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財金識讀課

《美、中開戰的起點:既有的強權,應該如何面對崛起中的強權?

川普時代的美國,應該對中國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中國與美國,是否終須一戰?》

Crouching Tiger: 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

作者:彼得‧納瓦羅

原文作者:Peter Navarro

譯者:鍾友綸

出版社:光現出版

出版日期:2017-05-11

------------------------------------

選書、導讀: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

      世新大學、北科大技職所兼任教授

◎內容簡介

 

 川普欽點,

 現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

 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

 最新著作!

 

 對中國妥協,不會帶來和平

 

 .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是誰?

  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是一位美國經濟和公共政策學者,他在2016年時被延攬成為川普最重要的亞洲政策顧問,也是川普團隊中少數的學者。川普當選後,他被川普委任為整合原有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國家經濟會議(NEC)及國內政策會議(Domestic Policy Council)而新設立的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National Trade Council)主任。

 而在納瓦羅上任後,他並同時主導對中國的匯率戰,以及美國對WTO的戰略部製。向來被視為仇中派的他,究竟對中國有什麼想法?

 .中國有對美國開戰的理由嗎?

  或許會有人認為中國戮力發展經濟,怎麼可能會選擇與美國開戰?本書中,納瓦羅則就經濟、軍事兩個角度告訴你,美中勢必終須一戰。

  經濟-中國的經濟發展包含兩個隱憂,第一是中國的經濟並不如外面看的光鮮亮麗。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相當一部分比例是靠政府支持,近年來中國政府則正思考要縮減這樣的支持,如此一來,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停頓、甚至困境。面對這樣的困境,中國或許會像近代的日本或德國,透過煽動民族主義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自然是絕佳的目標。然而,面對1995年的台海風暴,美國派出兩大航空母艦隊協防台灣,深感美國軍力威脅的中國,此後便大幅的投入導彈的火力和技術開發,目前也已經有了自製潛艦、導彈等成果。

  台灣會是中國用以轉移國民注意力的目標,這無庸置疑。而日本、韓國也可能會被牽涉在其中。南海與東海問題的爭端,甚至是美國與北韓關係的發展,更可能是中國用以煽動民族主義的藉口。而作為日本、韓國的盟友,美國有可能置身其外嗎?

  軍事-軍事層面上,美中兩國持續有小型摩擦,不論是2001年的「中美撞機」事件(EP-3 incident),或是2009、2013和2014年時美國和中國海軍之間的衝突,美國與中國在軍事上從來都不是相安無事的狀態。再加上中國同時也持續針對美國的武器進行各項研發,以克制美國的航母群與導彈,納瓦羅認為:在軍事上,中國正持續備戰。

  此外,納瓦羅並透過本書警告美國人:雖然美國的國防科技十分發達,也持續耗費許多金錢與人力發展最先進的國防科技,但中國透過盜取機密或與民間企業合作等手段,用最廉價的方式取得美國所研發出的重要技術。這樣的發展,「威脅了美國的戰略制高點」,也讓中國透過取巧逐漸在軍備競賽中取得過於快速的進展--如此一來,誰敢說美國的霸主地位,永遠不會被中國取代?

 .台灣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本書中,納瓦羅除了談美國對中國的戰略與政策外,也談了台灣將在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航空母艦。他並回溯了1995年的台海危機,以及中國已故名將劉華清對第一島鏈在軍事上的規劃,而台灣正是第一島鏈的要角。所以,若美中開戰,台灣會是美國的補給基地嗎?當台灣成為美國的補給基地,中國能夠忍受家門口的威脅嗎?而台灣,真的有選擇的餘地?

 .繼南海與北韓之後,下一個引爆點會是哪裡?

  納瓦羅在書中表示:「以美國的角度來看,為了對北韓持續的『全面核子戰爭』威脅做出回應,美國在亞洲戰區引入更完善的飛彈防禦系統,似乎非常合理。但是中國卻強力譴責這樣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宣稱這樣的防禦不只是針對北韓,更是針對中國。」看起來是不是非常熟悉?事實上,納瓦羅早在2015年時即在本書中提出警示。而除了前面提到的台灣與北韓外,納瓦羅並在本書中分析南韓、印度、俄羅斯甚至是越南又會在美中角力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對美國的亞洲布局將會產生的影響。川普的行事作風或許難以預測,但或許透過納瓦羅的看法,我們能夠窺見川普時代的美中關係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美國對亞洲的布局又將有什麼樣的變化與盤算。

    名人推薦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沈旭暉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政治評論家 胡忠信

  專欄作家 胡采蘋

  章家敦、林濁水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商學教授, 暢銷書《中國戰爭即將到來》(T h e Coming China Wars)作者,文章散見《美國商業週刊》、《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及《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評論》。一位能言善道的公共演說家,曾任《60分鐘》節目特約評論員,並出現在Bloomberg、CNN、NPR及三大電視網的新聞節目中。現任CNBC特約評論員,曾至美國國會及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作證。川普競選期間,他是川普的亞洲政策顧問。川普當選後,他被川普委任為整合原有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國家經濟會議(NEC)及國內政策會議(Domestic Policy Council)而新設立的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National Trade Council)主任。近期著作包括《毀滅的種子》(Seeds if Destruction,葛倫.哈伯〔Glenn Hubbard〕合著)及《永遠的贏家》(Always a Winner)。

 ○譯者簡介

  鍾友綸

  政大外交系、英國史旺西大學(Swansea Uni)翻譯系畢業。專職翻譯,工作領域跨足影視、時尚、科技等,目前住在德國。
◎目錄

致謝詞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部:立意良好或者存心不良?

第一章:當休昔底德陷阱遇上安全困境

第二章:中國的百年國恥和國土防衛需求

第三章:脫離「麻六甲困境」並防守貿易路線

第四章:美國過去與未來的禁運令?

第五章:改變現狀或維持現狀?

第二部:評估實力

第六章:軍事預算帶來的啟示

第七章:已故劉華清海軍上將對亞洲的影響

第八章:能扭轉情勢的航空母艦

第九章:中國的地底長城

第十章:全球的飛彈玩具城

第十一章:所有的船艦都能做一次掃雷艇

第十二章:海上核武與西雅圖夜未眠

第十三章:中國潛水艇的蠢蠢欲動和歐洲的沆瀣一氣

第十四章:水面艦艇出動

第十五章:間諜能偷的最佳空中武器

第十六章:阻擋、削弱、欺騙、干擾或摧毀的太空戰略

第十七章:當網路遇上梅菲斯特

第十八章:非動能三戰的暗黑戰略優勢

第十九章:綜觀中國實力

第三部:觸發點、導火線和熱點

第二十章:(幾乎)不會沉沒的航空母艦:台灣

第二十一章:拿到外卡的野孩子北韓

第二十二章:東海的困境

第二十三章:西沙群島預告了下一場越戰

第二十四章:南海上的牛舌

第二十五章:中國在亞洲的新門羅主義

第二十六章:再會了,中印的兄弟之情

第二十七章:中國搖擺狗風暴

第二十八章:中國特色的麥迪遜式「派系運作」

第二十九章:全新的中俄威脅

第四部:戰場調查

第三十章:當數量也代表了質量

第三十一章:先遣基地是被鎖定的軟目標

第三十二章:永無止盡的海空整體戰

第三十三章:近海控制的淨評估

第三十四章:勝利的樣貌為何?

