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稅時代:何課不到他們的稅?揭露藏匿192兆的避稅天堂,21世紀貧富與權力分配之戰!》

La richesse cachée des nations

作者:加柏列祖克曼

原文作者:Gabriel Zucman

譯者:詹文碩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15-09-01

-------------------

導讀:寫樂文化總編輯 韓嵩齡

           

◎內容簡介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不平等,然而要縮小貧富差距,第步就是要去測量其規模到底多大!

 這場戰爭不只是國與國間的角力,而是公民們拒接受國家對逃漏稅無能力的假象,所進行的一場奮戰。

 「避稅天堂在宏觀經濟的統計數據中不斷重複出現,可是相關學術究卻付之闕如。於是我試圖理解大筆逃漏稅金額所代表的意義,企圖分辨合法與非法的部分、思考國家應如何面對此問題,並設計出21世紀的新稅制。」

 現今稅制的漏洞,令富者越富、貧者愈貧,有錢人想方設法規避稅金、導致稅收來源只能奠基於受薪小市民!藉由新的計算方法,作者祖克曼發表令人驚訝的數字:全世界有8%、近192兆台幣的私人資被藏到瑞士、盧森堡、維京群島、新加波、香港,這些資不但完全不用稅,而且總額不斷創下歷史新高!這是頭一次有如此全面性而透明的調,時間橫跨過去一百年以來的紀錄,空間遍及全球各國。

 合理、正義的賦稅制度,是全球下個世紀必須面對的公民戰爭!祖克曼除了將這些合法或不合法的避稅方法公諸於世,更提出建立全球金融合作機構、對於富人海外資與空殼公司預扣資本稅,以及以貿易制裁促使各國覺醒等防堵辦法。

 ★金融犯罪電影中的要角:追溯瑞士銀行的保密立法

  瑞士銀行與法國銀行不同之處在於:瑞士銀行會竊取鄰國政府的稅收。瑞士的金融業興起於1920年代,在法國二次決定對富豪加重課稅之後,1933-1945年間,外國人一共在瑞士開了220萬個新戶頭。事實上是先有大量新開戶才有銀行保密原則立法,並非是外界原本所知、被美化過的理由「保護被迫害的猶太人的帳戶」。

 ★解構逃稅金三角:維京群島、瑞士、盧森堡

  截至2013年秋天,存放在瑞士境內的外國人資達到63兆台幣,其中只有7兆多台幣是定存,多數客戶借由英屬維京群島的信託或空殼公司,隱匿實身,再投資法令寬鬆、全球基金數量僅次於美國的盧森堡,讓他們不用交一毛稅金。

 ★192兆與4.3兆兩個可怕的數字!

  根據至2013數字估算,大約有全球家戶金融資的8%、有約192兆台幣的資放在避稅天堂,其中僅不到1/5是以各種不同存款形式存放,其餘超過150兆台幣,則投資於全球的股票、債券、基金。以私有資本的平均年報酬率5%,並以各國的所得稅、遺稅、富人稅等稅率計算,每年各國政府因避稅天堂所生的稅收損失,竟高達4.3兆台幣!

 ★愛爾蘭與盧森堡的悲歌!

  跨國企業逃稅搞垮愛爾蘭:大企業因垂涎稅率只有12.5%的愛爾蘭,讓位於愛爾蘭的子公司以賤價進口,再調高天價出口,企業「假獲利」大增,雖令愛爾蘭的貿易順差一時間表現亮麗,但與本國的競爭優勢毫無關係,當地居民更無法受益──因全部要吐回去給在國外的跨國企業正所有人。再看盧森堡的貧富差距危機:只有50萬人口的盧森堡,2013年有1/3出,都用在支付給銀行外籍股東、基金持有人。從開始成避稅天堂的國家後,盧森堡活在貧窮門檻以下的人口比例多了1倍、房價翻了3倍,只有10萬居民的盧森堡市,房價跟倫敦一樣可怕。一個國家兩個世界,一邊是有不少外國籍的富裕銀行家、律師與會計師,另一邊是非金融業者的當地居民,盧森堡的育品質竟是所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吊車尾的國家。

