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有約】

李鴻源建言。喚醒公民意識

Ep.5:上善若水

臺大李鴻源教授 X 彭瀞儀

近期臺灣輿論焦點包括

一、台股開戶數逼近人口總數一半、股市投資人年齡反轉(今年新增開戶人數40歲以下占2/3、50歲以下有4/5」;

二、總統蔡英文宣示蓋社宅的決心:「土地準備好了、財源也找到了,我們的速度越來越快,絕不會停下腳步。」「2024年達興建12萬戶社會住宅」

三、水情吃緊,經濟部規劃興建新北雙溪水庫、苗栗天花湖水庫、台南南化第二水庫3座水庫增加用水。預計完工後新北雙溪水庫將日供12.6萬噸、苗栗天花湖水庫日供26萬噸、台南南化第二水庫則日供17萬噸水。

種種數據在在反映臺灣當前的問題,以及政府拋出的解決方案。但上述政策卻隱含共同的邏輯錯誤。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李鴻源教授在其〈《道德經》導讀〉一文中提到:

老子說:「天下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天下大道宛如拉弓,過高就壓低一些,過低就高舉一些,太多了會減損它,不足的會補充它。所以天之道,會自動減少多餘,補充不足。人之道,反而是減損不足的,奉獻給多的。一語道破現今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國與國、人與人、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公平競爭,都是不遵守天道所致。

所以世界銀行設立的宗旨,及大部分國家的施政重點,就是除貧二字。只要消滅貧窮,大部分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是在除貧的過程,仍要遵守宇宙的大道,而不是犧牲環境,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終致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還不見得能恢復原來的面貌。台灣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確實解決了民眾的溫飽問題,但是造成大地百孔千瘡。幾年前一部齊柏林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訴盡了台灣的美麗與哀愁。緊接在除貧後面的是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又是一個更大難度的挑戰。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遵守天道,所以聖人實踐天道而不求占有,成就功業而不居其功,意即不自我誇耀賢德。修道的人,要塞住慾望之口,關閉六慾之門,如此終身不會後悔,一旦開啟慾望之口,終身不可救藥。

所以世界銀行設立的宗旨,及大部分國家的施政重點,就是除貧二字。只要消滅貧窮,大部分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是在除貧的過程,仍要遵守宇宙的大道,而不是犧牲環境,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終致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還不見得能恢復原來的面貌。台灣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確實解決了民眾的溫飽問題,但是造成大地百孔千瘡。幾年前一部齊柏林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訴盡了台灣的美麗與哀愁。緊接在除貧後面的是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又是一個更大難度的挑戰。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遵守天道,所以聖人實踐天道而不求占有,成就功業而不居其功,意即不自我誇耀賢德。修道的人,要塞住慾望之口,關閉六慾之門,如此終身不會後悔,一旦開啟慾望之口,終身不可救藥。

從水到錢,在今天的訪談中,教授先用精準的數據帶聽眾檢視臺灣的水情和社會住宅問題;然後再分享他退休之後最想做的事—「除貧」。

上善若水」!請聽李鴻源教授談他在台北縣政府服務時試圖推動尤努斯博士「格萊珉銀行 / 鄉村銀行」(Grameen Bank)的努力,以及最終在銀行法前的功敗垂成。

 

附錄、《道德經》導讀

 道德經,這部僅次於聖經被翻譯成外國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傳世二千多年,至今仍然被廣泛的引用和討論,不但不過時,而且理論與時俱進,實可稱為人類文明史的奇蹟。

 它具有許多面貌,哲學家把它當作高深的哲理來研究,道教把它當成神聖的經典,我個人倒認為它比較像是老子將擔任公職的心得,留予世人的教誨。

 時值春秋晩期,大道不行,天下崩亂,老子不忍生靈塗炭,留下諍言後,騎青牛,出函谷關,不知所終。同時期的孔子亦感嘆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率弟子周遊列國,推廣儒家思想。可惜終不為各國國君所採用,於是中國邁入了更混亂的戰國時代。

