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海盜》

  者:雪珥

出版日:2013/06/01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導讀:《1434:中國點燃義大利文藝復興之火?》譯者 呂旻晉,文史學科專業,曾留學英國。目前為業餘作家、自由學人、企 業經營者。涉獵領域廣泛,對世界史有獨特的觀點,能以多元角度 審視文化和歷史現象。

 

        

◎內容簡介

他們是海盜?海寇?海賊王?還是海上英雄?

    中國歷史不寫的中國史

    昔日海上中國的輝煌與苦難,失去海洋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沉淪

    中外歷史無數次證明,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

    凡是在海洋上無所作為的國家,都可認為是「失敗國家」。

 

 《大國海盜》是一部對中華海盜的全新解讀,也是一部華人殖民的悲壯詩篇。當西方的海盜們在國家力量的鼓勵和支持下,開疆拓土時,汪直、林道乾、林鳳、鄭芝龍、鄭成功……這些所謂的中國海盜卻不得不兩面作戰:一面迎擊遠道而來的西方同行們,爭奪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面則必須繼續面對來自政府的不斷圍剿。在皇權和西方同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人雖然早在西方之前就開始移民海外,卻遲遲難以發展出成熟的海外殖民地,並不斷受到當地土著乃至後來者們的打壓。

 中國海盜雖然一方面痛恨政府的打壓,另一方面卻總是嚮往體制內的召喚,只要有機會能上岸當官,他們幾乎可以立即捨棄海洋上的一切,反過頭來把矛頭指向昔日的同行。

其實,與其說作者說的昔日海盜的歷史,不如說說的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海上角逐,借古是為了諷今,在作者的字裡行間裡分明透露著海上中國的無奈和悲愴,也因此,作者大聲疾呼:凡是在海洋上無所作為的國家,注定是失敗的國家,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

◎作者介紹

雪珥,澳大利亞華人,職業商人,非職業歷史拓荒者,有良心的歷史發現者,一直致力於收藏與晚清有關的海外文物,通過挖掘海外史料,運用國際關係理論,以國際化的嶄新視角、跨學科的寬闊思維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改革史,不僅十分注重歷史研究的實證,更重視思想的理性和寬容,及歷史研究成果的大眾傳播效果。

    主要著作有:《大東亞的沉沒》、《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國運一九○九:清帝國的改革突圍》。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序1:沉默的海嘯/戴旭

□序2:慨歎當年海上行──為民間版本的「海上中國」立傳/程亞文

第一章 與海為敵

    鄭和艦隊大閹割

    舊港之戰

     舊港之戰,完全是鄭和主動出擊。正史上描述的陳祖義詐降等,實際上是在為鄭和的主動攻擊尋找一個師出有名的理由。

    朱家關門

     朱元璋的宏偉理想,是將全國變成一個大村莊,全國民眾都被捆綁在戶口和土地的枷鎖下,大明國其實就是一個大型勞改農場。

    下崗轉型

     政府的高壓,幾乎使「海盜」成為沿海民眾再就業的唯一出路,中國的「海盜」們,寫在旗幟上的都是謙卑的祈求,平安、溫飽,是草根階級最為渺小而瑣碎的「夢想」。

    一盤棋局

     無論是出於什麼動機的合謀,鄭和與施進卿聯手做了一個「局」,為施進卿實現對舊港的完全控制掃平了最大的障礙。

    太監出洋

     假以時日,東南亞地區將完全可能實現「王化」,成為中國進軍全球的橋頭堡和基地。但是,鄭和下西洋從根本上剷除了中華勢力在海洋上的擴張……

    民族去勢

     在這種「金元外交」的思路之下,所謂的「貿易」也成了「金元外貿」。市舶司則從「海關」變成了「統戰部」,扮演著散財童子的角色──如同鄭和一般。

第二章 東海之殤

    王直帝國落陷阱

    誘殺陷阱

     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王直,還是天真地小看了官府背信棄義的能力。在複雜的官場鬥爭面前,胡宗憲只好拿王直作為投名狀來洗刷自己……

    第一桶金

     「中國法度森嚴,動輒觸禁。科第只收酸腐兒無壯夫,吾儕孰與海外徜徉乎,何沾沾一撮土也!」

    日本爭貢

     兩個日本朝貢團在寧波的血腥火拚,令明帝國取締了日本的勘合貿易,為走私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世貿中心」