 ★以往:對抗避稅天堂無效而漫長的戰爭

  1962年,戴高樂總統對摩納哥進行封鎖政策,讓設籍在摩納哥的法國人必須遵守稅的法律。歐盟2005年7月1日施行「儲蓄歐盟相關指令」,但只規範利息,管不到紅利,加上針對歐盟成員國盧森堡與奧地利的特許例外,讓該辦法形同虛設。其後雖有G20簽定「詢問制資訊交流機制」協議,但必須要有足事證烈懷疑本國人有逃漏稅的犯行,否則瑞士等避稅天堂國家就不需配合,反而加速資金匯出到簽署最少金融資訊交流協定的新興避稅天堂,像是新加坡、香港。2010年美國通過「美國海外賬戶稅收遵從法」,計劃讓外國銀行與美國稅捐單位之間,建立自動化的資訊交流機制,但因處分過輕,要逃過該法案稅金亦不是太困難。

 ★現在:必須有如同對抗溫室效應的決心!

  避稅天堂造成了「外部不經濟」,針對此一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庇古提出:課稅以彌補對其他國家造成的損失,此一念與染者必須支付賠償金的理由類似。建立全球金融資登錄機制是當前要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擔負該任務,整合分散各地的金融資料庫,包括各國的中央存放機構、以及登錄跨國證券的明訊銀行(Clearstream),由公權力管理,讓各國的稅捐機構能夠查到每筆資的所有人資訊。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扣2%的資本稅,再依照各國稅率進行退稅,例如法國的富人團結稅稅率只有1.5%,若依法申報可獲得0.5%的退稅,不到富人標準者可全額退稅,此可讓空殼公司、信託、基金、人頭等逃漏稅伎倆,全部落空。一旦資訊透明,各國稅捐機構及能針對資本利得進行課稅。

本書特色

 有錢人如何用「合法走的稅」到天文數字?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引起全球熱議「資本主義vs.貧富差距」,

 倫敦政經學院學者祖克曼,接棒公開「境外金融、避稅天堂」的百年報告,再掀「財富分配」話題!

 ▲解構逃稅金三角:維京群島、瑞士、盧森堡

  銀行保密原則有如溫室效應氣體,受影響的並非單一國家而是全世界──

  瑞士:外國人資達63兆台幣,保密條款掩護貪者!

  維京群島:空殼公司與匿名信託基金會的大本營!

  盧森堡:與企業暗盤交易,炒作國際基金!

  香港、新加坡:亞洲金融中心被歐盟列入「避稅黑名單」?

 ▲看歐洲人如何自己走自己的財富!

  希臘的國債至2015年初「才」11兆台幣,但據算,光是被藏在幾個「避稅天堂」國家的私人資本,竟高達192兆台幣!全世界每一年光是被避、逃掉的稅就高達4.3兆台幣!

 ▲大企業操弄營業所得稅,21世紀的新稅制該怎麼定才合理?

  Google、Amazon、Apple……這些國際科技龍頭與許多生技、製藥大廠,如何透過層層會計煙幕,成驚人的節稅巨人?營業所得稅全面性被操弄已是公開事實:美國企業申報的獲利,有一半集中在6個避稅天堂國家,至少讓美國政府營所稅短收30%!但避稅天堂不但影響賦稅正義,更是導致貧富差距、令經濟體系危殆的幫兇。下個世紀是否有機會成實現財富重分配、機會均等的最後一戰?

 德國、葡萄牙、西班牙、拉美、簡體中文、土耳其、韓國、日本、瑞典、荷蘭……

 多國搶購海外版權、普世關注議題!

