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幸福力:新人生經濟學》

New Life Economics

作者:吳惠林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4/10/25

-------------------------------------------------

導讀:世新大學兼任授、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所兼任授 吳惠林

         

◎內容簡介

 美國第1個億萬富豪洛克斐勒何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最有智慧的一句話?

 自私的愛迪生,無私的愛因斯坦,何都能這個世界帶來幸福?

 經濟力≠幸福力?!不丹的經濟繁榮示錄,帶給我們甚樣的省思。

 經濟學一點都不難。不過是要幫助了解人類的行。讓的人生更幸福。

 依據米塞斯的定義,經濟學的用途在究「人的行」。小自生育、上學、交友、婚姻、就業、健康、上堂、死亡等自身事件,大到經濟成長、通貨膨脹、充分就業等社會課題都涵括在內。而所有的課題均以「人」主體。

 本書的目的在激發讀者對經濟學生興趣。將經濟學的幾個最基本理念作比較深入的介紹。以個人日常生活的行當例子,並對政府在經濟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演化稍作分析。希望讀者重新認識經濟學的人性面和現實面。

◎作者介紹

 吳惠林

 學歷:台灣大學經濟系博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訪問

 現職:世新大學兼任授、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所兼任

    中華經濟究院特約究員

 經歷:中華經濟究院第三究所究員

    經建會專員

    淡江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長庚大學、台灣大學兼任副授、授。

 專長: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經濟發展

 代表性著作:《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台灣工資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關係》、《經濟學的天空》、《冷眼旁觀經濟風雲》、《台灣經濟何處去》、《自由經濟的坎坷路》、《到經濟地獄之路》、《台灣地區勞力短缺與外勞問題》、《掀開經濟學的蓋頭》、《公共政策停看聽》、《台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人生經濟學》(增修版)、《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增修版)、《民主、自由、市場》、《生活經濟世界凝視》、《自由經濟的本質》、《當代財經傑出經典人物》(增修版)、《市場與亂象的批判》、《閒話東西經濟學》、《台灣經濟演義》、《台灣政經思維》、《放權讓利》、《飛越黑板經濟學》(增修版)、《台灣自由經濟之路》、《生活中的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的表象與相》、《財經心靈雞湯》》、《經濟學家說書》,另有學術文章專論一百多種,時事評論散見各大報章雜誌。

◎目錄

1 經濟學的誕生

2 學習經濟學的四個理由 

3 經濟學第一原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4 經濟學第二原則──理性自利 

5 經濟學的靈魂──「供需原理」 

6「誠信」是經濟學的根本 

7 問世間「錢」何物?

8 「競爭」並非物競天擇 

9 威力無窮的「價格」 

10 做慈善先讀經濟學

11 生兒育女經濟學 

12 健康也是一種財貨 

13 友誼的價量比

14 現代婚姻經濟學

15 山難的成本

16 排隊經濟學

17「放生」的經濟學觀—到地獄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鋪成的

18 漢堡的供需法則

19 打破「市場失靈」的迷思

20 政府型獨占,利民?害民?

21 看穿資訊不對稱的經濟陷

22「太香」不是香

23「共用財」的迷惑

24 權─經濟成長催化劑

25 創新不是做出來的

26 不丹示錄

27 經濟學的演化

28 透視經濟成長的本質

29 活在當下的凱因斯

30 冷靜的腦  溫暖的心

31 經濟學的新浪潮

◎序:〈飛越黑板經濟學,把「經濟學」找回來〉

  從1968年隨波逐流進入台大經濟學系就讀,迄今(2014年)36個年頭,就一直在經濟領域裏,由學習、讀、究、寫論文、書到撰寫通俗文章傳播基本經濟觀念,對於主流經濟學的演進卻愈來愈疑惑和不能認同,也愈來愈能領會奧國學派大師米塞斯(LudwigvonMises,1881-1973)早在1949年於其巨著《人的行》(HumanAction)中說的「當今大多數的大學以『經濟學』這個名稱講授的東西,實際上是對經濟學的否定」。