第五部:可能無法實現的和平之路

第三十五章:美國應該揚棄新孤立主義嗎?

第三十六章:經濟合作能維持和平嗎?

第三十七章:經濟互相依賴是否能夠避免戰爭?

第三十八章:核子武器能夠阻擋常規戰爭嗎?

第三十九章:我們能靠談判避開休昔底德的陷阱嗎?

第四十章:我們有可能和中國進行「大交易」嗎?

第六部:靠實力追求和平

第四十一章:靠實力追求和平的邏輯與架構

第四十二章:透過經濟實力追求和平的優勢

第四十三章:以軍事實力取得和平的新策略

第四十四章:溫言在口,大棒在手

第四十五章:打敗敵人,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序

 ○推薦序:〈美中博奕中台灣的命運會如何?〉—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這是一本「地緣政治的推理故事書」,是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謂「和平崛起」中,所隱含對美國、對全球和平與安全產生巨大威脅的推理故事。美、中兩國是否會開戰?台灣將扮演什麽樣的角色?是否會成為交易籌碼、被出賣……等等,劇情撲朔迷離、引人入勝。雖然是推理故事、是預言書,但我們不但不能輕忽它、不要認為荒誕無稽危言聳聽,反而要非常嚴肅的讀它,尤其是台灣人民,要將該故事當成正經事,因為說故事者是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

  納瓦羅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一夕爆紅,他被川普任命為「新設的」「白公國家貿易委員會」(National Trade Council)主任,是川普的「最核心」幕僚,直接研擬制定美國政經政策,應是川普最倚重的左右手。在此有必要說一說川普為何會那麼看重納瓦羅,由納瓦羅的好朋友,自稱「天安門廣場示威者」的唐柏橋,2016年12月12日發表於《看中國》的〈一本改變歷史的書〉這篇文章就可清楚明瞭。該文說出了「川普為什麼會如此欣賞納瓦羅?」的緣由。

  納瓦羅是川普的左右手

  納瓦羅在2006年出版了《中國即將到來的戰爭》(The Coming China Wars)這本書,該書警告西方社會,中國是未來文明世界的主要敵人,而中共的強大最終將給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納瓦羅在書中列出了大量的數據和論據來支持該觀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不過,納瓦羅因為這本書,從此被美國政界和學術界視為極端反共的鷹派學者,在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大多數都逐漸轉向擁抱中共時,納瓦羅就成了美國中國問題專家中的極少數所謂的「激進派」,甚至一度遭到孤立。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出現了,他就是川普。

  川普非常喜歡那本書,並且在一次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鄭重向讀者推薦了該書。川普當時列出了20本他讀過的書,其中一本就是《中國即將到來的戰爭》。這20本書有一半以上是批評中共侵犯人權和揭露中國黑幕的書。也就是說,川普早就對中共的胡作非為清楚明白,且深惡痛絕。所以說川普一直反覆強調要改變中國,迫使中共遵守國際文明秩序和貿易規則,並非一時心血來潮,也不是像很多華盛頓的老政客一樣為了騙取選票。事實證明,川普當選總統後不但沒有改變批評中共的態度,反而更加尖銳。這也可以從他打破過去30多年來美國總統不跟台灣領導人直接通話的慣例,與蔡英文總統通話並稱呼她「台灣總統」,明顯看出端倪。

  《中國即將到來的戰爭》出版5年後的2011年,納瓦羅和安一鳴(Greg Autry)合寫了《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這本書,非常詳盡的披露了中共如何侵犯人權、利用監獄犯人充當奴工大量生產有毒物品,以及大肆破壞生態環境、向世界輸出有毒產品和詐騙、操縱匯率、進行瘋狂的軍事擴張、建設強大的軍警特務、網路警察駭客、封殺言論自由、肆意擾亂國際秩序等,為世人揭示了中共統治下的中國的真實面貌,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本書出版後很快的引起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川普對這本書更給了極高的評價,並向他的朋友大力推薦。美國一位鋼鐵大王慨捐一百萬美元,資助納瓦羅將該書內容拍成紀錄片。該片在全美公映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川普並為該紀錄片寫了推薦語:「《致命中國》說得很對。這部重要的紀錄片用充分的事實、數據和洞察力,描述了我們與中國之間存在的問題。我強烈推薦大家觀看。」此後,納瓦羅和川普就成了朋友,並經常就中國問題交換意見。2015年川普宣佈參選美國總統後不久,就任命納瓦羅作為他的經濟顧問團成員。顧問團其他成員都是商界巨頭或名人,納瓦羅是唯一的專家學者。可想而知,川普對納瓦羅有多倚重。

  由川普一直以來對中國的嗆聲都脫不開《致命中國》的內容,更可證明川普對納瓦羅的倚重和信任,而納瓦羅在《中國即將到來的戰爭》和《致命中國》兩本書之後,2015年又出版了《美、中開戰的起點》(Crouching Tiger :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這一本書,可以說是「第三部曲」,也是「最終曲」。本書描述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兵強馬壯、軍事力量強大之後,會不會趁著美國走下坡及世人都被中共威逼利誘並屈服於中共糖衣毒藥下發動戰爭,作了合理的推測。納瓦羅並非關起門來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發揮學者本色,由理論、大量數據、文獻,以及訪查專家學者,並由歷史的演變及其教訓和啟示進行探索。

  三部曲的「最終曲」

  全書分成六部,第一部 立意良好或居心不良?涵括五章評估軍事衝突的可能性;第二部 實力評估,以十四章的篇幅仔細評估中國的實力;第三部 觸發點、引爆線、引爆點,共有十章描述十大引爆點,而台灣就被放在第一位,台灣人民特別要注意看;第四部 戰場研究,涵括五章探究戰場;第五部不可能有效的和平方案,以六章一一否定六種和平方案的可能性;第六部 透過實力才有和平,以五章評述「唯有實力才可能有和平」,既正確又務實,而川普「讓美國偉大」、「美國優先」、「製造業回流」、「大增軍費」、「嗆主流媒體」等等動作,可說都是這一部內容的實踐。

