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李鈞, 長鋏, 李耀東 等著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1-27

---------------------------------

導讀: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

   世新大學、北科大技職所兼任教授

◎內容簡介

2014年1月號《遠見》雜誌報導本書作者李鈞

 中文世界第1本關於比特幣的書‧比特幣基金會、知名經濟學者一致推薦

 *徹底搞懂比特幣,看這一本就夠!*

  比特幣怎麼來的?「挖礦」是什麼?如何取得?如何交易?值得投資嗎?如何看待政府打壓?未來展望如何?

 *各國央行為什麼這麼怕比特幣?*

  比特幣終有功成身退的一天,但重點是:數位新時代徹底改變了金融與貨幣,在貨幣虛擬化、非國家化的過程中,以超發、貶值、舉債為手段的貨幣,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名人推薦

 維也納大學教授 朱嘉明

 比特幣基金會教育委員會前主席 霍斯金森

 《比特幣》雜誌通訊主管 伊莉莎白.浦勞熙

◎作者介紹

 ○李鈞──壹比特數位科技CEO,前第一財經新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互聯網金融與數位貨幣。著有《比特幣》、《數位貨幣》、《互聯網金融的框架與實踐》、《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3》等。

 ○李耀東──零壹財經副總經理兼研究總監,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互聯網金融機理與P2P借貸、虛擬貨幣、新型財富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3-2009年於中國科學院聲學所擔任博士後、副教授,從事智慧系統相關的研究,專著《社會智慧與綜合集成系統》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專案。2010-2013年為德卓恆(廈門)軟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技術總監。

 ○長鋏──新生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物。2006、2007、2008年連續3年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著有科幻小說集《麥田裡的中國王子》等。比特幣資訊門戶「巴比特」創始人。

 ○喻峰──騰訊公司技術安全工程師。

 ○蔡卓斯──大陸某國企駐美代表。

 ○宋歡平──比特幣投資人。

 ○袁維──大陸某高校講師。

自序:〈對一種思想與生活方式的信仰〉──壹比特數位科技CEO  李鈞

  很高興我合著的《比特幣:過去‧現在與未來》能在臺灣出版。我看過許多去臺灣旅遊的攻略,看過臺灣的一些電影,也讀過關於臺灣的書,但從未去過臺灣。不過,對於比特幣世界的人來說,臺灣並不陌生。世芯電子和台積電是比特幣晶片領域設計和流片領域的佼佼者。這兩家公司都在臺灣。

  我想簡單說一下我寫作本書的動機和過程,以及我對比特幣一些粗鄙的看法。

2013年5月,我和長鋏商量開始寫一本關於比特幣的書,之後我們各自的朋友陸續加入。在寫這本書之前,我們在現實中素未謀面,甚至觀點迥異,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彼此信任,以開源社區的方式共同創作。我們可能是中國國內最早關注和參與比特幣實踐的群體,也在努力傳播比特幣的思想。我們翻譯了大量技術論文與虛擬貨幣相關的報告,傳播去中心化自由貨幣的理念,只希望彼此之間能建立共同的資料基礎,並認真思考比特幣及其思想。

我們憑著熱情和篤信,學習哈希演算法和非對稱加密,閱讀奧地利學派和貨幣理論,重拾讓人抓狂的英語文獻。當然,我們也都參與了比特幣的實踐──挖礦、交易、支付、傳播、衍生市場等。比特幣不僅是一種金融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真實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軌跡。就像長鋏說的:20歲之前,我還能被第一推動、太空、量子論之類的科技名詞鼓舞;20歲之後,我發現,與其在文字中構思那些未來的場景,不如親身投入一項足以改變世界的技術或思想,無論結果如何,這一過程著實美妙。

  在這樣的想法下,長鋏建立了比特幣中文社區巴比特,是重要的比特幣思想傳播陣地。我和我的朋友「七彩神仙魚」、「暴走恭親王」合作成立了「壹比特數位科技」,從事數位貨幣的資訊傳播、資料挖掘和工具研發等,希望能為行業生態建設貢獻力量。兩位夥伴有著神奇的網名,性格迥異、年紀不等,是網際網路普惠平等的思想和去中心化的理念讓我們走到一起。

  比特幣能否改變世界?假如衡量標準是比特幣是否在短期內替代法幣,那我認為其結果是不能的。但是,比特幣僅僅是一種貨幣嗎?我覺得也不是,也不該是──可能改變世界的是比特幣的技術和思想,而不局限在貨幣的範圍內。把比特幣僅看作一種貨幣,而不是一種革命性的思想或一整套交易架構和生態,那顯然是小看了比特幣。即使把它的影響限定在更廣的金融領域,也未必是合適和恰如其分的。這一點,相信讀者在閱讀中也會發現。

  發軔於思想,不拘於形態。我從不篤信某種形態和表現,相信的只是原則和思想。對於狂熱的比特幣信徒來說,比特幣的未來就像數學公式那樣清晰明瞭。他們甚至排斥「信徒」的定義,因為數學不是一種信仰,而是一種認識論。而對我來說,信便能,不信便不能,就像新教所講的「因信稱義」。我們只是嘗試搭建一個讓大家足夠相信的邏輯基礎--當然,最符合邏輯的不一定是最終存活的。

