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說法5】一種儒家多元解讀(廣播版)

主題:有標準也是一種答案

   信不信由你

製播:大愛電視

----------------------------

主講人:薛仁明老師

製作人:高正平

主持人:陳伊麗

=================

 

#14 主題:沒有標準 也是一種答案

▲片頭—一種儒家,多元解讀

▲PART 1 2’

陳:大家好,我是陳伊麗

高:我是高正平,歡迎收聽<一種說法>,這是一個從現代觀點,重新認識孔子,解讀論語的節目。

陳: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子曰,第一句歌詞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仁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你上次說過,很多人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每次給的答案都不一樣,這讓我很困惑,現在我在主持這個節目,如果有人問我,我都答不來,不是很丟臉嗎?

高:這就是今天的主題了~沒有標準 也是一種答案

高:關於「仁」的這個問題,我也問了薛仁明老師,而且我是在池上火車站裡問的,那天天氣很熱,老師在月台邊,汗流夾背跟我說,這一個字,他三堂課都講不完,結果被我逼著用三句話說出來。

陳:原來你都是這樣虐待老師的,我們現在一起來聽聽薛仁明老師如何用三句話來解釋仁的意思。

音檔1  #14-1 「仁」 是什麼? 4’05”

孔子的仁,說來話長,最簡單的是常用語言,杏仁、核桃仁…第一個意思是本質

孔子最早談仁,跟禮相關,禮是形式,內在本質為何?提出「仁」字

第二個意思是感通,有感的能力,能夠觸碰對方的生命狀態

第三個意思是從文字,仁是二個人,在中國文化裡,生命本質存在於人與人之中,

他如果沒有在人跟人之間,他就沒有本質可言。

▲PART 2  2’

陳:(回應)

1.薛老師說仁的第二個意思是感通,有感的能力,能夠觸碰對方的生命狀態,我不是很明白,正平能不能幫我舉個例說明?

2.薛老師說仁的第三個意思,可以從仁的字面上來看,就是兩個人,人與人之間的本質,我馬上連想到中文字裡有很多形容兩個人的關係:兄弟 姊妹 姑嫂 妯娌 婆媳 伉儷…還有一個台語的(我想不起來他的國語怎麼說)形容姊妹的先生:大小仙 。正平你想,這是不是薛老師指的意思,兄弟姊妹姑嫂 等等,他們兩兩之間,都應該遵守著一種屬於他們關係中的“禮“,也就是仁。對嗎?

高: (1)仁-克己復禮。何謂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沒有再往下問,什麼叫做禮?我想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是法條,法律的困難在於,難以將行為或者心性標準化、條列化,所以沒有標準 也是一種答案。

   (2)接下來我問老師,他說:在中國文化裡,生命本質存在於人與人之中,是否中國人不重視個人,只重視群體?所以千年來過得很壓抑?

陳:老師怎麼回答呢?

高:我們一起來聽聽薛老師的回答

音檔2  #14-2「和而不同」 4’38”

在中國,很多人會把中國想成是集體主義,重視群體,中國從來沒有集體主義,也沒有個人主義,集體和個人是綁在一起的…他是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是一個一直在擴大的文明。

▲PART 3  2’

陳: (回應)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

和而不同和沒有標準答案什麼關係?我不懂

高: (1)最大的收獲是,中國文明很fuzzy,1920年代B.Russell數學家、哲學家發表:含糊性理論,所有的自然語言均是模糊的,比如「紅的」和「老的」等概念

  沒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可是,人們用這些概念來描述某個具體對象時卻又能心領神會,很少誤解。

  (2)中國文明的發展,也就是從古至今的中國人看待世界,衝突與和解不對立,日月、陰陽、君子小人,雖有二端,但是不對立。壞人不是全壞,好人不是全好,好中帶壞,壞中帶好,才是實相…沒有標準答案,答案變化萬千,文明不斷演進。

陳:(結語)今天時間接近尾聲,謝謝製作團隊—憶慈,一種說法,下次再見囉

 

 

 

#15 主題:信不信由你

▲片頭—一種儒家,多元解讀

▲PART 1 2’

陳:大家好,我是陳伊麗

高:我是高正平,歡迎收聽<一種說法>,這是一個從現代觀點,重新認識孔子,解讀論語的節目。伊麗,我想問問你,你覺得自己是個守信的人嗎?

