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oy。劉秀枝的投圓人生

Ep.8:學海無涯勤為岸 青雲有路志為梯

---------------------

人: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2019佛光山蘭陽別院「名聲天曉」幸福講座

佛光山蘭陽別院「名聲天曉」幸福講座,今年將於915()921(),以「分享幸福」為主軸,引導大家勇於實踐夢想並看見自身的力量。講座將邀請孫翠鳳、劉秀枝、郝廣才、沈春華、劉吉豐、劉克襄、心保和尚等七位名人,以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展現光亮。每晚19:3021:00在佛光山蘭陽別院13樓大會堂,要和您一起分享他們如何歷鍊生命的成長,開展出生命的價值光輝。

2019/09/15()|孫翠鳳  戲棚下的汗水 戲棚頂的光輝

2019/09/16()|劉秀枝  優雅轉身-瀟灑人生遠離失智

2019/09/17()|郝廣才  凝鑄夢想的翅膀

2019/09/18()|沈春華  尋找心力量-我的媒體故事

2019/09/20()|劉吉豐  慈悲醫學、樂活人生

2019/09/21()|劉克襄  北迴線的解憂之旅

2019/09/22()|心保和尚 金剛經成就的秘訣

 

講座時間|晚上19:30~21:00

講座地點|蘭陽別院13樓大會堂

講座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三段257

線上報名|http://signup.fgs.org.tw/index_d.aspx?pre_activity_id=134&pre_unit_id=D40400

主辦單位|佛光山蘭陽別院、人間福報、人間衛視

合辦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宜蘭縣佛教會、北宜水泥製品有限公司、功鼎建設有限公司、弘慈學苑

承辦單位|蘭陽人間大學、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宜蘭區各分會

 

做高階影像健檢,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Joy筆記|醫療邊緣  2019-03-16

https://blog.xuite.net/hcliujoy/blog/587093665

70歲男士,10年前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肺有個0.5公分的結節,每年追蹤檢查,3年後結節增大至0.7公分,於是接受右中葉切除術,病理診斷是肺腺癌,不需後續治療。

62歲女士,1年前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振掃描,顯示有個0.9公分的顱內動脈瘤。動脈瘤破裂的機率雖然不大,但一旦破裂,可能危及生命。如要處理,是開顱手術把動脈瘤夾閉,或經由顱內血管攝影進行動脈瘤的栓塞?兩者均有風險。最後選擇開顱手術,動脈瘤順利夾閉,讓她不用為此憂心害怕。

73歲女士,一年半前做腹部磁振造影,發現胰臟頭部有個2.5公分的囊腫,進一步的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顯示胰管內乳頭狀黏液性囊腫(IPMN),有致癌的可能,一旦轉變為胰臟癌就很難治療。於是選擇經由腹腔鏡作「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病理報告並無癌細胞,但她術後卻常覺得倦怠、肚脹,且腹瀉,體重減輕8公斤,並出現糖尿病。

3個案例都是健康者自費接受高階影像健診(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意外地發現沒有症狀的病變,稱為偶發事件(incidental findings)。

1和第2個例子明顯從高階健檢受益,且手術成功。第3個例子因為擔心致癌,接受重大手術,卻沒發現癌症。然而,當初若決定長期追蹤,也可能導致焦躁不安,甚至憂鬱,可見抉擇並不容易。

根據文獻,偶發事件的發生率隨年齡、儀器、檢查部位以及研究方式而異,例如胸部電腦斷層達31.1%腦部磁振造影9.5%,而身體磁振造影12.8%,可見並不少見,但大都是良性,不需處理或只要定期追蹤 ,只有少部分可能有生命危險或是惡性,需及早處理或密切追蹤。但密切追蹤常造成醫病雙方的焦慮、另作更多檢查、增加醫療費用,因此2003年出現一個名詞「現代影像技術的受害者」(VOMITvictims of modern image technology)。

一般人接受健檢主要是針對癌症,希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雖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抽菸、多運動)是預防癌症最好的方法,但還是有5成的癌症目前還找不到原因,因此需要靠篩檢,如健保提供的糞便潛血和乳房攝影檢查,但考量醫療資源有限,檢查項目無法完全符合每個人的需求。

醫療儀器的快速進展與精進,加上不少健康管理中心的推動,高階健檢已是一種擋不住的趨勢。有癌症或某些疾病的家族史,或經濟能力允許的中老年族群,高階健檢有其優勢。只是當結果出現沒有症狀的偶然發現時,對醫師與受檢查者都是挑戰。要定期、長期追蹤?尋求其他進一步的診查?還是立即處理?又如何處理?醫師固然要對各種可能性加以分析並建議,但終是得受檢者自己下決定。換言之,有了更多的醫療自主權,更要為自己的選擇擔當。

(本文刊登於2018.12.16聯合報 元氣周報 劉秀枝專欄,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2/3539326

 

國人千億買營養品 研究:僅兩種有效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9825

https://tw.news.yahoo.com/%E5%9C%8B%E4%BA%BA%E5%8D%83%E5%84%84%E8%B2%B7%E7%87%9F%E9%A4%8A%E5%93%81-%E7%A0%94%E7%A9%B6-%E5%83%85%E5%85%A9%E7%A8%AE%E6%9C%89%E6%95%88-115519081.html

您會吃保健食品嗎?市面上有琳瑯滿目的營養品,每隔一陣子也會出現某種保健產品的熱潮,國人對保健食品的「虔誠信仰」,更可以從驚人的消費額看出。有報導指出,早在2017年台灣保健食品巿場規模,竟已高達新臺幣1292億元,消費金額更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然而,根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只有葉酸(folate)和魚油值得買」。