  比特幣之於我們的吸引力,正如1950年代實驗室裡的巨型機對麻省理工學子的衝擊,70年代車庫裡的微型機對輟學大學生所釋放的魔力,這種毫無來由的沉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奉行與電腦本身雅致的邏輯相一致的理念--開放、平等、協作、分享,以及不惜一切代價親自動手改進機器並改善整個世界。這種理念本身是年輕、不羈與自由的,抱著對世界的誠懇與善意。年輕、瘋狂和自由,這足以讓我們不遺餘力地推動比特幣的發展。

  比特幣是一個新事物,大家對它的看法也不盡一致。本書無意表達絕對正確的觀點,而只在於展示一種新思想,它或許是一種潛在的未來,或是一個玩笑,或者什麼也不是。這應該是全世界第1本關於比特幣的書,我們也盡可能討論比特幣的所有重要內容,並形成相對系統性的論述。

  感謝朱嘉明老師分享他的觀點,以及對我的信任和幫助。感謝比特幣基金會成員的真誠推薦。感謝耀東老師在全書統稿和修改過程中做出的重要貢獻。感謝遠流出版社和吳家恆先生,謝謝你們的辛苦工作,讓本書得以在臺灣面市。

  最後,若是本書能為臺灣的朋友提供關於比特幣基礎資訊的認知,當屬我們最大的榮幸。而比特幣行業發展速度極快,我們未能及時更新資料到當前時間,深表抱歉。

內容連載

01初視比特幣

比特幣的誕生

上帝區塊

從誕生那天起,比特幣就註定是一個充滿神奇色彩和頗多爭議的事物。比特幣裏面包含了密碼學、經濟學、政治學、貨幣學、電腦技術等前沿的理論和技術。

2013年年初開始,伴隨著價格的瘋狂增長,比特幣頻繁出現在各種科技和主流媒體的報導中,轉眼成為時下熱門的互聯網金融領域最神秘的一部分。由於知識結構的局限性,很多人花了很長時間進行研究,但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很多人還在疑惑,比特幣究竟是一場顛覆現有金融體系的偉大的互聯網金融試驗,還是一個由極客主導的龐氏騙局?

比特幣這個概念最早由中本聰於200811月在一個隱秘密碼學討論小組中提出。當時,他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隨後,他又開發出最早的比特幣發行、交易和帳戶管理系統。

隨著200913日中本聰挖掘出第1個區塊鏈(blockchain),最初的50個比特幣宣告問世。至此,比特幣這套系統可以算是真正誕生了。那時,又有誰能夠想到,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比特幣會被這麼多人接受和喜歡,會以這麼迅速的方式從極客圈走向社會大眾,會以這麼兇猛的價格增長方式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呢?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數字貨幣理念就一直是熱門話題,但面臨著如何解決偽造和重複支付等重大挑戰。數位貨幣只是單純的資訊,怎樣才能避免人們輕易地進行複製粘貼,然後隨心所欲地進行支付呢?這一點至關重要,但解決起來困難重重。

在比特幣出現之前,比較常見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中央結算體系,對所有交易進行即時記賬,同時確保人們使用過的電子貨幣不能再重複使用。這就需要一個有信譽的第三方機構來管理整個體系。日常生活中的銀行系統都是採用這樣的中央結算體系。

比特幣卻通過公開分散式帳本的方法來避免重複支付,完全摒棄了需要第三方機構管理的架構。比特幣所有的歷史交易都通過塊(blocks)的方式記錄進帳本,這個帳本並不保存在某個中央伺服器中,而是全網公開,保存在每個接入比特幣網路的電腦上。

一條完整的交易指令被發出後,資訊就在整個比特幣網路內快速傳播。網路節點開始計算該交易是否有效(即帳戶餘額是否足夠支付),並試圖生成包含這筆交易資訊的塊。當累計有6個塊包含該筆交易資訊時,才被認為驗證通過,正式確認交易成功。

供應機制

新的比特幣是通過運行軟體製造出來的,從表像上看,這種貨幣供應機制與金銀等貴金屬貨幣的供應機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常被形象地稱為「挖礦」,而挖礦的人則被稱為「礦工」。也有人認為這個創造過程與遊戲裏面打金幣非常相似,因此形象地稱之為「打比特幣」。

挖礦的本質就是爭奪記賬權。在比特幣的世界裏,大約每10分鐘會在全網公開的帳本上記錄一個資料塊,這個資料塊裏包含了這10分鐘內全球被驗證的所有交易。而確認這個資料塊的權利是需要搶的,每搶到一個新的區塊就允許獲勝者向自己的帳戶增加一筆金額作為獎勵。如果這10分鐘內某個礦工沒能搶到記賬權(原則上每次只能有一個礦工搶到),他就等於白折騰了,重新進入下一輪爭搶記賬權的過程。