  的確,這本書提出了關鍵的問題:國際社會將如何面對北京政府徹底破壞全球經濟最繁榮之處的和平與穩定?正如章家敦所言,日趨大膽的紅色中國,透過崛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佔領土地、違反貿易規則、加速研發核子武器、支持流氓政權、對自由社會進行網路攻擊、對規範視若無睹,並且瓦解國際組織。為何北京會丟掉「和平崛起」的假象?一來中共領導人相信他們是本世紀的主宰,衰退的美國無力對抗;二來中共面臨內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法仰賴經濟成長,只好採取民族主義對外出擊。

  當納瓦羅這本書面世的時候,作為世界警察的美國,並未挺身迎向前所未有的挑戰,不論是白宮或國會或美國企業,其領導人都不想面對中國即使在各方努力下仍然不願融入國際社會的事實,甚至助紂為虐,為了短暫的私利,不但俯首聽命於中共,還幫忙中國在軍事、經濟、太空等方面的壯大;本書最後一章就赤裸裸描繪這種景象。納瓦羅於是引用「團結則存,分裂則亡」這個老格言告誡美國人「擊敗敵人,而敵人就是我們自己」,他也特別指出歐巴馬政府「重回亞洲」政策其實是虛晃一招,不但激怒中共,更讓亞洲盟國覺得被耍、受騙,讓美國失去國際公信力。

  以實力追求和平

  這本書的最大特色是每一章都以「問題」開章,並列出數個答案供讀者選擇,讓讀者直接參與成為「偵探」,而納瓦羅隨即不急不徐的鋪陳各個答案的可能性。就第二十章「(幾乎)不會沉沒的台灣航空母艦」來說,問題是「以下哪個因素最有可能讓中國和美國因為台灣引發戰爭?」納瓦羅提供了「國族主義」、「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和「道德規範」四個因素。那麼,作為「美國、中國開戰的最可能導火線」的「台灣」,這四個因素是不是都會造成影響?而影響力大小如何排列呢?除了這四項以外,還有別的因素嗎?台灣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就讓我們由這本書來尋求答案吧!

  值得一再強調的是:作者納瓦羅提出的「以實力追求和平」,的確是諍言,也是最好的方案。「團結內部、提昇國力」既適合美國,更適合台灣呢!台灣同胞們,不要再爭爭吵吵,鬥來鬥去,趕緊認清現實,團結一致,分工合作認真打拚,充實實力;自己的前途自己救,把台灣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吧!

  ○推薦序:〈一趟知性的亞太戰略之旅〉—胡忠信(胡忠信為政治評論者、歷史學家)

  孫子兵法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法國總理克萊孟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有感而發地說:「戰爭太重要了,不能讓軍人決定。」美國白宮「國家貿易部主任」彼得‧納瓦羅以其長期的研究心得,加上目前處於美國決策核心的地位,這本「美中開戰的起點」(英文原文係「踞伏的猛虎」),無疑針對目前的亞太戰略形勢提供了宏觀、哲學性的論述,不僅有助於我們瞭解川普總統的戰略意圖,也讓我們從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之說猛然驚醒。中國不僅有意成為東亞區域的新霸權,而且重建了明清「朝貢體系」;美中之間是否終將一戰,或者保持「後冷戰時代」的「冷和關係」?台灣又如何在「兩隻大象」之間維持存在與價值?本書不但具有「腦力激盪」,而且具有「創造性破壞」的思維效果,值得向大家推薦及解讀。

  本書開宗明義,運用古希臘的歷史隱喻「修昔底德陷阱」,形容雅典、斯巴達兩強之間,威脅和對威脅的防禦造成了競爭,產生對立,最後就是衝突;作者又運用地緣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的「強權政治的悲劇」,形容20世紀的英國、德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大戰。作者因此提出一個命題:中國在東亞的再度崛起,尤其是軍事的擴張,已經引起週邊國家(包括美國)的「安全困境」,也就是產生了恐懼感,而且不斷提昇自身的軍事實力。反之,中國也加速戰爭機器的打造,米爾斯海默一針見血地分析:「瞭解中國和美國行為的關鍵在於,瞭解在無政府的世界中,竭盡全力成為強國具有很強烈的吸引力。」習近平所提出的「中國夢」,振興國族主義,取代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正要從這個戰略去理解。

  從1950年中國解放軍進軍西藏,1950年代以來的韓戰、越戰,1960年代的中印戰爭,1969年的中蘇衝突,1974年中國從南越取得西沙群島,1979年的「懲越戰爭」,乃至1980、90年代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以及佔領島礁,已顯示中國不是「和平崛起」,而是用軍事實力打造「朝貢體系」。而中國「海軍之父」劉華清把馬漢的「海權論」運用在亞太地區,期望打破美國「圍堵政策」的第一島鏈,將東海、南海、西太平洋地區視為中國的勢力範圍,頒布亞洲式的門羅主義,中國得與美國分庭抗禮,甚至期許有一天將美國的基地、海軍逐出亞太地區。

  作者以實際數據引述中國的軍事機器的強大以外,再從「非動能」的「心理戰」、「媒體戰」、「法律戰」加以細部分析,他發出如下盛世危言:「中國一開始純粹是基於防禦目的進行軍事擴張,保護國土和經濟利益的行動;現在已經整合成危險且越來越現代化的侵略性軍力,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將逐漸成為有能力在全球布局的軍事力量。」正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人要面對現實,不然現實就面對你。」作者也相當感慨,自由世界的領導者以及政治評論者,卻對上述現實視而不見,坐令情況更加惡化。

  彼得‧納瓦羅對亞太形勢的精闢論述中,特別花了兩章篇幅探討台灣問題,對台灣的存在與價值有深刻的討論。第二十章「不會沉沒的台灣航空母艦」,依據中國「百年國恥」的國族主義史觀,台灣回歸中國統一是不可動搖的信念,甚至中國會為了台灣而不惜與美國一戰,也就是基於國族主義、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台灣一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反諷的是,台灣的民主自由體制,又令北京當局深深恐懼,如芒刺在背,挑戰了北京對台灣擁有主權的正當性。本書作者從地緣政治為切入點,分析台灣正在第一島鏈的中間位置,若中國掌控了台灣,美國在亞太的布局就一分為二,面臨空前未有之危機。作者再三引述麥克阿瑟的觀點,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無論基於民主價值、戰略利益,台灣的存在與價值當然合乎美國的國家利益。

