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生活:袖珍,貓,致消逝的年代與記憶》

作者:西樹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8-01-09

------------------------------

導讀:袖珍創作者西樹

◎內容簡介

★第一本袖珍圖文集21萬粉絲心動關注★

當世界被縮小,呼吸都會慢下來。

 

  「沒有人看得清瓷缽上的裂紋,我燒得太細了,

  即使光線明亮也要湊得極近才能發現。

  不過我很安心。

  就像我知道,風燈裡的蠟燭是可以點亮的,雖然只有一瞬。」──〈相見已過千山〉

 

  我漸漸明白,我做的,都是我所懷念的……

  經年累月的痕跡,是來自時光的禮物;看似消逝的情感,其實未曾走遠。

  本書集結37篇袖珍創作故事、300張作品圖,在西樹的袖珍世界裡,時光彷彿凝結在最動人的一幕。你我珍藏多年的記憶,也在縮小千倍的作品中,逐一被喚醒。

○本書特色

  1.西樹藉溫潤、飽富情感的文字描述每件袖珍作品背後的故事,召喚你我的童年記憶,投入令人沉醉的景色與故事。

  2.全彩印刷,圖片多達300張。在家貓、野貓的「亂入」下,畫面趣味討喜,又讓人忍不住捏把冷汗。這些小夥伴們既是最佳模特兒,也是渾然天成的比例尺!

  ○名人推薦

  曲家瑞(藝術家)

  郭昱晴(台灣袖珍藝術家)

  ──暖心推薦(依姓氏筆劃序排列)

◎作者介紹

西樹

  中國廈門人,專職袖珍創作者。已完成作品有《寮房》、《山寺廚房》、《霸王別姬》、《老巷舊夢》、《夏》、《虎歲》。其作品曾在東京、大阪、台北、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展覽,在微博等媒體上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2017年其作品紀錄片《細刻神工》在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頻道《手藝》第七季中播出。

  【個人微博】tw.weibo.com/xishu007

◎目錄

第一章   師兄,這是散場

相見已過千山

師兄,這是散場

歲月忽已晚

葉子是為了給風吹落的

不能被人類發現

第二章   廚房

山寺廚房

等到山中白梅盛開

女俠,祝千杯不醉

泥龍竹馬眼前情

第三章   貓咪就愛扯紙巾

小時候臉盆永遠磕磕碰碰

貓咪就愛扯紙巾

把我拉出大人的世界

相伴到最後

第四章   我在那一角落患過傷風

第一盞燈

為小叔種迷迭香

白鷺洲旅行

黃色不是很開心嗎

直到馬鞭草的花開盡

不能用手指月亮

我在那一角落患過傷風

第五章   很高興你們這麼幸福

寶寶的十二個相框

男孩高高躍起

難得有男生拜託我

很高興你們這麼幸福

就像一個真正的媽媽

奶奶和姥姥最辛苦

小朋友都喜歡在地上玩

你是笑得最歡樂的那位嗎

多倫多的伊莎貝拉

第六章欣於所遇,暫得於己

彷彿龍身上掉下的一片鱗

唐朝少年

心齋橋之雪

真想在南方城市住十年

懶得拘謹

此生都平凡,為什麼不深愛

多聽聽貓打呼嚕吧

欣於所遇,暫得於己

◎內容連載

許多人是偶然才發現,原來,最美好的時光,是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日子。

「那時候,歡樂好像比現在要持久。」微博上的朋友給我留言。看著袖珍,童年彷彿回來了,又欣喜又傷感。

「院子裡的木香花,遮滿了半個院子,夏天陣陣飄香。但是每次從下面經過都要很小心,毛毛蟲會時不時掉下來。奶奶還給我做了花瓣枕頭,整整一年都是夏天的味道……」

「最喜歡幫外公燒土灶,可是外公現在已經不在了,這次清明一定要回去給外公上墳。」

「想到了外婆家的小院子,記憶裡的花貓,角落裡的殘花,院牆上結的滿滿的佛手柑,有些破舊的灶台,以及在泡桐下做著針線活兒乘涼的外婆,微風吹過,那是最美好的時光。」

這本書說的,就是我和這些朋友的故事,這是我做袖珍最大的收穫,他們看到了我的內心。我漸漸明白,我做的都是我懷念的,只是一開始,我自己沒有留意到。

我做袖珍,跟養貓一樣,純屬意外。二○○八年春天去香港旅遊,出發前,在網上做攻略,突然發現了小小的袖珍世界。一個馬來西亞女生製作的ZAKKA風小店,面積跟一本雜誌差不多,放在青草地上拍照,陽光斜斜灑入。很奇妙,突然之間,我覺得自己變大了。

