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の平熱:哲學家眼中的京都小日子》

京都の平熱: 者の都市案

作者:鷲田/, 鈴木理策/攝影

譯者:蘇文淑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6-10-08

------------------------------

導讀:麥田出版主編林怡君

◎內容簡介

  從京都站出發的206人生、一個平常熱度的京都,

  學滋養而成的哲學家,50年在地觀察這個更形而上、更妖魅的城市。

 

  這一公車之旅,跳過要「參拜費」的地方。東起從三十三間堂,經過智積院、知恩院,來到平安神宮旁再繼續北上,西從北野天滿宮的旁邊經過二條城後方、壬生寺的側邊,再打從東西角的本願寺南下……據說這些佛寺裡的庭園都很厲害,不過我們全都過門不入。

  京都的花街、舊日遊廓甚至連幽會旅館街等等,大一點的區塊都在這條路線上。包括五條樂園、宮川町、安井、祇園、岡崎、上七軒、五番町跟島原等等。至於賞花的場所也不用愁,八坂神社、岡崎、賀茂川、平野神社的櫻、北野天滿宮的梅。還有大學,從東往北逆時針數,有京女、華頂、藝大音樂學部、京大、工纖、府立大、大谷、佛大、龍谷。同志社跟立命館也只離這條路線兩站的距離而已。做學問的場所統統集中在這裡。

  命念書、轟轟烈烈戀愛、開心玩樂,有時也念念「阿彌陀佛」。呀,還像人生旅途。

  那我們就出發

  一出了京都站,不管想不想,首先都會看到京都塔。不想看都不成。這塔位於京都的入口,後頭又是東本願寺,似乎想表現「現代化」的蠟燭意象。不過這巨大的媚俗物會讓每個來到京都的人心生疑惑。塔裡有溫泉,也有眺望台,雖然會讓人覺得好像來到了什地方小城市,但卻對感受不到任何一絲「雅緻」的氣息。當初慶祝「建都一千兩百年」辦京都站大改建的國際競圖時,就有人說,只要可以不看見這個塔,不管車站要設計成什樣都行

  京都是拉麵王國

  京都其實是個拉麵王國。這點可能會讓大家覺得不解,因說到京都菜,不是要先提起京料理?還有烏龍麵跟各式京都小菜,尤其是滷京蔬。當然,這些也是典型的京都庶民味,不過京都的拉麵店跟大阪燒店也非常多喔,就連路邊攤也有不少「老字號」。路邊的拉麵攤在二戰一結束後就立刻占滿了京都。一九七○年左右迎來了第二波風潮。現在「長濱拉麵」已經是京都的老字號,至於湯頭跟濃湯一樣濃郁的「天下一品」也早已打下了全國版圖。我建議各位一抵達了京都站後先來這裡吃碗拉麵,一下肚子後再去搭206。因這樣的身體就可以先記住一般京都人的外食滋味。

  哲學家的繪馬田野調

  說起繪馬,我馬上會想起兩家神社。一家是以祭拜道公(菅原道)而聞名的北野天滿宮,另一家則是以安井的金比羅而聞名的安井神社。兩家各自祭祀了學問之神跟斬緣之神。北野那裡,一根釘子上掛了不知道多少片繪馬,「請保佑我考上某高中」「保佑我考上大學」之類,沉得好像馬上就要掉下來了。片片纍纍,掛滿了一列又一列,直到最下面那裡,都快貼到了地上了,掛在那種位置的孩子不知道會不會擔心。我還看見一片寫滿一堆學校名字的繪馬,這貪心的孩子,不知道神會不會保佑他。不過這裡的繪馬,倒沒有特別到需要專程來看。祇園深處那家安井的斬緣神社就不同了。我總是想著,不曉得又掛上了什,經過時就會繞過去一下。裡頭占對多數的,是希望老公跟外遇對象分開的老婆所寫。還有很意外地,希望兒子跟戀人分手的老媽也很多,這有點恐怖。然是斬惡緣的,當然也有不少希望能從病痛裡解脫、戒酒、戒,還有戒賭、戒等等的戒除壞習慣。