 筆者雖然從事理工研究,也曾讀過數種不同大師所闡述的道德經版本,但總覺得有許多牽強甚至矛盾之處。好友呂尚教授仔細比對了通行本的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版本,及郭店楚墓竹簡版本,並參考各家相關研究,更不可思議的是透過和老子的「對話」 ,清晰地還原了道德經的原貌並整理成書。

 全書共分為德篇及道篇,內容分別包括談德、論做人、論做事,以及談道、論聖人、論治國。仔細拜讀後,不但釐清了過去許多不明及矛盾之處,同時透過閩南語的朗頌,更掌握了過去很少被提及的音韻及河洛話的語法,頓時茅塞頓開。一掃道德經一直被誤解為出世、清靜無為的刻板印象,還原它具有的積極入世精神。

 老子提出了人和人、國與國及人和地球的和諧相處方案,若說它是帝王之術也不為過。

 筆者試著用個人的生命經驗來為大家導讀原版道德經,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喚起更多人的共鳴,讓這部被誤讀了二千多年的寶典,再次成為引領人類行為的重要準則,找到人和地球萬物的和諧相處之道,或許我們有機會渡過目前最困擾人類的全球化及全球暖化的難關。

德篇:

道、德、仁、義、禮是老子提出的五項行為準則順序,一切以遵循道為優先。失去了大道,需依靠德性,失去德性即強調仁心,失去仁心,唯有靠正義,失去正義,僅能靠禮儀,再沈淪下去就剩下禍亂,有識者開始競爭,只擁有浮華的表象,卻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應去浮華、取實相。

翻開中國歷史,千百年來統治階層全靠仁、義、禮來治理國家,約束民眾的行為,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人和人間的關係,卻忽略了人和環境,人和萬物的關係,結果偏離了道和德的大方向而不自知,而且錯誤一再重演。

在農業社會,使用的工具都很原始,對大地及萬物的衝擊没有那麼顯著,到了工業革命後,因為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成了優勢族群,近百年來,貪婪地耗盡了地球的資源,對大地造成無法彌補的災害,是以有今日之禍。

曾有人研究,如果中國人要照美國人的方式來生活,要耗掉四個地球的資源才能養一個中國,問題是誰有資格告訴中國人你不能追求美國的生活方式?當發達國家過著優沃日子的同時,誰有資格告訴開發中的巴西、印尼及廣大的非洲國家,你們不能砍伐熱帶雨林?這已經是非常深層的倫理問題,光靠科技無法解決這個危機,只有回歸德和道,從最根本的價值觀導正做起,才是唯一的方法。

另外,老子強調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家庭、鄉里、邦國及天下,所以能得知天下的變化,這就是全息概念的體現,只要掌握不同尺度環境的變化準則,即可見微知著,和最新的混沌理論及碎形幾何的原理不謀而和。

宇宙的全息論,指的是從組成個人的原子、細胞,就個人是個小宇宙,從個人向外延伸至社會、國家、地球到宇宙是個大宇宙。不管宇宙的大小,它形成的邏輯和攜帶的訊息都是一樣的。

在混沌(chaos)理論中有一個論述叫碎形幾何(fractal geometry),概念大致如下,一直以來我們習慣用一維、二維或三維(one two or three dimensional)來描述萬事萬物,但自然界中幾乎沒有任何物件的形狀可以用簡單的直線描述,所以用傳統的思維及數學工具解析自然現象,總有侷限和誤差。

雪花是幾維?樹木又是幾維?自然界是否有一套我們不熟悉的準則在運作?舉例來說,一棵樹遠看是樹的形狀,如果將其中一枝樹幹砍下來,豎起來看,也是一棵完整的樹,將這樹幹的分枝砍下來,再豎起來,又是一棵完整的樹體…以此不斷推演。據此我們可以歸納出,自然界似乎存在著一個不斷自我複製的密碼,只要找到這個密碼,或許就有機會解開宇宙運行及生命的奧秘。

