪裡投資、該雇用誰等(如果你取得許可、資金、人員),與被告知不該做什麼──例如要某公司不得投資一明確規定之領域以外的事業(如果你想拿到執照的話)。

 

  這些日益盛行的模式,圍繞著交易籌資和在各種天然資源領域所達成的交易而展開,正符合中國龐大國內基礎建設和更長期經濟成長的需求。整個中國是家公司(China, Inc.)。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推動者

 

「要了解未來50年的局勢,就得先了解環境匱乏或『天然資源越來越少』的問題。」1994年,在〈即將到來的混亂:不足、犯罪、人口過多、部落心態、疾病正如何快速摧毀我們世界的社會結構〉一文中,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如此寫道。卡普蘭描述的未來景象令人驚恐,他以生動、鉅細靡遺的手法,預告了全球資源的不足,將如何導致全世界人口、環境、社會方面的緊張。

 

不管是否接受卡普蘭的不祥預言,顯而易見的,要理解中國如何取得全球資源,就得從全球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這個更廣闊的背景切入:全球對各種大宗商品(可耕地、水、能源、礦物)的需求壓力為何註定增加,這些需求因素會如何使未來幾十年資源不足的情況更加惡化。

 

中國可能是唯一預先因應資源不足的國家

 

卡普蘭的文章,不是第一篇指出資源不足會引發全球浩劫的文章。早在1798年,湯瑪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就在其〈人口論〉(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主張,在富足的年代和地區,人口一般來講是逐步成長,最後人口多到超過可取得的主要資源所能支應時,便會引發災難。基本上,馬爾薩斯主張,大宗商品在取得上的限制,就是抑制人口成長的因素。

 

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s)的1972年報告〈成長限制〉(The Limits to Growth),根據馬爾薩斯理論,將在有限(且日益減少)的資源供給下、全球人口日增所會帶來的衝擊,作成模型。該俱樂部的結論為:供需失衡將抑制經濟成長,可能使全球許多人淪為貧民。

 

40年後,大宗商品失衡現象持續惡化。

 

全球人口呈等比級數成長和過去50年隨之出現的技術,已使各種資源的需求,從糧食和水(水本身是糧食的生產要素),到能源與礦物(迅速增加的全球人口在取暖、鋪設管道上所需的原料等),受到前所未見的壓力。例如,在10年前,還沒什麼人預見到會有那麼多人隨身帶著個人技術裝置,或全球人口中有車者的比例劇增,但這兩者卻大大消耗了有限的礦物資源。

 

技術的進步,提升了生產力、效率,改善了資源的利用,的確已幫助世界經濟脫離困境。但如果技術進步只是延後災難的到來,那麼,技術進步是否永遠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就不得而知。隨著提升資源供給技術的停滯,全球大宗商品需求陡升,資源更不足的景象正逐漸浮現中,我們今日所仰賴的那些資源(其中許多是非再生資源),正逐漸耗竭或大大不敷所需,因而它們的供需曲線可能永遠沒機會交集。

 

但誠如本章裡所突顯的,中國似乎是唯一針對這可能的情況,採取可長可久且有益的方式,預先作出因應的國家。其作法是在全球各地廣結朋友,有計畫且持續的投資各種大宗商品。

 

新興經濟體財富成長影響大宗商品的供需與價格

 

大宗商品的價格,一如幾乎所有商品和服務,也受供需之推動。誠如標準經濟模型所顯示,在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交會處,大宗商品的價格確立。

 

誠如後面幾章會探討的,推動土地、水、能源、礦物之需求的因素,因不同資源間盤根錯節的關係而變得複雜。例如,糧食(穀物、牛肉等)的供給,大大取決於可耕地與水的取得。因此,這些基本資源的取得,幾乎和想取得的大宗商品本身一樣重要,且最終左右了更多種糧食的價格和可取得性。

 

相對的,影響軟性、硬性大宗商品之需求的因素,大略來講一樣。在基本的層次上,兩個影響因素是人口動態(全球人口的數目和全球人口成長的前景);和特別受到新興經濟體之經濟快速成長所帶動的財富成長,這些財富成長對消費模式的影響,當然不容小覷。

 

60年時間,全球人口就從1950年的25億左右,暴增為2011年的70億。人口學家預測,再過20年,全球人口會再增加12億,於是,到了2050年,地球上會有多達100億人。也就是全球人口在40年內成長了4成。

 

可喜的是,全球人口成長速度會越來越慢,使大宗商品需求的壓力得以暫時緩解。聯合國預期,到了21世紀中期,幾乎世界每個地方,婦女生育的胎數都會變少。目前,全球平均值是每名婦女2.6個小孩,低於1970年代的4.3;預期到了2050年會降到只有2。不妙的是,全球人口會逼近百億大關這一前景,在不到21世紀中期時,就會對全球資源帶來令人憂心的壓力。

