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殺戮:什麼是殺人行為的本質?》

On Killing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

作者:戴夫.葛司曼

原文作者:Dave Grossman

譯者:霍大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4-29

-------------------------

導讀:遠流出版公司編輯廖芳婕

將近四百頁的《論殺戮》,以一張圖表,比較:最大距離(轟炸機、火砲)、長距離(狙擊槍、反裝甲飛彈)、中距離(步槍)、手榴彈距離、近距離(手槍 / 步槍)、刺刀距離、匕首距離、徒手作戰距離、性關係距離,說明「抗拒殺戮情緒與目標身體距離」之高度關連─距離愈接近,抗拒殺戮的情緒就愈強烈。

這張圖表,或許也說明了書中彙整的諸多研究結論:「數百年來大小戰役中,參戰士兵明知拒絕殺敵可能危急自身或同袍性命,但在最危急的瞬間,卻還是拒絕扣下板機。」

作者Dave Grossman,退役軍人、前西點軍校心理學教授,試著用本書回答,『人類其實有著強烈「抗拒殺戮同類」的本質』,以及『雖然暴力和戰爭在人類歷史中綿延不絕,但殺戮並非人類的天性』!

本書也說明了歷來種種為了戰爭殺戮行為而做的「制約」訓練課程,除了能有效提昇「作戰能力」;還能化解殺戮行為帶來的情緒創傷與疤痕。亦即,透過種種「刺激—反應」的制約訓練,能使人獲得殺戮能力(「拔掉保險栓」)—停止使用前腦(人類的心智思考),轉而使用中腦(與動物心智沒兩樣的地方),以使人在遭遇危機時,能立即做出反應以挽救生命。

除了論述戰場上的殺戮,作者更延伸指出當前「暴力病毒傳遍世界」的嚴重性。本書提出一項駭人聽聞的數據,「謀殺是黑人男性青少年死亡的頭號原因,而美國廿到卅歲的黑人中,有百分之廿五不是在坐牢,就是在緩刑或假釋。」而媒體傳播暴力,正是街頭暴力猖獗的原因之一。

對於本書獲選為美國聯邦調查局、聯邦緝毒局訓練學院、西點軍校、空軍官校以及許多執法單位之必讀書目;作者認為,『對於媒體暴力與社會暴力的因果爭議,本書的貢獻是,闡明媒體暴力與互動電玩導致街頭暴力的方式與原因,以及其複製軍人與執法人員透過制約技術,獲得殺戮能力的過程……不同的是,軍人與執法人員有保險栓,媒體暴力與互動電玩沒有。』

作者Dave Grossman強調,『我們知道如何拿掉人類的心理安全栓,幾乎就像我們將武器的保險從「關」變成「開」一樣容易。我們必須了解,人類的心理安全栓是什麼、在哪裡可以找得到,以及將它放回去的方法。這就是殺戮學的研究宗旨,也是寫作本書的目的。』

===============================

◎內容簡介

 我們若不知道黑暗,就無從了解光明。

 我們若不知道死亡,就無從了解生命。

 

 第一本探討殺戮行為的系統性研究專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人文社科類第3

 ★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平均4.5顆星好評

 ★美國聯邦調查局、聯邦緝毒局訓練學院、西點軍校、空軍官校以及許多執法單位之必讀書目

 

 在號稱步入文明社會的今日,暴力仍不斷在全世界蔓延,殺人事件、恐怖攻擊、大大小小的戰爭……層出不窮,手段似乎也越見兇殘。

 殺戮難道是人類的天性?到底什麼是殺人行為的本質?

 作者透過歷代戰爭研究發現:

 •南北戰爭期間,士兵在平均27公尺外朝無掩蔽的敵方部隊射擊,每分鐘造成的傷亡數只有1-2人,且在戰場上發現90%的槍枝裝填但未擊發;

 •一次大戰期間,有多數士兵只朝天空開槍;

 •二次大戰時的美軍步兵中,朝敵人射擊的比例僅15%

 •不朝敵人射擊的士兵並沒有逃跑或躲藏,他們不是朝敵人頭上方開槍,就是協助同胞裝填彈藥,或是假裝開槍,在隔壁同袍開槍時假裝受到後座力的撞擊。

 

 為什麼數百年來士兵拒絕殺敵的情形不斷出現?

 為什麼明知拒絕殺敵會危及自己性命,卻依然不開槍?

 有沒有可能,人類其實有著強烈「抗拒殺戮同類」的本能?

