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養不一樣》

作者:蔡慶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4-11-06

-----------------------

導讀:作者蔡慶玉

        

◎內容簡介

 台日混血兒媽媽的扎和困惑,到底一國的說法比較適合孩子?

 作者實際住在日本的育兒經驗

 幼兒、小學的現場育經驗

 輕鬆、實用,讀起來沒有壓力

 

 日本奶奶、日本爸爸和台灣媽媽,台日兩國養方式大不同,到底一個比較好?

 結婚之前,我在東京的外商廣告公司工作了快10年,對於日本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先生出生在北海道,大學究所在京都大學,工作在東京近郊,接觸過日本各地的風土民情,因此我一廂情願地相信他的觀念應該很正確,想法中肯,不會有偏頗。而我婆婆是大學的經濟和家政老師,對育兒養和保健衛生有專業性的見解和醫療級的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下,嫁給我的日本先生時,我憧憬著生下像金城武那帥的混血兒;也自信不會有不適應的地方,但生了寶寶之後,這才面臨到所謂的文化衝擊,我不斷在扎與困惑,到底一國的說法才對?

 經過許多事件的衝擊,我發現,日本爸爸的養方式讓孩子有禮貌又獨立,而台灣媽媽讓孩子開朗又有自己的想法,綜合台日的養優點,是最好的方法了!

 

 接近零下的嚴冬,小嬰兒不用穿襪子?下雪的冬天,上學還穿短

 因日本人養的基本觀念,小朋友是「風の子」,應該是不怕風,不怕雨的。

 寶寶發燒不用吃藥,還可以泡澡?我這個做媽媽的,可是擔心孩子燒到頭殼壞去擔心得徹夜未眠。日本爸爸竟然認小孩子發燒沒關係,這是身體在跟細菌在對抗,戰勝了之後,免疫力會更提升。

 日本阿竟然把的小金孫放在黑色的沙坑中,說玩沙可以觸覺刺激腦部?天!我快昏倒了,一把抱起我的寶貝兒子飛奔回家,把他從頭刷洗到

 2個月的然然,小小的身子還軟趴趴的,我還得上網「如何洗寶寶比較不會掉下去」時,日本爸爸就說要和他一起泡澡?因日本人認和小寶寶一起泡澡,可以藉由肌膚親近的觸覺,傳遞溫暖和愛,讓小寶寶覺得很幸福。

 而住在北海道的婆婆,還有8分鐘理論,意思就是洗澡時間不能超過8分鐘,否則就容易感冒。讓本來就已經不太會幫寶寶洗澡我,是備受壓力

 慈祥的日本歐記醬不停囑咐,開始上小學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早睡早起。每天吃完早餐去學校。書不用念沒關係,上8點就睡比較好。

 是這樣?那只要孩子喜歡的書,爸爸就會無止盡的買;他的說法是,大量閱讀可以提升寫作能力。在日本寫作能力是升學的關鍵,也就是說攸關兩個兒子的前途。

 然然上小學之後,我擔心他7點吃早餐,到中午12點半才吃午餐,會肚子餓。日本爸爸竟然冷血地說,「那就忍耐,這才是男子漢。」

◎名人推薦

 慶玉工作上表現優異,不僅對日本文化了解透徹,對於生活習慣也非常熟悉融入,跟的日本人沒兩樣。最令人佩服的是,能精準地比較兩國養的不同,再犀利地分析。──日本作家、育局督學 茂在哲司

 在這全球化及地球村的時代裡,每個孩子將來勢必要跟來自全世界的孩子共處,因此,我們的確有必要了解別的國家是以何種方法在陪伴孩子,這本《日式教養不一樣》非常詳實清楚又生動的內容,是我們學習與參考的好書。──親子作家 李偉文

 我也是看著悅然和悅生長大的,並在他們偶爾身體不適的時候提供一些協助。基本上,他們是身體健康及發育發展良好的孩子,聰明活潑極富好奇心,學習能力很強,與人相處有禮貌卻不失熱情,也有自制力,是很多父母心中都想要有的那種孩子。──小兒科醫師 林玠模

 以生動有趣的筆觸,帶領讀者認識日本育兒文化,有些觀念頗值得台灣媽媽參考。──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劉惠青