  京都是個工業都市

  京都不是個觀光城市。雖然京都街上到處都在接待遊客,看起來好像是靠觀光業支撐,但其實觀光收入還不到整體的十分之一。京都現在還是個典型的內陸型工業都市,只是大家出乎意料都不太知道這件事。京都的品從扇子、遮簾、佛具到窯業,以前就是這樣,現在電器設備跟運輸機械也占了製造用品出貨量的前兩名。明治時代打造了疏水渠道、鋪設市電跟興建全球第二座水力發電廠的,也是這座城市。很多人聽到「工業」都很意外?可是請大家想一想,代表現代京都的大企業有些?京瓷、歐姆龍、村田製作所、堀場製作所、島津製作所還有任天堂跟華歌爾。這些企業擅長的各有陶瓷、感應器、測量儀器、精密機械、遊戲軟體跟女性內衣。

  爭的十字路口

  一九六○年代,學生們進行「反戰」遊行時,東邊的京大跟西邊的同志社會先講好時間,雙方隊伍在出町路口集合後,手牽手占滿馬路,一路朝著河原町通南下。半路上在廣小路的交叉路口,早已佔領了在那裡等著的「小立」(立命館)跟府立醫科大學隊伍便高聲歡呼迎接。四隊會合後,集體前往河原町,接著在四條路口左轉,在官警們的「夾道保護」下,一路堂堂遊行到祇園。一到了祇園盡頭的八坂神社石階下,學生們便衝向機動隊的棍棒,死纏活纏、又擠又推,來個最後的纏。纏完了後一哄而散。散開後,有些人回男女朋友的租屋處、有些人回到宿舍念書、有些人帶著學生的開朗天性繼續回去寺町喝酒,也有的人,個性比較調皮,去鴨川旁戲弄坐在那裡的情侶。大家各有各繼續「爭」的活兒,而做為鬥爭的出發地點,可說就是出町的十字路口。

 

  哲學家眼中的京都,是一個法喜的世界(神社佛閣)、推論的世界(大學)、陶醉的世界(花街)。在京都人謹內斂而嚴謹的日常生活中,開透了許多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小孔洞。而作者所寫的就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人所知道的「隱藏版206」。一個不溫不熱、平常熱度的京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鷲田

  一九四九年出生於京都。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究科博士。歷任關西大學授、大阪大學授、大阪大學學務長。現職大谷大學授。專長哲學、臨床哲學。著作有《梅洛龐蒂》、《自我.這個不可思議的存在》、《「弱」的力量》、《的現象學》、《「傾聽」的力量》等。

 ○攝影者簡介

  鈴木理策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一九八七年從東京綜合寫專門學校畢業,開始以故「熊野古道」題攝影創作。二○○六年起執於東京藝術大學。

 ○譯者簡介

  蘇文淑

  雪城大學建築究所畢,現居京都河畔,專職翻譯。inostoopid@gmail.com

◎目錄

人生全濃縮在這路線上──京都206

往東

抵達京都站/拉麵文化/薄薄燒/山本曼波/味之味/七條內濱

往北

水坂/京都乃「古都」? /安井/高台寺塔頭──眾奇人之宿

再談奇人傳說/「普通」消失了的市井/從石塀小路到下河原通

都市慘遭空襲中/祇園今昔/帶著皺痕的街弄/層層疊疊的時間

祇園新橋/擺與舞─南座/壹錢洋食/間接性美學/人工美學

還有,人形美學/卓烏龍麵、勾芡烏龍麵跟魚乾蕎麥麵/烏龍麵的姿態

川燙海鰻與花魚壽司的悲哀/繼續在祇園漫晃/穿過新門前,往古川町去

三條/京都的「口」/拜休妻費之賜─岡崎/曾有大孔隙的時代

疼愛學生的城市──從東一條到百萬遍/視而且見─繞往出町/「有趣」兩字

喫茶店──得以孤獨的場所/當喫茶店消失了……/叡電之東

往西

下鴨──這兒也有奇人傳說/愛追流行、愛嘗鮮的京都人/限制之明確

所謂「千金散盡華服」/從毛毛蟲到蝴蝶/「不能讓十五歲的春天哭泣」

北山通/從加茂街道看見的景色/賀茂的「野菜」──「御」與「桑」

事物是有節令的……/都中之鄙/棋盤格/從前烏丸車庫所在處

只要走個幾步……/自治都市/虛都/元祖與本家─今宮的串店

往南

京都縱軸/生活世界中的神佛/阿龜/上七軒一帶/西陣之夜

精密工業──技術區西陣/儉樸的文化──循環利用/和服文化

「京」之倨傲/所謂「粹」/西陣京極/黃昏戲院/舊總站/天使突拔

孩子隨興長大的地方──六條商店街/西本願寺與島原周邊──都市的聖與性

往終點站

旅途終焉/不只是京都的問題/搭計程車遊佛寺? /「京都也變醜了」

舊町屋跟洋房的歷史一樣長/關於「京都特質」這個說法/固有觀念

對於外來京都再生提案也不即不離/京都的項?

