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生命最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

作者:胡展誥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7-13

--------------------------

導讀:作者胡展誥

◎內容簡介

 每一次的諮商,都是一種修練!

心理諮商是什

關起門來的諮商究竟怎麼進行?

 

 其實心理諮商一點都不神秘,是人與人心交會的互動,

 充滿了許多令人思考與感動的故事……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在騎摩托車工作的旅途中,與許多人事物相遇,他在《遇見,生命最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這本書中分享了在諮商歷程中遇到的困境、個人思考方向與因應方式,以及在這些經歷當中被喚醒的回憶。

 閱讀本書,看了這些故事之後,或許也能理解,諮商師往往能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同時也理解自己、療癒自己。

 《遇見,生命最實的力量》不是一本詳盡解說某個諮商學派理論的專書,不會有完整的治療案例解說,當然,也沒有關於「某種心理問題該使用種正確解決方法」的罐頭知識;然而,每一則諮商故事,都讓人深深體會到年輕諮商師不斷自我覺察、臻至完善的修練。

 ○心動推薦

  閱讀一個又一個心靈相遇的故事,讓我們彷彿親臨其境,有著行萬里路的厚實體悟。── 林祺堂(資深諮商心理師)

  每讀一段故事,像是開一道門,光透進來的角度提醒著某一塊,連結起求學過程的某些故事。── 蕭賀碩(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

◎作者介紹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育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

  1984年出生於東縣沿海小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喜歡騎車到處亂晃,偶爾也會搗亂作怪。放假時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到菜市場幫忙家裡賣雞和滷味。

  2014年在台南的山區展開諮商工作的旅程,在工作中同時實現了可以騎車亂、也能聽見許多生命故事的夢想。

  目前新竹市學諮中心專任諮商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在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所撰寫親子養與心靈成長文章,刊登於各報章雜誌及網路平台。

  FB專頁:遇見嘿狗狗

◎目錄

推薦序

別祝福他人生命一帆風順(林祺堂,資深諮商心理師與督導)

諮商提供了一個信任的可能(蕭賀碩,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

自序:神秘的諮商心理師

力量一:掘內在的潛能

1神明認證的歹囝

2看穿相,或者陪伴言?

3長出內在的力量

4充滿挑戰的旅程更得一遊

力量二:跳脫問題的框架

5餐上的戰爭

6寂寞星球

7來自神明的指示

8「無標籤」生活,人人有責

9留一個下台階

力量三:珍視正向的能量

10炸彈粽子

11無法勝利的棋局

12「沒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13找回最單純的美好

力量四:覺察關係的內涵

14沉默的聲音

15用眼淚練習的愛情

16諮商守則二條:不作弊、不超速

17再見了,最親愛的

18捨得,捨不得

後記:把話說

◎序

 推薦序:〈別祝福他人生命一帆風順〉──林祺堂,心靈魔法師

  坐在面前的女大生整理上一段諮商經驗,娓娓道出:諮商師的很特別,他是世界上最了解的人,卻對他一點都不了解!那眼神訴說著心裡面滿足不了的渴望,好想多了解一點就在面前陪伴自己、可以說出心事的人。

  對許多前來整理生命經驗的來談者而言,諮商心理師是很神秘的一個職業角色。一段好的諮商經驗,歷經從挫折中長勇敢、邊退縮邊前進的艱辛歷程,面對那願意聆聽、那麼願意了解,給出包容、給出善解的心理師,那份心靈的觸動是震撼的,同時也會有很真實的好奇。好奇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人?好奇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就像曾有一位心理相關科系的來談者這樣對我說,跟祺堂老師諮商喔,就像聊天一樣,你想要聊的都會聊到,會有滿足感,但是若要觀察他到底運用什麼技巧?很難!