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從宇宙的黑洞、颱風、龍捲風、水中的漩渦到DNA,都呈現共同的形態,也就是螺旋狀。這螺旋形狀和宇宙的運作準則,應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梵文裡有一個神聖符號「卍」,一直被當作是佛教的圖騰。我總覺得它是一個逆時針旋轉漩渦的橫剖面。或許是古代的智者,想用「卍」來告訴我們生命的密碼。東方哲學產物「卍」和西方科學最精彩的突破「DNA」,相隔三千年,用不同的分析方式卻得到相同的結論,這些和老子所傳達的全息論的訊息是相當一致的。

老子一直強調一個觀念,「生而弗有,長而弗宰」,天地生育萬物,但不佔有他們,成長萬物卻不主宰他們,這才叫宇宙深奧的「德」。從人世法來看,這是最高明的領導統禦及教養子女之道,上位者只要定出大原則、大方向,其他任下屬或子女自行發揮,他們自然會朝道的方向發展。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只要遵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每個生命自然會找到安身立命的空間,也就不會有今天人類擔心的氣候變遷及其帶來的所有衝擊。

但是要如何具備定出這個大道的能力呢?老子又給大家出了幾門功課,要身體與精神合一,專守元氣而且態度柔軟,滌除貪執而且心靈清淨,愛護人民,促進國家興旺,心靈開闔守道,不優柔寡斷。為了引導大家能具備這些能力,於是老子開始教導大家做人及做事的準則。

論做人:

 做人有三條原則,慈愛、儉樸、不傲。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樸所以寬裕,因為不傲知止,任何事都敢做在他人之先,方能成就大事。反之好勇、浪費、爭先,必使自己陷入死境。

 老子強調唯有慈愛、儉樸、不傲,才敢於做在他人之先,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入世態度,和一直為眾人誤解的「無為而治」有很大出入。事實上,老子講的「為」應唸做四聲,指的是任何作為都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若唸成二聲,就成了「不作為」,和原意真是有天壤之別。

 過分貪求外在物質、名利的人,必定大費精神;收藏過多寶物的人,必會失去更有價值的東西。因此知足的人不受辱,知分寸的人沒有危險,才能長久。

善於輔佐的士人不會武斷,對道的理解相當通達,善於作戰的人不易動怒,善打勝仗的人,謹慎精進,使渾濁的水流平靜下來,就會逐漸清明。因此遇到事情不要躁進,把心沈靜下來,思路自然清晰,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再使寂靜的事物活動起來,就會充滿生機,但同時要注意不追求事功盈滿,凡事給自己保留一點空間,恰到好處即可。

重視寵辱,最大的禍患是自己,所以會有禍患,是因為有自身的慾求,做人要重視己身去為天下服務,才可將天下託付給他。

最大的罪惡是放縱自己的慾望,最大的過錯是掠奪他人,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所以聰明的人要能識清他人,自我反省。勝過他人,更要能戰勝自我,知止滿足,努力實踐,同時不能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方能長久,即使死了也不會被遺忘,這才是「長壽」。

要戰勝別人,有個明確的目標,較容易達成,但是戰勝自我,卻沒有明確的目標,而且隨著時空背景的改變,目標也會跟著調整,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這些是多麼嚴格的標準,試問每個人自己能做到多少?目前掌握政府機器的這些官員又做到了多少?

筆者在三十五歳升上正教授的當下,突然萌生深深的失落感,彷彿一生讀書追求的目標已經達到頂端,下一步要往哪個方向去?靜靜思考後,毅然定下挑戰自己的目標,走出當時最熟悉、最有安全感,在國際上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的研究領域,同時跨出學界走入社會,並走出台灣,邁向國際。

經三十餘年的努力,除在數個不同學術領域開闢出新路徑,具體運用在政府政策,並在國際建立跨學術領域網絡及人脈,進一步將理論落實在許多國家施政上。何以致之?關鍵即是無私及自省,背後更重要的是不斷吸收新知識及精進。