 

 本書為第1本探討殺戮行為的系統性研究專書。作者從歷代研究著手,輔以許多戰後老兵的訪談,以科學方法剖析人類的殺戮行為本質、有哪些心理與社會因素促使人類出現殺戮行為,以及殺戮行為要付出的代價。最終目的是找出影響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進而了解社會上暴力犯罪的原因。

 

 光明與黑暗力量同時存在我們體內,惟有理解人類行為,才有可能影響人類行為,得到文明得以延續的希望。

◎名人推薦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顧立雄律師、立法委員

 共同推薦

        國外讀者好評

        •如果你想了解暴力發生的原因,這本書可以提供你很多知識。──Donald J Seiler

•針對殺人這個主題,集結大量資訊、研究,作者也提供精闢見解,說明我們受到的訓練會產生什麼情緒與後續影響。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必讀。──EVANB

        •從警探一職退休後,我埋頭讀了大量討論行為科學的書籍,對人處於生死關頭時的行為有些疑惑,譬如為何戰鬥人員遇到危機時,反應卻大不相同,這本書印證了我的想法。──Al Toth

        •本書深入分析殺人時的心理狀態,內容之紮實、複雜,絕對超乎你的想像。作者提出有力的研究佐證,剖析人類暴力史,探討社會為何演變成如今這種病態的樣貌。」──Hwkeye1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戴夫・葛司曼 Dave Grossman

  前遊騎兵、傘兵,曾任西點軍校心理學教授。1998年退伍,此後投身教學、寫作,受邀至世界各地的軍警組織,訓練學員了解何謂戰鬥的本質。現為殺戮學研究組織(Killology Research Group)負責人。

        ○譯者簡介

                霍大

  年逾五十的文字個體戶。翻譯專長是國際現勢、外交與軍事事務,以及歷史。覺得最難翻的書是食譜。

◎目錄

第一部殺人與抗拒殺人的本能:處男研究做愛

第一章戰鬥或逃跑,虛張聲勢或臣服

第二章歷史上的不開槍士兵

第三章為什麼張三、李四不開槍?

第四章抗拒殺戮的本質與來源

第二部殺人與作戰創傷:殺人在戰場精神創傷中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戰場精神創傷的本質:戰爭的心理代價

第六章恐懼統治

第七章疲憊的重量

第八章內疚與恐怖的泥淖

第九章仇恨的風

第十章毅力的井

第十一章殺人的重擔

第十二章盲人與大象

第三部殺人與身體距離:遠遠地看,你完全不像是朋友

第十三章距離:死亡的性質區別

第十四章最大距離與長距離殺戮:從不需要懺悔或遺憾

第十五章中距離與手榴彈距離的殺人:「不可能確認就是你殺的」

第十六章近距離殺人:「我知道這回該我、對,就是我,殺他了。」

第十七章有刃武器距離的殺人:「親密的殘暴」

第十八章徒手作戰距離的殺人

第十九章性距離的殺人:「原始的攻擊、釋放、與達到解脫的高潮」

第四部殺人的解析:全面關照

第二十章權威的要求:米爾格蘭與軍隊

第二十一章群體寬恕:「殺人的不是個體、而是群體。」

第二十二章情緒距離:「對我來說,他們連動物都不如。」

第二十三章受害者的本質:相關性與獲益

第二十四章殺人者的攻擊天性:復仇者,制約與喜歡殺人的百分之二的人

第二十五章全面關照:死亡的數學

第五部殺人與暴行:「這兒沒有榮譽、不講道德」

第二十六章暴行光譜全景

第二十七章暴行的黑暗力量

第二十八章誘人入彀的暴行

第二十九章暴行實例解析

第三十章最殘酷的陷阱:咎由自取

第六部:殺人的情緒反應

第三十一章殺人是什麼感覺?

第三十二章殺人反應應用實例:謀殺-自殺,輸了選舉,與關於瘋狂的一些想法

第七部越戰的殺人:我們對子弟兵做了什麼?

第三十三章越戰時的減敏感與制約:克服對殺人的抗拒

第三十四章我們對子弟兵做了什麼?殺人的合理化及其在越戰失敗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越戰殺人的代價

第三十六章人類承受的極限與越戰的教訓

第八部美國的殺人: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

第三十七章暴力病毒

第三十八章電影中的減敏感與帕伏洛夫狗

第三十九章史金納的老鼠與電玩場的操作型制約

第四十章社會學習與媒體呈現的榜樣

第四十一章再造美國的敏感

◎自序

  我是個服役廿四年的老兵。我曾在第八十二空降師擔任士官、第九師(高科技先導驗證師)排長、參謀軍官、第七輕裝步兵師連長。我是合格的傘兵與陸軍突擊兵,曾在北極凍土、中美洲叢林、北約總部、華沙公約、無數山區與沙漠地帶服役。

