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財金識讀課

《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作者:吳惠林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1-25

------------------------------------------

導讀:中華經濟究院特約究員吳惠林

            世新大學、北科大技職所兼任

 

〈刀刃加身不自知——從《亞當.史密斯》看披著自由主義外衣的新重商主義〉—彭瀞儀撰文

    面對舉世皆然的經濟困局,人們總是一言以蔽之地咒罵兩句——那該死萬惡的「資本主義」(或「自由主義」、「自由市場」、「全球化」),但這「千夫所指」、「眾人皆罵」,究竟是「直指核心」?還是「以訛傳訛」呢?

    更近距離來看,人們沾沾自喜於外匯存底名列前茅不斷增加;談論著台幣不能走強否則不利出口;卻不知自身的購買力正因此下降。人們談論著軍公教與勞工所得如何不公不義,應該如何「重分配」之際……,其實是奉行了當代主流經濟觀念,重返經濟政策以徵稅為目的的「重商主義」或「新重商主義」的懷抱,悖離了亞當‧史密斯的「政府為輔」、強調「市場機能」或「看不見的手」的經濟學;也就是說,我們正揮舞著「以政府為重」的「重商主義」、「新重商主義」、「國家經濟主義」大刀,但刀刃加身戕害自我之際,卻渾然不知。

    以下簡單援引《亞當‧史密斯》書中幾段論述佐證之。

    『如果一國刻意讓本國貨幣的幣值低估以促進出口,雖然可以增加外匯存底,但因同量出口所能換得的進口物品減少,也就是國際貿易理論中所謂的「貿易條件惡化」,則會使商品出口增加、輸入了金銀(外國貨幣),但因人民買不到便宜又好的進口貨,不是反會降低本國人民的整體福祉嗎?已故的蔣碩傑院士在去世前一直叮嚀「外匯資產猛增是禍害」,以及強調「貨幣只是交易媒介」,就是亞當‧史密斯的理念。』

    『史密斯嚴謹區分貨幣(金銀)與國民財富的差別,他強調金銀不是國民財富,勞動、土地和資本才是,因此,一國累積貨幣沒有意義。』

    『他反對重商主義認為貨幣就是財富,以及為了保有財富必須限制進口等措施與思想。』

    『重商主義者主張「獎勵出口」和「限制進口」。史密斯認為,重商主義的癥結所在是:重視生產者,忽略消費者。他說:「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與意義,生產者的利益是應該受照顧,但不該超過也許是促進消費者利益所必要的程度。」由於重商主義者「似乎認為,所有勤勞與商業活動的最終意義與目的,在於生產而不在於消費」,因此造成「那些為了商人與製造業者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就像古希臘時代的執政官德拉古所制訂的法律那樣,可說全都是用鮮血寫成的。」不只如此,任何政策若「僅為了增進某一階級的利益,而去傷害另一階級的利益,不管這傷害的程度有多大,顯然都違反了君主對其屬下各階層人民應盡的那種正義與公平對待的義務。」現代一直以來,各國慣用的「產業政策」,不都是如此嗎?』

*

    再從當前最為人詬病之勞基法「一例一休」來看,政府原想維護正義、「保障」勞動條件,但結果卻是物價立即飛漲、百業皆蒙其害、勞資皆曰不可!

    問題出在哪裡?吳惠林教授的《亞當.史密斯》一書,提供了包括政府的功能與角色、自由與正義的關聯、達成正義的手段與要件,以及「市場機能」與「自然分配」等探討角度。

    『亞當.史密斯認為,正義的目的是要防止人受到傷害,如果受到傷害就須予以補償。維護這種正義是政府所要達成的任務,那政府又如何能達成這種任務呢?首先就須對傷害要有明確的體認。……亞當.史密斯將所有權利都視為由財產權所引起。他在《原富》中就說:「自己的勞動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財產權,是所有其他財產權的原始基礎,所以是最神聖的、最不可侵犯的。」同時,史密斯還認為所謂完全自由是指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職業的能力。......在史密斯看來,自然權利與自由市場是不可分的,政治與經濟是不能分離的。......將《原富》與《法理學講稿》連貫起來,我們就可進一步地說,在史密斯心中,沒有經濟自由就沒有政治自由。我們也可明確地說,史密斯認為,勞動、權利與自由是正義的基礎。』

