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先教自己:給爸媽的7堂親子課》

作者:楊玉瑩、劉匡偉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19日

-----------------------------------------------------------------

導讀:作家 楊玉瑩

       

 

◎內容簡介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教育孩子卻是一門需要研習的藝術。

 一個旁人眼中事業有成的幼教界作家,碰到家裡的兩個寶貝孩子就變成「後母」?

 明明愛子心切,卻不斷關係緊張;明明不想發脾氣,卻經常情緒失控。懊惱的母親帶著滿腹苦水走進愛與智慧咖啡館,遇見溫柔睿智的女主人劉老師,七堂飄著咖啡香的親子教養課意外展開……

 第1課: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包辦型、溺愛型、專制型、菁英型、放任型、智慧型,你是哪一型父母?

 第2課:別讓孩子成為溫室花

              在設定底線的情況下陪孩子一起吃苦頭、嘗試未知、讓孩子學習承擔後果。

 第3課:教孩子,先教自己

              學會與孩子相處的四種智慧語言,拿回主動權,與孩子分享管理權。

 第4課: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父母自身的觀念與壓力、對孩子未來的焦慮、父母的童年與原生家庭、夫妻間的不和諧關係,都是親子之間的未爆彈。

 第5課: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與優缺點,尊重並接納孩子的感受,父母的心就能變得柔和溫暖。

 第6課:與孩子一起成長

              偶爾允許孩子承受短暫的沮喪,卻能因此讓他們學到責任心;從分擔家務與做義工開始,讓孩子也體會父母和他人的辛苦。

 第7課:有幸福的父母,才有幸福的子女

              與孩子一起成長,接納並原諒自己曾受過的傷,看見真實的自我,讓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能莫忘初衷,找回最初的愛。

◎作者簡介

  ‧楊玉瑩 Catherine Yang,英語幼教界作家,育有一兒一女,曾以《My ABC Storybook》、《Mr Bugs Phonics》二書兩度獲得紐約大獎肯定,其編寫的《YoYo & NaNa》更狂銷 180 萬套,創造臺灣迄今無人能及的紀錄。

   現任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美國朗文出版社、敦煌書局、凱撒琳出版社顧問兼作者,以及大陸著名幼稚教育品牌學校凱頓兒童美語榮譽董事及榮譽校長。

  ‧劉匡偉,CK家庭成長學院心理諮詢師,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中國出生長大,旅居美國20多年,熟習東西方哲學,在親子教育領域極具獨特視角。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學士,美國機械工程碩士及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

◎名人推薦

 李偉文 作家/陳美儒 親子教育專家、建中資深名師/劉樹森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

黃瑽寧 兒科醫師、親子作家/黃偉國 CK家庭成長學院中國區總經理

◎目錄

推薦序:〈父母不可能庇護孩子一生〉──黃偉國

推薦序:〈彎下身,才能看到孩子〉──劉樹森

作者序:〈為了說謝謝〉──楊玉瑩

作者序:〈為了愛你〉──劉匡偉

第1課 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第2課 別讓孩子成為溫室花

第3課 教孩子,先教自己/第4課 壞情緒是家裡的未爆彈

第5課 降低高度,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第6課 孩子是父母的生命導師

第7課 當父母是件幸福又浪漫的事         

‧推薦序:〈父母不可能庇護孩子一生〉──黃偉國∕CK家庭成長學院中國區總經理

 近年來,電腦普及了,社會富裕了,日常生活也豐富而多姿多彩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疏遠了!出問題的家庭與日俱增。舊社會迅速改變,新社會日新月異,科技產品轉換之快,培養出新一代不同思想又容易貪新厭舊的孩子。父母若不改變觀念,積極學習為人父母之道,兩代之間將難以溝通,更難以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

 家人之間若不常交談,便容易造成許多誤解,無形中產生許多不健全的家庭,這種缺乏和諧的家庭漸漸增多,便容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正如現在一些先進的歐美國家,因家庭出現的缺憾和破碎,產生許多諸如虐待、家暴、酗酒、吸毒、遺棄、濫交等不健全家庭的產物。所以大家必須儘量早準備,做個令子女也感到驕傲的成功父母。要幫助孩子,先從自我學習開始,用心力去愛護孩子,用智慧去管教他們,扶助兒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發育。

