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新時代》

作者:埃里克.施密特、杰瑞德.科恩

譯者:吳家恆、藍美貞、楊之瑜、鍾玉珏、高仁君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601

---------------------------------------------------------------------------

導讀:遠流出版公司吳家恆副總編輯

      

◎作者簡介

  ‧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Executive Chairman,

2001-11年擔任Google執行長,目前擔任Google執行董事長,也是美國總統科技教育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AST)委員。施密特並擔任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主席、紐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董事。

  ‧杰瑞德.科恩 Jared CohenDirector, Ideas

目前擔任Google Ideas總監、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兼職高級研究員。科恩是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著有多本著作,包括《聖戰之子》(Children of Jihad)和《百日寂靜》(One Hundred Days of Silence)。He is a member of the Directors Advisory Board at the 國家反恐怖主義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顧問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吳家恆(Introduction, Chapter 1,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現任職出版社。

  ‧藍美貞(Chapter 2 & 7

政治大學新聞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畢業。現為國際新聞從業人員。

  ‧楊之瑜(Chapter 3 & 5

工作於媒體,浸潤於內容。

  ‧鍾玉珏(Chapter 4 & 6

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目前擔任國際新聞編譯。

  ‧高仁君(Notes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碩士。

◎目錄總覽

前言 Introduction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演變成多重面向、無所不在的宣洩出口,讓人的精力和表達力在其中大顯身手。它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也潛藏著邪惡因子。然而,我們才剛開始見識到它在世界舞台上展現的威力。

第一章 自我的未來 Our Future Selves

不久之後,全球的上網人口將會超過五十億,對於創新、生產力、工作、衛生、教育、生活品質等各方面造成的影響,將會及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不論貧富、階級、性別。

  第二章 網路身分,公民與報導的未來 The Future of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Reporting

在數位新時代,個人的身份將會是最具價值的商品:黑市交亦、企業買賣、國家管控,個人的身份將會受到很大的安全威脅,而公民社會的建立與維持也會成為一大難題。網路的即時傳播特質,也會改變媒體的運作方式、生態與價值。

  第三章 國家的未來 The Future of States

在從實體轉為虛擬的時代,國家的地位也發生改變。一方面,數位的優勢使得國家的監控力量更強大,而國與國之間邦交與衝突的模式也會改變。二方面,國家面對訊息萬變的網路世界,也更容易處於左支右絀的局面。

  第四章 革命的未來 The Future of Revolution

國內的不滿情緒,透過網路將文字與畫面傳播出去。抗爭不需槍枝,只需手機即可,因此,革命將會更加頻繁。但是,國家也會以「虛擬圍堵」展開反擊。一個更加動盪的未來圖像,呈現在我們面前。

  第五章 恐怖主義的未來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透過網路影片、3D列印,「製造者時代」來臨。要當個恐怖份子,非常容易。未來的跨國恐怖份子將會擅長媒體操作,具備掌握社群媒體的能力。駭客將會成為恐怖主義團體和政府競相延攬的對象。

  第六章 未來的衝突、爭戰、干預 The Future of Conflict, Combat and Intervention

武力衝突仍然是戰爭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網路上的攻擊將會更加成為常態。政府若是選擇關閉虛擬的網路,往往在實體世界激發民怨,造成抗爭事件。而網路保存數據的功能,將會使加害者愈來愈難否認或推卸罪行。

  第七章 重建的未來 The Future of Reconstruction

在天災人禍頻仍的年代,在災變之後,通訊網路是最容易重建的,同時,通訊也左右了救災的成敗。救災物資與捐款的籌集將會受惠於全球上網。而在災後社區的重建,網路社群也將扮演重要角色。

  結語 Conclusion

  致謝 Acknowledgements

◎專文導讀

〈歡迎來到數位新時代〉

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網際網路」還是非常陌生的名詞;

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大部分的人,生活已經跟網路密不可分,

哪怕是一個小時的網路癱瘓,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

一九八○年代末的個人電腦,或許主機的體積跟今天的沒有太大差別;但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很不一樣。第一個電腦螢幕很大,一張書桌擺了一台顯示器,幾乎就不能做其他事。那是一個單色的世界,由綠色的小光點,在螢幕上組成文字或圖案,看久了眼睛都要發疼。今天成為標準配備的彩色液晶螢幕,是當時無法想像的。

同樣無法想像的還有隨身碟,因為當時個人電腦配備的是五又四分之一吋的磁片。最早的軟碟是IBM在一九七一年推出的八吋磁片,到了一九七六年五又四分之一吋磁片問世,存檔的時候,電腦都會發出磁片轉動的沙沙聲。一張五又四分之一吋頂多只能儲存1.2 MB,檔案數量多了,一張磁片還不夠用,哪像現在的隨身碟,都是以GB為計算單位的。

而另一個真正的重大差異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因為這並不是從電腦的外觀或性能所能看出來的:絕大部分的家用個人電腦,彼此之間是不能相連的。如果把一個檔案從一台電腦移到另一台電腦上,大部分業餘使用者會把檔案存在磁片上,再把磁片放入另一台電腦。即使是學校或一些組織的電腦室,可能讓電腦相連,也沒有一個網際網路,可以連上其他地方的電腦網路。