    『他也強調政府應讓人民自由從事交易,因為只要雙方自願成交,則必然是對雙方都有利的,這是財富產生的根源。……對於對外貿易不應有任何的阻礙。如果有其他地方可以籌措政府所需之費用的話,所有關稅與貨物稅都可取消,對所有國家與所有物品,都應准許自由貿易。』

*

    談到了「自由貿易」,就接續著看看吳惠林教授如何在《亞當.史密斯》書中論述「市場」的形成與運作秩序。

    『《原富》旨在探討「財富的本質」和「如何創造財富或財富的成因」,因亞當.史密斯給的答案是「勞動分工的發展是國家富起來的原因,而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是協調和促進分工的有效手段」。』

    『亞當.史密斯被認為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強調「不可見的手」之市場機能,而市場運作其實有「市場秩序」,誠信就是最重要的規則。』

    『「在我們經濟活動中,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滿足了什麼人的需要,也不知道我們取得的東西是怎麼來的。我們幾乎都在為不認識的人服務,我們甚至不知道有他們存在;而我們也一樣總是仰賴一無所悉的人所提供的服務以維生。」』

    『「此一非比尋常的秩序之所以形成,以及目前人類的數目之所以這麼多,並且有這樣的活動結構,主要是由逐漸演化出來的行為規則(特別是有關個別財產權、誠信、契約、交換、貿易、競爭、逐利和個別隱私權方面的規則)促成的。這些規則並非由本能遺傳,而是經由文化傳統、學習與模仿而延續的。它們主要是一些禁制性的(亦即,什麼情況不該做什麼)規則,彈性限定得由個人自主選擇與負責」,因此,時常禁止人們依照本能的好惡行事。人們因為逐步發展出並且學會了遵循這些規則(首先是在地方性的部落之內,然後延伸至較廣的範圍),才締造了文明,而且也才不必再仰賴共同一致的具體情況判斷來協調眾人的活動。』

    『有一個要點,再怎麼強調,也不嫌重複,那就是:形成市場經濟秩序的那些行為規則,雖然是我們人類自己發展出來的,但,它們卻既不是我們人類天生就會遵循的,也不是我們人類衡量審度本身所處的情況,為了達成某些目的,而著意選擇設計出來的。它們雖然是人類行為的結果,卻不是人類設計的結果;它們是人類文明演化過程的產物。在文明演化的過程中,人類必須嘗試調整自己行為,以求適應各種自己不能完全知曉的情況。』

*

    在此文明演化的過程中,亞當.史密斯提出了「分工」的洞見,說明了原本只是個人利益最大價值的產出,如何因著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引導與催化,促成了社會公益的極大化。

    台大經濟系退休教授張清溪在2000年為《原富》新中譯本撰寫的〈導讀〉文中提及:『我對於亞當‧史密斯以「分工」來為《原富》這個經濟發展理論破題的安排,簡直是驚呆了。因為,經濟學的最終課題是「發展經濟」,而「分工」正是經濟發展的根源,比科技、資本、制度更根本、更關鍵的因素。』

    《亞當.史密斯》一書引用《原富》第一卷第二章清楚說明:『「產生上述許多利益的分工型態,原非任何人類智慧的結果,亦即,不是有哪一個人預見並且著意追求它所產生的富裕,而才從事分工的。雖然它的發展過程是非常緩慢漸進的,但它發展卻是必然的;分工,是人類相互以物易物的行為性向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雖然有這種性向,但沒有料到分工會有如此廣泛的功效。」相對於人為刻意造作的東西之具有「明顯的主觀意圖」,像分工這種「意想之外的」社會(或互動)行為秩序,可以說,是人類宛如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所促成的。亞當.史密斯創造著名的「看不見的手」一詞,確實是用來表達「勢之所至」,和「非主觀意願所能左右」的情況發展。海耶克將意想之外的行為秩序稱作「自發的秩序」,它是人們事實上依循了某些抽象且普遍的行為原則,而於無意間造成的結果。』

