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照讀歷史。照見文明因果】

Ep.16:《不一樣的中國史  11 》

從光明到黑暗,矛盾並存的時代

宦官與皇帝共治天下!

公共知識份子楊照X彭瀞儀

接續蒙古帝國的明朝,是一個怎樣的帝國?公共知識份子楊照在《不一樣的中國史  11》,以「從光明到黑暗,矛盾並存的時代」為副書名,為明朝下了明確的註腳。

極致輝煌的人文成就

楊照指出,明朝時,城市生活、城市文化高度發展、極度繁榮、琴棋書畫的人文成就達到最高峰;如此輝煌,令國際知名的中國近代史大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也心嚮往之,曾在《紐約時報》舉辦的對談提問中,在過去一千年的歷史洪流中,選擇希望活在西元一五四○年前後(明朝嘉靖年間),住在杭州西湖邊。

楊照進一步指出,「明朝因為不准地主買土地,土地兼併問題消失,來自土地的資源與財富全部集中在城市,在城市不必納稅,鼓勵、塑造各種不同聚集的財富去從事商業活動以及炫耀性的生活享受,僭侈炫耀的大詐偽時代,充斥逾制心態。」《不一樣的中國史11》說,「近世後期在商業領域創造了大量財富,但除了消費之外沒有太多其他出路,消費因而有了愈來愈高的社會標誌功能。社會標誌需要在公共空間展現,進一步在近世後期提升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明代最特別的就是「社會性衣裝」格外發達。……不同的公共空間有其各自的特性,也要求不同的穿衣方式。到衙門裡辦事和去勾欄看戲,得穿不一樣的衣服:甚至到衙門所在一帶的地方,和到勾欄所在一帶的地方,都需要換上不同的衣服。……明代公共空間的發展與擴張,主要依靠的是奢侈性的炫耀消費。人們不是在這個空間中去理解眾人的事務,而是去表現和自己身分地位有關的條件。」

《不一樣的中國史11》〈從馬尾裙到蘇樣,衣裝的「創起為奇」〉指出,浙江人李樂留下了有趣的詩句:「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見聞雜記卷十》)楊照解釋,「為什麼說士人穿女裝?因為明代的男裝、女裝有不同的顏色。男裝本來主要是青色,如果不是以青色為底,而是比較明亮、鮮豔的,傳統上被認為是小孩和女人才適合穿的。到了明朝後期,城裡街道上,只剩下沒錢、沒身分的人才穿青衣;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青衣都被視為勞動者的標準顏色。其他稍有財資、稍有辦法的人,都放棄青衣,換穿更鮮明的顏色(「盡為婦人紅紫之服」),從傳統保守的眼光看去,就像男人在衣裝上都變身為女性了!」

光明與黑暗並存的矛盾時代

楊照認為,「明朝是一個不合理的朝代」,其重大矛盾就如同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所說的「數字上無法管理」。「國退民進,國家只管農業,從道路到城市,國家都不管,產生高度的失序,全部都用縫縫補補的臨時辦法處理,最後讓官僚從中央到地方全部失能。」

朱元璋廢除丞相獨攬大權

這個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破億,每年都有「兩千七百萬石」的定額歲入,還擁有七萬公里的驛道與驛站1的龐大帝國,因為官僚體系的管理無能而敗壞!楊照直指,一切問題的根源來自明太祖朱元璋對老子《道德經》所謂「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不切實際想像,「朱元璋出身低微,崛起於動亂,非常固執,固執於他認為的君臣關係,朱元璋對士人高度不信任,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士人趕出去。洪武十三年,以丞相胡惟庸謀反伏誅,廢去丞相一職,由皇帝自己統治偌大的帝國,直接指揮朝廷註2。……執掌龐大帝國的朱元璋並沒有受過文人系統的薰陶,為了要貫徹夢想中的小國寡民,必須嚴格控制人口與土地,所以設計了黃冊與魚鱗圖冊。」而這黃冊與魚鱗圖冊,最終也成為鞏固明朝兩百七十六年國祚的根本註3

宦官與皇帝共治天下

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自此廢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相權、君權合一,皇帝大權獨攬!楊照在《不一樣的中國史11》指出,「明朝文官系統中,最高的位子是首輔,也就是內閣大學士的首席。依照慣例,皇帝選擇的首輔是他當太子時的老師。……問題在於,這個老師不見得會有豐富的政務經驗,他們的資歷偏翰林,對於文官系統的人與事不會那麼熟悉。當首輔的,沒有執政的資歷,他能做的於是真的就只是輔佐皇帝,文官的領袖仍然是皇帝自己。……於是皇帝便轉而任用和自己最親近的宦官,支使他有把握叫得動的宦官去間接指揮文官。明朝實際上的政治運作,是皇帝指揮宦官,宦官再監視、指揮文官。」楊照強調,「對比宋代士人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情況,那麼明代則是宦官與皇帝共治天下,因為士人與皇帝之間存在著不可跨越的鴻溝,彼此不信任。」

