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味京都─古寺侘寂之美》

作者:秦就

出版社:法鼓

出版日期:2007-06-01

------------------------------

導讀:作者秦就

   高雄樹人醫專應用日語科講師

 

◎內容簡介

 

     千年京都,像是一座寺院博物館,

     千所寺院的風采,構築出其深層的內涵;

     而四季風情,更為這份內涵增添了絢爛的色彩。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文學、文化背景,走訪了京都二十七所知名古寺,包括十二座被聯合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寺院,例如:以「清水舞台」知名的清水寺、賞櫻名所醍醐寺、以枯山水庭園著名的龍安寺、遍植青苔的西芳寺、擁有京都地標的東寺及金閣寺、銀閣寺……等。

  書中詳細介紹了各寺的創建歷史、建築特色及文化藝術,縱橫歷史的淵源,串起地理上的脈絡,有時找到各寺院和中國、甚至台灣的關係;有時則是在不經意的景點、文物上,發現背後不為人知的有趣故事。既是旅遊導覽,又是深度的文化概述,豐富中不失趣味,讀來十分過癮!

  ○編輯特色:

    .「這是至今我所見對京都寺院乃至相關淵源典故最具深度瞭解的一本書」-劉黎兒

    .本書以「世界文化遺產」為編輯概念,深度導覽最具代表性的27所古都名寺。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介紹千年京都的寺院建築及城市文明,引領讀者探訪這座-集唐宋藝術大成的實體博物館。

    .透過一篇篇古寺文學散步,作者隨景點、文物細說-茶道精神、枯山水庭園、俳句、能樂……等日本禪境美學的根源。

  .藉由歷史回溯,定位京都與中國、台灣的傳承關係,重新描繪近代佛教交流與寺院間的脈譜由緒。

  ○名人推薦: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負責人 寬謙法師

.旅日作家 劉黎兒小姐

.詩人作家 羅智成先生

◎作者簡介

    秦就

  1966年生,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曾獲雙溪現代文學獎新詩、小說首獎、散文佳作;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首獎、《中央日報》報導文學獎評審獎、長榮寰宇文學獎,並以〈鴿〉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曾改編為電視劇)。著有歷史小說《台灣第一世家之一:船王鄭芝龍》、《台灣第一世家之二:台灣之父鄭成功》(實學社)、《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劇本、譯有《經典日本文學有聲故事集3》(上澤社)等。曾任採編、撰述等,現任教於高雄樹人醫專。

◎推薦序二:〈洗心、澄心、安心─千年古都的名寺巡禮〉—旅日作家 劉黎兒

  千年古都的京都有數不清的寺院,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寺,走到任何大街小巷都會邂逅到寺院,而這些寺院雖然已經成了京都觀光的招牌,讓古都人潮不斷,但卻也是讓京都在熙來攘往的喧囂中保住了幽深靜謐,讓疲憊徬徨的旅人都能在此洗心、澄淨、沉澱自己,讓自己的身心靈魂都落定下來,恍然悟出安心原來是這麼回事,看似得來不易,但卻也簡單,京都的寺院是瞬間就能讓人達成如此的癒療效果的,凡夫俗子無須出家,到了京都古寺,自然能沾染一身禪意玄機回來,領悟出自己的人生的優先順位以及至寶在哪裡,因此日本人不論思考進退或愛情的選擇,都是到京都,古寺巡禮是能洗心,轉換自己的固有僵化或腐蝕的價值觀、人生觀的!

  我近年來只要稍微得出一個小空檔就會往京都跑,京都是蘊含最豐富的一個日本文化的主題樂園,裡面可以遊樂的設施數不清,連街角的任何小擺飾都令人歎為觀止,每一座寺院都是一個無盡的寶山,寺院本身的建築、庭園山水、自然絕景、藝術珍寶以及淵源典故,更是令人突然貪婪地想要盡情吸收這些無形的意境或有形的知識,非常忙碌,但是也請放心,京都寺院古樸枯寂,即使求知欲、美景欲再怎麼騷動,也還是會讓人回歸平常、閑靜的。