在過程中,更能體會老子所說對話的方法及共同生活之道的深意。當處理眾人之事時,個人要謹慎發言,以做到協調觀點,統一行徑,挫掉鋭氣,化解紛爭。只要誠意發自內心,沒有自我利益,不用想盡辦法去親近他人,給他人利益和權位,當然更不可以疏遠、加害甚至輕視他人。這才是天下最可貴之處。

筆者在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服務時,發現每一個問題都跨了好幾個專業及部會,除了要把自己本分的業務做好外,更要思考如何跳出本位主義,與其他部會合作,以建立對話機制,各自拿掉框架,達到異中求同,共同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用這套方法也確實解決了幾件棘手的難題。其中一件就是在行政院組一個跨部會小組,成功封掉一千口深水井,減緩了彰化及雲林高鐵沿線地盤下陷速度,確保高速鐡路的行車安全。這個方案得以成功的關鍵是每個部會都能放下本位,戰勝自己,以成就一個更大的目標。同時因為這個計劃的落實,改變了政府的運作文化,落實跨領域對話,跨部門整合,此即是政府運作的大道。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情,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句,意為最善良的人好像水一般,有益於萬物又有情,處在眾人嫌悪的地方,所以和道最為接近。所以做人要和水一般,居善地,將善心深藏心中。

水是最柔弱的東西,它沒有形狀,卻可以穿透任何堅硬的岩石,是地球最不可或缺的元素,沒有水即沒有生命,而且所有的污染物都是靠它來傳輸、稀釋,然後慢慢地沈澱、淨化。它有這麼多的作用,卻被大家認為理所當然(take it for granted),除非極度乾旱,誰會感覺水的存在及重要?這就是老子形容的最高明聖君,做完了所有的事情,造福了大眾,民眾反而忘了聖君的存在,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水的所有特質,無疑是大道的體現。

遺憾的是千百年來,人類的行為偏離大道太遠,水被嚴重污染,每十秒鐘就有一個兒童死於腹瀉,每年有近七百萬人死於與水相關的疾病,水成了人類的頭號殺手。南北極的冰覆蓋預計在二〇五〇年會全部消失,海平面即將上升二至三公尺,數億人會被迫離開家園。這將是人類最終必須面對的真相。

我們期望水為上善,或是成為頭號殺手,關鍵在人類的自我修為、價值觀的扭轉及對宇宙大道的遵循。

在老子時代,很少被提及的另外兩個生命要素就是空氣和陽光,加上水,是人類最寶貴的基本元素,因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被視為理所當然,不加珍惜,空氣污染、細徑懸浮微粒(PM2.5)、臭氧層破洞、紫外線直射等等,終將帶來人類無法承擔的災害,即是老子一再強調,當人們不害怕該害怕的事情,更大的災難就將降臨,「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

最終老子談到做人的態度,剛強頑固,是邁向死亡的途徑,柔弱謙虛,才能找到生存的路徑,所以剛強高大的人,反而要懂得謙虛,看似柔弱謙卑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優勢。

能察覺細微處的人叫明白人,能保持柔軟心態的人叫強盛的人,不要遺漏自身缺點並據以改進,才能回歸靈明覺悟。到了靈明覺悟的境界,自然和宇宙的訊息場相通聨,於是所有的疑惑迎刃而解,達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這就是修行的準則。但更重要的是把這些原理回歸人世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也唯有如此,人類才有機會存活於天地之間。

老子不但教導個人修為、待人處世及危機處理的具體操作作為,同時引導出修行的準則及達到靈明覺悟境界的方法。

論做事:

 在此篇章中,老子一開始即闡明,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才能馳騁在天下最堅固物體之間,無私方能透入任何細微縫隙之處,因而使人看見不為己利做事的好處。

 無私(unselfishness), 簡單兩個字,卻是自我修為的最高指導原則。

 有和无,相生出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兩者相互伴隨,此即永恆的道理,所以聖人能不為私心處理事情,以不言之身教來教導人民。宇宙大道不用規定萬物如何發展,不用約束它們的處境,自然萬物欣欣向榮。