 許多家長都期望閱讀一些生活化的親子教養書,可惜市面上大多只是關於兒童心理和偏重理論的專書,而且內容未必適合每個家庭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或在新時代背景下成長的年輕父母。 

 本書藉著一個為管教孩子而充滿困惑的母親,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正在品嘗香濃咖啡的悠閒環境下,碰到一位經驗豐富而充滿智慧的母親。藉著交談、對話、詢問,憑著身邊的許多例子,把一些嚴肅、關於教養孩子的祕笈,在輕鬆的環境下化繁為簡,一針見血地把管教孩子的重點指出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認識孩子們真正的需要,讓孩子走出他們自己的生命之路。

 父母不能庇護孩子一生,只是愛護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以智慧的愛來管教孩子。七杯咖啡,七堂課,裡面蘊藏著母親溫暖而合宜的愛和充滿智慧而有效的管教。透過這兩位母親的對話,聽她們娓娓道來的甘苦滋味,必能讓大家產生共鳴,藉著深入淺出的介紹,領悟愛的真諦與管教的原則。

‧推薦序:〈彎下身,才能看到孩子〉──劉樹森∕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

 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家長和教師大多更為關注講授的內容,而時常忽略講授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性,因此難免會出現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的結果。倘若留心觀察孩子學習與成長的特徵,分析和總結家長和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的效果,就不難發現只有採用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

 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培養的方式和方法,不僅包括教師和家長的語言表達技巧與藝術,還包括一些十分重要但往往被忽視的因素,例如家長和教師應當避免將自己的身分始終定位於一個居高臨下、具有才智和威嚴的權威人士,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選取一個能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的敘述身分和角度。

 2011年我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參觀時,印象最深的不僅僅是館內數量龐大、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精品,還有感人至深的一幕:幾位年邁的藝術教授做為志願者單腿跪在地板上,為數十位小朋友講解精美的繪畫和雕塑等展品。

 因為單腿跪地,這些教授的頭部和視線基本上與小朋友們稚嫩的臉龐處於平行位置,由此能夠在同一水平的視線上,以和顏悅色的目光和表情與簇擁在他們周圍的每一位小朋友交流,用緩慢而抑揚頓挫的語言介紹和講解藝術家的生平及其創作。

 我曾經訪問過15個國家的數十個博物館、美術館和其它種類的展覽館,但只有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看到導覽員以單腿跪地的方式為小朋友進行解說服務。顯而易見,那些小朋友寧靜傾聽時凝神注目的表情和踴躍的舉手提問,足以說明這種教育方式的效果是何等理想。

 做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堪稱他所在時代的民主政治、智慧、理性、科學、道德、教育以及人類創造力的傑出代表人物。在他的時代,富蘭克林寫作的兩本書風行一時,即《格言曆書》(Poor Richard’s Almanac)與《富蘭克林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二者都以深邃的哲理和人生的真知灼見而著稱。前者從1732-1758年暢銷長達1/4世紀,在兩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卻很少有人問津;後者則猶如常青樹,至今仍舊是美國文學作品中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還翻譯成30餘種語言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國。

 《富蘭克林自傳》長久不衰的文學價值與魅力,不僅在於他以其帶有傳奇色彩的成功經歷詮釋了「美國夢」的本質與價值,更在於他敘述時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年逾7旬的普通老人,用類似家人聊天時樸實無華的語言,將自己一生經歷的坎坷與驚濤駭浪講述給兒女子孫。富蘭克林講述的內容及其敘述方式的魅力和效果,與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年邁的藝術教授做為志願者,單腿跪在地板上為小朋友講解精美繪畫等藝術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本書作者亦是從一個普通母親的敘述視角,真實講述了她在伴隨自己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所品味的酸甜苦辣與心路歷程,與讀者分享了她承受困難與挫折時的失落與感傷,以及如何逐漸學會與孩子分享理解與信任,互相尊重與包容,彼此都把對方視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將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與整個家庭的成長和發展融為一體。書中將有關孩子教育和培養的抽象理念與作者自身的經歷和體驗融為一體,娓娓道來,文筆淳樸,客觀真實,耐人尋味。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因此,孩子的教育與培養不是單純的教育與培養問題,而是與其家長密切相關的家庭問題。對此,相信讀者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內文