陳:(回答)我肯定是守信的人,而且信用度可高了,來來來,你看看我的皮包,信用卡很多張,這些還不是全部的哦,而且有些卡額度也頗高,這顯示我在這社會上有絕對、正面的信用… … 你怎麼會問我這個呢?

高:因為這就是今天的主題~信不信,由你

高:我想絕對的守信是不容易的,我做不到的,總是有些權衡和轉圜,這件事孔子似乎也察覺到了。

陳:今天的內容,摘錄於論語二個章節,一是論語為政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另一章是子路篇: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高:守信,怎麼被說成是小人呢?我們一起來聽聽薛仁明老師怎麼說~

音檔1  #15-1 人而無信 1’45”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世界人與人之間沒有信怎麼辦?孔子在談的第一個是談人與人之間,第二個是世界根本的大信的問題…. 孔子講: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把這句反過來說就是孟子說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信在某些時是可以出入的。

 

▲PART 2  1’

高:當我聽到薛老師說「出入」時,很感興趣,我便問老師,是否有具體的故事,能夠讓我們看見孔子的權衡。

陳:所以我們要聽故事了?

高:對,首先是孔子面對魯國大臣陽貨的故事,陽貨不是一個好人,但是卻很賞識孔子,想要用他,三番兩次拜訪都沒遇到,後來他想了一個方法,送禮物給孔子,收了禮就要回禮啊!孔子也很詐,打聽陽貨出門了,他去回禮,果然沒碰到,但是在回家時,在路上逮個正著。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孔子是怎麼應對的。

音檔2  #15-2  2’13”

陽貨很嚴肅問孔子:你有一身本事不為國家做事算是仁嗎? 問了半天,孔子說:好,我出山要去當官。事後證明,在陽貨時代並沒有出山,沒有被陽貨所用,因孔子覺得陽有問題。面對陽貨脅迫性語言時,沒辦法跟他硬碰硬,只能講假話。

讓我們看到孔子出入之間確實有氣象?,不是拘泥的人,不是在小細節上看起來好像都沒有瑕疵的人。

 

▲PART 3  2’

陳:(回應)哈哈哈,聽薛老師解釋這段我覺得孔子也是「俗辣」,不過如果是我,遇到同樣被威脅的情況,再怎麼不願意也會先答應。然後等安全了再想辦法啊

高:我覺得孔子不守信用,因為看見守信後要付出的代價-失志,如果他真的去做了陽貨的謀士。那個時代,有人想要孔子,而孔子不願就範,孔子想幫助的國君,國君又不一定賞識,其中的進退,爭與不爭,學問很大。接下來這個故事,孔子也是言而無信,這次牽涉的不只他個人,而是兩個國家。

 

音檔3  #15-3  3’47”

孔子在蒲,準備要去衛國時,普地的人和衛是有矛盾,擔心孔子去衛國會被衛國所用而對蒲不利…度是在人情事故中鍛鍊,在平時修行中鍛鍊,如果一開始初心沒抓好,貌似鍛鍊,一不小心度沒拿捏好,就變成過度的圓熟就變成狡猾。

 

▲PART 4  2’

陳:(回應)換我來講一個故事:做學生,應該沒有人沒作過弊。以前讀書的時候我的功課還算不錯,考試的時候,交情比較要好的同學就會說:等一下給我看哦,其實我也怕被老師抓到,但是為了友情和義氣,也答應同學了,硬著頭皮也要給他看答案。正平你來評一評,我這種守信的「度」如何?

高:我覺得孔子對於守信這件事的態度是,守信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條件,但是何時不守信,要看守信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跟自己的志向是否有違,跟公眾利益是否有違;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陳:(結語)總而言之,基本的守信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忘記我們來個約定:下個星期同一時間,一種說法,伊麗和正平在這裡等你哦,拜拜。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