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進行式》

作者:楊子霈

出版社:方寸文創

出版日期:2016-11-29

---------------------

導讀:作者楊子霈

內容簡介

    當母親,是一不可逆轉的生涯冒險、一種難以預料的生命賭注、一場不能回頭的終生旅行。

  在這個苦悶的時代,女人何還要成母親?成母親的過程中又會遇到什意想不到的考驗?

  握有懷孕生子的即期門票時,要不要下場體驗,總是令女人遲疑。尤其現代女性的人生選項富多彩,選擇當母親反倒像作繭自縛,從此再也不能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然而從某個角度想,當母親像是一壯遊:不能回頭、成本奇高、沿途風景都是未知,有什旅行比當母親更冒險、更刺激?

  何況小嬰兒的一微笑,就是最芬芳迷人的風景,每每令人目眩神搖。

  本書記一個職場女性的驚奇之旅:原本還在考慮要不要生小孩,卻突然在一次體檢中疑似罹癌,幸而只是虛驚,因此引動「生」的念頭,一個月後意外懷上雙胞胎,懷孕過程中母親又驟然過世,歷經後憂鬱及雙胞胎帶養的黑暗期,最後終於靠各方支持以及寫作抒發,克服了心理時差,平靜下來,成願意守候花開的母親。

  全書文字形、鮮活,情感充盈而又不濫情,從個體的自我實踐,到夫妻共識的琢磨、親屬關係的位移調整,乃至於整個社會體質的考察,都有全方位的觀照。

  一旦決定成母親,母職實踐就永遠是現在進行式,如此驚心動魄又極其壯麗的旅行風貌,常因母親們過於忙碌而未加以記錄,本書遂成臺灣罕見的育兒散文文本,所以更得推薦給對生育議題躊躇思考的育齡朋友。

   ※《母親進行式》榮獲國藝會創作補助及高雄市文化局出版補助。

◎感動推薦

  石曉楓(臺灣師大國文系授)、凌性傑(詩人、作家)、陳育萱(小說家)、楊昌年(前臺灣師大國文系授)、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授)

  《母親進行式》裡最讓我嘆服的,是孕期及育嬰階段裡,除了關注自我生理不適以及雙胞胎養之外,子霈猶能以其一貫細膩體貼的特質觀察環境,親歷/探究醫療結構中的種種問題;在主身分之外,理性平衡傭關係;在托嬰過程中關注收托比,並照顧工作者的薪資偏低發不平之鳴……由此看來,此書顯然在自我扣問之外,有更廣闊的社會面向。──石曉楓

 書稿寄到,掀開來一看,嘿!簡直就是如胡蘭成初睹張愛玲〈封鎖〉時的反應:「立即正襟危坐。」看來這小姑娘非但不曾被「人之患」磨失靈氣,筆下似乎又更勝曩昔。──楊昌年

 一個不婚不生不養的臺灣男人,看見楊子霈書中的生養述,直覺那是一奇異旅程。夫妻、母女相依相伴,共同探索人生,是試煉,也是至福。尤其動人的是,子霈把責任掛在身上,堅毅又勇敢,並且在書寫中綻放最溫柔的初心。──凌性傑

 子霈寫起母之途,柔且剛,戳中每個會讓人困頓扎的隘口,以自身經驗,後來者指路。寫作者與孩子,各自宇宙,如何藉由「生」來「再生」?無論是否肩扛母親角色,都會這之中精彩的辨證而喝采,鋼鐵意志背後的坦誠而動容。──陳育萱

◎作者介紹

    楊子霈

  高雄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現任於高雄女中。曾獲育部文藝創作短篇小說及散文、梁實秋文學、高雄年文學項,並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高雄市文化局書寫高雄文學創作及出版助。二○一三年升格雙胞胎媽媽,目前努力在深重的工作及母職壓力中浮出水面,以文字呼吸。

