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陰陽師看「送死」儀軌

李雲橋談喪祭的原始與現代意涵

--------------------

主講:現代陰陽師李雲橋

        

死生大事,作家李雲橋在《逐光陰陽間》一書談到,「無常是常。生與死,究竟何者虛幻何者實?我深深感到如夢人生才是一場虛幻的偶然,必定到來的死亡方是唯一實不虛,確定要面對的必然。但有誰對這件確切會發生的事做好準備,妥善規劃?

有人預先看風水選墓園挑塔位,細細籌覓此生埋骨之時地;然豈有人思量過,身後之日魂歸何處靈往何?莊周言:未知生,焉知死,實乃誠不我欺之言。

死亡並不虛無縹渺,而是生命中唯一確定之事。死後的命運並不是未知,而是確然地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用一生的時光選擇怎麼過活,亦將決定我們如何迎向死亡。」(魂歸來兮

 

5月19日訪談中,作家薛仁明認,不同於基督宗的「天堂永生」或佛的「西方淨土」,中國人的歷史感取代了宗,用世世代代的喪祭,確保了「人間永生」,也形塑了臺灣民間最動人的傳統底蘊。

延續並進一步探究臺灣民間喪葬文化之變與不變的選擇,以及現代意涵,節目邀請在《逐光陰陽間》和《背光的所在》兩書分享穿梭陰陽兩界親身經歷的現代陰陽師李雲橋,跨越宗派、穿越古今,耙梳、比較宗、習俗與歷史沿革,直指「喜迎新生、悲送往生」,是否是必然的「人之常情」;而未遵從傳統禮規範是否就會殃及先人、禍延子孫?繁複喪禮的原始意義到底何?現代陰陽師又如何看待土葬、火葬、樹葬、植葬、海葬、環保葬以及西藏的天葬?

經由李雲橋的梳理,除了彰顯面對死亡的深層扣問──「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更能及早思索,大限到來時,如何面對自己的離開,或者送走至親、摯愛的過程,層層疊疊積累包覆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八苦。

至於如何寬慰「送死」的無奈與遺憾?讓人生必經的死亡之途更具尊嚴?現代陰陽師李雲橋建議,請「聽從自己的內心」,並「與家人取得共識」,如此或稍可無憾。

 

***

聖嚴法師有云:

「人生必須起始而善其終,養其生尊其亡。要有生存的尊嚴,也當有死亡的尊嚴;生逢其時地,死得其安慰,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和死亡的意義,才能彌補生離死別的遺憾。

以佛的觀點來看生命的過程,出生時固然抱著無限的希望而來,死亡時同樣也抱著似錦的前程而去。所以:人生的結束,雖然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乃是一件莊嚴的佛事。」

──摘錄自法鼓山《佛化奠祭手冊》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