‧第1課〈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一大早,校長打電話來通知我說兒子有半學期不做作業,我忍著氣掛了電話,衝著兒子怒吼了一頓,於是他早餐也沒吃就氣衝衝地出門了。我正想將苗頭轉向先生怪他不好好管兒子,沒想到他倒用奇怪的口氣對我說了句:「妳是後母嗎?」這句話像一把無情的劍狠狠插入我的心,怒火、委屈頓時湧上心頭,看著先生冷峻的面容,我也不想再吵,「砰!」一聲關上門往外走了。

    我黯然走在路上,想到那個充滿火藥味的家,我只想要逃離。此時看到前面有一家「愛與智慧咖啡館」,便不由自主地走了進去。

    咖啡館裡放著輕柔的音樂,牆上掛滿了家庭照片,看到各種幸福的笑臉,我想起了初為人母時的悸動。孩子就像天使一樣可愛,我把所有的愛都傾注給了他們,當他們甜甜地對著我笑,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為什麼時至今日卻……唉!我忍不住嘆了口氣。孩子們此刻怎變成了小怪獸,每天都要挑戰我的極限!兒子不寫功課,各科老師通通打電話來告狀,我發脾氣,他竟然比我更大聲;女兒的東西向來亂扔,我說她像擺地攤的,她居然真的擺起地攤玩得不亦樂乎;我生氣發火,先生不但不幫我,還像旁觀者般冷言嘲笑我像「後母」。

    我所做的一切還不都是為了他們好!為什麼孩子不聽我的話,連先生也不能理解我?真是滿腹苦水無處傾倒,難道這就是家庭生活嗎?在別人眼裡我那麼幸福,可是真實的我卻如此痛苦萬分!

    我腦中一片混亂,隨手拿起桌上的咖啡單,奇怪,這咖啡單上怎麼還有一封信?

    人類問上帝:「是誰發明父母這種職業?他們需要有非凡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充足的體力和忍耐力,還要有良好的管理、協調、傾聽,以及理解能力。而且每週工作7天,每天24小時隨時待命,不但沒有薪酬,愛心還經常被踐踏,工作時間少則18年,多則30、50年不等,真是辛苦。」

    上帝說:「可據我所知,這是你們認為最幸福的職業呀!為了犒勞為人父母的你,我有一款最新的奔騰586電腦想送給你,你要嗎?」

    人類哈哈大笑:「謝謝祢的好意,不過地球都到21世紀了,電腦已經升級到4核心了,奔騰586早就淘汰掉了。」

    「哦,科技發展挺快的。」上帝說。

    人類得意的說:「那當然,我們的生活都更新很快的。」

    上帝說:「是嗎?那為什麼很多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都直接把上一輩裝在他們身上的教養系統,又回裝到孩子身上呢?難道你們的教養系統不用升級,不用適應時代的發展嗎?」

    人類支吾著:「這個……說的也是,但我們從來沒有學過怎麼升級教養系統啊!」

    上帝說:「想學,自然就會有辦法的,不過你們都太忙了,只有等問題找上門,你們才會去想。」

    這時,服務生走過來,我指著咖啡單,還沒有開口,她就笑著說:「第1次來我們這的顧客都會覺得奇怪,不過這是我們的特色,我們提供更多的是心靈咖啡喲!」

    「心靈咖啡?我這是到什麼地方了?」我吃驚的問。

    「我們是咖啡館啊!」她笑了笑說:「不過,我們的老闆是心理諮詢師,她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回國之後,看到許多父母都身心俱疲,親子關係緊張莫名,所以就開了這間咖啡館,想給父母們一個喘息的空間並提供一些建議,讓父母們輕鬆的像煮一杯好喝的特調咖啡般,『調製』出負責任的孩子。」

