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撥的電話未開機!》

作者:李偉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01/28

-------------------------------------

導讀:醫師作家李偉文

        

◎內容簡介

 學著慢下來,花更多時間,做更少的事

 現代人只要帶著手機,就與全世界連結在一起,不但沒有了空間的隔閡,甚至連時間也被壓縮成同步。方便固然是方便,但另一方面來看,無論何時何地、分分秒秒,都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彷彿被纏繞困在蜘蛛網中的蝴蝶,動彈不得、透不過氣。

 當然,手機常關機、從來不回覆別人的來電、更少主動打電話給別人,的確會得罪不少朋友,但一直記得多年前聽李敖講過一句話:「得罪別人,常常不能做事;但得罪自己,往往不能做人。」在做事與做人之間,我選擇做人。

 我們可以學著適時關掉手機、離開網路,重新注視出現在身邊的人事物,好好感受,當我們能不被現代科技制約,才能保持對眼前事物的覺知,並做好每一件事。在這個時代裡,關掉手機,重新與自己對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所以將近三十年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在近二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了可供社區民眾借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獎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選審委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透過寫作分享學習心得,在《聯合報元氣周報》、《中國時報新故鄉動員令》、《國語日報周刊》、《親子天下雜誌》、《康健雜誌》、《有機誌》等刊物有專欄,著作有《迷路原為看花開》、《我的野人朋友》、《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傾聽自己的鼓聲》、《溫柔革命:愛,在荒野流動》、《讓陽光灑在心上》、《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教養,無所不在》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回家》、《幫青蛙找新家》、《我大出來了》等書。

  李偉文粉絲團:www.facebook.com.tw/weiwenfans

  李偉文部落格:blog.chinatimes.com/sow

  荒野保護協會:www.sow.org.tw

◎目錄

自序:〈學會關機的生活〉

#1─轉接到語音信箱 靜思獨處

人人有怪癖/與世界維持一點懸念/擦肩而過的因緣

》》人生就像丟迴力棒

一天裡的溫柔時光/生命中最浪漫的事/綠滿窗前草不除

》》曲水流觴

一席話與一本書/比自己更大的生命/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文字因緣骨肉深

生命裡的戒指與花環/我最快樂的時候/下半輩子的事

》》忽然想起地老天荒這回事

 #2─請稍候再撥 日常漫步

不務正業的牙醫師/走到春天為止/當幸運來敲門

》》你最近在忙什麼?

難忘幸福的滋味/核心與邊緣/寒夜客來茶當酒

》》瓶中信

不要活得太離譜啊!/適合生活的好地方/來自遠方的明信片

》》正經看女子走過之必要

偷閒的星期天傍晚/父母要浪漫一點/當小孩不再是小孩

》》大家來說故事

 #3─目前收不到訊號 鄉野行路

山川風月無常主/慢走與漫走/上路,走出希望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荒野遇見生命的感動/曉風的情懷/因為愛的緣故

》》永不匱乏的真實生命

孤獨卻豐富的旅行/綠意都市活生生

》》在生命長流中相認

綠色婚禮正流行/死之前一定要活過/為城市守住一片自然

》》回到那失落的世界

 #4─電信系統忙碌中 抒懷瞻顧

創意是一種生活態度/你為什麼不生氣?/櫻花鉤吻ㄍㄨㄟ是哪種龜?

》》態度

演化的力量/組織人變身自由人/生命自會延續

》》當時年少春衫薄

容忍模糊的智慧/青年逐夢與築夢/時間隨想

》》精衛鳥的幸福

鄭和啟示錄/社會公益之樹的生長

》》演化樹

◎內容連載

‧不務正業的牙醫師

  朋友們看我興趣太廣泛,花在看診的時間太少,消遣我是個不務正業的牙醫師,甚至笑我是收入最少的牙醫師。

說不務正業,我不太同意。什麼是正業?難道養家活口的工作就是人生的「正業」嗎?謀生的工作就是人生的天職與使命嗎?好吧!即便運氣很好,人生使命就等於謀生的工作,柏拉圖說:「當你的生活所需都得到滿足之後,還繼續工作,代表你喪失了生命中更重要的追求。」

  換句話說,當我們有東西可以吃,有衣服可以穿,有地方可以睡覺,這些存活的基本條件都不虞匱乏之後,應該花點時間滿足精神上或心靈上的需求。

  另一個不同意的理由是,四、五十年來,我的生活重心都沒有改變,一直走在生命的核心裡,哪有不務正業嗎?