 老子接著用車輪和輪軸、容器和蓋子、居室和門窗,來闡釋有形和空虛如何相互搭配,「故有之,以為利;旡之以為用」。有形部分可以為人帶來便利,但空虛部分才是發揮作用的關鍵。有的事情減損了反而有益,增益了反而受損,因此做事不要把空間全部填滿,要善用空虛的作用。這裡強調了每件事情都有陰跟陽、有形及無形兩面,相伴相隨。

 但一般人多只關注有形的一面,常常忽略了留白的重要,因此凡事不要做滿,留點空間反而會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

 同樣地,作為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在教學上不要把學生的腦袋填滿,若能做到啟發學生,留點空間讓他們自我發揮,會產生更大的學習效果。

 這是東西方教育理論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明清前,中國一直是全世界最強盛、科技最進步的國家,但科舉制度將填鴨式八股教育奉為圭臬,沒有為學生留下思考空間,對比西方自工業革命後的科學發展及突破,不但瞠乎其後,更造成國家百多年的體質嬴弱。

 對領導統御,老子也有獨特的看法。居上位者,最忌諱事必躬親,而是要讓部屬有發揮空間,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潛能,進而引領他們走上正確的方向,這才是最高明的領導。但是關鍵在領導者有沒有戰勝自己的企圖心和本事,瞭不瞭解自己的潛能能達到哪裡?筆者幾十年來的觀察總結是,「一流的人,才會用一流的人,二流的人,只能用三流的人」。看看週遭,是否真是如此?

 總而言之,天地之間有如風箱,不去搖動,它就虛靜無聲,搖動它,風自然吹出來,意為眾人之事,意見難免,但有時意見聽多了,反而無所適從,還不如守住心中的己見。

道篇:

 道形成在天地之先,沒有聲音、形象,無邊無際,循環不息,可以說是萬物之母。它空虛存在,讓人感覺不到,但也沒有誰能支配它。因此人必須效法地、天、道及自然,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為政者若能守此大道,用自然之道來奠下制度,萬物自然臣服,自覺地化育並成長,猶如天地陰陽之氣相合,自然降下時雨,要知其所止,就不會有危險,就像小溪自然流到大海一般。但為政者也要有大海般的肚量,才能容納來自四面八方的智慧。

 德是道的外在面貌,道虛無的存在,但其中出現形象、實物及有情生命,可以回溯到萬物的始源。老子之所以能知道萬物始源的狀態,都是道的啟示。

 老子想表達的是,道即是宇宙的良知、宇宙的訊息,掌握了宇宙的規律,即可駕馭現今存在的事物。但是要和大道連結,就要做到前面德篇所講的做人及做事的原則,所以德和道相伴相隨,不可切割。

 道這個宇宙本體,生成一、二、三、生成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萬物),如太極圖負陰抱陽,動靜皆宜,以靜為中,陰陽相和。道不斷生長萬物,而德不斷養育萬物,道之於萬物有滋生、蓄養、生長、成熟、享樂、受苦、頤養、死亡的全過程。它的循環狀態是宇宙大道動態的表現,微弱的存在則是宇宙大道靜態的內涵。

 老子又說,天下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

 意為天下大道宛如拉弓,過高就壓低一些,過低就高舉一些,太多了會減損它,不足的會補充它。所以天之道,會自動減少多餘,補充不足。人之道,反而是減損不足,奉獻給多的。一語道破現今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國與國、人與人、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公平競爭,都是不遵守天道所致。

 所以世界銀行設立的宗旨,及大部分國家的施政重點,就是「除貧」二字,一般多認為只要消滅貧窮,大部分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是在除貧的過程,仍要遵守宇宙的大道,而不是犧牲環境,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否則終致要付出更大代價,還不見得能恢復原來的面貌。