  針對政治學者查爾斯‧葛拉瑟提出的「大交易」觀念(見本書第四十章:我們有可能跟中國進行『大交易』嗎?),也就是葛拉瑟主張美國放棄對台灣的支持,以此來換取中國在東海、南海主權問題的讓步。納瓦羅特別引述卜睿哲的說法加以反駁,值得引述如下:「我第一次聽到大交易時的直接反應是扯頭髮,因為這絕對行不通的。首先,台灣人有權利對這個提案發表意見。第二,中國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擴張是有原因的,它想要擁有更深的策略,以建構國家防禦體系,提出大交易無異是要中國違背自身的國家利益。」中國國族主義的訴求下,釣魚台、台灣、南海諸島主權都是「核心利益」;亞太地區何以成為不斷升高的壓力鍋,正來自於中國與週邊國家對領土主權、區域爭霸的觀念鴻溝;中國近年來在南海的「跳蛙效應」、「臘腸術」,正式宣示亞洲版的新門羅主義,「大交易」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蛋頭之見而已。

  中國有非常複雜、不透明的威權決策體系,又有不同利益的官僚、商人、軍人等地方派系,使外界無法精準的掌握北京當局的意向。偏偏美國在目前又吹起「新孤立主義」的政治風向,川普正是搭著「美國優先」的順風車執政,彼得‧納瓦羅以川普決策的核心成員角色,力陳美國不可走回「新孤立主義」的老路。正是因為美國在亞太的強大軍事實力,避免日本與中國、越南與中國擦槍走火發生正面衝突。以史為鑑,美國在1930年代漠視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以致有珍珠港事件的發生。

  彼得‧納瓦羅主張美國展現軍事實力,用公開透明方式對中國產生嚇阻力量,他堅信修昔底德的史觀:「是非只存在於勢均力敵者之間;強者為所欲為,弱者只能承受。」他也秉信老羅斯福總統的名言:「手裡拿著大棒子,輕聲細氣地說。」政治就是實力,談實力、邏輯和感情都沒有用;弱者總是會招致侮慢。如同暮鼓晨鐘的智慧者,彼得‧納瓦羅提出清楚明確的美國亞太戰略目標,以此維持美國在世界的公信力、影響力。他引述喬治‧桑塔亞那的話作為結尾,尤其有畫龍點睛之妙:「能看清可見未來的人們,最有機會選擇最好的未來,避開最壞的結果。」

○推薦序:〈一份戰略思想,以及行動手冊:四十五個美中關係的關鍵問題〉—胡采蘋:專欄作家,曾經任職《商業周刊》(台北)、《財經雜誌》(北京)、阿里巴巴集團《天下網商》執行主編(杭州)。

  看完《美、中開戰的起點》書稿後,第一個躍入腦海的感想是,這本書根本應該被選為台灣高中、大學歷史課程的補充讀物,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讀。

 這兩年許多美中關係的重量級著作問世,這當然是各路人馬爭取在新任美國總統任期內對中政策的影響力之故。《美、中開戰的起點》即成功獲得了關注,作者納瓦羅(Peter Navarro)被命名為川普新設機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負責人,協助制訂貿易與工業政策。

  川普在發佈人事令時說明,任用納瓦羅是因為多年前對他的著作印象深刻(應指2011年的《致命中國》),深感信任,成為長期讀者。《經濟學人》今年1月並以〈納瓦羅即將成為全球最有權力的經濟學家〉為標題報導此事。

  納瓦羅的著作頗受歡迎,早年甚至寫過熱門投資書《如果巴西下雨,就該買星巴克股票》,意指咖啡豆因為天候不佳而稀缺漲價,投資人該買進咖啡產業股票。很有趣的,這位「與共和國同壽」、出生於1949年的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經濟與公共政策學門教授,和共和國一樣性格強悍,只不過是強悍的站在共和國的對立面。

  納瓦羅出版過3本被認為「對中國並不友好」的著作,包括2006年的《中國戰爭即將到來》、2011年的《致命中國》,以及去年的《美、中開戰的起點》。這些書除了揭露了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爭議面,包括假貨、環境污染、駭客干擾、對內鎮壓等;《中國戰爭即將到來》和《美、中開戰的起點》更直接面對美中關係的痛點,提出兩大強權衝突的可能劇本。《美、中開戰的起點》並預計拍攝十集同名紀錄片,目前已出版5集。

  納瓦羅的任命因此震驚美中外交網絡,被認為是川普對中國政策強硬的信號。北京顯然甚感戒懷,從「川蔡通話」後,全面疏通對華盛頓的關係,包括川普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與家族地產事業合作伙伴、著名的紅二代集團安邦保險董事長會面(這個消息並且被刻意洩露給媒體);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親自拜會川普,承諾將在美國創造一百萬個就業機會;接著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訪中,最終促成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訪美。

  在北韓積極進行核子武器試射,並可能具備洲際長程導彈實力、有能力攻擊華盛頓的威脅下,川普政府具備強烈單純化遠東局勢的動機,庫什納因而逐漸取得對中政策主導權,納瓦羅與對中鷹派暫時遭到邊緣化。《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在3月刊出〈川普的首席中國專家並非中國專家〉(Trump’s top China expert is not a China expert)文章,討論了納瓦羅可能被邊緣化的消息,認為他很快會被調往商務部、置於「併購重組大亨」羅斯(Wilbur Ross)管轄之下;而前高盛總裁寇恩(Gary Cohn)領導的國家經濟委員會,可能會取得對中政策主導權。

  儘管如此,美中關係的實情是,1990年代開始,跨國集團與富豪階級的全球化資本網絡,惡化了全世界的貧富差距問題;日本作家大前研一以「M型化」形容中產階級消失、白領普遍失落的窘境,政治人物遲早都要面對這樣的失落格局。

  在如此宏觀基調下,美中關係長此以往終究是衝突格局,彼此都很容易落入以鄰為壑以拯救國內困境的局面。納瓦羅並不是單一個人,他代表著傳統共和黨保守路線對中政策的意識形態,和他相同信仰的政治派系不可能就此邊緣化。更可能的發展是,當美中關係趨於緊張,納瓦羅為首的鷹派人物終究要再度浮上檯面,形成川普兩手政策中的另外一手。

  ######

  那麼為什麼我認為每個台灣人都應該要讀一次《美、中開戰的起點》?