  與展誥認識是在中央大學諮商中心,那時我是資深兼任諮商心理師,他是實習諮商心理師,有過幾次珍貴的督導經驗。督導歷程中,這位高高帥帥的大男生,帶著厚厚一疊督導資料,詢問我一個又一個很有水準的問題,一雙靈澈又專注的大眼睛,彷彿要把所有可能的學習都放進他的腦袋中。我內在的OS「哇~~這觀察力很敏銳喔,哇~~怎麼快就有這有深度的看見與反思?!這是一段很美好的相互學習,我見證了展誥這一位菜鳥心理師的航之旅。

  展誥在書分享的故事,反映了他生命的觸動與厚,每每總能讓我駐足停留欣賞。那平實、深刻加一些些詼諧的故事風格,讓我忍不住要一直按讚。現在可以集結成冊,是讀者的幸福。若走過三萬公里的旅途,會記得什?展誥用心記錄下與來談者的觸動與反思,那一句句的反芻,讓陪伴者的生命更有感覺、更有深度。特別有共鳴的是展誥說,生命修練不能倒著走,所以莫忘初衷。初衷喚起,生命的動力就容易燃起。有些時候我們走得太久或太遠,就很容易犯下一種知覺上的慣性毛病,忍不住希望用長者的成熟體會要求年輕的孩子也馬上做到,這瞬間長大的不合理期待,想想,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我們必須回到生命是慢慢成長、逐步發展的脈絡中來理解,才可能給出不急切的接納、等候與陪伴。

  一位宗界的聖者分享他生命中在做的兩件事情,很得學習心理諮商的人參考。一是用心把自己的生活活好;二是讓來到他面前的人,可以看見自己生命中的美好。諮商是生命陪伴生命的歷程,愈富的生命體驗,愈有可能給出有深度的陪伴。在這本心靈筆記中,作者用很多自我提問的反思,讓生命的相遇變得更有意義。讀者不妨跟著作者一起困惑、一起思考,一起成長。人遭逢困境時,最想被了解的是什?我們怎麼給出這了解?對方會怎麼收?怎麼樣的陪伴才會讓人發現自己的價?人什時候得被愛?陪伴時,關注的是問題,還是人?與對方談完話,有敬佩的地方?戳破對方言是了幫助他或者證明自己很厲害!?閱讀一個又一個心靈相遇的故事,讓我們彷彿親臨其境,有著行萬里路的厚實體悟。

  別祝福他人生命一帆風順,這是很惡毒的祝賀詞。這句話是我說的。生命的智慧通常不在順境,而往往在逆境,困惑與成長是相生詞。一帆風順的祝福,會讓人誤會平順的一生才是幸福的假象。來談者的一個個困惑,都藏著智慧,心理師的任務就是開這個智慧。生命從來都不缺乏困境與挑戰,在向前邁進的同時,請讓我們在陪伴中長出一個又一個的智慧與勇氣來面對

推薦序:〈諮商提供了一個信任的可能〉──(蕭賀碩,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

  時間往前推進,機車的大燈往前照明,風呼呼吹,從山頭到山頭。一閃即逝什在新鮮的腦袋裡翻騰,節奏打在心跳的後拍提醒,接近著,那些不斷向前而獲得的與失去的。

  在展誥的文字裡,想起自己的製作助理菜鳥歲月。抱著工作用的盤帶,騎著小50,往來錄音室之間。不斷用發亮的眼睛把那些不的記下,等工作到一個段落,追著前輩討。在旋律書寫之外的技術層面,專業養成與耳訓練,無法用考試或頭銜衡量的一切,是經驗,是功夫,是實。那些在簡陋的房間用陽春的錄音器材寫下的歌錄成的demo,如今都不可能重複了。!原來那時的我這想,還好記錄了下來,即使再不完美

  每讀一段故事,像是開一道門,光透進來的角度提醒著某一塊,連結起求學過程的某些故事。如果當時有諮商的幫助,也許會不一樣?身心平衡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得來不易,需要高度的自覺,停下來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有時候會發現同樣的訊息已經出現了好幾次,只是把身體視理所當然而忽略。每天花一點時間誠實地跟自己相處,一分鐘就好,好好呼吸,感受自己的呼吸,需要調整的可能就會浮現上來。

  家庭,學校,生活的累積,型塑出我們的形狀,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形狀。面對不容易的時刻,有時候自己也會做出出乎意料的事。諮商提供了一個信任的可能,在感性的陪伴與傾聽裡有著理性的學術基礎與分析,在談話中找回或重新建立自己的形狀,不是特效藥,卻能更根本地從內而外。諮商是一個私密卻寬廣的空間,把問題丟出來,把自己交出來,我是安全的,說出來更有解決的機會,我需要幫忙,沒有人會因此評斷、標籤我。