*

    以亞當.史密斯為首的古典經濟學家直指核心揭櫫了經濟發展的根源,但逵續其後,作為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和當代經濟學家,卻都未能掙脫思想矛盾。吳惠林教授認為:『經濟學者一方面似乎相信「經濟體系沒有政府管理或中央統一計畫,也可以有秩序地運行;價格系統(這隻)「看不見的手」能協調經濟活動,而且還能產生對整個經濟有利的結果」,亦即,似乎相信「看不見的手」。但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為卻又清楚地透露,自己企圖協調經濟活動的市場價格,好取代那隻「看不見的手」,亦即,他只在嘴巴上相信「看不見的手」。』

    這矛盾加總相乘之下產出的諸多產業政策和財經金融措施,造就了「有形之手」干預力道的更加強大,以及市場機能的迭遭誤解。以美國為例,聯準會在金融海嘯後大行凱因斯主義,施行量化寬鬆政策。截至2014年10月,聯準會宣佈正式終止QEIII,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從2007年8月份的8702.61億美元,爆增至4.4兆美元,激增達5倍之多。而隨著印鈔釋出的市場流動性,就在過去十年裡奔流注入各項金融資產、資本狂潮湧溢全世界,不僅直接締造了美股這波史上最長、頻創新高的牛市,也向全世界輸出了通貨膨脹,連帶形成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口中「1% vs. 99%」的嚴重貧富差距,以及被《經濟學人》雜誌評選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言一所謂之「中產階級消失」的「M型社會」。

    問題究竟是「那隻看不見的手」脫了軌、失了序?還是「有形之手」反覆強力干預,不斷以鄰為壑,發動貨幣戰爭後,留下「大債時代」、「貧富差距」、「不公不義」、「階級對立」的苦澀惡果?

    2017年,「宗教改革」即將屆滿五百週年、俄國「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革命)也將滿一百週年;人類社會在時間之河裡,因著「以物易物」緩慢形成的「分工」與文明成果,來到巔峰鼎盛之際,「債多不愁(苦笑)」的「大債時代」,將引領人類迎向怎樣的未來?從次級房貸、國際油價衝上147美元/桶、金融海嘯、阿拉伯之春、歐債危機、冰島破產、希臘破產、英國脫歐、川普入主白宫……。「新重商主義」、「國家經濟主義」兵臨城下,誰來守護民主自由僅存的核心價值?

 

附註、

一、

    維基百科釋義:『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受洗)-1790年7月17日,又譯亞當‧史密斯、亞當‧史密夫,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所著的《國富論》(吳惠林教授強調,應恢復嚴復先生最初採用的中文譯名《原富》,否則易與國家經濟主義等產生混淆)成為了第一本試圖闡述歐洲產業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這本書發展出了現代的經濟學學科,也提供了現代自由貿易、資本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的理論基礎。』

    開啟了經濟學這門學問的亞當‧史密斯被尊稱為「經濟學始祖」、「經濟學之父」。然而舉世皆知《原富》,卻鮮少注意,其實《原富》不過是《道德情感論》的附篇。吳惠林教授在《亞當‧史密斯》中引用已故日本東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河合榮治郎教授的研究指出,『史密斯終生一貫研究學問的目的,在於觀察人類如何從野蠻時代演進至文明時代,研究此演進的學問、法律、政治和其他一切要素。』『……企圖以這些資料編撰成一部人類文化史,才是史密斯畢生的意願或目標。』

    『換言之,他的經濟學是他倫理哲學思想的一個引申。』或許,相較於後世奉之為「經濟學之父」,史密斯更願意後世以「道德哲學家」的角度,看待他和他的嘔心瀝血之作。

二、

就在本文po出的第二天,中央社刊出一篇貧富差距嚴重不均的最新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E5%93%A5%E5%B0%B1%E6%98%AF%E6%9C%89%E9%8C%A2-8%E5%AF%8C%E8%B1%AA%E6%8E%8C%E5%85%A8%E7%90%83-%E5%8D%8A%E4%BA%BA%E5%8F%A3%E8%B2%A1%E5%AF%8C-023156266.html

8富豪掌握全球一半人口財富  中央社盧映孜譯  2017年1月16日 上午10:31

(中央社倫敦/瑞士達佛斯16日綜合外電報導)慈善團體樂施會(Oxfam)今天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登場前夕表示,8位男性握有的資產相當於全球一半人口財富總和。