  因為有京都這些寺院庭園、伽藍佛像等造型美的極致,京都、甚至日本才會成為質感這麼好的城市、國度,哈日的巔峰、極致應該是哈京都,哈這些千年古寺,日本許多漫畫家首先要模寫京都各處古寺的阿彌陀以及仁王、羅漢像,寺院佛像,因為佛像線條、造型多變,表情有的也很誇張、多樣,甚至充滿詼諧之趣,幾乎日本任何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尤其愈是在國際聞名的藝術家,都更認為京都是他們心靈的故鄉,只要到京都,徘徊於古寺間,便能轉換自己,新的靈感泉湧而出;許多寺院當年或許還有權勢野心的金碧輝煌,但經過千年,也早經洗盡鉛華,已經進入不變的境界,雄偉依然,卻無霸氣,古寺內外的造型、絕景在不同季節,或是人生不同時期都會讓人有不同的感受、領悟,千變萬化。

  雖說是千年古寺,因為有應仁之亂,因此京都也曾經有化為焦土的慘痛的歷史,現在看到的古寺大抵都是五百多年前重建居多,但也已經夠悠久,尤其許多文物都還保存維護得完美無缺,原來古代的日本人就已經如此先進,懂得如何維護文化財;每家古寺因為都有歷史、典故,境內曾包容吞下無數參拜者的悲歡,踏著石階前進時,腳底彷彿會傳來前人祈禱聲。

  京都的寺院前身大都是權貴的別墅或出家居所,是規避世俗或看破紅塵的一個特殊時空,轉換人生的據點,而且是這些權貴傾注、匯集自己至今的人生體驗、智慧的精華而建造的,或許因此才有非比尋常的洗心效果吧!

  佛像是靜止的,伽藍也是靜止的,境內的風景也是靜止的,一旦抬頭瞻望靜靜垂著伏目看著自己的阿彌陀,就會慢慢覺得自己的心靈會被吸進去,原來靜止的力量才是無限的!境內許多名庭,在觀光淡季裡,一、二個人獨佔一個石庭甚至一座伽藍,單手托著腮邊,彷彿自己也是半跏思惟菩薩般,又像是解謎的人生偵探,這些天下名庭、名閣,已經不知有多少人寫過解說註腳,但都無須理會,還是在人少的時候前往,無心對庭發呆就好,這些名庭、名閣本身千年以來已經看過無數汲汲想尋求答案的愚者,不差一個、二個吧!

  佛教在日本是外來的宗教,是奈良朝時從中國傳來的,而且一起連瓦片等文化細節也都鉅細靡遺地傳進來,奈良生活樣式全部中國風,遷都到京都本身也是一項很大的文化革命,但中國文化本身隨著佛教還保持在寺院裡,建築樣式等處處有跡可循,除了京都本身棋盤式的都市設計外,京都古寺也是尋找唐朝痕跡的重要線索。

  本書作者是至今我所見對京都寺院乃至相關淵源典故最具深度瞭解的,而且也是融會貫通了與京都相關的中國近代史乃至台灣當代的佛教交流,因此讓我獲益匪淺,才認識了台灣許多寺院與京都寺院的脈譜由緒;加上作者有充分文學素養,精確典雅的文字讓沉澱過的對京都寺院的熱情,淡淡地展現在書頁之間,讓本書成為至今未曾有過的一本最佳古都名寺巡禮的夢幻指南。古都名寺不僅二十七所,期待還有續篇,因為作者是最夠格的華文世界的巡禮者吧!

◎內容連載

苔深不掃禪意深─西芳寺

日本平安時代以前,

「苔」在文學中,就常被用來象徵古色、靜寂、隱逸等情境。

在西芳寺的寺域裡,幾乎被青苔所覆蓋,

其散發之幽玄境界和禪意氛圍,深受日人喜愛!

西芳寺雖是此寺的正式名稱,但更普遍化的名稱是「苔寺」,並且後者比它的正名響亮得多。這是因為這座位在日本釀酒業最為敬仰的神社松尾大社南邊一公里、西芳寺川畔的佛寺,庭園竟覆著高達一百二十種的蘚苔,「覆滿青苔?莫非是個極度荒涼的地方?」不,不但不是,而且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大佛次郎、台灣作家林文月等人所鍾愛有加的地方。

苔與禪

對不曾接觸禪的人,苔也許是象徵人煙稀少、頹敗荒廢。但禪修的人可能不但不這樣想,反而可以發現蒼苔活潑的生命力,讚許它在最陰濕的角落裡,仍力爭著要釋放自己生命的活力。