  充滿感情的筆,謙遜與勇氣,相信這些故事在養迷思方面很有幫助。祝福展誥在諮商的路上愈發實,初衷隨行。

 自序:〈神秘的諮商心理師〉

  近幾年來,「諮商心理師」這個名詞就像是街口巷弄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一樣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凡小學到大學、社會福利機構、路邊診所、公司企業的人資部門、書局暢銷排行榜、報章雜誌或者電視節目等,都可以看到諮商心理師的身影。

  這些諮商心理師當中,有些專精於陪伴夫妻一起探索與釐婚姻關係、有些擅長告訴你怎麼教小孩、有些引導討論如何選擇科系或職業,有些甚至會帶著從繪畫或各式牌卡去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或成長經驗。不管是一種,聽起來好像都蠻專業的。

  大也是因這個職業經常散發出令人敬佩與嚮往的專業形象,因此近十年來,吸引了數眾多的學生踴躍報考國內、外的心理諮商究所,希望能躋身這一個神秘的工作領域。

  的確,在許多人的印象裡,諮商心理師似乎是一種穿著光鮮亮麗、一邊聽別人說話然後一邊回話就可以輕鬆錢的多金行業。他們有著過人的直覺和高深的讀心術,好像只需看看一個人的樣貌或者聽他們說幾句話就可以看穿這個人的心事或秘密。而且這些出現在大眾媒體的心理師們,好像都有相當厚的專業素養以及諮商經驗,因此從他們口中講出來的內容就更令人覺得有說服力了。

  但是,這些心理師是打從一開始就這「厲害」的

  那些沒有出現在螢光幕前、剛開始執業的菜鳥心理師是怎麼工作的?在裡工作?在那些關起門來的諮商室裡都在進行什事情?菜鳥心理師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困難的當下,他們在想什呢?

  很少人會主動提起這件事,因在這個極度講求專業的領域裡,大家都期待自己能以專家的姿態現身、向大眾傳遞精闢獨到的見解,並藉此自己爭取更多曝光或工作的機會。

  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面對心裡那些不舒服的部分,誰會希望把自己交給一個專業正要起步、生命經驗甚至比自己還稚嫩的心理師?會不會談完之後反而讓自己更受傷?

  我還記得擔任實習心理師的那一年,許多走進諮商室的個案都會直接表明:「我不想要被排到實習心理師。」正在班、負責派案的我聽了著實五味雜陳,雖然很想幫助他們,卻因此不好意思把自己安排他們的諮商師。

  然如此,那我還要特別提菜鳥的經驗呢?因我認:每個人在某個領域都只會當一次菜鳥。

  修練,是一條很難倒著走的過程,亦即當經歷過了某些歷練,只會理所當然繼續朝著「更資深」的方向前進;一旦離開了菜鳥的身分,就很難再回到菜鳥的思維,甚至忘記自己曾經遇過些困難、當時是用什方式突破困境?而慢慢地累積許多經驗之後,資深的我們開始會用一個專家的角色說出許多令人敬佩的專業內容,卻忽略了這些內容和下班回家疲累不堪的家長、每星期超鐘點超到爆炸的老師,或者根本付不出諮商費的個案可能隔著一條銀河系般那遙遠的距離。

  這不是說當一個人成專家之後就會變得很難與人溝通,不是的。

  只是當我們在某個領域鑽太久之後,免不了會習慣從某個視角來看待所有的事情,但那樣的角度卻未必能符合所有人的價。久而久之,那些原本我們想要學習來靠近人群的學問,到後來卻讓我們跟人群、跟自己變得更遙遠。所以許多人在成長的路上會發現自己一直都是那努力學習、打,但是走著走著卻對自己愈來愈陌生,甚至忘了自己剛踏進這個領域的樣貌與初衷……。

  因此,我要調的是「莫忘初衷」。

  我認「初衷」的菜鳥經驗是很重要的。正因菜鳥對於專業的所知不多,因此他們所抱持的熱誠、一頭栽進未知領域探險的勇氣、在專業成長中所遇到的挑戰和思考的方向等等,都是源自於一個人內心那最原始、最純粹的本質,也是灌他往後成資深心理師的重要養分。我相信,很多其他的職業也都是如此。

  再者,許多面上的心理師都努力的告訴我們專家的想法與建議,卻很少有人分享一個新手在諮商工作中跌跌撞撞、困頓挫折,或者充滿辛酸的成長血淚史。

  我們都知道「理論是實務的基礎」,但是很少人在講完這句話之後會繼續告訴:「其實,從理論到實務之間還有一段無法省略、但令人狂的過程叫做:『實做→挫折→苦思→實做→挫折→……』」而這個循環可能要重複N遍之後,才漸漸能體會書上的理論是在講什?實務工作中些部分呼應了理論的些觀點?