     從倒賣軍火開始,王直開始了自己與日本的不解之緣。而走私天堂雙嶼島簡直成了世界貿易中心,官方用武力摧毀它,反而為王直成為「海盜」之王掃清了道路……

    東海稱王

     王直的「五峰旗號」,成為大海上的通行證,海盜們不敢行劫,官軍們一度也不會刁難……

    「隆慶開關」

     惡法出刁民,內外交易本是國家「生理之常」,「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海禁愈嚴,賊夥愈盛」。隆慶年實行了全面改革開放,於是倭患消解,經濟發展……

第三章 逼下南洋

    跨國通緝林道乾

    南澳之戰

     海盜們大多數誓死不降,或者戰鬥到最後一刻,或者就是跳崖投海自殺,這正是數年前政府背信誘殺王直之後結出來的「苦果」──「海盜」們不再相信政府,寧願抗爭到底。

    避難臺灣

     儘管林道乾在官方記載中是個「膏血造舟」的惡魔形象,卻在臺灣留下了大量的形象中性的民間傳說,充滿了豐富的寓言象徵……

    也被招安

     「體制內」既然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秩序,「體制外」就當仁不讓地取而代之,形成了地下秩序、影子政府。林道乾不僅有著豐富的走私前科,而且手握重兵,更關鍵的是他如今戴著一頂燦爛的「紅帽子」,卻公然藐視惡法、我行我素。

    國際圍剿

     此時的大海上,實際上已經演變成為明朝政府、「海盜」與西方人的三角遊戲,但這是一個穩定的三角,明朝政府堅定地選擇了西方作為合作夥伴,剿滅自己的「海盜」,畢竟這些金髮碧眼的「蠻夷」們只想撈點好處,對自己的江山社稷並不感興趣。

    「二十分才,二十分膽」

     其實,高層也注意到吏治不清造成了海患頻仍。「廣中數年多盜,非民之好亂,本於吏治不清,貪官為害耳。」

第四章 喋血呂宋

    林鳳挑戰西班牙

    背井離鄉

     走投無路的林鳳得知馬尼拉只有七十名西班牙士兵,他決定帶上全部人馬,立即南下馬尼拉,到那裡安居樂業。

    西班牙人

     西班牙人隨後又感覺鬱悶的是,龐大的中國依然被劃在葡萄牙的勢力範圍內,西班牙人就只能打擦邊球了。

    攻擊馬尼拉

     西班牙人徹底被這群中國海盜嚇壞了。一支小小的海盜船隊就如此彪悍,如果更多的中國人,甚至包括強大的明政府突然對這個群島發生興趣,太平洋上還能有西班牙的容身之地嗎?

    血戰玳瑁港

     被圍困中的林鳳,居然帶領手下在據點內重新打造了三十艘船,並且從據點的背後挖出了一條壕溝運河,成功逃脫。

    中國貴賓

     追剿林鳳至馬尼拉的王望高,與西班牙人有了接觸,這是西班牙殖民東擴以來,中西兩國第一次官方交往。明朝同意給這個「助討有功」的、被「佛郎機人」占領的呂宋重新納貢的機會。

    排華屠殺

     西班牙殖民者看到了中國政府對自己僑民的毫不關心,便把比他們更早來到菲律賓的華人,當做了下蛋的雞。當需要貿易時,就讓這隻金雞下蛋;當需要安全時,就立即宰了牠。

    無處為家

     僑,無非過客而已,除了在小小的新加坡外,以南洋幅員之遼闊、以華人開拓之日久,華人在此卻居然無處為家。

第五章 飛龍在天

    官盜一家鎮大洋

    入夥下海

     年輕的鄭芝龍來到日本,投奔大海商兼大海盜李旦。不久,鄭芝龍娶了當地女子田川氏為妻,田川氏為鄭芝龍生下一子,取名福松,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鄭成功。