唐代學佛修禪的王維早發現了這生機與生趣的秘密,有詩〈書事〉為證:「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透過詩人眼中的世界,將原本一般人眼中荒涼、破敗的畫面,描繪成一個寂靜空幽的意境,在寂靜的環境裡,因為有著一顆寂靜的心,塵世喧囂與生活榮辱全都拋於九霄雲外,詩中雨後的綠苔,青翠欲滴,生意盎然。所以,詩人甚至說連這青苔色也像要爬上人的衣服,於是物與我渾然一體,無跡可尋,或許正是禪者透過蒼蒼蘚苔而體悟出的禪意。我們不由得又想起同是王維所作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多麼具有「禪」意,原本是日暮黃昏的落日殘照,因詩人的禪心點出綠苔後,反使夕陽照耀下的畫面呈現出一派無垠的生機。

此後,著名的禪僧、詩僧更大量地將苔蘚寫入詩中,晚唐詩僧齊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用苔暗喻心中禪悟的痕跡、「道」的消息,苔成了他靜坐或經行所遇的心象。他「冥心坐綠苔」、「靜依青蘚片」,「苔錢點點如心痕處處,苔蘚青青如隱者如如」。

相對於中土人士,日本人對苔的喜愛不但不遜色,反而過之。平安時代以前,苔在文學中就常被用來象徵古色、永劫、靜寂、隱逸的情境。《萬葉集》、《古今和歌集》等名著中處處可見歌詠苔的詩歌,甚至日本國歌〈君之代〉(歌詞源於《古今和歌集》)也詠苔,希望日人像苔有著永續生存發展的生命力。平安時代以後,苔更常被藉以歌詠山中的美、靜、清;後來禪宗發展,苔又和日本禪的「詫」、「寂」的精神相結合。

苔不只在深山濕地,世上似乎沒有一個像日本這樣巧妙地利用苔蘚於園藝之中的國度。日本庭園的地面、庭石、石燈籠、蹲踞、庭木等,往往故意讓其生長出青苔,以作出古色、閒寂的情境,他們慎選種類,讓向陽、背陽的地方都可生長出綠苔。

為了表現禪的詫、寂的境界,茶室的附屬露地,苔更成為不可欠缺的風景。此外,料亭(小的料理店)、旅館的庭園,甚至盆景都會用到苔蘚。因此,日本各地都有栽培造園用的苔而加以販賣的業者。這或許是源於日本人特有自然美的美意識中,有著喜歡空、散、剎那的情緒,同時又有尊崇節操、不變、悠久的觀念的兩面性關係。

庭院深深深幾許

據說西芳寺本是聖德太子的別墅,天平年間(西元七二九~七四九年)由行基(六六八~七四九年)改為法相宗寺院。換言之,是日本還未遷都平安京(京都)前的古老寺院。據說後來空海也曾短暫住此古寺,到了鎌倉初期,法然上人將此寺改為淨土宗「西方寺」。

一三三九年,臨濟禪僧夢窗疏石(即夢窗國師)將此寺改為臨濟宗,復興這一古老寺院,並取禪宗祖師菩提達摩「祖師西來」、「五葉聯芳」典故而改寺名為「西芳寺」,山號洪隱山。

夢窗國師可以算是京都家喻戶曉的禪師,他在甲斐(今山梨縣)出家、鎌倉參禪,曾住持南禪寺、建臨川寺,成為天龍寺開山,建議派遣天龍寺船和明朝貿易,並集合許多傑出僧侶,使五山文學到達最高峰。由於身值戰亂之世,發願在各地建立寺院,並發揮造園的天分,留下至今仍膾炙人口、洋溢禪味的庭園,西芳寺的庭園便是他的傑作之一。

經過夢窗國師的精心整理後,日本的兩位法皇(天皇退位後出家)曾行幸至此,代代的足利將軍也經常不惜援助,特別是八代將軍義政深愛此庭,經常來訪;後來在東山營山莊(銀閣寺)時,也是以西芳寺為其範本。

夢窗疏石復興後的西芳寺是什麼樣子,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原來當時他除了復興伽藍,建了以二層樓閣琉璃殿為首的建築群外,還利用背後山勢興建庭園,這庭園分為上、下兩段,上段枯山水由枯山水石組、須彌岩組、座禪石等岩石和樹木所組成,並配以禪修用的指東庵。山頂瞭望甚佳的地點還建了縮遠亭,讓華秀的風景能盡收眼底。將「眺望」這一種視覺效果也加入庭園設計之中,是日本庭園之前少見甚至是未見的,自此以後眺望之庭才多起來。

至於「下之庭」則由參道和上段枯山水庭園銜接,下之庭比上段庭園寬闊得多,是一個以池中有四島的黃金池為中心的池泉回遊式庭園,深幽曲折,是個和枯山水大相逕庭、有美池蒔花,生意蓬勃的庭園。