 

使問題更為棘手的、且圖也表明如此的,據預測,人口成長最多的地區,正是最有可能出現財富快速成長、隨之對資源需求會升高的那些地區。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刊物《2025年全球趨勢:改頭換面的世界》Global Trends 2025: A Transformed World)所載,未來20年增加的人口,幾乎全來自非、亞、拉丁美洲,來自已開發西方國家者,占不到3%。美國等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人口仍有成長,但成長較慢。例如,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20104月至20117月,靠外來移民和新生兒,美國人口成長約280萬。

 

但問題不只在地球上人口會變多。全球的人正越來越富有,而新增的財富可能將壓力加在資源需求上,最終破壞各種大宗商品的供需平衡。

 

全球更富有,需要更多資源製造品質更好的商品

 

2001年,高盛經濟學家提出BRICs(金磚4國)這個字首組合詞,來表達他們眼中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這4大新興經濟體亮麗的經濟成長前景。他們所提出的金磚4國預測,如今已廣為人知:到了2050年,這四國將在全球前5大經濟體裡占有4席。

 

隔年,2002年,高盛估算中國的GDP成長,形同創造了2個新印度、1個新義大利、將近1個新英國或新法國。後來,隨著金磚4國在比原先預期更短的時期內獲得更大的經濟成長,高盛的經濟學家往上修正了他們的估計。例如,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的GDP增加了將近4兆美元,意味著中國另外創造了7個印度(以2001年印度的經濟規模計)、將近3個義大利,還有2個多的法國。簡而言之,更多的經濟成長意味著更富有,而更富有意味著更多的大宗商品需求。

 

過去20年,中國造就了全球最快速的經濟成長,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如果中國維持這種成長速度,2025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即使中國成長暫時受阻,經濟改革的基本路線仍只會帶來更多的大宗商品需求,即使改變的速度較慢亦然。全球可觀的經濟成長和隨之造就的全球財富,對全球的大宗商品需求有深遠且強烈的影響。所得普遍提高將帶來對更多、更好品質的糧食、商品、服務的需求,而這些東西全都需要更多資源才有可能產生。

 

中國是本世紀經濟成長最亮眼的國家,但這樣的國家不只中國。人口約12億、占全球人口約17的印度,在這場經濟不斷成長的競賽中,緊追中國之後。保守估計,過去幾十年印度的年成長率平均將近5%,低於中國的7.5%,表現仍然耀眼,且非常一貫。

 

眾所周知,金磚4GDP總合,已從2000年初的2.5兆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逼近9兆美元(相對的,美國被認為在同一期間增加了4.5兆美元)。不只金磚4國,新興世界的經濟也持續成長,已促使預言家預測,到了2030年,全球中產階級會新增至少20億成員。換句話說,不到20年後,我們將看到與現今非洲、北美洲、歐洲人口總和約略相當的1個中產階級出現。

 

從某個層次看,這是相當了不起的一項全球性成就。到2020年代中期,金磚4國內可能有2億多人口的收入超過15千美元。在已開發經濟體的人民看來,這或許沒什麼大不了。就美國來說,人均收入達47千美元左右。但鑑於許多新興經濟體30年前的平均收入只有1千美元左右,這樣的收入預測著實令人吃驚。

 

但全球性龐大的經濟進步有利也有弊。普遍更富裕的人口,必然要求得到更多、更好品質的商品和服務,而這些商品和服務都需要更多資源才可能產生。從全球的糧食、水需求,到2030年將分別增加5成、3成,這預測就可看出,對各種大宗商品的渴求會成長到何種地步。

 

中、印百萬富翁與中產階級大增

 

調查證明,經濟財富暴增的現象,不只是宏觀經濟現象。例如,2008年底,中國的百萬美元富翁(364千人)比英國還多(362千人)。在許多西方人眼中仍是個窮國的印度,據估計存在國外的民間資金達5千億美元。印度除了擁有世上最龐大的中產階級(約45千萬人),還擁有至少50名土生土長的億萬美元富翁。

 

不到50年時間,光是中國一個國家就大大改善了約3億人的生活,使他們的生活水準由赤貧進步到和西方人相當的程度。這是世界史上前所未見的成就。印度的整體貧窮比例(1日收入不到1.25美元者占全人口的比例),已從1981年的將近6成,降為2005年的4成多一點。同一期間,中國的貧窮比例由85降到16(同一期間,在美國,最近似的統計數據一直停在15左右)。

 