    嶄露頭角

     在收復澎湖的保衛戰背後,多方利益角逐,年輕的鄭芝龍為李旦擔任翻譯,周旋於明政府和荷蘭人之間,逐漸成為集團內部引人注目的新星。

    迅速崛起

     鄭芝龍接替了顏思齊的地位後,其行為卻完全有別於別的海盜,「所到地方,但令報水,而未嘗殺人」,一時聲望大著,人心思歸……

    接受招安

     除了內部的官吏腐敗、朋黨林立之外,大明政府還得面對外部的「三座大山」:北有努爾哈赤崛起,中有李自成、張獻忠暴動,南有鄭芝龍等侵擾,更有荷蘭人等守在國門邊上虎視眈眈。因此,崇禎皇帝決心招安鄭芝龍。

    金門炮戰

     大航海和大殖民時代,東西方的第一次大規模海洋戰爭爆發。在鄭芝龍的優勢艦隊面前,荷蘭人被打得落荒而逃,「不敢窺內地者數年」。

第六章 臺海對峙

    龍困淺灘國姓爺

    風雲突變

     崇禎皇帝自縊而死,天下無主,正好給了鄭家兄弟施展的天地,手上正好有個唐王,立即擁戴為帝,此即隆武皇帝。鄭氏一門至此執掌中樞大政。

    東南易幟

     鄭家兄弟父子,雖然在是否降清上意見分歧,但目的是一致的:如何在這亂世保存乃至壯大自己的勢力,所謂的君上無非是他們高高舉起的旗幟而已。

    艱難求生

     這不僅僅是抗擊清軍的外戰,也是爭奪地盤的內戰。鄭成功四處出擊,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對於與清廷的和談,在鄭成功看來,更是一種保護父親安全的特殊方式:「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

    爭霸海上

     鄭成功擁有「舳艫千艘,戰將數百員,雄兵二十餘萬」,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地區不過四十艘船,遠遠不及他。鄭成功下令對迫害華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進行貿易封鎖。

    攻取臺灣

     鄭成功本就是現實主義者,講求「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雖然部下眾將領與清軍殺紅了眼,亦不願背井離鄉,但鄭成功還是發出了進軍臺灣的號令。

    英雄末路

     被內部動亂牽扯了大量精力的鄭成功,既無力反攻大陸,也無力攻擊菲律賓、懲罰屠殺華人的西班牙人。英雄末路,怒火攻心,也只能望洋興歎。

第七章 亮劍越戰

    海上民兵撼西山

    安南不安

     作為越南版的「李世民」,又戴上了這麼大一頂綠帽子,阮文惠自然要發動一場越南版的「玄武門兵變」,自己來坐一坐龍椅。

    海盜從良

     在西山政權的豢養下,大清海盜從追求溫飽、好逸惡勞的普通盜匪,升格為有著強大戰鬥力的政治武裝團體。

    清軍敗走

     大獲全勝的阮文惠再次施展高超的政治手腕,向乾隆皇帝派出了使臣,謝罪懇求,希望得到清廷冊封。

    雄才大略

     阮文惠提出征服華南、重建百越國,將其北部邊境擴張到浙江境內,對海盜們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血海征戰

     西山政權與法國支持的南越政權之間發生的激烈海戰中,到處都有中國海盜的身影。整整七年間,雙方在季風的風向決定下,展開了拉鋸戰。

    日落西山

     海盜們兵敗順化之後半個多月,五十多艘大帆船出現在廣東海面,清廷官員們準確地估計出,這是海盜們落葉歸根了。

第八章 罌粟花開

    英軍越界剿華寇

    大英「鴕鳥」

     英國人忍受了中國海盜們的一次次攻擊,即使英國商界群情激憤,英國政府卻依然保持了「鴕鳥」般的沉默,並公開宣布與中國海盜「井水不犯河水」。……

    英艦發威

     兩廣總督親自致信港督,為英軍的勝利歡欣鼓舞。香港的英文報則說,中國村民們滿含熱淚地請求英軍繼續追擊海盜,救回被擄的親人。

    英式腐敗

     英國全權談判代表額爾金反省:或許正是英國政府刺激了英國人採取粗暴的手段,甚至逼良為娼、擁寇自肥,製造出更多的中國海盜。

第九章 從良血路

    中葡海盜戰寧波

    護航生意

     寧波道臺並沒有欺騙丁韙良,當地的歐洲人沒有遭遇任何報復行為。

    海盜立功

     布興有是廣東潮州人,與別的大多數海盜一樣,他的名字在官方記載中也有很多種寫法,有時是「興佑」、有時又是「星佑」。他的活動地盤,並非自己老家廣東,而是浙江。官兵無能,布興有就在浙江洋面上成了一霸,「游弋巨洋,行劫商旅,官兵莫能制」(光緒朝《定海廳志》)。布興有的海盜船,據說超過百艘,部眾過千。

