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oy。劉秀枝的投圓人生

EP 1:歲月是祝福

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志願排除法

-----------------------------------------

分享:失智症權威 劉秀枝醫師

====================

〈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Joy筆記_醫療邊緣 2019-01-16

近日到電台錄音,邀請單位讓我朗讀從新書中摘錄的10個段落,每段錄音時間75秒,我很喜歡這新鮮的嘗試,但是當播放試聽時,我狐疑了:「這是我的聲音嗎?怎麼這麼蒼老?如此低沈。」不過,好像顯得更具有說服力。

回想我40歲時曾打電話到一家書店詢問是否有我要買的書,去店裡取書時,店員問我:「剛剛打電話來問的,是妳女兒嗎?」讓我樂不可支。之後的30年,我一直以自己的年輕聲音為榮。

其實年過50聲音就會開始老化,有時只聽聲音,不見其人,也可以猜出對方大概的年齡,只是聲音老化不若視力和牙齒老化所帶來的不便,也不如髮蒼蒼來得顯著。

與人類的發音有關的器官包括:1. 喉部,主要是聲帶;2. 肺部和上呼吸道;3. 臉部肌肉、口腔與鼻竇等共鳴腔。這些器官的病變會影響聲音,如上呼吸道感染時嗓子沙啞,缺牙時講話「漏風」,聲帶長繭時聲音嘶啞,顏面神經麻痺讓語音不清,而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語調平淡單調等等。

當老年人聲音改變,排除疾病因素後,可能就是老化所造成:音量較小、音頻變低、沙啞低沈、出現抖音,聲音容易疲勞、音色較不飽滿,而且在吵雜環境下聲音更讓人聽不清楚。因此才會聽到有些老年人說:「我在合唱團本來是唱高音部的,現在變成低音部了。」

聲帶由兩片黏膜皺褶狀的構造組成,每一黏膜皺褶包含上皮層、固有層與肌肉層。當聲帶老化,其固有層的彈性減少、肌肉萎縮,使得聲帶變薄且較僵硬,發聲時聲帶無法全部閉攏,而出現老年性嗓音。

根據國外流行病學研究,約10%的老年人為老年性嗓音所苦,加上聽力可能也退化,因此變得不愛參與社交活動,容易憂鬱,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可尋求專業的語言治療,或看喉科醫師,在聲帶注射藥物或添加物等。

年紀漸長,無論是否出現老年性嗓音,平常都需注意聲音的保養:

1. 常喝水,讓喉嚨黏膜保持潤滑。

2. 少抽菸,菸會讓喉嚨乾燥,且煙的熱度可能傷害聲帶。

3. 避免辛辣食物,尤其是有胃食道逆流的人,長期胃酸刺激喉嚨,造成喉嚨乾燥,聲音容易沙啞。

4. 不大聲叫喊,不過度使用聲帶,如果從事需要大聲說話的工作,則每小時要讓聲帶休息5分鐘。

5. 感冒時,更要讓聲帶休息,少說話。

6. 規律運動,姿勢挺直,不僅身體較健康,且加強腹肌,讓聲音更順暢。

7. 每天大聲朗讀10~15分鐘或每週至少唱歌一次:聲帶和喉頭的肌肉與身體其他肌肉一樣,愈鍛鍊則肌力愈強。

許多歌唱家到老年時,聲音不見老化,可能與長期的聲帶訓練有關。美國名歌手安迪.威廉斯2006年在台灣的演唱會上,79歲高齡的聲音仍然柔美動聽,就是個例證。

(本文刊登於2018.11.11聯合報 元氣周報 劉秀枝專欄)(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2/3473220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 Joy筆記_醫療邊緣 2019-01-01

才踏入捷運車廂,立刻有一位「老先生」從博愛座起身讓位。看他年紀跟我沒差多少,動作也不是很敏捷,卻這麼有紳士風度,讓我非常感動,連忙稱謝並說「再一站就要下車了,不用坐」,他才看似釋然地坐回去。

我只是沒染髮,看起來有那麼老嗎?不禁想起最近讀到的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提及,別人眼中的你、自我感覺和實際年齡三者常有落差,通常熟年者會覺得別人比較老,自己比較年輕,而且比實際年齡少個兩、三歲,甚至更多。那位先生也一定覺得自己年輕才會讓位。

你和實際年齡差距有多大?

一篇發表於2015年《美國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個英國長期老化研究,6489位平均年齡66歲的社區居民被問到:「你覺得你幾歲?」70%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3歲;25%與實際年齡接近(上下1~2歲);只有5%覺得比實際年齡老了不止1歲。

追蹤8年後,把年齡、性別、認知功能、憂鬱症、身體狀況等因素也納入統計分析,發現自覺年老這組的死亡率比自覺年輕者高了41%,而且以心血管疾病最為顯著。可見自覺年輕不僅感覺良好,甚至可預測將來死亡率的降低,這可能是他們具有韌性、自信、正面看待老年,且常與自覺年輕的人相處的關係吧。

儘管年老帶來人生經驗與智慧,但自古以來,不論東西文化,都常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劃上等號,令人害怕變老。這種對老年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不僅從小就深植腦海,等自己變老了後也常不自覺地認同這種觀念,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

歐美各國有許多大型計畫,分別對數百人或數千人,追蹤2~38年,探討對老年的正面或負面看法如何影響健康。近20年來,這些研究陸續發表結果:持負面看法者的死亡率較高、住院次數較多;而持正面看法者死亡率較低、走路速度較快、手的握力較強、認知功能較佳,且比較能從衛教課程受益而改善健康。