  然後從此就可以過著童話故事裡幸福快樂的日子了?事情當然沒有這簡單。

  即使稍微能領悟理論和實務工作之間存在什樣的關聯,依舊需要跌跌撞撞重複修練上述的循環,經過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接著開始能比較熟練地用學過的理論與實務工作累積的經驗進行對話。而這樣的日子再經過N年,有朝一日當發現自己開始整理多年來的所學與經驗,並且慢慢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學說時,或許距離所謂「大師」或「專家」的階段就已不遠矣……。

  但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世武功也非一蹴可幾,從菜鳥到大師、從新手到專家,無疑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

  因此,進入這一個大家都竭盡所能提升功力的諮商專業領域,我想要把握住自己還是一個菜鳥的時光,用一個菜鳥的觀點寫下我在偏的諮商工作中與個案相遇的點滴與感動。

  然是用菜鳥的觀點來說話,想必說出來的也不會是很厲害的大道理,那到底該表達我的想法呢?我想起已經過世二十幾年的外公最常使用的「故事養法」。

  外公從小相當疼我,每當我調皮搗蛋的時候他總會將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然後隨著椅搖搖,一邊幫我打開一包小小的王子麵、一邊告訴我許多間小故事,然後從故事當中人處事該有的禮貌和道理。大也是這樣,從小就培養了我喜歡聽故事、長大以後也喜歡說故事的習慣。

  心理諮商是一經常會與不同生命故事相遇的工作,如果的故事感動了我,代表也觸動了我生命中的某些部,因著生命的相遇,我們在諮商歷程中生共鳴與理解。因此對我而言,諮商工作其實也像是一段段生命故事的交會,我們一起探索與理解故事當中的心傷委屈,也一起從故事當中找到耀眼的正向力量與溫潤滋養的能量;最終,我將陪伴發展出面對困境與挫折的力量。

  這不是一本詳盡解說某個諮商學派理論的專書,不會有完整的治療案例解說,當然,也沒有關於「某種心理問題該使用種正確解決方法」的罐頭知識。

  在這裡,我要分享的是我在心理諮商工作旅途中與許多人事物的相遇、在諮商歷程中遇到的困境、我的思考方向與因應方式,以及我在這些經歷當中被喚醒的回憶。看了這些故事之後,或許也能理解,諮商心理師往往能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同時也理解自己、療癒自己,而這一點往往也是讓許多人願意投入這個領域的最大誘因之一!

  另外,我也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更了解心理諮商是什?關起門來的諮商室裡面在做什?心理諮商一點都不神秘,相反的,諮商其實是許多人與人心交會的互動,諮商室裡經常充滿了許多令人之動容的故事。如果這裡面的內容能夠為你帶來一點點的思考與感動,那也將是我寫這本書最大的收穫之一。

  當然了要保護實世界的相關人物,所有的故事情節都已經經過了一定程度的重新組合與改寫、而每一個角色也都是用化名的方式來呈現。因此就算發現故事裡有好像很熟悉的人,請務必記得:那對、對、對不會是認識的那個人!

  諮商心理師是一種相當重視自我覺察的職業,在協助別人理解他自己之前,心理師當然也需要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理解。然這是一由許多故事交織而成的旅程,在即將要分享這一段段諮商工作筆記之前,就先從我自己的成長故事出發

◎內容連載

力量二:跳脫問題的框架

6 寂寞星球

正的寂寞不是因獨處,而是感覺到這世界似乎沒有人能理解

寂寞的咖哩

那是一個彷彿置身於地球之外的小行星,從市區騎車到這裡需要整整一個多小時的路程。

大片的綠蔭、寧靜的街道,以及三三兩兩坐在門口聊天乘涼的阿公阿們,構成了這個村落隨處可見的景象。傍,橘紅色的霞映在這個只剩下寂靜的小地方,太陽才下山,村子裡的店家就陸陸續續拉下鐵門。才不過上八點,整個村子就像進入了深度的睡眠,只剩下零落的狗叫聲和兀自閃爍的紅綠燈,像是在向經過的路人提醒這個村子還有呼吸。

