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核四爭議 化解社會動盪

中研院劉紹臣院士籲請朝野加速核四公投!

----------------------------------------------------------------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劉紹臣院士

        

 

中央研究院劉紹臣院士呼籲,朝野應加速核四公投 2014/4/29

核四爭議不斷,中研院25位院士連署發表聲明。外界質疑,幾位院士過去曾支持續建核四,現在卻質疑核四,是昨是今非。支持核電立場明確,但此次加入連署的劉紹臣院士回應表示,科學不是宗教信仰,科學的立場原本就是要按照事實的發展不斷改變。呼籲朝野應儘快就核四爭議進行公投,讓社會重回理性運作。 

  總統馬英九27日就核四議題拍板定案,但爭議仍然未解,中央研究院劉紹臣院士呼籲,朝野應加速核四公投。劉紹臣說:

    核四、核能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連25位院士加起來也並不十分深入了解。用公投解決這麼複雜的問題,是因為在民主動盪的現在,看起來公投是唯一能讓社會重回理性運作的方法。

  對於外界「昨是今非」的質疑,劉紹臣表示,核電是必要之惡,之所以懷疑核四,與日本311福島核災有關。

    院士:我對台灣的核四有相當大的懷疑程度。跟過去的立場稍有改變。這種改變在科學來說,是很正常的,科學不是宗教、信仰,科學的立場,是要按照事實的發展去不斷地改變。

  面對核四停工帶來的用電缺口,劉紹臣認為,現階段只要落實節能,不致於出現立即性用電缺口。但中長期,需要有其他替代能源配套。

    劉紹臣:台灣電價便宜,國人過於浪費,只要節約用電就可以省一座核四。

  依台電2013年第4季發電量佔比,燃煤佔40.7%、燃氣29.9%、核電則是18.7%。劉紹臣提醒,核四停工後,如果不從調整電價、節約用電著手,反而增加燃煤或燃氣的發電佔比,將造成台灣的碳排放量飆升,首當其衝成為國際社會非難的目標。

  劉紹臣指出,台灣人均碳排放量,每人每年高達11.3公噸,遠遠超過全球平均的4.5公噸,也超過日本和所有歐洲國家的排放量。若評比人口超過1千萬的國家,台灣碳排放量高居全球第四,只落後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台灣在解決用電缺口的同時,必須一併考量節能減碳與空氣污染問題。

-------------------------

新聞背景資料補充

25院士聲明:核災是不可承受之罪 新頭殼newtalk2014.04.27 張永安/台北報導

   包括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李遠哲及楊泮池等25位重量級中央研究院院士今(27)天聯名發表聲明指出,全球位於極高震災風險區的核反應爐有12座,其中有6座在臺灣;歐盟亦曾對臺灣核電廠座所座落區域潛藏天然災害,提出警示與建議;加上臺灣地小人稠,核4位處大台北人口密集之首都地區,且緊臨翡翠水庫,萬一天災釀成核電廠事故,或因人為疏失發生輻射外洩,將是不可承受之罪。

    25位院士建議,儘快透過朝野同意且題目合理設計的公投辦法,尋求共識後,再決定核四是否續建及運轉。

    院士聲明表示,現今各國對於核廢料之處理,並無完善之方法,僅有透過深埋方式置放於海洋或地底,或運至有認證的國家再處理,兩者皆所費不貲。

    聲明說,在全國大量減碳的過程中,同時廢核,的確會帶來一些困難,但「我們如果下定決心發展其他替代能源,同時改變我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大量節約能源與自然資源;國家的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也朝避免費能耗電,增加能源效率的方向進行,必能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聲明說,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且會是一個辛苦的過程,甚至影響我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和國際競爭力。但如果這是大家的選擇,就必須一同承擔。

25位院士聲明全文如下:

核電的使用向來備受爭議。不可諱言,核能發電的技術不斷改進、成本穩定,較不會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產生大幅度的變動,且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少。雖然直到目前核廢料處理未獲妥善解決,但在「京都議定書」約束二氧化碳排放的壓力下,各國紛將核能發電視為重要的替代能源。惟經歷了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災、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與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民眾深切體會核電災害的嚴重性。

   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明確規定,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然而,102年臺灣每人平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為11.3公噸,遠高於全球平均的4.50公噸,也超過日本及歐洲國家,受國際節能減碳之壓力極大。依經濟部能源局統計,101年我國核能僅占8.3%,在全國大量減碳的過程中,同時廢核,將會帶來一些困難,但我們如果下定決心發展其他替代能源,同時改變我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大量節約能源與自然資源;國家的基礎建設與產業政策,也朝避免費能耗電,增加能源效率的方向進行,必能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且會是一個辛苦的過程,甚至影響我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和國際競爭力。但如果這是大家的選擇,就必須一同承擔。