名人共同推薦

 作家王伯達

 律師呂秋遠

 財稅專業立委、授曾巨威

 「泛科知識」總編輯、共同創辦人鄭國威

 法國媒體評論

  《十字報》(La Croix):讀這本小書,勝過讀十本金融全球化的科書。

  《新觀察家期刊》(Le Nouvel Obs):一項難能可貴的調

  《世界報》(Le Monde):最深入探討避稅天堂的一本書

  《經濟選項期刊》(Alternatives Economiques):精采倫的一本書

  《瑪麗安報》(Marianne):佳好書

  《解放報》(Liberation):今年必讀

作者介紹

 加柏列祖克曼(Gabriel Zucman)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助理授、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究員,正巧在全球陷入2008以來金融海嘯的時候開其學術究生涯,被法國《世界日報》譽「新潮流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國知名經濟學者、《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克提(Thomas Piketty)正是其指導,兩人長年致力於研究全球財富分配議題,引領注重實務與應用的經濟學新趨勢。

目錄

引論:對抗避稅天堂

解決之道其實存在

放任避稅天堂的代價

金融的象徵性力量

第一章:境外金融一百年

避稅天堂的誕生

逃漏稅是怎麼個逃法?

追尋失蹤的金融資產

瑞士版的大霹靂

伯恩首次遭遇危機

瑞士金融中心的黃金年代

來自新避稅天堂的假性競爭

維京群島-瑞士-盧森堡

瑞士金融的份量:1兆8000億歐元

第二章:各國短少的財富

全球家戶金融資產的8%

盧森堡的無底洞

7兆5000億還是21兆美金?

最低估算值

1300億歐元的稅收損失。

法國的個別案例

公共負債與隱匿的財富

第三章:前車之鑑

自動金融訊息交換於焉誕生……

做做樣子的「詢問制」資訊交流機制

嘉語剎事件的教訓

美國海外帳戶稅收遵從法值得期待嗎?

荒腔走板的儲蓄相關歐盟指令

最低估算值

1300億歐元的稅收損失

法國的個別案例

公共負債與隱匿的財富

第四章:該怎麼做?新的行動方案

金融制裁與貿易制裁

合理而實際的懲處方式

貿易關稅制裁的範例

盧森堡的個案

盧森堡:去留歐盟的問題

倡議建立全球金融資產登錄機制

關於資本稅

跨國企業的節稅行為

適合二十一世紀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結論:不是國家間的戰爭,是公民的戰爭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境外金融一百年

避稅天堂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

瑞士版的大霹靂

二次大戰以後,有項根深蒂固的傳說,由蘇黎世的銀行家廣為傳播,宣稱瑞士金融的崛起,是由於接收了逃離集權政府的新儲戶。對於如此主張的人來說,1935年開始施行關於銀行保密原則的法令,有其「人道」因素考量,他們主張該法令是要保護逃離迫害的猶太人。

例如,《經濟學人》雜誌就曾於1996年寫道「許多瑞士人以銀行保密原則為傲,因為其立法根源非常高尚,1930年代通過法令施行該原則,是為了幫助受到迫害的猶太人保障其儲蓄」。

然而,這樣的迷思早已被多項歷史研究推翻。根據沃爾克委員會的統計,1933年到1945年間,外國人一共在瑞士開了220萬個新戶頭。其中,約有3萬個(1.5%)應該跟猶太受難者有關。此外,根據貝傑與其團隊的研究發現,瑞士的金融開始大霹靂般的急速成長,是發生於1920年代,而不是在1930年代。

成長最快的兩個階段分別是1921-1922年間,以及1925-1927年間,也就是在法國兩次決定對富豪加重課稅之後。事實是先有大量新開戶,而後才有關於銀行保密原則的立法出現,而不是相反。

來自新避稅天堂的假性競爭

1980年代起,瑞士不再是避稅天堂的唯一選擇,倫敦在經歷過1986年的金融市場自由化之後浴火重生,新興的資產管理中心相繼出現:香港、新加坡、澤西、盧森堡、巴哈馬等。