都市的條件──世界鬆開了嘴角之地/終點

後記

◎內容連載

人生全濃縮在這路線上──京都206

好久沒搭206了。從出生起,我就住在這條206的沿線上,但不管出門上課或鬼混,每次都直接穿越馬路,很少搭乘這輛公車。

在這條206沿線上,有許多名滿天下的大佛寺,我雖然時常從前面經過,卻很少進去,頂多是在外面探頭探腦。西本願寺離我出生長大的老家才不過兩百公尺而已,小時候我還一天到在前面的馬路上打棒球,弄花人家牆壁。打球打得累了就溜進去,在那個飛龍造型的「御手水」下洗頭,洗完頭後去休憩處喝杯涼水,但我一直過了四十歲後,才去看了那個珍貴的飛雲閣。離這條路線有點距離的銀閣寺,從我度過十年生活的大學走路只要十五分鐘,但我也還沒去過。時常聽人說庭院很美的東福寺,我也沒踏進去。廣隆寺的彌勒佛只在美術科書上看過,南禪寺跟高台寺,是幾年前陪遠道來的客人才第一次進去看。金閣寺跟龍安寺則是過了三十歲之後才進去。

我的觀念是,如果進寺裡歇歇免費的話,那還無所謂,但如果要花錢的話我就不想進去了。所以這一公車之旅,也要全部跳過這些要「參拜費」的地方。東起從三十三間堂,經過智積院、知恩院,來到平安神宮旁再繼續北上,西從北野天滿宮的旁邊經過二條城後方、壬生寺的側邊,再打從東西角的本願寺南下……。據說這些佛寺裡的庭園都很厲害,不過我們全都過門不入。

搭車前,先講這些其實也沒什用,不過我想我們先有個念好了。京都的花街、舊日遊廓 甚至連幽會旅館街等等,大一點的區塊都在這條路線上。包括五條樂園、宮川町、安井、祇園、岡崎、上七軒、五番町跟島原等等。至於賞花的場所也不用愁,八坂神社、岡崎、賀茂川、平野神社的櫻、北野天滿宮的梅。還有大學,從東往北逆時針數,有京女、華頂、藝大音樂學部、京大、工纖、府立大、大谷、佛大、龍谷。同志社跟立命館也只離這條路線兩站的距離而已。做學問的場所統統集中在這裡。

命地念書、轟轟烈烈戀愛、開心玩樂,有時也念念「阿彌陀佛」。呀,還像人生旅途。

從前京大有從祇園搭計程車去學校上課的哲學授;也有在雪花紛飛的大年夜裡,爬牆溜進銀閣寺的庭園喝酒跨年,結果凍死的學生;也有一整群學生在五山送火前一天,爬上大文字山在草叢裡,等隔天點燃大文字的同時拿出了手電筒,把「大」變成「犬」,惹火了京都市民。受到關照而從童「畢業」的學生應該也不少。雖然沒有很多院線片影城,但有不少閒散的舊影院。有狹窄窘迫的商店街,也有歌舞練場、南座之類豪華的市民享樂處。這是一條讓「聖」、「性」、「學」、「遊」手牽手,承載了飽滿都市記憶的路線。

這樣的城市,不用說,正是通往「那一頭」的世界。法喜的世界(神社佛閣)、推論的世界(大學)、陶醉的世界(花街)。只是,在這些「表面」邊緣、在京都人謹內斂而嚴謹的日常生活中,那裡頭正開透了許多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小孔洞。而我現在要寫的,說起來就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人所知道的「隱藏版206」。一個不溫不熱、平常熱度的京都,以及穿透在裡頭的各式各樣的孔洞。

祇園深處黯淡的幽會旅館,還有隱藏在旅館後,那當地寂寞的人兒悄悄前往的神社。病所苦的人視救贖一樣頻繁前往的釘拔地藏。妖嬈的男人群聚的某名寺塔頭。茶屋正後方就有像宇宙基地般,散發出鈍金屬光芒的大樓群。商品散落一地、蔓延到外頭馬路,好像圾堆一樣的商家。「元祖」與「本家」面對面生意的串店。花街深處響起的織杼聲。開給「男人」看的電影院跟劇場。至今依然維持五百圓入場費的成人電影院等等。