 以台灣為例,雖然經過五十多年努力,解決了民眾的溫飽問題,卻以環境為代價,造成大地百孔千瘡。已故的齊柏林導演所拍攝紀錄片「看見台灣」,即訴盡了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尤其貧窮的問題尚未消滅,緊接而來的卻是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又是一個更大難度的挑戰。

 老子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遵守天道,所以聖人實踐天道而不求占有,成就功業而不居其功,意即不自我誇耀賢德。修道的人,要塞住慾望之口,關閉六慾之門,如此終身不會後悔,一旦開啟慾望之口,終身不可救藥。

 在道德經中,最為常人所熟知段落為「道,可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眾眇之門」,此意為宇宙的大道,大家都可以用語言去解說,但是都無法明確地表達。宇宙真理的名狀,大家都可以去形容,但都無法形容那永恆的名狀。

 「无」,是萬物源出之前的階段,「有」,是萬物源出後的階段,只有處在清淨無慾時,才能觀察出宇宙萬物的細微奧妙。如果永遠充滿個人慾望,只能觀察到萬物的表象。「无」和「有」,同出於宇宙,名稱不同但意義相同,都是宇宙深奧又玄妙的道理。宇宙法則,不爭戰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感應,不召喚自然到來。宇宙就像一張宏大的天網,看似稀疏卻沒有漏失。

 在這裡,老子清楚地點出了直觀的智慧(intuitive knowledge)、宇宙的訊息和接收宇宙訊息的方法,唯有無私和無慾,是修行的最基本功課。

 所謂直觀的智慧是靠心靈去覺知,而不是用言語傳達。因為宇宙大道是無法用言語描述,勉強用言語形容,或許只能達到七成的準確度,到了接收訊息人的耳朵,可能因領悟力不足,又僅了解七成。所以從訊息的發送者到接收者,只剩不到原來面貌的五成。如此再多傳幾手,訊息就完全失真。

 因此許多先人的智慧傳到我們這一代,或是完全失真,或是只剩骨架,精神及內容蕩然無存,也因此唯有從無私及無慾著手,方能培養出接收直觀智慧的能力,和宇宙訊息場相連結,才能了解大道、遵循大道。如果大部分的人都有這樣的能力,何愁大道不行?

論聖人:

 聖人不必出門即可知天下事,就可以知道宇宙大道。只要看到一些事務,自然淸楚明白,只要一點作為,聖業自然完成。老子在這裡再度強調「全息」的概念,只要掌握宇宙大道即可「見微知著」,用最少的力量完成大業。

 他認為,聖人能做到是因不為己利,不以自己的心願處事,永遠以百姓的心願為心願,用善和信對待所有的人,用赤誠之心處理天下事務,而且始終把每件事都認為是困難的,時時戒慎,最後反而無事。

 因為體認到有太強目的人會失敗,執著不放的人會偏離正軌,因此聖人做事不為任何目的,也不執著,在快完成時和開始時一樣謹慎,所以不會失敗。

 老子不斷強調,當人民不害怕該害怕的事,那麼更大的災禍很快就會降臨,絕對不要狹窄了自己的去路,絕對不要嫌惡人類,毀滅眾生。遵守天道,天道才不會嫌悪人類。所以聖人不固執己見,不自認高貴,知所取捨。

 反觀現今世界,全球面臨溫度上升,兩極融冰,物種滅絕的巨大危機,但先進國家仍然為一己之利,為所欲為,更大災難的來臨是必然的結果。兩岸兵火相陳,社會大眾卻無知不覺、歌舞昇平,經濟大環境明明不佳,股市仍然天天上漲,絲毫不見疫病災禍隨時將至。

 再把尺度縮小到面積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台灣的人均GDP將在2021年達到三萬美元,邁入已開發國家,我們也為此感到驕傲。

 然而,真的值得驕傲嗎?天道告訴我們,要追求和諧、平衡,找到每塊土地的容受力並據以運用,而不是浮濫使用,因為人要活、萬物也要活,但台灣在過去五十年卻一昧追求經濟發展,不顧環境所付出成本,高耗水、高耗能工業不斷成長,以致每年碳排放量為世界平均值的三倍。