  首先,這本書提出了美中關係裡,最具戰略意義的45個問題,其中台灣議題並佔據重要篇幅。

  在這兩年出版的美中關係重量級著作中,被翻譯成繁體中文的這幾本尤其重要,包括現任美國國防政策顧問、從雷根政府時期即擔任要員,曾經鼎力支持美中建交,卻在近年倒戈投向鷹派陣營的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百年馬拉松》;還有因為在書中描述與北京政府要員(尤其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親身接觸過程,而備受討論的前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的《與中國打交道》。

  這些書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作者獨特的經歷,以及親身參與歷史時刻的內幕實況。然而這些素材有一定程度的入門困難,如果不是對美中關係有所瞭解,未必能體會到書中情節多麼驚心動魄。

  《美、中開戰的起點》則是納瓦羅三本中國著作中,最用心寫作的一本,在前言中他以「福爾摩斯探案」來形容自己編排素材的心思;從第一個問題問起,一路環環相扣下一個問題,連續緊接著45個問題,彷彿就是一場大的「地緣政治推理」。一般讀者不需要對事件背景有基礎認識,事件就在推理之中,所有人都能輕易進入推理環節。對於我這樣較為關心美中政治,並有一定認識基礎的讀者,老實說,讀這本書時很有在讀《達文西密碼》時的樂趣。

 儘管每一個問題納瓦羅都只花了3-4頁篇幅討論,但是由於收集的文獻足夠多、羅列的事實足夠關鍵、組織事實與文獻的邏輯足夠清晰緊湊,納瓦羅的推衍與論斷因此有一定的客觀程度,讀者可以輕易形成一套心證。這是過去納瓦羅兩本中國著作較為缺乏的品質,因此被認為對中國「不友善」、「只揀壞的講」。但是顯然《美、中開戰的起點》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客觀品質。

  另一個我認為台灣應該更重視這本書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實在太需要一本對中國執政黨的共同讀本了;基於45個提問的關鍵程度,以及發展答案的文獻與事實足夠豐富,我認為《美、中開戰的起點》是堪當「中國當代政治普及讀本」的讀物。

  長期觀察台灣的對中論述,我感到最為困擾的事情是,台灣社會並沒有一套討論當代中國社會的共同事實基礎,許多中共政府在執政時期的作為並不為台灣社會所熟知,導致大眾社會無法發展深入的辯論。

  譬如我們在討論中國對日抗戰的時候,很多基礎事實是大眾普遍熟知的,例如蘆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遷都重慶、汪精衛政府、滿州國等,這些基礎事實由於被國民黨政府繼承,被寫進歷史課本,所以我們在討論中國抗戰時,有一套共同的話題基礎,也就能形成一系列公共討論。大多數中國歷史其實都可以,因為繼承了國立編譯館版本架構的歷史教科書也繼承了這些事實基礎。

  然而在1949年後的中國,由於蔣氏政權來台後的尷尬處境,中共在歷史課本中被單面的形象化(萬惡醜陋的共匪),很難客觀、優劣兼具的認識中共,導致討論變得非常困難。

  一個最簡單、我們大家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台灣社會中充滿各種「原來大陸很進步!」的驚呼,每個人一到中國旅遊,回去就一直說大陸很進步。後來在我鍥而不捨的反覆探究下,我發現「大陸很落後」的印象正是來自於國民黨教科書。

  事實上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之後,1980年代經歷了言論相當自由、發展十分穩定的社會實況,家戶休養生息,知識界理性敢言;儘管當時台灣開始進入四小龍時代,政治控制仍然十分緊繃,坦白說「大陸落後」恐怕是一種自我想像,當時的中國社會可能比台灣更自由,直到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共才轉變為經濟單邊發展、政治高壓收緊局面。然而這是國民黨政府無法正視、言說的尷尬現實。

  1990年代之後,台灣本土意識崛起,一種以醜化、仇恨中國的意識形態得到了較為強化的發展,導致本土力量也無法客觀、優缺點兼具的認識中共(當然在台灣社會受到北京打壓的情況下,這種心情其來有自、令人不忍苛責),於是我們對當代中國政府缺乏一套普遍認識框架的事實,竟然能夠延續下去。連共同的話題庫都沒有,我們怎麼能形成什麼共識?

  我在中國居住超過7年了,儘管自信對中國社會有一定程度的深入瞭解,但是在閱讀《美、中開戰的起點》時,還是得到了許多驚喜的啟發。許多歷史事實我雖然多少有所聽說,卻沒有一套結構足夠堅強的地緣政治認識框架,導致所知的事實如同碎片化的拼圖,拼不成圖形,事實也不具意義(例如我片片斷斷的知道許多關於遼寧艦、殲-20的新聞,但是看完了這本書才知道為何中共的軍事發展歷程會是如此,為何會選用非對稱武器,為何將瓦解美軍的空中優勢作為優先戰略等,新聞才有了意義)。

  台灣社會無論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與中國的相處始終是無可迴避的事實,過於恨或過於愛都將妨礙正確的選擇;只有睜開眼睛,面對現實,才能幫助我們做出最好的決定,無論是交往上的,或是對抗上的決策。閱讀一套深入的基礎讀本,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序

  我的朋友彼得‧納瓦羅寫出了絕無僅有的「地緣政治偵探故事」。精彩的文字描述了一個為美國,也為這個讓世界繁盛70年的國際體系帶來威脅的國家。

  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後的共產主義大國。而《踞伏的猛虎》(Crouching Tiger)一書提出了關鍵的問題:國際社會將如何面對北京政府從基礎破壞全世界經濟最繁榮之處的和平與穩定?

  納瓦羅提問的正是時候。隨著時間流逝,日趨大膽的中國透過崛起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占領土地、違反貿易規則、加速研發核子武器、支持流氓政權、對自由社會進行網路攻擊、對規範視若無睹並且瓦解國際組織。

  北京為何如此明目張膽的丟掉「和平崛起」的假象?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相信他們是國家主宰,他們確信美國正在進入最後的衰退期,而且沒有人能對抗他們。

  另外還有一個理由,共產黨面對內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挑戰,他們感到不安。不幸的是,這些內部的問題為世界帶來了嚴重的外在後果。30多年來,共產黨仰賴經濟繁榮來維持其合法性。現在中國無法再仰賴成長,於是只能採取最後手段,亦即軍事擴張和國族復仇主義。

  在北京政府出擊的同時,也製造了與鄰國、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對立。正如《踞伏的猛虎》一書詳述的,今日有太多太多的導火線可以引發過去不可能但現在越來越可以想像的戰爭,從「野孩子」北韓、台灣值得自豪的民主政權,到東海與南中國海礁石與島嶼的戰略位置皆是。

  可惜的是,世界安全的保衛者美國,尚未挺身迎向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管是白宮或國會還是美國企業,我們的政治和企業領袖都不想面對中國即使在各方努力下,仍然不願融入國際社會的事實。

  美國外交界幾十年來試過各種方式,試圖與中國「交流」,跟他們維持良好關係,也一再討好和限制北京政府。美國也向日本和台灣這樣的盟友做出保證,但是同時又憂慮過度支持這些重要的亞洲夥伴會讓他們膽子變大。