他在國小的時候隨著改嫁的母親,一起來到這個地方重新開始生活。

他不愛念書、不準時上課,有時與同學打架,有時也會班上同學的東西,而且幾乎每一天都是到了中餐時間才會出現在室。

母親與繼父每天都會到外地工作,直到深夜才回家,放學後他就握著母親給他的生活費自己到村子裡唯一的麵攤或自助餐店吃飯。繼父厭倦了經常被老師傳喚到學校細數孩子在學校的種種行,有一次索性在電話這頭將他的聲音完完整整的傳遞給老師,嚇得導師從此不敢再打電話到他們家討論他的狀況。

我問他上學經常遲到?他說因為晚上睡不著,了避免被家人發現,所以他就從房間的窗戶跳出去閒晃,直到天空快要翻出魚肚白才又悄悄回到房間睡覺。有時候他自己一個人在空盪盪的大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有時候則是坐在村子裡唯一的便利商店前,用省下來的餐錢買一顆熱騰騰的肉包子,撕成小塊給和他一樣還醒著的流浪狗,順便也和說幾句話。

我說,那好像是一種叫做「寂寞」的感覺。他點點頭。

很寂寞,但好像也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那些所謂的信任與關愛,在一個人的世界裡全都是遙不可及的奢求。

黑夜裡,少了謾罵與責備的聲音,這世界安靜得像是只剩下自己。

「做人不必太認真啦……」他罕見地收起一貫的調皮,有些認地說:「反正也沒有人會了解。」

對於這種春期憂鬱的感慨,有時候我會選擇輕鬆以對。

「少年不識愁滋味,說愁。」了凸顯自己的特別、了宣示自己已經長大,所以在少年的書包或筆記本經常會看見用原子筆精心描繪的「愛錯」、「悔恨」、「惜緣」等充滿情性的字詞。

但是,此刻我卻只是靜靜地聽著。因我知道,這很可能是他在諮商室裡最難齒的一句話,也是讓他最難接受的現實。在這個家,他的聲音沒有容身之處。

他曾經使用各種方法表達他的想法與情,但忙碌的大人根本沒時間聽他說話,也沒空坐下來好好理解他。他經常會用一雙靈巧的雙手和不受拘束的創意,將許多壞掉的玩具回復原貌,將許多平凡無奇的東西變化出不同的玩法。幸好擁有這個專長,他常常能探索出許多好玩的事情來陪伴自己的寂寞。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依舊難抵寂寞的侵蝕,他說他開始覺得玩什都無聊,做什都覺得沒有意義,所以開始去破壞東西、東西。然後他頻繁地進出警局,直到最後被法院判了保護管束。

「我可以怎麼稱呼?」我問。

「隨便,叫我咖哩好了,我籃球超的。」他露出不可一世的笑容。

「那的導師或同學都怎麼稱呼?」

「他們跟我不熟。」他聳聳肩。

「那媽媽或繼父怎麼稱呼?」

「×,他們差不多快忘記我了?」

說實話,我很難想像一個孩子到底過著什樣的生活、經歷過些事情,會感受到自己居然被最親近的爸媽給遺忘了?

深夜,我在鍵盤上仔細敲下和他談話的諮商紀錄1,音響裡傳來萬芳的〈夜照亮了夜〉,悠然沉靜的旋律與歌聲帶我回到那一段有些慘澹的童年回憶:

夜是那黑,看不見悲喜界限

任誰都好累,春只剩一點眼淚

我變成了誰,不自由愛放逐靈魂

心死就不傷悲,明知愛很珍貴……

翹課打電動的國二歲月

國二那一年,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我除了第一堂課去補習班領了手提包與課本之外,其餘的時間完全沒有去上過課。每到補習的時間,我就提著包包,然後騎著踏車到附近的電動玩具店報到。