根據路透社,樂施會形容貧富差距到了「可憎」的地步,法新社也報導,貧富不均程度「恐會讓我們社會分崩離析」。

樂施會根據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和「富比世」(Forbes)資料,得出計算結果,發現6位美國商人、1位西班牙人和1位墨西哥人的資產加總,相當於全球後半貧窮人口、約36億人財富總和。

報告中點名的這8位富豪,包括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西班牙Inditex集團創辦人奧蒂嘉(Amancio Ortega)、「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CarlosSlim)、亞馬遜(Amazon)老闆貝佐斯(Jeff Bezos)、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甲骨文(Oracle)的艾里森(Larry Ellison)以及紐約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

樂施會點出貧富差距大,與全球各地日益不滿主流政治有關。報告中呼籲採取行動以縮小貧富差距,改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

樂施會在新報告中說:「從英國脫歐到川普(Donald Trump)成功當選(美國)總統,種族主義讓人憂心地升高、對主流政治的廣泛幻滅,愈來愈多跡象顯示,富國有愈來愈多人不再願意忍受現狀。」「99%人的經濟。」

樂施會表示,印度和中國大陸等地財富分配新資料,促使樂施會必須修正自家統計,去年報告曾說,全球一半人口財富握在62人手中。

樂施會表示若先前就能取得新資料,就會顯示2016年9人持有資產,等同全球後半貧窮人口、約36億人財富總和,而不是當時估計的62人。

 

====================================

 

以下:::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557

 

《亞當‧史密斯》

作者:吳惠林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7-01-25

----------------------

內容簡介

 

       講授道德哲學的經濟學之父

 

  亞當‧史密斯名言:「一隻看不見的手」,讓我們思索經濟市場如何運作?

 

  經濟選擇和道德選擇的關聯性

  -內容以流暢而親切的文字呈現,即使不懂經濟學,讀者也能貼近亞當‧史密斯的思想精華。

  -揭開「原富」、「國富論」的真實面貌,翻轉一般人對經濟學的既定印象。

  -回歸亞當‧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論》,修正當代學界對經濟學的曲解。

  -說明《法理學講稿》中,亞當‧史密斯對政治、經濟與正義的合併思考。

  -透過史蒂格勒、夏道平、張五常等大師的評論,從側面了解亞當‧史密斯。

 

  亞當.史密斯被尊稱為「經濟學的始祖」,雖然經濟學在全世界已成為顯學,也早被通識教育課程涵納在內,然而當代經濟學卻嚴重脫離他的原意。事實上,眾所周知的《原富》並不是他的最愛,經濟學的本質,必須從其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中發掘。

  要好好閱讀亞當.史密斯的這兩本經典名著,也許不太可能,若有輕便通俗的簡單傳記應該是最理想的。本書將帶領讀者循著亞當‧史密斯的軌跡,破除當代經濟學的謬論,找回經濟學的根本──「誠信」。

◎作者介紹

       吳惠林

       學歷:臺灣大學經濟系博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訪問

  現職:華經濟究院第三究所特約究員

             世新大學兼任

             臺北科技大學技職所兼任

  經歷:曾任經建會專員,中華經濟究院究員、淡江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長庚大學、臺灣大學兼任副授、授。

  專長: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經濟發展

  代表性著作:《海耶克》、《臺灣工資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關係》、《經濟學的天空》、《冷眼旁觀經濟風雲》、《臺灣經濟何處去》、《自由經濟的坎坷路》、《到經濟地獄之路》、《臺灣地區勞力短缺與外勞問題》、《基本工資調整的個體與總體經濟效果評估》、《掀開經濟學的蓋頭》、《公共政策停看聽》、《臺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人生經濟學》(增修版)、《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增修版)、《民主、自由、市場》、《生活經濟世界凝視》、《自由經濟的本質》、《當代財經傑出經典人物》(增修版)、《市場與亂象的批判》、《閒話東西經濟學》、《臺灣經濟演義》、《臺灣政經思維》、《放權讓利》、《飛越黑板經濟學》(增修版)、《臺灣自由經濟之路》、《生活中的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的表象與真相》、《從凡人到大師-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蔣碩傑傳》、《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更新版)、《經濟的幸福力—新人生經濟學》等,另有學術文章專論一百多種,時事評論散見各大報章雜誌。