相對於1920年代一直到1970年代,歐洲欲逃漏稅者只能選擇瑞士(儘管當時已經有幾個小型避稅天堂,像是摩納哥,但其分量微不足道),到了1980年代,資金的流失主要都是躲到歐洲、亞洲及加勒比海的新興境外金融中心。

根據最近的官方統計,截至2013年秋天,存放在瑞士境內的外國人資產達到1兆8000億歐元。其中約有1兆是由歐洲人持有,這個數字相當於歐盟家戶金融資產的6%。根據我的計算,這是史無前例的新高,顯見要核發死亡證明書給瑞士這個境外金融中心,尚言之過早,瑞士作為避稅天堂至今,從未這般繁榮。

維京群島-瑞士-盧森堡

與其說避稅天堂彼此競爭,不如說它們其實各自分工,專精在資產管理的區塊上。以往係由瑞士銀行家提供全套服務:實踐投資策略、保管金融資產、藉由帳號戶頭隱藏帳戶持有人的真實身分等。

如今,大概只剩金融資產的保管業務還完全掌控在瑞士銀行的手中,至於其他業務則外移到其他避稅天堂,像是盧森堡、維京群島或者巴拿馬,而它們彼此又合作無間。以下是現今資產管理價值鏈的整體運作樣貌。

大致上,投資已經不會直接由銀行本身進行,因為由「散戶」自己選擇股票或債券,然後指示銀行交易員買賣證券的時代已經過了。如今多數人將理財的操作面交給專業經理人,也就是基金管理人。

共同基金會藉由公開發售基金份額募集資金,再將基金購買者的錢投資到全世界,如此一來,他們一般可以獲得(若風險相當的話)比個別投資人更高的投資報酬率,因此投資人也就樂得專注在購買最有潛力的基金選擇上。然而,基金一般都不會設立在瑞士。現在歐洲人最常投資的基金全都登記在三個避稅天堂裡:盧森堡、愛爾蘭和蓋曼群島。

「傳統」的基金,例如法國有名的「可變動資本投資公司」(SICAV,一種公開募集基金)和「共同證券投資機構」(OPCVM,另一種公開募集基金),近二十年來就大量設置在盧森堡。盧森堡大公國這個只有五十萬人口的微型國家,竟因此而設置了全球第二多的基金,排名僅僅落後美國而已!

有興趣可以做個實驗:跟你的理財專員說你要購買基金,然後仔細閱讀基金的簡介,大該會有一半的機率發現該基金的總部設立在盧森堡。至於避險基金,那些或多或少都進行著彷彿特技般投資手法的基金,則多半設置在蓋曼群島,因當地管控投機性操作的法令特別寬鬆。至於愛爾蘭,除了有一些可變動資本投資公司和避險基金以外,也是貨幣市場基金設立的首選地。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愛爾蘭或者蓋曼群島。尤有甚者,在上述地點設置新基金的成本非常低,因此不難理解這三個境外金融中心何以會成功。相反地,在瑞士基金分發的紅利會被課以 35%的稅率,這條了防止逃漏稅而設置的租稅規定,造成了什樣的後果呢?瑞士的基金紛紛遷往盧森堡,當然,瑞士銀行賬戶的存戶,也都用放在日內瓦的錢買盧森堡的公開基金。

瑞士同時也將隱藏資持有人的實身分這項服務,交給其他避稅天堂。如今只有帳號的戶頭已經被防制洗錢相關法規禁止,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信託、基金會和空殼公司等。

1960年代,瑞士銀行中的每一個戶頭都由一組號碼代表,如今隨著金融業的日新月異,戶頭已變成是由一組字母代表。例如,銀行對帳單上出現的「第12345號戶頭」已經變成「ABCDE企業戶頭」,正的持有者還是無從得知,這些空殼公司並非設立在瑞士境內,而是位於一些登記成本低廉、快速又安全的避稅天堂中。至於信託業務,則是大英帝國中一些蕞爾小島的專利。