在那個電腦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上網必須透過電話撥接的方式,速度慢、費用貴,而且也不普及,更遑論有「網咖」這種地方了。當時我玩的是那種一大台機,投十元硬幣、可以透過搖桿和好幾顆按鍵,操縱畫面裡的飛機或人物,如果順利過關或打敗對手,遊戲時間就可以繼續延續。

一開始我是跟著同學一起去玩的,後來自己也到了一些竅門,許多同學都希望我能他們。突然間,我從一個只是會書、沒有什朋友的人,成了「會書、又會打電動的人」,身邊也開始圍繞著一群師長口中所謂的「壞學生」,在放學後請我他們打電動,交換的條件是他們承諾保護我在學校不受欺負,甚至幫我出氣。那種被眾人圍繞、被注視,甚至是被崇拜的感覺,滿足了我成長過程中常常是一個人玩、寂寞的感覺。

從「一個人」玩到「一群人」一起玩,從老是被罵、被忽視到被眾人崇拜,對我而言,那是多不容易的突破!

漸漸地,有些同學也開始翹課不去補習班,跟著我一起逗留在電動玩具店。有幾次同學們的爸媽剛好經過,所以他們翹課的事情就一一被發現。消息慢慢傳開以後,同學們開始被下了「不許和胡展誥來往」的禁令。

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隔壁班的陳大頭放學後跟我一起走進電動店時,被他早已埋伏在外的媽媽逮個正著。他媽媽當場大發雷霆、用力著他的耳走出去,一邊回頭看著我、一邊忿忿地對他說:「以後不準跟這種人當朋友,會被帶壞,知道!」

聽到他媽媽說的話,我當下完全住。記得陳大頭被媽媽一把走之後,整個電動玩具店只剩下我和正在噗吱狂扒便當的老。滿鬍渣、穿著泛黃汗衫的老一副無所謂的表情,連一句敷衍的安慰都省了下來,彷彿他對這種店裡常常上演的戲碼早已司空見慣。

空蕩蕩的電動玩具店裡,除了電玩機傳來的音樂聲之外,那一句「不許和這種人當朋友,會被帶壞!」像是跳針似地在我的耳邊重複迴盪著。突然間,眼前螢幕裡不管什招式、什關卡,對我都失去了吸引力。我停下了雙手、愣愣的看著螢幕,任由畫面裡的魔王輕鬆打爆我操控的服部半藏。

那陣子我覺得很愧對爸媽。畢竟他們雖然終日忙於工作,卻也沒有放任我們姐弟倆自生自滅,除了讓我們衣食無虞的生活之外,還相當關心我們的學習狀況,如果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聲名狼藉,他們應該會很傷心

但是即使如此,我還是天天往電動玩具店報到,繼續投幣、繼續打電動。有時候身邊依舊圍滿了同學,有時候只剩下我一個人。唯一不同的是原有的樂趣好像不見了,我只是重複著一種再習慣不過的動作。不去,好像怪怪的;去了,卻又渾身不對勁。

「世界上最令人感到徬徨的,莫過於發現自己正在進行一件找不到意義的事。」夢裡的白鬍子哲學家塔克坐在沙灘上看著夕陽,啜一口冒著熱氣的紅茶。

後來,令爸媽傷心的不是聽到同學的父母親怎麼評價我,而是補習班老師打到家裡的一通電話。

我記得很楚,那是一個星期六的夜,我依舊在補習時間準時背著補習班的包包去電動玩具店「上課」。因適逢學校段考,照常理講,補習班都會因要複習進度而延後下課時間,所以我在店裡玩了一個半小時的電動後,還刻意到外面四處晃晃才回家。

才剛停下踏車,站在門口的爸爸雙手交叉在胸前對我說:「今有去補習?」

「喔,有。」我心不在焉地回答,一心只想丟下補習班的袋子,緊和朋友去夜市。

「今天補習班?」爸爸的語氣突然充滿殺氣。

我立刻察覺到情況有些不對勁,但是一時之間還不太確定他到底是因今天的生意不好而生氣,還是發現了我的行蹤。但不管是一種,那當下如果承認翹課,鐵定會被毒打一頓。因此,極力否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今天補……補數學。」雖然下定決心要硬拗,我的語氣卻還是不免心虛。