  個人部落格:歸零blog.yam.com/user/tpyang.html

  ‧臉書粉絲頁:請搜尋「楊子霈」

◎目錄

推薦序:那些花兒的自我凝視與撒飛颺──石曉楓

推薦序:環連之成──楊昌年

輯一  終於踏上了母親之旅

一、時差

二、千分之四的考驗

三、翻上帝發下的考卷

四、成家庭主婦

五、第一次親密接觸

六、疼痛的煉獄

七、哺

八、血淚求生

九、小戰士

十、坐月子

俯視Ⅰ  後憂鬱

十一、奧狄塞子返家

十二、命名

十三、初體驗

十四、軟著陸

十五、兩千動物園

十六、周歲

十七、生病接力棒

十八、最後一棒:媽媽遞出育嬰假單/俯視Ⅱ

十九、夏日浮沉

二十、新手父母的蟬蛻之旅

二十一、咳唾成珠

二十二、尋找新樂園

二十三、兩歲時代

二十四、守候花開

輯二  母親結束了人生旅程

一、巨變

二、死亡的滋味

三、親屬關係板塊位移

四、看見母親

後記:當母親是禁錮也是壯遊

◎序

推薦序:〈那些花兒的自我凝視與撒飛颺〉─臺灣師大國文系授石曉楓

  多年來子霈學認、創作不輟,與先生之間的感情也細水長流,穩定而和諧,唯獨在生孩子「最佳時機」的取決上棋不定,遠從艾莉絲.孟若、希薇亞.普拉絲等作家的生命歷程,張漱菡、李黎、張讓等作家的作品裡探問端倪,近由周遭長輩口中套問經驗談,子霈的上下求索、反覆辯證體現了一貫的審態度。然而,命運之神一拐彎,便將眼前的棋局瘋狂掃亂,數月之間,意外體驗了懷有雙胞胎的驚喜交加,以及母親一夕倏然辭世的沉重打擊,在最需要母者支援的時刻失卻母者,在即將成母者的路上,從此便只能展開漫漫的自我摸索。

  一九九○年代以降在臺灣出版的女性育嬰散文,遠有簡的《紅嬰仔》、宇文正的《新媽和蘋果》,近則有蘇美《文藝女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大抵皆以長篇散文的形式,從得知懷孕時的驚喜之情、孕吐、胎動、性別期待,乃至於生時的疼痛煉獄,生後的哺乳困難、坐月子甘苦等,一路而下俱是育兒血淚史的記錄。然而相較於前輩書寫,可以感受到蘇美、子霈這一代的七○後作者(無論兩岸),個人意識顯然相對烈,在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中喜悅誠然不減,但溫柔的謳歌與期待裡,總會聽到猛烈撞擊的雜音,們需要花費更多唇舌,說服自己何犧牲以及犧牲的限度,從本書開篇引西蒙.波娃語,可見子霈素來女性意識之明晰。也因此,七○後這一代母親所關注的,更是新手媽媽的疼痛與焦慮、孤獨與壓抑,以及因此而來的改變與成長(蘇美語)。然而相較於文藝女年蘇美以較多負能量正面迎擊的嬉笑怒罵,子霈的筆調則明顯節奏明快,以理性的思考與辯證見長,全書從個體自我實踐的問題,到夫妻共識的琢磨、親屬關係的位移調整,乃至於整個社會體質的考察,子霈都能做到全方位的觀照。

  《母親進行式》裡最讓我嘆服的,是孕期及育嬰階段裡,除了關注自我生理不適以及雙胞胎養之外,子霈猶能以其一貫細膩體貼的特質觀察環境,親歷/探究醫療結構中的醫院分級制、健保制度、醫療糾紛種種問題;在主身分之外,理性平衡傭關係;在托嬰過程中關注收托比,並照顧工作者的薪資偏低發不平之鳴,凡此皆非翻閱育嬰手冊、吸收育嬰新知能得,唯設身處地、關注周遭環境得以致之,由此看來,此書顯然在自我扣問之外,有更廣闊的社會面向。而《母親進行式》裡最讓我感動的部分,則是這位拿到「疼痛入場券」的孕婦一路行來的自我成長,體會到疼痛的身體經驗,可以讓女性「領悟了生命的得來不易,從此再沒有更大的疼痛能擊倒」;在照撫雙胞胎時生命虛耗的焦慮之外,體會到生命如花開,錯過了感動的瞬間,就再也不能重來。某些時刻,子霈還能發出意味深長、頗具哲思的評論,例如感受到懷抱新生命的開心後,寫道:「所以很多小說會以新生命的誕生來作救贖,比如蕭紅《呼蘭河傳》裡的馮歪嘴子、或黃春明〈看海的日子〉裡的妓女白梅,其來有自。當然政客喜用懷抱兒童來漂白自身罪惡,也是一樣。嬰兒如菩薩,對待眾生無差別心,面對菩薩會生出修行之心或利用之心,也就端看個人。」(輯一.十五、兩千動物園)看世事人情如張愛玲般冷澈,但冷澈中又自有溫暖懷抱。