而爭奪記賬權的辦法其實就是大家玩一個叫作哈希的密碼學遊戲,其具體演算法是SHA-256(一種典型的安全散列演算法)。

由於哈希計算結果的隨機性,沒有辦法優化演算法,只能從零開始一直往上運算,誰的運算能力強,誰就越有機會率先找到這個數字。因此,「發現」新資料塊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個人計算能力與全網計算能力總和的比較之上的。

在比特幣網路中,新幣的生產速度是預先設定的。每個交易區塊的生成時間保持在10分鐘左右,最初每成功搶到一個塊的獎勵是50個比特幣。區塊鏈的規模每達到21萬的整數倍(每4年會達到1次),成功搶到塊獲得的獎勵便會減半:先從50個比特幣減少至25個,再從25個減到12.5個。以此類推,大約到2140年整個系統將產生2100萬個比特幣,達到事先設定的總量上限。之後比特幣將不再增加,比特幣礦工的收益將由轉賬手續費支付。

截至201392日,已被開發出來的比特幣總量為1164萬個,考慮到早期的開採者沒有意識到比特幣的價值而造成的一些丟失,預計現在的比特幣總量在600-800萬個。

創始人是誰

比特幣的創始人化名中本聰,但直到現在,他的真實身份依然撲朔迷離。有的只是無盡的猜測,甚至連是不是日本人,會不會是一個組織都難以考證。大家只知道,他肯定至少是一個超級優秀的演算法工程師和程式師。

中本聰很少透露自己的資訊,網上簡介顯示他在日本居住,但電子郵箱位址卻來自德國的一個免費服務站點,穀歌上也搜索不到他的任何資訊。

他之前在網上談論的話題都只限於源代碼技術討論。2010年12月5日,在比特幣使用者開始要求維琪解密接受比特幣捐贈後,他卻在比特幣論壇裏發帖說:「這個專案需要逐步成長,這樣軟體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我呼籲維琪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幣,它還是一個萌芽階段的小型測試社區。在這個階段,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只會毀了比特幣。」

格林尼治時間2010年12月12日6點22分,就在他發帖爭辯維琪解密是否該接受比特幣捐贈問題7天后,中本聰在論壇上發了最後一個帖子,帖子中談到軟體最新版本的幾個無關緊要的細節。之後,他就從論壇消失了,他的郵件回復也變得不穩定,最後完全終止了。此後,中本聰只與少數幾個人保持聯繫,作為後來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領導人的加文•安德列森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4月26日,安德列森告訴比特幣開發團隊的其他成員:「中本聰今天早上提議,在公開談論比特幣時,我們應儘量回避”神秘創始人”這一話題。」隨後,中本聰甚至連安德列森的電子郵件都不再回復了。

神秘的中本聰徹底消失了,比特幣愛好者對他的離開感到悲傷和不解。而中本聰的「孩子」──比特幣──卻以強大的生命力茁壯成長。

為了紀念他,有人開發了一種以比特幣作為投注籌碼的博彩小遊戲,即中本聰骰子。這個遊戲可以讓玩家選擇不同的贏面概率下注,完全隨機,無法作弊,是比特幣愛好者熱衷的小遊戲。2013年7月,這個小遊戲被一位神秘買家以126315個比特幣的價格(當時價值1150萬美元)收入囊中,成為比特幣行業第一筆大額收購案例。

對中本聰的猜測和遐想是比特幣愛好者頗感興趣的話題之一,這不僅增強了比特幣的神秘感,而且給陰謀論者提供了很多素材。

望月新一就是中本聰嗎?

關於中本聰,有人懷疑這是由4家知名科技公司名字拼湊起來的,即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Motorola)。有人懷疑他的國籍,因為他的英語太地道了,簡直毫無瑕疵。還有人懷疑這是有著某種未知目的的神秘組織,可能是穀歌甚至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團隊。

2013年5月,電腦科學家、「超文本」概念的創造者泰德•尼爾森在美國知名線上視頻網站YouTube上爆料,中本聰的真實身份是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望月新一,瞬間引起轟動。不過他未能提供任何證據,只是根據一些跡象推斷而已。視頻中,尼爾森對望月新一極盡溢美之詞,稱他為偉大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電腦學家,甚至認為他應該因為比特幣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數學領域,望月新一可謂大名鼎鼎:他16歲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本科,23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

2012年8月,對數學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未解猜想--ABC猜想獨立思考了20年後,望月新一在數學系主頁上貼出了4篇總長度達512頁的艱深推理文章,宣稱自己解決了這一猜想。由於文章內容太過艱澀,至今無人能夠看懂。哈佛大學曾經邀請他去美國講課,他僅回了一句「我的東西沒辦法給你們講懂」就沒下文了。

這樣神奇的人物與比特幣的特性著實吻合,因此儘管沒有明顯的證據,這一猜測也激發了熱烈的討論和驗證。有很多人表示驚訝與興奮,但更多人還是懷疑這種猜測的正確性:望月新一的確是一名出色的數學家,但怎麼可能開發出這樣一個勢必對現實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貨幣系統呢?

現在看來,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可能會一直是個謎。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4049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