    「國營」護航

     就在布興有忙著與太平軍作戰時,他的海上護航生意再度被人奪走。這回,他的競爭對手─西方列強海軍,強大到他根本不敢對抗。

第十章 大國海盜

    骷髏旗下建強國

    「一海兩吃」

     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牙」帝國,發明了「一海兩吃」,成為爭奪大洋的標準菜譜。以海盜名義吃第一遍,再以「反海盜」名義吃第二遍海盜──當然反的只是當地的「海盜」。

    新陳代謝

     當英國人面臨著西班牙的巨大壓力時,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也是囊中羞澀,無法建立一支足以抗衡西班牙人的艦隊。此時,海盜和私掠成為英國的救星……

    望洋興歎

     海盜、海商、海軍,自古皆有,大凡沿海國家皆有。而能將這些海洋力量整合、淬煉為國家力量的,卻只有少數國家能夠做到……

後記

:::內容簡介:::引用自【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book_cont.aspx?BookNo=N9084

 

 

※延伸閱讀※

1434:中國點燃義大利文藝復興之火?》

1434The Year a Magnificent Chinese Fleet Sailed to Italy and Ignited the Renaissance

    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

   者:洪山高

出版日:2011/05/01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內容簡介

    大膽顛覆「歐洲中心論」之世界史觀!《1421》作者震撼全球最新力作!

    文藝復興的輝煌成就奠定了現代世界的基礎。教科書告訴我們,文藝復興是重新發現古希臘和羅馬思想和理想之結果。但現在,孟席斯提出了驚人之論:一四三四年,當時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文明─中國提供火種,因而點燃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火花。從此以後,歐洲人接受中國的智識、發現與發明,這一切構成了今日西方文明的主要部分。

    十五世紀初葉的佛羅倫斯與威尼斯是世界貿易樞紐,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孟席斯根據多年研究,認為就在一四三四年,中國艦隊─欽命出使大臣─來到了托斯卡納,並在佛羅倫斯會見了教皇尤金四世。代表團致贈大量中國知識給權勢烜赫的教皇,範圍涵蓋各種領域:藝術、地理學(包括世界地圖,後來傳到哥倫布與麥哲倫的手上)、天文學、數學、印刷術、建築學、鋼鐵工業、軍事武器……等等。這巨大的知識寶藏傳遍歐洲,激起了文藝復興傳奇的獨創能力,其中包括達文西、哥白尼與伽利略等人的作品。

    在《一四三四》一書中,孟席斯既有對歷史遲來已久的重新檢討,同時兼具研究型冒險活動的刺激。他帶著讀者登上驚人的中國艦隊,從中國航向開羅與佛羅倫斯,然後環球一周再回到中國。旁徵博引,推理精闢,《一四三四》將改變我們看待自己、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世界之方式。

◎作、譯者介紹

‧作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英國皇家海軍退伍軍官。一九三七年生於中國,兩年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始離華。一九五三年加入皇家海軍,於一九五九~七○年間於潛艦服役。當他還是低階軍官時,曾經跟隨哥倫布、狄亞斯、卡布拉爾和達迦馬的航跡行遍世界。一九六八~七○年間,當他於皇家海軍「●鯨」號任職時,曾經航行過麥哲倫和庫克船長的旅程。退伍之後,他曾多次重訪中國與亞洲各國。在撰寫《1421》和《1434》的過程中,他造訪了一百二十個國家,並到九百多個博物館與圖書館與中世紀末期的各大海港蒐集資料。孟氏已婚,有二女,寓居倫敦北部。

‧譯者:洪山高,文史學科專業,曾留學英國。目前為業餘作家、自由學人、企業經營者。涉獵領域廣泛,對世界史有獨特的觀點,能以多元角度審視文化和歷史現象。

 

:::內容簡介:::引用自【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book_cont.aspx?BookNo=N9056

 

arrow
arrow

    聽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