「說!補什?!」爸的聲音之大,連隔壁鄰居都紛紛探出頭來關心。

「……」我站在原地,雙腿不停發抖。看來翹課的事情應該是被識破了。而且依照父親當下的憤怒程度,接下來不管我說什麼絕對都逃不過一場毒打。

「補什補?!老師打電話來說根本都沒去補習,給恁爸解釋看看!」爸爸氣得大吼,一手把我在家門口,然後一手抽出腰際間的黑色皮帶。

接下來,一陣凌厲的抽打如暴雨般落在我的身上。我閉上眼睛,避免到那幾個正在一旁「關心」這過程的鄰居。不像是以前那樣被爸爸到處追著打,那一次我只是愣愣地站在原地,然後一直掉眼淚。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做「解離」(dissociation)2,意思是指一個人雖然正在做某件事情,但他的想法、感覺、情卻完全不在這件事情的情境中。

一個很可能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的例子:在下班的路上,滿腦子思考著同事可惡的嘴罵著前面那些技術奇爛無比的駕駛,或者猜想著待會兒家裡餐上美味的餐,就這樣不知不覺之間,已經開半小時的車回到家門口了,但卻不會意識到自己剛剛是怎麼用右手換檔、用多少力道油門與煞車,或者如何抄了一個精彩倫的快車。換言之,並沒有全心全意在開車這件事情上,但還是順利完成了「開車回到家」這件事。

那個上,我清清楚楚看見父親生氣曲的、手臂上因用力而突起的筋、母親站在一旁默默哭泣,任憑皮帶在我身上重重落下又高高彈起……,可是我聽不到聲音、感覺不到疼痛,我的身體好像不是我自己的,我彷彿只是眼前這場挨打秀的觀眾之一。

父親一句句的責罵像是完全不留餘力的拳頭,一記記重擊在我沉悶的胸口。我倔,許許多多的不滿不斷湧上心頭。

自己不能像別人假日常常和同學出去玩感到氣憤,自己要做一大堆工作而抱不平,但是,我也自己翹課去打電動而對爸媽感到愧疚。

接下來,我有好幾天都沒有開口說話,不管是在家裡或是在學校。不是因對誰憤怒或賭氣,我只是不斷在內心困惑著這一年來,自己到底在做什

問我是不是的很愛打電動?否則怎麼像上了癮似地翹課、天天泡在電動玩具店裡?

老實說,「打電動」這件事情只有一開始覺得好玩而已。後來當同學們的爸媽開始批評我、對我生戒心,周圍的人群也逐漸散去時,電動對我的吸引早已蕩然無存。

從國小開始,因放學後要寫作業、因假日要到菜市場幫忙、因被同學排擠,所以我很少有機會和同學一起出去玩;上國中之後這樣的情況依舊,加上不知道怎麼參與同學的話題,因此我的朋友總是少之又少。

我很寂寞,也恐懼寂寞。

所以我離不開、也捨不得離開。我不知道一旦離開這塊曾經帶給我人氣與成就感的空間之後,我還能不能再一次找到像這樣的地方,還能不能再一次被這多人注意到。我很害怕,當圍繞著我與電動玩具的同學都散去之後,我會重新被寂寞噬。

在那一段寂寞的時光裡,我像是被擲到一個無邊無際的黑暗世界裡,任由身體毫無目的地漂浮、前進,或者停滯。即使還能呼吸,卻感覺到接近窒息的窘迫。

人都需要被支持與理解

「老師掰掰,下次見,不要太想我哦!」、「不然無聊的話,我也可以搭車去找玩。」、「不然改成一週談兩次也是可以……」每次諮商結束後,要騎車離開學校之前,咖哩總會跟著我走到停車場,然後揮手目送我離開學校。

看著摩托車照後鏡裡他那逐漸拉遠的身影,有時候突然會有一股寂寞的感覺湧上心頭。我覺得那一瞬間就像是時空轉,將這兩個國中男生的寂寞歲月重疊在一起。談著他的故事,彷彿又讓我感受到小時候那缺乏被傾聽、被理解的鬱悶。

「被理解」不只是認知層面的互動,更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情經驗,也是人類普遍都渴望能被滿足的需求。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重點不在於那酒有多陳香、多順口,而是遇到一個能夠懂自己、理解自己的人,是相當得珍惜的一件事情。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無時無刻不被這個環境賦予期待、被評價,然後也被拿來作比較,好像我們的行表現比我們這個人本身的價還要來得重要,我們的表現也決定了別人怎麼對待我,然後我們也就這樣默默接受了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即使無奈、即使受傷,因這一切都是依照我們的表現所「換來的」。