這種將枯山水和池泉回遊式庭園結合的庭園形式,給了著名的金閣寺、銀閣寺和其他庭園莫大影響,所以在日本庭園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不過,夢窗國師所興建的這個庭園及所有伽藍建築,在一四六九年幾乎毀於兵火。

劫灰之後唯留苔

從那時起,西芳寺長時間荒廢,五個世紀過去,人間不知上演了多少興亡悲喜,但這裡似乎流動著和浮世不一樣的時間長河。獨立於人世紛擾之外的這塊淨土,自行演化著,原本的庭園地面和劫灰後夢窗國師所擺設的石組,因溫度、濕度適宜,紛紛長上青青蘚苔,據說至今已長滿一百二十種左右的苔蘚。這些色澤形狀各異的苔蘚一任衍生漫氾著,於是在池沼之畔、台階、小橋、細徑甚至石塊、樹枝上,都覆蔓著絨密似錦的青苔。

現在除了參道,幾乎所有地面都長滿綠苔,如此竟形成了日本人喜歡的幽玄境界和獨特氛圍。當人們重新發現這座歷史悠久的寺院,除了參天古木和豐富花卉外,蘚苔成了他們最想觀賞的對象。

宋代詩人葉紹翁有首〈遊園不值〉詩:「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用風趣的口吻說不能遊園,是由於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可是你老兄想把春光美景關起來是關不住的,因為我看到「一枝紅杏出牆來」。誠如這首詩,當人們發現西芳寺處處是綠苔時,西芳寺的春色再也關不住,這一特色使它名聞遐邇。

人們發現訝異於它生機盎然的獨特美感,於是爭相走告,想要觀看此一特別景致。但如此一來,寺方擔心青苔為之絕跡,於是基於「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原因,限制入寺遊客的人數,這一及時的保護措施,果然使「苔寺」之名能一直保持至今。

這一限制入寺人數的措施,也使這裡難得看到一般日本寺院都可見到的「修學旅行」的學生。只有少數有心的觀光客得其門而入,其中經常有西方遊客穿梭其間,他們拿著攝影機、相機邊拍邊讚歎眼前的景象,認為此情此景真是「禪意」無限。所以,原本即使是陰暗卑微的事物,只要能有禪者的慧眼,也能開出活活潑潑的境界,並且誰都具有這個能力,看到沒有禪文化背景的西方人的驚羨讚歎,正可以證明這種想法。

為了方便訪者欣賞這片綠絨氈,於是寺方在夢窗國師時代並無建築物的心字形黃金池的南邊和東邊,興建湘南亭(桃山時代,重文)、潭北亭兩茶室,讓人們能邊品茗邊欣賞園中天鵝絨般的綠意。兩茶室之名,源於《碧巖錄》第十八則:「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茶亭之名,使它們不但幽雅且具禪意。其中,湘南亭據說是千利休的次子千少庵重建,也是西芳寺現存最早的建築物。整個庭園則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史跡、特別名勝,並進一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除湘南亭之外,今天所見的其他堂宇,幾乎都是後來重建。造訪西芳寺時,最初進入眼簾的是總門,不過這裡通常不開,入口處在其西側的眾妙門。本堂西來堂於一九六九年重建,安置本尊阿彌陀如來。旅人信眾可以在此寫經,寫好的經典則收藏於三重納經塔,本尊為藥師如來。有形文化財的寺寶方面,因為戰亂,這裡保存的較少,以中興開山夢窗疏石畫像(重文)最著。

為了保持這個苔寺的永續存在,要到西芳寺參觀者,不但須事前用來回明信片先預約,而且單純觀光也不予受理,還得參加寫經等活動才可;並且為了保護綠苔,「拜觀料」(入寺參觀的票價)更是一般寺院的六、七倍。雖然這樣,但值不值得因人而異,不過據說還沒聽過有到訪卻後悔的。

花之御所興禪風─相國寺

也許您未曾聽過相國寺,但一定聽過

金碧輝煌的金閣寺及擁有著名枯山水的銀閣寺吧!