  我曾在諸多軍事院校受訓並結業,包含美國陸軍第十八傘兵軍士官班、英國陸軍參謀學院等。我大學主修歷史,以最高榮譽成績畢業;研究所主修心理學,申請進入「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獲准,目前是阿肯色州州立大學軍事科學系的軍事科學教授並兼任系主任。

  雖然我有這麼多學經歷,但我從沒有在作戰時殺過人。要是我身上也背負著許多殺人者的痛苦情緒,也許,我就沒辦法冷靜客觀地進行研究。但是,我為了撰寫本書訪談的每一位人士都在戰場上殺過人……

  很多時候,他們與我分享的故事,從來沒有跟其他人說過。我擔任心理輔導員的時候學到一件事,此後我都把它當成人性真理:隱瞞創傷事件,可能導致嚴重傷害。分享創傷有助於從別的角度看事情;相反地,創傷一直放在心裡,套一句我的心理學學生的說法:「創傷就會從裡到外,活活把你吃掉。」此外,撥開這些讓情緒翻攪的創傷並加以洗淨,也有很高的治療價值。心理諮商的精義是「分享痛苦就是割離痛苦」,諮商期間分享的痛苦的確不少。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要找出影響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但我進行研究的主要動機,是要戳破殺戮的禁忌。我接觸過的退伍軍人,以及無數像他們一樣的人,都因為這層禁忌而無法分享他們的痛苦。另外,我也想運用戳破禁忌的過程獲得的知識,先了解戰爭形成的機制,再了解社會上暴力犯罪的原因。如果我成功達成這兩個使命,都要歸功於幫忙我、同意接受我訪談的諸多人士。

  我曾經執行一個五年計畫,結合各派提出的學說與理論,研究過去視為禁忌的戰爭殺戮行為。本書則更深入研究此一禁忌,並希望能對下述要點多所增益:

  證明人類抗拒殺戮同類的本能的確存在,而且抗拒的力道相當大。我還會闡釋幾百年來各國軍隊為了克服這種抗拒心理而發展出的心理控制機制。

  暴行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各國軍隊因為暴行獲得殺戮的能力、同時也糾纏在暴行中無法自拔的過程。

  人類執行殺戮行為時的感受、戰時執行殺戮行為前後各階段的標準反應、以及殺戮行為要付出的心理代價。

  現代軍隊為了要制約士兵克服抗拒殺戮的心理,開發與應用的一些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成效卓著的原因。

  解釋美軍在越戰時具備執行殺戮行為的心理能力,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地方的原因。我還會描述越戰美軍返鄉時,不僅沒有得到必要的心理淨化儀式,甚至還受到西方社會前所未見的譴責與指控。我還會指出,正因為我們如此對待三百萬越戰退伍軍人,他們與家屬以及美國社會都付出慘烈的代價。

  最後、也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相信,我們的社會已經處處裂痕,再加上媒體暴力與互動,電玩遊戲一視同仁地透過制約的心理機制,賦予全美國兒童殺戮能力。這種賦能的過程與軍隊制約士兵並賦能的過程相當類似,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沒有保險栓。正因為我們如此對待下一代,我們正在付出可怕的代價。

  本書記載的是崇高、勇敢人士的故事。他們付出信任,說出自己的戰場經驗,希望對人類知識有所貢獻。其中不少人在戰場上殺過人,但他們殺人是為了挽救自己以及同袍的生命。我對他們及其同袍的推崇和喜愛(唯一的例外當然是「殺戮與暴行」這一章)完全出自肺腑,可惜我的禿筆拙文,遠不如能道盡感激之情。

  討論殺戮這個主題,一定會讓大部分人惴惴不安,一些特定的主題和領域也一定會讓人排斥和反感。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寧可不要面對的事情。但普魯士的軍事思想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警告我們:「要是因為這些事情太恐怖、讓我們覺得不舒服而拒絕思考,其實沒有意義,甚至對我們有害無益。」納粹死亡集中營倖存者布魯諾‧貝特蘭則說,究其實,我們無法對付暴力的原因,在於我們不願正視暴力。我們不願承認我們迷戀「暴力的黑暗美」,我們寧願譴責並壓抑暴力行為,但不願正視、理解和控制它。

  最後,如果我討論殺人者的痛苦時,卻沒有給予受害者承受的煎熬足夠篇幅,請容我在此道歉。受害者的痛苦與損失,永遠會在殺人者的靈魂中迴盪。這是殺人者最大的痛苦。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3109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