  《母親進行式》輯二「母親結

束了人生旅程」裡另有四篇文章,寫孕期中母親驟然過世,無緣目睹雙胞胎來到人間的遺憾,這部篇幅不多,子霈輕描淡寫、筆調冷靜,也令我回想起當時種種情狀。緣於許久未見書更新,我去電問候,擔心是否身體小有狀況,未料數週之間,子霈竟已經歷、打理完醫院靈堂葬儀諸般繁瑣事務,一時間我驚愕無語,子霈卻還能安慰我無須掛慮,現已專注於腹中胎兒,不會胡思亂想,這就是向來不願驚擾他人的、體貼入微的子霈。

  思及與子霈等學生輩的多年情誼,日子在走、地球在動,眼見們由校園青澀學子,逐步邁向職場與家庭,眼見們戀愛、結婚而後生子,耳際此時響起多年前朴樹的〈那些花兒〉,那些花兒都裡去了?歌詞裡嘆道:「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對於散落天涯的學生,我也有這樣的感慨與悵惘,更有些微微的擔慮,然而子霈讓我看到了的成長,我覺得這本書最珍貴的部分是,子霈在大地震般的生命經歷裡,體會到凡事計畫、追求完美乃至於神經質的生活方式,其實太過緊繃;也從母親自我犧牲的平凡身影裡,開始反思是否過往對「成就」的定義太褊狹、太與男性觀點看齊?

  曾經不耐於養育任何活物的文藝女年,在時序入秋時,成願意守候花開的母親,「那些花兒」終於也有了撒的心情。生命自會長成應有的樣子,相信母親的身分,並不會干擾到內在敏於生活、敏於思考的子霈,我期許一雙小兒女能如們父母的期待般,「愉悅」地成長「逾越」成見及體制藩籬的自由個體。至於創作,則是母親與自我對話並面對世界的方式,這本書的出版,於是表徵了另一種「種花」的心情與期待,祝福子霈。

內容連載

一、時差

原本還不想生小孩的。我的心理季節仍在盛夏,還無法像秋日的果實,成熟到願以全身果肉來包孕一顆果核的地步。我還在等自我的熟成,不想被他人期待與生物性決定。

當然也知道做母親這事,常常是發生先於理由的。春去夏來、花謝果熟,許多女人在還沒機會想楚是否想生小孩時,就先成了母親。是各種避孕技術的發明和文明的衍進,才讓女人有思考的時間,和選擇的機會。

我珍惜這選擇的機會,儘管也始終沒有認去自我實現,但總覺得還沒有想楚,貿然生下小孩,是因循怠惰、是沒有積極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屈從於社會習俗與繁衍本能,苟且度日。

瞧瞧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得多好:「今日婦女要求參加家以外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人類嘗試從超越、從朝向新目標及成就上,找尋生命的意義;除非生命有意義,不該同意將新生命帶到世界上來;除非在經濟上、政治上和社會生活上盡了一己之力,不應成母親。生炮彈、奴隸、受難者,或生自由人,對是兩回事;……」

然而我何時才能建立自我生命的意義?生小孩對我來說,不能也是一種自我實現?自我實現要到什程度,才能令自己滿意?生小孩這事,是用「思考」就能決定的?憑藉「本能」的決定,就不是一個好決定?和生命有關的事,不需要聽聽身體裡的繁衍鬧鈴,而完全用腦思考就可以?

我希望可以安靜想想這些問題。

但我並沒有一個空的環境容許我冷靜辯證這個命題。三十初頭的已婚成年女性,世人簡直都的肚子看,好像觀眾著魔術師的箱子,不變出一隻小白鴿子,他們不會甘願散場似地。

同事們的言談總像潮的狗鼻子,三不五時就湊向生子話題,嗅聞一下的生子意願;男性政客們對此議題更常血脈賁張而失言,言論內容大抵如「一個國家三十歲的未婚女性占三十%,就會造成國家不安定,更會有國安危機」這般;有些長輩更是緊每個罅隙運用各種明示暗示或用近乎巫術的手法催生,像是求神問卜、把小孩的衣服塞給我們帶回去壓在床頭之類。

直到讀了人類學兼靈長類學家莎拉.布萊弗.赫迪的《母性》一書,我才明瞭人們何對女人的肚皮如此狂熱,書中提到:靈長類雄性一心要主宰自己群體之內的雌性何時、何地、如何生殖,這種控制的動機的歷史比任何統治型態都悠久,比父權制度悠久,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還悠久。對群體之內雌性的生殖緊不放,是人類未出現以前就有的事。

放長時間觀看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史,對很多事情的來由就較能理解,我們究竟沒能脫離猿猴太久,去古亦未太遠。