▲美最新研究發現,大部分維他命、保健食品在保持「心臟健康」跟「延長壽命」的功效,恐怕不如民眾所期待。

國人砸了這麼多錢買保健食品,究竟是吃身體健康,還是吃心安的?根據《元氣網》報導,美國骨科協會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有86%的人,至少會服用一種維他命保健食品。然而在「內科醫學年刊」中,有個研究竟發現令人跌破眼鏡的結果,大部分維他命、保健食品在保持「心臟健康」跟「延長壽命」的功效,恐怕不如民眾所期待,甚至只有「葉酸」(folate)和魚油,這兩種保健食品值得買。

這個研究團隊分析227項臨床實驗計畫與15種營養品,像是:氧化劑、β-胡蘿蔔素、維他命B複合物、維他命A、維他命B3(菸鹼酸,niacin)、維他命B6、維他命C、維他命E、維他命D、鈣、「鈣與維他命D複合物」、葉酸、鐵、ω-3脂肪酸等。

▲該研究指出,只有「葉酸」(folate)和魚油值得買。

上面列出的營養品,其實也是國人家中常見的「基本款」保健食品。不過研究卻指出,這些營養品在所有檢測中,都與使用者壽命、心臟健康沒有顯著關聯性。有些甚至還會「傷身」,研究中強調,「尤其是『鈣與維他命D複合物』可能增加中風的機率」,不過研究也發現,「葉酸」和「魚油」是例外。

▲研究中強調,保健食品中的「『鈣與維他命D複合物』可能增加中風的機率」。

這個研究的作者也提醒民眾,無論是葉酸或其他維他命,若民眾從食物中已攝取足夠的維他命、葉酸等營養素,那麼再多吃營養食品,其實對身體沒有什麼幫助。

▲該研究作者提醒,從食物中已攝取足夠的維他命、葉酸等營養素,再多吃營養食品,對身體無益。

然而「魚油」究竟是否對心臟有幫助一直具爭議,因此這個研究團隊透過41項研究,共134034名受訪者參與,得到了新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魚油」能降低8%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並有7%的機率降低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

 

豹變  Joy筆記|閒閒看書  2019-08-25

https://blog.xuite.net/hcliujoy/blog/588170732

豹變收集了木心的16篇短篇舊作,都非常精彩,慢慢品嚐,愈讀愈喜歡。

木心的短篇小說辭藻華麗,文筆優美,讀起來像是散文,又像詩,有時有點難懂。幸好書一開始就是童明寫的「代序」,交代來龍去脈,是非常有用的導讀。例如代序中的一小段:

成集的短篇小說分兩類。一類,短篇收集,各篇自成一體,這是短篇小說集。另一類,短篇收集,各篇既相對獨立,有彼此相連,形成一類特殊的長篇小說:a short story cycle,照英語譯為「短篇循環體小說」,豹變是這第二類。(p. 11

「代序」裡還把木心的文體精準的介紹:

木心自己的短篇,以哲思和情感互為經緯,敘述的不僅是故事,是散文、詩、小說之間的文體。木心的文字像是暴雨洗過一般,簡練素靜。深沈的情感,冷淬成句,吶喊也輕如耳語,筆調平淡而故實,卻曲徑通幽。他善反諷,善悖論,善碎片,善詩的模糊,善各種西方先鋒派之所擅長,用善似閒筆的手法說嚴肅的事理(這一點和吳爾芙夫人相似),把本不相關的人和事相關起來,平凡中蕩起漣漪,有中國散文的嫻雅,有蒙田式的從容,更把世界文學中相關的流派和傳統彙集一起。(p. 25

書名豹變,源自易經革掛: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大人即坐擁權位者,變化如虎。小人,臉上變化甚多…君子之變,漫長而艱辛,可比豹變。幼豹並不好看,經過很長時間,成年之豹才身材頎長,獲得一身色彩美麗的皮毛…「君子豹變」是由醜變美,由弱到強的過程。木心心中的藝術家;其成熟和高貴,也要經過不易的蛻變。(p. 27

SOS」這篇以淡淡的文筆寫出命運的無奈、對生命的尊重以及人性的尊嚴,令人悸動。(p. 49

「童年隨之而去」,故事精彩。透過孩子清明的眼睛,看到時代的巨變對家庭的影響。(p. 55

「地下室手記」裡「路人」的描寫充滿哲理:

…我喜歡看路人,正在路上走著的男男女女,沈默,臉無表情,目不旁視。走在路上的人都很自尊,稍有冒犯便會發怒,看起來瀟灑裕如,內心卻本能地有所戒備。走在路上,意思是正處於「過渡」之中─已做了一件事,或將去做一件事,也許是同一件事分兩處來做,如此則在已做和將做之間,善非善,惡非惡,故路人是不能確定為善者惡者的,可說是最概念性的「人」。(p. 115

「一車十八人」(https://yeats1103.pixnet.net/blog/post/25429207)看得我驚心動魄,非常生動且令人省思的故事。(p. 131

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嚐、咀嚼、回味,才能感受、吸收的好書。

==================================

《豹變》

作者:木心

出版社:印刻出版社

出版日:2018-09-10

---------------------------

◎內容簡介

木心生前的心願之作

飛越二十多年的「文學之約」

 

外面的世界瘋了,我沒有。

我選擇的是「生殉」──

在絕望中求永生。

 

命運,可以精緻而美妙

 

十六篇各自獨立又彼此相連,成為有著自己的結構原則的特殊作品。

描寫個體的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階段。

對應著戰前、二戰、戰後、1949年後,以及改革開放後。

時空、經歷、文明、藝術的相互交錯,

我中有他,他中有我。

 

遵照木心生前心願,重新整理問世。

藉由弱到強的過程,隱含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成長史。

◎作者

木心

1927年生,原籍浙江烏鎮。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82年移居紐約,2006年返回浙江,2011年辭世。木心家學根柢正統扎實,自幼讀書習文學琴,熟習希臘神話、舊約新約,與儒釋經典同為必修課程。少年期間在茅盾的藏書中,飽覽世界文學名著。文學、哲學、歷史、藝術、音樂,一貫做世界性範疇的探索。