◎目錄

第一章 經濟學始祖的一生

第二章 亞當‧史密斯博大精深思想體系

第三章 原富、國富論、分工和市場不可見之手

第四章 《道德情操論》出版沿革、內容、精義

第五章 亞當‧史密斯的「法理學」、道德演化與市場秩序

第六章 史蒂格勒談亞當.史密斯的成功與失敗

第七章 結語

◎序:重新擁抱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2008年底一場被稱為百年罕見的「金融海嘯」,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經濟大蕭條,讓「政府」的威權急速擴張,對「自由市場」的疑慮、甚至於譴責的聲浪一波接一波此起彼落。這樣的氛圍籠罩整個地球,也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主流輿論,於是各國政府不斷地提出「救經濟、救企業、救失業」等等的大振興方案。在此種一頭熱的「救命、救急」優先下,要呼求冷靜、理性地從根檢討,並從事「刨根」的痛苦做法,不但會被當成耳邊風,還會被嘲弄不食人間煙火、不識實務,甚至於被罵「冷血」、「沒有俠義心腸」。不過,如果不講會「傷人」的真話,人類不能覺醒,不能改變後天形成的錯誤觀念,恐怕風暴、危機會一波接一波,直至淹沒人間為止。那麼,根底何在?

  無形的「市場」受到誤解

  簡單的說,當前的人對「無形的市場」極端誤解,無數的專家們還「自以為非常瞭解」,最關鍵的是,對於市場及其內涵「交易行為」最重要的元素「誠信」、或者是倫理道德避而不談,甚至於嗤之以鼻。在金融海嘯、經濟大蕭條以及天災人禍頻頻出現的時刻,不少人其實已意識到「道德」的重要,只是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而回到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的時代,是一條最簡單的明路,向史密斯學習、擁抱史密斯,認真閱讀、領悟史密斯的兩本經典名著,不失為一條捷徑。

  眾所周知,亞當.史密斯被尊稱為「經濟學的始祖」,而經濟學在人間早已成為顯學,也早被通識教育課程涵納在內,但當代經濟學卻嚴重脫離史密斯的原意。史密斯早已作古,他之所以贏得此尊稱,是因為那本1776年面世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簡稱The Wealth of Nations)開創了經濟學,這本書在華人世界被熟知的譯名是《國富論》,但這個譯名其實並不妥當,還是翻譯大師嚴復最先使用的《原富》譯名較貼切,因為前一個通用的譯名容易被誤導至「一國本位」的「經濟國家主義」,讓各國的領導者及其人民只顧自己國家的財富之增進,於是衍生出「保護主義和保護政策」,進而不幸的「以鄰為壑」事件乃層出不窮,而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發生,就是「經濟國家主義」作祟的呢!

  《原富》是最好的經濟書籍

  《原富》早已被列為「經典」,於是很可能落入「大凡被稱為經典名著,絕大多數人都聽過並知道該書,但真正看過者卻屈指可數」的命運。不過,全球知名的產權經濟學大師張五常教授認為《原富》是迄今最好的一本經濟書籍,不可失之交臂,而且台灣在2000年和2005年已有「信、達、雅」水準的最新中文譯本出現,上下兩大冊正是大債時代不景氣時獲得長時間休息時,可以好好品嚐的心靈雞湯!

  奧國學派古典經濟大師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在其1949年出版的巨著《人的行為》(Human Action)第235頁中這樣寫著「當今大多數的大學以『經濟學』這個名目講授的東西,實際上是對經濟學的否定。」我可以再補上「也是對《原富》的扭曲」這句話。因為《原富》被認為最重要的是傳達「看不見的手」或「市場機能」理念,但當前通行的經濟學教科書往往將「人的理性行為」作為市場機能的必要條件,且將「人」予以機械化、模式化、量化、物化,這其實是曲解,畢竟市場機能之順利運作,不是靠人的理性行為,而人們經濟行為之趨於合理,卻要靠市場機能的自由運作,這其間的因果關係恰好被當今經濟學弄顛倒了,是有必要再好好從《原富》中仔細瞧個究竟。此外,市場機能的有效運作,「人際間」的「誠信」是必要條件,但《原富》並未對此著墨,何故?