    身心俱疲!不就是說我嗎?教養孩子真的有輕鬆的方式?我真的能在這裡找到答案?我滿腦子疑問。「那我可以見見你們老闆嗎?」我試探的問。

    「當然可以,您稍等。」

    就在這一刻,我完全融化在柔和的音樂及溫暖的燈光中,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動自心底泉湧而出,無數的辛酸與委屈想要對理解的人傾訴,而這個人居然就這樣不期而遇地出現在眼前。

    「妳好,歡迎來到我的咖啡館,我叫劉匡偉,別人都我叫劉老師。」一個身材高挑,戴著眼鏡的女子微笑著坐到我面前,在她的眼神中,我找到了一種淡然而溫暖的感覺。

    「妳好,我叫Catherine,妳的咖啡館真獨特,從美國回來的,果然很浪漫。」我由衷讚賞,想要趕快進入問題核心,又怕太唐突了。

    「還好,我從前學的是機械工程,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做工程師。」

    「啊!妳──是從機械工程師轉到心靈工程師?」我大惑不解的看著她。

    「說來話長。20多年前,我一心想去美國學心理學,想要幫身邊的人找到幸福的鑰匙,不過由於經濟壓力,還是繼續修了帶獎學金的機械工程,後來也在大公司工作。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內心的召喚,又不顧一切的去密西根大學修得心理學碩士。」

    「原來是這樣,不過這咖啡單上的故事好像是跟親子教養有關的。」我問。

    「是啊!儘管我學了、也懂了很多心理學理論,但面對孩子的問題,我仍然在複製舊的教養方式,結果問題不斷。我參加了很多教養方面的課程,才發現教養孩子真是一門大學問,也發覺這就是我心中最想要做的事──讓父母這個職業變成最幸福的職業。」

    「妳也有過問題?」我大吃一驚。

    「當然!孩子教會了我很多事情,我也在不斷成長。」

    「可是父母與咖啡館,這怎麼聯繫得起來?」我好奇的問。

    「父母其實需要理解與支援,妳不覺得咖啡館也給人像家一樣溫暖的感覺嗎?」

    「這倒是。」我一進店裡就感覺很溫馨。

    「而且就像咖啡裡加點糖,只要在愛裡加點智慧,為人父母就是件幸福又快樂的事。」

    「初為人母的時候我覺得很幸福,現在我卻覺得痛苦極了,恨不得把孩子們塞回肚子裡去。」我開始傾吐苦水,她靜靜的聆聽。

    「我給他們安排了一切,讀最好的學校、住最好的環境、穿最漂亮的衣服,能做的我都做到了,可是他們非但不領情還越大越不聽話,任性、打架、不寫功課、貪玩……我越生氣,他們越不聽話,連先生都不幫我,還說我像後母,真不知道要怎麼辦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想過這樣做,孩子是否真的幸福。其實孩子的行為,都是複製他們的父母,給妳解密一下孩子的各種行為吧!」說完,劉老師遞給我一本小冊子。

。6大類型父母,你是哪一型?

一、包辦型父母:凡事有我為你準備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一位很有能力的母親曾經抱怨:「真拿我兒子沒辦法,小學、初中、高中,能考的就考,沒考上的我們都花錢給他找了最好的學校,連大學、研究所都託了關係,之後的工作、房子,還有車子,我們也都幫他準備好了。可是現在30多歲了,沒有主見,沒有責任感,在工作上也沒有什麼長進。以後我退休了該怎麼辦啊?」

                    包辦型父母是大家眼中的模範父母:他們保護孩子、幫孩子清除障礙,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鋪好所有的路。

