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美麗與哀愁~給蘭陽子弟的一封信〉

作者:守護宜蘭工作坊發起人李寶蓮

------------------------------------------------------------------

訪問:《女農討山誌》作者李寶蓮守護宜蘭工作坊發起人

             

 

母親的美麗與哀愁~給蘭陽子弟的一封信

/李寶蓮

     福爾摩沙東北,雪山與中央山脈依偎的頸項間,垂著一方九天遺落的碧玉。

      南湖大山截流的雨雪,太平山與棲蘭山神木群濾過的醴泉,泊泊匯成水系,浸潤風土,滋養一代又一代的蘭陽子民。踏過噶瑪蘭、泰雅族人的足跡,邁過吳沙開蘭、日治時代到國民政府播遷的歷史雖然印記著原漢衝突、政權轉移的斑斑血淚,但土地對生靈的哺育未曾間斷,每個踏上這片土地的生命都平等領受,一如不同個性的子女在母親眼底毫無偏私,撫育生命的源泉更是始終豐沛。然而,這豐盈的生命之泉,偏偏卻在眼前這個昇平年代迅速枯乾

     短短不過十年,母親清麗了千萬年的容顏灰白了,用來滋養子民的碧綠肌體,瘡痂滿佈,而孩子們無視於母親日益灰敗的臉色,只顧爭逐她身上一簇簇瘢疤似的水泥塊──久違了的孩子們從漂泊的城市回來了,遠遠近近的異鄉人也來了,曾經凋零冷落的田園,車水馬龍起來了他們呼喊:「農舍!農舍!」要母親身上長出更多農舍!

     不是說為了振興農業嗎?怎麼農地一塊一塊消失了,務農的人越來越無地可耕,更越來越買不起農地了呢?

     不是說:為了給農民一個合理的居住的空間嗎?怎麼入住的看來都不像農民?週一到週五,幽閉庭院深深鎖,只見保全人員來開燈?

     不是說:只能蓋10%,其餘90%必須確保農用嗎?怎麼除了寬大的停車場就是假山奇石,水榭亭台?草坪花樹爭顏鬥艷,獨獨不見農作物?

     不怪地方政府稽查不力,實在是中央法令對農地農用的定義包山包海,而農舍持有者巧立名目的手法太過高明!連草皮假山都可以宣稱「園藝資材,可供販售!」

     不怪建商、土仲,他們賺取的,都是法律允許他們賺取的金錢!

     不怪當年農委會主委擋不住農舍興建辦法只能黯然下台,農會信用部早已收受大量農地超額貸款,一旦不能開放蓋農舍,地價將遠低於貸出的款項,信用部勢必破產!

     當然更不怪賣地的老農!田土翻到死,不值得人做生理!務農維生的艱辛,讓上一代老農對土地的情感萬般糾結。一方面持守勞動的美德,對土地有無限的感恩與珍惜,一方面卻承受經濟回饋的不對等,委屈於受貶抑的社會地位,致使一生最大的努力,就是讓孩子不再務農!一代一代「雙手爪土來飼囝」的傳承,在這一代子女成人之後嘎然中止土地可以高額變現,算是末代老農對子孫堪慰的交代!

     不怪蓋農舍住農舍的人!也許半生拼搏,朝九晚五,終於屆齡退休,尋尋覓覓才得這後山一方舒歇;也許險惡商場你死我活,要為自己留下一個可以喘息的角落;也許多年人海浮沉,血汗積攢一筆金錢,才換得半畝水光清幽,可以一圓田園美夢

     不怪真的不怪也不忍怪!這一切,母親都了然於心。

     母親無言!母親溫柔依舊!──孩子的索求,她幾時拒絕過?任憑肌膚撕裂、鋼筋穿骨,她只是沉默,只是鼓著殘餘的氣力,在還能長出稻仔的地方深深吐納,用還能柔軟的胸膛悠悠撫慰,哄著稻仔弄花結穗。

     可是,我的母親啊!旖旎蘭陽……在未來的歲月,還會有金黃稻浪,可以哺育您的子民嗎?在水患頻仍的威脅中,還有足夠的水田可供滯水防洪嗎?南來北往的候鳥,年年千里搏命飛行,還有機會在您的身上找到救命的補給與停歇的角落嗎?這一代的蘭陽子民,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農田一片片成為奢華庭院,而不知道我們未來的子孫,在石油耗竭之後,極端氣候威脅之下,不可逆料的天災人禍之際,能否找到一塊還能生長糧食的沃土?

     水田,是世世代代的宜蘭人共同的生活記憶,也是宜蘭最具代表性、最珍貴的人文地景。

     先民篳路藍縷營造出來,供做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中,當以水田最為不易,要夯實足夠的坋土以填塞礫石孔隙,達到蓄水不漏的效果,在只有人力獸力的年代,縱橫綿延2萬公頃,是一件無比艱鉅的工作;水利系統的完備,更是歷代無數官民通力合作的龐大工程,一旦填土毀棄,極難回復!