   由於政府遲未制定節能減碳之能源政策,且對於確保核4廠之安全,又未有讓全國人民信服的數據分析,因此核4廠之續建及商轉與否,迄今爭議不斷。

   現今各國對於核廢料之處理,並無完善之方法,僅有透過深埋方式置放於海洋或地底,或運至有認證的國家再處理,兩者皆所費不貲。臺灣之核1、核2及核3廠之核廢料目前放置於燃料池中,且早已達飽和狀態。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美國著名環保團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已點名全球位於極高震災風險區的核反應爐有12座,其中有6座在臺灣。歐盟於去年公布的核電廠壓力測試報告中,亦對臺灣核電廠座落區域,潛藏著天然災害提出警示與建議。加上臺灣地小人稠,核4位處大台北人口密集之首都地區,且緊臨翡翠水庫,萬一天災釀成核電廠事故,或因人為疏失發生輻射外洩,將是不可承受之罪。

   此外,核4發電廠計畫早在1980年代便已提出,1986年因車諾比事件暫緩興建,直至1999年方正式動工,又於2000年停建,隔年宣布復工。核4廠興建工程並非採取統包方式,而是分由多家廠商合作興建,工程介面複雜,一旦有緊急事故,可能無法即刻統籌因應。

   今日的能源困境,是大家所共同造成,因此我們也有義務共同承擔。雖然有些不在地震帶的國家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核能是他們選項之一,但是在台灣,尤其是核4,我們缺乏足夠的風險評估資訊及發展條件,也缺乏決心去努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據台電最新評估報告,在核4廠不商轉下,我們仍有時間進行理性探討。因此我們建議,儘快透過朝野同意且題目合理設計的公投辦法,尋求共識後,再決定核4是否續建及運轉。

連署人(依姓氏筆畫排列):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汎森、王惠鈞、王 瑜、伍焜玉、李文雄、李文華、李德財、

李遠哲、李遠鵬、吳茂昆、林明璋、翁啟惠、陳定信、陳建仁、

張俊彥、彭旭明、黃 鍔、楊泮池、劉太平、劉紹臣、劉國平、

鄧大量、蔡明道、謝道時、龔行健

 

《中研院新科院士》劉紹臣研究大氣 搭機遇颱險死 2012-07-24記者湯佳玲專訪

   新科院士、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是位大氣專家,曾經搭乘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飛機,穿越強烈颱風探測大氣狀況,劇烈震動到「身體浮了起來」,幾與死神擦身而過。

   劉紹臣等人撰寫的「因應地球暖化之能源政策」建議書,成為政府當今能源政策的藍本。

   劉紹臣於美國匹茲堡大學取得物理博士學位,研究大氣中的沙塵暴、懸浮微粒、臭氧等,曾經在全球頂尖的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高空實驗室工作19年,3度獲得傑出論文獎;也曾獲聯合國頒發感謝函,感謝他參與「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研究報告,使研究小組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榮獲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他參與撰寫的「因應地球暖化之能源政策」建議書,更成為政府能源政策的參考藍本。

   回憶起那次死神擦身而過的驚悚經驗,劉紹臣說,1991年乘坐NASA的DC-8飛機進行西太平洋大氣化學實驗,機上有來自各國約50位科學家。飛機從日本的美國空軍基地順利逆風起飛,由於要飛入西南方強颱暴風圈內,「每個人的安全帶、腰帶都繫得很緊」。有科學家希望看看另一側的大氣狀況,在機上氣象官批准下,飛機從逆風變成順風飛行,「風切非常大,時速相差400公里,飛機在6公里高度下呈現失速狀態」。

   劉紹臣剛好在走道最後側準備拿罐可樂,「突然發現身體浮了起來,雙手緊抓住架子,才意識到非常劇烈的震動」。「沒想到這麼快人生就要結束了,」當時40多歲的他,內心吶喊著:「孩子還小,卻沒辦法照顧他們…。」還好機長反應快,把引擎馬力加到最大,終於平安落地。

   第2天到了香港,副機長買了一把武士刀送他說:「Sacrifice for science.(為科學出生入死)」從此,噴射客機對劉紹臣而言,都只是舒適輕鬆,「怎麼震都不怕」。

   深知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劉紹臣力行節能減碳。除了隨手關燈、資源回收外,1週吃素2天。但他也呼籲,最終還是要政府提出低碳或非碳的替代性能源政策,才能更有效減少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