 今日台灣,經濟水準或許已側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種種作為卻無一容許我們自傲,包括對水資源的浪費、碳足跡過高,更不用提貧富差距擴大、城鄉落差無解。每一個人在喜不自勝之時都該自問,我們有善盡已開發國家的義務嗎?有以先進的技術服務或貢獻給需要的國家嗎?每一點羅列出來,都會發現遠遠不足。

 所以,我們有何資格自稱是「已開發國家」?為今之計,唯有碳足跡降下來、空汙自然解決,節水、節能產業自會從下而上長出來,國家政策走上正確的方向,同時對需要的國家伸出援手,人和萬物才可能均衡發展。

 事實上,老子遠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聖人治國的原則是給人民溫飽,不貪圖物慾的享受,永遠幫助他人,物盡其用而不浪費,此即為天道規律。這也就是為什麼筆者會師法歐洲的新觀念,長期以來倡導循環經濟、綠能產業、低衝擊開發、靱性城市、人工濕地等概念,唯有這些才是符合天道的具體表現。

 老子在此一篇章中,描述了聖人的人格特質、做人處事原則及領導統禦的方法,並對現今世道人民不害怕該害怕的事情,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臨,提出了警告,也給予解方。

 雖然講的是聖人,但是每個人只要能掌握標準,以這些原則待人、處世,俯仰於天地之間,人人都可以是聖人,果真如此,天下哪有不治的道理。

論治國:

 用正道治國,用奇巧用兵。上位者不要擾民,人民自然勤勞致富;施政不為私人目的,人民自然品行端正;心性虛心恬淡,人民自然歸正;不貪圖享樂,人民自然純樸。

 意即若能用關懷憫恤的心處理國事,人民就會淳樸安定,用嚴刑峻罰處理國事,國家反而會分崩離析。

 這裡講的是治國的原則,不擾民、無私、虛心恬淡、不貪圖享樂,對人民關懷憫恤更勝於嚴刑峻罰。處理事情要在還沒發生困難之前,治理禍亂要在還沒發生動亂之前,所有的成就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累積起來。

 面對有道的人,就以道來互相討論,面對有德的人,就以德來互相勉勵,面對失意的人,就以同理心去安慰。

 最會思考的人,看起來很笨拙;有大成就的人,看起來很內斂;最正直的人,看起來好像受委屈。這裡描述的是判斷人的方法。

 天依大道所以清明,地依大道所以寧靜,神依大道所以靈驗,溪流依大道所以盈滿,為政者依大道就能使天下歸正。

 因為再怎麼刮風、下雨也不會持續一整天,是誰在發號施令?天地!天地尚且不能讓風雨持續很久,更何況人的政令呢?

 最好的為政者能行不言之教,百姓只知道有此聖君而已;次等的為政者,能得到百姓的親近與頌揚;再下一等的為政者,以刑罰治理,人民畏懼他;最差的為政者,只會以權術愚弄人民,人民輕蔑他。所以居上位者的任何言行都很重要。

 事情完成了,功勞也有了,百姓反而説:「這是我們自然完成的!」,這才是最上等的為政者。古語有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何有與我哉?」這是古代人民最盼望的生活境界,聖君行天道,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了,人民安居樂業,完全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反觀台灣近二十年的政局,政治人物精於權術,收買媒體、掌控媒體,包裝個人形象,打擊異己,或許會得到短暫的政治利益,最終會遭受人民輕蔑,甚至以選票制裁,歷次選舉或可作為明證。

 只是令人憂心的是,居上位者急於炒短線並從中獲利,做了太多不好的示範,上行下效的結果是造成年輕人的價值觀扭曲、錯亂,墊個社會更加偏離大道。

 此時此刻,更突顯重建落實老子思想的時代意義及重要性。

 重讀老子所提倡為政者三大原則,更令人心有戚戚:為政者要竭盡智慧,讓人民不用再去辨別,就會有百倍利益。要竭盡查察,讓人民不再投機,盜賊就會絕跡。要竭盡用心,讓人民不用再花腦筋,就會回歸孝慈本性。