  國務院中國事務官員埃利‧瑞特納(Ely Ratner)曾經舉出一個非常合適的比喻,將這種心口不一的過程比做「逆風換舷」。但我們自認的謹慎與巧妙外交手段,在中國人眼中只是軟弱和無作為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政策是個挫敗。

  今日的中國領導人,被歷史的傷痕與自大所驅使,試圖透過壓迫和武力重寫亞洲版圖,將黑手伸進其他國家的土地和海域。在他們繼續以惡名昭彰的「九段線」(nine-dash line)為基礎追求脫離現實的主張時,周遭區域也陷入震盪,從南方的喜馬拉雅山到北方的東中國海皆然。加上他們與俄羅斯建立的新夥伴關係以及對北韓和伊朗等流氓國家的協助,中國不只是跟鄰國,而是跟整個世界產生了對立。

  但《踞伏的猛虎》讓我們沒有理由說我們沒收到警告,我們不能再說未來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本書不只是解開了地緣政治最重要的謎題,在這個推理故事推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和平之路的希望。

  事實上,這對整個世界來說是更全面的爭鬥,不只是北京政府和華府之間,更是美國開放的民主架構與中國封閉的集權體系之間的對抗。只有一種願景會凌駕於一切,許多價值都岌岌可危。

  章家敦(Gordon G. Chang)是Forbes.com的撰稿人,為《世界知識》(World Affairs Journal)撰寫部落格,也時常聯合主持約翰巴奇洛(John Batchelor)的節目,並曾任康乃爾大學兩任董事。他曾在國家情報委員會(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國務院(State Department)和五角大廈做簡報,並在北京、上海、台北、香港、新德里、首爾、新加坡、東京、海牙、倫敦、渥太華、多倫多和溫哥華針對中國問題演講。www.gordonchang.com

 ○前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緣,有個標的物座落戈壁沙漠寒冷荒涼的景色中,幾乎與美國航空母艦的大小形狀相符。中國壯大的第二砲兵部隊使用此標的來修正至關重要的反艦彈道飛彈準頭,這種飛彈只有一個目的─將美國太平洋艦隊逐出亞洲海域。

  在超過1千英里外的四川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Xichang Space Launch Center),軍事戰略家正在測試同樣具戰略重要性的反衛星武器,例如地面的動能-高地球軌道飛彈。其用途在於直接將美國衛星射落,進一步消除美國在太空的戰略優勢。

  同時,在中國最南方的省份,風景如畫的海南島上,中國工程師設計了無異於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小說中的大型地下潛艇基地。晉級(Jin-class)核潛艦可在不被偵測到的情況下從此基地秘密出擊,並配備有如巨浪-2這樣有能力摧毀世界上任何城市的洲際彈道飛彈。

  即使美國和俄羅斯受協約約束,大幅的削弱了核武軍備競賽,但中國仍持續的建造「地底長城」。這個長達3千英哩的隧道迷宮藏有快速擴張的核子導彈,不只瞄準了美國,還瞄準了印度、日本、菲律賓和越南,這些國家與中國的領土糾紛日漸升高。

  為什麼中國在領導人反覆重申中國只追求和平崛起的同時,仍快馬加鞭的發展這樣的侵略性武力?這可能是我們所處核子競賽時代最重要的問題。因此,本書本質上是地理政治的推理故事,而親愛的讀者﹐你們的任務是協助我解開這個更大的謎團:「中國是否會引發戰爭?」

  因此,接下來的每個章節起頭都會以關鍵問題的形式提供重要線索,然後在我們的專家群的細心幫助下,每個問題之後將有從各方意見和想法集結而來的可能解答。

  透過福爾摩斯式的解謎過程,我們應該能一起找出我們對與戰爭或和平的見解。當然,更廣義的任務是喚起公眾對於逐漸升高之危險的意識,為和平提供可能途徑,希望能在前景黯淡,衝突似乎無可避免的此時,進一步改變歷史的軌跡,甚至可能是核子危機。

◎內容連載

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台灣

問題:以下哪個因素最可能讓中國和美國因為台灣引發戰爭?

1.民族主義    2.地緣政治    3.意識形態    4.道德規範

明顯的是,兩國戰爭之間的可能性隨著風險而提高。特別的是,台灣是兩國開戰最可能的導火線。為了了解原因,以及為何問題中的四個選項都會造成影響,我們必須從北京和華府的不同觀點來看。

美國海軍學院的吉原俊井教授在觀察之後,針對北京的民族主義危機做出了概略整理:

中國認為台灣是最後一塊百年國恥期間失落的領土,中國取回台灣,讓台灣回到祖國懷抱,是不可動搖的信念。

因此,吉原警告:

中國和美國之間有爆發大戰的可能性,因為中國幾十年來都不斷重申,中國人準備好為台灣而戰。

但是如果認為,中國努力取回台灣全是出自於民族主義情懷和百年國恥「絕不重蹈覆轍」的自尊,會是錯誤的結論。另外至少有兩個重大理由,讓北京政府相信,重新掌控台灣這個「叛亂省份」是絕對必要的,一個是地緣政治因素,另一個則是意識形態。

地緣政治的理由也就是房地產的絕對原則:地點。一個始終不變的事實是,台灣幾乎位於第一島鏈的中點。中國少將彭光謙和姚有志在談到地理戰略的意義時說到:「台灣如果疏遠中國大陸,中國將永遠被鎖定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西邊。」在此情況下,「中國將會失去復甦的重要戰略空間。」

至於占領台灣牽扯到的意識形態,北京政府面臨的海峽兩岸問題是自由民主獲得的優勢,一個小小的叛亂省份居然可以擁有幾乎完美的民主體系。在此要進一步澄清歷史,國民政府的元首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黨員在1949年抵達台灣時,並未實施民主。相反的,蔣介石自己也採取專制統治,與中國大陸的毛主席一樣殘暴且嚴酷。

不過台灣不凡的地方是,1996年進行總統直選之後,擁有充滿活力且運作良好的民主制度。在台灣,開放的辯論和思想交流造成激盪,投票率極高,和平的政權轉移實際體現了政治層面的自由,促進國家經濟的成長與開放。

事實上,台灣的民主讓北京政府的專制主義者深深恐懼,因為這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上其他人證明了,北京最常重申的主張是全然的謊言。但基於本身的文化和性格,中國人民需要強大的專制政府來擴展經濟,讓儒家社會得以適當運轉。

基於以上這些理由:民族主義、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北京政府需要重新掌控台灣,而全中國也視台灣為願意為其一戰的「核心利益」,台灣是一個必要條件。

從這個複雜等式的另一個角度來看,當然還要考慮到美國,而北京、華府和台北方面也不斷詰問的是,美國是否準備好在一場似乎獎賞極小的戰場中,為了保護台灣而戰。事實上,過去數十年來的美國總統,都讓北京政府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美國願意為了政治和經濟實務上的考量犧牲台灣。