金閣、銀閣的名氣雖響,但都屬於相國寺的末寺,

可以想見,名列京都五山之一的相國寺在日本佛教界的重要性。                         

說起相國寺,盤旋腦際的應該是《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林教頭結識魯智深等精彩畫面。河南開封大相國寺千百年來,一直是許多傳說和戲劇、小說中的發生場景。

大唐帝國所建的大相國寺原是在唐延和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睿宗李旦為了紀念他由相王繼位為皇帝,而將原來的建國寺改名爲「相國寺」。到了宋代,大相國寺寺運更達巔峰,號稱皇家寺。宋帝誕辰及重大節慶多在該寺舉行,甚至新進士皆題名刻石在大相國寺中是宋代慣例,相國寺的歷代名僧均獲皇帝親賜封號。

名列五山之一

著有《五台山記》並蒙宋神宗召見的日僧成尋(一○一一~一○八一年),也曾住過此寺,因此大相國寺很早就享譽日本。曾經,日本京都相國寺的尊榮不下開封大相國寺。京都相國寺的寺名源自開封大相國寺,發願建相國寺的是被明惠帝封為日本國王的足利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他著眼對明貿易可以解決日本的經濟困境,而展開對明的朝貢貿易。

他請日僧春屋妙葩(一三一一~一三八八年)開創此寺並取寺名,當時春屋對足利說:「您現在位居左大臣,左大臣相當於中國的相國,取名相國寺如何?」同樣問題,足利也問日僧義堂周信,義堂也說:「中國有大相國寺,乃一座大寺,您所建的新寺可上奏天皇,因承天子之恩而建,可名為承天相國寺。」

相國寺是京都五山之一,地位崇高,且就坐落在足利義滿所居住的「花之御所」室町第附近。

春屋妙葩是日本臨濟宗著名禪師,留下許多令人稱道的行跡。當年他負責創建此寺,原應是相國寺的開山祖師,但一三八三年相國寺完成時,他卻追請以其師夢窗疏石(一二七五~一三五一年)為開山祖師,而自甘屈居為第二任住持。禪宗特重師承固眾所周知,但春屋如此念念不忘恩師,實在令人感動!春屋在遺偈中有「幻生七十有餘年,了卻先師未了緣」之句,也顯示即使到臨終都不忘師恩。

開封的大相國寺和京都相國寺都規模宏大,宋代大相國寺的全盛時期,面積達五百四十餘畝,光中庭兩廡就可容納萬人。北宋時,大相國寺同時是東京(汴京,今之開封)的貿易及娛樂中心,《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當時買賣熱絡的情況說:「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以寺廟為中心而發展出市集,在早期台灣也是屢見不鮮;但若論規模與熱鬧程度,恐怕無法和宋代的大相國寺相提並論。

京都的相國寺完成時佔地也相當大,南邊的同志社大學、北邊的成安女子學園、烏丸中學等學校的大部分土地,原本也都屬於相國寺所有,只是後來有戰亂等因素才逐漸縮減。即使這樣,今天的相國寺規模仍然很大。

開封大相國寺的佛教藝術收藏品自古就名聞中外,高麗官方還曾派崔思訓帶領多位畫家到相國寺,臨摹寺內的所有壁畫回國。明代以前,寺內更藏有大量稀世珍寶,如畫聖吳道子、塑聖楊惠之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手跡等,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藝術寶庫。

中土畫師影響日本畫壇至鉅

京都相國寺所藏文物也相當可觀,並且和中原佛教藝術關係密切,甚至藏有中土人士所繪圖畫,例如〈十六羅漢圖〉(重文),即是由寧波(明州)輸入。寧波長時間作為對日貿易港,宋代時附近佛寺甚多,文風亦盛,因此產生一批職業性的佛畫家,如牧谿、陸信忠、普悅等人,他們在中土的畫史上雖不出名,但日本留存的宋元繪畫卻留下他們的名字。

這群佛畫師經常製作觀音、羅漢、涅槃、十牛圖等寺院用佛畫,也被寧波的日本人帶回國收購、珍藏,相國寺的〈十六羅漢圖〉就是活躍於元代畫家陸信忠所繪。有趣的是,十六幅的畫中署名「慶元府車橋石板巷陸信忠筆」,都是肉眼難以看見的小字。或許古代藝人總以自己渺小而恥留名於畫上,即使無法忘我,也只將名字用小字寫在上面。

羅漢畫的出現是個有趣的現象,五代時期的佛畫畫風已漸由佛菩薩像,轉而為畫羅漢和觀世音菩薩;風格上也由宗教性質,漸轉為觀賞性質。到了兩宋時期,不但山水畫大興,羅漢畫也在同時期達到一個高峰,並沿襲到明清時代。