                    不管孩子是1歲、10歲、30歲,還是50歲,他們彷彿一生都在為孩子疲於奔命。在他們眼中,孩子的所有事情就是他們的事情,孩子的問題就是他們要解決的問題。

                    父母這樣的行為所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孩子,你是我的寶貝,你很弱小,我會好好照顧你,幫你把一切都打理好。

                    而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不需要費力做什麼,爸媽都會幫我做好;

§我不需要費神思考,爸媽都會幫我想好;

§我不需要費心負責任,爸媽都會幫我負責任。

                    父母辛辛苦苦的付出,為了孩子,他們付出所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是面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他們也常輕則抱怨、指責,重則懲罰,最後還是不忍心孩子受苦,周而復始的為孩子們惹得禍收拾善後。

                    媒體曾報導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女兒27歲了,卻宅在家裡不願意出門。她的父母心疼家有獨女,自然非常寶貝,什麼事情都不用她做,到了高中,從書包、衣服到午餐父母都幫她準備好;到了大學,父母更搬到她學校附近,就近照顧她。

                    大學畢業後,其他同學忙著找工作,她卻一點也不著急,在父母陪同下才勉強參加了幾次招聘,找到一份工作。開始工作後,她每天回家不是抱怨這個同事不好,就是那個主管不好,還表現出對公司和同事很看不慣的樣子。後來女兒終於受不了,辭了工作,從此宅在家裡不願出去,讓父母非常擔心

                    其實,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應該經歷的必要考驗,早在兒時就被父母以「愛」與「保護」的名義給剝奪了。他們沒有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在父母的層層保護下,逐漸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而當他們獨自面對生活時,才發現自己毫無能力招架,無所適從。

                    這時候,父母們更是無法放手了,於是超齡工作著,一面把孩子扛在肩上,一面抱怨孩子怎麼學不會自己走。一個新的族群──「啃老族」就此誕生。於是,包辦型父母的退休時間只好拖到20年、30年、40年,甚至50年後。

                    是孩子不肯長大,還是父母沒有放手給孩子長大的機會?

                     凡事一手包辦的模範父母,背後其實隱藏著一顆焦慮的心,他們心中的不安全感,讓他們害怕孩子犯一點錯、受一點苦,所以他們寧願一手包辦,也不敢放手給孩子自己去嘗試。在他們眼中,孩子並不是獨立的,孩子的生活就是他們的生活,孩子的成功代表了他們的成功,所以他們要幫孩子打理好一切。

                    過往生活中曾經缺失的東西,他們也都想補償在孩子身上。於是,他們成了忙碌的模範父母,又不得不抱怨著不肯長大的孩子。

                    在包辦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凡事都有父母解決,不用負責也吃不了苦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有事情都有父母為他們考慮周全,他們當然不用自己花腦筋思考,所以他們習慣依賴,無法應對外界的種種壓力、無法解決自身的困境。一切問題父母都會第一時間擋在他們前面幫忙解決,他們沒有學會思考、沒有學會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也能讀到父母傳遞的無聲訊息,他們也沒有自信、沒有主見,沒有辦法獨當一面。

            二、溺愛型父母:即使是天上的月亮,我也願意為你摘下來

                    包辦型父母做到了極致,就成了溺愛型父母。溺愛型父母是將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即使是天上的月亮,父母也願意為孩子摘下來。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哇哇落地後一家人都圍著他轉,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歸孩子一人享用,玩具、衣服應有盡有,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百依百順。

                   在如今大多數家庭都由四位老人、兩對父母共同寵愛一個孩子的時代,這份愛一不小心就會滑到溺愛的軌道。

                     這樣的行為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你是我的寶貝,你想要什麼我都會給你。

                    而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不需要做什麼,只要我想要,爸媽爺奶都會滿足我。

                    溺愛型的父母可能教養出兩種極端性格的孩子──無法無天或懦弱無能。對孩子過度溺愛,有時來自父母的觀念──孩子是家裡傳宗接代的獨苗,不能有任何閃失,做父母的或長輩們需要保護好家裡的小皇帝。