不管是吉田、下鴨、古門前、上七軒,或甚至稍遠一點的衣笠跟蓮華谷,無論個時代,這條路線上永遠住了所謂的「三奇人」(祇園一帶大數也數不完)。那些地方、那些人,與其說是這世界的極限,不如說是通往「那邊」的中繼站。

有奇人的地方住起來很舒服。說起來,一個地方要是沒有足以容納被稱奇人的出口,這地方的限制就未免也太嚴謹、太細密,不是好住居之地,很快就讓人想搬家。而搬去的新地點,又是這樣的地方,所以一切的是命中注定。

所謂要在京都住上十幾代,才格被稱京都人的說法完全是人的,只有在中京區跟上京區的和服老鋪或和菓子老店才有那種人。西陣的居民,大多都來自丹波跟丹後,室町地區則是以前近江商人的大本營。工匠師傅裡頭,也有很多人來自北陸,另外還有不少來自大阪的「大阪媳婦」。不,其實京都的統治階層一向都是來自關東地區跟其他藩國的人。藤原、平家、源氏、足利、臣、薩長……等等,把京都得烏煙瘴氣的一向都是外地人。包括湯川秀樹在內的歷任諾貝爾得主,或被譽「京大名授的名人,幾乎沒有半個人是京都出身,有也只是第三代而已。嚴格說來,京都是個「外地人」跟「外人部隊」鏖戰的土地。所以所謂要住個十幾代的說法,對於剛好只是來京都工作,接著便這定居下來的人來講實在是莫名其妙。像我家親戚,我爺爺那一代幾乎全是由北陸福井地區,像逃難一樣來到京都的人,住到了第三代後,大家都叫我們「京都人」了。

都市不是屬於執政者的。執政者或許擁有,但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卻是人民。執政者把人民的家宅推到一旁,開始開發道路、興建豪邸跟伽藍(寺院),但人民也會在同一塊土地上找到其他縫隙繼續住下來。因工作在這裡。住工作於是留了下來。而就在命工作之間,這些人也一步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關係。這些來都市打、接著定居下來的人,他們所擁有的人際關係已經脫離了血脈,是被里、都市統治階層壓迫的人所擁有的互助人脈。這些人脈有時了自保,會從裡面關閉。所以在進入之前,看到的是「嚴拒生客」的習俗。但只要有熟人引介,這個習俗也會包容大度地接納生面孔。只要有一個朋友,便能深入這座城市。這,就是京都。

人脈呈現出了仰賴人脈而活的人的人生。如果說依靠小小的脈絡、按照自己的方法編織下去就是人生,那在這本「京都導覽」的底層,恐怕也有我自己的人生。如果我愈想避免,那就愈變成像我人生負片一樣的存在。我想大是這樣。我雖無意避免,但畢竟有些地方是我無法談論的,因脈絡太過濃密了,甚或談起來讓我受不了,心情低落到無法談論。這樣的場所,或許正烙印了一個人正的「歷史」

如今我談論到這樣的區域,眼前還是會浮現一張張生動的「孔」,就這層意義來說,我能在這本書裡談論的,還是只有這城市澄的表面。但即便澄,也還飽含了許多此城在表面「歷史」底下所孕育出來的「另一套歷史」,供我們窺看。許多來到此城討生活後定居下來,沒有回的「京都人」,他們在這城市縫隙底頑傳承下來的文化如果能經由本書讓人窺見一二,那我想我寫書就有了意義。

接下來,要開始的便是這樣一個也不怎麼熟知京都的歷史跟傳統,但的的確確是在京都出生長大的、百分之百的「京都生活者」,掏心掏肺到連我自己也害臊的京都導覽。

我們就出發。「京都206」,從京都站開始由東往西

曾有大孔隙的時代

說到疏水渠道跟平安神宮,我也有點回憶。

小時候,我會到學區外稍微遠一點的地方玩的地點有兩個。一個是岡崎動物園旁的疏水,因要去那裡釣諸子魚跟魚。另一個則是夾在東本願寺跟西本願寺之間的兒童公園。公園旁邊有家淨土宗的傳道院,以前是宗信徒生命保險公司。在那磚造的建築物四周,擺了一些妖怪一樣的小動物石像,好像守護神。有長了翅膀的大象跟抱著小鳥的石獅子等等。我會爬到石像上玩。現在彷彿還聞得到疏水的味道跟爬在石像上時,石頭的觸感。

我在調明治時期關於京都建築的資料時,被這兩個地方的記載嚇了一跳。因這兩項建設的負責人當年從東京來到京都時,竟然都只不過是二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小學裡學過琵琶湖疏水的事,所以我知道負責工程的領導技師很年輕,但我不知道他居然只有二十三歲!