  我家進門玄關處有一大幅圖片,拍攝的是住家附近的山景,題著字:「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這兩句話點出了「書、朋友、大自然」三個元素,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

  這三個重心可用另一句話來呈現:「閉門讀好書,開門迎佳客,出門尋山水。」走在這三者的路途上,不需要太多錢,因此不必花太多心神只為了賺錢而賺錢。首先是讀書很便宜,不管是買或上圖書館借,完全不構成經濟負擔;其次我喜歡交朋友,但不會花錢結交酒肉朋友,而是參與公益團體認識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參加公益團體也不用花什麼錢;另外遊山玩水也可以不花錢,臺灣到處都有溪流、山谷、步道、國家公園、自然中心,幾乎都不用門票。

  不務正業,興趣太過廣泛,只是源自於我還跟年輕時一樣,是個滿懷好奇的學生。我承認自己是個「東張西望,夢想顛倒」的人,認為人不該自我設限,在豐富多采、變化萬千的世界裡,若能以開放的心來面對,不僅是自己可以快樂些,甚至是未來世界競爭的重要條件呢!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不也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隨著時代快速變遷,現代人很難一輩子只在自己的專業裡打轉,跨領域勢必成為將來的常態。自工業文明興起之後,不只職業的專科分工,連藝術人文也在流派定位之下(可能是既得利益者保護自身權益罷了),每個既成的專業成為不可逾越的陣地,人人心懷警戒地固守自己的領域,既怕有人會越界而入,又怕有人越界而出。

  那些專業「大老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威性,設下種種專業證照或者行規,防止越界的人。這在學術界或專門職業,情況愈是嚴重。儘管在本行表現得再好,只要敢跨界,在其他社會領域獲得大眾的矚目,原本專業領域的人一定會加以排擠,以種種莫須有的攻擊來貶抑你的專業成就。

  學術界象牙塔裡的人愈來愈封閉,令人因搞不清楚而愈加仰之彌高(有人說:專家就是把簡單的事用一大堆玄之又玄的專有名詞搞得很複雜)。據學術界前輩說:「若剛拿到博士學位,或者當上教授沒有多少年,千萬不要寫『科普』文章與書籍,萬一寫出名了,就從此斷了在學術官僚體系裡爬升的機會了。」這種情況或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吧?

  白居易寫了〈長恨歌〉之後,大家提到他就說「寫〈長恨歌〉的白居易」,從此多采多姿的白居易,就成了有限的白居易,這也許正是白居易心頭永遠的痛吧!

  或許貼標籤、歸類與簡化,原本就是人類思考與記憶的習慣吧?不過,我還是很羨慕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或者中國春秋戰國、先秦百家爭鳴時代,那種對知識的好奇與追求,不劃地自限的嘗試與學習。

  源自內心的探索,讓人可以成為完整的人,他們可以是數學家、音樂家,也能同時是哲學家、建築師;他們可以俯視觀察鳥獸蟲魚的活動,又會抬頭仰望日月星辰的變化;他們可以埋首曲譜的創作,又可以搭起鷹架蓋教堂。

  英文字詞Renaissanceman(文藝復興人)指的就是能詩能歌、允文允武、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才多藝讀書人,這個詞字也意涵著對世界充滿全新冒險性的期待與想像。