舉例來說,請回想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只將台灣視為削減蘇聯勢力以及適時結束越戰的棋子。為了達成那些目標,尼克森和季辛吉想辦法讓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並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

時間來到2000年,在宣誓將「傾盡全力」保護台灣後,小布希總統卻公開在2003年譴責台灣總統的「言論和行為」,表示「他會自行做出決策以改變海峽兩岸僵局,而這是美國不樂見的」。民主黨總統歐巴馬也很快追隨小布希牆頭草的態度,他和他的前行者一樣,拒絕對台軍售防禦用的先進武器系統。

當然,在審慎為台灣制定政策時,華府的政治領導人一直都有難題要面對。美國的經濟極度仰賴中國,因此始終不情願改變現狀。另一個政治的轉折是,許多華府的官員也非常仰賴跨國企業的大筆政治獻金,而這些企業在茁壯的中國貿易中可以取得大量的利益。因此,政治和經濟貿易兩方面都侷限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

對吉原教授這樣專家來說,美國的「侷限」和總統既有的搖擺不定,會提高風險。因為美國的遲疑和軟弱傳達出的訊號,也許會讓快速軍事化的中國變得更大膽,最終將大舉入侵。吉原教授認為,中國會嚴重誤判美國對台灣問題的堅定立場。

在此,台灣的生存不只對美國的道德和意識形態有重大影響,蓬勃發展的民主也能促進自由和和平的貿易。另外,傳統基金會的成彬也描述了地緣政治相關的嚴酷現實:

除卻日本和沖繩,台灣也許是第一島鏈中開發程度最高的一個,因此疏離台灣在某方面來說,是為中國海軍敞開大門,讓他們可以暢行無阻進入太平洋中心。

針對這點,吉原也補充:

如果中國能以和平或武力手段拿下台灣,就可以將第一島鏈一分為二,並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線布局切成兩半。這對二次大戰後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布局來說,是前所未見的。

很顯然,這樣的「美國軍事布局」將非常仰賴,美國在第一島鏈周邊的協約盟友,所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戰略三角。美國在很多島上都有先遣基地,而台灣的防禦就是第一島鏈的支柱和中心。這樣的布局是因為日本攻擊珍珠港後所帶來的合理影響,「國恥日」讓美國學到了孤立主義和從亞太地區退兵的教訓。

這也是因二次大戰的血腥戰事而導致的軍事布局。因為麥克阿瑟將軍(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在珍珠港事件後從菲律賓丟臉撤兵時,大批的日本戰機就從台灣起飛,在空中和菲律賓群島坑坑洞洞、煙硝四起的跑道上,擊敗了麥克阿瑟的轟炸機和戰鬥機,難怪麥克阿瑟會用「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來形容台灣。

拿到外卡的野孩子:北韓

哪一個「外卡」(wild card)情境可能會觸發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爭?

1.因為飢荒、內部權力鬥爭或社會動盪,造成北韓政權垮台

2.北韓挑釁南韓,例如轟炸其中一個島嶼、攻擊民間客機,或者擊沉船艦

3.美國針對北韓的核子武器設施進行預防性攻擊,以阻止北韓進一步提升核彈實力

4.北韓軍隊大舉入侵南韓

5.北韓對日本、南韓或美國發射核彈

如果聰明的你選擇其中一個選項,你可能會認為,政權垮台和挑釁行為的可能性最高,至少以過去的歷史來看就是如此。同時,你可能會覺得,核彈攻擊情境的可能性最低,因為這無疑是北韓的核武自殺行動。

然而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任何聰明的觀察者都必須理性分析是非輕重,但一旦你通過北緯38度,進入與世隔絕的共產北韓,所有對這個被年輕、乖張的瘋狂領導人領導,擁有世界上最大軍隊的國家所做的合理推測,都不再存在。

從實際面來看,由於缺乏理性,代表以上的情境都有可能。而我們眼前的任務,就是在任何一種情境發生時,更確切了解讓中國和美國正面衝突的複雜連鎖事件。親愛的偵探們,就讓我們先從認識歷史背景開始,而這一向很有用。

從1953年的韓戰之後,北韓就因為領導人的選擇而完全自絕於世界之外。這個選擇是基於北韓最初的「偉大領導人」金日成,於1955年提出的意識形態「主體思想」(Juche)成形。

從字面上直接翻譯的話,「Juche」的意思是「自力更生」(self-reliance)。採取「Juche」的自給自足之道超過60年後,北韓的獨裁者金氏家族讓國家陷入了長久的飢荒,並完全反映了霍布斯式「污穢、野蠻又短暫的」的生存型態(在短暫[short]的這一部分,霍布斯其實並未著墨,但是長期的營養不良的確讓新一代北韓人的平均身高,比南韓同代的人矮了[short)好幾吋。)。

今天,在走上主體思想道路超過60年後,許多專家認為,北韓的經濟是無解的難題,但讓北韓成長停滯不前的原因,不只是缺乏健全的全球貿易體系。

為了養活飢餓的人民,北韓基本上仍維持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但是由於土地相對貧瘠,山脈地形多,缺乏耕地,共產主義式的生產型態,以及周而復始的水患與乾旱(以及缺乏控制水患的基礎建設),導致連年飢荒,超過10%的北韓人民餓死,大約是2500萬人。

雖然北韓的生產能力有限,卻主要集中在製造武器上。光是彈道飛彈計畫,每年就耗費了超過10億美元,但這個國家的年度生產總額,每年也只有150億美元(相較之下,南韓經濟生產超過1兆美元)。

在「槍枝與奶油」(guns versus butter)相關的政策下,北韓維持世界第4大的軍隊,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印度之後。從人口數來看,約占美國的8%,占中國的2%。除此之外,金氏王朝在浪費公帑中飽私囊上,相當惡名昭彰,他們採購的高級用品,從「化妝品、手提包、皮革商品和手錶」到「電子產品、車子和名酒」等產品。

因此,北韓經濟長期處在岌岌可危的狀態,但它尚未像蘇聯因腐敗和無能的共產主義而崩潰,則是完全仰賴中國的支援。事實上,中國為北韓提供了高達90%的能源進口,以及45%的糧食進口。沒有中國這條生命線,北韓可能會快速垮台。

但問題是,中國為何要持續支持一個可能會讓中國捲進戰爭漩渦,甚至是核子戰爭的政權?有些中國領導人可能思考過這個問題,北京政府顯然是恐懼,萬一北韓垮台,甚至北韓和南韓走上西德成功合併東德的道路,統一的韓國會支持美韓民主同盟,而不是專制的中國。