1946年,在杭州辦第一次個展。1985年,在哈佛大學辦第2次個展。1950年,辭去教職,獨上杭洲莫干山,讀書寫作。1982年,移居紐約,鬻畫營生。散文一出驚豔文壇,小說《溫莎墓園日記》深得美國學界喜愛;加州大學校長閱《溫莎墓園日記》兩頁,便說:「能不能請這位先生來我校講課。哈佛大學、加州大學的邀約,木心一概婉拒,致力於讀書、寫作、繪畫

寫作文章近千萬字,但大部分都自毀了。著有散文、詩、小說:《西班牙三棵樹》、《我紛紛的情欲》、《巴瓏》、《偽所羅門書》、《雲雀叫了一整天》、《詩經演》、《愛默生家的惡客》、《瓊美卡隨想錄》、《即興判斷》、《素履之往》、《哥倫比亞的倒影》、《溫莎墓園日記》、《魚麗之宴》。

另有根據陳丹青筆錄而成的《19891994文學回憶錄》(全套四冊)、《木心談木心》等。

◎目錄

代序/童明

S O S

童年隨之而去

夏明珠

空房

芳芳NO.4

地下室手記

西鄰子

一車十八人

同車人的啜泣

靜靜下午茶

魏瑪早春

圓光

路工

林肯中心的鼓聲

明天不散步了

溫莎墓園日記

◎序/導讀

代序—童明

《豹變》的16個短篇是舊作,都在不同的集子裡發表過,《溫莎墓園日記》就收了其中7篇。按照木心先生的心願,以現在的順序呈現的16篇是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我和木心從1993年醞釀這個計畫,到今天《豹變》以全貌首次出版,已歷時20餘載。這是一本薄薄的禮物,您若由此獲得新鮮體驗,這也就是新作了。

2011年,我翻譯的英文本木心小說集《空房》(An Empty Room),由美國New Directions(新方向出版社)出版,收了13篇,卻沒有〈SOS〉、〈林肯中心的鼓聲〉、〈路工〉這3篇。其中的緣由一句話說不清楚。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是,沒有這3篇就不完整,還不是作者設想的那部小說。

木心先生在世的時候,我常和他對話,「正式」的卻只有兩次。一次在1993年夏天,我受加州州立大學的委託去找他;另一次在2000年秋季,應了羅森科蘭茲基金會的邀請。所謂「正式」也很自由,無所不談。木心不願把我們的談話歸於「訪談」一類,一直以「對話」或「木心和童明的對話」稱之。1993年初夏,我們商定這16篇為一本書,計畫先出英文版,再出中文版。這個順序後來沒有變。英文版(13篇)2011年發表;現在,這個完整的中文版(16篇)也出版了。2009年,木心提議這本書中文版的標題用《豹變》。我向先生做過承諾,如今《豹變》終於面世,感到欣慰。還有幾句渴欲暢言的話,事關木心文學藝術的綱領大旨,謹此為序。

成集的短篇小說分兩類。一類,短篇收集,各篇自成一體,這是短篇小說集。另一類,短篇收集,各篇既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連,形成一類特殊的長篇小說:a short story cycle,照英語譯為「短篇循環體小說」。《豹變》是這第2類。

確切地說,這種長篇小說是現代主義文學(尤其是美國現代文學)中常見的一個類別。20世紀初,有安德森的《俄亥俄州的溫斯堡鎮》、海明威的《在我們的時代》、福克納的《下山去,摩西》等,都是。之後陸續有作家用這個類別創作,形成了傳統。在各個短篇怎樣相互聯繫的方式上,有若干種的結構原則。我和木心討論,認為《豹變》和海明威的《在我們的時代》,在結構原則上不謀而合。當然,木心和海明威的寫法各有千秋。這樣相比,為方便了解《豹變》和短篇循環體小說的關聯。

新的文學類別都有前世和今生。在古時,短篇循環體小說應該就是「講故事的集子」(tale-telling collections),如《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里故事集》、《十日談》等。中國的章回小說情節上有明顯的連貫,不在此列。「講故事的集子」或「短篇循環體小說」至少表面看沒有明顯的連貫,而且往往有意為之。

現代文學異於前現代文學之處,亦不可低估。現代文學(又稱現代主義)是美學現代性的一部分,以文體和觀念的創新為動力,新形式層出不窮。其中佼佼者標示了前沿,又稱「先鋒派」(avant-garde)。讀木心,將他看作現代主義的先鋒派,易於理解他文學創新中的那些取向。

通常說的現代化遵循了一套價值,自18世紀的啟蒙形成體系,稱為「體系現代性」。美學現代性與這個體系現代性之間始終存有張力。現代主義創新是一種現代性格不錯,但必以「生命的哲學」(班雅明語)為其底色,區別於以利潤為驅動的現代化。班雅明在〈論波特萊爾的一些母題〉中的概括,清晰準確:幾百年來,文學家和哲學家致力於美學現代性,共同建造「美學經驗結構」,為的是抗衡布爾喬亞文化代表的「異化經驗結構」

文學思辨發乎生命,貼近人性,以其美學判斷為特徵。先鋒派以此審視現代化中人的處境,不輕信「光明進步」的高調,對體系現代性保持警覺的距離。美學現代性因而是另一種現代性,用多聲部音樂的術語,喻之為「對位式的現代性」(contrapuntal modernity),意思是它以變奏的方式回應著體系現代性。

體系現代性有一套宏大敘述,以「科學」、「理性」、「主體」等關鍵字代表其歷史必然進步的信心。歷史進步是人類共同的夢想,無可厚非。但不知何時,人類發展史被等同於自然進化史,「進步」的進程反而隨意忽略人的狀況和人性,甚至當作障礙掃除。還有一個事實:源自啟蒙的體系現代性及其宏大敘述,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共同的源頭,因為兩者都採用其邏輯和語彙表述其合理性。宏大敘述一旦宏大起來,就只許樂觀,不許悲觀,有如太陽拚命地光芒四射,卻否定了自己有影子。