皇帝對待士人手段惡毒兇殘

「明朝皇帝就是明朝最大的問題」楊照指出皇帝荒淫胡鬧註4或蓄意罷工註5,《不一樣的中國史11》:「正德十四年三月,皇帝宣布要南巡,多位大臣書諫反對,皇帝看了很生氣,就下令翰林以下相關的一百零七位官員在午門前罰跪五天。另有考功員外郎夏良勝等六人下詔獄,白天戴著鐐銬跪,晚上繼續關。有一位武官張英,是武科舉出身,讀過書有一定的知識水準,他刻意阻擋皇帝車駕,以刀自刺胸膛血諫,雖被侍衛奪刀,但後來遭杖責八十身亡。一百多位官員罰跪五天,皇帝卻還沒消氣,又將一百四十多位官員處以杖刑,其中十一人慘死在杖下。」

大詐偽時代逼出王陽明思想

楊照指出,正德元年,王陽明在劉瑾當權時便因為上書搭救同僚而惹禍上身,被皇帝下令「杖四十」。「杖四十」是很嚴重的懲罰,打下來是「死活之間」,看你的運氣好壞,也看你原本的身體狀況,可能被打死,也可能活著卻留下嚴重的傷殘後遺症。……他當時的身份是前朝(孝宗)弘治年間進士,已有八年資歷的官員。廷杖沒死,接著還要受活罪,發配到貴州,這在當時又是另一樁生死之間的懲罰。那是「瘴癘之地」,很多中原的人去到那裡都會染病,很高比例就死在傳染病下,再也回不了中原。堂堂一位八年資歷的進士卻去當驛丞,管極度偏僻地區的一處驛站,這又是多麼嚴厲的降等。遭遇了一連串完全無法想像的挫折危難,王陽明在龍場獲致了思想與精神上的主要突破。」

「格竹子」格到生病,結果還是沒格出什麼關乎竹子的道理,遑論觸及天理。至此,「王陽明的思想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接著他又讀了很多佛教、道家的著作,和自身的災難性經驗做比對,才產生了後來對學生說『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的領悟。」楊照在《不一樣的中國史11》標記了王陽明思想對當代的重要性,「從一個角度看,如果不是那樣愈趨於詐偽的明朝社會風氣,不會逼出王陽明這樣的思想;換另一個角度看,要是沒有這一套「王學」,或在明朝稱為「陸王之學」,沒有王陽明思想的巨大影響,明朝社會恐怕還會更糟糕,明朝可能要滅亡得更快一些。」

從高度昂揚的民間到自尊掃地的士人,從失序的官僚到「宦官與皇帝共治天下」!請聽【楊照讀歷史。照見文明因果】Ep.16:《不一樣的中國史11—從光明到黑暗,矛盾並存的時代》_公共知識份子楊照X彭瀞儀

 

註1、

朱元璋正式登基二十三天後,就迫不及待地訂定了新的《驛律》,也就是一套關於道路與驛站的規範。……這些驛道遵循固定的規格,寬十丈,大約現在的三十公尺。每隔六十里,大約現在的三十公里,就設一處驛站,提供行路人休息及更換馬匹之用。朱元璋在位期間,最為鼎盛之時,由朝廷所掌控的道路長達到十四萬里,也就是七萬公里之多。另外,在七萬公里的驛道上設立了兩千零一十八個驛站,大致符合三十公里一站的要求。朱元璋多此改革驛站制度,包括提高驛站人員待遇,期許務必做到兩件事:第一,維持驛道、驛站系統隨時順暢運作;第二,保證除了朝廷的公家用途,尤其與統治、控制有關的目的外,將其他不相干人等排除在這套系統之外,嚴格禁止他們利用這套系統來旅行。朱元璋指揮完成的系統有八條主要幹道。一條由當時的國都應天府(即南京)向東北走,一直到遼寧、遼陽。一條從應天府也向東北,經山海關到達開原。還有一條從應天府向西,一路入川,終點是四川西部的松潘衛。另一條從應天府往西南,一直到雲南的寶山。再一條從應天府向南走,到達廣東的崖山;一條向東南走,到達福建的福州府。一條往北到達草原地帶,終點是今天內蒙古的寧城縣。還有一條往西北,一直到張掖、酒泉。(《不一樣的中國史  11》,p.79)