《道德情操論》才是史密斯的最愛

  事實是《原富》並非史密斯的最愛,它是史密斯最重要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1759)這本書的附篇而已。由《道德情操論》書名即可顧名思義講的是「倫理道德」,而這也才是經濟學的「根本」。因此,更有需要閱讀《道德情操論》,也才能尋回經濟學的「誠信」本質。幸運的是,2007年1月這本書的品質優良中譯本也已在台灣面世了,新的譯名是《道德情操論》,而六百多頁的篇幅是需要一段較長時間來消化,加上《原富》上下兩冊各六百和四百多頁,是需要花費時間和心力消化,也才能真正的擁抱史密斯!想要提升心靈層次,尋回誠信、倫理、道德的朋友們,盍興乎來?

  翻開史料,可知史密斯是18世紀英國一位極其重要的倫理學家和法理學家,他曾在格拉斯哥大學講授「道德哲學」,舉凡神學、倫理學、法理學和當今所謂的經濟學都涵括在內。我們知道,當代經濟學幾乎不談論道德,之所以尊史密斯為「經濟學始祖」,是因為《原富》,但史密斯其實認為本書只是清粥小菜,道德哲學才是主菜。那麼,如果史密斯還是被認定是經濟學的始祖,當代經濟學應有必要大大的改頭換面,以「道德」作為基礎大幅修正,世人也有必要進一步認識史密斯。最好的方式是好好閱讀史密斯的這兩本經典名著,但這也許不可能,若有輕便通俗的簡單傳記應該是最理想的。

  有鑑於此,我才參酌各方有關著作,尤其是施建生教授和好友謝宗林的文章,綜合之後再加上自己的看法寫成這本《亞當.史密斯》。與《海耶克》、《弗利曼》兩本書一樣的,全書不加註解亦無參考文獻,夾敍夾議娓娓道來,期能貼近一般讀者,讓大家把「真人」找回來,讓沈淪、逼近毁滅邊緣的人間停止下沈,進而人心回升,大地重生。

  本書之成感謝李秀卿小姐的幫忙,而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及編校同仁的辛苦編校在此一併致謝,還盼讀者不吝指正。

吳惠林

謹識於台北

2016年8月8日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經濟學始祖的一生

一、簡單卻奇特的蘇格蘭家庭

1723年6月5日(這是史密斯的受洗日,其出生日期不可考),被稱為經濟學始祖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Edinburgh,Scotland)附近,法夫郡(County Fife)的柯克卡迪(Kirkcaldy)這個小商港、小漁村。亞當‧史密斯的父親也叫亞當‧史密斯,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柯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史密斯出生數個月前已去世,所以史密斯是他母親的遺腹子。史密斯從小身體就不算健康,但對書卻有極大的愛好。據說史密斯還曾在1726年被吉普賽人綁架,但不久後就被釋放。

史密斯的母親瑪格麗特‧道格拉斯(Margaret Douglas)是法夫郡史特拉森得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是史密斯父親的續絃。

兩人結婚不到三年就成為寡婦,她就將所生的唯一兒子以其丈夫的名字稱之,以紀念其丈夫。史密斯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若無特殊事故絕不遠離其母。

二、求學過程

1737年,史密斯在家鄉接受基礎教育結束,隨即遠赴格拉斯哥(Glasgow)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就讀,14歲上大學可說是大大的越級了。為何史密斯沒選讀較近的愛丁堡大學或聖艾特羅大學(St.Andrew University),可能是因格拉斯哥大學設有一個將來可以轉進牛津學院(Colleges at Oxford)的獎學金之故。格拉斯哥大學的規模很小,全校只有12個教授,依該校規定,每個學生經過五年,修完六種科目就可以獲得碩士學位。這六種科目分別是拉丁文、希臘文、道德哲學、邏輯學、數學,以及自然哲學。