面對無處不在的布爾喬亞文化和宏大敘述,美學現代性的抗爭看似弱小,其實是以弱為強,以弱勝強。戰火中的蒲公英,野地裡的茅草,生命力都很頑強。

1993年,木心在和我的對話中說:「『人』要絕滅『人性』的攻勢愈演愈烈,而我所知道的是,有著與自然界的生態現象相似的人文歷史的景觀在,那就是:看起來動物性作踐著植物性,到頭來植物性籠罩著動物性,政治商業是動物性的戰術性的,文化藝術是植物性的戰略性的。」可見,木心的文學不僅是文字,還有與其藝術觀相應的歷史觀、世界觀、生命觀。

美學現代性對體系現代性的思辨,並非否定。體系現代性有兩面,它產生的自由、平等、民主、社會正義等價值,當然是進步的。真的照此努力,人的狀況就不會被擱置不顧。1794年,康德撰文〈什麼是啟蒙〉,提出啟蒙首先是獨立思考,在言論自由的條件下擺脫被奴役狀態。這個講法深得人心。但啟蒙的遺產遠比康德說的要複雜。200年後,1984年,傅柯(M. Foucault)又撰文〈什麼是啟蒙〉,以後見之明指出:我們應該繼承啟蒙的正面(positives),拒絕其負面(negatives)形成的「啟蒙訛詐」。啟蒙的負面問題不少。例如,脫離了人文思考的「理性」變成工具,可服務於殖民、專制、帝國擴張。

「什麼是啟蒙」,並非問一次答一次便可一勞永逸。美學現代性一直問這個問題,在問中創新。

文學針對現代化做出的反應,現代主義並非唯一,還有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等。而文學史揭示,現代主義在發展中,看到並且擺脫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局限,並與之區別。

浪漫主義看重的激情和想像力,本是人性中可貴的一面,也是藝術不可或缺的特質。然而激情缺不得反諷,想像缺不得冷靜,否則,浪漫者會看不清自己和現實。19世紀中葉,福婁拜寫《包法利夫人》,有兩個並行的目的:梳理浪漫情感,揭露布爾喬亞文化拿著庸俗當光榮。這本小說因此成為現代小說的先驅。《包法利夫人》對於美學現代性具有象徵意義:須經過一次克服浪漫主義盲點的「情感教育」(福婁拜另一本小說的書名),文學才能現代化。幾百年來的現代文學名著,都有這種「情感教育」的力量,木心也有。這一點對閱讀木心非常重要。他屬於這個文學的常態。

19世紀起,現實主義成為歐洲文學的另一思潮,之後又有批判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分。

文學和現實當然不可分,但現實主義的問題在於其文學「反映」現實的主張。文學靠豐富的想像力,離不開虛構,它和現實的關係不是「反映」,而是「意味」。此外,受反映論影響過多,會忘記現實已經是不同版本的話語;如果文學不做語言的創新,有可能把某種現實的話語當作自然語言,失去的不僅是文學語言的陌生感,對現實的認知也會趨於保守。現實主義高漲時,福婁拜、杜思妥也夫斯基等人都斷然拒絕被貼上「現實主義」的標籤。

20世紀上半葉,匈牙利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盧卡契擺起擂台,挑出「現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的大旗,要把現代主義歸為反現實一類,貶之為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文化的產物,這已經是按照二元對立的邏輯擺出的「大批判」姿態。現代主義文學的基點是文學一直的基點:人性、世界、歷史都是複雜的;它的新見解是:只有做形式的創新,才能深究各現實版本的符號編碼,深刻介入現實。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歸根結柢是兩種不同的哲學性格。現實主義依然存在並在發展。但是,盧卡契闡釋的理論,在現實和語言的關係等問題上都趨於僵固。作為文學爭論,這一頁已經翻了過去。

以上這些,都涉及怎樣評價木心風格之意義,因為提到的人少,故而贅言一二,作為「序」的開端。

現代主義是世界範圍內的文學洗禮。19世紀,現代主義已經氤氳歐羅巴和俄羅斯。後人論起,莫不以福婁拜、波特萊爾、蘭波、杜思妥也夫斯基等人為之先驅,為先鋒派之先鋒。20世紀初,歐美再度勃興現代主義,普魯斯特、卡夫卡、葉慈、龐德、喬伊斯、艾略特、福克納等,都是舉起旗幟的先鋒作家。俄國文學承繼19世紀的偉大傳統,勢頭絲毫不遜於歐美。60年代起,拉美和非洲也出現了現代主義的大趨勢,只不過有另一個總稱:「魔幻現實主義」。從世界範圍看,先鋒派人數眾多,個個身手矯捷,成就不凡。

五四時代,魯迅代表的新文學真誠地趨向世界的大潮,實為現代主義在中國的初次見證。後來,戰爭阻斷文化,單一意識形態

長期禁錮,吾國文學在狹窄的格局裡自成一統。久而久之產生幻覺,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常態。「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未必。

經常聽到的,無異於井蛙之鳴。80年代,突然間獲知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在開闊的時空裡,思想活躍、藝術創新乃是必然。又一輪現代主義出現,確實可喜。惟其勢單運薄,又非常可惜。現代主義還頂著「腐朽反動」的帽子,突然偃旗息鼓,先天和後天的不足可想而知。

木心長久和全方位地沉浸在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學藝術中,默默研習幾十年,很晚他才出現在國人視野裡。他的到來如晨風,喚起了海洋和森林的回憶,清新,也令人意外:為什麼這個人經歷過各個歷史時期的磨難,仍然保持自由的個性;他的寫作居然沒有與中國傳統斷裂,也沒有與世界斷裂。

面對這位遲來的先鋒派,也有指指點點,似乎此人來路不明,要查查戶口再說。

在當下的文化裡,說木心是先鋒派不僅尷尬,還有些諷刺。曾幾何時,現代主義被否定,連貝多芬的無標題音樂也被批判。如此等等並未反思,也沒有反思的機會,荒謬和戾氣一起沉潛,積澱在集體無意識裡,任由「過去」指導「當下」。既然「文學是現實的反映」依然天經地義,誰又理會世界文學已經歷過現代主義的洗禮。既然何為美學前沿還在雲裡霧裡,誰又在乎什麼先鋒派。木心被發現,讚歎聲中混雜著否定,時而可聞幾聲詛咒。木心,「野地玫瑰」是也。「那麼玫瑰是一個例外」:例外的文風,例外的情感方式,例外的思維表達。

驚豔,驚歎,驚愕,驚恐,四座皆驚:此人的漢語寫作不錯!再讀,似懂而非懂。有驚而醒者,必會想到:這「例外」帶回來的豈不是世界文學的「常態」?那麼,我們為誰而驚?為何而驚?