2013年,有60%以上的瑞士銀行帳戶是由登記在巴拿馬的空殼公司、英屬維京群島上的信託或者列支敦斯登侯國境內的基金會持有。重點是,英國的信託並不會和銀行保密原則生任何衝突與競爭,相反地,兩種隱匿背後金主的技巧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瑞士金融的量:1兆8000億歐元

自從1998年,瑞士國家銀行(BNS)會定期每月公布統計數字。這些獨一無二的數據(全球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發布類似的數據),先前一直沒有被善加利用,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秋天止,存放在瑞士境內的外國資總額達到1兆8000億歐元,此一數字和2009年4月,G20在倫敦高峰會中宣布「銀行保密原則已死」時的數字相比,成長了14%

隱藏在這些帳戶中的財富又是如何被運用呢?截至2013年秋天,情形如下。瑞士境內的1兆8000億歐元,其中只有2000多億是定存,其餘的都投資在金融資上:股票、債券,但更多是投資基金。這當中,盧森堡作資金首選目的地,就佔了約6000億歐元。

鑒此,瑞士銀行今日的客戶大宗是歐洲人,多數藉由設籍在英屬維京群島的信託或空殼公司持有資,讓他們的實身分被隱匿起來,就像以前用數字代表帳戶的時代一樣。他們最喜歡的投資標的是位於盧森堡的基金,因瑞士的銀行保密原則與盧森堡的寬鬆法令,讓他們不用交一毛稅金。

維京群島-瑞士-盧森堡:這就是歐洲逃漏稅現象背後的黑暗金三角。

第四章 該怎麼做?新的行動方案

金融制裁與貿易制裁

1962年10月12日的夜間開始,戴高樂派出海關關員,針對摩納哥與法國的邊界進行管制,此向摩納哥透露出直接且不容折扣的訊息:摩納哥要是不配合,法國就可能封鎖其邊界,讓摩納哥與世隔勢的作法立即見效,自從1963年起,生活在摩納哥的法國人,必須遵守與其他法國人相同的稅法規定。

儘管1962年的情勢與現在的有若干不同,不過,這段史實至少證明了一件事:國際情勢其實遠遠有利於逃漏稅的受害國家,如法國等,而避稅天堂對不是堅不可摧。

,具題來說應該如何逼其就範呢?讓我們先從最好解決的案例講起,也就是那些提供金融黑箱作業服務,並協助逃漏稅犯的微型國家,這種類型的避稅天堂其實很多,在此不需贅述:所有拒加入國際透明化標準,如拒加入金融資訊自動交流機制,尤其是拒提供關於超級富豪各類型的資訊,或者不願配合全球資登錄的小國家,都屬於這一類。對於上述地區與國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美國海外帳戶稅收遵從法規範的處分加重並變成全面適用,屆時將由美國、歐洲和日本,共同針對這些國家收取的利息與紅利課稅。

這樣的作法一點也不難,甚至行之有年,多數國長期都有課徵類似美國海外帳戶稅收遵從法所規範的這類稅額,像法國就針對流向所謂「不合作地區」的所得,課徵50%的稅,這些地區包括波札那、汶萊、瓜地馬拉、馬紹爾群島、蒙哲臘、諾魯、紐埃、澤西、百慕達群島和英屬維京群島等。

所謂全面適用就是將該懲罰性賦稅,施加在所有不符合資訊透明化的小國家身上,讓稅率從源頭就增加到100%。的確,許多微型避稅天堂已經完全成金融業的附庸,其國內生毛額中更往往有超過50%是由金融業把持。要讓這些國家放棄現有的發展模式,最簡單也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迫其達成金融上的自給自足,而這點其實不難,只要歐洲、美國與日本聯合起來一起行動就可以辦到。