漢畫中羅漢的外表,往往是人間高僧模樣,既有佛陀度世救人的情操,又不需如同佛像那麼合乎儀軌,可以表現出更超乎常人的神通自在。宋代文人經常參禪,士大夫喜愛羅漢不在話下,可惜現存的羅漢畫蹟中,東瀛保存較多,台灣、大陸反不多見。所以,想瞭解當時的羅漢畫風,得注意日本的保存品。

在這群畫師之中,日本人所重視的應是牧谿。他是宋末理宗、度宗時代人,曾在杭州西湖長慶寺當雜役僧,法名法常,牧谿是號。日本人認為他是無準師範(一一七七~一二四九年)的法嗣,因受賈似道追捕才逃到浙江,到浙後和當地文人學士相與往還,是一禪僧畫家。雖然他在本國名氣不響,但日本人視之為東洋水墨畫的極致。特別是室町以後的初期水墨畫家,都學習他畫中所蘊涵的高超精神趣味,他的作品有不少流傳到日本,相國寺也收藏有他的一幅觀音像。

相國寺不但收購中土畫師的畫作,本身更是畫家、文人輩出。畫家當中以

天章周文(生殁年不詳)最著,他在年輕時入相國寺參禪學畫,後來成為畫僧,是日本十五世紀室町時代宋元水墨畫的集大成者,被公認為打下日本水墨畫的基礎,並進而影響了當時的其他畫家,有「日本水墨畫之父」的稱號。

禪機處處的「十牛圖」

除了觀世音菩薩、羅漢外,十牛圖是從南宋時代以來流行的佛畫,版本多達十數種。相國寺寺寶之一的「十牛圖」(重要文化財),相傳出自天章周文手筆,圖中的頌則是出自日本五山文壇一流作家絕海中津(一三三六~一四○五年,和義堂周信並稱為「五山文學」雙璧。);絕海中津所據的是廓庵禪師的「十牛圖」。

絕海中津也和中土有淵源,他原是相國寺開山祖師夢窗疏石的侍者,後來留學明國,和明國開國文臣之首宋濂、詩僧宗泐(號全室,一三一八~一三九一年)等交遊,名聲播於中土詩壇;由於聲譽太隆,明朝甚至不願放他回日本。

一次,明太祖在英武樓召見他時,問他有關徐福的熊野古祠(位今日本和歌山縣)事,他便藉機賦詩:「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餘肥,只今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透露他想回國的念頭。機敏如明太祖自然會得,便賜和:「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應肥,當年徐福求僊(=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他才得以如願回國。回國之後,曾住多寺,後來移住相國寺,足利義滿時時參問,並對他極為厚待。

記得第一次欣賞相國寺的「十牛圖」時,還不知道它為何物?後來查閱禪宗書籍,才知道十牛圖是以牧牛為主題,並附上自序和偈頌來表現禪修方法和順序。禪宗選定牛來比喻眾生的佛性有其道理,原來在《法華經》中就有羊車、鹿車、牛車的比喻,古代祖師也經常將羊、鹿二車比喻為聲聞、緣覺,牛車則象徵菩薩。十牛圖的名稱,依次是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每一幅畫都充滿禪機。

十牛圖不用思辨方法和理論架構,而採用圖畫和詩歌結合的方式,濃縮表現了禪宗的教義體系。像第八幅圖中一片空白,即是用來比喻凡情脫落,全界無物,凡聖共泯;第九幅〈返本還源〉,則是用青山綠水來表現不留塵埃,比喻本心的本來清淨,無有煩惱、妄念。

另外,第十幅〈入廛垂手〉象徵迴小向大的大乘佛法的利他精神,畫上的頌說:「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正是大乘菩薩道人間擺渡的願心,也就是施寄青女士寫聖嚴法師傳記,法師為之取名《枯木開花》的意涵。

具有禪宗特色的建築

走進相國寺,會在敕使門北邊發現一個池子,日本禪宗伽藍一般將池子建於三門之前,相國寺名為功德池(也稱放生池)。池上往三門方向的石橋稱為天界橋,據說從前是此寺和京都御所的界限。

相國寺自創建之後曾多次全毀,第一次全毀是在相國寺草創不久的一三九四年九月的一場火災。當時六代住持絕海已從住持退下,得知發生火災,立刻趕至勉勵因寺廟燒毀而陷入茫然的足利義滿說:「古昔印度祇園精神罹災時,南天竺王起大願再興;又中國徑山燒後,宋理宗皇帝降敕命再建,請殿下也發大願復興!」至今相國寺因內部失火兩次、兵火兩次而致全寺皆毀;但之後都因願心而恢復舊觀,簡直浴火鳳凰,不斷重生。