木心的先鋒性還有一個因素:他在四海之外遇到了兄弟。昆德拉、納博科夫這樣的作家和木心一樣,都是「帶根流浪」人,木心呼之為「昆德拉兄弟們」,足見其情深義重。自上世紀80年代起,有個新的稱謂diasporic writers(我譯為「飛散作家」),正是此意。美國學者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有個極簡的歸納:這些作家是rooted and routed,帶著家園文化的根,做跨民族和跨文明的旅行。國內學界按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慣例,以前將diaspora譯為「流散」或「離散」,一直沿用,就未能顧及這個概念的歷史和當下的變化:diaspora,其希臘詞源指植物靠種子和花粉的散播而繁衍,即為飛散;後來,此詞長期和猶太民族的歷史連在一起,加重了苦難的內涵,「離散」的譯法突出這一點;80年代之後,這個詞的語義被重構,指當代文化文學的新現象,即:一些作家在跨文明、跨民族的旅行中,展示了類似文化翻譯和歷史翻譯的創新。這樣,diaspora一詞更新後的含義歸返古意,譯為「飛散」更貼切。

我和木心談diaspora的來龍去脈,他讚賞「飛散」的譯法,將自己歸於此列,之後頻頻提到「飛散」。

在國內學術刊物和論壇上,我解釋過為什麼當代的diasporic writers應該用「飛散作家」表述。有一次,我告訴他:國內一部分學者仍不喜歡「飛散」的譯法,堅持用「離散」或「流散」。木心說:「下次回國講課,你問大家:有兩個同樣主題的學術會議,一個叫飛散文學會議,一個叫離散文學會議,你們願意去哪一個?」說完我們都笑了。木心的理解很準確:當代「帶根流浪」的作家,少了一些悲苦,多了一分生命繁衍的喜悅和創新的信心。

飛散作家中也有標示新的文化和思想前沿者,不愧為當代的先鋒派。木心是飛散作家,也是先鋒派,這兩種特質在他身上很和諧,很般配。

帶根流浪多年後,木心悄然歸來,認真告訴別人:他是「紹興希臘人」,別人以為他開玩笑;有人尊稱他為「國學大師」,他馬上謝絕,補充說:中國需要的不是「國學大師」,而是「創新」者

長途跋涉之後,木心再次踏上故土,鄉情仍濃,鄉愿乃無。晚年的木心壯志未酬,他滿懷期待,卻估計不足走進一種喧鬧的「常態」,難掩失望。風中也有好消息:厭惡了虛偽且僵固的思想形態之後,許多人,許多年輕人,越來越嚮往文學藝術,嚮往生命中的真經驗。還好,生命在,漢語在,還有木心這樣的作家,足以讓我們體味「郁麗而神祕」。

作為短篇循環體小說的《豹變》,其結構蘊涵一種分與合的特殊關係:以碎片為分,又以碎片為合「碎片」式(fragments)文體,是歐美先鋒派的創新之一:段落內、段落間、篇章間的那種不連貫,最終在祕徑上連貫。一旦識得其連貫,就覺得很是連貫

碎片形式的好處,在它以審美的陌生感(defamiliarization)挑戰慣性思維。碎片因其質地各不同而豐富多樣,喚回現代生活時常忘卻的美學經驗,又在美學思維的探索中將碎片接了起來。現代詩歌上最突出的碎片體,當屬艾略特的《荒原》。這種寫法影響了許多作家,海明威即其中之一,尤其是《在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碎片式文體,放在前現代不易理解,隨著電影時代的到來則順理成章。有人將海明威的《在我們的時代》與電影的蒙太奇相比,稱這種結構為「斷裂的原則」(the principle of discontinuity),看似「斷」的地方,斷而不裂。尼采的箴言體未嘗不是如此,言簡意賅的片段,卻是連貫一氣的。木心擅長俳句,和碎片體也是異曲同工

木心和海明威都是擅長短篇的作家。長篇和短篇小說的真正區別,或許不在篇幅。福克納有一次被問,您怎麼成了長篇小說家(novelist)的?他答:吾之首愛為詩,先嘗試詩而未果,再嘗試僅次於詩之短篇,也未成正果,於是,成了長篇小說家。福克納的幽默,暗示美學中的一個認知:短篇小說更以抒情為主調,更接近詩的況味。其實,福克納的前功並未盡棄,他把詩和短篇的嘗試再用於長篇,成就了自己獨特的小說風格。

擅長短篇的作家,許多人寫成了散文詩。以俄國作家為例,契訶夫、屠格涅夫、布寧(Bunin,又譯蒲寧)、納博科夫等,都是文字雋美、收放自如、篇篇可比精磨的鑽石。木心有俳句,「我常與鑽石寶石傾談良久」,寓意也在此。

布寧的短篇精美,是小說更是散文詩,今天還記得的不多了。有一次,木心無意提到布寧,如數家珍,令我驚喜。他喜歡的鑽石寶石可不少,而且他看重的散文家又多是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蒙田、盧梭、愛默生。木心的眼光獨到,還在於他敬重耶穌的原因與眾不同。他說過,耶穌是集中的藝術家,而各個藝術家又是分散的耶穌。