     面迎東北季風多雨多水的地理條件,使蘭陽廣袤的農田終年含水漠漠,造就令人驚豔的水鄉地景,這是承襲自歷代先祖的文化遺產,是宜蘭人共同的驕傲!即使是私有財,就時間軸與空間景觀而言,也有其公共意義!

     農村,一直是都市的提款機,都市不斷從農村提走物資、人力、土地但這一波農舍浩劫,恐怕是最後一次提領了,之後,將不再有農村!母親也將安息,她的子民將往異域流離,雙足不復沾泥!

 

說明:

     自農地興建農舍辦法實施以來,全國9千多件新農舍申請案有6千多件在宜蘭(高達70%2010年以來,更以每年600~900間的速度成長,平均每天約有二棟新農舍在蘭陽平原拔地而起。9成以上是有目共睹的假農舍,即使是本地人起造,也不再是農用!而原規定90%面積必須維持農用,也因農用定義模糊而形同虛文,蘭陽平原的田園地貌早已不再!

     宜蘭的未來當然有無限可能,我們並不反對正向的改變與發展,但前題應該是週延的整體規劃!宜蘭人共同的願景是甚麼?哪些是應該嚴加保護的永續農業生產區?哪裡是未來的居住區、需要怎樣的配套措施與整體規劃?其社會、環境成本由誰負擔?利益是否大多數公民所共享?都是需要通盤考量的。

     如今散佈的農舍造成公共資源使用的不公與農村地景的破壞;農田水利設施無法負荷大量農舍增加的地表逕流,將提高區域淹水的機率;生活廢汙水進入農田灌溉系統也將威脅生產環境的安全;更何況,可耕地是國家無論如何不可能增加的資源,糧食安全尤其是地狹人稠的台灣必須嚴正面對的!台灣的農地正在以農舍和休閒農業之名快速消失當中這些已變成豪宅園林的土地,在官方數字中都還是農地),讓人不得不擔心:未來子孫在後石油時代到底要吃甚麼?

     願意加入農地保護行動,參與農舍議題討論的朋友,歡迎來信獲取更多訊息:service@love-mountain.com

 

================================================ 

 《女農討山誌:一個女子與土地的深情記事》

作者:阿寶/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04/02/25

-------------------------------------------------------------------

◎編輯手札

‧從今天開始,你能為地球做的事!  /柚子

你知道嗎?每一秒鐘,全球的森林都會少掉一座中山足球場的大小!這是上週我們和《忘記憂愁的地方》作者見面時,作者之一的君豪告訴我們的。很不可思議吧,不過這正是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現在所面臨到的狀況。地球正在不斷地暖化中──你是否也覺得冬天不再寒冷,但一到夏天卻又會覺得熱到抓狂?

面對這樣的狀況,C.W.尼可,這位生長於加拿大的威爾斯人,決定在日本定居之後,從1985年開始,用自己的積蓄從大企業財團手中,陸續地買下長野縣黑姬山周圍的土地。因為即便是林野廳的公務員,也會覺得,將樹齡超過三百年的大樹砍倒,比較「不可惜」──讓這棵大樹放在森林裡,可用的木材就如此棄置著,才是「可惜」的事。他們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日本好,也能給年輕的樹木有成長的機會。於是,尼可決定要自己拿出錢來,買下土地並以故鄉威爾斯語「AFAN」(森林的意思)為名,命名為「AFAN森林公園」,在此進行大自然的復育工程。他希望藉由大自然的力量,讓森林能再一次恢復原本的生命力!

《我買了一座森林》就是尼可在黑姬的生活隨筆,或和妻子,或和鄰人,或是和動物的相處。在一篇篇短文中,我們分享了他對生活的看法、對環境的關懷期待,甚或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可是,你還是覺得買下山林有點不可思議?其實,台灣也有人這麼做。《女農討山誌》的阿寶就是。阿寶,一位堅持自己理想,令人欽佩的女子。為了台灣的自然環境,選擇到梨山上去種水果。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來分攤一些土地的壓力。她的計劃是租下非宜農地的土地,逐年休耕部分,在休耕的土地上種植樹苗,進行造林的工作;而還沒休耕的土地上,則是繼續種植水果,將所得拿來買土地,如果不能買下,至少可以長期租用來慢慢造林。

看著他們的故事,我想,我們一般人不見得有那個財力和能力這麼做,但我們總也有些能做的事。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在不做副總統後,投入了全球暖化的宣導。他將溫室效應的前因後果,甚至各行各業能夠為地球做的事,寫了這麼一本書:《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同時也拍了一部同名的記錄片。其實環保很簡單,自備餐具、資源回收,多少都能減少垃圾量,減輕環境的負荷。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則不妨翻翻這書或看看電影吧,我想,你將能發現許多,你能為地球做的事!