 他進一步闡述,「治大邦,若亨小鮮,以道立天下」,治理大國要如獻祭新殺牲禮般地虔誠,以大道治理天下。這裡所稱「大道」的另一深層意義,是所有施政應該體現對天地的尊敬和尊重。過去人定勝天的豪情壯志及作為,已經讓人類吃盡苦頭,現在必須深刻地理解,人必不能勝天,要學習和大地及萬物和諧相處之道。

 具體的呈現就是現在正推廣的低衝擊開發(亦稱海綿城市)、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落實,以及全球倡議的京都議定書、巴黎氣候協定等等。更重要的是,人類必須改變追求利潤就是「硬道理」的思維,改變目前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深刻了解「成長的極限」這幾個字的意義。同時要反問自己,到底這塊土地(廣義稱地球)的容受力是多少,我們可以對大地予取予求嗎?足以負擔我們無限制地追求GDP成長嗎?

 治國,除了自己的國家之外,不能忽視和其他國家的關係。老子強調,大國,應居於江河的下游,容納百川。雌柔永遠以沈靜勝過雄強,因為沈靜,所以宜於謙下。

 意為大國能謙信有禮對待小國,就能取得小國的歸附。小國能謙信有禮對待大國,就能取得大國的保護。大國不要過份要求去支配小邦的人,小國不要過分去攀附大邦的事,雙方就會獲得自身所要的東西。老子在這裡講的雖然是千年前的大國、小國相處之道,對照現今國際情勢仍有其真義,借古知今,似乎離老子的理想越來越遠,尤其是兩岸局勢,造成動盪不安自是必然。

 武器不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它,收起來不用才是上策,不用去讃美,讚美武器會樂於殺人。邦國利器不可拿來誇示於人。善用兵者,捍衛國家而已,而不是強取他邦。

 但今日的國際社會,大國競相炫耀先進武器,小國競相軍購,一擲千金購買武器還沾沾自喜,卻枉顧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悖離大道愈來愈遠而不自知,豈不令人擔憂。

 讀完呂尚教授依據老子「訊息」而重新編寫的《道德經》,對比今日局勢,令人不禁汗顏。年前總統大選,有感於全球氣候變遷之際,世局卻愈加動盪,兩岸兵陳愈烈,執政當局卻只急於掌握權力、分配利益,無視升斗小民的生計,於是將從政多年的體悟寫就《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一書。

 或因如此,如今再讀《道德經》,時代雖相隔二千六百年,更能深刻感受老子當年的心境和智慧。

 這也是我們希望還原道德經原貌的目的。希望讀到這本書的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啓發,照著老子教誨的做人做事原則,修得靈明覺悟的境界,和宇宙訊息場相連結,了解大道,掌握大道,照著道的原則從自身做起,進而推廣到家庭、社會及國家,更重要的是要澤披萬物,和萬物和諧相處,如此人類或許有機會渡過此刼,爭取繼續存活在地球上。共勉之。

李鴻源  2020.12.25

 

聽書|客座總編

李鴻源教授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水利工程組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系博士。

曾任內政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北縣副縣長、台灣省政府水利處處長。

2002年參與荷蘭起草面對氣候變遷計畫,促成「三角洲委員會」的成立。荷蘭並同步成立跨國的「三角洲聯盟」(delta alliance),輸出「荷蘭經驗」。

李鴻源建言。喚醒公民意識 Ep.5_李鴻源 X 彭瀞儀.jpg

 

收聽{聽書}

FBhttps://fb.watch/2wtjJMam51/

Bloghttps://reurl.cc/r8mnK4

Castboxhttps://reurl.cc/e8eZpL

SoundOnhttps://reurl.cc/Ld8Ze7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