◎作者介紹

 蔡慶玉

 政大日文系畢。美國南加大USC傳播管理碩士。

 日本交通部專業口譯導遊執照,日本語能力一級。

 專業廣告人。曾任職電通、李奧貝納集團10年。擔任TOYOTA、P&G SK-II等國際知名品牌廣告行銷,共計上百支電視廣告及平面雜誌。

 旅日10餘年,曾受聘日本市政府教育局,與督學共同實際擔任英語教學,指導市立40所以上中小學,與近百位日本教師共同教學;並擔任10餘縣市的英語比賽專業評審。

 現職:華視日語節目文化單元講師

    文化教育觀察者。經常於全國各大專院校演講,及為企業高層行銷諮詢。

 著作:《奇怪的日本人,奇妙的日本語》

 家族構成:先生為日本人,京都大學博士候選人;服務於日本太空總署(JAXA),主要負責國際太空站(ISS),往來美國、日本、台灣三地。育有兩男。公婆皆任職於教育界,婆婆為日本的大學講師。

◎目錄

【推薦文 】日文人也會想看的育兒書 (小兒科醫師 林玠模)

【推薦文 】他山之石(親子作家 李偉文)

第一部 學齡前生活

從你們出生開始,天天都有許多第一次的經驗。

在這段你們還沒有記憶的日子,是媽媽這生最深刻的記憶。

1. 冬天不穿襪子

2. 然然的第一口食物

3. 小孩天生愛玩沙

4. 發燒不可以吃藥?

5. 和小嬰兒一起泡澡

6. 養小孩的SOP 1

7. 養小孩的SOP 2

第二部 背書包上學去

你們終於長大要第一次離開家去上學了,我知道接下來會面臨一連串的人生課題,

媽媽希望你們兩個自己一定要堅強勇敢。跌倒了雙手拍拍站起來,又是雲淡風輕了。

8. 然然要上幼稚園了

9. 恭喜恭喜,背書包上小學了

10. 一年級要準備的事

11. 一年級的新鮮人

12. 爸爸媽媽一起上學1

13. 爸爸媽媽一起上學2

14. 喜歡看書的兩兄弟

15. 令人頭痛的暑假作業:自由研究

16. 日本小孩的課後做什麼?

17. 重視「體育」的日本教育:運動會

18. 重視「體驗」的日本教育

19. 重視「食育」的日本教育

第三部 中野屋媽媽的大挑戰

當一個混血兒到底是什麼感覺和心情呢? 媽媽不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不需要問自己比較喜歡哪一邊,因為答案早融合在你們身體裡了。

20. 兄弟情節,媽媽不是我一個人的了

21. 混血兒雙語教育的挑戰1

22. 混血兒雙語教育的挑戰2

悅生寶寶的國際觀

23. 放下

24. 如何放下

25. 我想當優雅的媽媽

26.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7. 在日本當老師不輕鬆

日本的最新教育改革

28. 生きる力,堅韌的生命力

後記

◎內容連載

冬天不穿襪子

我家的然然哥哥在2月出生,在日本是接近零下的寒冬,對於從小生長在四季如春的台灣媽媽我來說,是一大挑戰。小嬰兒時被我包得一層又一層,圓滾滾的像球一樣,掉下去應該也不會痛。我出生在北海道的先生看到不敢直接說,就趁我不注意時,「來,把拔抱抱。」趁機脫掉一件衣服,不然就裝作若無其事地把小手套拿起來,或是不動聲色地幫然然脫掉一隻襪子。

我發現時非常生氣,接近零下的嚴冬,一定會感冒的,到時怎麼辦?怎麼可以自己不覺得冷,就把小嬰兒的襪子脫掉。

我先生委婉客氣地說,給予嬰兒溫度上適當的刺激,可以提高身體調節溫度的功能。我請教在日本小兒科當護士的小祝太太,的是這樣

解釋:

第1,小嬰兒的是散熱的地方,假如把熱氣包起來,身體會因濕氣反而會變冷,極端的例子還有被凍傷的。

第2,足部是人的第2個心臟,末梢神經感覺敏銳的地方,刺激底也會刺激到腦部。這個理由對於深信底按摩的我,非常有說服力。

第3,穿襪子也可能會影響到趾頭的動作,甚至連帶到腿部的發展。但是外出時,還是要穿襪子來保暖。不過,不可以太小太緊,以免影響到的形狀。

我恍然大悟,在美國看到娃娃車裡的小寶寶,常看到他們穿著可愛的「小腿護襪」,像芭蕾舞者套在鞋上方那種襪套。歐美品牌像Gap的嬰幼兒童裝常常有賣,原本以只是穿漂亮好看的,想不到這是個讓小寶寶不穿襪子,但又可以保暖的折衷好辦法。難怪我嫁給美國人的同學Alyssa跟我說,很多美國寶寶都只穿Leg warmer(襪套),尤其生的是雙胞胎,換尿布時超方便的,比起小長穿穿脫脫,簡單又不怕換尿布耗時太久,寶寶容易著涼。

我雖然對不穿襪子這件事比較不排斥了,知道好處多多,可是究竟還是不下心。直到送然然哥哥去上幼稚園,我親眼證實,果然每個小朋友都是光丫,才正被說服。日本冬天早上將近0℃,然然哥哥一進門,脫完鞋子之後,掛好大衣外套時,園長老師們便請他脫掉襪子。木頭地板一塵不染,早晨的陽光透過斜上方一大排的玻璃屋頂,投射到這一群光著丫,健康活亂跳的孩子身上,大家開心地在寬敞開放的大長廊玩遊戲。

沒穿襪子,比較不會滑去也沒人跌倒。我回頭看看窗外,細細白雪,輕輕地飄落了下來。

冬天穿短

下雪不穿襪不神奇,有時冬天還會穿短;跟我印象中,日本小男孩冬天時,穿深藍色短,長筒襪,雙頰像蘋果一樣紅通通的,幾乎一模一樣。日本人養的基本觀念,小朋友是「風の子」,應該是不怕風,不怕雨的。要培養壯的身體和堅的意志,才有能力面對富的人生挑戰。

兒童文學家宮賢治,有一首廣人知的詩,描寫不懼風雨的精神,常被刻在小學的校門口:

「雨にもまけず,

風にもまけず,

雪にも夏の暑さにもまけぬ,

丈夫なからだをもち。」

(不畏風,不懼雨,不怕冰雪,不怕酷暑,練就一身健的身體)

我的朋友 Hiro 從小在日本長大,他說每當冬天回台灣時,一定會被長輩關心,「穿這少,多加件衣服。」我不禁會心一笑,想起自己其實也有同樣的經驗,帶孩子坐捷運時,被不認識的人好心地說:「呀,怎麼讓小孩穿短袖!」

北海道的歐記醬歐巴醬家

在台灣出生的我,以前怕熱又怕冷,在日本住了十幾年後,身體也漸漸適應了當地的氣候,不用穿很多也不覺得冷。冬天放寒假,到北海道歐記醬歐巴醬家時,白雪靄靄,氣溫-10℃,我跟悅生寶寶穿著長靴,一邊玩雪,一邊走路去對面書店買東西。我身上穿的跟我在台灣一模一樣,一件保暖衣加上套頭毛衣,外出時再穿上一件輕羽絨外套,只多了一雙手套和帽子,一點也不覺得冷,只覺得下雪天的空氣冰涼又舒服。我到北海道時,除了禦寒之外,更在意的是防曬。北方雪地裡的UV紫外線指數很,我一曬馬上滿雀斑,可別小看冬天的太陽喔。

我先生認穿太多,身體的抵抗力會變弱,反而容易感冒,而且難以痊癒。我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也漸漸相信身體禦寒力和意志力都是可以訓練的。在台灣,「草莓」這麼豐收,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沒讓他們穿短抵抗風寒呢?