  13年之後的2005年,個人不但依然認同經濟學是以「活生生」的「人」對象,經濟學是切合人生的這些根本性念,甚至於覺得還應該加倍調。而且,對於被尊為「經濟學鼻組」的亞當‧史密斯,其所特別著重的倫理道德,竟被當代主流經濟學幾乎完全忽略,甚且人類爭權奪利,爾虞我詐,人心敗壞幾至「人人為近敵」,而失去倫理道德基礎的經濟學,應該也扮演了份量頗重的推波助瀾角色。於是將「理性自利」很小心的導向「無私」,又加入(誠信是經濟學的根本)、(「共用財」的迷惑)、(「長成的」與「做成的」創新)、(經濟思潮與政府角色的演化)4篇新文章,以增修版面世。特別加入「誠信」、「無私」、「個人責任」,以及「政府適當角色」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就使該書更貼近真正的「人生」。

  如今,9年的時間瞬間飛逝,這9年物換星移,天災人禍不但未減,還更頻繁且強度更大,南亞大海嘯、四川和青海大地震、SARS風暴、H1N1流感、台灣八八風災、海地和智利大地震、日本福島強震等等天災接二連三報到,並造成重大損失,而氣候的大變異,南北半球異常冰寒、酷暑的大對比,引發(明天過後)、(2012)描述地球面臨崩毀影片的大賣座,「世紀末」預言也被熱烈談論。

◎內容連載

12健康也是一種財貨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雜誌,五花八門的廣告中,醫藥廣告的份量非常高。其實,除了醫藥廣告何其多之外,台灣的藥房何其多、台灣的大大小小醫院也何其多。如果你們曾到過醫院,相信會為那「門庭若市」的景象咋舌不已。這些現象是反映現代的國人較容易生病嗎?我們若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光顧醫院者,固然有許多是身受疾病侵襲,非得找醫生不可的,但是,似乎有更多人只是因為覺得有什麼毛病,而先去找醫生檢查。這是表示現代人的身體較弱、容易生病嗎?抑或顯示現代人較愛惜生命、對健康有較大的需求呢?就一般來看,答案應該是後者。怎麼說呢?我們就以經濟學理加以說明。

人是血肉之軀,有天生的生命週期,每一個人雖都逃不過生老病死四大關卡,但我們卻仍有選擇它們發生的時刻之能力

根據基本消費理論,一個人所追求的,是如何使其滿足達到最大。但滿足從何而來?是消費了「財貨或物品」(commodity)之後得到的。這裏所講的財貨涵義甚廣,訪友、心靈的和平、知識等等也都包含在內。而財貨又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就牽涉到生產了,最基本的是家計單位的生產,此種生產方式的投入品,可以歸納為市場中的商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最終產品),以及消費者自己的時間這兩大類。前者是市場出售的有形產品,如汽車、住屋,後者的單純意義則是每天24小時。不過,每個人每天的總時數雖然都是一樣,但其「質」則有別,這就關係到單位時間的生產力問題,而且每一個人的「可用」時間也並不相同。因此,就時間來講,它不是一個外生變數,而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

我們知道,人是血肉之軀,有天生的生命週期,每一個人都逃不過「生」、「老」、「病」、「死」四大關卡,但是,我們卻仍有選擇它們發生的時刻之能力。每一個人先天的健康狀況不同,又會隨年齡而變動。一般而言,到了某一個年齡之後,健康會逐年而折耗,工作時間當然受到影響;不過,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來減緩折耗的速度,這就是健康資本的投資問題。我們可以投資於醫藥上、可以投資在營養上,也可以投資在運動上。當然,這些投資都需要花費代價,不但要有金錢的花費,而且,也要花費時間去配合,換句話說,都是需要成本的。因此,這裏也牽涉到選擇問題,亦即,必須在增進健康的各種行動和不顧健康之間作抉擇。

人們為何需要健康呢?健康又是什麼樣的財貨呢?葛羅斯曼(M.Grossman)在1972年曾強調過,健康同時具有消費財和耐久性投資財雙重身分。由此能滿足兩個目標:第一,作為消費財貨言,健康能直接進入效用函數產生效用,我們或可反過來說,如果生病就產生負效用,因而健康是一種正常的財貨;第二,健康是一種投資財,它可以決定「可用的時間」的量和質。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3946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