註2、

明朝帝國官僚體系龐大,有兩萬名正式官員,加上五萬名胥吏,都要由皇帝自己領導、管理。還有皇宮,那是在紫禁城圍出的一個小王國,其中包括超過五十個單位。宮中所需的物品,基本上都在小王國裡生產,有眾多的工房,由工人匠戶在裡面工作。官僚系統上上下下七萬員額,顛峰時期的宮中宦官也到達七萬人,如果再加上宮女及其他人員,那麼依賴皇宮生存的人,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十萬人之譜。(《不一樣的中國史  11》,p.204、p.205)

註3、

因而他念茲在茲、孜孜矻矻,設計了黃冊、魚鱗圖冊防範出現大地主,黃冊不只是中國戶籍制度的大突破,甚至成為東亞傳統中重視戶籍管理的起源。這點的確必須佩服朱元璋,他敢於如此想,並以其毅力落實在當時的條件下極難完成的計畫。從民間而來的立場,使得他格外敏感,也格外反感於土地大戶。土地大戶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土地,而在擁有多少人民,國家找不到這些人民,就徵收不到他們的稅。控制了人民,地主一旦坐大就會與朝廷為敵。為了確保朝廷可以監控這些大戶的成長與威脅,明朝的制度規定每十年要做一次人口普查,稱為「大造」,黃冊與戶籍要不斷更新。……明朝政權的根本在於底層的這套控制系統,它很簡單、很明確,所以一直沒出過嚴重問題。底層穩住了,上層或中間的拖沓敗壞,皇帝和京城的官員鬧彆扭、鬧罷工,北京官員笨到集體被一個不知來源的謠言騙得團團轉,地方官員每天計算「留存」,把錢弄進自己的口袋,還有東林黨人不斷升高的道德批判……,這麼多光怪陸離的狀況,但只要底層的里甲制還在,藉著這個系統保障每年「兩千七百萬石」的名目收入,明朝就不會垮掉、不會滅亡。(《不一樣的中國史  11》,p.214、p.215)

4、

明武宗正德皇帝,即戲曲中《遊龍戲鳳》的主角,正德皇帝之所以成為戲曲主角,一方面因為他曾在正德十四、十五年間遊江南,讓民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他也有很多荒淫胡鬧的事蹟。朝鮮派到中國的大使留下來的史料記錄中,有一段對於朝鮮皇帝的稱頌,以中國皇帝一個月只上朝兩次,對比讚頌朝鮮皇帝每月上朝有二十多次,真是勤政。而且中國皇帝不住在正式的宮殿中,卻住在「豹房」裡,只為了在那裡可以不受原本皇宮禮儀的約束,方便皇帝過放浪淫亂的生活。(《不一樣的中國史  11》,p.114、p.115)

註5、

快速看一下明朝皇帝世系表,就會發現有兩個時間最長的年號,第一名是「萬曆」,第二名是「嘉靖」。這兩代皇帝,一孫一祖,在位時間加起來將近一百年(分別是四十八年和四十五年)。中國歷史上另外還有一對祖孫皇帝,在位時間加起來比他們兩人還長,那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兩人各自在位六十一年和六十年。然而這兩對祖孫在歷史上的評價卻天差地別。相較於清朝那一組,明朝這組最差、最懶惰。別說和以「勤政」聞名的康熙皇帝比,整個清朝也找不出一位和萬曆、嘉靖同等懶惰的皇帝。……明朝另一位皇帝武宗正德皇帝,也是歷史上認定的壞皇帝,卻和萬曆皇帝很不一樣。……從《明實錄》中明明白白看得出來,萬曆皇帝有超過三十年時間沒離開皇城。他不處理政事,但他也沒有像正德皇帝那樣放蕩荒淫。那如何解釋他這種「不運作」呢?仔細爬梳史料,將三十年不早朝和三十年不離開皇城並納在一起考慮,黃仁宇得到一個具突破性卻又可信的結論:萬曆不是單純的懶惰皇帝,毋寧是個蓄意「罷工」的皇帝。」(《不一樣的中國史  11》,p.170、p.171)

 

聽書|客座總編

作家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份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宦官與皇帝共治天下__橫.jpg

立體書封.jpg

照片、

遠流出版公司

 

撰稿 & 制作、

彭瀞儀

 

收聽{聽書}

粉    專|https://reurl.cc/Erezdn

聽    書|https://reurl.cc/j1o5Vp

Podcast|https://reurl.cc/p1AyoZ

 

飛碟聯播網線上聽APP

iOS系統|https://reurl.cc/Y98ZNX

Android系統|https://reurl.cc/Y98ZNX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