這一點在當時看起來,或許意義不大,畢竟,個人電腦的運算速度已經夠讓人驚豔了,至於電腦與電腦是否能夠相連,並不那麼重要。但是在今天來看,(廣義的)電腦之所以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這點卻是至為關鍵。因為,電腦一方面性能提高(速度更快、體積更小),使得電腦可以以筆記型電腦、手機、平版電腦的形式出現;二方面彼此相連,使得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處於online的狀態,許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就是因此而起。

《數位新時代》的作者施密特,在網路的形成過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在一九八三年,施密特便加入昇陽電腦,以軟體經理的身分主導了Java平台技術的發展、昇陽電腦獨立平台的程式技術,並且確立了公司的網絡策略。之後,他成為昇陽電腦的技術長(CTO)及企業總裁。

到了Google成立,施密特在二○○一年三月以董事會成員的身分擔任董事長,並在同年八月兼任總裁一職,負責公司的正常運作、產品開發周期與銷售,並負責建設公司的基礎建設以應付google的快速發展。換句話說,施密特是Google的靈魂人物。二○○七年,由PC World選出的「五十名重要影響網路世界的人」,施密特與Google的兩位創始人賴利•佩吉及布魯共列第一名。

從施密特的發展歷程來看,他不僅是一個技術出身的工程師,對於網際網路的搭建貢獻卓越,同時他也有管理、銷售的長才。但是,施密特顯然不止於此,他並不以把一家小公司打造成世界級的大企業為滿足,他對於人的行為的興趣、對於世界的好奇,超過一般人所能理解。

在今天,只要上網的人沒有不用Google的,一般人甚至以「大神」稱呼。作為一個只想滿足自己上網搜尋需求的使用者,甚至不曾想過Google的搜尋功能為什麼那麼強、Gmail為什麼那麼好用,自然也不會去想:Google作為一個搜尋引擎,為什麼費事發展那麼多功能:地球上每一吋土地做了標示與紀錄,進行了街景拍攝,甚至連美術館的畫作也可以在線上觀賞,更別提掃瞄了書籍和強大的翻譯功能。

這些事情都不像是一個搜尋引擎應該做的事。從《數位新時代》來看,這應該都是因為施密特強大的心智能力和遠見。施密特從八○年代開始做的事情就是把電腦連起來,到了Google的十年,基本上他還是在做同一件事,把電腦連起來,但是他讓電腦連線之後,在一個極強的平台上運作。

對於施密特來說,未來的圖像或許愈來愈清晰,許多細節愈看愈清楚,在《數位新時代》裡頭,他試圖描繪這幅景象:當全世界超過六十億人可以彼此相連的時候,而且可以相當程度可以克服語言的隔閡(當然是透過Google的翻譯),而且也可以定位對方的位置(在Google地圖上),還可以看到對方所處的環境,會發生什麼事?

就如同這本書的目錄所示,人的身份、自我,國家的安全、革命與衝突的型態、恐怖主義都會有很大的改變。不管是身處地球的那個角落,不管是從事什麼行業,也不管是組織、公司、國家,幾乎都無法自外於影響,因為,只要是電波能及、能夠上網的地區,改變就會發生。《數位新時代》讓人看到正在逼近、甚至我們已經身處其中的未來,也讓人看到施密特驚人的心智能量。未來的世代,將會把施密特當成二十一世紀的代表人物。

另外,與施密特合著此書的科恩也值得一提。《貨幣戰爭》宋鴻兵在微博上提到科恩:「在谷歌施密特的背後還有一個人值得關注,他就是Jared Cohen。這個八○後可不簡單,三十出頭就已經是美國核心菁英俱樂部──外交協會──的成員,曾服務於國務卿萊斯和希拉蕊,也是個心理戰的高手。他與施密特一個出謀劃冊,一個戮力實施,此人未來不可限量!」

二○○四年,科恩才從史丹佛大學畢業,主修歷史、政治學,副修非洲研究,在萊斯擔任國務卿的時候進入政策計畫司,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希拉蕊接任國務卿之後,科恩是少數留任的成員。離開國務院之後,科恩在二○一○年被Google延攬,擔任Google Ideas的總監。

科恩最為人知的事蹟之一,就是他寫過一篇「數位混亂」,在文中提出了一個想法:要革命,民眾手中不必有槍,只要有一支手機即可。在不久之後爆發的埃及革命,科恩人也在埃及。在前一陣,美國新墨西哥前任州長偕同施密特訪問北韓,科恩也是同行人員。

施密特與科恩,兩個人的知識背景截然不同,但都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頭腦,他們對這個世界有很深入的觀察,對未來的走向極為關心,而且,他們都有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數位新時代》提供了一個少有的機會,讓讀者一窺將影響自己至深的未來。

(遠流出版副總編輯/吳家恆)

 

:::本書介紹:::引用自【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hotsale/TheNewDigitalAge/index.asp#author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