中、印兩國在改善人民生活水準上都獲致驚人成就,但財富與經濟實力如此巨大的成長,必然同時促成對幾乎所有東西的需求增加。收入提高,對牛豬肉、雞肉之類較富蛋白質糧食的需求增加(形成捨較廉價小麥類糧食和馬鈴薯等根莖類糧食,轉向較貴、較富含蛋白質的肉類的一種替代模式5);對有室內暖氣、自來水、浴室、沖水馬桶等設施較高級的住屋的需求;對汽車、電話這種較有效率的運輸、通訊工具的需求,也隨之升高。

 

可攜式電子產品興起使金屬礦物需求大增

 

2010年,迅速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在國內需求上已出現2位數的成長,例如,中國是15,印度和巴西是1成。而來自物欲強烈的新興消費者的需求壓力,乃是這一成長的最大推手。光是中國,就在手機、汽車需求上高居世界第1,在電力消耗上居世界第2

 

這些帶給人舒適生活的東西,都需要用到大宗商品來生產。例如銅、金、鉛、鎳、鈀,和用來生產框架、電池、電腦或手機之電路板的鉛。以這一需求來說,據估計,2010年,全球使用的手機達53億支,相當於全球約77的人口使用手機,正快速逼近地球上人手一機的程度。

 

從大宗商品、資源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什麼?美國地質調查局所編的,20067月狀況簡報,〈回收手機貴金屬寶庫〉,給了我們答案。

 

該簡報按使用狀況把手機分為3大類:美國境內當時使用中的18千萬支手機;預期會於該年遭汰換的13千萬支手機;擺在抽屜、櫃子裡等著處理掉的5億支已過時手機。

 

總計81千萬支手機中,含有超過13千公噸的金屬,總價值超過5億美元。更具體的說,2005年美國境內使用中、已遭汰換、不再流通的手機總數,相當於50架波音巨無霸客機所含的金屬。而這只是在手機還不如現今普及時,光美國1年內的情況。

 

有項估計認為,現今光是美國境內就有32700多萬支手機在使用,也就是每個人擁有的手機數超過1支。經濟成長速度名列前矛的中國和印度,使用中的手機總共將近20億支,光是中國境內就有將近10億支手機。中印兩國境內的手機滲透率,有可能在不久後類似或超過美國。若再考慮到其他可攜式電子產品,如iPadKindle、筆電等,使用量暴增所產生的需求壓力,不難想見未來10年,銅、金、鈀等金屬的需求壓力,只會有增無減。

 

消耗大量金屬、礦物所製造的汽車,銷售量急速成長

 

在這同時,汽車、輕型卡車、整個汽車業也耗去大量金屬。一般汽車生產所用到的,除了用於製造儀表板、杯架的塑膠製品之外,椅子的皮革、窗子的玻璃、輪胎的橡膠等,也會用到許多金屬、礦物。據國際鋼鐵協會所述,車子的重量約有55來自鋼,例如每輛一般房車有約1.08公噸的鋼,每輛一般運動休旅車或輕型卡車有1.35公噸的鋼。

 

在汽車所用金屬裡,鋁排名第2,一般北美汽車裡含有約136公斤的鋁。

 

再加上銅(倫敦金屬交易所估計,人類消耗掉的銅裡,有7%和運輸業有關)、鉑(6成的鉑用於汽車業)、鈀、銠、鉛(主要用於電池)、錫(用於焊接金屬零件)、鈷(用於安全氣囊)、鋅(用於替金屬鍍鋅,保護汽車免遭風吹日曬雨淋等傷害)等金屬,汽車既是製造業產品,也類似礦業產品。

 

汽車其實是種種加工過大宗商品的集大成,因而也是消耗資源的東西。雖然近幾年汽車市場隨著全球經濟全面衰退,但在成長最快速的市場,汽車需求仍然龐大。自2004年迄今,中國境內汽車銷售量平均每年成長超過2成;奔馳在首都北京街頭的汽車每天新增2千輛。接下來幾年裡,金磚4國境內的汽車銷售量,可望約有6成來自中國,但俄國、印度、巴西3國境內的銷量成長也會很可觀。波士頓顧問集團的報告估計,到2014年,金磚4國的汽車購買量總和將占全球銷售量約3成。

 

搭飛機遠行的中產階級增加,升高石油需求

 

中產階級所偏好商品的需求升高,既加劇金屬、礦物的消耗,也為石油、能源帶來壓力。2011年超過10億人搭飛機遠行,造就15萬班次飛行,也就是1年約1800萬班次飛行。而這些估計只針對商用客機;未計入私人座機和軍機的使用。如果說1架波音747-400ER客機平均每1.6公里消耗19公升汽油,數百萬次航班飛行數十萬公里,對全球石油供給所帶來的衝擊,就非常巨大。舉個例子來說,新加坡到紐澤西州紐瓦克(Newark)是航程最遠的載客飛行路線:約16千公里遠,全程約19小時。以每1.6公里消耗19公升計,單程飛行就需19萬公升的汽油。於是,又升高了全球的資源需求。