小孩天生愛玩沙

育兒的文化衝突

我在結婚之前,在東京的外商廣告公司工作了快10年,對於日本企業文化、工作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少有不適應的地方。但是嫁給日本人,生了寶寶之後,這才面臨到所謂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我先生出生在北海道,大學究所在京都大學,工作在東京近郊。等於待過日本國土的北邊、西邊、東邊,又娶了國境之南的我,接觸過各地的風土民情,因此我一廂情願地相信,他的觀念應該很正確,想法比較中肯,不會有偏頗。

我的婆婆是大學的經濟和家政老師,對育兒養和保健衛生有專業性的見解和醫療級的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下,我這個做媽媽的,總是叫自己放下心,也不要有太多的意見,盡量遵照「日方作法」。雖然有時會不以然,但是表面上還是輕描淡寫地(學日本人的)說,「そうですか。這樣呀。」

直到然然哥哥快1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我震驚不已的事。我去超市買菜,回程經過家附近的公園,竟然看到我兒子坐在「沙堆」裡;歐巴醬在一旁,面露慈祥和藹的微笑看著的金孫。天!那不是海邊沙灘浪漫的白沙,是類似工地那種黑黑的沙。我看了都快昏倒了。一個箭步衝過去,抱起黑頭土的然然,快速地拍掉他身上的沙子,用輕功飛奔回家,直達浴室,將他全身從頭到沖洗了好幾遍,再用除菌消毒紙巾一直擦,直到確定他的指甲及身上一粒沙都沒有。

我實在是不,我婆婆要讓小寶寶玩沙?因對於在台灣大都市長大,從小被灌輸不要亂摸東西的我,當時對我來說,沙子等於不乾淨的東西,實在是很難理解。在我那個年代,玩沙只有所謂不乖的孩子才會做的事。

等我先生下班回家,吃飯時,我馬上用近似「告狀」的態度說,「媽帶小孩去玩沙耶。」頓時,他馬上從飯碗抬起來,問說,「有照片?」我心想,什?要證據?不相信我說的?

沒想到,他滿笑容的說:「哇!我兒子開始玩沙是歷史性感動的一刻。」我先生對我解釋說,玩沙對日本小朋友來說,是最稀鬆平常的事了,雖然他可以了解我的心情(他的了解?)但是沙子的很好玩,他小時候也常玩到不想回家。

我告狀不成,有點不服氣。那天上,我緊上網,想要找資料說服他們這一家人:玩沙是不好的事。沒想到,卻看到一堆關於玩沙好處的文章。

育專家贊成玩沙,觸覺可刺激腦部

北海道育大學的笠間浩幸授(Kasama Hiroyuki)在一幼兒究報告中指出,玩沙有許多益處。

一、藉由手的觸感,直接刺激大腦的發展。

二、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性。

三、激發科學性和具體化數學的基本念。

四、發展語言,像是擬聲擬態語。

五、建立人際關係和社會性。

手被認定是第2大腦,用手實際地感受沙子的溫度變化,像是夏天時溫熱,冬天時冰冷,天氣晴朗的疏鬆,或是下過雨後的濕潤;不同的觸覺經驗,可以刺激腦部的發達。

玩沙注意事項

小朋友雖然很喜歡玩沙,不過日本學校的老師說,管理沙堆其實很麻煩,除了要定期消毒理換沙,還要注意有沒有小貓的尿尿,或是會割傷小朋友的東西。基本上,日本人都很有公德心,才能讓所有的小朋友玩得開心安心。最重要的是,玩完之後,一定要洗手跟漱口。把每根手指頭洗得乾乾淨淨的,檢指甲內有沒有黑漬或細沙。

然然哥哥和悅生寶寶一回到家,第1件事就是洗手和漱口。日本各級學校,尤其是幼稚園和小學,都非常注重宣導漱口。2005年京都大學的一醫學論文中證實,正確的漱口可以積極有效地防止細菌病從口入,減少40%的感冒發生率。所以只要玩沙之後記得洗手漱口,就可以無後顧之憂了。玩沙不僅小孩子開心,有時候我童心未泯一起玩,的還滿好玩。

一年級的新鮮人

重視體育課

日本學校的功課表和台灣差不多,國語(日語)、算數、體育、圖工(畫圖和勞作)、生活、音樂、書寫、道德、學活(班級活動)。不一樣的是,體育課佔的比例很重,一周有3節課。基本的50公尺賽、接力之外,還要會吊單槓。因之前有聽說,所以在幼稚園時,然然就常常和爸爸練習。