終於有一天,我動手做起來,很快確信這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把工作辭了。

爸媽都擔心。這東西能養活自己嗎?我沒法回答他們。老媽常勸我,找個正經工作吧。我聽她絮叨,左耳進,右耳出。慢慢地,我去許多城市參展,接受很多採訪,她開始接受了。

我很高興自己當初沒想太多。沒工具,就拿家裡現成的老剪刀、鉗子和鋸子,有一次甚至用上了舊菜刀。買不到材料,就用裝修剩下的邊角料和碎布、軟陶;找不到老師,我就慢慢觀察。日常生活看起來瑣瑣碎碎,其實,什麼問題都有答案。

媽媽偶爾來工作室,問我,有什麼好玩的?我找出黏土和軟陶,老媽玩得很開心。她用黏土做了一堆家鄉小吃。我用陶泥慢慢塑形,製作袖珍器皿。老媽拿我給她的軟陶開始製作小盤子。她戴上眼鏡,一邊想一邊揉軟陶。軟陶盤子出爐了,我嚇了一跳,老媽的盤子色彩鮮豔大膽,真是太 「野獸派」了!

廣州電視台的訪談,我發給老媽看,她很高興,「不錯不錯,你頭腦像我。」我偷偷笑。節目裡,我告訴主持人,老媽以前總說我從小就是個笨孩子。

我讓老媽看中央電視台拍的紀錄片,她問我,你怎麼這麼嚴肅?她不知道,拍攝特別辛苦,我累得笑不出。導演採訪我的時候,聊起袖珍創作,我說,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師。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荔枝的核有手指頭大。媽媽用小刀把荔枝核雕成小水桶給我玩。爸爸喜歡園藝,他為我在小貝殼裡種上小多肉,做成迷你盆栽。這大概是袖珍在我心裡最早的種子。

做袖珍後,我常常向父母請教,以前的竹椅子是怎麼做的?老房子裡鋪地的青磚有多厚呢?他們總是認真幫我找答案,有時候,他們記不清,就去幫我拍照,或者請教街坊九十多歲的老奶奶。還有的時候,老爸和老媽答案不同,在電話那頭爭辯起來—為八十年代衣櫃的樣式,為老式凳子的榫接結構。我在電話這頭,又感動又好笑。

家裡的老房子打算清理舊物,媽媽發來照片問我:「奶奶留下的舊木箱,你要嗎?還有這個玻璃盤,是我結婚時用來裝茶水招待客人的。」我忙不迭地說,都留下來!

因為袖珍,我認識了許多天南海北的朋友,每到一個城市,當地的朋友都說,一定要見見啊。他們帶我去找古老的市井,那裡的房子和人,還有日常使用的家什,雖然日久年深,卻沒有被包裝成文物供人觀賞,他們依然是衣食住行,依然是柴米油鹽,生活還在繼續。

寫書稿的大半年,社區裡的野貓大白幾乎天天待在我家門口,畏畏縮縮地往裡張望。等書寫完,大白就躺進客廳睡覺了。

大白很剽悍,第一次來我們家,就劈頭蓋臉把小魚兒揍了一頓,留下目瞪口呆的我們揚長而去。有段時間,大白腳受了傷,我每天在屋外放貓糧和水,想辦法把大白誘進貓籠,帶去看醫生。慢慢地,大白開始不拿自己當外貓,每天一早就來等工作室開門。

大白在門口一躺,莫愁和小魚兒便不敢輕易偷溜出去。我叫大白「看貓的貓」。

一天早晨,大白從灌木叢叼回一隻雛鳥。我趕緊摁住牠,很幸運,大白鬆開了嘴,小鳥沒受傷。我在微博向小夥伴求援,大家各出主意,有的說要先養著,有的說要送回鳥窩,還有的朋友提醒不能用手碰,說留下人類的氣味大鳥就不要小鳥了。我正研究,小助手已經把鳥放上了樹枝。

我們躲在玻璃窗後看,沒過一會兒,大鳥真的飛回來了。

「不光是媽媽,七大姑八大姨都來了!」小助手說。大鳥們圍著雛鳥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最近別讓大白在外面了。」

我轉頭看大白,牠躺在工作台下的紙箱裡,四仰八叉,睡得正香。我想,莫愁、小魚兒,加上大白,我就有三位袖珍模特兒了。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5478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