                    在這類型父母眼裡,孩子比任何人,甚至比他們自己都更重要,孩子是家裡的中心,事事滿足才能表示父母對他的愛是足夠的。

                    在溺愛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以自我為中心,挫折忍受度低

                    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讓他們從小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嬌氣習慣。百般的寵愛會讓孩子習慣高人一等,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妄為、自私自大、不懂禮貌、缺乏同情心。從來沒有受過挫的孩子,在面臨與其家庭提供給他的環境迥然不同的社會競爭時,挫折容忍度低,並且缺乏信心,容易放棄而導致失敗;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缺乏責任感、不懂得關心別人,難以交到朋友。

            三、專制型父母:我說的永遠都是對的,你做錯是因為沒聽我的

                    有個家長無奈地流著傷心的淚水,說自己雖然是個教師,卻不懂得怎樣教好自己的孩子,只知道呆板的說教或發脾氣打罵,是個失敗的家長。她的兒子小學時還算是個聽話的孩子,雖然有時也會任性一下,但吼兩句就聽話了。

                    然而升上國中後,兒子開始對她的嘮叨很反感,學會了頂嘴、說謊。後來開始經常翹課,無心學業,成績退步,她想盡辦法要提振孩子的功課,既打又罵也禁足過,都於事無補,孩子還開始喝酒、打線上遊戲、結交女朋友,甚至出外過夜、離家出走。眼看兒子國三了,為了挽救他,她什麼辦法都找遍了,可似乎都不管用。

                    專制型父母簡單用俗語來說,就是「打是情,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有些父母認為愛孩子就要對他們嚴厲一點,要從小管住他們,他們才會聽話,才會不走上歧路。他們慣常對孩子說:「叫你做就去做,哪那麼多話!」要是孩子們不服從命令,往往得到的是更加嚴厲的管制。

                    他們用嚴厲來讓孩子乖乖聽話,做他們要求的事。他們很想讓孩子不要出錯,於是選擇用強勢、命令的口氣來對待孩子:「快點收拾好玩具,馬上!你有沒有腦子啊,會不會想事啊!」

                    這種強勢的語言、威權的粗暴態度傳遞出的無聲言語是什麼呢?

                    §我是你的父母,你就應該聽我的,我說的永遠是對的,你只要服從。

§不允許犯錯,犯錯了就是因為沒聽我的。

                    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做的選擇總是錯的。

§我沒有思考的權利,我只要按照你們說的做就對了。

                    當孩子太叛逆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是否我們太專制?

                    當孩子不懂得思考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是否我們沒有給他們思考的機會?

                    專制型的父母很愛孩子,卻也有很強的控制欲,認為只有在權威中,才能體現他們的威嚴,相信他們是家裡的君主,別人需要服從他。

                    專制的父母背後同樣也隱藏著他們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只有在牢牢的掌控中,才能感覺到安全。

                    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是獨立的,孩子什麼都不懂,沒有能力做決定,需要管教。他們害怕孩子因為不慎的選擇而犯錯,他們選擇用權威來讓孩子聽話。

                    在專制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容易盲從他人,心懷怨恨或恐懼

                    凡事都要遵照父母的話去做,所以孩子沒有自己思考的機會、沒有做決定的機會,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其他人影響,盲從他人的意見,做出錯誤的決定。

                    一定要照他們的話去做,孩子沒有被尊重,因此失去自尊和信心;一直被強勢的力量壓制著,孩子心有怨恨,壓抑和恐懼的情緒卻不能表達,因而公然反抗,到青春期便更加叛逆,或因恐懼而服從。

四、菁英型父母:社會競爭激烈,我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這個時代的專制型父母往往很容易就轉變成菁英型父母。有一句廣告詞或許可以形容菁英型父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在這個年代,孩子從小背著書包穿梭於各種補習班:英文、算數、鋼琴、畫畫、圍棋等,小小年紀就開始加入檢定和考證的大軍,成了學習機器。為了跟上主流社會的脈動,或為了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夢想,孩子從小就被各種「成功計畫」包圍了。

                    但是,這樣的行為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你是我的孩子,你的未來由我決定。

                    而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不能選自己想選的路。

                    當家長只顧著追隨國際主流脈動來為孩子制定前程,往往會忘記去看孩子本身的特點。當孩子選擇了我們預料之外的路時,我們是不是要考慮一下,自己為他安排的路是他想走的嗎?