品文學如同品人,各有所長,不是非黑即白。讚賞以短篇為基礎的小說,不是要貶低一氣呵成的長篇。杜思妥也夫斯基的長篇,不僅篇幅長,氣息也長,纏綿於人性的複雜和衝突。納博科夫說杜氏文字有時粗糙。那又如何呢?能讓文學擔當人性最大可能者,非杜思妥也夫斯基莫屬。他造的是金字塔,不是鑽石。鑽石和金字塔之間,無法以優劣評判,而鑽石與鑽石之間,金字塔與金字塔之間,還是有優劣之分的。

:::本書簡介:::引用自{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kmcode=2018561197815&lid=search&actid=wise

==================================

巴別塔之犬  Joy筆記|閒閒看書  2019-08-23

https://blog.xuite.net/hcliujoy/blog/588160087

巴別塔之犬The dogs of Babel)這本小說的開頭很吸引人,一個平常日的下午,43歲的教授毫無預警地被警察通知他的恩愛妻子「蕾西」從家裡後院的蘋果樹墜落而死,是不小心跌下,被人推下,還是自殺?蕾西從不爬樹,他們夫妻沒有孩子,只有一隻愛狗「蘿麗」目睹整個過程。

悲傷的教授想不出蕾西死亡的真正原因,竟然想也許可以教聰明的蘿麗講話,說出真相。因此他開始研究蘿麗的發聲,並且歸類出6種具有明確差異的吠聲,4種不同的尖叫聲,3種嗚咽哀泣聲,以及兩種咆哮聲(p.97)。不過,這個動機讓他和一個虐待動物的集團扯上關係。

而他藉由回想與蕾西相識、相愛、結婚與相處過程的點點滴滴,尋尋覓覓,並剝絲抽繭,終於釐清了蕾西的死亡原因,原來是自殺,可是他為什麼都沒有事先察覺?

可見無論多麼親密、相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瞭解有多困難。

==================================

《巴別塔之犬》

The Dogs of Babel

作者:卡洛琳.帕克斯特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2017-08-01

------------------

◎內容簡介

全球近百萬讀者淚落的小說

 

曾經,博客來小編〈假如一年可以任性一次,我會進一萬本《巴別塔之犬》〉,引爆燃燒排行榜銷售奇蹟!

現在,全球銷量近百萬冊的紀念版將再次溼你的眼。

一隻學說話的狗,

一個思念亡妻的男人,

他們將如何共同找出她驟逝的祕密?

 

回憶是這般燦爛喧譁,告別的時刻卻如此靜默……

我想念我穿著白紗的妻子,

是否能讓她的狗告訴我,埋藏在她生命盡頭的祕密……

 

一個女人從樹上墜落身亡。這到底是意外或自殺?無人知曉。唯一的目擊者,是她心愛的狗。女人的丈夫是個語言學家,哀傷又困惑的他,思念妻子卻無從得知她的死因,他決定以自己畢生的研究,教導這隻狗開口說話,讓他說出事情的真相……

這個男人和這隻狗,將會用何種方式找到他們共通的語言,建立起他們之間那座語言的「巴別塔」?然而,當真相逐漸被揭露時,會帶給男人何等的震撼?在那陽光燦爛的回憶背後,又是何等景象讓人無法直視?

這是美國女作家卡洛琳‧帕克斯特的處女作。她以象徵語言分異的「巴別塔」做為小說的基調,伴隨著傳說、魅影、哀傷情感的氛圍,以及一路引人探尋的閱讀興味,讓這部作品在問世之初即引起熱烈的迴響。卡洛琳以這個動人的故事,下探人際距離的深度,不僅擄獲廣大的讀者群,讓她躋身暢銷名家之列,也為她贏得眾多書評家的讚許:濃厚的阿言德風格以及純熟的小說技巧令人驚艷,卡洛琳‧帕克斯特堪稱美國當代最耀眼的新銳小說家。

◎本書特色

.《巴別塔之犬》一開頭即非常吸睛,之後的發展集結了懸疑、愛情、人與狗之間的感人互動,你將無法自拔的深陷其中……

.假如一年可以任性一次,我會這麼做:假如我在實體書店工作,我會進一萬本《巴別塔之犬》陳列在店裡最好的位置,但我不是,也不能(因為老闆會叫我拿辭職信來換)。但是,身為網路書店員工,我'想我可以這麼做:我在Google鍵入「巴別塔之犬」,尋找這個世界上與我有著同樣感動的部落格朋友,一同向你述說這本書是如何感動了我們。如果你不放心,我也希望你能利用週末時候到附近書店走走,讀讀這本小說。相信我,給這本書一個機會,你也能與我們一同墜入男主角甜美卻叫人心碎的回憶……。」──博客來小編

○名人推薦

.「這部小說有著不可臆測的魔力,它能將讀者帶往未知而驚奇的境地!你必定會為它動容,然後甘心接受它給予你的一切邏輯,並且無從抵抗地被這個故事擺弄,隨它歡喜、傷悲、起伏……」——【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女人從樹上墜落致死,死因不明,唯一的目擊者竟是她的狗……如此吸引人的開場,帶出了這個動人故事……學講話的狗、如謎一般的人物、精采的轉折,在在都讓讀者無法移開目光。」——【出版家週刊】

.「相當耀眼的小說!它精采的地方在於男主角探尋妻子謎樣個性的真相,討論人與人之間是否永遠存在著無法跨越的距離……在真相逐漸顯露之時,伴隨而來的是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衝擊著我們,讓人在搖晃不定的心緒中對它難以忘懷……」——【好書情報】

.「讓狗開口說出真相?選擇這個主題確實是一次高難度的挑戰!尤其是如何說服讀者、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慮,並且讓他們為這故事著迷……然而,卡洛琳.帕克斯特在這部處女作的表現相當令我們讚賞!」——【今日美國】