‧年度之最疼惜土地的心靈散記  /達利

2003年底某日,張老師文化的俞總編因為一封電子郵件而進入【寶蓮園】網站,因而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女子──阿寶。

阿寶本名李寶蓮,東吳中文系畢業,曾是國家公園的解說員,也是個負重登高的登山者。因為熱愛自然、想要將被濫墾傷害的山林還給大自然,於是向人借錢向天借膽,隻身一人上梨山租了塊地,打算先種水果、再將其逐步恢復成自然山林。這段經歷,阿寶打算將它集結自費出版,俞總編直覺地認為這是本極為特別的作品,於是打電話聯絡代管網站的公司、輾轉找到了阿寶。

《女農討山誌》便是阿寶的「討山」紀錄。從對農耕種植沒有任何知識經驗的門外姑娘、到現在自命為討山女農的過程,都可以在阿寶的文字與插圖中讀出來,辛苦但透著質樸的純真、每顆汗水都閃著打心底溢出來的笑臉。出版社的編輯與阿寶利用傳真保持聯絡,溝通對於書籍排版製作的意見;阿寶希望讀者們能夠同她一樣眺見遼闊的林野、感受她叫賣桃子時候的羞澀及熱情,而這種想要一肩挑起土地倫理的傻勁,也的的確確從這本樸實不花巧、但字字打動人心的書裡反映了出來。

「這麼特別的書,如果當初讓阿寶自己出版,或者別的出版社發行,我也覺得很棒;」俞總編表示:「能出版這本書,是我們的光榮。」

這本沒有特別炒作的作品出版之後,出版社接到了不少讀者的回響,有些讀者表示自己有塊土地,但不知如何正確地對待,因此想要向阿寶請益;有些讀者想要親自到梨山看看討山女農的工作狀況、感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阿寶的力量及勇氣,呼喚出讀者心靈深處對自然的渴望,而她這種不說空話、身體力行的生活態度,似乎也象徵著「疼惜土地」這回事,將開始在生活中真實體現。

阿寶認為,「討」這個字有股剛強而不失謙卑的味道,因此自詡為一個討山的人;閱讀《女農討山誌》,我們可以感受到,如此樸實謙虛的出版品,仍然能有撼動人心的溫柔力量。

◎內容簡介

 探討人與自然間關係的書不少,但記錄下個人理念實踐過程的著作尤為可貴:19世紀中葉,亨利‧梭羅在《湖濱散記》中詳細記下他的材料支出和農田總收入;20世紀,美國中產階級聶爾寧夫婦經歷60餘年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後,完成影響新時代思潮的《農莊生活手記》;21世紀初,台灣「討山」女農阿寶寫下實現自己小小理念的《女農討山誌》,果真,「靠天吃飯,誠大不易,靠天錘鍊,卻真實不虛。」

 「討山」女農阿寶曾步行、騎驢等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共一年半,也曾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單車環遊寫生七個月。她有機會定居北歐,但卻選擇上梨山實踐自己的理想。

 阿寶租下果園,搭帳篷住了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農作,夜晚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想在實做中學習這個領域的專業,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

 她先保留原有果樹,在空缺處或樹下植苗,由於苗木成熟長大需要數年時間,這期間她可以持續照顧果樹,收穫果實,待樹苗漸長就逐步縮減果樹,最後放棄經營和採收。水果的收益用以支付地租、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節餘的部分則積攢下來,希望最後能將土地買下,或租下更多的果園納入合理化經營。

 她說:「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關懷、我的學習、成長、思惟、領悟……成為討山生涯的主景,我也終於在自己的生活和對環境(包括自然與人文)的憂心之間找到平衡,不再讓憤怒、憂急和沮喪挫折我的心靈。我不知道傳述這個過程,是否對別人有幫助,唯願認真的靈魂相互交流。」

◎作者簡介

 阿寶

 1965年生於宜蘭,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

 曾從自然中獲得最深的感動,因之,人與自然的衝突也成為畢生最大的關懷。生活內涵的取捨,一直縈繞著這個主軸。

 曾經為學攝影而謀職於照相館,每天沖映照片、接觸化學藥劑而對此愛好心生動搖,漸漸無師自通拿起畫筆取代相機。大學時代首次攀登高山,對原始山林的迷戀一發不可收拾,後任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1994年起自由旅行、寫生,曾以騎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一年半,及單車環遊寫生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七個月。結束雲遊後蟄居花蓮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1999年,將對山林土地的關懷付諸實行,正式成為梨山女農,蓋了個小竹屋,並寫下《女農討山誌》。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51172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