                    父母不辭辛苦地帶著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源自於父母內心對社會競爭越來越大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他們害怕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他們必須跟上主流,深信別人眼中的成功才是成功,不能讓別人笑話。

                    在菁英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 學習不再有盼望,生活充滿壓力

孩子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成了一件很功利的事,充滿壓力,無法享受。遵從安排也是因為孩子的力量還太小,無法反抗,到了可以自己做選擇的時候,或許會放棄從前的所學,選擇一條從未被允許的路。

            五、放任型父母:小孩自己會長大,有得吃喝就可以了

 媒體曾經報導:「7旬老奶奶被人殺死在家中,兇手竟是被害人年僅13歲的孫子。犯罪  動機極其簡單──為了拿到上網的錢。」作案後,孫子從容的把兇器扔掉,洗去血  跡,再折回網咖繼續上網。被逮捕的時候,他正在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

                    放任型父母與專制型父母完全相反,他們認為孩子天生就知道怎麼管理自己,只要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就能像花草一樣自然而然長大成人。當然,更多父母是因為長期在外工作或者太忙而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這類型的父母總是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關心孩子也不告訴孩子界線在哪裡,親子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

                    這樣的行為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我沒時間照顧你,你反正都要長大,管你吃喝就可以了。

                    孩子收到的訊息又是什麼呢?

                    §我是沒人管的小孩。

                    有的父母害怕束縛了孩子的天性,想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更多時候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管教孩子。試想,如果我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沒有人告訴你哪裡是安全地帶、哪裡是危險地帶,你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就是陌生的國度。認識一個新朋友、去一個新地方、學習一門新學科……這些是孩子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我們可曾想過,當他們自己面對這些未知,沒有人告訴他界線在哪裡,他們內心會多麼恐懼?孩子需要知道界線,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事。

                    再想想看,有時候是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還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提供界線呢?

                    在放任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沒有嘗過愛的滋味,學不會愛與被愛,冷漠無情又茫然焦慮。

                    沒有人告訴過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界線在哪裡,他們想去試,但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所以他們會迷惑、茫然、焦慮、敏感,缺乏安全感。父母對任何事情都不提供界線時,孩子會缺乏對生命的敬畏感,容易做出擦槍走火意想不到的事。

                    看到這裡,我彷彿被電到般震驚!難道我的不安全感是來自於父母小時候的放養?而我現在給孩子們安排的一切都是他們想要的嗎?兒子越來越不聽話,是我的命令多過理解?女兒什麼都不會做,是因為我都幫她包辦了?我只想著給他們最好的,可用的都是我一廂情願認為好的方式?

                    我嘆了口氣說:「我確實有很多擔心和焦慮,我以為我很愛孩子,看來我的愛不夠理                       智。

                    「其實,這並不是個人的問題,也與我們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有關。一個家庭只有1、2個孩子,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為孩子做多了。此外,我們的文化中也有很多君主式文化,所以不光是對孩子,對其他人,我們的命令語句也會脫口而出。而且,我們現在的社會壓力、升學壓力不光只在學生肩頭,更多的壓力是落在家長的肩頭上,讓家長很困惑。」劉老師娓娓述說。

「是啊,真是沒有辦法。我也想學習西方的教育方式,多鍛鍊孩子的能力,可是我們的社會還是以成績和文憑定高下。」我深表讚同。

                    「歐美的教育方式當然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不過我們的傳統管教方法也有許多可取之處。我們要吸取的是中、西方教養子女的文化精髓,這樣一方面既能培養出獨立而擁有主動進取個性的孩子,另一方面孩子又能在學習上有積極的表現。」

                    「真的有這樣的方法嗎?」我暗忖這種求之不得的好方法得上哪找?