.「豐富動人的故事……帕克斯特滿溢著情感的處女作,絕對能深深觸動喜愛小說的廣大讀者群!」——【圖書館期刊】

.「卡洛琳.帕克斯特的第一本小說——一部具原創性、充滿靈性的小說……既是陽光燦爛的回憶場景不斷,在在又是令人鼻酸的真相浮現。作者也展現了高度的敘事技巧,讓讀者一展頁就無法閤書;在她天衣無縫的佈局之下,我們也慢慢窺見了在男女主角看似完滿的幸福婚姻裡面,教人無法負荷的殘酷事實與悲哀……這的確是一本關於愛的深度書寫。」——【西雅圖時報】

.「這部作品相當奇特,令人眩惑!……優美的筆觸,伴隨著驚悚的元素,滿溢著強烈的情感張力……」——【每日郵報】

.「一個關於回憶、語言、悲傷和贖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尋!」——【老爺雜誌】

.「不可思議的作品!帕克斯特深刻描寫了這個喪偶男人的情感寫照:他無法前行,又只能停在原地悲傷地憶及過往。他對妻子的思念與不解,是作者企圖探索愛的界線的野心……然而,這部令人難忘的小說也給了我們一個椎心的體悟:當事情發生而無從彌補之時,有時候,需要的只是諒解。」——【時人雜誌】

◎作者

○作者

卡洛琳.帕克斯特 Carolyn Parkhurst

畢業於美利堅大學創作研究所。大學畢業後,曾經在書店工作3年,而後才全心投入創作。她的第一部作品《巴別塔之犬》甫出版,不但立即成為暢銷書,更有書評家讚許她是美國新生代作家之中最耀眼的一位。

之後,陸續出版Lost and Found、《如果人生可以重來》等。卡洛琳.帕克斯特現今與丈夫及兒子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

何致和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寶島小說獎、聯合報文學獎等。曾任出版社編輯、專職譯者,現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專任助理教授。著有長篇小說《白色城市的憂鬱》、《外島書》、《花街樹屋》。譯有《戰爭魔術師》、《時間箭》、《白噪音》等多部英文小說。

:::本書簡介:::引用自{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www.kingstone.com.tw/new/basic/2018740944766?zone=book&lid=search&actid=wise

==================================

炎炎夏日何處去?九份隨興遊  Joy筆記|北北基  2019-08-20

20198月上旬,和小吳在新淡水球場打完早球後,時間還早,而且天陰,是郊遊好天氣,小吳建議到九份一遊。小吳20145月曾開車帶我們到九份半日遊(https://blog.xuite.net/hcliujoy/blog/215043953),自是熟門熟路,開車技術一流,10:45am抵達九份,把車停在她熟悉的停車場後,我們走上來到城隍廟 旁的階梯。

上來後,馬路邊有個「觀海亭」,由右到左,從城隍廟 頂、九份教會到海景與遠處的基隆嶼 ,一覽無遺。

鏡頭拉近。

走入九份老街 ,路過「紅糟素肉圓」。

肉圓排得整整齊齊,看來很乾淨,一個45元,正好是我們的午餐。

進去嚐嚐,皮Q好吃,內餡有筍乾、豆皮和香菇,醃小黃瓜片味佳。

繼續向前走,人來人往,大都是年輕人。

來到小小觀景處,房子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層次分明,非常特別。

左邊的「忘情小築茶坊」是我們2014年午餐的餐廳。

上方的基隆嶼 隱約可見。

旁邊商店林立,小吳買了一杯芭樂汁分享,一杯90元。店家還掛了個牌子「親愛的旅客,拍好照,請記得買一杯果汁」。

來到「金山岩」廟前面的觀景平台,山城和海景看不厭。

往前走幾步,就是「基山街」終點,有個地圖,圖解清楚。我們決定在此回頭,走一小段後轉入最有名的「豎崎路 」,再接到與基山街平行的「輕便路」,回到城隍廟

豎崎路 是一路往下的階梯,非常熱鬧,人潮不斷。

一路懸掛著寫著「黃金山城」的燈籠。

情城市」的招牌。

來到個小廣場。

旁邊是新北最老戲院「瑞芳昇平戲院 」。

右轉進入小巷,安靜多了。

向前走,左邊又見海景。

從右邊的馬路走出來到城隍廟 ,我們最初是由左邊的階梯上去的,剛好繞了一圈。

共在九份老街 徜徉了1.5小時,賞心悅目,身心舒暢。

 

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Joy筆記|醫療邊緣  2019-08-16

https://blog.xuite.net/hcliujoy/blog/588116826

今年6月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慶祝成立30周年,舉辦一天的「神經學新知識」研討會,內容涵蓋頭痛醫學最新進展、最先進之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到科技與隱私等,豐富紮實。作為退休12年的資深醫師,我則分享32年的神經內科行醫經驗。

神經醫學浩瀚無垠,讓我著迷、學會謙卑,更充滿希望

神經系統錯綜複雜,神經科學艱澀高深,難怪有些醫學生會出現「神經恐慌症」(neurophobia)。40多年前,臨床神經學的診斷儀器有限,幾乎全仰賴神經內科醫師的神經檢查、分析與判斷,因此神經內科醫師被認為很有學問,但疾病診斷出來後大都無法治療或僅能讓疾病自行復原。後來,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分子生物、基因檢測、免疫進展、藥物研發與資訊科技等新技術出現,讓神經內科的診斷與治療突飛猛進,不僅許多疾病有藥可治,如血栓溶解劑用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還發現可以治療的新疾病如自體免疫腦炎等。而且,就像神經元伸出許多突觸和其它細胞聯結,神經醫學與其他學科密切結合,延伸出神經基因、神經影像、行為神經學和神經倫理等,生機蓬勃,不可同日而語。神經內科一向吸引喜愛探索分析的優秀醫學生,如今這些年輕醫師的天地更寬廣,手上的利器更多,更能幫助病人。