室內地板運動要會前滾翻、後滾翻,還有然然最喜歡的跳箱子。

夏天的游泳課更是重點學,不過然然班上1年級的小朋友,幾乎有一半已經會游自由式25公尺。

610月之間,然然每周上3次游泳課,低年級的同學都一起上課,依程度分4組,程度好的同學開始學蝶式。

上游泳課那天早上,我必須要在家裡幫然然量好體溫,登記在游泳卡上;若無異常,蓋上家長同意章,這樣他當天才可以上游泳課。校方非常堅持,即使孩子體溫正常,健康情形良好,家長沒蓋同意章,也不能上游泳課,而且沒有通融的餘地。

游泳課雖然很密集,並不會迫或給孩子壓力,只是要讓小朋友不怕水,喜歡游泳。學校在安全上考量周嚴,每次上課不到50個小朋友,但有包括護士等6位老師在現場指導,陣仗很大,讓家長們也都很安心。

幾乎每個日本人都會游泳

日本從很早以前,就很重視游泳技能,所以很多日本同事聽到我游泳不會換氣都嚇一跳,「們台灣不是島國,四面環海?」他們認每個台灣人都是游泳高手。

光復國小的校長告訴我,台灣的小學,只要校園裡有游泳池的,應該就是日據時代日本人蓋的小學。我先生小時候念的小學在北海道旭川,冬天零下40度,夏天只有短短的1、2個月而已,校園裡也是有一個標準25公尺的游泳池。

攸關性命的「着衣水泳」

然然的游泳課還會學「着衣水泳」,照字面的意思,就是穿長袖、長游泳。最近NHK等日本節目都特別介紹,因為真正不幸溺水的時候,一般衣服落水是很重往下沉的感覺,和游泳衣不一樣。所以上課老師會叮囑,不可以脫掉鞋子,因鞋子有像浮板一樣的功用。溺水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靜,讓自己浮著,等救援就好,不要浪費無謂的體力游回去。

台灣似乎很少上「着衣水泳」,其實這是攸關生命,相當重要的體驗和知識。在歐美國家,像英國、荷蘭等有很多河川,家長都訓練小朋友「穿衣服游泳」,比會游自由式25公尺還重視。

重視「食育」的日本

是「食育」?

近幾年,日本中小學學校裡加推廣「食育」,就是食的育。被定位與德育、智育、體育同等重要,透過實際的食經驗,學習與食物有關的知識,知道如何正確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習慣。

上幼稚園第1句要學會的話

然然上幼稚園學會的第1句話就是:「いただきます。」

團體生活吃飯時,要等大家都準備好了,雙手合十,齊口同聲說「いただきます。」吃飽後,不可以馬上站起來,要先說:「ご馳走樣でした。」

然然叫我猜猜看這兩句話含有什意思?中文是「我要開動了」和「我吃飽了」。老師告訴他,兩句話都含有「ありがとう」,謝謝大家的意思。

要謝謝、感恩大自然,謝謝種植稻米蔬菜的農夫,謝謝料理做菜的阿姨,謝謝幫忙分菜的同學;類似基督徒會在飯前禱告,感謝天父。日本飯前和飯後感恩,跨越了宗,單純的感謝人事物,讓我不禁想起陳之藩先生說的,「因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從小在家裡我規定悅氏兩兄弟,吃飯前一定要說:「いただきます(我要開動了)。」回家進門的時候,要說:「ただいま(我回來了)。」這兩句日語很相似,悅生寶寶3歲時,常進家門口齒不的就說,「いただきます。」

我開玩笑的問他說,「這位小朋友,請問現在在玄關,要準備開動吃什東西呢,鞋鞋?」

早餐一定要吃

早上我先帶然然去保育所上學,著俏麗馬尾的大島老師都會笑咪咪地問:「歐哈優,有沒有吃飽飽來上學呀?」然後我到任的國中時,一進校門,皮膚黝黑、年輕的陽光男老師問的也是:「歐優,XX君,有沒有吃早餐呀?」

日本除了講求餐上的規矩和禮貌,還有正確的食習慣。日本人非常重視早餐,認早上沒有吃早餐,一天就沒有活力。據說,吃早餐能活化腦細胞、增記憶力,會使人變聰明。學校室的牆壁,甚至洗手間,都貼滿了各式各樣的「食育」宣導海報,調早餐的重要性。