女人能不能自由選擇生子對象和生小孩的時間點,永遠是個議題,在個時空裡,都是喧鬧不休。

我盡量不去理會這些喧擾,像一個內向自閉的魔術師,緩慢地磨磨蹭蹭,還想再反覆思量、仔細直視自己的時代環境和內心,才能決定。

七、哺

從未想過人之初時最重要的事物是奶,甚至是整個育嬰生活的重心。每個母親懷孕時就應深入究如何哺乳,其重要性甚於選購嬰兒車、床、服、汽座等一切嬰兒用品。

我是喝牛奶長大的一代,母親那個世代配方奶盛行,奶粉商透過各種行銷手法洗腦,讓母親那一代的婦們紛紛放棄哺母乳,改配方奶,所以母親生前不曾跟我分享過哺母奶的身體經驗。那個世代的人到現在,還有許多人對配方奶深信不疑,我父親就是配方奶派,他一直認為餵母奶太折磨女人了,我跟我妹一滴母奶也沒吃過,還不是長得好好的?甚至主張小孩一出生就打退奶針,用奶泡奶,定時定量最省事。

有個醫生朋友,他母親也是配方奶派,還跟堅持母奶的媳婦說:「我兩個兒子一滴母奶也沒吃過,還不是一個當醫生、一個當建築師?」

不過,時移世易,而今國民健康局大力提倡的是哺母奶,而非配方奶。於是和我同世代的婦們,許多都母奶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還是在這母奶政治正確的氛圍下堅持下去。

我自己翻閱許多衛書籍,綜合各方說法,變成一個調和派。理論上,當然母奶是新生兒最珍貴的禮物,免疫抗體及營養成分是配方奶無法比得上的;但是,在取得母奶的過程,如果太過損害育兒生活品質,倒也沒必要非得堅持母奶,奶量不足也可補一點配方奶。畢竟健康是身體、心理、社會的完全安寧幸福狀態,只了追求某一層面而忽略另一層面,都是不健康的。

然而實際上了戰場,才發現身體根本不管一派,後第三天只覺乳房悶脹,母乳已在我體內澎湃上升,但我對如何擠出初乳仍不得要領,雖然前衛師有拿模型略擠奶技巧,但在長久的文明浸染下,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其實很陌生,當衛師擠壓乳頭模型,並說這樣乳汁就會滴出來的時候,我竟覺得有些害怕和噁心,而沒有把技巧記起來。而我的孩子是早兒,吸吮力很差,連奶都不會喝,體重又輕、嘴又小,連乳頭都含不住,雙胞胎妹妹還住在保溫箱。

據說如果母奶不快擠出,等到乳腺發炎時,會比生還要更疼痛難禁。我因此很著急,卻又沒有姊姊可以問,母系長輩們都是配方奶的那一派。至於我婆婆和二姑雖然母奶,但們的小孩都是單胞胎足月,生出來都很成熟自己會吃奶,整個過程毫無障礙,自然也難以指點迷津。

於是我打電話給剛生完又哺乳一年多的要好女同事,問候我的情況,知道一切都還好只有哺乳問題大的時候,給了一句很妙的評論:「奶的問題是大問題。」讓我不禁莞爾,是剛當過母親的人才了解,對新生兒來說,奶事最大。

很親切地指點,在還未到擠奶訣竅的時候,先不要吃太油膩、也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堵塞乳腺造成發炎,然後快跟護士討

所以我棄所有羞恥心跟許多護士請,每個人的說法不一,有的還滿熱心願幫忙擠乳,但其中令我比較害怕的是一個年輕護士,手很冰冷、手勁很重,給我一支針筒,叫我一邊看電視一邊就可以擠出一支針筒的初乳了。這說法是給我很大的挫折感,我都不知要怎麼弄,怎麼可能還有心情看電視?

後來是屢屢跟小兒科的護理長討是一位溫暖的中年女性,手很溫暖、很細心溫柔,每次我做對一些就大力鼓勵,還建議我也可以讓沒住保溫箱的雙胞胎姊姊試試看,說不定會吸。

於是只有兩公斤的姊姊被抱來放在我胸前,嘴巴小得跟魚嘴巴一般,乳頭對來說是像珊瑚礁岩那樣的龐然大物,讓人不知該如何讓魚嘴巴順利含住。護理長我先碰碰她、擠出一點乳汁來誘惑姊姊於是展現尋乳本能,露出很想吃奶的表情,護理長把慢慢調整到可以勉含住乳頭的位置,並讓盡量張開嘴巴,姊姊竟「咻咻咻」地開始喝奶了!當下是無比感動,看到早兒的著眼睛使出全身力氣在吸奶(吸乳房跟吸奶比起來,要使出更多力氣,難怪有句俗語說是「使出吃奶的力氣」,那是非常費力的),渾圓小巧的頭,上面覆滿柔細的褐髮,小蛋一張一弛,用力到滿漲紅出汗,是太可愛了!乳房感覺源源不有液體流過,之前情與乳汁的淤塞終於暢通了,讓我身心頓時無比舒暢。