相國寺中最值一看的是重建於一六○五年,屬於桃山時代遺構的法堂(重要文化財),這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法堂,因相國寺的佛殿已毀,如今兼做佛殿,供奉釋迦如來及其脅侍。法堂是七堂伽藍之一,也是禪林演布大法的殿堂,禪宗因「講」通於「講教」,為和他宗區別,顯示教外別傳的宗旨,所以特稱講堂為法堂。

相國寺的法堂是所謂「禪宗樣」(又稱唐樣)建築,禪宗樣的主要建築特色是伽藍配置以一直線排列為主;另如屋頂的傾斜度較大、「組物」(承受屋檐的斗栱等)的細部裝飾較多,也是禪宗樣建築的特色,是日本在鎌倉時代初期,與禪宗一起由南宋傳到日本建築式樣,與和式建築同為日本建築的兩大主流。

相國寺的法堂外觀上有兩層,但進到裡頭會發現實際只有一層,這種設計在台灣稱為歇山重簷式,也是中、日、韓的宮殿和寺院在建造時最基本的建築樣式之一。其實下方的簷是裝飾簷,它的瓦因為經常要承接上層滴下來的雨水,比較容易毀損,所以放置排列不一樣的「捨瓦」,以便於更換。

法堂內部天花板的「蟠龍圖」,係出於狩野派的狩野光信(一五六五~一六○八年)之筆。禪宗的法堂多繪有龍,因為龍屬天龍八部之一,是佛教的護法,有龍的地方,表示是莊嚴神聖的地方;也有民俗學者主張雲從龍、風從虎,禪宗的雲龍有防火的心理作用。

鏡花水月話人生─詩仙堂

詩仙堂原本是江戶幕府德川家的家臣石川丈山,為隱居而營建的山莊。

石川是江戶初期漢詩的代表人物,

他於牆上掛了選自漢、晉、唐、宋時代三十六位詩人的肖像,

後來此地便以「詩仙堂」馳於世。

朋友第一次題到詩仙堂(sisendo)時,我回說資生堂(siseido)?怎麼不知道?不就是著名的化粧品品牌?朋友聽了大笑。搞清楚是聽錯後,又直覺以為詩仙堂大概和李白有關吧!後來發現我又錯了。

名稱源於愛詩的別墅主人

詩仙堂現在是屬於曹洞宗寺院,正式名稱為丈山寺,京都的禪宗寺院絕大多數屬於臨濟宗,曹洞宗寺院極少,也引起參觀者的好奇。去過詩仙堂的人,可能比較感受不到它寺院的味道,其中的理由之一是它原本是私人別墅。

詩仙堂原本是江戶幕府德川家的家臣石川丈山(西元一五八三~一六七二年),為隱居而營建的山莊。丈山別號「六六山人」,出生在武士家庭,早年曾參加軍旅。母親逝後絕意退隱,先是在相國寺附近建睡竹堂,四年後(一六四一年)五十九歲這年,又在洛北比叡山西麓的一乘寺村建凹凸窠,凹凸窠就是在凹凸不平的土地上所建的住居的意思。一直到九十歲往生,他都在這自己精心構築的山水木石的天地中,過著出入禪儒、吟詠詩騷的文人生活。

丈山是江戶初期漢詩的代表人物,集儒學、書法、茶道、庭園設計等技藝於一身。他善於書法,掛在詩仙堂內牆上用隷書寫就的〈六勿銘〉,字體既端莊恭肅又具儒家道德感的文字,即是出於他的手筆。他亦善於煎茶,在詩仙堂的庭院中,至今還保留了一口泉水清冽的石井,那井口橫放的長柄竹勺,像在提醒世人這裡原來的主人是個愛汲水烹茶的風雅人士。他的庭園設計能力深受肯定,渉成園(東本願寺)和酬恩庵(一休寺)等,至今仍吸引無數遊客。

他的詩藝高超,被朝鮮使節譽為「日東李杜」,詩仙堂流葉泊旁的詩碑,刻著丈山著名的詩作〈富士山〉:「仙客來遊雲外巔,神龍棲老洞中淵,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是日本初學漢詩的人所喜愛並模仿的作品。他退隱凹凸窠後,更勤於寫作漢詩,著有漢詩集《覆醬集》等。期間他仿洛東隱者木下長嘯子的歌仙堂懸掛三十六歌仙肖像之舉,和江戶時代的著名儒學家林羅山反覆討論,共選出漢、晉、唐、宋各時代的詩人三十六人 ,再由著名的狩野派畫家狩野探幽畫出他們的肖像,掛於「詩仙之間」的四面牆上。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後來這個地方不以凹凸窠聞於人,而以詩仙堂馳於世。