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也許也認為北韓是很好操控的殖民地,他們可以剝削其資源,並用於該國的工廠中。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指出:「在北韓投資的中國工廠持續增加」,另外「這些公司針對開採北韓北方區域礦產資源進行大量投資」。

從政治層面來看,過去數十年來,北韓也是中國非常重要卻又得無奈忍受的「談判籌碼」。每次北韓做出任何新的瘋狂舉動,不管是發射飛彈、核武測試,天真的美國就會轉向中國,希望他們能幫忙控制一下「野孩子」。不過根據范亞倫教授的描述,美國面臨的問題是,中國「擅長設局,卻從不給好處」。

最後,雖然沒有因果關係,但北京政府持續支援這個越來越不穩定的混亂政權,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北韓和中國之間的緊密關係,可以追溯到韓戰時期。在這次衝突中,北韓與中國聯軍有超過100萬名軍人因「美國帝國主義者」而喪生。雖然戰爭已經發生超過60年,但這樣的軍事因素仍然影響深遠,也因為這樣的羈絆,中國的人民領導人很難對北韓採取嚴厲的態度。

基於地緣政治、經濟、政治和親族上的理由,中國和北韓的關係仍然緊密相連。至於這些關係如何導致戰爭,首先讓我們先來思考「政權垮台情境」。

假設即使中國提供了大量協助,北韓的經濟最終仍然解體,從首都平壤到整個國家都陷入混亂,數百萬名北韓難民湧入南韓,或向北越過鴨綠江進入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北韓軍隊突然失控,也許甚至解散,整個國家和北韓的核子武器不知落入了何人手中,南韓和美國決定最好派遣軍隊進入北韓,安全取得核子武器,讓兩國統一。中國當然也可能派遣軍隊,但問題是:如果中國、北韓、南韓和美國軍隊交鋒,會發生什麼事?情勢顯然會急速惡化。

那「挑釁情境」又會是如何?我們只須以史為鑒,看歷史是否會重演。請針對部分事件思考:

北韓MIGS 擊落美國海軍搜查機,31名美國人喪生。

北韓特務在南韓客機上放置炸彈,全機11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身亡。

北韓潛水艇在南韓登陸,引發衝突,16名南韓士兵和平民喪生。

另一艘北韓潛水艇擊沉南韓海軍軍艦,46名海員喪生。

北韓陸軍在延坪島上發射約170枚火砲和火箭,造成重大損毀,2名南韓海軍和2名平民喪生。

南韓在2012年出現第1位女性總統朴槿惠後,首爾政府的強硬態度更增加了挑釁事件升級為衝突的可能性。強悍的前南韓獨裁者朴正熙之女,對北韓的攻擊性並不陌生,她的母親就是被要殺他父親的北韓刺客所射殺的。

朴槿惠於2012年擊敗較接近自由派的對手之後,在2013年誓言,會「快速且果決」應付北韓新的挑釁行為,而且沒有「任何政治考量」。她也承諾,如果北韓發動核武攻擊,「北韓會從世界上消失」。

那麼「預防性攻擊情境」呢?也許美國會決定對北韓的核子設施進行預防性攻擊,以防他們有能力製造更多的核子武器?

因為美國和以色列也辯論過,是否要對伊朗的核子離心機進行預防性攻擊,因此這個情境不無可能。而且,除了北韓本身帶來的危險,它也可以對世界上一些最危險的國家販賣核分裂物質,包括伊朗、巴基斯坦,以及恐怖分子蓋達組織。

事實上,唯一不可能發生預防性攻擊的情況是,北韓的核子武器已經遷移。原因是,小布希總統的國家安全團隊在2003年準備入侵伊拉克時,北韓利用這個機會祕密從民間的核子反應爐設施,移出8千個使用過的核燃料棒,在此之前,該民間單位對此事守口如瓶。北韓重新處理這些使用過的核燃料棒,抽取出足夠數量的武器等級的鈽,並將這些致命的核分裂物質藏到不受預防性攻擊影響的地點。

在那之後,北韓進行了一系列的地底核子測試,而且這些炸彈的數量持續增加,並且也變得更完善。基於這些測試,現在有許多專家相信,北韓已經達到成為核子強權必要的「臨界量」(critical mass)。

這樣的觀察引出了「核子攻擊」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如果北韓向南韓、日本或者美國發射一或多枚核子彈頭,美國的反應可能會呼應朴槿惠的承諾,至少會讓平壤從地球表面消失。

雖然中國很難否認美國回應的正當性,但美國核子彈頭瞄準中國仍是個問題。如果中國恐懼這些彈頭會朝自己飛過來,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不過請注意,不只是北韓發動核子攻擊的可能性會讓情勢緊繃,問題也出在美國和其亞洲盟友對這種威脅已經採取的回應方式。事實上,這樣的回應引出了下一個戰爭的導火線,也就是「彈道飛彈防禦情境」。

以美國的角度來看,為了對北韓持續的「全面核子戰爭」威脅做出回應,美國在亞洲戰區引入更完善的飛彈防禦系統,似乎非常合理。但是中國卻強力譴責這樣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宣稱這樣的防禦不只是針對北韓,更是針對中國。

不論北京政府的說法如何,這只是先前我們討論過造成情勢緊張的一種「安全困境」。美國在亞洲的先進飛彈防禦系統阻擋了中國「二次攻擊」的能力,自然會讓中國恐懼。同樣的,這也開啟了美國對中國進行預防性攻擊的可能性,所以中國必然會製造更多的飛彈和核子彈頭,以包圍甚至是擊潰新的飛彈防禦系統。安全困境引發的連鎖效應於是持續發酵。

至於「北韓入侵南韓的情境」,讓人最不安的地方是「鄰近性帶來的恐懼」(tyranny of proximity)。雖然北韓的平壤距離分隔南北韓的北緯38度線有將近100英里,但南韓首都首爾離北韓的軍隊和坦克只有30英里。這樣的戰略優勢無異會激起北韓軍隊戰鬥的渴望。

美國當然不可能讓自己被捲入另一場在韓國的戰爭。不過,它會使用其空軍和海軍戰力幫助南韓抵禦任何侵略。前任海軍陸戰隊戰鬥機駕駛和五角大廈專家丁伯雷克坦白描述必然的做法:

首要任務是摧毀領導人的指揮系統,因為他只要按下按鈕就能發射核彈。你必須馬上攻擊。情勢會很糟糕,會有20萬具火炮殺死許多人。但如果你想和北韓在地面有系統的對戰,你已經未戰先輸。你必須馬上下手,而且毫不留情、手腳俐落。

不過,一旦南北韓和美國捲入「毫不留情、手腳俐落」的衝突之中,不管是在陸地或天空,中國將很難袖手旁觀。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456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