可是,我們都期待著可以被他人理解。

我們都需要有人可以理解那些週末無法陪伴家人,突如其來的加班是我們自己不願意、也無法由我們來決定的;我們都需要人可以理解那一段走到後來最終必須以分手收場的婚姻不是因誰的錯,而是努力許久之後的決定;我們都需要有人理解我們不是一個沒有夢想的無聊大人,只是後來了家庭,我們必須花更多的心思在承擔現實的責任,但其實我們的內心一直住著一個充滿理想,卻總是選擇委屈自己的小男孩或小女孩。

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對於那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兒童,或正處於價衝突階段的少年而言,能被理解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看似偏差行背後的需求與目的。

不要我貼上暴力與衝動的標籤,我希望了解我只是不懂怎麼表達情

不要罵我不知長進,我好想要也能得和朋友玩在一起的很快樂、

不要急著指責我出門拖拖拉拉,我想要的只是理解我害怕去上學、

不要批評我得了讓蒙羞的憂鬱症,我需要的是們對我的接納和陪伴、

不要數落我連解釋都不會,我想要同理我不敢說出口的委屈、

不要罵我老是不想要回家,因的好害怕看到們兩個人架、

互相傷害彼此、怕們在我面前談到離婚,因……我不想失去最親愛的

們。

誠懇而不帶評價的理解就像是一雙溫暖而厚實的大手,能穩穩承接住一個人的低落、憂鬱、委屈、憤怒等負向情,並且適時給予對方支持與陪伴的能量。這樣的理解還像是什呢?我認這過程也很像是太極拳,除了用最柔軟的力道承接住那些烈的情,並且還順著對方的來勢借力使力,不但不去拒對方,甚至還協助他進行一段覺察自己的歷程。透過這樣的方式,個案人同時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被支持的,也能從中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

有許多心理學家及親子養專家都呼籲父母親:每天至少撥三十分鐘陪孩子說說話有利於提升親子關係。但家長們可能會感到疑惑:「三十分鐘?三十分鐘要做些什?」我想,這些專家們所謂「三十分鐘的互動」,大就是指上述這種具有理解性的聊天與陪伴

說到這裡,或許會有一些疑惑:「光是理解,就能有這大的效用?」

是的,我認光是不帶評價的理解,就會個人帶來很正向的感受。

個例子:「我知道生氣而出手打人,那時候一定很不舒服、很委屈……」一個孩子因憤怒而使用了「打架」這種不適當的方式來表達,但當他能被理解要動手(而不只是被處罰,或者被指責行偏差),憤怒的情就有機會被看見、被承接住。不知道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別人來對訴苦,只是專心地聽他說話、同理他的情但沒有給任何的解決方式,當他與聊完天時,卻像是重獲希望感,然後對感激不已。

或許會在原地:「?我有做什麼嗎?」但事實上,很可能已經在那段時間裡提供他被理解的感覺了。

一個人若覺得被支持與理解,就很可能會開溝通與合作的意願,接下來我們就有機會針對不適當的行與孩子討論,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狀況時,或許孩子一方面可以覺察到自己生氣的情,慢慢地也可以學習使用更適當的方式來因應。

不管是親子養或人際互動,讓對方保持與我們合作的意願,並且願意用更適當的方式來互動,這不都是我們最想要的結果

知道寂寞與被理解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嗎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在人際關係中遭受嚴重排擠的國中女生在諮商室裡這樣告訴過我:「知不知道什叫做寂寞?正的寂寞不只是因獨處,而是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人了解在想什。」

心理諮商小

關於諮商紀錄的撰寫,求保密,諮商師通常會在機構內就寫完當次的紀錄。有些機構甚至會設置寫紀錄專用的電腦,並且禁止上網的功能以確保紀錄不會外流。但我天天騎車穿梭在不同的學校之間,如果不把握時間記下來,等我回到辦公室早已忘了幾天前的談話內容。了避免忘記諮商的重要片段,在接案的途中,我會在便利商店找個隱密的角落或者上回到自己的房間盡快完成紀錄,並且謹保存。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1111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