  現代的文藝復興人在哪裡?現代人接受資訊的機會與數量都增多了,但是知識瑣碎化之後,求知變成了功利性工具與手段,對生命探索的熱情與恢弘氣度,似乎已不多見。

  只有勇於跨界的人,才能帶來全新的思想與進步;敢於向外拓展其他領域的人,當他們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本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視野和見解。

‧核心與邊緣

  曾到某企業讀書會導讀分享四年前出的書,我出現時,聽到有人驚呼:「哇!怎麼穿的衣服和書裡作者介紹的相片一模一樣!」

  也曾到某團體演講,主辦人開玩笑地消遣我:「你有沒有換洗衣服啊?我上上星期專程去聽你另一場演講,你穿的衣服、褲子和今天完全一樣?」

  這些朋友真是細心,觀察真是敏銳,我從來沒花太多心思關注自己穿什麼衣服。衣服有兩大功能,一是避寒,也就是要舒服自在;另一是遮蔽,也就是穿著要適當,不要引起別人側目,因穿著是否恰當在現代社會已是一種禮貌。

  在此原則之下,我櫃子的衣服大多是卡其色的休閒西裝褲以及純棉的素色襯衫,夏天穿T恤(有一大堆參加活動贈送的紀念T恤),冬天則加上毛線衣或防寒夾克。

  每天穿一樣的衣服,頂多隨氣候溫度加一件或少一件,省了許多時間與麻煩,而且這樣的衣著不管上山下海或參加婚喪喜慶各種宴會,也不算失禮,至少不會引起側目。

  我的衣服和鞋子一樣,穿破一雙才會再去買一雙,偏偏現在的衣服挺耐穿的,不太容易破,就像我現在穿的二件毛線衣,一件是結婚前,在社區當童軍團長時,所購買的繡有童軍徽的綠色毛線衣;另一件是結婚後,太太幫我買的藍灰色羊毛衣。

  我太太也和我一樣,只準備春夏與秋冬不同季節穿的一、二套赴宴或正式場合服裝,平常也是幾種輕便的服裝替換著。辦公室同事連續三、四天看她穿一模一樣的衣服去上班後,忍不住問她:「妳到底有沒有回家?不然怎麼都沒有換衣服?」

  她不只不會花時間為穿著傷腦筋,也幾乎不化粧的,頂多在赴宴會之前,抹上淡淡的唇膏,然後打一點點粉底,整個化粧時間不會超過三分鐘。我們家沒有女生常有的各種瓶瓶罐罐,除了洗髮精之外,就是一塊水晶肥皂從臉洗到腳。

  大概是身教的影響吧!我們家雙胞胎女兒也不會浪費時間在裝扮上。A寶小時候有次冬天上學時,肩膀突起一塊,一整天上課走來走去,老師看了很奇怪,忍不住問A寶突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哦!毛線衣下面的東西原來是根衣夾,A寶早上穿制服時,沒注意到吊掛在陽臺晾曬時的衣夾沒拿掉,就直接穿在身上了。

  現在她們已來到了十七、八歲愛美的少女時代,所穿的衣服還是表姊、堂姊給的二手衣。很多朋友好奇她們怎麼願意穿別人的舊衣服呢?

  她們從一出生至今,百分之八、九十的衣服都是來自親戚朋友的二手衣,孩子出生時,我寄給親戚朋友的卡片中特地寫了一段話:「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用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佑嬰兒平安成長、長命百歲。」希望大家不要買禮物給孩子,我們只接受其他孩子用過的二手衣物。

  這個傳說令我非常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小孩自然體會到承受了多少人的善意,豈會不善自珍重?