和食的智慧,盛的早餐

常常有人很好奇問我,日本人早餐都吃些什

我第1次到我婆婆家過夜的時候,一早睡醒,上已經擺好一日本傳統的早餐;主要是白飯、鮭魚、豆腐味湯、番茄生菜沙拉、綜合脆瓜,海苔、納豆、夕張哈密瓜。我公公婆婆非常重視早餐,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幾乎都擺上滿桌豐盛的早餐。

日本的味湯比較鹹,料也很少,通常是一兩塊小小的豆腐和一小撮蔥花兒,頂多再飄著一兩片小小海帶,用漆碗或木碗盛。我剛結婚時,想表現一下,放了很多料,用康寧不破大碗公裝給我老公喝時,什下肚不敢多說的他,委婉地表示他想用味湯碗喝,比較有FU,有意境。

我婆婆會自己醃一種脆瓜叫「ぬか漬け」,是用乳酸菌去發酵小黃瓜、紅蘿蔔、白蘿蔔、茄子等,醫學報導說對身體很有益處。口感脆脆的很爽,我很喜歡吃,但是常常醃失敗。

味付海苔很下飯,吃了頭髮會黑溜溜。臭臭黏黏的納豆,很多人可能不敢吃,但是這發酵過的黃豆,有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完全不輸牛肉。日本人是世界上長壽的民族之一,其中的祕訣可能來自每天早上富的傳統日式早餐。

放下

然然是我的第1個孩子,所以我凡事緊張兮兮,保護得很嚴密,一天24小時幾乎都處於精神警戒狀態,弄得自己疲憊不已。我從小一位很熟的男同學在法鼓山出家,法師聽到我因帶孩子壓力很大,情起起伏伏,好心地告訴我要「放下」當時,我一點都聽不下去,還很不客氣地說,「又沒當過媽媽,不會了解當媽媽的心情和苦處,一點都不懂啦,才會說好聽的風涼話。」

法師也很幽默平靜地回答我,「對呀,我沒當過媽媽,這輩子是一定沒辦法的。」

悅生出生之後,我漸漸學會放心、放手。老實說,因事情太多太繁瑣,現實狀況讓我不得不放手時,結果反而很多事情水到渠成,一切都很順利順心,一點都不費力也不費心。「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這句話是經典。

我們家的豬小弟悅生,很早就會自己拿湯匙吃優酪乳,而且也不會把子弄得黏黏髒髒。可能因媽媽忙,若是自己不自己,他大就要等(餓)很久。不知不覺,有一天,我發現悅生開始在家裡走來走去了。突然有一天,就看到悅生自己拿子把一碗白飯吃光光。他整天笑咪咪的,很得人緣,是個開心的孩子。

悅生的關係,我突然領悟到,好像不是什事都那嚴重,他像是天公伯派來的小天使,告訴我,我需要放下,沒有必要樣樣都爭第1。什事情不一定要做到最好最完美,不完美也可以很快樂。孩子比我們想像的堅

自己的心情放鬆了,周圍的氣氛也變緩和,孩子學習過程反而更順利。也許我們當媽媽的的需要「放下」,不僅是了孩子,更是自己好,干涉太多或過度操心,有時會帶來反效果。

推動孩子的力量是信心,不是擔心

日本家附近有一個平衡木,然然3歲的時候,每次我和他散步經過時,他就想要嘗試走一走。我很怕他會跌下來,一直用擔心的眼神,「小心,小心,不要跌倒喔。」結果,一說完,他馬上失去平衡就跌倒了。

後來有個星期天,我去超市買東西,然然跟爸爸兩個人去走平衡木。他一個人小心翼翼地著不穩的步伐往前走,我遠遠地從超市門口看得心驚膽跳,而我老公竟然在一旁低頭滑手機,我過去正準備要發火,「有沒有在看小孩呀?」

然然剛好走完最後一步,很得意地「的」一聲從平衡木跳下來,過來跟我說,「媽媽我成功了!我終於成功了!」

我彷彿受到一記當頭棒喝般,把要罵的話回去,推動孩子的力量是相信,而不是擔心。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4223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