 

後面我們會繼續探討其他資源(土地、水、能源)如何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眼前,顯而易見的,從人口、財富的變化看,全球對天然資源的需求會繼續大幅成長。

 

都市化浪潮,直接促成對資源的更多需求

 

收入提高、促進都市化,從而間接影響到大宗商品。城市比鄉村繁榮,吸引鄉村居民一波波移入。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製造業或營造業裡的就業機會。相對的,在勉強溫飽的農業裡,只能耕種土地),較佳的生活品質(室內衛浴設備、電視、洗衣機、電力),構成強大吸引力。對大宗商品需求的間接影響清楚可見:較多的消費性商品和較高的生活水準,直接促成對資源的更多需求。

 

在〈2007年世界人口狀態:釋放都市成長的潛力〉一文中,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指出,「2008年,世界走到一無形但重大的里程碑:史上頭一遭,世界人口將有一半以上,也就是33億人,生活在都市區。到了2030年,可望成長到將近50億人。」整個開發中世界將大大感受到這一都市化轉變,到2030年,開發中世界的城鎮人口,將占全球城市居民的81%

 

在世上最貧窮地區,非洲和亞洲(儘管整體財富有顯著改善,整個亞洲仍有數個貧窮區域)的城市人口,將於20002030年間增加1倍。這相當於這兩個地區在整個歷史長河裡增加的城市人口總和,等於是短短30年就增加1倍!更確切的說,20世紀期間全球城市人口從22千萬左右增加為28億,增加了11倍多。如今,全球正以每個月增加6千萬都市人口的速度,日益都市化。

 

中國加速都市化,基礎建設刺激大宗商品需求

 

為推動經濟成長、減少貧窮人口,中國需要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看來是很難滿足的需求,促使中國追求全球大宗商品。鑑於中國的廣土眾民,中國的一舉一動對全球資源需求的發展,有更為廣泛的影響。

 

日益都市化和前所未有的財富增長,的確不只見於中國,例如南美、非洲、亞洲的其他經濟體,也大大促進全球中產階級的壯大,從而大幅提升大宗商品的需求壓力。但在需求規模和有計畫的尋求全球資源上,中國獨樹一格。例如,加總性的統計資料,掩蓋了中國都市化腳步比大部分其他國家更積極、更快速這個突出的特點。

 

2010年,中國已有40座人口百萬或百萬以上的城市。中國打算到2020年時增加約225座功能健全的新城市,每個城市至少有百萬居民。這是中國政府主導的階段性遷居計畫的一部分。

 

在這計畫下,會有更多中國人以更有條理的方式,從鄉村遷到都市。中國已推出多項計畫,打算在未來幾十年內,完成約170項新大眾運輸體系,在廣大土地上建立南北向、東西向路網,使人員、貨物能透過龐大交通網大規模移動。為支持這一都市基礎設施,自然需要眾多大宗商品,對大宗商品需求的影響當然巨大。

 

大宗商品的供給趕不上中國的購買速度

 

中國有著雄心壯志,而正是雄心壯志促使中國大舉追求全球資源。為克服這項挑戰,中國在20052011年已執行超過350項,總值超過4千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其中,許多資金投注在天然資源上。在這6年、300個星期裡,中國平均每星期花掉10億美元(此後花上更多)。如果中國的策略奏效,將需要許多可耕地、許多可用水、許多能源、許多礦物才行。

 

但需求的變化,單獨來看,雖然嚴峻,只是問題的一部分。風險在於大宗商品需求成長的速度會高過全球供給所能支應的程度。於是,重要物料的一再短缺,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而短缺可能催生全球性衝突。如果各種資源的全球供給趕得上預期中的需求成長,就沒什麼好憂心。但如果大宗商品供給趕不上需求,供需失衡將使全球經濟走上岌岌可危之路。那麼,在天然資源的供給這方面,世界處於何種狀況?

 

誠如前面所指出的,推動大宗商品需求的因素,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全面性的,也就是會影響到所有大宗商品:土地、水、能源、礦物。但由於這些資源各有特色,例如在來源、能否搬運、交易難易,及用途上,它們的供給情況必然與眾不同。因此,它們所面臨的問題也必然各不相同。

 

但誠如後面會提到的,世上最重要的那些大宗商品,有一重要的共通特點:都越來越不足,因為地球(有限)的天然資源供給趕不上日益高漲的需求。在各種大宗商品的取得上,和使全球有限的供給受到過高的需求上,中國都繼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從大環境的角度理解中國的策略,接下來兩章著墨於影響土地、水、石油、天然氣、礦物之供給的特殊因素,以扼要說明每種資源的全球供給狀況。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2332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