現在,讓我們探討如何對付主要避稅天堂,也就是多數逃漏稅犯利用的境外金融中心:瑞士、香港、新加坡、盧森堡、蓋曼群島以及巴哈馬群島。這些國家都不在法國政府的「不合作地區」名單上呢?因實務上,無法對流向們的所得課徵50%的賦稅,這些國家除了擁有許多私人銀行,同樣擁有許多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與投資基金等,而其中有些營運項目是完全合法的,們也常常是美國、歐洲或日本企業的子公司。

除了協助逃漏稅,這些大型避稅天堂同時也確實是重要性首屈一指的金融重,就是因為它們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核心位置,使得們享有某種豁免權,這當然是頗具爭議性的一點,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任何國家,曾經針對流往盧森堡或者瑞士的金流課徵50%的賦稅。

圍堵金流不可行,解決之道在於打擊這些國家的貨品貿易,的確,國際貿易之於避稅天堂,可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線。在美國和日本,外銷僅僅相當於其國內生毛額的15%,然而對瑞士來說,出口卻相當於國內生毛額的50%,對於盧森堡、新加坡和香港等三國來說,甚至相當於其國內生毛額的200%。當然,如此可觀數字的背後,有部分來自於各企業的節稅手法,使得相關數據被刻意膨脹。此外,像是香港擁有眾多倉儲業,許多中國的進出口貨品也因此會經由該地轉運。儘管如此,上述數字仍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國際貿易在這些小國的經濟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現象的成因其實早在兩世紀前,就已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當中提出,在一個封閉的小型經濟體當中,生者的本地市場狹隘,無法進行專精,唯有開放與國際貿易接軌,才有可能生規模經濟,增進國際間的勞動分配,最後也才能與大國的生力齊頭並進,少了其他國家的市場,避稅天堂小國經濟就註定要崩壞,們的弱點在此,行動方案也就必須由此著手切入。

合理而實際的懲處方式

我所倡議的商業制裁是完全合理的,因各國本來就有權力,就銀行保密原則對其造成的損失,要求課徵相同規模的賦稅。光是因法國行政單位無法與避稅天堂進行合作,就已經使得法國國庫每年短收200億歐元左右的稅收。我必須重申,銀行保密原則並非「有益」的稅制競爭,而是道道地地的竊行,瑞士、盧森堡和新加坡等國,等於提供了各國納稅義務人一個竊盜母國國庫的機會,他們有權利這樣做,但是沒有道理讓法國或其他國家,來為它們的國家利益埋單。

銀行保密原則就像排放溫室效應氣體一樣,是會對全世界造成損失的,然而避稅天堂卻選擇刻意忽視相關成本,以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避稅天堂造成了「外部不經濟」。

針對此一問題,解決的方法也已經由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提出:課稅以彌補對其他國家造成的損失。此一念與染者必須支付賠償金的理由類似。

換句話說,銀行保密原則是給予避稅天堂另一種隱藏式的補貼,該原則讓境外銀行具有某種競爭優勢,就像付之闕如的環保法規,等同於讓製造染的企業更有競爭力一樣。然而這些隱藏式的補貼其實會阻礙市場的正常運作,而世界貿易組織的職掌之一,正是讓受害國家得以課徵額外的稅額,藉以彌補其所受到的損失,嚇阻這類不公平的競爭。

執行上的困難之處,在於如何確切量化隱性不公平競爭所帶來的損害,這也是何我們要測量出隱匿的財富規模,以及稅收短缺的程度。本書所提出的估算可作相關數字的穩當基礎,因為它們是利用官方數據計算出來的,所有計算過程也可以重複確認。若有避稅天堂認自己遭到冤枉,歡迎們提出自己的估算,但前提是該估算與各種數據互不矛盾,尤其不能忽視各國資與負債之間的巨大落差。