在格拉斯哥大學就學時,史密斯勤奮用功,老師中對他最有影響的是哈奇遜(Francis Hucheson,1694-1746)。哈奇遜講授道德哲學,他是第一位不用拉丁語而用英語授課的老師,上課時不帶教材、不拘泥於陳規、講課生動有趣。這堂課奠定了史密斯在此一課程的基礎。哈奇遜也注意到史密斯的天賦,就將史密斯寫的一篇關於休謨(David Hume,1711-1776)當時出版的《論人性》(Treatise on Human Nature)的摘要寄給休謨。休謨看過後非常高興,就送一套《論人性》給史密斯,此後休謨和史密斯就建立了深厚友誼。

1740年,史密斯得到了赴牛津巴利奧學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進修的史內爾獎學金(Snell Exhibiton),史密斯就離開格拉斯哥到牛津去了。由於史密斯只在格拉斯哥大學研讀三年,沒有達到五年的門檻,因而沒有獲得格拉斯哥大學的碩士學位。史內爾獎學金是由格拉斯哥大學校友約翰‧史內爾(John Snell)捐贈的,為的是要培養同學將來去擔任蘇格蘭主教派教會,也就是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的牧師而設立的。在1690年,蘇格蘭教會由長老會(Presbyterian)主持,該項獎學金的宗旨就無法實現。到史密斯那個時期,所有獲得獎學金者都可自由進入牛津大學任何學院,專攻任何學科。當時共有五位獲得獎學金,每人可獲40英鎊獎學金,可以連續領11年。

史密斯又在1742年另外得到每年可得八英鎊五先令的華納獎學金(Warner Exhibition)。不過,在牛津讀書的費用很高,最節儉的學生每年至少得要30英鎊,而一般人則需要50英鎊。因此,史密斯在牛津的生活可說是十分清苦的。

牛津大學教授的薪資有其定額,係由學校所獲得的眾多捐款支付,與學校所收的學生數完全無關。史密斯後來在《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這本經典中就寫說「(這些教授)甚至連假裝教書的動作都不願做,根本就不上課!」、「學院與大學的措施一般都不為學生的利益而籌劃,而是為這些(捐款)的主人之利益而籌劃的」。這和格拉斯哥大學完全不同,格拉斯哥大學以教學為首要任務,教授的待遇和其所收的學生人數呈比例關係,每位學生需繳付學費給自己的任課老師。

雖然牛津大學的教授之教學不理想,史密斯有所抱怨,但他對巴利奧學院的圖書館卻很滿意,因為藏書豐富,非常充實。所以,史密斯在牛津六年,可說完全是自學得到的深厚學術基礎。史密斯研讀過一些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著作和法國文學作品,也讀了不少現代哲學著作。史密斯曾經因為房間裡藏有休謨送他的《人性論》這本著作,差點被牛津開除呢!因為該書主張「道德與政治的基礎是自利心」。史密斯在1746年就離開牛津,雖然他的獎學金還可維持五年,但1749年他就辭掉了。史密斯有沒有獲得牛津大學的任何學位呢?在牛津大學的畢業生名冊中找不到史密斯的名字,但約翰‧雷(John Rae)在1895年出版的《亞當‧史密斯傳》(Life of Adam Smith)中,卻記載著史密斯獲得了牛津大學的碩士學位(MA)。

三、教學生涯

離開牛津之後,史密斯就回到他六年未見的母親在柯克卡迪之住所。為什麼史密斯會這麼久都沒回家見母親?原來是往返旅費太高負擔不起之故。此次回家除了和母親團聚外,也希望一方面可以繼續作研究,一方面也期望找到合適工作以維持生計。兩年之後終於得到愛丁堡一些領袖人物的推薦,進到愛丁堡大學,從事一系列有關邏輯學和文學的公關演講。這些演講並不是愛丁堡大學任何課程的一部分,但有許多攻讀神學和法學的學生前來聽講,史密斯每年大約可以獲得一百多英鎊的報酬。

後來史密斯又為主修法律的學生增加了一系列有關民法的演講,聽眾中也有一些當地文化界年長的著名人士,所以史密斯的講演是相當成功的。就因為成功,當1750年格拉斯哥大學的邏輯學教授出缺時,史密斯就立即受邀出任,於次年正式接任。不過,在該年夏天,史密斯還都未曾教課時,該校道德哲學教授因病赴國外療養,他於是被邀在邏輯學之外再兼授這門課。同時,愛丁堡大學知道史密斯在愛丁堡的成功演講中還包括了法律和政治,因而建議他在道德哲學這一課中可以包括自然神學和政治。