  欣澄、欣恬在期盼下誕生了,我們雖無法親自為她們縫製百衲衣,但在諸多親友的祝福中,教會了她們要懂珍惜與感恩。

  你現在瞭解為什麼我們只接受舊的東西,因為我們更在乎的是物品之外,朋友們的那份心意與祝福。

  大家或許會疑惑為什麼AB寶能夠抗拒時下青少年追求時尚的風潮?很多孩子把頭髮燙染得千奇百怪,無非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若是孩子在其他方面能建立自信,就不會渴望從穿著裝扮或其他名牌的追求來獲得讚揚與肯定。

  大人也是一樣,若我們生命中有真正重要的追求,走在自己生命的核心,就不會在乎邊緣的事物跟不跟得上潮流。衣服、裝扮、名牌,甚至名利地位、物質享受……在我們來看,都離生命核心非常遙遠。

  在《乘著光影旅行》紀錄片裡,導演江秀瓊詢問臺灣的電影攝影大師李屏賓有關拍片的風格,只見他的表情錯愕了一下,似乎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然後講出了一句令人拍案叫絕的經典名言:「風格是那些沒有風格的人才要擔心的事情!」

‧來自遠方的明信片

  二○一二年初出版的《迷路原為看花開》,書中提到我至今仍保持著用筆書寫的習慣,只要有朋友寄賀卡給我,不管熟識與否,只要是親筆來函,我一定親筆回覆,想不到真的有許多讀者寄卡片來。

  雖然這幾年生活愈來愈緊湊,逐漸減少了用筆寫信、再貼上郵票寄給朋友的機會,其實不見得是沒時間,而是漸漸找不到有這種「雅興」的朋友了吧?不過我還是堅持在每年農曆春節前,花幾個星期的看診空檔,一封一封仔細寫下朋友的姓名與地址,貼上郵票,在自製的卡片上寫下問候與祝福。

  祝福的話語寫在實實在在的卡片或信紙上,與手機的簡訊、微博的通知或電子信件是不同的。信寫在紙上,紙拿在手上,可以反覆思量,是確實的存在;宛如朋友送的花,是具體的情意。

  相對於簡訊、電腦裡的電子符號,用筆書寫是麻煩的,除了拿出筆之外,要費神找到適合的紙,還要傷腦筋到底信封擺在哪裡?到底還有沒有郵票?但是正因麻煩,每次寫信就成了一種儀式,通往內心深處的儀式,因此信中會寫出一些平常聊天不會說出口的話、一些內心真正的感受。

  可惜的是,寫信的藝術似乎即將在時代變遷中消失了,年輕人恐怕已沒有人收過或看過一封真正的信件。

  二○一二年開始與老朋友漫遊臺灣,其間會安排一些適合邀請下一代子女參加的行程,除了讓年輕人之間彼此更熟悉,也希望藉此讓他們認識這些父執輩,多提供給他們一些人生典範。

  高中童軍團的學弟正在就讀臺中曉明女中的女兒品薰,我們在稻田間走著時,她透露爸爸除了專業的書之外,平常不會看太多閒書,卻收藏著我寫的每一本書,書中還夾著我學生時代寫給他的信。旅行結束回家後,這位文藝美少女寄來一篇在校刊發表的文章,其中有段寫著:「爸爸不在書上寫字,卻夾存了許多信件。我所看見的,大多是爸爸高中時的學長李偉文的親筆,如今他們皆已年過半百,也各自撐起一個家。他們一年總會聚個幾次,對其他叔叔的印象多從中年後開始,好像他們生來就是成功與老練,但我卻可從這些古老信件中或潦草、或昂揚的筆跡,窺見偉文叔叔和爸爸那個瘋狂好勝卻又漸漸懂事的青春……」

  正如朋友保存著我的信件,我也保存著每個朋友的親筆信件,從小學至今四十多年,有收藏於整理夾裡的信,也有裝在一個一個紙盒裡的卡片,這些留有汗淚墨漬或者斑斑殘渣的泛黃紙張,像是時光機,或者是《似曾相識》電影裡那枚古銅板,帶我們回到年少時光。就像品薰寫的:「相信每一頁都有他們年少的影子,翻開書頁,或許也打開了一扇門,也潛越爸爸生命中那段我不存在的歲月,讓年輕的爸爸,再一次陪伴我成長。」