加入團隊很重要:

當初我選擇神經內科,除了喜歡神秘的大腦,神經內科的同仁好相處也是原因之一。神經內科範圍很廣,從腦、脊髓的中樞神經、交感神經到周圍神經以及所支配的肌肉等,每位醫師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與指導醫師,並加入優秀、友善的研究團隊,單打獨鬥是過去式,只有合作與分享才能在臨床、研究和教學上發光發熱。

大腦有代償作用,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

腦中風或腦外傷的復原有部分是來自大腦的可塑性,即受傷部位的周圍腦細胞,甚至相對應的另一側腦細胞取代了原來受傷腦組織的作用,而得以恢復功能。如果連腦細胞的功能都能被取代,人又何嘗不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還可能更高,因此在職時盡心盡力,並培養後進,之後就在一旁好好欣賞和鼓掌。

優秀的年輕醫師是資深醫師將來的健康保障:

退休後,不論聚餐或旅遊,不管是老友或初識,最常見的話題是老年病痛,這個手麻腳麻,那個腰酸背痛,還有頸或腰椎滑脫、手抖、頭昏、頭痛、記性差,甚至小中風等,幾乎都是神經系統疾病,讓我感覺好像還在看門診。進入高齡,免不了會有神經系統疾病,輕症只讓生活不便,重則造成殘廢或有生命危險。因此,把年輕醫師教好,青出於藍,將來受惠的是資深醫師自己,而且很快在120年就可看到成果。

我很慶幸見證了神經內科醫師從幾乎赤手空拳到具備各種新穎利器,嘉惠病患,也很高興看著神經內科從冷門變為熱門科,讓年輕醫師更能發揮長才。

(本文刊登於2019.7.14聯合報 元氣周報 劉秀枝專欄,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2/3927192

 

阿嬤變小女孩,原來是失智幻覺  Joy筆記|阿茲海默症  2019-08-01

https://blog.xuite.net/hcliujoy/blog/588049541

我熟識的一位82歲重度失智阿嬤,白天幾乎都在睡覺,晚上卻精神奕奕,睡在一旁的看護半夜常被吵醒。看護不安地跟我反映,躺在床上的阿嬤眼睛看著天花板,嘰哩呱啦地像在與人對話,她只聽得懂簡單的幾句「免啦」、「好啦」……,而且阿嬤常滿懷笑容,有時還帶點害羞的表情。

或可能從另一個時空,尋得心靈撫慰

我跟看護說,不必害怕,日夜顛倒的阿嬤晚上是活在另一個時空,因為生動的「視幻覺」帶著她穿越時光隧道,在那個世界裡,她是個備受父母寵愛的小女孩,正與小時玩伴們快樂地嬉戲呢!

當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逐漸攻佔了老太太的大腦,她聽不懂也不會表達,話少了,缺乏與人互動,加上行動不便,與外界逐漸疏離,可是依然活躍的內心,渴望情感,希望交流,於是殘餘的記憶在腦海裡創造了另一個活生生的「熟悉」世界。在那兒,老太太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和玩伴們在公園追逐,聽到街上賣冰棒的吆喝聲或賣碗粿的三輪車鈴聲,立刻飛奔回家向母親要零錢去買來吃,好滿足喔!

其實,一般人或多或少也會在時光隧道裡快速來回穿梭,例如「我長大後...」或「想當年...」。小時候,你是否常想像自己長大後要當大學生、找到好工作、擁有自己的房子、過著安定滿足的生活?若腦海中不時浮現自己戴方帽子的得意神情,就會更努力唸書,終於心想事成。

成長過程中,若是受到委屈或打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時,腦海中會浮起小時候被父母呵護的情景,回到那個「我可是有人愛,是父母親的寶貝喔!」的小女孩或小男孩,傷痛立刻受到撫慰。當工作不順遂或表現不如人時,想想當年如何堅強能幹、一關闖過一關,「以前能,現在當然也能!」頓時信心十足,勇往直前。

轉換思維頻道,讓人暫時脫離現實

不僅穿梭時光,我們也常常來回於不同的腦海世界。比如,當嚴肅的科技專業文章讀煩了,或埋首於電腦打學術論文累了,會到客廳打開電視看看劇情離奇、英雄美人的古裝劇;或拿本小說、散文集讀個幾頁,主要是「轉換頻道,暫時脫離現實」。

腦筋的弦一緊一鬆,理性與感性交織,有時用左腦,有時用右腦,更有時左右腦並用,得心應手。就像有些傑出的科學家同時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實證數據與宗教信仰雖是不同的面向,兩者並不衝突,而且互補。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有次從學校開車回家,讓一對同事夫妻搭便車。車上3人閒聊,她隨口說:「有時我做實驗、寫論文,搞得一個頭兩個大,就去廚房洗洗碗、切切菜或擦擦地板,可以不用腦筋,讓大腦休息,再回去工作時,效率就好多了。」她一講完,車子裡一片沈寂,到了同事家門口,同事的太太迅速下車,把車門用力「碰」一甩,不發一語,頭也不回地離去。她才猛然想到,同事的太太是位家庭主婦,一定是被她剛剛的一番話觸怒了。當時,她完全沒有看輕做家事,只是工作與家事用的是不同的思維而已。

失智者穿越時光隧道,活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也可以轉換思維來看待並接受;有些小孩子不也會把心愛的娃娃或小熊當作真實人物,不僅愛護有加,且與之講悄悄話,甚至還會有個假想的、只有他自己能看見的「好朋友」,與之對話,父母都不以為意,認為這是成長的過程。又如,才12個月大的嬰兒,獨自躺在床上,兩眼張開,有時會對著天花板微笑,老一輩的人都說是「床母在逗著嬰兒玩」呢!

可見,不管是哪個年齡都可能在不同的時空中,找到另一個安心的、溫暖的世界,讓心靈得到撫慰和鼓勵,也許失智長者也不例外吧?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