                    「當然,所以才說愛是需要智慧的。」劉老師笑著說。

                    「那該怎麼做呢?」

                    「妳再繼續往後讀吧!」

六、智慧型父母:你的事情你得自己想清楚,學會做正確的選擇

                    小可開始上學的時候,媽媽就跟他約定,4點放學以後的時間,小可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玩,9點半是睡覺時間。小可很開心,每天玩的不亦樂乎,不見他開始寫作業。但是因為有約在先,媽媽忍著不去說他。終於在2個星期後,他開始一回家就寫作業了,媽媽問他今天怎麼了,他說整天被老師叨唸的滋味很不好受,從此以後他的作業也不用父母擔心了。

                    當然,媽媽也不是真的這麼淡定,她之前其實就有找過老師,讓老師瞭解她的意圖,希望老師可以配合,該罰的要罰,只要不侮辱、打擊孩子就好。她也用同樣的方法把孩子的很多事情都交還給孩子。媽媽說:「做父母並不是那麼容易,真正的放手是『掌控全域的放手』,看似輕鬆,其實花了更多的心思。」

                    智慧型父母保護孩子,但不把孩子的問題一手包辦,而是給他們嘗試和摸索的機會;他們不用威權的命令,在安全範圍內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替孩子做決定,他們讓孩子犯錯,是希望孩子從小錯誤中學會思考、修正,學會做正確的選擇。

                    他們允許孩子犯錯,並且理解孩子的情緒,以此來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是愛他們的。他們把責任還給孩子,希望孩子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他們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的各種負面情緒帶給孩子不良影響。

                    他們傳遞的無聲言語是什麼?

                     §你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爸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孩子收到的訊息是什麼?

                     §我的事情爸媽不會幫我做,我得自己思考、動手。

§我做錯了爸媽不會幫我承擔,我得自己想清楚。

                    父母放手給孩子機會嘗試犯錯,但是他們也是有焦慮的,只是他們沒有把焦慮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去保護孩子。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在愛和規範中學會獨立思考,為自己負責,才能真正面對真實世界中的各種挑戰,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在智慧型的愛中,孩子變成了──我是被愛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父母不包辦所有事,給機會讓孩子去嘗試,犯錯。父母充分信任孩子,不一味指責,孩子便有自信心,也在嘗試中學到經驗。父母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接納、被保護的。父母也不幫孩子承擔責任,堅守自己的界線,讓孩子從經驗中學會思考、學會負責。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用情緒管教孩子,同時也懂得用其他方式來排解不  良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全、互信、有愛的家裡。

                    讀完這篇章,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此刻,在我眼裡,我的孩子也開始慢慢變得叛逆了,難道是我太專制了?我生氣的樣     子、說話的語氣和話語都跟我媽媽越來越像?難道我延續了父母的教養方式?

                    「妳現在知道為什麼妳付出的愛,沒有澆灌出妳希望的種子了?」劉老師意味深長的     看著我說。

                    「我的教養方式似乎都來自我的父母,包括我從前所痛恨的,現在我卻都複製了。」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在父母那裡實習了十八年甚至更久,能不複製嗎?」

                    「我明白為什麼有的愛叫做『以愛之名』了。」我感嘆著。

                    「是的,父母天生是愛孩子的,但也需要有智慧、有方法。」

                    「我每天都在抱怨孩子們不聽話,或許應該在我身上找答案。」

                    「很高興妳能意識到這點,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責怪別人總是很容易,反觀自       己卻很痛苦,而我們提供這麼多愛的類型,其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只是希望父母們       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對孩子的愛,也可以更深層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劉老師接著說:「省察過、實踐過,才會真正在心中留下痕跡。今天正好是週日,所       以妳下週日能來跟我分享妳的想法嗎?」

                    「好啊!多麼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解惑的地方,我怎麼會不來呢!」我跟劉老師道了       謝,很感激卻略帶沉重的走出咖啡館,回頭看一眼招牌──愛與智慧咖啡館。愛真的       需要加點智慧在裡面。

 

:::本書簡介:::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96387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