庭園建築暗喻鏡花水月

詩仙堂入口很小,稱為「小有洞」,並且有碑寫著「詩仙堂」三字,是日本國指定史蹟。拾階而上,石板小徑兩旁綠竹插天,日光只能在搖曳的縫隙中微微透入,讓人想起〈桃花源記〉:「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中無雜樹」的句子,也給人裡頭會別有洞天的期待。參道盡處即是玄關,特命名為老梅關。

詩仙堂整體建築為木結構,一邊是嘯月樓,另一邊是藏書室、廚房。著名的詩仙之間的四面木牆上端、樑下高度的地方,掛著三十六位或穿紫袍青衫,或配著金帶象笏的詩人畫像,像旁提著詩人名字及該詩人的名詩作。這一幅幅肖像,和由藺草編成、給人簡素印象的格狀天花板相映成趣。

詩仙堂的庭園是回遊式庭園,遍植四時佳木,隨著季節變化而盛開著藤花、花菖蒲、杜若、紫陽花、萩、山茶花等等花草,其中又以五月下旬的杜鵑和深秋的楓葉,最能吸引觀光客前來欣賞。庭園內杜鵑花叢修剪成半橢圓形,像是從白砂中突然冒出來的巨大盆栽,在不開花的時節像是天然綠籬,為庭院增添曲折含蓄之美,實際上這團團的杜鵑和地面留有掃帚掃痕的白砂也象徵山巒和大海。所以欣賞這庭園,就像在體會宇宙與人生。

詩仙堂裡裡外外的景點都有取名,例如洗蒙瀑、流葉泊、百花塢、嘯月樓、殘月軒等,隱含丈山鏡花水月的人生哲學。

設置添水喻深意

整個庭園最為人熟知的裝置是日本人稱為「添水」的裝置,隨著泉水流入竹筒原本翹起有切口的一方,待水在筒內漸滿,便會像翹翹板一樣,有切口的一端因變重而下降;但才一下降,水就從切口傾倒而出,這時另一邊又相對變重,於是急翹回去,並撞擊石頭而發出清脆聲響。這一原本應裝在農田的裝置,自丈山採用於庭園後,其他庭園也競相模仿。

丈山用添水為寂靜的庭院增添生機,還用以警醒自己。為什麼說竹筒的敲擊聲能警醒丈山呢?添水旁的雜草青籐蔓生處,有一塊丈山的〈僧都詩並序〉刻石,說明了其中原委。

丈山為什麼稱添水為僧都 呢?讓丈山想到要取這個名稱的靈感來自玄賓僧都。玄賓僧都是奈良末到平安初期的高僧,原本天皇打算召見他,但他討厭世俗名聲,於是離開奈良輾轉於丹波和備中鄉間。世人因他輾轉於山田之間,於是稱他山田僧都。期間他曾滯留備中國湯川寺,每到秋收時,便經常為田野的農夫驅趕鴉雀,農民感念他的這一義舉,便暱稱他為「山田的案山子」,案山子是日文「稻草人」的意思。丈山根據這個故事,於是將這一驅趕野鹿、狐狸、山豬等野獸的道具取名「僧都」。

對此,丈山並有賦四言詩一首自勵,說:「爾以自鳴,秋守田畝。水滿覆前,石出憂後。形側溪流,聲答山阜。宥坐惟肖,為誡云有。」所謂「宥坐」就是宥坐之器,是古代君王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器物,也叫作敧器。孔子也看過這東西,《荀子.宥坐》 中說孔子參觀魯桓公的廟時,見到欹器,就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麼器物?」守廟的人回說:「這就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曾聽過宥坐之器裡面的酒空了,就會傾側在另一邊;不多不少的時候,能回到正位;裝得太滿,又會倒出來。」古代人是用這個方法提醒喝酒的人不要過量和不及。江戶時代在日本很風行的古籍《菜根譚》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文字:「敧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丈山身為江戶時代的儒者、漢詩人,不太可能沒讀過這本書,這或許是觸動他「為誡云有」體悟的原因吧!

至於參觀者能不能和丈山有相同感悟,不得而知,只能說「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用心生活,用心體悟,那麼生活中,即使是小小的事物,也往往都寄寓著大道理呢!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0094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