以發表於2009年《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美國「巴爾的摩長期老化研究」為例,此研究從1968~2007年,追蹤386位,年齡18~49(平均37歲)的健康者,並且在一開始以問卷評估參加者對老年的看法,如「老人是無助的」、「老年人心不在焉」等共16項,分數大於平均值者表示負面看法,小於平均值者為正面看法。

結果發現,在38年追蹤期間,對老年持負面看法者,出現第一次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的比率較高。例如在第30年時,持負面看法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25%,而正面看法者只有13%,推論對老年持負面看法是種慢性壓力,間接導致心血管疾病。

活到老其實是種福報

能活到老是種福報,因為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長壽。變老,雖然會容顏改變、體力衰退、慢性病上身、親友漸凋零,以及收入減少等,但同時也累積了人生經驗、智慧逐漸圓熟,而且可以放慢腳步,學習新東西或展開第二人生,所以老年其實是個持續成長的過程

人生如四季,走過春耕、夏耘、秋收,來到冬藏的季節,只要年輕時努力耕耘,老來就有好收藏,不求完全無病無痛,但有病時積極治療,無病時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發揮最佳身心功能、享受活躍生活。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所以年輕時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由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活躍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可見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呼應你。

(本文刊登於201810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

https://blog.xuite.net/hcliujoy/blog/586106989

〈志願排除法〉 Joy筆記_生活感懷 2018-10-01

哪個行業不必送禮?

讀小學五年級的一個晚上,和幾位要好同學在我家二樓屋頂的平台上,吹著涼風,仰望星空,每個人輪流大聲說出她的志願,一個比一個遠大。我的志向是當科學家,而且是個得到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那時想,諾貝爾獎每年都頒發,年年有新人得獎,我這麼用功,年紀還小,來日方長,應該不會很難吧。

上了初中,逐漸務實,家裡做生意,難免要送禮或在家宴客,常全家總動員忙著張羅;眼看著好東西都送人、好吃的都讓客人先吃,只能悄悄希望客人不要把我愛吃的吃光,於是下定決心「立志」將來長大不送禮、也不在家裡宴客。

母親每天料理三餐,早起煮好早餐,再去市場買菜,準備煮中飯,飯後洗碗刷鍋才結束這一頓,馬上又要準備晚餐,日復一日,整天忙得團團轉,埋沒了母親的聰明才智。看在眼裡,我「立志」將來長大後不要整天煮三餐,也不要做家事,而要把時間用在該用的地方

一個家庭小康、外貌平庸的台灣女孩,長大後如何才能不用煮三餐、做家事?那就是要有一技之長,要能掙錢,然後請人煮飯和打掃;每個人的專長不同,該讓別人賺的就應當讓人家賺。當然,也可以找個有錢老公,或嫁入豪門,但我條件缺缺,有自知之明。

哪個行業可以不必送禮?就是大企業家也要送禮給主顧呢。我左思右想,發現去診所看病,不但給醫師的醫藥費不能講價,許多病人感激之餘,還會送醫師水果或土產等,而且從沒看過醫師送禮給他人;於是「立志」當醫師,不僅濟世救人,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收入穩定,可請人幫忙家務,不用送禮也不必請客

每到一科就排除一科

剛好,我喜歡念書也不怕考試,如願以償地考進醫學院。五年級時開始到醫院見習,有次輪到婦產科,第一次看到孕婦生產,哭天搶地,撕裂人心的疼痛叫喊,讓我「立志」以後不生產,人類許多痛苦無法避免,但生產之痛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當年,結婚之後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理所當然,怎可結婚而不生育?於是,我「立志」終身單身,免去生育之痛;當然,沒遇到令人昏頭轉向的愛情,讓我這個決定更加順理成章。

醫學院讀到第七年,需到醫院實習一年,輪流在每個科別實習一個月,正是考慮將來要選擇哪個科別做為畢生志業的好時機,我卻每到一科就排除一科。

先是到小兒科,發現小孩的點滴,尤其是嬰孩的頭皮針,非常難打,非我所能。婦產科要開刀,但我有些笨手笨腳,第一次上刀負責拉鉤並剪線,主治醫師還特別叮囑我,剪線時剪刀不能剪到他的手套,結果我第一刀喀嚓下去,就把主治醫師的手套剪破,他只好重新刷手,換新手套。耳鼻喉科和外科也要動刀,我連病人手術結束時的皮膚縫合也縫得不漂亮。於是這外、婦、兒和耳鼻喉科都被我排除,或者應該說是這四科都排除了我。

幸好,最後一站來到內科,靠的是讀書、思考、判斷、印證、用藥和溝通,我如魚得水,開始悠遊於浩瀚的內科領域。

日子在醫療、研究和教學中快速打轉,轉眼之間退休,有了搭台北市公車會嗶三聲的老人悠遊卡,又很快踏入七十,終於相信當年「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的志願只是個美麗的夢想。

不過,人生七十才開始,台灣女性平均壽命八十三歲,那麼我還有一、二十年的光陰,可以再立個志願。眼看著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個個進出疾病王國,不曉得哪一天會輪到自己?於是我的志願變成:趁著身體還行,要好好生活,享受每一天,珍惜身邊的人,繼續沒有壓力的終身學習,並做好疾病隨時會來造訪的心理準備

當初立志不婚、不育,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今日成了獨居老人,既然年輕時沒有付出,現在老了也不要冀望有人照顧,所以預先把老後的生活安排好,到時走得瀟灑,快意畫下人生句點。

p.s. 本文刊登於2018.3.19的聯合報「繽紛版」(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4/3029149),並收錄於?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出版社,20188月,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s/basics.asp?kmcode=2014150437454&lid=search&actid=wise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