明治十八年(一八八五),開始了琵琶湖疏水工程。時任京都府知事的北垣國道打算把琵琶湖跟京都用運河連結起來,而負責這項異想天開的計畫設計與施工的總負責人,則是當時剛從東京工部大學(現在的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的田邊朔,時年二十三歲。在計畫開始討論時,他甚至還沒從學校畢業。這是個艱難的工程。甚至在這之前,更因必須增稅而引起地方猛烈反對。田邊後來在三十年後回憶說,當時甚至還有人宣稱「湖水流進鴨川的話會玷京美人」。不過工程終究排除萬難開工了,並於五年後通水。

同時也一打造了全球第二座水力發電廠。從此之後,琵琶湖水不僅能提供用水,還能做水力發電用水。這帶動了以西陣織首的諸多傳統業近代化,更促成京都鋪設了全日本第一輛路面電車(小孩子暱稱「叮叮電車」)。

至於興建傳道院的,則是伊東忠太。這位忠太在興建傳道院之前的二十年前,剛從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大學畢業隔年──明治二十六年(一八九三)──就以弱冠之齡二十五歲,被委託擔任平安神宮的建築師,與佐佐木岩次一起負責。

一位二十三歲的少年,被委以總預算一百二十五萬──相當於今日九千億日圓──這樣龐大、超過了當時全國土木總預算的大工程。而另一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則被委以將成京都象徵之一的平安奠都紀念殿的建築大案。這委實令人驚駭。

幕府末年跟明治維新時期那是不用說了,我想就連明治時代,社會裡也還充滿了各種孔隙。年輕人緊機會,從孔隙中竄出、被提拔做大事的機會實在太多了。如果換成現在呢?大馬上會被說「風險太高」,引爆了反對大合唱

當一個社會的體系打理得更完整,這社會的孔隙就愈少。單一組織內的網絡雖然變得緊密,但連結起組織跟組織間的交通也變得更費時。這種情況下,要放手把一切交給自己看好的人,這種決斷力愈來愈難了。

比方說,如果進了一家公司,雖然對於業界的情況會變得愈來愈熟,但也對業界外正在發生的事變得不楚。事實上,我以前有機會聽見擔任大型都市計畫案的建設公司內部人員談話,只聽他們一逕討論手續跟區畫,那眼界之窄是令人愕然。

說到這,剛提的那兩位,國界的門檻對他們來說好像也很低。田邊在工程進行時,因聽說美國正在開發水力發電,便馬上去美國觀摩,回來後活用在疏水工程上。伊東也了探索日本建築的源頭,而花了三年遊走歐亞調。他先繞到中國、印度、希臘、埃及、利亞跟土耳其,最後才了應付一下文部省派他出國的人情而去了一下歐美。比起當時一味專注在歐美的其他知識分子,伊東的眼界截然不同。站在遠方,回首看日本。這種把觀點盡可能置於遠方的遠距思考方式,對於今日的我們來講不可或缺。

如今我們已經擁有人在原地就可以同時跟遠方的人聯繫的資訊媒介,但我們的世界因此而變得更廣闊?如今連小孩子也會用手機跟網路,但可笑的是,我們的人際關係卻變得愈來愈內縮、愈來愈狹隘。交流往來的人就僅限於那些,然後跟這些人好像迫症一般,聯絡我、我聯絡。明明擁有了應該能幫我們打開世界的媒介,但我們的世界卻怎麼愈來愈狹小、愈來愈封閉……。

這樣的話還不如放下手機,去一塊陌生的土地更能拓展眼界。跟陌生人探路,打聽一下有沒有什在地的小館子,吃完了,聽店裡的人說起當地許多事,瞬間天寬地廣。把社會鑽出一些大孔隙,這項作業該從裡著手呢?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622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