也就在1750年,亞當‧史密斯的同父異母哥哥休‧史密斯(Hugh Smith)去世了,由他繼承了遺產。該年11月,原任道德哲學的教授病逝,史密斯於次年接任這一待遇較優的職位,此門課包括自然神學、倫理學、法理學與經濟學四種學門。史密斯覺得這一課程比邏輯學較有趣,但校方希望他繼續講授邏輯學和文學,他也就順著校方的要求。史密斯擔任該一職務長達12年之久,是一位備受歡迎的老師。雖然史密斯的口才比不上他的老師哈奇遜,但他說理清晰、講解詳盡,而且和哈奇遜一樣,史密斯對學生的學業非常認真、盡責,對於住在他學舍中的學生都予以個別指導,對於他們的健康和以後的發展都很關心。

史密斯時常想事情想得出神,絲毫不受外物干擾有時也因此發生糗事,他在擔任海關專員時,有一次因出神將自己公文上的簽名不自覺寫成前一個簽名者的名字。史密斯在陌生環境發表文章或演說時,剛開始會因害羞而頻頻口吃,一旦熟悉後便恢復辯才無礙的氣勢,侃侃而談。史密斯對喜愛的學問研究起來相當專心、熱情,甚至廢寢忘食。

1762年,格拉斯哥大學頒授法學博士學位給史密斯。除了在校授課之外,1751年之後,史密斯還擔任過學校的行政職務,而且還是一位頗為傑出的學校行政人員。史密斯曾擔任學校財務長六年,之後又曾擔任教務長與副校長,並出任解決校務長(Principal)和校長(Rector)之間職責糾紛的特別委員會的主席。凡是學校有對外界如格拉斯哥的議會或倫敦的行政部等機關,需要交涉和談判的情事都由史密斯為代表,成為學校的發言人。雖然史密斯時有心不在焉的毛病,但他對這項任務都能處理妥當。

史密斯講授道德哲學這一課都有講稿,除了自然神學沒留下任何資料外,其他三部門都有東西留下來。他在倫理學所講述的內容成為他在1759年出版的名著《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ats,台灣的最新譯本由謝宗林先生於2009年完成出版,書名為「道德情感論」)。史密斯的法理學直到1896年才由牛津大學教授肯南(Edwin Cannan, 1861-1935)編成《法理學講稿》(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而史密斯當時所講授的經濟學後來就發展成為他最著名且最主要、在1776年3月出版的《原富》(一般都譯為「國富論」,但這個譯名並不妥當,第三章對此會有詳細說明)。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討論,影響所及除英國外,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而史密斯被後人尊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自從《道德情操論》出版之後,史密斯的聲譽就日益崇隆,因為這本書不但在英國受到好評,甚至在歐洲大陸都獲得極大的讚揚,該書也讓史密斯擠進英國頂尖哲學家行列。休謨就將該書贈與許多友人,其中一位是當時極為重要的人物查爾斯‧唐善德(Charles Townsend, 1725-1767)。唐善德讀了之後深感佩服,他在1755年與寡居的達爾基思伯爵夫人(Countess of Dalketh)結婚,伯爵夫人的長子巴克勒公爵(Duke of Buccleuch)正在伊登公學(Eton)就讀,唐善德就想等他這位繼子在伊登告一段落後,請史密斯當巴克勒公爵的導師,帶他到歐洲遊學數年以增長見聞,當時英國貴族子弟到國外旅行是應受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唐善德告訴休謨這個構想,休謨就告訴史密斯此訊息。

四年後唐善德就正式寫信給史密斯提出聘約,每年薪俸500英鎊,整個旅程結束後每年支付養老金300英鎊。這個條件比史密斯在格拉斯哥的待遇要好的太多了,史密斯在格拉斯哥大學每年的收入很難精確的計算,因為一部份要看他每年能收多少學生而定,但粗估只約在150到300英鎊之間,所以史密斯自然就接受了。史密斯是在1764年3月1日向格拉斯哥大學提出辭呈,結束了教授生涯,開始遊學歐洲。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