然而,早兒的吸吮力有限,不是每次親都能成功,加上另一邊的乳頭較大含不住,還是得另找渲洩管道。護理長就我用醫院的電動擠奶器,擠在奶裡還可以分給住保溫箱的妹妹喝,早兒其實最需要母乳。電動擠奶器是好用,可以毫不費力地就擠出一瓶瓶乳汁。逐漸地,我也變成可以邊看電視邊擠奶的媽媽。

俯視Ⅰ 後憂鬱

其實沮喪,像被憂鬱海潮襲捲到岸上的擱淺鯨豚,奄奄一息、動彈不得。

擔心很多事,小孩的命名以及托育人力問題,是心頭最大的隱憂;和他因成長環境不同,有很大的價衝突,體現在各種紛沓而至的現實事物上,比如:買不買汽車安全座椅、嬰兒床、嬰兒寢具、電動熱水、濾水器?滿月慶當天要不要買大量食物招待辛苦的護士?受不了他總說「再看看」、「到了再決定」,也受不了他在物質上的慳吝刻苦,總是攔阻給小孩買東西。好承認是過度愛買東西了,但不事先買好,帶著小孩有時間細細挑選東西?

尤其擔心托育問題。他率先自告奮勇要請假帶小孩,在仍舊父權的臺灣社會實屬少見,感謝他,但仍不放心。深知任何照顧工作一定需要喘息時間,尤其帶早雙胞胎嬰兒,即使連專業保母也不一定忙得過來。而他工作所適用的勞保制度規定,勞保身分者的配偶必須工作,請育嬰假的這一方才能領育嬰津貼,因此不能同時請育嬰假來幫忙,這套制度設計完全是以單胞胎出發點的。

早想先訂好托嬰中心、或好保母,但他總固執他的專業是兒童心理,請育嬰假一人帶兩個小孩對沒問題。懷孕時一遇親友質疑他就生氣,認別人在否定他的專業。

這是他個性中的特點,的確他是靠個人的才智與努力,才能在閉塞苦的環境中,一路靠學金及打工讀到臺大碩士。但也因這樣,他過度相信自己的才智與努力,可以完成任何事,而總不主動去設想可能也有做不到、需要求援的時候。

習慣凡事比別人更提早預作準備,就像開車時及早切入想行駛的車道一樣,到時就不用跟別車爭先恐後。欠缺隨機應變的能力,臨時妳既定計畫的人或事總令惱怒。

因此們無法溝通,懷孕期間一提到想找人幫忙帶孩子他就生氣,成長環境太艱困的人,很容易覺得別人對他有敵意。妳為了避免架只好逃避不提,心想也許到了,他就會醒悟了

其實滿腔怒火。一直要到小孩出生半年後,才逐漸領悟到,夫妻之間,停下來等待對方成長,也是一種前進。此時沒有這種智慧,只是憂憤交加,像預言總不被聽信的卡珊德拉。這種慍怒的情也嚴重們的關係。生小孩前,和他默契甚好,整日談心,出門前都要擁抱一下。小孩出生後,才發現原來們對養小孩的想法,是這麼扞格不入,彷如來自不同星球的人。夫妻感情降到冰點,身體的觸也自然減少,有時回想生小孩前的關係,是感慨萬千。

半夜起來擠奶,總是睡眠不足。但深知最讓輾轉難眠的,除了不確定的未來生活,還有一種深沉的懊悔──原來當母親是這沉重的事,之前雖然念上知道,但並不是的體悟。要實際經歷了,才能體會那種沉重之感,總是無時無刻牽掛小孩,即使有人幫照顧得好好的,也不再能像以前那般自在走;在外面看到任何事物,都會聯想到小孩,想著是否可以買給小孩、或跟小孩分享。再也不能隨心所欲、說離開就離開,自己的夢想放手一搏。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小孩付出更多、多到自己都不能承受止。

又不以這是偉大的情操,自覺只是被繁衍本能拘執住了,不歌詠母愛,也不以此稱美自己,因此總在憂鬱泥淖中匍伏。

作母親的沉重感是連死也無法解脫的,了解自己牽掛女兒也不可能去死。只能在「生」的世界中,含著血淚努力成一個好母親,這是此生唯一的道路,因如果成被女兒怨懟的母親,將連死也無法解脫這種罪疚。成好母親,是眼下唯一的路,再也沒有其他出口。

終於了解,母親,的名字是囚禁。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547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