至於以關稅制裁避稅天堂的方式也是實際可行的,因避稅天堂即使是金融巨人,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例卻微不足道。就短期來說,法國的確不能切斷和盧森堡的金融交易,但要暫時終止和盧森堡的國際貿易卻無傷大雅。當然,這樣做也不是全無風險,首先,衝突可能升高或者擴大,瑞士可能會相應增加對法國貨品的關稅,或者不讓法國觀光客或跨國勞動者入境,如此一來很可能造成兩敗俱傷的商業戰爭。然而,只要有多國家聯合起來,瑞士就不敢輕啓戰端,就算瑞士敢針對法國採取報復措施,也不敢對歐洲主要國家所組成的聯盟做同樣的事,因那將會使瑞士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二個風險是貿易制裁不足以使避稅天堂就範,以香港例,該地或許寧可承受法國的貿易關稅制裁,即便稅率很高,也不願意放棄銀行保密原則。的確,一旦避稅天堂和任何一個國家簽訂金融資訊自動交流的協議,就很難不將其他所有國家列入交流的範圍內。

針對此一問題,解決的方法也已經由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提出:課稅以彌補對其他國家造成的損失。此一念與染者必須支付賠償金的理由類似。

換句話說,銀行保密原則是給予避稅天堂另一種隱藏式的補貼,該原則讓境外銀行具有某種競爭優勢,就像付之闕如的環保法規,等同於讓製造染的企業更有競爭力一樣。然而這些隱藏式的補貼其實會阻礙市場的正常運作,而世界貿易組織的職掌之一,正是讓受害國家得以課徵額外的稅額,藉以彌補其所受到的損失,嚇阻這類不公平的競爭。

執行上的困難之處,在於如何確切量化隱性不公平競爭所帶來的損害,這也是何我們要測量出隱匿的財富規模,以及稅收短缺的程度。本書所提出的估算可作相關數字的穩當基礎,因為它們是利用官方數據計算出來的,所有計算過程也可以重複確認。若有避稅天堂認自己遭到冤枉,歡迎們提出自己的估算,但前提是該估算與各種數據互不矛盾,尤其不能忽視各國資與負債之間的巨大落差。

至於以關稅制裁避稅天堂的方式也是實際可行的,因避稅天堂即使是金融巨人,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例卻微不足道。就短期來說,法國的確不能切斷和盧森堡的金融交易,但要暫時終止和盧森堡的國際貿易卻無傷大雅。當然,這樣做也不是全無風險,首先,衝突可能升高或者擴大,瑞士可能會相應增加對法國貨品的關稅,或者不讓法國觀光客或跨國勞動者入境,如此一來很可能造成兩敗俱傷的商業戰爭。然而,只要有多國家聯合起來,瑞士就不敢輕啓戰端,就算瑞士敢針對法國採取報復措施,也不敢對歐洲主要國家所組成的聯盟做同樣的事,因那將會使瑞士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二個風險是貿易制裁不足以使避稅天堂就範,以香港例,該地或許寧可承受法國的貿易關稅制裁,即便稅率很高,也不願意放棄銀行保密原則。的確,一旦避稅天堂和任何一個國家簽訂金融資訊自動交流的協議,就很難不將其他所有國家列入交流的範圍內。

關於上述結果,以下有兩點補充。首先,銀行保密原則造成的損害估計是最低,因其中並未列入各國先前了避免納稅義務人紛紛將錢匯到瑞士,而主動採取的減稅政策造成的稅收損失,減稅政策的影響顯然非常可觀,尤其是在義大利這個曾大力推行金融資本減稅政策的國家,如今該國針對紅利的稅率只剩下20%(比針對勞務所得課徵的稅率還要低),遺繼承幾乎不用稅,而且當地人幾乎都深信不疑認金融性資本無從課稅,以致於最近的增稅潮當中,仍舊只有針對不動的稅率提高,但此項政策也導致馬力歐•蒙蒂(Mario Monti)領軍的執政黨,在2013年的選當中敗下陣來。

在計算避稅天堂造成的損害時,我們還是傾向採用保守而偏低的數,因這些數字都可以在世界貿易組織前站得住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6876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