  在這個時代用筆寫信給朋友,恐怕會令收到信件的人不知所措,或許可以從到國外旅遊時,寄張明信片給朋友開始吧!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陌生人自國外寄來的風景明信片,揣想著他大概是帶著《迷路原為看花開》上路,抄下書中所附的診所地址,於是就在旅途中寄來了。

  年輕時,出國旅行真的會帶上通訊錄,然後在咖啡館或旅館裡,將路上買的風景明信片寫上旅遊的心情與感動,寄回與朋友分享,張張明信片都像是我們在遠方的呼喚:「真希望此時你也在這裡啊!」

  旅遊明信片是全然的無所求與無所用,最為純粹,也最有趣味,就像朋友說的:「收到這種明信片時,就算是不再浪漫的中年人,嘴角也會上揚,會有種幸福的感覺。」

  這種明信片有點像古代的信件,完全無法預期朋友會在那時候收到信,搞不好等到我們已返國,開始回到工作崗位上沒日沒夜地忙著,信件還躺在某個國家正在罷工的郵局裡呢!但正因信件慢,反而能有更持久的想像。

  也許下次出國時,記得將親友的地址帶著,也不要錯過在農曆新年時,寄張卡片給朋友。若是你寄卡片給我,我也一樣會親筆回覆,我的地址在《迷路原為看花開》第九十一頁。

‧慢走與漫走

  二○一二年春天,我們一群老朋友開始先搭乘火車或高鐵到達定點,再以徒步的方式旅行,分段繞行臺灣,當然不是無趣地沿著公路行走,而是以臺灣風景優美的步道為主。

  近年在政府積極的交通建設之下,已把臺灣建構成一日生活圈,我們可以快速到達所有地方,其實反而變成任何地方都到不了。當我們開始依賴高速公路、高鐵或捷運時,慢慢就會忘記城市的樣子,也不再看見一條河、一座山與城鄉之間的關係,永遠只孤立地存活在一個點裡,無法連結到整個區域與環境。

  的確,多數人都自以為已將臺灣走透透,但大多只是開著車呼嘯而過,或在路旁觀景涼亭停車休息,拍張紀念相片;或找個網路好評的店家吃美食,不斷途經而過的熟悉感,反而喪失了真正深入瞭解各地的機會。

  如何不再只是「路過」,而是專心探索這個同時擁有遼闊海岸、連綿山脈、溪流平原,以及豐富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內涵的地方,這正是我們這群朋友年過半百之後,給自己的新課題吧!

  一切講求快速的時代,我希望能保有緩慢的餘地;習於追求明確具體目標的世界,刻意讓自己能漫無目的地隨意亂走。身處三明治階段的中年時期,因為工作、因為家庭,我們或許沒辦法像無牽掛的年輕人一樣,背起簡單行囊就出發去流浪,但總可以每個月自我放縱幾天,進行一小段流浪時光吧?

  走路,特別是慢走,或者是漫走,這種無確切目的地與趕行程的閒逛,在當今過度功利化、過度快速的時代,具有特別的意義,不去想新的事物、不去想成就、不去想人間瞬息起伏的得失;那麼在漫走流浪的過程中,就可以感受到全新的生命正慢慢滋長,這是種很難描述、也很神祕的有機過程。所謂有機,就像一棵樹,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一片葉子會先抽芽、枝幹會往哪個方向延展,我希望自己的生命也是有機的,隨時充滿新發現的驚喜。

  當我們開始漫遊、開始慢走,因為慢,才能看到天空、雲朵和蝴蝶;當我們可以聽見風聲、聞到花的味道、感受到周遭的一切,才開始有了生活,然後得以在大自然的節奏中,重新找回自我的存在。

  旅行作家羅柏‧卡普蘭(RobertD.Kaplan)曾寫道:「在大眾觀光的年代裡,冒險逐漸變成內在的事情。」

  旅行對現代人來說,已不再只是增廣見聞或到此一遊的景點蒐集,更像是閱讀一本書,用外在的風景來呼應自己的心靈。就如張曉風老師所說:「山川靜好,歲月無驚,我們仍有長路待行。」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4163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